导航:首页 > 家具家居 > 小米家居生态圈

小米家居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3-04-10 18:41:36

㈠ 米家和小米是什么关系

米家滑亏茄和小米是共生信察的关系,米家是米家的品牌,小米是小米的品牌,但是米家打着小米的品空改牌说是小米的东西,算是小米的生态圈吧。

㈡ 小米手环4的发布,对小米生态圈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米手环4对小米生态圈意味着一次大的升级,你需要在两个手指大的一块屏幕上用自己的一根肥厚的手指旋转跳跃,完成复杂操作,堪比走钢丝表演,太考验人的技术了,所以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手环只提供了上下左右滑动等简单操作。

㈢ 小米的智能家居哪些是值得购入的

今年初,小米生态圈里的绿米正式宣布进行上亿人民币B轮股权融资,这轮股权融资由凯辉基金领投,澜亭资产期权激励,星汉资产出任这轮股权融资独家代理税务顾问。绿米持续紧紧围绕“小米智慧家庭套服”增加量式地公布了智能开关,智能化墙壁开关插座,空调伴侣,智能化窗帘电动机等几款商品,可完成与别的小米生态圈商品数据共享,主推功耗低,高可靠性,物超所值等产品卖点。

这种小米(绿米)的智能家居系统相关产品自投放市场至今,一直备受我们的普遍关心,那麼如今究竟有什么热销产品是需要大家顾客选购的呢?下面将对于小米这套系统软件里的每个部件开展剖析,讨论,大伙儿需要按照自身的家中要求及本人喜好开展挑选。

4.小米空调伴侣

操纵页面较为形象化,在有互联网的地区实际操作手机上就可以远程操作中央空调了,如打开,关掉,温度调整,排风量尺寸,方式等功能都能完成。运用自动化技术功能能够达到中央空调定时器开关,这一按照自身的必须来设定。

空调伴侣内置网关功能,能够相互配合米家智能家中组成完成各种各样智能控制系统功能,如融合小米米家窗门传感器完成开窗通风一键关中央空调等。

5.小米Aqara智能化电动式窗帘

Aqara智能化电动式窗帘不但能够根据智能遥控窗帘的关联,还适用手动式的电源开关窗帘,轻轻地的带动窗帘,窗帘便会自身开启和关掉。就算遇上断电的情形下,还可以根据手动式的来电源开关窗帘。

客户根据米家APP,就可以对小米的智能化窗帘电动机开展关联的作业了,按着电动机电源开关,对商品和米家APP开展关联。并且,根据创建自动化技术情景,能够把无线开关和小米三阶魔方都设置为这个电动式窗帘的控制器。

㈣ 小米和紫米、华米、智米、红米、绿米、大米、都是什么关系


X米确实太多了,多到有时我都分不清,不过很多人买的时候并不在意它是啥米,只记得是小米生态链的就好了。不过也有品牌为了蹭上小米这种“平价略优质”的热度,给自己品牌起个贴近小米风格的名字。除了已经IPO的小米,其他“小米系”平台投资的企业已然覆盖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你看过的爱奇艺、用过的大众点评、骑过的ofo、甚至吃过的原麦山丘都有“小米”的味道。雷军是投资天才,一点都不假,早在金山期间,雷军已经尝试各野则种多元化投资,并取得成功。


小米强大的投资能力

雷军投资讲究顺势而为,所以他的投资公司叫顺为资本,“顺为顺为,顺势而为”,在雷军看来,这是成大事的必要条件之一。顺为资本主要追求财务回报,小米 科技 的投资偏向于战略价值驱动。目前顺为资本投资了288家企业,小米 科技 的 历史 投资也有161家,在这近400家投资企业中,有64家公司是采用合投的方式进行的。

最初小米从手机周边开始打造生态链,比如最先打造的爆款产品就是和紫米 科技 推出的移动电源;接着扩散到与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相关的智能硬件,比如空气净化器、小米电饭煲等;最后扩展到毛巾、鞋子、枕头等生活用品,形成小米的品味与价值观。曾依靠小米品牌成长起来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已经开始反哺小米,不仅让其顺利度过了2016年的业绩低谷,还为小米从单一的手机厂商过渡到“百货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小米生态链销售额突破200亿,业绩增长超过100%。

