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温控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附录1 论文格式示例(封皮格式不得改动)
电气化13 届《微机原理与接口》
课程论文
单片机温控直流电机系统
学生姓名 陈小云
学 号 8021209141
所属学院 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专 业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班 级 电气化13-1
日 期 2011.11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基于单片机温控直流电机系统的设计
目录
前言
第1.1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第1.2节 直流电机简介………………………………………………………...2
第1.3节 L298芯片简介………………………………………………………..3
第1.4节 DSI8B20温度传感器简介……………………………………………4
第1.5节 主程序设计……………………………………………………………5
第1.6节 仿真结果………………………………………………………………6
第1.7节 仿真分析………………………………………………………………7
1.1 前言
目前,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永磁材料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步进电机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步进电机无处不在,应用领域涉及机器人.工业电子自动化设备.医疗器材.广告器材.舞台灯光设备.印刷设备.计算机外部应用设备等等。
虽然步进电机已被广泛的应用,但步进电机并不像普通的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在常规下使用。它必须由双环形脉冲信号,功率驱动电路等组成控制系统方可以使用。因此,涉及步进电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步进电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步进电机实现启动.加速.转向.位置控制的方案及L298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综合的阐述了整个系统的涉及思路及组成框图,然后逐步讲解了各模块电路的实现方法,最后设计了控制步进电机正反转程序以完成实现论文。
关键字:单片机89c51,步进电机,L298芯片
1.2电机的基础知识
1.2.1电动机的简介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电力系统中电动机大多数是交流电动机,可以使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电机定子磁场转速与转子旋转转速不保持同步速)。电机主要有定子和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电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机转动。
1.2.2 电动机的分类
1.按工作电源分类 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
2.按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 分为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同步电机还可以感应电机和交流换向器电机,感应电机又分为三相异步电机.单相异步电机和罩极异步电机等,交流换向器电机又分为单相串励电机.交直流两用电机和排斥电机。
3.按启动与运行方式分类 分为电容启动式单相异步电机.电容运转式单相异步电机.电容启动运转式单相异步电机和分相异步电机。
1.2.3 步进电机的结构及原理
直流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在定子上装有磁(电磁式直流电机磁极由绕在定子上的磁绕提供),其转子由硅钢片叠压而成,转子外圆有槽,槽内嵌有电枢绕组,绕组通过换向器和电刷引出,直流电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额定功率:在额定电流和电压下,电机负载能力。
额定电压:长期运行的最高电压
额定电流:长期运行的最大电流。
额定转速:单位时间内的电机转动快慢。,
励磁电流:施加到电极线圈上的电流。
直流电机结构
1.3 L298芯片简介
L298是ST公司生产的一种高电压,大电流电机驱动芯片。该芯片采用15脚封装。主要特点是:工作电压高,最高工作电压可以达到46V,输出电流大,瞬时峰值电流可达3A,持续工作电流可达2A,额定功率25W。内含两个H桥的高电压大电流全桥式驱动器,可以用来驱动直流电动机和步进电机。继电器线圈等感性负载,采用标准逻辑电平信号控制,具有两个使能控制端,在不受输入信号影响的情况下允许或禁止器件工作,有一个逻辑电源输入端,使内部逻辑电路部分在低电压下工作,可以外接检测电阻,将变化量反馈给控制电路,使用L298N芯片驱动电机,该芯片可以驱动一台两相步进电机或四相步进电机,也可以驱动两台直流电机。
我们此次设计的模块采用的为H桥L298,内部包括4通道逻辑驱动电路具有两套H桥电路,下图为L298的内部原理图
下表为L298引脚及功能
1.4 DIS18B20 温度传感器简介
DIS18B20数字温度计的特点:
(1) 只要求一个端口即可实现通信
(2) 在DIS18B20中的每个器件上都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
(3) 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外部任何元器件即可实现测温
(4) 测量温度范围在-55到+125之间
(5) 数字温度计的分辨率用户可以从9位到12位选择
(6) 内部有温度上.下限告警设置
T0-92封装的DIS18B20的引脚排列见下图
1. GND 地信号
2. DQ 数据输入/输出引脚。开漏单总线接口引脚,当被用着在计生电源下,也可以
3. 向器件提供电源。
4. VDD 可选择的VDD引脚,当工作于寄生电源时,此引脚必须接地。
18B20管脚图
18B20存储控制命令
18B20芯片指令及说明
1.5 单片机实现温度转换流程图
开始
1.6数码管显示的温控电机
(1)使用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利用单片机设计温控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利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测出,并把结果传送到单片机,单片机根据测得的温度实时调节直流电机的转速。扩展功能:1、实时显示温度2、速度调节采用PID算法。1) 查阅资料完成系统框图设计。2) 设计调速系统的硬件。3) 温控子系统设计。4) 设计调速系统的软件。5) 系统整体软硬件联调。电机驱动采用L298芯片,使用思维集成式数码管显示当前温度,当前温度在10到45度范围之外时,直流电机开始旋转。
当温度小于10度时电机开始反转,0度时电机达到全速反转
总电路原理图
PCB接线图
1.5编写程序代码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3H ;测速中断入口
SETB 00H
RETI
ORG 0013H ;测温中断入口
SETB 01H
RETI
ORG 0050H
MAIN:MOV TCON,#05H ;外部中断边沿触发
MOV IE,#85H ;开外部中断
MOV R3,#80H
DAC:CLR 00H
JNB P1.3,JIA
JNB P1.4,JIAN
LX:MOV A,R3
MOV DPTR,#0F7FFH
MOVX @DPTR,A
MOV 2DH,#0CH ;速度标志
LCALL CSD
MOV A,31H
LCALL BCD
LCALL DISPLAY
JB 01H,ADC
LJMP DAC
ADC:CLR 01H
LCALL MSZH
LCALL BCD
MOV 20H,#0AH;温度标志
LCALL DISPLAY
JB 00H,DAC
LJMPADC
JIA:MOV A, R3 ;加速度
ADD A,#10H
