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220V交流变24v直流简单电路图
交流220V输出直流24V电路图抄如下:
图中,T1为降压变压器,作用为降低交流电的电压。D1-D4为四个1N4007整流二极管,把交流电通过四个整流二极管变为不太平滑的直流电。C1为滤波电容,把直流电变得更快平滑,LM7824为三端稳压器,输出直流24V。
电路焊接制作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焊接温度
电烙铁的焊接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容易造成焊接不良。
2、焊接元器件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
焊接元器件要先焊接小,再焊接大。
3、注意极性反向
像一些电容、电阻、二极管和三极管,是有极性方向的,在焊接时要避免接反。
4、锡不易过多
焊接时要确保焊点的周围都有锡,防止虚焊,但并不是锡越多越好,当焊点的锡量层锥形即是最好的。电路板焊接时还要注意通风,可以选择配备一个抽风机,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气体吸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伤害。
B. 电路中并联的二极管、电容、电感的作用,见图
问题一、来续流二极管,源当切断电源是,吸收电感负载形成的反电势、提供电流通道。
问题二、L301电感滤波,平滑电流波形的作用,R303和C303起吸收突发感应电压作用。
问题三,C304电容滤波,平滑输出电压,R304是泄放电阻,断电后泄放电容储能。
C. 解释一个充电LED手电筒的电路图
这个电路大致可以来分为三部分:自1、整流降压部分;2、电池;3、发光回路部分
1、整流降压部分由AC1、AC2、R1、C1、D1-D4、R及交流指示灯组成。220V交流电源接AC1、AC2。经R1、C1分压后得到约6V的交流电压。经桥式整流后在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之间得到约4.2V的直流电压。
2、电池部分工作状态有3种:充电、放电、不充也不放。(1)如果插上交流电,电池两端接反极性电压且大于电池放电电压,电池就处于充电状态。(不管开关有没有闭合都充电。)(2)不插交流电、闭合开关,发光回路接通,灯亮,电池放电。(3)如果不插交流电,断开开关,电池不充电也不放电。
3、发光回路由开关、白光发光二极管及其限流电阻与电池共同组成。只要开关闭合灯就亮。插交流电由交流供电,否则由电池供电。
D. 阻容降压 哪位大神可以给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个阻容降压电路图
交流正半周如图箭头所向,过c1 vd2 经负载到达负极构成闭合回路,此时vd1承受的是反向电压未版导通。交流负半周和图上权箭头方向相反,过c1经电力变压器(未画出 省略了)后过vd1构成闭合回路,此时vd1承受的是正向电压导通,协助c1(容抗)把负半周吐回电力变压器(感抗),因此电源有一部分做的是无功功率在来回振荡。
关断电源后只有C1和R1才能形成闭合回路,因为电力变压器被断开了。
E. 解释一个充电LED手电筒的电路图
这个电路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整流降压部分;2、电池;3、发光回路部分
1、整流版降压部分由权AC1、AC2、R1、C1、D1-D4、R及交流指示灯组成。220V交流电源接AC1、AC2。经R1、C1分压后得到约6V的交流电压。经桥式整流后在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之间得到约4.2V的直流电压。
2、电池部分工作状态有3种:充电、放电、不充也不放。(1)如果插上交流电,电池两端接反极性电压且大于电池放电电压,电池就处于充电状态。(不管开关有没有闭合都充电。)(2)不插交流电、闭合开关,发光回路接通,灯亮,电池放电。(3)如果不插交流电,断开开关,电池不充电也不放电。
3、发光回路由开关、白光发光二极管及其限流电阻与电池共同组成。只要开关闭合灯就亮。插交流电由交流供电,否则由电池供电。
F. 这是一个led充电手电筒电路图
你的问题有四个,我给你逐一回答:1、变压器在此是用来降压的,使用电容其在交流电中会回产生容抗(阻答抗)XL=1/2*3.14*50*C=3185欧,根据欧姆定律U=I*R,如果电池电压为6V,充电电压为6*1.2=7.2V左右,充电电流I=(220-7.2)/3185=67mA左右。
2、从计算过程可以看出, 整流后充电电压是与电流有关的,电池电压只要不是太高,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220-n),只是充电电流略有变化。
3、计算过程中已经解释了电容的作用:降压!而与之并联的电阻是C的泄放电阻,防止拔下插头后电容的存电击人。
4、LED就是二极管,它自己具有单向导电性,所以,串联电阻降压后,就能接入交流电路中发光。
G. 如图MOC3041光电耦合器电路图
这个图不行,关断的时候电机会将可控硅烧坏
H. 什么叫中性点接地和中性点接零哪位高手有没有详细点的最好是有电路图
中性点接地是指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通过导线与地线相连接,目前有用很广泛;
