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作者是羅伯特·M.波西格。
作者講訴了在70年代的一個夏季,
他和一對朋友以及他的兒子騎摩托車從明尼蘇達州到加州,
走遍窮鄉僻壤,
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向他十一歲的兒子傾吐,
這個男人在游歷中體悟生命意義、
獲得自我拯救的過程。
作者通過主人公的奇異思考,
提出了當今人類生活中許多共通的精神困惑。
中間透露了他對生命真相、生存本質的看法,
評價是:行文優美、簡潔而動人。
深刻而重要。
充滿對我們生活中的兩難處境的洞見。
是最高等級的精神娛樂。
『貳』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乍一看名字有種無厘頭的感覺,但它的內容卻與名字大相徑庭,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是不是很喜歡這本書
據說讀這本書可以收獲幾個方面
1 思維上拆解摩托車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路
2 親民的哲學思考分享
3 若有其思考,必先勞其筋骨,生發出自己的哲學
當然也有人說這本書是goushi,作者是神經病,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就看你怎麼看了
『叄』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該書深刻而重要。
充滿對生活中
的兩難處境的洞見。
是最高等級的精神娛樂。
如果說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
那還是因為作者通過
主人公的奇異思考,
提出了當今人類生活
中許多共通的精神困惑。
中間透露了他對生命真相、
生存本質的看法,
行文優美、簡潔而動人。
『肆』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霍金的評價就很中肯
至於糾結洋大人到底是修摩托還是講禪還是講道,還是講名,講佛,講神,講靈。其實都是同處一門的玄妙。
漢語里有一句話叫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英語里沒有這句吧,也是這幾年洋大人太出風頭了,也就傲嬌了起來。
書作者寫的是很棒的,強名之為良質,而且讓大家能看了一遍,引起廣泛的影響,很不錯。
書里兩個很感慨的地方,一個是意識到裴德洛就是得了精神病的作者。
一個是突然拿出道德經的時候,感覺像是 不同時空 不同語言種族的人 隔空相望,雖不得見,卻相互理解
『伍』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是2011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伯特·M.波西格。作者講訴了在70年代的一個夏季,單獨騎摩托車從明尼蘇達州到加州,走遍窮鄉僻壤,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向他十一歲的兒子傾吐,這個男人在游歷中體悟生命意義、獲得自我拯救的過程。
『陸』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是二十世紀美國作家波西格的作品。作者在這篇作品中記述了在橫穿美國大陸的旅途中的見聞美景,並疏通了自己對科學理性等基本哲學問題思考。作者藉助沿途的風景引出自己一直以來對理性和感性矛盾的思考。風景和思考像兩條繩子,纏繞在一起,螺旋推進故事的發展。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想知道作者旅途的盡頭和他思想的源頭。小說帶有自傳的性質,為讀者呈現出作者求學、思考、得出答案的歷程。橫穿美國大陸是一次壯游。沿途的風景、同行的旅伴是作者哲學思考的引子。我隨著作者的見聞和思想,同樣經歷了一次賞心悅目的旅行和印象深刻的Chautauqua。在本篇讀後感中,我打算將作者的思考這條線單獨抽出來,看他思考的脈絡是如何形成的。
在旅途中,作者對摩托車保養等技術問題非常感興趣,而同行的約翰和思薇雅夫婦卻對這種話題無動於衷。除了對修理摩托車不敢興趣,他們對修理水龍頭也不感興趣。作者究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忍受高科技產物。作者認為他們厭惡和逃避高科技是一種自欺的行為。
作者回想起自己修理摩托車時的糟糕經歷,發現修理人員不害怕科技,卻對科技沒有真正的投入。他們運用科技成果,卻不願與它產生任何關系。摩托車手冊的編寫同樣有類似的問題,手冊編寫者的態度就像是旁觀者的態度。作者打算研究究竟什麼東西把人和人的工作分離開來的問題。
