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写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电路:1,写出电路的用途2,画出电路图或原理方框图3,简述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或调试方
电子时钟
一摘要
单片计算机即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ChipMicrocomputer),是集CPU,RAM,ROM,
定时,计数和多种接口于一体的微控制器。他体积小,成本低,功能强,广泛应用于智能产
品和工业自动化上。而51单片机是各单片机中最为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次毕业设
计通过对它的学习,应用,从而达到学习、设计、开发软、硬的能力。
二说明
系统由AT89C51、LED数码管、按键、发光二极管等部分构成,能实现时间的调整、定
时时间的设定,输出等功能。系统的功能选择由SB0、SB1、SB2、SB3、SB4完成。其中SB0
为时间校对,定时器调整功能键,按SB0进入调整状态。SB1为功能切换键。第一轮按动
SB1依次进入一路、二路、三路定时时间设置提示程序,按SB3进入各路定时调整状态。定
时时间到,二极管发亮。到了关断时间后灭掉。如果不进入继续按SB1键,依次进入时间
¡年¡位校对、¡月¡位校对、¡日¡位校对、¡时¡位校对、¡分¡位校对、¡秒¡位
校对状态。不管是进入那种状态,按动SB2皆可以使被调整位进行不进位增量加1变化。各
预置量设置完成后,系统将所有的设置存入RAM中,按SB1退出调整状态。上电后,系统自
动进入计时状态,起始于¡00¡时¡00¡分。SB4为年月日显示转换键,可使原来显示时分
秒转换显示年月日。
三、电路原理分析
1.显示原理
电原理图见附图1。由6个共阴极的数码管组成时、分、秒的显示。P0口的8条数据线
P0.0至P0.7分别与两个CD4511译码的ABCD口相接,P2口的P2.0至P2.2分别通过电阻
R10至R13与VT1至VT3的基极相连接。这样通过P0口送出一个存储单元的高位、低位BCD
显示代码,通过P2口送出扫描选通代码轮流点亮LED1至LED6,就会将要显示的数据在数
码管中显示出来。从P0口输出的代码是BCD码,从P2口输出的就是位选码。这是扫描显示
原理。
。
2键盘及读数原理
键盘是人与微机打交道的主要设备,按键的读取容易引起误动作。可采用软件去
抖动的方法处理,软件的触点在闭合和断开的时候会产生抖动,这时触点的逻辑电
平是不稳定的,如不采取妥善处理的话,将引起按键命令错误或重复执行,在这里
采用软件延时的方法来避开抖动,延时时间20ms.
3连击功能的实现
按下某键时,对应的功能键解释程序得到执行,如操作者没有释放按键,则对应
的功能会反复执行,好象连续执行,在这里我们采用软件延时250ms,当按键没释放则
执行下一条对应程序。利用连击功能,能实现快速调时操作。
四、程序设计思想和相关指令介绍
本系统的主程序主要完成时间显示和定时输出判断功能。而年月日显示和各时间单元进
位,时间设定时,调定时间设定时等功能全部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完成。
1.数据与代码转换。
由前述可知,从P2口输出位选码,从P0口输出段选码,LED就会显示出数字来。但P0
口的输出的数据是要BCD码,各存储单元存储的是二进制数,也就是和要显示出的字符表达
的含义是不一致的。可见,将要显示的存储单元的数据直接送到P0口去驱动LED数码管显
示是不能正确表达的,必须在系统内部将要显示的数据经过BCD码行转换后,将各个单元数
据的段选代码送入P0口,给CD4511译码后去驱动数码管显示。
具体转换过程如下:
我们先将要显示的数据装入累加器A中,再将A中的数据转换成高低两位的BCD码,
再放回A中,然后将A中的值输出。如:有一个单元存储了45这样一位数,则需转换成四
位的BCD码:(0100)(0101)然后放入A中。A中BCD码,高位四位代表¡4¡低四位代
表¡5¡同时送给两个译码器中,译码后¡45¡字就在两个LED中显示出来。
2.计时功能的实现与中断服务程序
时间的运行依靠定时中断子程序对时钟单元数值进位调整来实现的。计数器T0打开后,
进入计时,满100毫秒后,重装定时。中断一次,满一秒后秒进位,满60秒后即为1分钟,
分钟单元进位,60分到了后,时单元进位,24小时满后,天单元进位。这样然后根据进率,
得到年、月、日、时、分、秒存储单元的值,并经译码后,通过扫描程序送LED中显示出来,
实现时钟计时功能。累加是用指令INC来实现的。
进入中断服务程序以后,执行PUSHPSW和PUSHA将程序状态寄存器PSW的内容和累
加器A中的数据保存起来,这便是所谓的¡保护现场¡.以保护现场和恢复现场时存取关键
数据的存储区叫做堆栈。在软件的控制之下,堆栈可在片内RAM中的任一区间设定,而堆栈
的数据存取与一般的RAM存取又有区别,对它的操作,要遵循¡后进先出¡的原则。
3时间控制功能与比较指令
系统的另一功能就是实现对执行设备的定时开关控制,其主要控制思想是这样的:先
将执行设备开启的时间和关闭时间置入RAM某一单元,在计时主程序当中执行几条比较指
令,如果当前计时时间与执行设备的设定开启时间相等,就执行一条CLR指令,将对应的
那路P3置为高电位,开启;如果当前计时时间与执行设备设定的关闭时间相等,就执行SETB
对应的P3置低电位,二极管截止,。实现此控制功能用到的比较指令为CJNEA,#direct,
rel,其转移条件是累加器A中的值与立即数不等则转移。
参考文献
1、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何书森、何华斌《实用数字电路原理与设计速成》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3、白驹衍,《单片计算机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2
五:程序
SECEQU32H;秒即时时间伪指令
MINEQU31H;分
HOUREQU30H;时
DAYEQU35H;日
MONEQU34H;月
YEAREQU33H;年
MIN_1EQU41H;分定时器1路、开存储单元
HOUR_1EQU42H;时
DAY_1EQU43H;
MON_1EQU44H;
YEAR_1EQU45H;
MIN_11EQU40H;分定时器1路、关存储单元
HOUR_11EQU46H;时
DAY_11EQU47H;日
MON_11EQU48H;月
YEAR_11EQU49H;年
;***********************
ORG0000H
ljmpMAIN
ORG0003H;中断转换显示年月日、INT0(SB4键)
LJMPSHOW
ORG000BH;计数中断T0、方式1
LJMPTIME
ORG0013H
LJMPCHANGE;调整时间、定时、INT1(SB0键)
;------主程序
ORG0030H
MAIN:
;--------初始化付值
MOVYEAR,#02
MOVMON,#05
MOVDAY,#01
MOVHOUR,#00
MOVMIN,#00
MOVSEC,#00
CLR40H;定时单元1路清零
CLR41H
CLR42H
CLR43H
CLR44H
CLR45H
CLR46H
CLR47H
CLR48H
CLR49H
;-------开中断
MOVTMOD,#01H;计数、模式1、T0
MOVTL0,#0B0H;100SM计数定时
MOVTH0,#3CH;
clrp3.0
MOV20H,#0AH;10次*100SM
SETBPT0;T0为最高级
SETBTR0;允许计数
SETBET0;允许T0中断
SETBEX0;允许INT0中断
SETBEX1;允许INT1中断
SETBEA;开总中断
;------显示、定时器启动判断
LOOP:
MOVR1,#30H;存储单元
MOVR4,#01H;位选通
MOVR3,#03H;三组显示
NEXT:
MOVA,@R1;
MOVB,#10;将存储单元转换成两高低两组的BCD码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输出
MOVP2,R4
INCR1;下一单元
MOVA,R4;
RLA;位移
MOVR4,A
LCALLDE5SM;延时0.5SM
DJNZR3,NEXT;全扫描显示一偏
;------判断定时输出(只编写了一路)
CJNER7,#88H,LOOP;是8则开,否则、定时已关、转
;---------开
MOVA,YEAR
CJNEA,YEAR_1,LOOP_1;年比较,不等转关
MOVA,MON
CJNEA,MON_1,LOOP_1
MOVA,DAY
CJNEA,DAY_1,LOOP_1
MOVA,HOUR
CJNEA,HOUR_1,LOOP_1
MOVA,MIN
CJNEA,MIN_1,LOOP_1
CPLP3.0
;---------关
LOOP_1:
MOVA,YEAR
CJNEA,YEAR_11,LOOP;年比较
MOVA,MON
CJNEA,MON_11,LOOP
MOVA,DAY
CJNEA,DAY_11,LOOP
MOVA,HOUR
CJNEA,HOUR_11,LOOP
MOVA,MIN
CJNEA,MIN_11,LOOP
CPLP3.0
LJMPLOOP
;-----年月日显示中断子程序
SHOW:
PUSHPSW
pushACC
PUSHB
PUSH01H
PUSH02H
PUSH03H
PUSH04H
MOVR2,#0FFH;中断扫描次数
TURN:MOVR1,#33H
MOVR4,#01H
MOVR3,#03H
NEXT_1:
MOVA,@R1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R4
INCR1
RLA
MOVR4,A