软硬件产品均有涉猎

硬件在“小米系”两大投资平台顺为资本和小米 科技 的投资领域中均排名第一,两者合计投资金额达73.8亿。除此之外,小米 科技 更倾向于投资文化 娱乐 、本地生活和企业服务的相关公司,而顺为资本则在企业服务、电子商务、 汽车 交通和教育领域有所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两者在金融领域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均有所增加。


由此,以硬件为核心,“小米系”不但拓展了产业链、增加了销售业绩、提高了“小米之家”的坪效,还通过小米生态链和文化 娱乐 、企业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布局,串联了用户、建立了投资壁垒,打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智能物联网闭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敏培,小米不但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也让整个小米生态的外延不断扩张,以小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帝国。但是,财务回报从来不是小米的重点,通过股权投资进入董事会,向被投企业输出和小米统一的价值观,才是小米模式的精髓。小米打造生态圈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模式赋能+粉丝赋能+资本赋能。


部分公司脱离小米

可以看到目前华米和小米的关系很紧张。具体的大家都知道,华米价值观和小米的走不到一起。就是俗话说的孩子大了,心也野了,甚至想和hw走到一起去。小米高管一看,这可不行啊,所以小米color手表是上海新案 科技 制造的。小米也独立推出了自己的APP,小米 健康 。

紫米是小米生态链颂拿棚起家的大功臣之一。其实前段时间也可以看出一点。小米笔记本原来是田米生产的,现在没了,小米多了一个部门,叫小米笔记本事业部。

这个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小米要加强生态链的管理了

提到华米,外界除了会联想到小米手环,还会给其贴上“小米系”的标签,华米是小米生态链首家上市企业,于2018年2月登陆纽交所。明眼人都看得出,小米在华米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其施加巨大影响力,尤其是牵动其业务布局。华米到底对小米有多依赖?我列一组数据你们感受下:2015年、2016年及2017前三个季度,小米贡献的收入分别占华米总营收的97.1%、92.1%和82.4%,成为华米最重要的客户和分销渠道。当初华米公布招股书时,外界就质疑其过于依赖小米。

尽管华米不会与小米或其他小米生态链企业产生同业竞争(后来华米与小米在智能手表领域竞争),但其单一大客户的占比过于集中,而大客户等重要关联人又是重要股东,因此华米独立性存疑。其实,华米掌门人黄汪早就意识到依附小米存在潜在隐忧,早在2015年,华米便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此后,关于华米单飞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直到上市前Amazfit品牌基本上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就不成气候,小米一直是其最重要的营收担当足以说明问题。华米真正全面发力Amazfit品牌是在上市后,大力布局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热门品类。


想离开小米不容易


疫情期间,华米业务推进受到不小的冲击,使其更加不敢轻易摆脱对小米的依赖,一个实锤便是华米官方小心翼翼地解释工商变更。今年4月,华米运营主体——安徽华米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退出董事行列,新增张晓军为董事;黄汪持股比例从约54.89%变更为99.40%,董事陆云芬的持股比例从约0.33%变更为0.60%。

当时,外界一度认为小米不再是华米股东,猜测二者关系可能生变,并质疑单飞后的华米能否再续辉煌。这让华米官方大为紧张,不得不出面澄清这只是正常的工商变更,小米依然持有其已发行股本的14.5%,是其第二大股东。不难看出,与小米关系的稳定性,一直是关乎华米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处理起来必须慎之又慎。

说白了,此举暴露出华米求生欲很强。值得注意的是,华米和小米在2017年10月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在4个月后到期,我断定双方续约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华米仍有求于小米,想要单飞,实力根本就不允许。


几大生态链公司已经上市!