中性点接零,没听讲过,你的意思可能是中性点直接相互连接,而不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一般来说,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就是变电所中变压器的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因此,在变电所的规划设计时选择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中应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
我国110kV及以上电网一般采用大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为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可使部分变压器采用不接地方式),这样中性点电位固定为地电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会超过1.4倍运行相电压;暂态过电压水平也较低;故障电流很大,继电保护能迅速动作于跳闸,切除故障,系统设备承受过电压时间较短。因此,大电流接地系统可使整个系统设备绝缘水平降低,从而大幅降低造价。
6~35kV配电网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近几年来两网改造,使中、小城市6~35kV配电网电容电流有很大的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电阻接地。
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 < 10A,以架空线路为主,尤其是农村10kV配电网。此类型电网瞬间单相接地故障率占60%~70%,希望瞬间接地故障不动作于跳闸。
其特点为:
•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 < 10A,故障点电弧可以自熄,熄弧后故障点绝缘自行恢复;
•单相接地不破坏系统对称性,可带故障运行一段时间,保证供电连续性;
•通讯干扰小;
•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对地工频电压升高 31/2UC,此系统中电气设备绝缘要求按线电压的设计;
•当IC > 10A时,接地点电弧难以自熄,可能产生过电压等级相当高的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且持续时间较长,危及网内绝缘薄弱设备,继而引发两相接地故障,引起停电事故;
•系统内谐振过电压引起电压互感器熔断器熔断,烧毁TV,甚至烧坏主设备的事故时有发生。
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IC > 10A,瞬间性单相接地故障较多的架空线路为 主的配电网。
其特点为:
•利用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补偿接地点流过的电网容性电流,使故障电流<10A,电弧自熄,熄弧后故障点绝缘自行恢复;
•减少系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概率;
•系统可带故障运行一段时间;
•降低了接地工频电流(即残流)和地电位升高,减少了跨步电压和接地电位差,减少了对低压设备的反击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干扰。
目前国内运行的消弧线圈分手动调节和自动跟踪补偿两类:前一种手动调节时,消弧线圈需退出运行,且人为估算电容电流值,误差较大,现已较少使用;后一种能自动进行电容电流测量并自动调整消弧线圈,使补偿电流适应系统的变化,现一般都选择该种消弧线圈。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分调匝式、调气隙式、直流助磁式和调容式等。根据我局变电所运行情况显示,调匝式价格较底,但调整级数较少,不能完全适应系统变化。调气隙式补偿线性度较好,但震动噪音极大,运行人员反映强烈,有待改进。调容式反应迅速可靠,运行安静平稳,运行人员反映较好。
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适于瞬间性单相接地故障较少的电力电缆线路。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运行方式的特点:
•降低操作过电压。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配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保护动作,可准确判断并快速切断故障线路;
•可有效降低工频过电压,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为31/2UC,且持续时间短;
•中性点电阻为耗能元件,也是阻尼元件(消弧线圈是谐振元件);
•有效地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当电弧熄灭后,系统对地电容中的残余电荷将通过接地电阻泄放掉,下次电弧重燃时,不会叠加形成过电压;
•可有效消除系统内谐振过电压,中性点电阻接地相当于在谐振回路中并接阻尼电阻,试验表明,只要中性点电阻<1500Ω,就可以消除各种谐振过电压,电阻越小,消除谐振的效果越好;
•对电容电流变化的适用范围较大,简单、可靠、经济。
中性点接地电阻的选择:
•从减少短路电流对设备的冲击角度和从安全角度考虑,减少故障点入地电流,降低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I值越小越好,即中性点接地电阻应越大越好;