MOV R3,A
LJMP LX
JIAN:MOV A,R3
SUBB A,#10H
MOV R3,A
LJMP LX
;CSD:MOV 31H,#00H
MOV 30H,#5 ;定时0.25秒循环次数
MOV TMOD,#15H ;设定时器1为方式1,计数器0为方式1
MOV TH0,#00H
MOV T10,#00H
MOV TH1,#9EH ;赋初值
MOV TL1,#58H
SETB TR0 ;启动计时器
SETB TR1 ;启动定时器
L1:JBC TF1,L2
SJMP L1
L2:MOV TH1,#9EH
MOV TL1,#58H
DJNZ 30H,L1
CLR TR0
CLR TR1
MOV 31H,TL0 ;测得的转速二进制放入31H单元中
RET
MSZH:MOV DPTR,#0FBFFH;选中ADC0809
MOVX @DPTR,A;启动ADC0809
LP1:JB P1.0,,LP1;等待A/D转换完毕
MOVX A,@DPTR
COMP:MOV B,#0FEH;K=0.4
MUL AB
MOV A,#10;Tc=100
CLR C
SUBB A,B
CJNE A,#20H,COMP1
COMP1:JC COMP4;温度小于20°数码管显示F
CJNE A,#140,,COMP2
COMP2:JC COMP3; 温度大于140°数码管显示F
COMP4:MOV 2AH, #0EH
MOV 2BH, #0EH
MOV 2CH, #0EH
COMP3:RET
;
BCD:MOV R1,#00H;R1为BCD码百位寄存器
MOV R2,#00H ;R1为BCD码十位寄存器
CLR C
CHAN:SUBB A,#64H ;减100
JC CHAN1
INC R1
SJMP CHAN
CHAN1:ADD A,#64H
CHAN2:SUBB A,#0AH
JC CHAN3
INC R2
SJMP CHAN2
CHAN3:ADD A,#0AH
MOV 2AH,R1
MOV 2BH,R2
MOV 2CH,A;此时2CH中个位BCD
RET
DISPLAY:MOV R7,#150 ;扫描150次循环
MOV DPTR,#0FEFFH ;送段码
MOV A,#00H
MOVX @DPTR,A ;关显示
LOOP:MOV R6,#00H
MOV R0,#2AH ;送显示缓冲区首地址
MOV R4,#05H ;数码管扫描个数
MOV R5,#0FEH ;显示第一个数码管
DISP0: MOV A,@R0;取显示缓冲区内容
MOV DPTR,#TAB
MOVC A,@A+DPTR
MOV DPTR,#0FEFFH ;送段选地址
MOV @DPTR,A ;送段选码
MOV A,R5
MOV DPTR,#0FDFFH ;送位选地址
MOVX @DPTR,A ;选中位
HERE0:DJNZ R6,HERE0 ;延时约一毫秒
MOV DPTR,#0FEFFH
MOV A,#00H
MOVX @DPTR,A ;送显示
MOV A,R5
RL A
MOV R5,A
INC R0
DJNZ R4,DISP0
DJNZ R7,LOOP
RET
TAB:DB 3FH,06H,5BH,4FH,66H
DB 6DH,7DH,07H,7FH,6FH
DB 63H,39H,1CH,1CH,71H
编译生成HEX文件
1.6 仿真
完成控制电路的绘制,将proteus与keil开发工具结合,搭建了单片机开发平台,实现二者的联调,然后仿真出控制电路。
1.7 仿真结果分析
当仿真开始运行时,各个模块处于初始状态。点击右边的独立键盘加速或是减速按钮。显示模块开始显示数字,然后点击正传反转,电机的驱动模块能够实现电机的正转.反转.加速.减速.停止等操作。且改变PWM脉冲时的占空比电机的工作电压改变。因此,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设计可以得到预期的仿真效果。
㈡ 电工电路实践接线的图书目录
第1章单向直接起动电路接线
1.1单向点动控制电路接线2
1.2单向起动、停止控制电路接线3
1.3起动、停止、点动混合控制电路接线(一)5
1.4起动、停止、点动混合控制电路接线(二)7
1.5起动、停止、点动混合控制电路接线(三)10
1.6五地控制的起动、停止电路接线12
1.7采用安全电压控制电动机起停电路接线15
1.8带热继电器过载保护的点动控制电路接线18
1.9低速脉动控制电路接线20
1.10双华JDB?LQ?TQ/2全压起动控制电路接线22
1.11多台电动机同时起动控制电路接线22
第2章电动机可逆直接起动电路接线
2.1只有按钮互锁的可逆点动控制电路接线28
2.2只有接触器辅助常闭触点互锁的可逆点动控制电路接线30
2.3只有按钮互锁的可逆起停控制电路接线32
2.4只有接触器辅助常闭触点互锁的可逆起停控制电路接线35
2.5接触器、按钮双互锁可逆起停控制电路接线37
2.6有接触器辅助常闭触点互锁及按钮常闭触点互锁的可逆点动
控制电路接线40
2.7可逆点动与起动混合控制电路接线42
2.8卷扬机控制电路接线(一)45
2.9卷扬机控制电路接线(二)48
2.10自动往返循环控制电路接线(一)502.11自动往返循环控制电路接线(二)53
2.12利用转换开关预选的正反转起停控制电路接线56
2.13JZF?01正反转自动控制器应用电路接线59
2.14用电弧联锁继电器延长转换时间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接线61
2.15具有三重互锁保护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接线64
2.16防止相间短路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接线(一)68
2.17防止相间短路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接线(二)71
2.18用两只交流固态继电器控制单相电动机正反转电路接线74
目录电工电路实践接线第3章直接起动特殊电路接线
3.1单按钮控制电动机起停电路接线76
3.2电动机固定转向控制电路接线78
3.3短暂停电自动再起动电路接线(一)80
3.4短暂停电自动再起动电路接线(二)82
3.5交流接触器在低电压情况下的起动电路接线85
3.6电动机间歇运转控制电路接线(一)87
3.7电动机间歇运转控制电路接线(二)89
3.8仅用一只行程开关实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接线91
3.9两台电动机联锁控制电路接线94
3.10效果理想的顺序自动控制电路接线96
第4章降压起动电路接线
4.1手动Y?△降压起动控制电路接线100
4.2手动串联电阻起动控制电路接线(一)102
4.3手动串联电阻起动控制电路接线(二)104
4.4定子绕组串联电阻起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一)107
4.5定子绕组串联电阻起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二)109
4.6用两只接触器完成Y?△降压起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112
4.7采用三只接触器完成Y?△降压起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114
4.8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17
4.9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119
4.10频敏变阻器起动控制电路接线1224.11延边三角形降压起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125
4.12QJ3系列手动自耦减压起动器接线方法127
第5章制动电路接线
5.1单向运转反接制动控制电路接线132
5.2双向运转反接制动控制电路接线134
5.3单管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接线138
5.4全波整流单向能耗制动控制电路接线140
5.5电磁抱闸制动控制电路接线143
5.6改进的电磁抱闸制动控制电路接线145
第6章速度控制电路接线
6.12Y/2Y双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50
6.22Y/Y双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52
6.3/双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55
6.42△/Y双速电动机(早期产品)控制电路接线157
