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筱原三代平的介绍
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经济学家。一桥大学名誉教授。1988年获得日本学院奖、日本文化勋章,1989你获得勲二等瑞宝章。
2. 什么是筱原三代平标准
两基准理论是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的简称。 1957年日本经济学家 筱原三代平 提出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个基本 准则。
3. 三菱印刷机 利优比印刷机 筱原印刷机 小森印刷机这四种日本本土品牌的印刷机那个品牌要值得信赖
印刷厂要想出活快应该选择小森机
八色一遍出活不用翻面,就是油墨有点贵
4. 什么是筱原基准
应该是筱原两基准理论,是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的简称,1957年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个基本准则。
所谓“收入弹性基准”,是指以需求收入弹性的高低作为选择战略产业的基本准则。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收入弹性(亦称收入弹性)系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其需求量变化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不同的收入弹性表明不同产业潜在的市场容量。
只有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它在市场上的份额,这种产业一般代表着结构变动的方向。“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从“比较成本说”演化而来,其前提是由于技术进步速度不同造成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差异。
在价格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由于成本不断降低,能够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向这种产业优先配置资源,可以加快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同时满足两基准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穷变富,必须发展非农业部门。
5. 日本筱原对开四色印刷机维修手册
摘要 你好,筱原的追求是更快、更优质、更精确。自1919创业以来,作为一家精密机械工具制造商,筱原秉承创新精神,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并改善产品质量。1957年,筱原生产出日本国内首台自动二回转平台印刷机;1979年又开发出了专利设计的筱原双面印刷系统。今天,筱原继续不断探索,倾心打造新一代产品。
6. 筱原(富士)印刷机怎么样
国产化的机器,很一般,特别是水墨平衡做的很差,印品一般,购买者担心。
7. 日本筱原印刷机真的听说破产保护了吗以后配件还能买到吗/
国内很少这种机器了,配件更是难搞。非要日本机器,就小森吧。
8. 东京食尸鬼绚都为什么看到筱原先生用新会神色有异
因为筱原身上的赫子是他父亲的
9. 筱原一男的个人作品
第一样式关键词:“传统”、“分割/连接”、“正面性”。
“白之家” 所思考的问题是筱原一男当时提出的“正面性” 的表现(这种“正面性”是日本也包括中国所具有的基本性格之一)。筱原认为东方的建筑一直以来对正面性的关注极高,往往通过正面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营造出视线直视对象建筑的正面性所呈现出的紧张感。筱原认为,日本传统的建筑中没有时间和体积,时间呈现片段化,而建筑师平面板片的组合,“正面性”不仅存在于室外,也存在于传统空间的室内。筱原试图将“正面性”的一点转化成多点的“多样性”空间,“白之家”就是从“正面性”到“多样性”的探讨。中心柱的木材物质性给予保留,并支撑起上部斜撑和坡屋架,四周墙面全部涂白。于是视线无论在哪个角度,只要看到柱子,就无法躲过作为木柱背景的白墙,木柱和白墙之间的进深被具象与抽象的物质操作压缩而呈现为平面。同时,圆形截面的木柱本身没有正面与背面的区分,木柱的“正面”于“背面”视观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界定,木柱和白墙都是“即物的”,仅作为关系建构的物质而存在。观者在观看木柱与四片不同白墙时是不连续的,因此时间也被切断。木柱的存在强化了作为支撑的“阶层性”形式,木柱因“支撑”存在被强化而被赋予了象征性。这种象征性的“阶层性”在10年后“上原街道的住宅”中部突然出现的斜向混凝土支撑中被极度强化。 第二样式关键词:“龟裂的空间”、“立方体(cube)”
筱原第二样式最显著的就是“长方体”模块(cubic mole,通常也称为矩形实体)。第二样式的出现可以通过筱原提到的“龟裂空间(fissure space)”清晰辨认(建筑师本人认为可以从1970年算起)。他这样描述自己最初的设想:“视线穿透山谷般幽深的空间到达开阔处,光线从高处倾泻而下。上方又一个山谷般的空间——或是梯井——引导向上的趋势。”未完之家(有着不完整空间的住宅)的核心空间是对这段描述最好的例证,但即使观者常常误读其具有象征性,筱原还是否认他在设计中带有任何有意识的象征意图。
未完之家的设计充分展现了第二样式无分割的平面系统,同期其他住宅也多样地展示着这个主题。虽然筱之家(木结构)和未完之家、山城之家结构不同,但筱原认为,筱之家和未完之家重要的革新意义在于垂直性(德勒兹的纵向性)——日本传统建筑罕有垂直性,即使是高大空间,也强调水平向延展。除了强调垂直,两个建筑各自的双轴对称带来了一种新的抽象性。40年前《新建筑》同刊发表这两个建筑时,建筑师在《超越象征空间》中写道:“古铜色墙(筱之家)和白墙(未完之家)包围的空间顶着天光,除了垂直性,什么都消除了 。 第三样式关键词:“街巷”、“错位”、“裸形的空间”、“野生”。
