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继电保护原理
1、取样单元
它将被保护的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物理量(参数)经过电气隔离并转换为继电保护装置中比较鉴别单元可以接受的信号,由一台或几台传感器如电流、电压互感器组成。
2、比较鉴别单元
包括给定单元,由取样单元来的信号与给定信号比较,以便下一级处理单元发出何种信号。(正常状态、异常状态或故障状态)比较鉴别单元可由4只电流继电器组成,二只为速断保护,另二只为过电流保护。电流继电器的整定值即为给定单元,电流继电器的电流线圈则接收取样单元(电流互感器)来的电流信号,当电流信号达到电流整定值时,电流继电器动作,通过其接点向下一级处理单元发出使断路器最终掉闸的信号;若电流信号小于整定值,则电流继电器不动作,传向下级单元的信号也不动作。鉴别比较信号“速断”、“过电流”的信息传送到下一单元处理。
3、处理单元
接受比较鉴别单元来的信号,按比较鉴别单元的要求进行处理,根据比较环节输出量的大小、性质、组合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动作;由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构成。电流保护:速断---中间继电器动作,过电流,时间继电器动作。
4、执行单元
故障的处理通过执行单元来实施。执行单元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声、光信号继电器;(如电笛、电铃、闪光信号灯等)另一类为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分闸线圈,使断路器分闸。
5、控制及操作电源
继电保护装置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交流或直流电源,而且电源功率也因所控制设备的多少而增减;交流电压一般为220伏、110V;见《GB50053-201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Ⅱ 中继线路的工作原理
软交换VOIP网络--TG--PSTN,当用户通过VOIP系统与PSTN网络通信时,在IP网络上传输的是数回字信号包,即PACKET(包),由答于PSTN网络不能识别这种包,PSTN只能识别电路交换,所以TG将这些包转换成电路交换能识别的电气信号(模拟信号)。
反过来,当PSTN与IP网络通信时,IP网络只能识别包,那么TG就将PSTN网络模拟信号转换成IP网络数字信号包了。
TG的俗称为中继,也叫落地设备了,TG种类很多,一般有SIP,H323,MGCP等几种VOIP协议的TG。
PS: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网络电话即IP电话。
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也就是我们一般家用电话所使用的电话网络。
Ⅲ 想了解继电器的原理.时间继时器的原理.接触器的原理.电路控制.这方面的知识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继电器有很多个种类,常用的有热敏干簧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速度机电等等。
时间继电器其实很简单的,分两种,断电延时和通电延时,要分的话还有一些比如电磁式的空气阻尼式的,我说说空气阻尼式的吧,这个很好理解:首先他有个气囊,里面充气外面有个推杆,推杆还有个弹簧,这个推杆是推动开关的(你想用时间继电器控制什么这个开关就控制什么)平时推杆收到弹簧的作用力一直都是将开关断开的状态,当你的时间继电器得电(或断电这得看种类)的时候操作机构就会使得气囊中的气往外排除要等到都排完肯定是要花时间的吧!这样就能延时。等都没气后就会推动推杆接通开关(通常叫做触点)。
接触器常用的是电磁式的接触器:有个铁芯,有衔铁,有线圈,触点什么的,有三个主触点是控制电机的,两个辅助触点是控制其他小电流电流的。当线圈通电铁芯外面就会产生磁场就会吸住衔铁衔铁上面联动着推杆,推杆随着衔铁被吸过去的时候会是触点接通。就这样,看看图就明白了!???
原来你在问书???崩溃,我写了这么多!
你可以买些职业学校用的教材,那个浅显好懂,比如中职的教材“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这个还有个“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两个封面差不多,但是写的挺简单,挺实用。
高职也有个电子出版社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紫色封面的。我个人倾向于中职那个书。希望能帮到你!