截至目前,小米生态链上市公司有华米 科技 、云米 科技 、石头 科技 、九号机器人,其中华米 科技 、云米 科技 的上市场所分别是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石头 科技 、九号机器人的上市场所为我国的科创板。

【1】华米 科技 :华米 科技 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基于云的 健康 服务提供商,拥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可穿戴技术。华米 科技 也是中国首家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智能硬件创新公司,于2018年2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股票代码:HMI)。

【2】云米 科技 :云米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东佛山,该公司定位为专注于智能家电研发、制造、销售的全屋互联网家电企业,致力于为家庭提供安全、智能的全屋互联网家电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洗碗机、冰箱、净水器、油烟机、洗衣机等,2018年9月25日,云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VIOT”。

【3】石头 科技 :石头 科技 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清洁机器人等智能硬件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主要产品为小米定制品牌“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米家手持无线吸尘器”,以及自有品牌“石头智能扫地机器人”、“石头手持吸尘器”和“小瓦智能扫地机器人”。2020年2月21日,石头 科技 (688169.SH)在科创板正式上市。

【4】九号机器人: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开曼群岛,主要生产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等产品。 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三类: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及智能服务机器人。2020-10-29,九号机器人成为国内第一家CDR+VIE模式的上市公司,上市后更名为九号公司。

㈤ 为何小米生态链企业都努力去小米化

小米生态链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努力去小米化,更多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以自身独立的品牌去发展,而不是“靠着大树好乘凉”,我觉得这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走的路。比如北京石头 科技 股份公司(石头扫地机器人),自由品牌整体营收已经超过了五成。

早在2014年,小米当时成为国产第一、全球第三手机企业之后,开始将小米手机取得成功模式进行复制,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小米投在了数百家企业,这些企业就是“小米生态链企业”。

借助小米品牌影响力和互联网渠道的优势,多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迅速发展,比如我们熟知的华米、紫米、绿米等等,有些企业的年营收超过了十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小米的名声,我家现在就有很多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

从石头 科技 、华米 科技 等这些企业的发展来看,小米生态链企业为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小米的“低利润,薄利多销”的策略,可能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不断的靠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形成竞争力。单单靠“小米”的品牌形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可能会遇到瓶颈,导致“举步不前”。

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显然明白上述道理,所以就不难理解,小米生态链企业去小米化的行为,均是为了自身品牌的发展。

我们拿一款最简单的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小米白酒:谷小酒。这款品牌从发布之初就和小米有了说不清的关系,比如它的创始人就是前小米高级品牌公关总监刘飞。后旁搜租来,成立了谷小酒,依托于小米有品销售,其实就是小米生态链中的一款产品。

确实,这款产品如果没有小米的话,可能我们很难知道它,它应该算是小米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就拿江小白,这款不知名的酒厂,一个好的营销,一个好的名字,成了网红白酒。

其实,小米生态链的很多产品,可能是不知名的企业,进入小米生态链,它们可能有着好的质量,但是没有好的名声,如今进入小米生态链中,反而有了名气,成了生态链的一环。

那么,有企业想摆脱小米生态链吗?我觉得有。2013年底,小米开启生态链计划,它的计划是“五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更为主要的是,依托了小米生态链的企业发展也不差,比如华米 科技 ,成为了小米生态链企业中第一家上市企业;截至2018年8月22日,小米已经投资了220家公司,其中100家是生态链企业。

实际上,有些企业想摆脱是正常的,因为它们依据小米生态链能够快速发展,可是也局限于在此,比如说小米生态链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它们想大规模扩张难;而且,它们必须依据小米的销售路径销售,这也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制约!

不过,短期内企业想摆脱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在后期小米估计也会改变合作方式。

首先,这个问题出的有点问题。小米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物联网企业。很多人把小米当手机厂商看,是绝对的误判。小米模式应该是发展越来越好。很多企业都想加入小米生态链,小米生态链目前发展到第一阶段,通过手机,操作系统(MIUI),米家APP,把家用电器全部联到手机的米家APP里。

任何客户通过手机都可以远程控制米家上的电子产品。从入户的门铃,门锁,摄像头,报警器,以及家里面的各种电器:电视,音响,投影,空调,冰箱,洗衣机,电水壶,电磁炉,热水器,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电加热,加湿器,电饭煲,台灯,开关运兆,灯泡,电动车,电动滑板车,平衡车,……吃穿住漏念行的各种日用品应有尽有,小米商城的东西比京东更有保证,比淘宝强得更多。品牌的统一设计,整体规划,统一的连接APP,省了很多事。

第二阶段,应该是工业4.0,对生态链企业的改造。

第三阶段是开放物联网API接口,让更多的非小米生态链企业产品融入到米家APP中。

第四阶段,数据运营。(数据价值的真正变现)