LCALLDE5SM
DJNZR3,NEXT_1
DJNZR2,TURN;反复显示一定时间后返回
POP04H
POP03H
POP02H
POP01H
POPB
POPACC
POPPSW
RETI
;-----计数中断服务子程序
TIME:
PUSHPSW
PUSHACC
PUSHB
PUSH06H
MOVTH0,#3CH;重装计数
MOVTL0,#0BH;
DJNZ20H,OUT;转到中断跳出pop程序
MOV20H,#0AH;重装:100*10=1000
;-----进位程序
INCSEC
MOVR6,SEC;
CJNER6,#60,OUT;比较
MOVSEC,#00;
INCMIN
MOVR6,MIN
CJNER6,#60,OUT
MOVMIN,#00
INCHOUR
MOVR6,HOUR
CJNER6,#25,OUT
MOVHOUR,#00
INCDAY
MOVR5,MON
CJNER5,#1,MON_22;是否1月、不是转2月
MOVR5,DAY
CJNER5,#32,OUT;本月是否益出
INCMON
MOVDAY,#1
LJMPOUT
OUT:
POP06H
POPB
POPACC
POPPSW
RETI
MON_22:
MOVR5,MON
CJNER5,#2,MON_33;是否2月、不是转3月
MOVA,YEAR;判断是否瑞年
MOVB,#4
DIVAB
MOVA,B
JNZOUT_1;不是则转(A不为零则转)
MOVR5,DAY
CJNER5,#30,OUT;如是瑞年、判断是否到29天
INCMON
MOVDAY,#1
LJMPOUT
OUT_1:
MOVR5,DAY
CJNER5,#29,OUT;平年二月判断
INCMON
MOVDAY,#1
LJMPOUT
MON_33:
MOVR5,MON
CJNER5,#3,MON_44
MOVR5,DAY
CJNER5,#32,OUT
INCMON
MOVDAY,#1
LJMPOUT
MON_44:
MOVR5,MON
CJNER5,#4,MON_55
MOVR5,DAY
CJNER5,#31,OUT
INCMON
MOVDAY,#1
LJMPOUT
MON_55:
MOVR5,MON
CJNER5,#5,MON_66
MOVR5,DAY
CJNER5,#32,OUT
INCMON
MOVDAY,#1
LJMPOUT
MON_66:
MOVR5,MON
CJNER5,#6,MON_77
MOVR5,DAY
CJNER5,#31,OUT
INCMON
MOVDAY,#1
LJMPOUT
MON_77:
MOVR5,MON
CJNER5,#7,MON_88
MOVR5,DAY
CJNER5,#32,L1
INCMON
MOVDAY,#1
L1:LJMPOUT
MON_88:
MOVR5,MON
CJNER5,#8,MON_99
MOVR5,DAY
CJNER5,#32,L2
INCMON
MOVDAY,#1
L2:LJMPOUT
MON_99:
MOVR5,MON
CJNER5,#9,MON_00
MOVR5,DAY
CJNER5,#31,L3
INCMON
MOVDAY,#1
L3:LJMPOUT
MON_00:
MOVR5,MON
CJNER5,#10,MON_AA
MOVR5,DAY
CJNER5,#32,L4
INCMON
MOVDAY,#1
L4:LJMPOUT
MON_AA:
MOVR5,MON
CJNER5,#11,MON_BB
MOVR5,DAY
CJNER5,#31,L5
INCMON
MOVDAY,#1
L5:LJMPOUT
MON_BB:
MOVR5,DAY
CJNER5,#32,L6
INCYEAR
MOVMON,#1
MOVDAY,#1
L6:LJMPOUT
;-------按SB2定时器年单元加1子程序
SB3_2:LJMPSHOW_2;二路没编返回
SB3_3:LJMPSHOW_3;三路没编返回
SB3_1:
MOVA,YEAR_1;调时年单元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1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SB3_1
CJNEA,#0FBH,KEY2_7;按SB2转年调整
LJMPMON_111;按SB1往下调月单元
KEY2_7:CJNEA,#0FDH,SB3_1
INCYEAR_1;1路年单元加1
MOVR5,YEAR_1
CJNER5,#09,SB3_1;益出
MOVYEAR_1,#00H
AJMPSB3_1;
;-------月单元加1子程序
MON_111:
MOVA,MON_1;调时月单元显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2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MON_111
CJNEA,#0FBH,KEY2_8;按SB2转月调整
LJMPDAY_111
KEY2_8:
CJNEA,#0FDH,MON_111
INCMON_1;1路月单元加1
MOVR5,MON_1
CJNER5,#13,MON_111;益出
MOVMON_1,#01H
AJMPMON_111;转到月显
;_------日单元加1子程序
DAY_111:
MOVA,DAY_1;调时日单元显示提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4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DAY_111
CJNEA,#0FBH,KEY2_9;按SB2转日调整
LJMPHOUR_111
KEY2_9:CJNEA,#0FDH,DAY_111
INCDAY_1;1组日单元加1
MOVR5,DAY_1
CJNER5,#32,DAY_111;益出
MOVDAY_1,#01H
AJMPDAY_111;转到日显
;-------按SB2时单元加1子程序
HOUR_111:
MOVA,HOUR_1;调时时单元显示提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1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HOUR_111
CJNEA,#0FBH,KEY2_10;按SB2转时调整
LJMPMIN_111
KEY2_10:CJNEA,#0FDH,HOUR_111
INCHOUR_1
MOVR5,HOUR_1
CJNER5,#24,HOUR_111;益出
MOVHOUR_1,#00H
AJMPHOUR_111;转到时显
;-------分单元加1子程序
MIN_111:
MOVA,MIN_1;调时分单元、并显示提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2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MIN_111
CJNEA,#0FBH,KEY2_11;按SB2转分调整
AJMPOFF_CH;按SB3往下调定时:关单元
KEY2_11:CJNEA,#0FDH,MIN_111
INCMIN_1;1路分单元加1
MOVR5,MIN_1
CJNER5,#60,MIN_111;益处
MOVMIN_1,#00H
AJMPMIN_111;转到分显
年单元调整
OFF_CH:MOVA,YEAR_11;调时年单元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1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OFF_CH
CJNEA,#0FBH,KEY2_F7;按SB2转年调整
LJMPMON_OFF;按SB1往下调月单元
KEY2_F7:CJNEA,#0FDH,OFF_CH
INCYEAR_11;1路年单元加1
MOVR5,YEAR_11
CJNER5,#09,OFF_CH;益出
MOVYEAR_11,#00H
AJMPOFF_CH;
;-------月单元加1子程序
MON_OFF:
MOVA,MON_11;调时月单元显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2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MON_OFF
CJNEA,#0FBH,KEY2_F8;按SB2转月调整
LJMPDAY_OFF
KEY2_F8:
CJNEA,#0FDH,MON_OFF
INCMON_11;1路月单元加1
MOVR5,MON_11
CJNER5,#13,MON_OFF;益出
MOVMON_11,#01H
AJMPMON_OFF;转到月显
;_------日单元加1子程序
DAY_OFF:
MOVA,DAY_11;调时日单元显示提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4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DAY_OFF
CJNEA,#0FBH,KEY2_F9;按SB2转日调整
LJMPHOUR_OFF
KEY2_F9:CJNEA,#0FDH,DAY_OFF
INCDAY_11;1组日单元加1
MOVR5,DAY_11
CJNER5,#32,DAY_OFF;益出
MOVDAY_11,#01H
AJMPDAY_OFF;转到日显
;-------按SB2时单元加1子程序
HOUR_OFF:
MOVA,HOUR_11;调时时单元显示提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1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HOUR_OFF
CJNEA,#0FBH,KEY2_F10;按SB2转时调整
LJMPMIN_OFF