作者藉助兒子克里斯是否相信有鬼存在問題,提出自然法則、科學是屬於現代人相信的鬼神。所有現代科學、西方思想背後的鬼魂就是理性本身。這個想法是作者原先的想法,作者把原先產生這個想法的自己起名為斐德洛。
在又一次修理摩托車的過程中,作者發現了自己和約翰思考問題的不同。作者從理智、知識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車。約翰從直覺和當下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車。前者是內涵的角度,後者是表面的角度。即使思考相同的事情,思考的出發點其實完全不同。在自己認定的世界中,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就是事實。當這些事實被侵犯的時候,甚至會威脅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令人難以面對,繼而產生憤怒。
科技只是討論基本形式的表象,接下來作者將斐德洛的思想進行介紹,從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看待基本形式世界。作者利用二分法將人類的知識分為古典認知和浪漫認知。
古典的思想依賴理性和法則,浪漫的模式主要是感情和直覺。騎摩托車旅行是件浪漫的事情,修理摩托車卻是古典的行為。古典的認知方式認為表象是醜陋的,浪漫是淺薄的。
對於浪漫的人來說,古典的人枯燥無味,呆滯醜陋。對於古典的人,浪漫的人輕浮淺薄,膚淺沒有內涵。人們偏向於從一種形式思考和感覺,就會誤解和看清另一種形式。
斐德洛是信奉古典精神的人,注重理智和分析。把分析運用好,就像是善用一把鋒利的小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刀子用以分析世界,把精力放在分析這把刀子本身才是重要的。
古典的認知方法和浪漫的認知方法互不相容。斐德洛希望能夠將兩者融合為一,將重點放在分析的來源。斐德洛研究邏輯,研究古典系統的系統。他熱切地研究理性,因為他想從理性中解放出來。
作者認為,研究理性就要先有理性的例子。研究摩托車維修的藝術,就是研究理性藝術的縮影。摩托車的結構即設計者的理念,各種零件即各種觀念。觀念的結構即為體系,也就是西方知識的基本結構。結構整體即為系統。我們的系統觀就是理性。
從體系中要通過邏輯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邏輯有兩種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解決一個難題通常是交替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正統的科學方法就是把所有狀況寫下來,寫下來後解決的方法就會漸漸浮現。正確寫出問題的步驟如下:
1、 問題是什麼
2、 假設問題的原因
3、 證實每個問題的假設
4、 預測實驗的結果
5、 觀察實驗的結果
6、 由實驗得出結論
由以上步驟可以得知,實驗過程僅是科學的一部分,要避免把實驗和展示混為一談。
在科學方法中,假設是科學的源頭。假設的形成是難以解釋的。愛因斯坦曾說「通往法則沒有合乎邏輯的路,只有靠著直覺和對經驗的體諒才能進入其中。」建立宇宙的基本法則是科學的源頭。這些基本法則就等同於假設。
在實驗假設是否正確的時候,其他假設會不斷涌現出來。斐德洛將假設本身作為一種實體。他擬定一條定理,
這條定理否認了所有科學方法的效用。因為如果假設出現的速度快於實驗能夠處理的速度,就來不及證明所有的假設。如果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假設,任何實驗結果都變得不可靠。針對這一點,愛因斯坦認為:「根據進化所顯示的,在歷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見的存在,總有一個會證明他比其他的一切要優越。」斐德洛看來,這說明真理是一種時間的功能。過去的事實會不斷被新的解釋取代,科學的歷史發展確是如此。隨著科學研究速度的增快,未來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將會越來越短。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假設也就越來越多。來不及從一堆假設中篩選出真理,就會產生更多的假設。想接著科學的方法接近真理,實際上沒有任何進展,甚至越來越遠,這是當前運用的科學方法造成的。
科學本應消滅這一現象,卻製造出反科學的混亂。
斐德洛認為,科學危機產生的原因是理性存在天生的缺點。古典的理性結構在情感上是空虛的,在美學上沒有任何錶現,在靈性上一片空白。這導致了人們在整個文明的理性結構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離。有些人希望從這個結構(理性和感性二分的結構)之外尋找答案,但是卻找不到持久而令人滿意的答案。斐德洛反其道而行之,想把二者結合起來。