6.52△/Y双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59
6.62Y/△双速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接线方法161
6.7三速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接线方法162
6.8用FR?AT三速设定操作箱控制的变频器调速电路接线163
6.9用单相电源变频器控制三相电动机接线164
6.10△?Y?2Y接法三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65
6.11△?△?2Y?2Y接法四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68
6.12Y?△?2Y接法三速电动机手动控制电路接线170
6.13JD1A、JD1B型电磁调速控制器的接线173
第7章保护电路接线
7.1漏电保护开关的接线178
7.2DZ47LE单极+N漏电断路器接线180
7.3DZ47LE双极漏电断路器接线180
7.4DZ47LE三极+N漏电断路器接线(一)1817.5DZ47LE三极+N漏电断路器接线(二)181
7.6DZ47LE四极漏电断路器接线182
7.7断电限位器应用接线183
7.8XJ2系列断相与相序保护继电器接线185
7.9XJ3系列断相与相序保护继电器接线186
7.10XJ11系列断相与相序保护继电器接线187
7.11GT?JDG1(工泰产品)电动机保护器应用电路接线188
7.12新中兴GDH?30数显智能电动机保护器应用电路接线192
7.13JD?5电动机综合保护器接线194
7.14CDS11系列电动机保护器应用电路接线195
7.15CDS8系列电动机保护器接线197
7.16普乐特MAM?A系列电动机微电脑保护器实际应用电路
接线198
7.17NJBK2系列电动机保护继电器应用电路接线(一)200
7.18NJBK2系列电动机保护继电器应用电路接线(二)202
7.19LPM65?63S断路器带分励脱扣实际应用接线203
7.20浪涌保护器(SPD)应用接线204
7.21浪涌保护器在TT接地系统中的安装方式209
7.22浪涌保护器在IT接地系统中的安装方式210
7.23浪涌保护器在TN?S接地系统中的安装方式211
7.24浪涌保护器在TN?C?S接地系统中的安装方式212
第8章电容补偿器及控制接线
8.1移相电容器用LW5?16/TM706/7转换开关接线(10路)214
8.2移相电容器用LW5?16/TM706/6转换开关接线(8路)215
8.3移相电容器用LW5?16/TM712/8转换开关接线(12路)216
8.4JKF8型智能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应用接线(一)217
8.5JKF8型智能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应用接线(二)217
8.6JKL1B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19
8.7JKL3B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0
8.8JKL5C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1
8.9JKW1B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1
8.10JKW5B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38.11JKW5C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4
8.12JKW5S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5
8.13NWKL1系列智能型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接线226
8.14NWKL2系列智能型无功补偿控制器接线226
8.15JKGC?6型无功功率补偿自动控制器接线226
8.16威斯康电容补偿控制器接线229
8.17LW5?16/TM706/7转换开关控制10路补偿电容器完成手动
控制229
第9章倒顺开关、转换开关应用电路接线
9.1HZ3?132型倒顺开关接线234
9.2HY2系列倒顺开关接线235
9.3KO3系列倒顺开关接线235
9.4用倒顺开关控制单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接线236
9.5LW5?16/YH3/3电压转换开关接线237
9.6用电压转换开关测量三相交流电压接线237
9.7HZ5系列组合开关应用实例238
第10章照明控制电路接线
10.1日光灯常见接线方法246
10.2日光灯电感式四线镇流器电路接线248
10.3SGK 声光控开关应用接线249
10.4四路彩灯控制器接线250
10.5管形氙灯接线方法250
10.6KG?F路灯光控控制器实际应用接线252
10.7金属卤化物灯接线252
10.8浴霸的接线方法253
10.9用数码分段开关控制电灯接线254
10.10用JT?801电子数码开关对电灯进行控制254
10.11CD系列插卡取电延时开关接线255
10.12力浦牌空调风量开关接线255
第11章电能表及测量电路接线
11.1DDS1868型电子式单相电能表接线258
11.2单相有功电能表直接接入式接线258
11.3DD862型单相电能表直接接入式接线259
11.4DD862型单相电能表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接线259
11.5DDS607型单相电子式电能表(ABS小表壳表)接线260
11.6DDS607型单相电子式电能表(单相液晶表)接线260
11.7DDS607型单相电子式电能表(单相液晶表不带红外、485功能)
接线261
11.8DDSY607型单相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接线261
11.9DDSF607型单相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接线262
11.10DDS607型单相电子式电能表(防窃电表)接线262
11.11单相有功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实现的测量方式263
11.12三相交流有功电能表的直接接入测量方式263
11.13三相交流无功电能表的直接接入测量方式264
11.14三相无功与有功电能表的联合接线方式264
11.15三相交流有功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接入测量方式265
11.16三相交流无功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接入测量方式265
11.17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与一只交流电流表和一只电流换相开关
通过两只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方式266
11.18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与功率表通过两只电流互感器和两只
电压互感器的联合接线方式266
11.19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与三只交流电流表通过两只电流互感器
的联合接线方式(一)266
11.20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与三只交流电流表通过两只电流互感器
的联合接线方式(二)268
11.21DSSY607型三相三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直接接入(外接
断电装置)接线269
11.22DSSY607型三相三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
接入式(外接断电装置)接线270
11.23DSSY607型三相三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通过两单相电压互
感器V型接法、电流互感器接入式(外接断电装置)接线27111.24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直接接入方式271