KEY2_F10:CJNEA,#0FDH,HOUR_OFF
INCHOUR_11
MOVR5,HOUR_11
CJNER5,#24,HOUR_OFF;益出
MOVHOUR_11,#00H
AJMPHOUR_OFF;转到时显
;-------分单元加1子程序
MIN_OFF:
MOVA,MIN_11;调时分单元、并显示提示
MOVB,#10
DIVAB
SWAPA
ORLA,B
MOVP0,A
MOVP2,#02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MIN_OFF
CJNEA,#0FBH,KEY2_F11;按SB2转分调整
LJMPON_1;按SB3往下调定时:开与关
KEY2_F11:CJNEA,#0FDH,MIN_OFF
INCMIN_11;1路分单元加1
MOVR5,MIN_11
CJNER5,#60,MIN_OFF;益处
MOVMIN_11,#00H
LJMPMIN_OFF;转到分显
;-------开、关定时
ON_1:CJNEA,#0FBH,MIN_OFF
K1:MOVA,#88H
MOVR7,A
MOVP0,A
MOVP2,#0FFH;三组都显示开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ON_1;去抖后比较
CJNEA,#0FBH,KEY2_12;按SB2转关
LJMPOUT_A;按SB3调出、处于开状态
KEY2_12:CJNEA,#0FDH,K1
k2:MOVA,#00H;显示0关
MOVR7,A
MOVP0,A
MOVP2,#0FFH;
LCALLREAD
LCALLDE250SM
CJNEA,01H,K2;去抖后比较
CJNEA,#0FBH,KEY2_13;按SB2转开
LJMPOUT_A;SB3调出、处关状态
KEY2_13:
CJNEA,#0FDH,K2;比较按了没
LJMPK1;按了SB2、转开
OUT_A:
POP00H
POPB
POPACC
POPPSW
RETI
;_------读取按键程序
READ:MOVA,P1;读取按键
MOVR1,A
LCALLDE10MS
MOVA,P1
RET
;_----延时程序
DE5SM:
PUSH01H
MOVR1,#0FFH
DJNZR1,$
POP01H
RET
DE10MS:PUSH04H
PUSH05H
MOVR4,#0AH
Dl1:MOVR5,#0FFH
dl2:DJNZR5,$
DJNZR4,dl1
POP05H
POP04H
RET
DE250SM:PUSH02H
PUSH00H
MOVR0,#0FFH
DEL:MOVR2,#0FFH
DJNZR2,$
DJNZR0,DEL
POP00H
POP02H
RET
;_---调整时间进位程序
MIN_AD:
INCMIN
MOVR6,MIN
CJNER6,#60,OU1
MOVMIN,#00
OU1:RET
HOUR_AD:
INCHOUR
MOVR6,HOUR
CJNER6,#25,OU2
MOVHOUR,#00
OU2:RET
DAY_AD:
INCDAY
MOVR6,DAY
CJNER6,#32,OU3;是否益出
MOVDAY,#01H
OU3:RET
MON_AD:
INCMON
MOVR6,MON
CJNER6,#13,OU4;是否益出
MOVMON,#01H
OU4:RET
YEAR_AD:
INCYEAR
MOVR6,YEAR
CJNER6,#09,OU5;是否益出
MOVYEAR,#00H
OU5:RET
六:附录
实验设计电路图1
❷ 电工与电子技术论文
电工电子技术既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我整理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电工电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既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本文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从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电气化设备的应用以及电工电子领域出现的新技术等几个方面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现友悄状;发展
《电工电子技术》是士官职业技术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现代一切新的科学技术无不与电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从事此类教学的教员,有必要对这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作出深入的研究。
一、电工电子技术概述
电工技术基础理论:电工技术包括电磁能量和信息在产生悉盯、传输、控制、应用这一全过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手段和活动。作为一门技术,它的内容包括: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
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属于这一类的分支学科有:电子线路与网络分析、微波、天线、电波传播、测量、电源、显示技术、信号处理、信息论、 自动控制原理、可靠性理论等。它们是构成功能性电子系统所需的各种技术手段或基础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各门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静电场、电磁好陆渣场等结构复杂又包括多种媒质的三维物理场求解方法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矩量法、变分原理、函数空间等都引入了电工理论。基于等效模型的概念发展了虚拟的磁荷与磁流模型,研究了多种动态位及不同的规范选择,提出了有关广义能量的定理等。由于系统与元件相结合而扩大了元件的内涵,包括了逻辑门、可控源、回转器以及大规模集成块等。各类工程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共同的网络理论基础,使网络扩展成为研究某种特定空间结构和动状态的一般性理论方法。广义网络理论又将“场”与“路”结合起来,出现新的边缘理论领域,如物理场论的网络模拟、辐射场的络方法、等离子体的网络图解等;引用系统论的研究成果,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行为与系统结构、参数及局部物理量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网络问题的内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技术革命是强大的推动力。今天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又在延伸人类的智力功能。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电工正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汇合,继续发挥社会支柱的作用。
二、电气设备的现状与发展
(一)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首先是设备的先天条件不一样,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国产设备,不同厂商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样,使其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厂商,因技术、管理上的差异,其产品质量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产品,其质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当承认设备投运的初始状态是千差万别的。
其次,设备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将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一样,尤其是供电设备,大部分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因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有较大差异,对设备的影响有较大不同;二是设备在电力系统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时间等不尽相同,尤其是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差异较大。
(二)电气设备的维修制度:定期维修的弊端