第五阶段……

因为小米是半个互联网公司,而小米生态链不是。

互联网公司,卖硬件完全可以不赚钱,只要能靠“良心”硬件吸引流量,再用广告或者P2P割韭菜就行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把小米和小米生态链当成一体的了。但事实上,双方只不过是相互利用的独立关系。

一体和相互独立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软件愿不愿意反哺硬件。

事实上,你可以把小米的硬件部门想象成独立的“生态链”公司。那么他们和真正的生态链公司的差别就在于,小米实际上在不断给他们输血,但是没有给生态链输血,相反,小米还要从生态链身上抽血。

这这场合作中,小米是主体,生态链需要小米的声誉背书,好卖出产品。所以他们的产品和售价都必须配合小米自家产品的定位。

前面说了,小米自家硬件产品可以不赚钱,可以靠整个集团反哺,生态链行吗?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小米和这些企业都想去小米化,这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有必要性

小米生态链是一系列的企业给小米生产周边的产品,其中包括耳机、移动电源、台灯等等产品。

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得益于小米的品牌和小米品牌,以相当低的价格大规模的出货,占领了市场。

这让小米的生态圈丰富起来,同时也使得这些企业得意快速的成长。

这些企业都不是小米的,只不过是小米有投资,还加入了小米的生态圈而已。

正是这些企业加入了小米的生态圈让这些企业成长起来了。

如果只是给小米生产产品的话,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因为小米的产品溢价不高,只能降低产品成本,赚的钱真的不多,无法发展壮大;

如果小米的品牌出现什么问题,那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同时,小米是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如果这些公司通过去小米化,发展自己的品牌赚钱,它也会获得分成。

所以,这些企业去小米化也是正常的事情。

去小米化不是找死吗?很多人并不理解小米生态链的模式,小米的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小米自己的子品牌就不用多说了,不可能去小米化,其他小米投资或者合作的都是相对小的公司,小米生态的理念就是创造更多的小米,所以性价比都很高,华为生态的模式就是与行业巨头合作!小米公司对于进入小米有品的产品有严格的把控,虽然不一定都好用,但是绝对差不到哪里去!

部分和小米合作的公司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小米只是与他们合作,他们的产品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和渠道进行出售,很多小米有品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线下店,小米有品只是他们多一个渠道而已,小米和小米生态的大多数公司都不是控股关系,而且虽然小米手机的口碑褒贬不一,但是小米生态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进入小米生态,谁会去小米化?

我倒觉得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没有都努力去小米化啊,背靠大树好乘凉,小米就是这样的大树。目前就生态链而言,小米虽然做的有些杂,但是国内我觉得的确没有比小米生态链做的更好的。华为现在也不行,远不如小米,不知道以后怎么样

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结论怎么来的,我猜测一下,是不是小米生态链的企业都在努力上市的原因,才有这样的想法?

我们知道小米生态链的企业华米 科技 和云米 科技 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对此,雷军也表示非常的开心,小米持有云米 科技 的16.3%的股权,这比生意小米还是赚大发的。所以我觉得小米不会对小米生态链的企业上市有任何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态链的企业都是小米投资的企业,上市对小米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做企业最终目的除了“为人民服务”,就是赚钱,小米生态链的企业也是一样。小米生态链我觉得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生态体系也是投资体系。小米实际上通过生态链可以选择并投资很多有潜力的企业,这是双赢。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国家IT企业,除了腾讯系、阿里系还有小米系

对于生态链的企业而言,小米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同时小米也有自己的高端销售平台“小米有品”,小米的粉丝又都是死忠粉。因此能加入小米生态链,一方面是能够通过小米的投资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对自己的销售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尤其是在小米有品众筹的企业,这点的优势对企业开创初期非常重要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小米生态链的企业说要去小米化,这个是企业做大的必然过程,但是不代表能够抛弃小米。一旦企业的销售到了足以上创业板或者纳斯达克的地步,肯定就会独立上市,生态链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价值。而此时的小米更多的是投资股东的概念,这些是小米和生态链企业都期待的双赢,并不存在去小米化,孩子长大总是要放手的,但是不意味着孩子没了娘