11.25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接入的测量方式272
11.26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通过三只电流互感器测量三相交流电流
及三相电压的联合接线方式273
11.27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与三只交流电流表通过三只电流互感器
的接线方式273
11.28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与一只交流电流表和一只电流换相开关
通过三只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方式274
11.29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与功率表通过三只电流互感器和两只
电压互感器的联合接线方式275
11.30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和功率表、交流电流表通过电流互感器和
两只电压互感器的联合接线方式276
11.31DTSIF607三相四线电子式载波多费率电能表直接接入
(3×220/380V、≥3×5(20)A)接线277
11.32DTSIF607三相四线电子式载波多费率电能表通过电流
互感器接入式(3×220/380V、3×1?5(6)A/5A)接线278
11.33DDSIF607单相电子式载波多费率多功能电能表(分时)
接线278
11.34DSSF607三相三线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直接接入式
(3×380V、≥3×5(20)A)接线279
11.35DSSF607三相三线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
接入(3×308V、≤3×3(6)A/5A)接线280
11.36DSSF607三相三线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通过电流、电压
互感器接入(3×100V、3×1?5(6)A/5A)接线281
11.37DTSF607三相四线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直接接入式
(3×220/380V、≥3×5(20)A)接线282
11.38DTSF607三相四线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
接入(3×220/380V、≤3×3(6)A/5A)接线283
11.39DSS607三相三线电子式电能表直接接入式(3×380V、
≥3×2?5(10)A)接线284
11.40DSS607三相三线电子式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接入
(3×380V、≤3×3(6)A/5A)接线285
11.41DSS607三相三线电子式电能表通过电流、电压互感器接入式
(3×100V、≤3(6A)/5A)接线28611.42DTS607三相四线电子式电能表直接接入式(3×220/380V、
≥3×2?5(10A))接线287
11.43DTS607三相四线电子式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接入式
(3×220/380V、≤3×3(6)A/5A)接线288
11.44DTS607三相四线电子式电能表通过电流、电压互感器接入式
(3×57?7/100V、≤3×3(6)A/5A)接线289
11.45DTSY607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直接接入(外接
断电装置)接线290
11.46DTSY607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通过电流互感器
接入式(外接断电装置)接线291
11.47DTSY607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通过电压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接入式(外接断电装置)接线292
11.48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的测量接线293
11.49用两只电流互感器和一只电流换相开关测量三相负载电流294
11.50用两只电流互感器和三只电流表测量三相交流电流294
11.51用三只电流互感器和三只电流表测量三相交流电流295
11.52用三只电流互感器和一只电流换相开关测量三相负载电流295
11.53WJK?F6型楼宇公共用电均分器(A型)实际接线(12用户)296
11.54WJK?F6型楼宇公共用电均分器(B型)实际接线(12用户)296
第12章定时控制电路接线
12.1KG316T、KG316T?R、KG316TQ微电脑时控开关接线方法300
12.2乐平LPTE8?□A电子式失电延时时间继电器接线302
12.3乐平LPTE8?□B电子式得电延时时间继电器接线302
12.4JS7G 系列时间继电器接线集锦303
12.5体积最小型NTE8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接线304
12.680种时间继电器接线305
第13章温度控制及温控仪实际接线
13.1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一)318
13.2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二)318
13.3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三)31913.4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四)319
13.5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五)320
13.6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六)320
13.7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七)321
13.8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八)321
13.9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九)322
13.10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十)323
13.11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十一)323
13.12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十二)324
13.13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十三)324
13.14常用温控仪控温接线(十四)325
13.15CST?312S系列数字温度显示调节表接线325
13.16XMT型数字显示式温度控制调节仪接线方法326
第14章供排水控制电路接线
14.1可任意手动起动、停止的自动补水控制电路接线330
14.2最为简单的电接点压力表自动控制电路接线331
14.3正泰NJYW1型液位继电器(110/220V)供水方式接线333
14.4正泰NJYW1型液位继电器(110/220V)排水方式接线333
14.5正泰NJYW1型液位继电器(220/380V)供水方式接线334
14.6正泰NJYW1型液位继电器(220/380V)排水方式接线334
14.7正泰NJYW1型液位继电器上、下池水位控制220V接线335
14.8正泰NJYW1型液位继电器上、下池水位控制380V接线335
㈢ NDSL坏了…救命~
L键换一个要10-20元,再多就不要去换了。
一种可能是主板上右边电路板开路(不是短路....)是你的主板上有断裂(应该是主板背面的电路)了,所以你一按这个区域,就导致主板向下变形(变成V字形),电路板背面上的线路就断开了,所以就断电了。
解决的办法么,当然首先推荐去游戏店里找维修人员,如果你动手能力强的话可以自己买热熔胶,在主板背面与游戏机机壳之间涂上一层,让游戏机壳分担主板的变形,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断电的问题了(当然用大力按一样会断路。)