Ⅳ 关于继电线电路设计
能不能说详细一点?否则不好回答啊刚才打了一遍好像没反映,不只是步骤错了还是电脑反映慢,既然求助了就再打一遍喽,铣床就说X62W吧,具体的电气原理图网络图片上有很多,质量有的还不错,你看看这个能有用得着的地方没。
Ⅳ 继电控制原理图(控制电机启停)
1、断路器左面是三相的主空开。你的“断路器”是单相的控制接触器线圈电版路的空开,是控制电权路的电源开关。
2、下图中的3P,就是你问的三相主空开,是电机的AC380V三相电源开关。1P就是你说的单相断路器,是控制电路的电源开关。启动按钮是QA,停止按钮是TA,矩形的C对应接触器的线圈,QA下面的C,指的是接触器的常开触点,用于实现自锁。M,是三相电机。
这是一个三相电机的点动自锁电路图。
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第一章绪论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念与作用 1.电力系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 故障:短路和断线(断相) 短路: 大电流接地系统d(3)、d(2)、d(1)、d(1。1) 小电流接地系统d(3)、d(2)、d(1。1) 断相: 单相断线和两项断线(不要与PT二次断线混淆) 其中最常见且最危险的是各种类型的短路。其后果: 1I增加危害故障设备和非故障设备; 2U降低影响用户正常工作; 3破坏系统稳定性,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系统震荡,互解) I2(I0)旋转电机产生附加发热I0—相邻通讯系统 故障特征: I增加、U降低、Z降低 接地故障、断线有零序 不对称故障有负序 不正常运行状态: 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但没有发生故障的运行状态。 如:小电流接地系统d(1)、过负荷、过电压、频率降低、系统震荡等。 2.继电保护的作用: 要求能区分故障和正常运行、判断故障设备(区内还是区外故障) 两个作用:故障 不正常运行状态 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事故(P1),不可能完全避免且传播很快(光速) 要求:几十毫秒内切除故障人(×),继电保护装置(√) 任务:P2.被形象的比喻为“静静的哨兵” 二、继电器 继电器动作: 继电器返回: 继电特性: 三、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构成与分类: 1.基本原理: 为区分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与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找差别:特征。 ①增加故障点与电源间—>过电流保护 ②U降低—>低电压保护 ③变化;正常:20°左右—>短路:60°~85°—>方向保护. ④;模值减少—>阻抗保护 ⑤—>——〉电流差动保护 ⑥I2、I0序分量保护等。 另非电气量:瓦斯保护,过热保护 原则上说:只要找出正常运行与故障时系统中电气量或非电气量的变化特征(差别),即可找出一种原理,且差别越明显,保护性能越好。 2.构成 以过电流保护为例: 正常运行:Ir=IfLJ不动 故障时:Ir=Id>IdzLJ动—>SJ动(延时)—>XJ动—>信号 TQ动—>跳闸 一般由测量元件、逻辑元件和执行元件三部分组成。 (1)测量元件 作用:测量从被保护对象输入的有关物理量(如电流、电压、阻抗、功率方向等),并与已给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给出“是”、“非”、“大于”、“不大于”等具有“0”或“1”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断保护是否应该启动。 (2)逻辑元件 作用:根据测量部分输出量的大小、性质、输出的逻辑状态、出现的顺序或它们的组合,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布尔逻辑及时序逻辑工作,最后确定是否应跳闸或发信号,并将有关命令传给执行元件。 逻辑回路有:或、与、非、延时启动、延时返回、记忆等。 (3)执行元件: 作用;根据逻辑元件传送的信号,最后完成保护装置所担负的任务。如:故障时→跳闸;不正常运行时→发信号;正常运行时→不动作。 3.分类: 几种方法如下: (1)按被保护的对象分类:输电线路保护、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电动机保护、母线保护等; (2)按保护原理分类:电流保护、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零序保护等; (3)按保护所反应故障类型分类:相间短路保护、接地故障保护、匝间短路保护、断线保护、失步保护、失磁保护及过励磁保护等; (4)按继电保护装置的实现技术分类:机电型保护(如电磁型保护和感应型保护)、整流型保护、晶体管型保护、集成电路型保护及微机型保护等; (5)按保护所起的作用分类:主保护、后备保护、辅助保护等; 主保护满足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要求,能以最快速度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故障的保护。 后备保护主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用来切除故障的保护。又分为远后备保护和近后备保护两种。 ①远后备保护:当主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由相邻电力设备或线路的保护来实现的后备保护。 ②近后备保护:当主保护拒动时,由本电力设备或线路的另一套保护来实现后备的保护;当断路器拒动时,由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实现后备保护。 辅助保护:为补充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性能或当主保护和后备保护退出运行而增设的简单保护。 3.电保护包括继电保护技术和继电保护装置。 ﹡继电保护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主要由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继电保护原理及实现、继电保护配置设计、继电保护运行及维护等技术构成。 ﹡继电保护装置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的核心。