針對什麼是大學這個問題,斐德洛所採用的分析的手法不是將大學劃分成不同的科系,也沒有將學校分成學生、教授和行政部門,而是從教會和地點入手分析大學的本質是流傳下來的理性的自身。
在友人狄威斯家居住的時候,作者以烤肉架說明書為例,說明組合烤肉架的方法不止說明書指示的一種。當內心平靜,發現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的時候,就會優千百種烤肉架的組合方式。由此可見科學和藝術是緊密相連的,把藝術和科學分離是完全違反自然的,而兩者的分離已經太久了。
科學的問題在於沒有和人的心靈連接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中表露出醜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們的厭惡。然而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決理性自己產生的問題,有些人選擇直接拋棄一絲不苟的理性,跟著感覺走。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拋棄或者否定理性。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該是拋棄或者否定理性,而是要拓展理性的內涵。
良質——就是拓展理性內涵的直接結果。斐德洛開始思考什麼是良質。斐德洛讓自己學生寫什麼是思想和陳述的良質,學生無從下手。斐德洛自己同樣有這樣的困惑。有所謂的良質的存在,但是一旦去界定它,情況就會變得混亂。斐德洛給良質下定義,
良質的這個定義其實就是拒絕給它下定義。
在哲學上良質的定義就是所謂的美學。斐德洛認為把良質歸為某些學問之下,是對良質的污衊。不對良質下定義,良質就不隸屬於任何知識的領域。美學家認為斐德洛並沒有說出道理,因為他沒有用理性的方法證實他的理論。定義是理性的基礎,但是斐德洛困惑與如何用理性界定拒絕被界定的事物。
良質是否存在呢?根據哲學的實在論方法,要證明一個東西是否存在,可以把它從環境中抽離出來,如果原先的環境無法正常運作,那麼它就存在。按照此觀點,把良質從藝術中抽離出來,畫作就無所謂好壞,音樂無所謂好壞,詩無所謂好壞,喜劇無所謂好壞,運動無所謂好壞,食物無所謂好壞,電影無所謂好壞,舞蹈無所謂好壞。但是科學、數學、哲學、邏輯則不會受到沒有良質的影響。
缺少良質後,世界仍能運轉,但是生命將會變得非常呆滯,生命不再有價值活著目標。所以良質是存在的。抽離出良質,就是朴質。缺少良質是朴質的精髓。
朴質會阻礙我們與良質的接觸。也許,問題不是良質是否存在,而是分析本身。
從形而上學來看,良質是存在於我們觀察的事物中,還是主觀地存在於當事者心中?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辯駁這個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邏輯嚴謹的方法如下,一是反駁所謂的客觀暗指的是科學測量的方法;二是反駁主觀暗指的是喜歡的一切;三是否定主觀和客觀是僅有的選擇。也有一些非邏輯性的反駁方法,一是對良質的無知就是無能;二是對於兩難問題自己無法回答,但無法回答不代表沒有答案;三是根本拒絕回答這個問題。斐德洛還是選擇要用邏輯和辯證的方法回答這個問題。
針對客觀的難題——良質為什麼無法用科學儀器測量出來的問題,洛克認為不論是否屬於科學范疇,你只能了解一個事物的良質而非其他。也就是說,良質之所以無法測量,因為良質就是所測量的全部。斐德洛認為這個解釋並不成立,因為事物的物理性質可以測量,良質卻是不屬於物理范疇的模糊特性。於是,從這個角度的解釋暫時擱置。
針對主觀的難題——良質是否是所喜愛的事物的問題,斐德洛發現社會很自然的反對人做自己喜好的事。因為做自己喜好的事情來自於非理性的情感。從科學的物質主義看,能由科學儀器測量的物質和能量才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或者說不重要的。喜歡是無法用科學儀器衡量的,喜歡可能是一個事實,也可能是一種幻覺,因此就不真實。從古典形式主義看,無法通過理智了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良質是一種不能被理智分析的情感認知,因此是不重要的。斐德洛推翻科學的物質主義看法的手段是研究科學的物質主義看法的前提是否荒謬,即無法測知能量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重要是否正確。根據數字零的例子、發現重力的例子,可以得知如果主觀被視為不重要,整個科學體系也會隨之瓦解。辯駁古典形式主義的觀點的方法同樣如此。
在面對主觀的難題和客觀的難題時,都必須將整個理性的背景納入考量,而不應該單單因為感情的沖動而立刻做出反應。