坂本一成认为“上原街道的住宅”是筱原一男的最高杰作,他这样评价到:
“但我想其中在1974年的‘谷川的住宅’(1974/《新建筑》7510)之后创作出来的‘上原街道的住宅’(1976/《新建筑》7701)是老师的最高杰作。我至今仍难以忘记头一次见到这座建筑时候的印象。面对超越以往的筱原一男的筱原作品,我简直为当时自己贫乏的想象与认识感到羞耻。”
筱原虽然在前两个样式中一直标榜着抽象化,但“第3样式”初期的这个住宅却标志了他向具体性的转向。被剥除了文化意义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性中产生了空间及其错位,以此为主题,筱原提出了“裸形的事物”。
“裸形的事物”可以理解为,例如柱子只是满足其功能的柱子,不具附加意义而仅负担原本的职责,就如森林中的树木。它们是实际的建筑外壳中未经调和的互相冲突又取得某种平衡的存在。该建筑的架构为两层高的混凝土外壳、由6根带斜撑的柱子支撑,内部则被木构的地板和墙面在平面和剖面上分割。外壳1层部分的1/3被切去,以悬挑形成室外的停车空间。1层剩下的2/3是工作室,被挖至较道路标高低的位置,并使用了无梁板做屋面,从而满足了临街高度的限制。在混凝土外壳上部是用波纹板建造的拱形小屋。这一架构与实际布局之间,产生了筱原所说的错位的混乱。其柱子上斜撑的存在妨碍着2层的流线。“我在文章的开头将外壳的支撑结构和平面构成在某处的分歧称为错位。但所谓错位,并非与日常性的分歧。事先不能保证协调与否的异质系统中,事物间的结合所产生的空间的质,我将它称为错位。决定以混凝土外壳作为完整形后,又被附加了一个条件,要同时建造屋顶小屋。当决定要结合拱顶这一与主体处于异质体系的形态时,错位就作为主题之一明确地显现出来。”(筱原一男 第3样式,新建筑,1977年1月号) 第四样式关键词:“激进的混沌(progressive anarchy)”、“现代·之后(modern next)”、“随机的噪音(random noise)”
第四阶段的代表作之一“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1986)是篠原建筑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漂浮在大学校园的树丛上方、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圆柱体,是我脑海中浮现的最初意向。候选基地在校园内游移,这个机器也在浮游。圆柱体这一非日常的形态,很难完全满足这个纪念馆的日常功能。最初对这个意向的设想是圆柱体与设置在地上作为日常建筑空间的长方体复合的形态。通过两个支撑着圆柱体、使其着陆的垂直棱柱,这个机器的下表面固定在离长方体上表面下方1层楼高的标高上。当基地选定在学校正门旁时,意向的具体化设计开始了。置于地上的长方体高20m,半圆柱体贯穿于其上部,且上表面与长方体齐平。在这个构成中,部分曲面会在高20m的通高空间的天花中呈现。通高空间中的这个情景,后来在实施案的3层里以别的形式呈现。为了与特异的基地密切对应,长方体平面变形为两个矩形(8m×21m,8m×31m)由斜线连结而成的复合形,处于对角线上的两面宽8m的墙体支撑着半圆形柱体。我开始意识到要将半圆柱空间作为大学校园与城市对话的标记。在后来的某一阶段,半圆柱体的轴线变为折线,西轴通过校园内的交通环岛的中心,东轴通过距基地30m的大冈山站转角。为形成校园与城市对话的这一尝试,同时赋予了半圆柱体内部空间特异的表情。这时我感到纪念馆的基本轮廓定下来了。在像新型战斗机、登月飞船这些超技术产物的外形中,我发现了零件与整体毫无造作的结合关系,并从中抽取出零件的机器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形态与功能之间新的层面的表现。我关注东京极度混乱的城市状态中干而轻的空间活性,从中抽取出激进的混沌(progressive anarchy)这一概念。这个纪念馆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技术博物馆、科学技术情报交流的场所,另外东侧和北侧立面又直接与喧闹的城市接触,这让它与这两个概念直接相关。选择特异的几何形,通过非日常形态完成的接合让各种空间片段发生,同时通过其背后构成的功能、形态相互之间产生新的关系,让这个整体形象跳跃到新的层次。它干而轻,并拥有自由。我把这个状态称作随机的噪音(random noise)。这可以与生物学、超级计算机等新问题中的词汇类比使用。技术正渐渐在建筑设计中获得新的相位。 “蓼科山地的初等几何计划”可谓筱原晚年生命的支柱,一个被疾病寝驻的矛盾综合体。它历经十余年修改,三万多张图纸,终未在身前实现。 就在这个集其一生住宅理念的作品开工的前一天,筱原一男病逝了。
“最后一个并未建成的设计作品——廖科山地之家又唤回了谷川时代的具体性。延展入室内的地形、颇有些随意的坡顶下的斜撑、甚至深入地下的浴室,人在室内与室外地形相遇,漂浮半空的加斯东·巴什拉的阁楼,还有深入地下的洞穴般的空间,不过4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浓缩了记忆与原始,野性之中,又带着浓郁的关怀,以及对活着这一本能欲望的歌颂。不得不说,筱原对具体性的关注转移为他的建筑作品,却又是以高度抽象性的方式来完成的呢,所以筱原在他的书中用了‘廖科山地的初等几何学’这么一个抽象的名字来命名他这最后一个住宅作品。建筑果真不就是从抽象到具体,抑或从具体到抽象么?“
从数学系高材生到转学建筑,从制图助教到独立研究室,从1954年发表处女座“久我山之家”到2006年留下遗作“蓼科山计划”病世,篠原一男将建筑置于抒情和逻辑冲突,象征和诗性的表达,符号与经验的转换之中。在其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的“激进”不仅体现在对逻辑的痴迷,更表现在他勇于用自己的理论去瓦解自己。这也是他对艺术的态度:“艺术的母体是漂浮在人类内部的混沌。对于明晰的心情和情感而言,艺术是毫无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