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木家具做漆乙酸的作用
摘要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溶剂,调节酸碱度.冰醋酸是最重要的有机酸之一.主要用于醋酸乙烯、醋酐、醋酸纤维、醋酸酯和金属醋酸盐等,也用作农药、医药和染料等工业的溶剂和原料,在照相药品制造、织物印染和橡胶工业中都有广泛用途. 冰醋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它在有机化学工业中处于重要地位.醋酸广泛用于合成纤维、涂料、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染织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冰醋酸按用途又分为工业和食用两种,食用冰醋酸可作酸味剂、增香剂.可生产合成食用醋.用水将乙酸稀释至4-5%浓度,添加各种调味剂而得食用醋.其风味与酿造醋相似.常用于番茄调味酱、蛋黄酱、醉米糖酱、泡菜、干酪、糖食制品等.使用时适当稀释,还可用于制作蕃茄、芦笋、婴儿食品、沙丁鱼、鱿鱼等罐头,还有酸黄瓜、肉汤羹、冷饮、酸法干酪用于食品香料时,需稀释,可制作软饮料,冷饮、糖果、焙烤食品、布丁类、胶媒糖、调味品等.作为酸味剂,可用于调饮料、罐头等.洗涤通常使用的冰醋酸,浓度分别为28%,56%,99%的.如果买的是冰醋酸,把28CC的冰醋酸加到72CC的水里,就可得到28%的醋酸.更常见的是它以56%的浓度出售,这是因为这种浓度的醋酸只要加同量的水,即可得到28%的醋酸. 浓度大干28%的醋酸会损坏醋酸纤维和代纳尔纤雏.草酸是有机酸中的强酸之一,在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中,草酸易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草酸能与碱类起中和反应,生成草酸盐.醋酸也一样,28%的醋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后使织物是中性;就象氨水可以中和酸一样,28%的醋酸也可以中和碱. 碱也会导致变色.用酸(如28%的醋酸)即可把变色恢复过来. 这种酸也常用来减少由丹宁复合物、茶、咖啡、果计、软饮料以及啤酒造成的黄渍.在去除这些污渍时,28%的醋酸用在水和中性润滑剂之后,可用到最大程度.
B. 修补家具上光水怎样配制
1.包含硅氧烷组分的无蜡家具上光剂
制备一种含无蜡硅氧烷的家具上光剂,使用1)一种低粘度硅氧烷液体和一种硅胶;或2)一种低粘度硅氧烷液体和一种聚二有机硅氧烷;或3)一种低粘度硅氧烷液体,一种硅胶,和一种聚二有机硅氧烷,连同水和一种或多种适宜的表面活性剂。
2.家具上光剂组合物
可制备一种家具上光剂,其包括矿物油、硅氧烷上光剂和一种苦味剂。通过在其中添加剪切稀化触变增稠剂使得这种一种组合物可适用于借助常压喷雾器作为喷雾或细雾分配。
3.一种气雾剂型含高分子组分的去污、上光、保护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蜡物质的抛光组合物。由聚二甲基硅氧烷6~9份、抗静电剂0.8~1.2份、香精0.2份、溶剂汽油80~90份及高分子材料溶液3~6份组成。经喷涂去污后的材料表面不仅能形成一层光亮的有机硅树脂膜,还能形成一层具韧性和弹性的高分子保护层,并对材料表面微小损伤及擦痕有填平、修补作用,达到去污、上光、保护一次完成的目的。适用于车辆、皮革、家具、家用电器、电镀件及金属等材料表面去污、上光、保护。
4.一种去污上光无臭蜡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优质的脂膏状无臭清洁光亮剂及其制造方法。由白虫蜡、米糖蜡、石蜡、白油、松节油、高级醇酯、纯净水、二氧化钛和少量香料组成。它蜡质含量高、蜡膜软硬适中,光亮度好,启用后不易干燥,质量稳定易保存,使用省力不伤皮肤、无毒、无异味、芳香、安全,对物品有防水、防锈、防霉、防蛀的效果。适用于地板、家具、皮革、车辆、金属等软、硬表面的清洁、上光及保护。
5.聚苯乙烯清漆及其制造方法
一种用废旧聚苯乙烯塑料制成的聚苯乙烯清漆及其制造方法。该清漆由10~20%废旧聚苯乙烯、5~10%松香改性酚醛树脂、5~15%邻苯二甲酸二辛酯、0~3%氨基树脂、53~65%甲苯和0~5%醇酸树脂组成。该清漆是将上述原料在一定温度下,经充分搅拌溶合共聚后制取的。本发明工艺简单,设备少,成本低,漆膜平整光亮,耐磨、防水、防腐性能优良,且有很强的附着力,可作为家具、地板、墙壁及工艺品的上光漆,也可作木材,水泥的粘合剂。
C. 魔哩米糖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魔哩米糖商标总申请量3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3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魔哩米糖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D. 常州过年的习俗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农历正月半称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
早餐,各家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馅者为"糖圆",大颗有馅如百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令人口不暇接;处处敲锣打鼓,钹铙萧管齐奏闹元宵。女士结队出游"晾街",正是"邀月客邀邀月客,看灯人看看灯人",热闹非凡。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嗲格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一跳跳出来二十四个小猢狲,吓得娘娘小姐呆瞪瞪"。