我們可能無法被立即發現良質,而是在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明白。
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良質是什麼,為什麼對它有不一致的意見。一種解釋是雖然純粹的良質對每個人都一樣,但是體現良質的本原卻是人人各異的。這種解釋相當於沒有給良質下定義,不算解答問題。另一種解釋是人們對良質意見的不同在於有些人使用他們當下的情緒,有些人應用他們整體的知識。這種解釋相當於把單獨的統一的良質劃分成了兩個,浪漫的一個,古典的一個。良質被分析這把刀子一分為二。
對於斐德洛來說,他所謂的良質是超越古典的良質和浪漫的良質之上的。良質不是客觀的,它不存在於物質之中。良質也不是主觀的,它不單單存在於人心。良質獨立於人心和物質兩者之外。斐德洛認為,世界是由心、物和良質三種事物組成的。針對三者的關系,斐德洛認為,良質不會單獨與主觀或客觀發生關系,而是在主觀和客觀交匯一剎那出現的。由此看來,良質不是一種物體,是一種事件,是主觀意識到客觀存在時發生的事件,是同時意識到主客觀存在時所發生的事件。良質不僅僅是主體和客體相遇產生的結果,良質是主體和客體的因。
(未完待續)
『柒』 終於啃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終於啃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為什麼說啃完,因為這個啃字確實代表了我看這本書的過程。
實話實話,這是第三次讀這本書,不是第三遍的哈,前面兩次看了1章就放下了,讀不下去。這次鼓起勇氣,以每次15頁的速度,啃完的。
這本書源於一次旅行,一次肖陶擴式的旅行。作者帶著自己有些心理問題的兒子,和一對朋友夫婦一起從明尼蘇達州,騎摩托長途旅行,最後一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橫穿了美國的大半。
註:肖陶擴,Chautauqua,19世紀末美國教育改革運動,於暑期在野外舉行教育集會,提供宗教和成人教育的課程方式,舉凡娛樂,演戲,音樂,討論,報告均有。簡言之即戶外拓展項目。
書中有三條線索:一條是作者與兒子的沖突與對話,一條是朋友對摩托車代表的科技的沖突與對立,另外一條就是幽靈一般的斐德洛。
我們先看和兒子的這條線索。文章開始部分,作者說孩子有些問題,在學校里不群,沒有朋友,而在路途過程中,兒子面對困難的退縮,父親說要不把他送回家去,這時有說孩子和家裡的親戚朋友不會有人照顧他,因為沒有人喜歡他。讀到這里,我以為這場肖陶擴是為了兒子。
就在這時,不時有作者的夢境出現:
在第三次出現這段描寫後,終於有了變化:
我想把門打開,但是在門邊有一個黑影,命令我不可以碰它,他把手指比到唇邊,已死的人是不許說話的。
這時我好像明白,問題不是克里斯,是他們的關系。
直到書的最後才出現轉機。我被結尾父子之間的海邊對話深深打動,幾近流淚。那種沖突緩和之後的執拗、不肯低頭,內心已經服軟,嘴上依然強硬的勁頭兒,只可能發生在血脈相通的兩個男人之間。
到這里,請允許我介紹一下作者的背景:
這本小說出版於1960年代,作者羅伯特·波西格(1928-2017 Robert M. Pirsig),15歲即考入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並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後前往印度學習東方哲學。回國後,在當地大學擔任寫作課教師。1961年,他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和臨床憂鬱症,被多次送進 精神病院 ,備受折磨,接受過 28次電擊療法 。
1968年出院後,他帶著兒子克里斯,進行了一次長途摩托車旅行。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寫成了這本《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它曾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97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霍金、喬布斯等人對這本書倍加推崇。
我想是這次旅行,是他的兒子治癒了他。
另外一條線索 是朋友在旅行中對摩托車的關系,朋友對摩托車非常的抗拒,特別是當摩托車出問題的時候。而且,在修理摩托的時候,發現這些摩托車專業人員對待摩托車也很粗魯, 做起事來像猩猩一樣,沒有真正投入 。他們一邊修理摩托車,一邊聽音樂,作者說,這樣是沒辦法真正思考的,或許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他們一邊需要科技,一邊又詛咒它。我相信他們很明白這點。這正是他們厭惡科技的原因。
到底如何和摩托車,出了問題的摩托車相處?