另一种可能就是你机子里有什么东西短接了电路,拆机来除垢吧。
㈣ dcm是什么
定义
数字电路倍增(DCM),是指利用通话间隙时间和话音信号的冗余度,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即话音相关性压缩技术和话音插空技术,压缩占用信道的时间,使数字电路扩容的方法。
数字电路倍增是将一条数字电路当作一条以上的数字电路使用的一项数字技术,应用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技术可实现数字电路倍增。32 kbit/s 的 ADPCM 设备应用于 64kbit/s 的通道上可实现两倍的增益,即一条电路可作两条电路使用。
数字电路倍增设备
数字电路倍增设备(DCME,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是允许将一定数量的 64 kb/s 脉冲编码调制(PCM)的干线信道集中在更少的传输信道中传输的一类设备。
在数字电路中进行电话通信时,利用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和可变速率编码技术(VBR)来实现信息的压缩,即采用 DSI 技术利用话音的间歇,采用 ADPCM 降低话音的编码速率,采用 VBR 技术克服传输中的超载情况(在信道超载时,对话音采用 3b 的 ADPCM 来代替 4b 的 ADPCM)。
DCME 技术
DCME 技术性能是 INTELSAT(国际通信卫星机构)于 1987 年 9 月的会议上提出的,它使用连续和突发两种方式的数字载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
(2)数字信号插空技术;
(3)可变比特率技术;
(4)话带数据处理及传真解调/再调制技术;
评判标准
DCME 的优劣用电路倍增增益来表示。DCME 的电路倍增增益定义为输入到 DCME 的输入信道数除以 DCME 的输出信道数。倍增增益越大,信道利用率越高。但倍增增益也不能太大,否则要影响业务的通信质量。目前,DCME 的倍增增益一般在 4~5 倍,也有可达 10 倍以上的报道。
应用
长途传输是 DCME 的基本应用,如对 G.767 建议,可将多达 12 个 E1(360 路话)合成一个 E1 传输。由于采用了传真解调/再调制技术,对于中低速率的话带数据,可以很理想的压缩传输。承载群可通过同步/准同步数字序列(SDH/PDH)进行有线(电缆、光缆)、无线(微波)点对点方式传输,改善紧张路由的通信状况。还可以通过卫星以点对点方式传输,极大地提高卫星资源的利用率。移动通信中的移动交换站之间的信号传输,使用 E1 PCM 信号,使用 DCME 后,可明显减少租用 PCM 线路的数量,取得较大的效益。
目前光缆、卫星、数字微波等长途干线通信系统已广泛应用 PCM 通信设备。另外在使用数字程控交换越来越普遍的现在,直接以 2 Mbit/s 接口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以 140Mbit/s 数字复接系统为例,每个 140Mbit/s 系统有 64 个 2Mbit/s 接口。目前在光缆上传输就要占用一对光纤,在微波上传输就要占用一个波道。随着 ADPCM 技术的成熟,尤其是生产技术的成熟,ADPCM 用来做数字倍增电路已形成产品,每个 ADPCM 设备已在干线上做 2 倍增使用。目前数字电路倍增设备 DCME 已经被大量使用在国际卫星通信及国际光缆通信上,由于国际电路的造价高,因此 DCME 的利用就更显出经济效益。
DTX-240 系统是 DCME 的一种实用产品。DTX-240 可将多达 150 条 64kbit/s 的话音通过一个 2Mbit/s 通道传输,且它由一对终端组成,为点对点传输方式,一般情况下在一个 2.048 Mbit/s 传输通道上传输 150 个 64 kbit/s 的话音或话带内数据信号。但由于时区不同而形成忙时业务量分散的地区,在一个 2.048 Mbit/s 传输通道上可增加到 240 条电路。利用话音插空技术 DSI 可提供 2.5 倍增益,又利用 ADPCM(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可提供 2 倍增益,利用 VBR(可变比特率)技术是当过负荷时,可瞬间降低话音编码比特数,以保证倍增增益。它可以在 2.048 Mbit/s 通道上传输,也可在 1.544 Mbit/s 通道上传输。
DTX-240 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 6 个部分:(1)数字线路接口(DLI)。DLI 提供标准的 1.544 Mbit/s 或 2.048 Mbit/s 信号和内部的 2.048 Mbit/s(NRZ)信号间的接口,这接口提供同步、准同步、弹性缓冲和任选格式变换。
(2)时隙变换(TSI)。TSI 可提供时隙变换,它可将北美、日本的 10*24 路比特流变换成欧洲、中国的 8*30/32 路的比特流,另外 TSI 还能把联络信号、测试信号插入到内部的比特流内,TSI 使用超大规模(VLSI)时分/空分开关来完成。
(3)数字话音插空(DSI)。DSI 是仅用于数字话音的插空技术,它可得到 2.5 倍的插空增益。数字话音插空能够把被浪费的传输的无声时间插入同一方向的其它路的话音信息。
(4)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ADPCM 可分为两部分,为话音 ADPCM 部分和话带内数据 ADPCM 部分。它们均采用 ADPCM 算法。
(5)可变比特率(VBR)。VBR 可产生更多的临时信道来克服业务量过负荷的情况,在业务量过负荷时通过对一些话音信道内,在每一个 DCME 终端内由专用微处理器控制。
(6)传输侧 PCM 接口(DLI)。DLI 可提供从 ADPCM 的 2.048 Mbit/s 或 1.544Mbit/s 信号到标准的 2.048 Mbit/s 或 1.544Mbit/s 的接口。
㈤ 能分析下图片里的电路的运行过程吗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wo%D2%AA%B7%C9/pic/item/38364cc27ffec529e4dd3b7b.jpg
由AT89S51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
AT89S51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4k Bytes ISP(In-system programmable)的可反复擦写1000次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0C51引脚结构,芯片内集成了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ISP 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的AT89S51可为许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输出端是多台加热设备。
由MAX232经行温度控制而对环境温度的采集是采用DSI18B20实现,DS18B20内部带有A/D转换电路且具有“一线总线”接口的功能,ATmega16只需提供一个I/O引脚与其直接相连,即可实现与AT89S51的通信来获得控制现场的温度信息
每一个接收器将TIA/EIA-232-F电平转换成5-V MAX232:TTL/CMOS电平。每一个发送器将TTL/CMOS电平转换成TIA/EIA-232-F电平,输送给PC微机。
pc机:PC是Personal Computer的缩写
PC分为IBM-PC和苹果机,IBM-PC是由IBM公司开发的面向小型和个人用户的电子计算机。
目前通常说的PC就是指IBM-PC的标准PC.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wo%D2%AA%B7%C9/pic/item/5e7942344e917052241f147a.jpg
max232:78L05是5V整流电源。注意电容接法。
232是电荷泵芯片,max232和电脑串口的连接电路,,可以完成两路TTL/RS-232电平的转换,它的的9、10引脚是TTL电平端,用来连接单片机的。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wo%D2%AA%B7%C9/pic/item/e9f6f5035911e96b3812bb7b.jpg