•为将弧光接地过电压限制在2倍以内,一般按 IR = (1~4) IC 要求选择接地电阻;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是通过各线路的零序保护判断和切除故障线路的,在选择Rn时,要保证每条线路零序保护灵敏度要求。
选择中性点接地电阻必须根据电网的具体条件,考虑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继电保护灵敏度、对通讯干扰、安全等因素。 目前,深圳各区变电所中性点均采用15W,北京、广州等地的变电所则采用9.9W的小电阻接地方式。
4 6~35kV配电网的接地方式选择
以架空线路为主的城乡配网,架空线路发生接地故障70%为瞬间故障;只需按照规程要求,以系统电容电流是否大于10A来确定,选用中性点不接地或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以电缆线路为主的城乡配网, 变电所覆盖面较大, 出线较多且一般为电缆线路,系统电容电流也较大,据有关文献和运行实践, 电缆线路发生接地故障大约50%为瞬间故障。但由于电缆线路的特殊性,一般可选用小电阻接地方式,牺牲一些供电可靠性,来防止扩大事故。
以架空和电缆混合线路为主的城乡配网,兼顾架空和电缆线路的特点,使配网的接地方式选择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和小电阻两种方式上左右为难。
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对地工频电压升高31/2 UC、持续时间长,可能引起多点绝缘击穿,事故扩大。
消弧线圈无法补偿谐波电流,而有些城市或工厂中谐波电流所占比例为5%~15%,仅谐波电流就足以支持电弧稳定燃烧。
寻找单相接地故障线路困难,目前许多小电流接地选线的动作率还不理想,往往仍采用试拉法。
电缆沟或电缆排管内的电缆发生单相接地时,寻找故障线路时间长,在带接地故障运行期间,容易引起人身触电。另一方面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可能错误切除瞬间故障线路,造成对用户的供电中断,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减少了供电量。
5 意见
对此类混合系统,电缆应用额定电压为8.7/10或12/15kV等级,以加强绝缘,在此基础上选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并加装小电流选线装置,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应尽快找出并切除接地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利用微处理器控制并联小电阻投切的接地设备即将问世,其原理为瞬间接地故障时,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工作,经过一定的延时,接地故障未消失,微处理器可自动判断为永久接地故障,投入并联小电阻,使保护动作,切除接地线路,较好地解决了混合线路的接地问题。
综上所述,几种中性点接地方式各有优缺点,选择应从本网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地选用,而不应按电压等级“一刀切”。
I. [附图]步进电机的保护电路中二极管、电容作用解析
为把事说清楚,抄这里就拿A绕组为例:接在A1的D1和接在A2的D6为一组,A2的D2和A1的D5为另一组,共同组成两个泄放保护通道。
我们知道,当电感线圈通电后再断电时,绕组两端会产生一个比电源电压高N倍,极性与电源电压相反的反向电压,这就是自感电动势。这个反向电压就会加在L298的功率开关器件上,将L298的功率开关器件击穿烧坏,所以要建立一个泄放通道,将绕组自感电动势所产生的高压和电流释放,以保护功率开关器件。
D1、D6,D2、D5两组的作用分别为:电机正转时,A1为正,A2为地,电流从A1流向A2。当切断电流,电机停转时A绕组的感生电压A2为正A1为负(就象一组电池),这时接在正端(A2)的D2会正向导通;而接在负端(A1)的D5反向导通将负端接地。为感生电流提供泄放通道向C3、C2充电。这时,C3、C2作为储能器件将自感电流吸收储存。
反转时与正转相反,当电机反转后断电时D1和D6起作用。
电路中的二极管在为L298提供保护同时,也为感生电流向电源电路充电提供通道。C2、C3不但是滤波电容,也是储能器件。
J. 空气开关的原理及电路图
声控开关电路及原理
电路见附图。本电路使用一片六非门集成电路回cd4069(点击查看:cc4069cd4069中文资料答),其中门1、门2、门3和r1、r2、r3组成 三级信号放大器。每击一次掌,掌声被驻极体话筒mic检拾,经rp调节灵敏度后,由后续三级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再经c5、d5、d6、c6检波,获得直 流控制电压,此电压经门4反相后,再控制后续双稳态电路翻转。双稳态电路由门5、门6和周围元件组成,其翻转电平为负脉冲。当无击掌触发信号时,门4输入 端经r4接地为低电平,则门4输出高电平,双稳态电路不翻转。当有击掌触发信号时,门4输入端为高电平,则门4输出低电平,此负脉冲下降沿使双稳电子开关 翻转。假设前一时刻门5输出低电平,vt截止,则此时门5输出高电平,vt饱和导通,继电器得电,其常开触点jk吸合,接通电灯回路,电灯h发光。此 时,c6所检波的控制电平经r4逐渐泄放,门4再次输出高电平。当再击一下掌时,门4输入端再次检出高电平,则门4输出低电平,此负脉冲下降沿使双稳态电 子开关再次翻转,门5输出低电平,vt截止,jk跳开,电灯h熄灭,如此循环,实现了用击掌声对电灯的开和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