而作者給出的應有態度是平靜,心平氣和。心平氣和聽上去像是陳詞濫調。但是作者說:「事實上,要心平氣和並不簡單。那是整個事情的靈魂,(摩托車)保養的良好與否就取決於你是否有這種態度。機器運轉是否正常是心平氣和的具體表現。最後考驗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把持不住,在你維修機器的時候,很可能會把你的個人問題導入機器之中。
這是內心寧靜在人和機器、人和科技之間的關繫上扮演的角色。在人和工作之間的關繫上,內心的寧靜同樣重要。波西格說:「保持內心的寧靜在機械工作上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使你平靜的就是高級的手藝,反之,則是低級的。」
這本書里最著名的話之一就是: 「佛陀或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
作者推崇的平靜,心平氣和,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的思考,接近於「心流的狀態」,這樣避免自己的工作變得枯燥的方法,要選擇良質,把自己手中的工作變成一種藝術。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更有趣的人。
至於良質是第三個問題裡面的。
斐德洛,那個幽靈般的人物,也可以說精神崩潰前的作者,通過他,作者反復論述古典與浪漫的兩個觸角逐漸推演良質與心、物之間的關系,得出良質是因,而果才是所有的主體以及客體」的推論。
這里介紹下書中提到概念: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大體有兩類。一種是浪漫的認知,從表象觀察世界,有豐富的靈感、想像力和直覺;另一種是古典的認知,依賴理性和法則,探尋表象背後的復雜結構關系。
而良質就是連接這兩種認知方式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形容能夠容納兩者的認知叫做Quality,譯者翻譯為良質。我對這樣的翻譯持保留意見,因為讀起來總是怪怪的,當然,自己也並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姑且,當它是無法言說的認知,直到後來,作者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經》,道,和作者所說的Quality不謀而合,但我更喜歡後面作者說卓越。
這段再具體的,說實話我讀的也是不甚明了,寄託後期,看一些哲學方面的書啟蒙一下,再回來讀吧。
『捌』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2018年3月,霍金與世長辭。他曾經說過:
「我因為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本書一樣使人們覺得,他 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
就在一年前,《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作者波西格去世了,享年88歲。
這本書出版自1974年,曾經遭到121家出版社拒絕,但一經出版就大獲成功,迄今銷量超過了1000萬冊,熱度仍然不減,可以和同為70年代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以及《少有人走的路》一起,成為不朽的經典 。喬布斯,NBA禪師傑弗遜,都是該書的擁躉,而它更是矽谷產品經理和工程師的必讀寶典。
本文作為一篇讀書筆記,從背景、小說、哲學、商業和心理學的角度,對本書的主要內容做一個梳理。但是書中的內容實在過於龐雜,應該沒有任何書評可以囊括全部,要了解波西格的全部觀點和思想,必須得讀原著。
理性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始自古希臘,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後開始復興,進而發展出了近現代科學、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創造了輝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但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兩次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實驗、環境污染、上帝已死留下的信仰缺失,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同質化生活,以及快速變化的各種思潮給人們造成的焦慮。於是,西方社會,尤其美國,在二戰後掀起了一股反主流、反理性的文化,出現了垮掉的一代、後現代、嬉皮士、搖滾、大麻、禪修等等。
該書雖然是小說,但本質上是一本哲學著作,探討的正是西方現狀的思想根源以及借鑒東方哲學的智慧給出的解決方案。
上世紀60、70年代,有很多反主流的作品,但真正穿越了時代留下來的鳳毛菱角,《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正是其中之一,這源自作者的深刻、真實、傳奇以及積極向上。
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松,我第一次買了此書,根本讀不進去,索性將書送給了朋友。一年後,機緣巧合,對哲學和信仰產生了興趣,又重新買了一本,前後花了半個月讀了兩遍。