既然投靠了小米,就不要在成功时背叛 。

投靠就是卖身,卖身却不愿意为小米战斗,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本身中国人喜欢质优价廉的东西。

却不知道商家活下来靠的是利润。

都希望别人奉献,却不愿意自己付出,将来的结局是什么都买不到。

小米希望生态链企业共同付出,大东亚共荣。

但没有研发资金的生态链,不能自我供养。只靠创业当时的积累去繁衍。

大浪淘沙。生态链中的你,就是一粒沙。

小米能从沙里淘到金子。

你可能就是被筛下的废沙。

下午看到一篇文章,写伊丽莎白·奥尔森在漫威宇宙已经可谓第二女主了,她的红女巫可谓名动天下,可以说,奥小妹再也不会被人称为“奥尔森姐妹的小妹”了——奥小妹有两个大名鼎鼎的双胞胎姐姐,即姐姐阿什莉·奥尔森和妹妹玛丽-凯特·奥尔森,这对堪称印钞机的姐妹从小就显露潜质,9个月大时就开始上节目,6岁成为制片人,16岁以高身价加盟索尼,18岁就成为美国双星 娱乐 集团公司的总裁,现在这对姐妹已经是大牌时装设计师了,身价数亿美元。当然,奥小妹从小就获得双胞胎姐姐的提携和照料,小时候就邀请她一起上电视,长大后她的服饰自然由双胞胎姐姐包了,奥小妹拍完《双面玛莎》后,在做宣发时,她就穿着姐姐设计的服装,所以她很早一直都是“奥尔森姐妹的小妹”。但是,伊丽莎白奥尔森并不满意永远藏身在姐姐的光环之下,她当然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并且是强大的独立自主,据说她们的父亲一直非常鼓励姐妹花经济独立,所以奥小妹后来走了一条和姐姐不同的道路,她主要学习表演,而没有去跟着姐姐走 时尚 设计道路,《双面玛莎》、美版《老男孩》都证明了她的演技实力,后来在就开始在大片中出镜,《哥斯拉》、《复联2》,直至《复联3》她的红女巫一角已经是重要角色,她终于确立了自己好莱坞一、二线明星的地位,假如伊丽莎白·奥尔森从小一直跟在奥尔森姐妹后面亦步亦趋,她今天会怎么样?当然轻松很多,吃喝零花不愁,但“奥尔森姐妹的小妹”这个称号也将伴随她至今,她很难再独立起来,更难以独立强大,或者说她未来即便也能够强大起来,也必定会被人认为是借助两个姐姐的实力强大,她不可能获得今天人们所给予的尊敬——

小米那些生态链企业在稍微强大一点后,一个一个都开始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道路了,一个一个都开始去小米化,为什么?因为它们都犹如当年的奥小妹。谁愿意一直做奥尔森姐妹的小妹,而不愿意做一个“红女巫”奥小妹呢?

去小米化是聪明的表现,当人门心中小米理念越来越强的时候,小米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会造成人民零容忍赌。相反,往后退一步,做小米生态的整合者,借助小米平台大量卖货,而又有自己单独的品牌,说白了就是在不影响销量的前提下把小米品牌潜在的风险分摊下去

㈥ 华为智选 VS 小米生态链,万物互联时代角逐 C 位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万物互联时代,市场竞争更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生态链之间的竞争态势,不是看地上能冒出多少竹子,而是看地下的根系有多么发达。

小米生态链先发优势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小米生态链模式已较为成熟,它主要由小米+投资+米家品牌+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这一套组合拳构成,涉及投资、产品模式、品牌、渠道等各个方面。

营收也由 2015 年 50 亿增长到 2018 年 438 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 9 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也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小米生态链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依托投资+小米模式,围绕 IoT 智能家居形成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即小米“集团军”。这也暗合小米生态的“竹林理论”,通过小米的模式和打法在不同的行业中创造一群“小小米”,以此构建小米的护城河。

华为和小米两大阵营的核心较量在于谁能快速扩大智能家居产品的品类,覆盖不同家居场景的需求。

小米的做法是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小米的股权投资下,出现了一支以紫米、华米、智米为代表的队伍,在智能家居、配件等领域,复制小米模式,采用小米的协议接入智能模块,形成了小消如衫米智能家居的最原始生态。