74LS164----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 [7
74LS164作用:在单片机系统,有时并行口的I/O资源不够,而串行口又没有其他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用74LS164来扩展并行I/O口,节约单片机资源。74LS164是一个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并带有清除端。特别是像AT89C2051这样只有15个I/O口的IC。
IC分析:Q0—Q7 并行输出端。A,B串行输入端。MR 清除端,为0时,输出清零。CP 时钟输入端。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wo%D2%AA%B7%C9/pic/item/447793efd95de7f3cf1b3e7a.jpg
这是单片机信号输出控制继电器的电路,单片机发出脉冲,控制继电器 ,在三极管基极上加上一个信号,继电器对应输出一个信号,是个小信号的放大器。
㈥ 555定时器产生方波,这个电路中充电电阻和放电电阻分别是哪一个,
充电电阻是R3、充电电容是C2、放电电阻是R2。
上电后OUT是高电平,电源通过电阻R3给电容C2充电,当电压充到5*2/3V(约3.3V)时OUT变为低电平。
OUT变为低电平低电平同时DSI也是为低电平,这时电容C2通过电阻R2放电,当电压降到5*1/3V(约1.67V)时OUT变为高电平
依此循环。
㈦ 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史
数据交换技术
经编码后的数据在通信线路上进行传输的最简单形式是在两个互连的设备之间直接进行数据通信,但是,直接连接两个设备往往是不现实的, 常常是通过有蹭节点的网络来把数据从源地点发送到目的地点,以此实现通信.这些蹭节点并不关心数据内容,而是提供一个交换设备,使数据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直至到达目的地为止,图1.15示意一个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将希望通信的一批设备称为网络站,而将提供通信的一批设备称为节点.这些节点以某种方式用传输链路相互连接起来.每个丫都连接到一个节点上去,把节点集称为通信网络.如果所连接的设备是计算机和终端的话,那么节点集加上一些丫就构成计算机网络.
按照实际的数据传送技术,交换网络又可分为电路交换网、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网.
一、电路交换
1.电路交换的三个过程
1)电路建立:在传输任何数据之前,要先经过呼叫过程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电路。如图2.14所示,若H1站要与H3站连接,典型的做法是,H1站先向与其相连的A节点提出请求,然后A节点在通向C节点的路径中找到下一个支路。比如A节点选择经B节点的电路,在此电路上分配一个未用的通道,并告诉B它还要连接C节点;B再呼叫C,建立电路BC,最后,节点C完成到H3站的连接。这样A与C之间就有一条专用电路ABC,用于H1站与H3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2)数据传输:电路ABC建立以后,数据就可以从A发送到B,再由B交换到C;C也可以经B向A发送数据。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建立的电路必须始终保持连接状态。
3)电路拆除:数据传输结束后,由某一方(A或C)发出拆除请求,然后逐节拆除到对方节点。
2.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其特点
1)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数据不会丢失且保持原来的序列。
2)缺点:在某些情况下,电路空闲时的信道容易被浪费:在短时间数据传输时电路建立和拆除所用的时间得不偿失。因此,它适用于系统间要求高质量的大量数据传输的情况。
3)特点:在数据传送开始之前必须先设置一条专用的通路。在线路释放之前,该通路由一对用户完全占用。对于猝发式的通信,电路交换效率不高。
二、报文交换
当端点间交换的数据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时,采用电路交换方法的缺点是信道容量和有效时间的浪费。采用报文交换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1.报文交换原理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
一个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2.报文交换的特点
1)报文从源点传送到目的地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在传送报文时,一个时刻仅占用一段通道。
2)在交换节点中需要缓冲存储,报文需要排队,故报文交换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
3.报文交换的优点
1)电路利用率高。由于许多报文可以分时共享两个节点之间的通道,所以对于同样的通信量来说,对电路的传输能力要求较低。
2)在电路交换网络上,当通信量变得很大很大时,就不能接受新的呼叫。而在报文交换网络上,通信量大时仍然可以接收报文,不过传送延迟会增加。
3)报文交换系统可以把一个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地,而电路交换网络很难做到这一点。
4)报文交换网络可以进行速度和代码的转换。
4.报文交换的缺点
1)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的通信要求,报文经过网络的延迟时间长且不定。
2)有时节点收到过多的数据而无空间存储或不能及时转发时,就不得不丢弃报文,而且发出的报文不按顺序到达目的地。
三、分组交换
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报文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有限长度的分组使得每个节点所需的存储能力降低了,分组可以存储到内存中,提高了交换速度。它适用于交互式通信,如终端与主机通信。分组交换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两种。它是计算机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交换技术。
1.虚电路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在虚电路分组交换中,为了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要先建一条逻辑通路。每个分组除了包含数据之外还包含一个虚电路标识符。在预先建好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都知道把这些分组引导到哪里去,不再需要路由选择判定。最后,由某一个站用清除请求分组来结束这次连接。它之所以是“虚”的,是因为这条电路不是专用的。
虚电路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是:在数据传送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但并不像电路交换那样有一条专用通路,分组在每个节点上仍然需要缓冲,并在线路上进行排队等待输出。
2.数据报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在数据报分组交换中,每个分组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每个分组称为一个数据报,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足够的地址信息。一个节点收到一个数据报后,根据数据报中的地址信息和节点所储存的路由信息,找出一个合适的出路,把数据报原样地发送到下一节点。由于各数据报所走的路径不一定相同,因此不能保证各个数据报按顺序到达目的地,有的数据报甚至会中途丢失。整个过程中,没有虚电路建立,但要为每个数据报做路由选择。
四、高速交换技术
现有的交换技术, 已远远不能满足象信息高速公路那样建立先进通信网络的需要,例如,声频、视频、数字、图象等多种媒体的传输要求高速宽带的通信网.