由于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很大差异,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况好坏相差甚大,而定期维修制度几乎无视这些状况的差异,而采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定期维修方式,其最主要的表现在维修结果上,要么维修过剩,要么维修不足。工程的实际情况大多是出现维修过剩,经常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这种维修过剩的结果,必将出现如下维修的弊端: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因盲目维修而出现故障或潜在故障,维修达不到恢复设备原有的可靠性的作用,而是增加了设备的故障隐患和故障率。目前,定期维修是电气设备停运的主要原因,往往占全部停运时间的60%以上。
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专家们注重状态维修完全替代定期维修的可能性。
(三)电气设备的状态检测技术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为设备的故障诊断和性能评估提供了依据。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设备的状况,以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测量、检测和分析方法,结合系统运行的历史和现状,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以便了解和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并且对设备状态进行显示和记录,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并为设备的故障分析诊断、性能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近年来我国电气设备制造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尤其是21世纪以后,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得电气系统的装备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因此,电气设备的维修制度和维修方法也要随着形势适当的进行调整,才能提升电气设备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电子设备的现状与发展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2010年,全球光伏生产设备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0%,达到104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从区域市场来看,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占全球市场51%的份额,预计未来5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较高比例。据此,可以判断到2015年我国光伏设备将继续保有巨大市场空间。 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性能驱动永磁式同步电机、金属化超薄膜电力电容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将成为我国电子专用设备市场新的增长点。多学科交汇为电子仪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三网融合对电子仪器提出新的测试需求,预计上述领域的电子仪器以及环境保护测试仪器和医疗电子仪器会面临大发展。
四、电工新技术
我们已在准备进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期望着进入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将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整个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能源发展看,我国在上半叶还不大可能扭转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从而在提高煤的利用效率,特别是燃煤发电效率方面还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与此同时,还要大力促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使之更快地在技术和经济上成熟起来,才能期望得以较快地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走上能源、环境与生态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实现高速度将是主要发展方向,而各种交通运输高速化都必须以电力推进系统的发展做为基础。在能源、交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中,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的一些进展已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原理,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还将出现一些新兴的领域。这里简要展望一下一些可见的重大进展,包括受控核聚变,磁流体发电,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磁浮列车,磁流体船舶推进与超导电工。
(一)受控核聚变
受控核聚变的实现将为人类提供实际上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环境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20世纪下半叶的巨大努力,已在大型的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装置上达到了“点火”条件,证实了聚变反应堆的科学现实性,正在进行聚变试验堆的国际联合的设计研制工作,期望在下世纪能建成、运行试验堆。然后还需要经过示范堆与商用堆两个阶段的展,预期可在下世纪四五十年代建成第一座商用的聚变电站,走向产业化。与裂变反应堆主要依靠核工技术与热工技术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同,聚变反应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核工技术与电工新技术的结合,这里要把大体积、强磁场技术,大能量,脉冲电源技术,辅助加热技术与等离子体控制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探索利用聚变产生的带电粒子直接发电的可能性。聚变电站的实现也将导致一些新兴的电工产业的形成。
(二)磁流体发电
磁流体发电是将高温导电燃气与磁场相互作用而将热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新型发电方式。由于其初温可高达3000K,与已有的燃气及蒸汽发电组成联合循环,可望将燃煤电站的热电转换效率提高到50%以上,具有高效率、低污染、少用水的重大优越性。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初原理性实验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持续努力,已达到了最高发电功率几万千瓦,持续数百小时的水平。再经过试验电站、示范电站与商用电站几个阶段的发展,可望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实现商业化。磁流体发电的发展过程表明,所遇到的困难比原设想的大得多,特别是用于燃煤的长时间可靠发电,这里需要大力发展电工、热工、材料、化工等多方面的新技术,在电工方面要解决电站系统、发电通道、超导磁体、功率调节与逆变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还要有长足的前进。由于我国属于燃煤为主和电力迅速发展的国家,燃煤磁流体发电的商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三)太阳能与风力发电
太阳能与风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它们是广泛存在,机会均等,自由索取,最终可依赖的初级能源。近年来,在太阳能与风力发电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建设投资与电能成本有了大幅度下降,几十万千瓦的太阳热发电站,百万千瓦的大型风力发电场已经接入电网运行多年,千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已有了示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太阳能与风力发电能够在21世纪整个电力生产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为此,需要继续努力提高效率,降低造价与成本,扶植相应产业的发展,以及解决并网运行的有关技术问题。
