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有邱关源的《电路》第一章至第三章,求电子版,或者图片。我急用。
建议最好不要完全自学。这门课是电学的基础课,其他专业肯定有,系统听一遍比自学要省很多功夫。一般授课课时在80学时左右,即一学期。它就是一普通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整体上区别不大。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以及他们的延伸,数学工具比电工学要深些。学习中要清楚概念,掌握分析方法及适用范围,做些习题,并要不断总结,一定能学好。
2. 电路分析基础 第一章 求解释
c)
设电流i方向从左到右,R两端所产生压差极性如图,这个极性跟Us极性是相反的,
所以 Uab=iR-Us,代入已给条件,10=5i-(-2)
i=(10-2)/5=8/5=1.6A。
3. 电路原理第一章的这题怎么做的啊
先把左边电压源转换成电流源,得电流I1=Us/Rs,并联内阻Rs
再把两电流源合并,得总电流:I1-Is=Us/Rs-Is,内阻为两电阻并联:R1R2/(R1+R2)
答题不易,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4. 电工电子技术第一章 电路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
但我给你记住,第1张电路记得带上你身上艾森克的人格理论(Eysenck'sPersonalityTheory)H.J.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其《人格的维度》(1947)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艾森克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一、人格维度
艾森克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他认为研究人格特质有时可能会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维度乃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测定在这个连续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测定每一个人具有该维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质的多少。19世纪已有心理学家提出人格图解的雏形。他们认为人格可以从两个直角维度来进行描写。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假设,一个维度是从情绪性强过渡到情绪性弱,另一个维度是从可变性过渡到不变性。艾森克则提出外-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认为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最早对外-内倾概念做过研究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O.格罗斯。以后在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的著作中把外-内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对外-内体面型的人做了不少实际研究。艾森克的外-内倾概念,除了具有其本身的一般含义外,还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联系。兴奋过程可以易化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抑制过程可以干扰或影响有机体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他发现高外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慢、强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发生快、强度强、维持时间长。这种人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高内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而抑制过程发生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这种人容易形成条件反射。1976年雷维尔等人作了一项有关工作效果的研究。他们推论内倾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上已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倾的人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他们的实际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推论,支持了艾森克的观点。
艾森克的对情绪性、自强度、焦虑(包括驱力)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都有是同一的。他把这一维度称为神经质。在他的用语中神经质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的关系。艾森克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神经质)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艾森克认为可以用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来表示正常人格的神经症以及精神病态人格。
艾森克认为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来表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极度不正常的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得高分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心肠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对旁人有敌意、攻击性强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精神质与神经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艾森克认为,有关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的实验研究,几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测量描述系统中这两相因素处于醒目和稳定的地位。他又将外-内倾和神经质作为两个互相垂直的人格维度,且以外-内倾为纬,以神经质为径(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端),绘制成人格结构图(见图1)。艾森克在图1的两维空间组织起他认为基本的32种人格特质,且与古代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这种人
格结构的图解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从图上不仅可能以看出人格的四种类型(稳定外倾型、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和不稳定内倾型)范围内所包含的8种人格特质,还可以根据个体某一高分数的特质,看图查出其所属的人格类型,或从维度的结合预测某个体可能会出现的特定的人格问题。
艾森克以外-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由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亦是验证人格维度的理论根据。
二、人格结构层次的假说
艾森克还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该理论概括性的图解如图2。从图2可以看到艾森克把人格结
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最底层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由持续性、僵硬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内倾类型),属一般因素。
三、影响
艾森克对人格的研究从人格的特质转向人格维度,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这不
仅为实验室内许多实验所证实,且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之佐证,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它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修订。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不像许多美国心理学家从事或偏重特质水平,而是集中于类型。他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一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结构的层次明确,因此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计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的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在其类型结构的层次的论述中,表明了他的人格观点并没的排除环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的理论的主要方面。
(陆庭玉)
5. 谁看过刘耀年的电路。 第一章的例题1-4,为什么他写的电流源发出功率都是-的啊。求详细解答。感激不尽。
会不会以电子流动方向考虑的
6. 我学习物理电学很吃力 第一章实物图和电路图把我弄晕了 第二章我更学不好了 希望大家给我点诀窍
当初我对物理十分感兴趣,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能自学。我个人认为,物理来源于生活,多动手,平时自己动手做做实验,将模糊的理论和明了的实践相结合,就会发现物理的电学不过如此。
7. 求解答一题,电工学与电气设备,第一章电路分析基础
解:标注节点和电流如下图:
条件:I0=5A,I1=2A,I2=3A;R1=200Ω,R2=100Ω,R3=50Ω。求I4、I5。
由Ω定律:Uab=I1×R1=2×200=400V,Uac=I2×R2=3×100=300V。
所以:Ubc=Ub-Uc=(Ub-Ua)-(Uc-Ua)=Uba-Uca=-Uab-(-Uac)=Uac-Uab=300-400=-100(V)。
因此:I3=Ubc/R3=-100/50=-2(A)。
根据KCL:I1=I3+I5,I5=I1-I3=2-(-2)=4(A);
I4=I2+I3=3+(-2)=1(A)。
8. 电工电子技术 第一章 习题 1-1 对图1-38所示电路,试分析计算:(1)分别求电压U和电流I
a)电阻电流为6/2=3A,根据KCL,I+1-3=0,解得I=2A。
电压源发出功率6x2=12W,电流源发出功率6x1=6W。
b)电阻上电压为1x2=2V,根据KVL,U+2-6=0,解得U=4V。
电压源发出功率6x1=6W,电流源吸收功率4x1=4W。
9. 数字电路基础第一章:用卡诺图法将下列函数化简为最简与或式。 回答(5),(7),(9)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