上前提高交换速度的方案有: 语音插空技术DSI( Digital SpeechInterpolation) 、 帧中继( Frame Relay)
和异步传输模式ATM( AsynchronousTransfer Mode)等 技术.
数字语音插空技术能提高电路交换的传输能力.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在接通某一通路后,该通路被 一对用户完全占用,但是,在传输语音信号时,
通路并不始终处于忙的状态 ,有空闲的状态.DSI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仅当传输语音信号时, 才向通话用户分配通道,其余的时刻可把通道分配给数据.
帧中继是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的高速分组交换技术, 它是对上前广泛使用的X.25分组交换通信协议进行简化和改进,在睡上没有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采用面向连接的模式.这是因为光纤通信具有低率的特性,毋需在链路导进行差错控制,
而彩端对端的检错、控制方式,并采用固定的分组长度,便于协议自理这种简化了的协议,可以方便地利用技术来实现.这种高速分组交换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可灵活设置信号的传输速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传输效率,可对分组呼叫进行带宽的动态分配,因此可获得低延时、高吞吐率的网络特性,速率可在64kbps
 ̄45Mbps范围内,可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异步传输模式是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结合, 能最大限度地发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点, 具有从实时的语音信号到高清晰度电视图象等各种高速综合业务的传输能力.
CCITT宽带工作小组针ATM技术列为支持宽带ISDN业务的基本方式之一.ATM和同步光纤网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相结合可实现高速、宽带、综合业务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通信主体,相当于二十世纪的通信网.
㈧ 热量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现状和困难
在集中供暖和中央空调使用收费过程中,目前仍按建筑面积计算,该方式已不适应市场化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用户消耗的热(冷)量进行相应的计量,以维护用户和供暖(冷)双方的利益,但目前未见该类似仪表的广泛使用。这是由于热量计量存有困难,使该类仪表和开发受到限制。首先,因为热量属于过程量,在实验或工程测量中,传统测量方法对过程量的计量本身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存在测量误差大,修正因素多等问题。事实上,传统测量方法无法满足对热量的精确计量,但随着计算机以及信号处理技术在热工参数测量中的广泛应用,热工测量仪表向智能化、微型化发展,充分利用微型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的优势可实现热量的精确计量。
在理论上,热流率的测量在稳定流动中可以归结为流体质量流量与其温差以及定压比热的乘积,即;在实验中对热流率的测量主要采取直接法,并假设流体定压比热恒定不变,即简化为质量流率与其温差的测量,要对热量进行计量就必需连续对热流率进行测量并累加求和。该类计量仪表的研究对供暖通风、能源利用、实验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该类仪表的开发研究比较困难,以集中供暖、中央空调系统用热量计量仪表为例分析,存在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①供暖系统中,流体流动速度较低,质量流率较小,如何对供暖系统小流率流体的精确测量存在一定难度。
②进、出口温差的测量要保证一定精度,同时要保证温差与质量流率的测量同步并存储有关数据;而且系统的温度(差)波动较大,测点的确定、安装等实际问题较多,极难处理。
③即使能够实现对小流速换热流体与温差的同步测量,某一τ时刻的热流率可以用理论公式;
利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完成上式的累计计量也是机极其困难的。
基于以上问题,要实现对热量的精确计量,只有充分发挥微型计算机的软、硬件结合优势,实现对小流量、小温差的测量以及数据的存储、计算、显示等一系列功能。本文充分发挥单片微机系统具有易开发、功能强、体积小、价格便宜等特点,开发了一套热量计量仪,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功能强、自动化程度高、易于维护保养等特点。
研究与开发
在热能工程及材料科学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对热量的测量一般采用间接法,该类仪表大多仅是对热流进行测量,目前工业化的产品有辐射式热流计、热阻式热流计等,该类仪表均需实验标定仪表常数,存在误差大,测量滞后等缺点,本文以热量理论计算式的离散化方程式为基础,充分利用MCS51单片机系统具有易开发,软硬件结合的优势,实现了热量的智能化计算,结合热量测量的难点,使该智能化仪表很好的实现了以下功能;
(1)温差的测量,该功能由两级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有关采集软件完成。
(2)小流量的测量,主要靠磁电感应元件将流量信号转化为标准频率信号,由MCS51单片机及有关采集软件,实现频率信号的累计计量。
(3)热量的累计计算以及数据的存储功能,主要由软件和相应的寄存器来完成。