(四)磁浮列车
一部人类社会交通运输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以提高运输速度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开发史。20世纪下半叶铁路的电气化使常规轮轨铁路的运营时速提高到了200多公里。为了进一步提高时速,发展起来了磁浮列车,它是一种采用磁悬浮,直线电机驱动的新型无轮高速地面交通工具,具有速度高、客运量大、对环境影响小、能耗低、维护便宜、运行安全平稳,无脱轨危险,有很强的爬坡能力等一系列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磁浮列车已达到500公里/时的时速,处于实用化试验阶段,我国的磁浮列车也于几年前投入试运营。在今后,抓紧高速磁浮列车的研究发展,从技术上实行“迎头赶上”的战略,尤显重要。磁浮列车的实现要解决磁悬浮,直线电机驱动,车辆设计与研制、轨道设施、供电系统,列车检测与控制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关键问题,推动着电工新技术登上新的高峰。高速磁浮列车有常导与超导两种技术方案,采用超导的优点是悬浮气隙大,轨道结构简单,造价低,车身轻。随着高温超导的发展与应用,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五)磁流体船舶推进
磁流体船舶推进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技术。它利用强磁场与海水中的电流相互作用产生的罗伦兹力,使海水向后喷射,依靠其反作用力推进舰船向前行驶。由于它不用螺旋浆,具有无声、高速的优点,将引起船舶推进技术的重大革命。随着超导强磁场的顺利实现,从60年代开始了认真的研究发展工作。90年代初日本的载人试验船“大和一号”胜利地进行了海上试验,显示了其实现的现实性。再经过一二十年持续的分阶段的努力,可以期望在21世纪上半叶达到实用。
(六)超导电工
实用超导线与超导磁体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以及初步产业化的实现无疑是20世纪下半叶电工新技术的重大成就。在21世纪上半叶,无论是聚变电站、磁流体发电,还是磁浮列车,磁流体推进船的商业化,均将促使超导电工继续长足地向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电工产业。与此同时,还可期望,随着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实用发展,超导输电与超导飞轮储能将得到实际应用,工频超导技术的发展将使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超导发电机投入运行,大能量的超导储能得到了示范和推广,超导电力技术成为电力发展的重要支柱。假如那时出现了临界温度达到室温的实用超导体,整个面貌还将大大改观。 五、电子新技术
(一)塑料太阳能电池技术
随着现代世界能源的日益紧张,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究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在一些城市的街头已经能够看见一些由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设施。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开发,这些以硅为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仍然昂贵,不易安装,光电转换效率也低,大约只有12%到15%(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单晶硅光电转换效率大约是30%左右),发1度电的成本大约是22美分,远比烧煤的火力发电厂美分1度电的成本要高。
令人高兴的是下一代太阳能电池可能最终使太阳能发电具有竞争力。新型太阳能电池是把光生伏打电池嵌入塑料薄膜的表面,制成太阳能发电薄膜。这种太阳能发电薄膜廉价、转换效率高,可以有多种用途。
一些大公司开始关注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西门子开发的一种新技术是把一种纳米级的碳60分子同导电的聚合物熔融在一起制成塑料太阳能电池;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则是利用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吸光材料来制造塑料太阳能电池。采用塑料太阳能电池,实际上能够使许多材料具有发电能力。例如,塑料太阳能电池可以嵌入手提电脑的箱壁,可以随时在光照条件下对电脑充电;也可以装在电动汽车车身,为电动机供电;房屋的屋顶更可以覆盖塑料太阳能电池,以供应日常用电。
(二)家庭机械电子工厂技术
专家预言,未来的家庭机械电子工厂可能让消费者能够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更多样化的产品。未来的家庭电子工厂实际上是采用现在喷墨打印技术的装置。美国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悄悄地开发一种工艺,利用喷墨打印技术生产机械电子产品。当然,真正制造产品的过程还需要已有的电路、开关以及其它可拆卸零部件。
比如家里的电视机遥控器坏了,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家庭机械电子工厂自制一个:从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化电路图,用家庭机械电子“打印”机打印出所需的电路板,打印“墨盒”里装的是聚合物及其它材料,每打印一次完成电路板的一层。正在这一领域中开展研究的专家指出,用户只需为数字化电路图及所用材料付款,而不需为产品本身付款。
家庭机械电子工厂,意即“机械电子”。然而能够应用这种装置的家庭的人口素质必定是很高因为用户必须知道到哪里去下载什么样的数字化设计图,制造有关电子产品还要有相关的零部件。这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DIY。这种装置的问世也表明,在电子产品制造业,设计与制造的分离是一个趋势。用家庭机械电子工厂固然可以“打印”出自己需要的产品,不过前提是这种产品的设计是现成的。当然也可以自行设计,那就必须会用专业设计软件,还要有机械电子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未来多数家庭会利用现成的设计。
(三)超级宽带网中的微型光芯片技术
现在已经有很多家庭通过宽带连接互联网。不过这种连接在最后一段的基础设施一般是已经落伍的同轴电缆或是电话线。而光缆入户的成本很高,每户成本大约1300美元。
微型光芯片可以改变这种现状,采用微型光芯片可以大大降低光缆入户的成本,让家庭用户享受真正的超级宽带。微型光器件把光路以及通常是分离的光学元件集成在一个光芯片上,这又是一个改变电信业经济学的重大技术创新,电信业采用光芯片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传输大量数据。售价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光学元器件可能因为光芯片的采用而大大缩小体积,成本下降90%以上。这一技术使得人们在家里下载一部高清晰度电影就像是今天看体育频道一样普通。
(四)无线漫游的技术
无线通信领域是一个标准混乱的世界。手机通信、无线局域网、
军用无线通信及公共安全无线网络各自在特定的频段工作,这一工作频率是相关硬件在工厂生产时就已经设定的。所以美国的CDMA手机在欧洲不能用,而欧洲的许多GSM手机也没法用。这在平时只是麻烦而已。但是在某些紧急情况如911消防队同警察居然无法通过无线通信设备联系,因为频率不同,设备不兼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兴企业正在用软件替代相关硬件,从而能够与不同标准、不同工作频段的无线通信网络兼容。这种技术称为软件无线电。想要驾车横跨中国旅行而又希望始终保持无线上网的话,软件无线电能够利用所到之处的各种无线通信网来上网,不论这种无线通信网是过时的模拟蜂窝电话网还是最新的3G无线网,或是时髦的WiFi及Wi-Max无线局域网。
在未来软件无线电技术将使美国陆军士兵、海军水手、空军飞行员能够在激烈战斗的时候保持无线通信。软件无线电技术进入消费市场还要再过一段时间。不过5年之内,软件无线电市场将有310亿美元之巨。到时候就可以买一个能够在各种不同标准无线通信网络工作的手机,从此无线漫游再无障碍。
六、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已经在我们 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上离不开它,数字电视、手机、自动导航、自动倒车,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都已经变为现实了,在其他的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影响着我们日常身边的一切,在未来必将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叶光辉.电工电子技术现状与发展.
[2]邵民.浅谈电工电子技术现状[J].新疆教育,2012,9.