小米曾经尝试联合大的家电品牌,但因为互联网的品牌模式跟传统企业格格不入,同时,家电厂家不希望受制于某套标准的限制,所以小米才破釜沉舟,从生产制造开始塑造自己的智能生态链。

华为 HiLink 生态链的理念则是橡陪“求同存异”,尽管华为提供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标准、开源硬件、嵌入式 OS 等,但厂家依然可以保留自己标准。

这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的态度,得到了不少厂家的响应。根据华为官方的数字,到 2018 年底 HiLink 生态将会引入 70 多个品类的 500 多款智能家电产品,在全国 1000 多家零售体验店销售,让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与小米相对封闭的生态不同,HiLink 的模式为各行各业、各个厂商打开了一扇物联网的接入之门,更促进了这些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

华为这种让其他厂商向自己靠拢,围绕自己的平台、技术,实现高度耦合的目的,显得野心勃勃。问题在于华为对这些企业管控力较弱,或者说完全不参与研发,线下也是通过苏宁、京东等开设 Hilnk 专柜,目前实际效果不如米家。

作为智能家居的后入场者,华为在近两三年间逐渐形成了华为 HiLink 智能家居平台+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华为智选品牌+方舟实验室等涉及平台、产品、渠道、品牌各个维度的“华为智选模式”,与小米的“小米生态链模式”直接形成对垒。

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华为+合作伙伴,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共同打造产品,并给合作伙伴留足够的利润,通过自身品牌、技术、渠道力量,获得用户的认可。

由于两大阵营互不兼容,用户一旦选择了一方阵营,也就意味着要适配相应设备。因此,在智能家居兴起之时,捕获足够多的用户芳心,才能产生持续的延展性。

对比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两方生态都以智能手机为核心驱动力,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流量直接决定双方生态规模的上限。

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生态链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小米模式的延伸,围绕小米构筑了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可以称之为“集团军”。而华为智选模式则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业头部玩家的联合,可谓“联盟军”。

而无论是集团军还是联盟军,他们已将战局核心聚焦在 IoT 平台、产品、线上线下渠道等几个维度。从阵势来看,两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玩法,可以预见未来华为与小米必有一场酣战。

华为能拿腔否在 IoT 生态上逆势突围?

小米生态链产品主要以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对外输出,米家 APP 是小米智能家居的核心平台。

截止到 2017 年底,约 400 家生态链伙伴为米家用户提供了超过 800 余种不同设备,米家 APP 已经连接了 8500 万台设备,日活设备数量超过 1000 万,其中超 300 万用户拥有超过 5 个的联网设备。

截止 2018 年第二季度末,小米的 IoT 连接设备已达 1.5 亿台,环比增长 15%。可见小米生态链已布局 5 年,无论在产品品类的丰富性、平台设备量以及用户基数上都呈现出先发优势。

华为在智能家居上入局较晚,但凭借着华为智能手机的用户基础,智能家居平台也在快速跟进。

小米较早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并通过高性价比、爆款的理念通过渠道引爆,无论在产品种类、平台规模等方面均保持领先优势。

但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问题也同样明显,一方面平台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很难打造一整套智能家居能力;另一方面小米既有的生态链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平台的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未来这都会限制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小米生态链而言,华为 HiLink 平台的不足之处在于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类、设备规模上距小米还有一定差距;相比小米的米家品牌,无论是华为 HiLink 平台还是华为智选品牌,用户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但华为 HiLink 平台的开放性,与各个领域头部玩家合作的模式,能够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近两年华为的迅速扩张,加上华为在品牌优势、无线、通讯技术上的优势等,这都为华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多可能。

如果说小米凭借先发入局、高性价比、线上渠道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那么第二阶段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小米继续保持优势,还是华为逆势突围?

靠性价比能否 PK 一切?

