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传感器中用得到电路板吗
用得到电路板。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氧传感器利用了Nernst原理。
其核心元件是多孔的ZrO2陶瓷管,它是一种固态电解质,两侧面分别烧结上多孔铂(Pt)电极。在一定温度下,由于两侧氧浓度不同,高浓度侧(陶瓷管内侧4)的氧分子被吸附在铂电极上与电子(4e)结合形成氧离子O2-,使该电极带正电,O2-离子通过电解质中的氧离子空位迁移到低氧浓度侧(废气侧),使该电极带负电, 即产生电势差。
当空燃比较低时(浓混合气),废气中的氧较少,因此陶瓷管外侧氧离子较少,形成1.0V左右的电动势;
当空燃比等于14.7时,此时陶瓷管内外两侧产生的电动势为0.4V~0.5V, 该电动势为基准电动势;
当空燃比较高时(稀混合气),废气中氧含量较高,陶瓷管内外的氧离子浓度差较小,所以产生电动势很低,接近为零。
加热型氧传感器:
- 加热型氧传感器抗铅能力强;
- 对排气温度依赖少,能在负荷低、废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照常发挥作用;
- 起动后迅速进入闭环控制
加热型管式氧传感器核心元件:
加热型片式式氧传感器芯片:
❷ PCB布线的常见规则
1.连线精简原则:
连线要精简,尽可能短,尽量少拐弯,力求线条简单明了,特别是在高频回路中,当然为了达到阻抗匹配而需要进行特殊延长的线就例外了,例如蛇行走线等。
2.安全载流原则:
铜线的宽度应以自己所能承载的电流为基础进行设计,铜线的载流能力取决于以下因素:线宽、线厚(铜铂厚度)、允许温升等,下表给出了铜导线的宽度和导线面积以及导电电流的关系(军品标准),可以根据这个基本的关系对导线宽度进行适当的考虑。
3.电磁抗干扰原则:
电磁抗干扰原则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例如铜膜线的拐弯处应为圆角或斜角(因为高频时直角或者尖角的拐弯会影响电气性能)双面板两面的导线应互相垂直、斜交或者弯曲走线,尽量避免平行走线,减小寄生耦合等。
(2)电路板闭环扩展阅读:
布线作为PCB设计过程的重中之重,这将直接影响PCB板的性能好坏,设计过程也最繁琐,要求更高。虽然现在很多高级的EDA工具提供了自动布线功能,而且也相当智能化,但是自动布线并不能保证100%的布通率。
因此,很多工程师对自动布线的结果并不满意,手工布线现在还是大部分工程师的选择,通过进行电器规则约束布线,以达到信号完整性的要求。
PCB的层数可以分为单层,双层和多层的,单层现在基本淘汰了。双层板现在音响系统中用的挺多,一般是作为功放粗狂型的板子,多层板就是指4层及4层以上的板,对于元器件的密度要求不高的一般来讲4层就足够了。
从过孔的角度可以分成通孔,盲孔,和埋孔。通孔就是一个孔是从顶层直接通到底层的;盲孔是从顶层或底层的孔穿到中间层,然后就不继续穿了,这个好处就是这个过孔的位置不是从头堵到尾的,其他层在这个过孔的位置上还是可以走线的;埋孔就是这个过孔是中间层到中间层的,被埋起来的,表面是完全看不到。
❸ 怎么给个交直交变频电路和双闭环电路加矢量控制
交直交变频器的主电路包括哪些组成:1、主电路;2、控制电路;3、外接端子;4、操作版面板四部分组成。
1、主电路,包权括:①、整流电路:用来把三相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②、滤波电路:用来把整流后的脉动的直流通过储能元件,变为较为平滑的的直流。,滤波电路还可以提高功率因数;③、逆变电路:用来把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最常见的是用6个逆变模块组件组成三相桥式逆变电路,由CPU来控制逆变器的通断,可以得到任意频率的三相交流电的输出;
2、控制电路:有运算电路、检测电路、控制信号的输入输出和驱动电路等构成;
3、外接端子:主电路的三相电源接线端子、电动机端子、直流电抗器接线端子、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接线端子;
4、操作面板:4、操作面板用来设定变频器的控制功能、参数和频率设定等。
❹ 电机电路板上都是些什么,有什么作用
电机组成方式是定子、转子和支撑端盖组成。
电机、步进电机、减速步进电机、开环控制的电机都无需电路板,通过输入的周期信号驱动。闭环控制的电机需要闭环控制电路。舵机需要电路板,它的作用其实就是将周期信号转化为脉冲信号。
电机、舵机和伺服电机的不同在于关节驱动方式。
关节驱动方式:
通用:
└电机
├点、角度式:
│└舵机
└线、直线式:
├机械传动第1代:丝杆伺服机构
├气液压缩第1代:气缸机械臂机构
├机械传动第2代:丝杆电动缸机械臂机构
└气液压缩第2代:液压机械臂机构
❺ 电机转速怎么通过dsp实现闭环
利用安装在电机后面的轴后编码器,编码器在单位时间内计数脉冲的多少就代表了电机转速的快慢。而获取编码器的计数值可以采用DSP相应的模块。比如说TMS320F2812这款芯片就有一个专门的QEP模块可以采集编码器计数脉冲。
控制电机的速度一般是利用PWM波,通过发出的PWM波的占空比就可以实现电机的调速了,还是以2812为例,它有专门的PWM模块,具体设置你参考相应的书籍吧
实现闭环的话大概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保证你的硬件是完善的(电机,编码器,驱动器,DSP电路板)
1.在程序的中断里面可以设置采样周期,采集到计数后记过简单的计算
2.计算后得到PWM的占空比(算法我就不说了,你可以是简单的四则运算,噎可以到网上找更好的算法,呵呵,还有啊,多大占空比对应多大速度看你的电机是什么型号了)
3.向电机驱动器发出经过计算后的PWM,驱动器会根据你发出的PWM波来调节电机的电压电流,从而调节电机的速度
这样就实现了 电机速度--编码器采集--DSP计算--PWM波--驱动器--电机速度改变--电机速度 的整个闭环过程了
PS:控制电机速度的话要有相应的驱动器或驱动板,你应该知道的吧
好了,我能说的大概就这么多了,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__^*) ……
❻ 变频器的开环闭环是什么意思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是否有反馈、纠偏系统。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用控制面板给变频器设定的输出频率是要达到40Hz,变频器的输出是否准确,这个只能通过专业的仪表来测量后,才能得出结论,这就是开环控制。假如我们用专业的仪器给变频器一个反馈信号,如果变频器的实际输出频率没有达到40Hz,那么,仪器就会反馈一个结果给变频器,变频器按照反馈的结果,来进行纠偏,确保变频器一直运行在40Hz,这就是闭环控制。
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制动单元是用来传递能量的,而制动电阻,就是用来消耗能量的,对于小功率的变频器,其产生的能量比较小,可以直接加制动电阻来消耗这部分能量,一般是≤7.5KW的变频器,直接加制动电阻就可以了,而≥11KW的变频器,则需要先接制动单元,然后再连接制动电阻。
如果是负载惯性较大,而对停机时间又有较高要求的场合,是需要选用制动电阻,或者是制动单元+制动电阻的。如果不加制动电阻,或者是制动单元+制动电阻的话,变频器停机后,负载由于惯性原因,不能及时停机,此时,电机就会变成发电机,其产生的电能,将直接施加到变频器的逆变模块上,将会导致变频器的模块损坏,即使模块不会直接损坏,也会缩短变频器的使用寿命。
❼ boost 升压电路,带闭环反馈控制
mc34063连成boost电路,带反馈,5脚连R1R2分压即为闭环反馈电路。
❽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直接对运动部件的实际位置进行检测。从理论上讲,可以消除整个驱动和传动环节的误差、间隙和失动量。具有很高的位置控制精度。
由于位置环内许多机械传动环节的摩擦特性、刚性和间隙都是非线性的,故很容易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使闭环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都相当困难。该系统主要用于精度要求很高的镗床、超精车床、超精磨床以及较大型的数控机床等。
(8)电路板闭环扩展阅读
因为开环系统的精度不能很好地满足数控机床的要求,所以为了保证精度,最根本的办法是采用闭环控制方式。闭环控制系统是采用直线型位置检测装置(直线感应同步器、长光栅等)对数控机床工作台位移进行直接测量并进行反馈控制的位置伺服系统。