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戏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装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 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叶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秃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来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半"。节前数日,人们多以月饼、火腿、菱、藕等馈赠亲友"送节礼"。晨起吃"糖芋头",晚上合家团聚,饮酒赏月。妇女多在天井设香案,供菱藕、烧香斗,以斋月宫。文人雅士相约赴舣舟亭赏月赋诗。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农历过年期间禁忌:过年通常从初一到初五为止,初五之后就要隔开,表示这个年
已经过了,开始要恢复正常生活了,常规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过年不要生气
骂人、打小孩等等,以下是过年一般人常听到的禁忌。
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
在初二或者初叁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
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
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
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
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
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
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
服。
初一到初五:
1.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
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2.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
中的财气扫掉。
3.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对象: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
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4.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
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E. 东阳的民俗有哪些
东阳的民俗:
春节从腊月开始,农家宰年猪、制年糖、购年货、掸灰尘、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俗谓“十二忙月”。除夕,合家欢聚,谢年、吃年夜饭、守岁。谢年之礼最重,必备猪头、鸡鸭、糯米肠等,贡于八仙桌上,烧香焚纸鸣炮,三跪九叩。大年初一,亲朋邻里互相道喜,晚餐吃年羹,以讨“年年有耕”之彩;吃年糕,取一年高一年之吉。初二开始拜年,正月初八后开始张灯结彩闹元宵。
立春前一日,农家争相挑水,俗传制冬米糖、烧鱼冻等。立春交接时分,千家万户炮仗齐鸣,贴“迎春接福”“新春万事大吉”等红条幅。
东阳有句俗话:“清明冬至大节落,皇帝老子也回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东阳人对清明扫墓压坟头祭祖的重视程度。清明,又叫鬼节,每逢此节,东阳人不管在外路途多远,不管工作多忙都要纷纷赶回家,到自家的祖宗坟上祭拜。清明上坟祭祖,东阳人一般都采用二种方法,一种是用烤豆腐、黄酒,清明果、清明羊、米饭、白切肉、豆腐粒等食物放在坟前,用三支香祭拜,而后,将一些阴官用的冥币、经烧给坟的主人用。同时用冥头纸压在各个坟头上,并割掉坟上的杂草,加一些土。另外一种是压坟头,弄清坟上杂草,烧上冥币、佛经,放几个鞭炮,回到家里祭祀。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插艾蒿、裹粽子、泼雄黄酒的习惯。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插艾蒿、泼雄黄酒是为了驱魔送瘟除毒。现在人们虽然不再相信端午节辟邪除瘟的迷信说法,但作为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习俗依然被延续下来。
中秋节旧俗要祭祖拜月,合家团坐,分吃月饼,文人学士露坐赏月。商店店伙聚餐,发节饷。现在,人们多以走亲访友,互相馈送月饼水果的方式过中秋,赏月则是少数人的雅兴。
东阳境内庙会众多。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百艺杂耍,各逞其技;商贾摊贩云集,南北杂货纷陈。庙会中最盛大的活动是迎佛和演戏。东阳民间最崇胡公大帝(胡则)。八月十三,俗传为“胡公大帝”生日,是日,吴宁、巍山、横店、千祥、南马均有胡公庙会,尤以上卢社姆坑和横店朝水殿胡公庙会最盛大。
东阳的集市按商品门类划分为粮食、耕牛、仔猪、竹木、农家具、纱布、柴炭、蔬菜、百货、食盐等交易场地。民国时期,称著者有县城米市,湖溪豆市、绸市,横店布市、猪市,黄田畈牛市,千祥盐市、米市。横店每市成交猪千余头,清明前后每市成交牛三四百头。千祥每市成交盐、米千余担。上世纪80年代中形成一批颇具影响和物色的专业市场。1988年,全境综合市场36个,专业市场66个。日均摊位18922个。专业市场中,有粮食市场17个,仔猪市场19个,耕牛市场10个,木材市场7个,小商品市场4个,生产资料市场2个,草丝、草席、中药材、水果、副食品、塑料市场各1个。城区专业市场9个。
此外,东阳的集市有千祥中药材市场、防军草席市场、黄田畈耕牛市场、画溪塑料市场、市小商品市场、吴宁生产资料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