作者简介:谭晗(1981―),女,江苏海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工电子技术。
❸ 求火警报警器电路设计的论文
标签
智能火灾探测器 复合传感器 神经网络
资料描述
[页数] 36 [字数] 23119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
2 系统架构设计 4
3 8051单片机的介绍 5
4 系统硬件设计 9
5 系统软件设计 25
6 结论 28
参考文献
致谢
[原文]
1 绪论
1.1 火灾报警器概述
随着传感器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复合火灾探测已经成为火灾自动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复合火灾探测器的主要有光电感烟和感温复合、离子感烟和感温复合以及光电感烟、离子感烟和感温三复合等形式。采用复合探测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探测器能够均衡探测各种类型的火灾,特别是散射光烟雾探测器通过温度补偿,克服了其对带温升的黑烟不敏感的缺点,有力地推动了光电烟雾探测器的应用。但是光电感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复合探测器对低温升的黑色烟雾相应较差,离子感烟由于其存在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而越来越难以被市场接受,而且不论是光电还是离子感烟方法,本质上还是离子探测,各种灰尘、水汽和油雾等粒子干扰同样对它们产生影响。尽管可以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抑制这些干扰,但很难做到完全消除,因此需要寻找能更加有效探测火灾和减少误报的新的火灾探测方法。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火灾都要产生一氧化碳(CO)气体,在燃烧不充分的火灾早期更是这样,而且CO气体比空气轻,扩散性比烟雾强,特别是许多常用感烟方法的误报源并不产生CO气体,因此将CO传感器引入火灾探测,构成复合火灾探测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早期火灾探测方法。
九十年代以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特性,引起了各国消防界和工程界的极大关注。日本的Y. Okayama 提出使用一种三层前馈BP神经网络来探测火灾,具有一定的自学习性和自适应性,但它对传感器信号的特点考虑不够全面,而且仅仅采用简单门限直接进行判决,不利于减少火灾的误报率。S. Nakanishi等人利用模糊逻辑方法处理烟雾浓度信号的烟、温、CO复合信号,系统的调节还采用了神经网络算法,实际结果显示误报率降低了50%,火灾报警时间还有所提前,但它只是用模糊逻辑方法调整报警延迟时间,没用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优势......
[摘要]
目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领域中网络化、自动化技术日臻完善,但火灾探测器还存在着误报和漏报等问题。火灾探测器探测火灾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整个自动报警系统的性能。因此,火灾探测器技术己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登陆 帮助 主页 资料广场 最新资料
最热门的资料
销售最多的资料
公开标签
权威会员
圈子 搜索圈子
公开圈子
会员注册
所有的资料
圈子名和圈子介绍
圈子内帖子
复合型智能火灾报警器的设计
复合型智能火灾报警器的设计
¥525.0 抓取资料 文件内搜索 收集到购物车
复合型智能火灾报警器的设计.doc (773KB)
标签
智能火灾探测器 复合传感器 神经网络
资料描述
[页数] 36 [字数] 23119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
2 系统架构设计 4
3 8051单片机的介绍 5
4 系统硬件设计 9
5 系统软件设计 25
6 结论 28
参考文献
致谢
[原文]
1 绪论
1.1 火灾报警器概述
随着传感器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复合火灾探测已经成为火灾自动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复合火灾探测器的主要有光电感烟和感温复合、离子感烟和感温复合以及光电感烟、离子感烟和感温三复合等形式。采用复合探测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探测器能够均衡探测各种类型的火灾,特别是散射光烟雾探测器通过温度补偿,克服了其对带温升的黑烟不敏感的缺点,有力地推动了光电烟雾探测器的应用。但是光电感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复合探测器对低温升的黑色烟雾相应较差,离子感烟由于其存在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而越来越难以被市场接受,而且不论是光电还是离子感烟方法,本质上还是离子探测,各种灰尘、水汽和油雾等粒子干扰同样对它们产生影响。尽管可以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抑制这些干扰,但很难做到完全消除,因此需要寻找能更加有效探测火灾和减少误报的新的火灾探测方法。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火灾都要产生一氧化碳(CO)气体,在燃烧不充分的火灾早期更是这样,而且CO气体比空气轻,扩散性比烟雾强,特别是许多常用感烟方法的误报源并不产生CO气体,因此将CO传感器引入火灾探测,构成复合火灾探测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早期火灾探测方法。
九十年代以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特性,引起了各国消防界和工程界的极大关注。日本的Y. Okayama 提出使用一种三层前馈BP神经网络来探测火灾,具有一定的自学习性和自适应性,但它对传感器信号的特点考虑不够全面,而且仅仅采用简单门限直接进行判决,不利于减少火灾的误报率。S. Nakanishi等人利用模糊逻辑方法处理烟雾浓度信号的烟、温、CO复合信号,系统的调节还采用了神经网络算法,实际结果显示误报率降低了50%,火灾报警时间还有所提前,但它只是用模糊逻辑方法调整报警延迟时间,没用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优势......
[摘要]
目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领域中网络化、自动化技术日臻完善,但火灾探测器还存在着误报和漏报等问题。火灾探测器探测火灾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整个自动报警系统的性能。因此,火灾探测器技术己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对火灾探测器技术进行研究。在硬件方面,采用温度传感器、CO传感器和光电感烟传感器组成复合型探测器,利用这三种传感器对火灾发生时的三种主要参数进行测量;软件方面,采用神经网络对采集各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而后再经模糊判决器来发出报警信号。这使探测器在输出报警信号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结构的火灾探测器不仅报警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还能进一步判定火灾的状态。由此可见,复合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火灾探测器的性能,大大降低了误报率和漏报率,为早期报警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启鹏,新世纪消防科学技术展望.中国消防大全,2002 (11):4-5
[2] 徐春燕,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鞍钢技术,2000年第9期:60-62
[3] 王新军,三种火灾探测器性能比较及应用.隧道建设,2005 , 25(3)74-78
[4] 张佳薇,孙丽萍,宋文龙主编.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99-102
[5] 张建华,王占林.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96年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
[6] 刘世良,潘一平,火灾多元复合探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8年04期:21-24
[7] 吴龙标,火灾探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类工效学.1997, 3 (2) :39-41
[8] 尚峰,蒋国平,DS18B20在火灾探测器中的应用.电子测量技术2003.