P1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能反应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四、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对动作于跳闸的继电保护,在技术上一般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即保护四性。 (一)选择性:P4 选择性是指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保护装置仅将故障元件切除,而使非故障元件仍能正常运行,以尽量缩小停电范围。 例: 当d1短路时,保护1、2动→跳1DL、2DL,有选择性 当d2短路时,保护5、6动→跳5DL、6DL,有选择性 当d3短路时,保护7、8动→跳7DL、8DL,有选择性 若保护7拒动或7DL拒动,保护5动→跳5DL(有选择性) 若保护7和7DL正确动作于跳闸,保护5动→跳5DL,则越级跳闸(非选择性) 小结:选择性就是故障点在区内就动作,区外不动作。当主保护未动作时,由近后备或远后备切除故障,使停电面积最小。因远后备保护比较完善(对保护装置DL、二次回路和直流电源等故障所引起的拒绝动作均起后备作用)且实现简单、经济,应优先采用。 (二)速动性: 快速切除故障。1提高系统稳定性;2减少用户在低电压下的动作时间;3减少故障元件的损坏程度,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 ; t-故障切除时间; tbh-保护动作时间; tDL-断路器动作时间; 一般的快速保护动作时间为0.06~0.12s,最快的可达0.01~0.04s。 一般的断路器的动作时间为0.06~0.15s,最快的可达0.02~0.06s。 (三)灵敏性:P5 指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对故障情况的反应能力。满足灵敏性要求的保护装置应在区内故障时,不论短路点的位置与短路的类型如何,都能灵敏地正确地反应出来。 通常,灵敏性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并表示为Klm。 对反应于数值上升而动作的过量保护(如电流保护) 对反应于数值下降而动作的欠量保护(如低电压保护) 其中故障参数的最小、最大计算值是根据实际可能的最不利运行方式、故障类型和短路点来计算的。 在《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L400-91)》中,对各类保护的灵敏系数Klm的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参见附录2,P231)。 (四)可靠性:P5 指发生了属于它改动作的故障,它能可靠动作,即不发生拒绝动作(拒动);而在不改动作时,他能可靠不动,即不发生错误动作(简称误动)。 影响可靠性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 内在的:装置本身的质量,包括元件好坏、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水平、内外接线简明,触点多少等; 外在的:运行维护水平、调试是否正确、正确安装 上述四个基本要求是分析研究继电保护性能的基础,也是贯穿全课程的一个基本线索。在它们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条件下统一的一面。 四、发展: 原理:随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过电流保护(最早熔断器)电流差动保护方向性电流保护 (1901年)(1908年)(1910年) 距离保护高频保护微波保护行波保护、光纤保护 (1920年)(1927年)(50年代)(70年代诞生、50年代有设想) 结构型式: 机电型电子型微机型(华北电力大学80年代)数字式 (电磁型、感应型、电动型)晶体管 集成电路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提出70年代后半期出样机
Ⅶ 时间继电气起什么作用原理是什么
时间继电器,一般用在保护回路中,可以设置整定时间,使得电流的各段保护分时间动作(一般每段保护之间间隔0.5s),保证了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和选择性。
Ⅷ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贺家李
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的视视频教程,最近在学,希望有的能提供一下,谢谢
可以在网络视频里面搜索一下,优酷,酷6,土豆等等都可以找到。
第一章绪论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念与作用
1.电力系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
故障:短路和断线(断相)
短路:
大电流接地系统d(3)、d(2)、d(1)、d(1。1)
小电流接地系统d(3)、d(2)、d(1。1)
断相:
单相断线和两项断线(不要与PT二次断线混淆)
其中最常见且最危险的是各种类型的短路。其后果:
1、I增加危害故障设备和非故障设备;
2、U降低影响用户正常工作;
3、破坏系统稳定性,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系统震荡,互解)
I2(I0)旋转电机产生附加发热I0—相邻通讯系统
故障特征:
I增加、U降低、Z降低
接地故障、断线有零序
不对称故障有负序
不正常运行状态:
力系统中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但没有发生故障的运行状态。
如:小电流接地系统d(1)、过负荷、过电压、频率降低、系统震荡等。
2.继电保护的作用:
要求能区分故障和正常运行、判断故障设备(区内还是区外故障)
两个作用:故障
不正常运行状态
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事故(P1),不可能完全避免且传播很快(光速)
要求:几十毫秒内切除故障人(×),继电保护装置(√)
任务:P2.被形象的比喻为“静静的哨兵”
二、继电器
继电器动作:
继电器返回:
继电特性:
三、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构成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