木工加工中心| 变压器绝缘件加工中心|环氧板加工中心 闭环控制系统将数控机床本身包括在位置控制环之内,因此机械系统引起的误差可由反馈控制得以消除,但数控机床本身固有频率、阻尼、间隙等的影响,成为系统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增加了系统设计和调试的困难。
故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精度较高,但系统的结构较复杂、成本高,且调试维修较难,因此适用于大型精密机床。
❾ PCB上的布线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PCB 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且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
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 尺寸大小。PCB 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
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 尺寸后.再确
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
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
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重量超过15g 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
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
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
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
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5)应留出印制扳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
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2)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
凑地排列在PCB 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
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
(4)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
形。长宽比为3:2 成4:3。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x150mm 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
强度。
2.布线
布线的原则如下;
(1) 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
(2) 印制摄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
定。当铜箔厚度为0.05mm、宽度为1~15mm 时.通过2A 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
此导线宽度为1.5mm 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
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
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
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
(3) 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
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
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
体。
3.焊盘
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 一般不小
于(d+1.2)mm,其中d 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PCB 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与具体电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仅就PCB 抗干扰设计的几
项常用措施做一些说明。
1.电源线设计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租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
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2.地段设计
地线设计的原则是: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若线路板上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
开。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
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租,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栅格状大面积地
箔。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若接地线用很纫的线条,则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使
抗噪性能降低。因此应将接地线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如有可
能,接地线应在2~3mm 以上。
(3)接地线构成闭环路。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板,其接地电路布成团环路大多能提
高抗噪声能力。
3.退藕电容配置
PCB 设计的常规做法之一是在印制板的各个关键部位配置适当的退藕电容。退藕电容
的一般配置原则是:
(1)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uf 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100uF 以上的更好。
(2)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pF 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
可每4~8 个芯片布置一个1~10pF 的但电容。
(3)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RAM、ROM 存储器件,应在芯片
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藕电容。
(4)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产生较大火
花放电,必须采用附图所示的RC 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R 取1~2K,C 取.2~47UF。
(2) CMOS 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接地或接正
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