[9] 范冰彦,家庭无线智能防盗报警系统.安防科技,2003. 3: 70-71
[10] 杨振汀,流行单片机实用子程序及应用实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83~86
[11] 张毅刚,彭喜元,姜守达,乔立言.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27,142~146,155~156,164~166,215~217
[12] 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修订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56~72
[13] 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14] 睢丙东主编,单片机应用技术与实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3~25,81~85
[15] 王慧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5.53~62
[16] 尚峰,复合形火灾探测器的研究[硕士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3.8
[17] 曹君,火灾报警系统设计[硕士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3
[18] BRITISH STANDARD,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Part5:Heat detectors-Point detectors. BS EN 54-5:2001:5-20
[19] James A. Milke, Monitoring Multiple Aspects of Fire Signatures for Discriminating Fire Detection, Fire Technology. Vol. 35. No. 3. 1999:25-29
[20] Holt, Mike.Fire Alarm Signaling Systems.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2003,102(8):40, 42-43
❹ 如何查找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精粹 参考文献
从师兄那转载的几部宝典:1.拉扎维的《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我们研二模电课的教材,汪宁老师把这门课讲得可圈可点。当时没意识到有其他书,于是我就把此书读了好几遍。此书内容多摘自较新的论文,还未得到工业界的实践论证,所以一大特点就是pitfalls较多。但不失为为大家提供很多深入研究主题的sourcing。2.PhillipE.Allen的《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第二版》,此书工程性很强,适合有一定CMOS模电理论基础的人读。当时由于毕设想做ADC,于是接触了此书。读后感觉Phillip通篇都是为了写ADC而写此书,值得一提的是5、6、7章把OP-AMP写得非常精彩。3.强力推荐的是PaulR.Gray的《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堪称模电之Bible,鄙人最近正钻研此书,惜得宝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很是上瘾甚至有点欲罢不能。此书是UCBerkeley的EECS系为EE140和EE240专门指定的教材,可以说是汇聚了berkeley的精华,berkeley之精华乃siliconvalley之精华,siliconvalley之精华乃IC之精华。阅读此书(英文版),你一定能体会到Paul这位Godfather思维之严谨、论证之严密,条理之清晰,该书的一大亮点就是把bipolar和CMOS作为counterpart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讲,能带给读者一完整的transistor级IC的概念。推荐必读。EE140在Berkeley是由大牛RorberR.Broderson(全哥以前的boss)在教,comic上有他的视频,我坚持上完了他整个一学期的课,感觉收获相当大,似乎感觉自己身体里的血液都是Analog做的,你不可能不喜欢上他。4.AlanHastings的《模拟电路版图的艺术》,该书连同Paul那本一起作为在Berkeley的EE240的教材,它帮助你从一个电路designer的角度来看工艺,又能从工艺的角度来反哺你设计的circuit,是一致公认的优秀后端教材。5.RobertF.Pierret的《半导体器件基础》相比于施敏的那本上手来得更容易,相信研一的诸位大多读过此书。Berkeley的EE130是由Prof.King(TsuJae)来教,有志投身analog或者device的同学最好把energyband,pnjunction,BJT和MOS的基础打牢。顺便提一句,有关"信号与系统"和"控制"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的,特别当涉及到高频和稳定性设计时就显得格外必要。6.可能有部分同学打算投身RF,那么推荐ThomasH.Lee的《TheDesignofCMOSRadio-》,绝对权威。此书我还没研究过,就暂且不发表评论了。个人觉得,能够有机会多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学者对某一subject的讨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拜读这些大师们(PaulGray,R.G.Meyer,S.H.Lewis,PaulJ.Hurst,ThomasH.Lee,AlanHastings,R.Broderson等等,特别是Berkeley的五人组)的著作能帮助我迅速打开自己的思路,提升对这一学术领域的认识。此外,UCBerkeley作为美国公立大学的典范,代表了那种出身贫寒但却不畏权贵、勇于抗挣、挑战特权和精英(Harvard,Yale,Stanford)的精神,令人钦佩。朝去朝来,日月轮回,对于我们这里的每个人来说,也都不过只是这个学校的匆匆过客,带走的是我们的知识和理想,留下的是我们宝贵的"学脉"。
❺ 电路原理的作品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电路模型和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路基本变量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2.3 功率和能量
1.3 耗能元件与储能元件
1.3.1 电阻元件
1.3.2 电容元件
1.3.3 电感元件
1.4 独立电源和受控电源
1.4.1 独立电源
1.4.2 受控电源
1.5 基尔霍夫定律
1.5.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6 电阻的联结及等效变换
1.6.1 电阻串并联等效
1.6.2 电阻星形和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1.6.3 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电阻分析
1.7 电源的联结及等效变换
1.7.1 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1.7.2 实际电源及其等效变换
1.8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举例
1.8.1 典型电路分析
1.8.2 实用电路分析
习题一
第2章 线性电阻网络分析
2.1 支路电流法
2.2 回路电流法
2.3 节点电压法
2.4 替代定理
2.5 叠加原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2.6.1 戴维宁定理
2.6.2 诺顿定理
2.7 特勒根定理
2.8 互易定理
2.9 对偶原理
2.10 电路分析举例
2.10.1 系统化列写方程分析电路
2.10.2 应用网络定理分析电路
2.10.3 实用电路分析
习题二
第3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第4章 三相电路
第5章 互感电路与谐振电路
第6章 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第7章 线性动态网络时域分析
第8章 线性动态网络复频域分析
第9章 双口网络
第10章 非线性电路
第11章 分布参数电路及均匀传输线
第12章 磁路
参考文献
❻ 电路分析基础的图书六
书名:电路分析基础
套系名称: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书号:978-7-113-13069-5
版次:1-1
开本:16开
页码:300页
作者:孙春霞
出版时间:2011-08-01
定价:33 元
适用专业:非物理类
适合层次:二类本科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为: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定律、电路的等效分析、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分析的重要定理、正弦稳态电路的稳态分析、三相电路、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谐振电路、线性电路瞬态的时域分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为加深理解,本书选编了较丰富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书末附有习题答案。
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信、电子、电气控制、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电路分析或电工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高等学校教材,以及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改版而成的,全书共分为9章,分别为数字电路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与整形、数/模和模/数转换器、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职高专电子、自动化、通信、计算机、汽车电子和机电一体化等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教学用书,而且适用于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的同类专业,也可以供有关技术人员自学与参考。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定律
1.1电路分析概述
1.2电路的基本变量
1.3电路的基本定律
1.4无源元件及其特性
1.5有源元件及其特性
习题1
第2章电路的等效分析
2.1等效的概念及电阻的等效分析
2.2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
效互换
2.3电源的等效分析
2.4无独立源二端网络的输入电阻
2.5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2.6电路的对偶性
习题2
第3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3.1电路方程的独立性
3.2支路电流法
3.3网孔分析法
3.4节点分析法
3.5回路电流法
习题3
第4章电路分析的重要定理
4.1叠加定理
4.2替代定理
4.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5互易定理
4.6特勒根定理
习题4
第5章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
5.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5.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5.3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和元件
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5.4阻抗和导纳
5.5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5.6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
5.7正弦电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习题5
第6章三相电路
6.1对称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
6.2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6.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6.4对称分量法
6.5三相电路的功率
6.6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
习题6
第7章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
7.1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和同名端
7.2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
7.3正弦稳态互感耦合电路的计算
7.4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
7.5理想变压器
7.6全耦合变压器和一般变压器
习题7
第8章谐振电路
8.1串联谐振电路
8.2RLC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通频带
8.3信号源内阻和负载对串联谐振电路的影响
8.4并联谐振电路
8.5R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通频带
8.6信号源内阻及负载电阻对并联谐振电路的影响
习题8
·2·电路分析基础
第9章线性电路瞬态的时域分析
9.1瞬态及换路定律
9.2电路初始值的计算
9.3直流一阶电路瞬态分析的经典法
9.4直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第10章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10.1Multisim 直流电路的分析
10.2常用电路定理计算机辅助分析
10.3Multisim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0.4Multisim 频响分析
10.5Multisim 动态电路分析
部分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❼ 电路分析的图书信息
作者:王震宇
所属系列:全国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1)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发的《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较为系统地解释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全书共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电阻电路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交流稳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耦合与谐振、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双口网络、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运算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配合正文,在适当的章节引入Pspice和Matlab两种软件进行分析和仿真,每章后部都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介绍、丰富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电气、电子、通信、自控等强、弱电类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2) 前言