小米生态链模式与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差异是产品合作模式,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投资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驱动,是小米模式的延伸;而华为智选的产品则是华为与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基础上探索的共同研发模式。

但从产品诞生路径来说,二者却较为接近。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与生态链公司共同研发,尤其是在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上小米参与的程度更高,由生态链伙伴负责生产,然后小米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经由小米渠道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

目前华为智选产品也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打造的全新产品,针对产品重新进行立项、设计、开模、生产等,并且华为智选产品是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来做的,产品也主要由华为的渠道负责销售。

华为在产品定价上高出小米一个区间,同时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这也与华为手机的用户人群有更高的契合。而小米高性价比的产品主要瞄准年轻群体。

小米生态链企业在研发能力上整体较为薄弱,主要打一些行业门槛较低的成熟市场,然后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性价比撬开市场,但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并不高。

而华为智选模式下,无论是华为还是各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在产品研发上都具有较强的实力;新成立的方舟实验室更像一个产品实现、智能场景探索、技术协作与赋能的平台。

一面是高性价比、具有先发优势、研发能力较弱的小米生态链,另一面是研发能力强、质量管控高但入局较晚的华为,同样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谁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呢?

小米渠道的隐忧

目前,小米生态链与华为智能家居平台都在围绕着线上、线下渠道全力布局,渠道竞赛的火药味已十分激烈。在线上,手机销量带来的流量成为带动 IoT 产品销售的关键;在线下,二者都争先恐后将智能家居铺设到体验店中。

双方在渠道上的对标意味已颇为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家会围绕 IoT 领域继续深化线下、线上布局。随着华为手机在销量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其所带来的流量优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小米的渠道优势在衰退。

小米、华为代表了手机巨头进军智能家居平台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智能家居平台领域的两个重要玩家,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够在平台的规模化上进一步取胜,谁就有可能赢得这个赛场。

而规模化取胜的关键是平台有更多的品类和单品,这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而更多合作伙伴的参与需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销量,这同时也需要平台有大量的用户与广阔的渠道支撑。

其中合作伙伴尤为关键,能否为他们留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带来更多的销量,这都是两大平台成败的关键。

小米生态链模式的核心盈利是靠流量驱动的,而流量来自于小米手机。随着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小米手机所带来的线上流量也遇到了瓶颈。

一边是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硬件综合净利润不超过 5%;一边是小米手机所带来的流量遭遇瓶颈,小米生态链的合作伙伴从小米平台获得的流量也将遭遇瓶颈,甚至可能销量下降。

此时留给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靠小米/米家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打造自有品牌之路又极其艰难。如果小米不能够解决生态链企业的利润问题,“集团军”的优势便难以释放,生态链企业的生存以及产品研发能力都将难以保证,平台的规模化只会趋缓。

而反观华为智选模式,华为采取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产品,并且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打造产品,这保证了产品品质。

问题在于“联盟军”式的合作,合作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也是其他  IoT 智能家居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这些头部玩家愿意拿出多少精力与华为合作,能够合作到哪种程度目前还有待观望。

华为智能家居起步较晚,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内部资源仍不够充足,留给华为智能家居短期内的市场空间也有待验证。

小米与华为的人群定位不同,小米平台主要以自有品牌产品为主相对封闭,小米的目标用户是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群体;而华为平台更加开放,用户的选择性更广,并且目标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二个平台都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小米的流量瓶颈能否解决,华为能否探索出合适的路,还需时间验证。

随着小米手机国内销量减缓,小米生态链模式发展到当下似乎遇到一个瓶颈。而华为能否成为小米在IoT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华为集团战略层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多大的资源和人力做 IoT 平台与智选产品。

阅读全文

与小米家居生态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白沟电力维修电话 浏览:202
上菱洗衣机维修中心 浏览:286
哪个家用小家具好用 浏览:537
销售家电招工怎么写 浏览:498
林岳红木家具城 浏览:957
常熟便宜厂房防水多少钱 浏览:461
上海德龙除湿机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966
未来小家电有哪些新需求 浏览:150
德尔家居收购 浏览:604
银川好的汽车维修电话号码是多少钱 浏览:827
洗衣服如何翻新妙招 浏览:25
邮政银行维修多久 浏览:306
旧房翻新申报表怎么填 浏览:947
奔腾智能电饭煲电路图 浏览:491
品质刚性防水套管是什么 浏览:888
农村地面铺装防水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100
汉密尔顿南京维修点 浏览:755
佳能e518维修键有什么作用 浏览:303
怀化市有哪些家具市场 浏览:61
湘西携程运营酒店翻新怎么样 浏览: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