(4)断电保护功能,系统由于外部断电,重要数据将被写入有关存储器并保存,系统自备电源将开始工作,并开始记录断电开始时间以及来电时间,来电后将自动将断电时间累加后存入外置RAM内存储。
(5)显示功能,无论用户还是供暖公司均可通过仪表的显示功能了解有关数据信息。
(6)清零功能,供暖周期结束时供暖公司可以对仪表进行清零,以便于管理。
为实现仪表的以上功能,系统硬件主要由以下模块组成:由单片机MCS51为主附加外部晶振电路以及复位电路组成的基本模块、电源模块、放大及A/D转换模块、外置RAM及电压监控模块、外置时钟及流量测量模块、键盘及显示模块等,系统件组成见图1,其中各模块的组成以及主要实现的功能如下:
单片机MCS51为主组成的基本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完成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协调其他模块的工作,使整个系统步调一致的工作,选用的芯片是8051型单片机,具有5个内部中断,4K的ROM程序存储器,使用极为方便,外部晶振选用12HZ,复位电路主要是为热量计运行管理方便而设计的,与键盘的功能复位键相连。
系统电源模块:主要完成向系统供5V标准直流工作电压,包括系统中单片机、运放、LCD显示以及A/D转换的工作电压以及标准比较电压等均由此电源提供,该电源的精密程度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极大,主要由变压器、整流电路、稳压管和比较电路组成,该电源输出的电压由6.5位的KEITHLEY2000多功能表测量得到其输出范围可稳定在:4.9999-5.0001V,其精度是极高的,作为基准电压对系统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放大以及A/D转换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对热电偶的信号进行放大并经A/D转换送入相应的寄存器,进行相关的计算。该模块的精度直接影响系统的测温精度,是产生温度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放大器件的选择主要考虑其精密程度、抑制零漂能力、自校准情况等性能,在系统中选用的芯片是TLC40502,该芯片在调试过程中放大5000倍时起零漂而造成的误差不大于0.4℃。铜热电偶在0~100℃范围内热电势36μV/℃,可以出由于零漂而造成的误差不大于0.4℃。A/D转换器选用TLC0831,该芯片工作温度区间为0~70℃,属于8位串行控制模数转换器,易于和微处理器接口连接,该器件的分辨率及量化误差是影响温度测量精度的重要原因,以铜-康铜热电偶以及测量放大倍数可知由于分辨率及量化误差而引起的最大误差不大于0.2℃,因此由于放大以及A/D转换而引起的温度测量误差合计不大于0.6℃,相对于一般供暖系统的设计温差20℃而言,由于上述原因而引起的最大误差不大于3%,这一精度是比较高的。
外置RAM及电压监控模块:外置RAM主要完成对重要数据的存储,尤其在系统掉电的情况下对所采集的热量值进行存储以及掉电时间进行记忆,便于管理,其主要芯片是X24C45,该芯片具有非易失性,便于在线写入等特点。电压监控电路主要完成的功能是:在主电源失效时将备用电池自动接入电路,当主电源恢复时将备用电池断开,以达到保存系统数据的目的,主要芯片是INP708,该芯片带有看门狗定时器以及降压检测的μP监控电路。
外置时钟及流量测量模块:主要完成对单片机的运算提供时间记数以及断电时使用电池电源继续工作,为记录断电时间提供时钟,主要芯片是DSI302,属于点滴式充电记时芯片,流量测量电路主要完成流量信号的转换及测量,流体流动经过磁电感应器、光电耦合器等转换成频率信号,送入单片机并记录累加,完成流量的测量,该部分是热量测量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关键是流量信号转换过程中,频率信号与流量的对应常数的标定,以及最小流量的影响。
键盘及显示模块:键盘主要完成的功能包括清零复位,调节放大倍数、查询寄存器重要的即时值等,显示功能是将经过单片机计算累加的热量值显示出来,是系统功耗的主要来源,所以选用LCD液晶显示器,具有功耗小,易于与单片机连接的CC14544芯片。
(1)在正常通电开始工作的情况下,首先进行系统自检,自检完毕,读取A/D转换的数据,转换为对应的温差同时读取计数器的频率值(读取数值后即时将计数器复位)并转换为相应的流量值,进行热量的计算,从外部的RAM读取累计存储的热量值与测的热量值进行累加,累加后送回外部的RAM存储,完成一个测量循环。
(2)在突然断电非正常情况下,电压监控电路开始工作,提供短时电源使得单片机把重要数据和外部时钟的数值记录到外部RAM中,同时系统开始记录时间,以便电源恢复正常时,系统进行(1)的工作内容,并记录下停电时间的累加值。
(3)软件对温漂和时漂的自动测量及消除,在软件中设置测量各传感器的零点值并存为数据文件,在热量计量计算中减除该对应传感器的零值,可以有效的消除温漂和时漂的影响,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及系统总体精度。
精度的实验校验及应用
热量计的外形尺寸130×130×40mm,液晶显示,保证热量计的精度是热量计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其精度进行校验是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图3是校验实验台,主要完面热量计在小流量工况下性能标定,实验过程如下:水流经1.5级的水表计量后经过电加热升温后,进入流量变送器将流量信号转化为光电信号将信号送入热量进行计数,流体进入散热器,经强制对流换热后流入标准容器。在散热器前后各设置温度测点,除由热量计测量经放大的电压信号外,还用6.5位的KEITHLEY2000多功能表测量了未经放大的热电偶输出信号,作为热量计温差测量的校验信号。流量的校验主要是由水表、流量频率变送器、频率信号测量并转化为流量,测得流量值与标准容器得的数值比较,计算其测量误差,其中实验中主要集中在小流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