“电路分析”是普通高等院校电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虽然其基本理论已非常成熟,但随着近代电路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其辅助的计算和仿真工具不断更新、以及当今新的学科领域和分支的相继涌现,使得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相应学时产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调整传统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本书内容尽力兼顾强、弱电专业,力图紧密联系信息技术,并体现信息学科的特色。本书以线性电路为基础,由电阻电路分析开始,提供直流作用下电阻电路的一些分析方法,如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其共同特点是任意时间相关性不影响分析过程,使读者对电路理论中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便于后续章节应用。第二部分是交流稳态电路分析,包含相量分析法、三相电路、耦合电路和谐振等内容,其宗旨是掌握相量分析法,把时域变量转换为频域变量,再应用第一部分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是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是对含有电容和电感的动态电路瞬态过程建立微分方程进行分析和求解。另外,在本书后两章中分别讲述了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运算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本书以掌握电路理论分析方法为宗旨。在正文部分全面讲述电路理论知识,并根据需要适当地引入PSpice和Matlab两种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对于本书将要应用的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如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以及网络拓扑基础等,一并放置在本书的附录部分。这样不仅可以使正文部分完整统一,更可以使一些已经具备该部分数学基础的读者在学习时内容连贯。同时,本书还强调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每一章后面都有“实际应用”部分,以便了解实际电路中的理论,虽不能以偏概全,旨在激发读者对电路理论应用的兴趣、能够在今后设计出更有实用价值的电路来。另外,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也是不同的,本书带有“*”标识的章节,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视情况进行取舍。本书电子教案和全部仿真程序可从www…(此处请出版社填写)下载,力图共享。
学习本书要求具备必要的数学基础和电磁学知识。电路理论是根据实际工程问题建立电路模型,研究其中电压、电流和功率之间的联系规律,为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际电路提供基本电路理论,并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书经过集体讨论,分工执笔。王震宇编写第1、2、9~11、15章和附录A和C;王骥编写第3、4、12、13章;林菁编写第5~8章;徐国宝编写第14章和附录B;张世龙和刘明编制了本书的电子教案,为阅读本书增添了另一种媒质;王震宇副教授主编,并负责对全书和电子教案的修改、统稿和定稿工作。宿延吉教授主审,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尤其他的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曹嘉毅副教授的热心参与和对书稿的审阅,为本书增色付出了辛勤劳动。值此公开出版之际,对众多同事、同行以及参考文献中的前辈们,谨表谢忱,普铭高谊。但限于编者水平,一定还会有不少缺点和不当之处,诚望读者和专家指正。
(3) 目录
第1章 电路基本概念
1.1 电路理论与电气工程
1.2 电流的参考方向和电压的参考极性
1.3 功率和能量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2章 电路基本元件
2.1 电阻
2.2 电感
2.3 电容
2.4 电源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路基本定律与定理
3.1 引言
3.2 基尔霍夫定律
3.3 叠加定理
3.4 替代定理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4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4.1 二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4.2 2b法
4.3 回路法
4.4 节点法
4.5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4.6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5.1 相量
5.2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
5.3 阻抗和导纳
5.4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5.5 平均功率
5.6 复功率
5.7 最大功率传输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6章 三相电路
6.1 三相电压源的产生
6.2 三相电路的接法
6.3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6.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6.5 三相电路的功率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7章 含磁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7.1 互感
7.2 互感的连接方式和去耦等效电路
7.3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7.4 空心变压器
7.5 理想变压器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8章 谐振和滤波
8.1 串联谐振
8.2 并联谐振
8.3 滤波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9章 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9.1 非正弦周期电压与电流
9.2 非正弦周期电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9.3 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9.4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9.5 傅里叶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0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10.1 运算放大器及其理想模型
10.2 含有理想运放的电阻电路分析
10.3 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容电路的分析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1章 一阶电路的动态过程
11.1 动态元件的两个边界条件和换路定理
11.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1.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1.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1.5 一阶电路对阶跃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11.6 一阶电路对冲激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11.7 一阶电路对正弦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2章 二阶电路的动态过程
12.1 引言
12.2 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3 RL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2.4 RLC电路的全响应
*12.5 RLC电路的冲激响应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3章 双口网络
13.1 双口网络概述
13.2 双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3.3 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3.4 具有端接的双口网络
13.5 双口网络的连接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4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中的应用
14.1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14.2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14.3 网络函数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5章 矩阵运算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5.1 关联矩阵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15.2 标准支路和其矩阵形式
15.3 节点法的矩阵形式
*15.4 改进的节点法及其矩阵形式
*15.5 割集矩阵与节点法
*15.6 回路矩阵与回路法
*15.7 状态方程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附录A 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
附录B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C 网络拓扑学简介
附录D 部分习题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郭琳,姬罗栓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1
ISBN: 9787115227454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 元
(1) 编辑推荐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本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结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经验,在本课程教学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9章,教学参考学时数为56学时,各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2) 内容简介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一阶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和三相电路。本书内容安排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适合于少学时的教学要求。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及相关电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3)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基本概念
1.1电路及电路模型
1.2电路分析中的物理量
1.3基尔霍夫定律
1.4电阻元件
1.5独立电源
1.6受控源
1.7单口网络及等效
1.8双口网络及等效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KCL和KVL方程的独立性与完备性
2.2电路的拓扑基础
2.3支路电流法
2.4节点电压法
2.5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2.6应用举例
习题
第3章 线性电路的性质
3.1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3.2叠加原理
3.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4直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3.5互易定理
3.6应用举例
习题
第4章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4.1电容元件及其性质
4.2电感元件及其性质
4.3一阶动态电路
4.4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4.5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4.6三要素法求一阶电路响应
4.7阶跃响应
4.8应用举例
习题
第5章 二阶动态电路分析
5.1RLC串联电路
5.2零输入响应
5.3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5.4GLC并联电路分析及计算
5.5一般二阶动态电路分析
习题
第6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1正弦交流电
6.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6.3元器件伏安特性的相量表示
6.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表示
6.5阻抗和导纳
6.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7单口网络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6.8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
6.9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10频率特性
6.11叠加原理在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6.12谐振
习题
第7章 三相电路
7.1三相电源
7.2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3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4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
习题
第8章 耦合电路的分析
8.1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及其VAR
8.2耦合电感的等效电路
8.3耦合电路的动态分析
8.4耦合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8.5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9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9.1运算放大器
9.2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计算
9.3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动态分析
9.4运算放大器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习题
第10章 双口网络
10.1双口网络的流控型和压控型参数
10.2双口网络的混合型和传输型参数
10.3各组参数问的关系
10.4有载双口网络的分析
10.5双口网络的互连
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