該書講述了一位中年父親,帶著11歲的兒子和一對朋友夫妻一起,騎摩托車跨越了大半個美國旅遊的故事,中間穿插了大量的哲學反思。閱讀該書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忽而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大草地,忽而耳邊是父子倆動人的對話,忽而滿腦袋的思想辯論,各種意識流,各種懸念。
這本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你會看到一篇游記。
波西格一開始就介紹了摩托車旅遊的美妙之處:
「騎摩托車旅遊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車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個小空間之內 ,因為已經習慣了,你意識不到從車窗向外看風景和看電視差不多。你只是個被動的觀眾,景物只能呆板地從窗外飛馳而過。
騎摩托車可就不同了。它沒有什麼車窗玻璃在面前阻攔你的視野,你會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你就處在景緻之中,而不再是觀眾,你能感受到那種身臨其境的震撼。」
然後整本書時不時的會詳細描繪路上的各種風景,有曠野、有森林、有山川、有河流、有小鎮、有大海,走各種地圖上都沒有的小路,餓了就吃,累了就停,困了隨處露營。
然後,你會看到一個徐徐展開的,充滿沖突和懸念的故事。
波西格自己是個技術男,他精通摩托車工作原理,熱愛保養和維修摩托車,而他的朋友約翰夫妻則完全相反,他們享受摩托車帶來的各種好處,卻對維修摩托車一竅不通且十分反感,他們買的是當時十分昂貴的BMW,因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容易出問題(寶馬摩托車被譽為上一個和蘋果電腦有著相同氣質的產品)。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科技和藝術,一路上的哲學反思就從他們對待摩托車的不同態度展開。
他和11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在親情和柔情之餘,時常夾雜著矛盾,兒子還不時的發一下脾氣,獨自一人離開大部隊,原來兒子有過輕微的精神疾病。途中經過一個多年的老朋友家時,作者發現自己有一大段過去的記憶消失了。而與此同時,在他進行哲學思考時,頭腦中又會經常蹦出一個叫斐徳洛的人來,他已經死去,但波西格知道他生前的很多事情和思想。
波西格還經常做一個夢,夢里一面玻璃門把自己和妻子、兒子隔開,她們彼此都拚命的呼喊,他想把門打開,但是怎麼也打不開。
直到書的結尾,整個懸念才徹底揭開。斐徳洛就是作者自己,他是一個天才,智商170,15歲就考上了大學學習化學,但後來退學去參加了韓戰,回來後又去印度修行,然後到大學學習了哲學。他對現代西方哲學不滿,自己發展了一套哲學系統,卻在思考中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分裂,被送到醫院進行了20多次電擊治療。兒子不懂,以為是父親故意拋棄了他和媽媽,從而產生了隔閡。幾年後,波西格出院,這次旅行就是他修復創傷,找回自我寧靜的精神之旅。
同時,你還會經歷一場哲學之旅,從古希臘到近代的休謨、康德、黑格爾,再到現代的愛因斯坦、彭加萊。最後,你會看到一個被埋在歷史廢墟深處的哲學秘密和陰謀,而我們所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正是其「幕後兇手」。。。
本書在美國被歸類為哲學著作,所以必須先講哲學,盡管這部分對沒有基礎,或者不感興趣的人來說,十分枯燥。
整個西方文明的基石都可以回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民主和哲學,而科學和哲學更是一脈相承。
哲學的最大特點有兩個:第一,追求終極問題,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麼?有沒有真理?人是怎麼來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第二個特點是它的工具是理性思維,包括形式邏輯、辯證法、歸納法、演繹法等。其實上述終極問題,宗教和藝術也在探索,但是宗教用的是信仰,藝術用的是感悟,只有哲學用的是理性思維。科學就是把哲學里的邏輯、數學、實驗、經驗證實拿了出來,獨自發展壯大而已,其所有的根源都來自西方哲學。
在文藝復興甚至工業革命之前,西方文明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優勢,但是後來則超越了所有其它文明,成為世界的核心和主流。所有西方文明的成果和弊端 ,都可以在西方哲學里找到源頭。
真理和假設
波西格學的是化學,他很年輕時就發現了科學研究的問題。科學是建立在嚴格的邏輯推導和實驗基礎上的,但是這些必須有個前提,你得有假設。假設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你不知道它是否正確,是真還是假,沒法證明,你只是當作它是真的。
而且,更嚴重的問題是,隨著理論的發展和實驗的增加,假設會越來越多,因而理論必須不斷的迭代和更新,以至於科學理論越來越多,而新的理論能夠存在的時間越來越短。有人認為,正是這種不斷出現的新理論,造成人類思潮的不斷更新,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從而產生了社會性焦慮。
愛因斯坦說,所謂的真理,遠非永恆為真,只是在某個具體的時間點,存在一個比其它理論更優的選擇而已。波西格甚至認為這個都達不到,我們不是離真理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
二元論
波西格後來轉向哲學去尋找答案。但是他發現,哲學問題更大。哲學非常宏大,但是其根本思想有一條,就是二分法(哲學也有一元論,但整體不如二元論成功):主體和客體、人和世界、精神和物質、唯心和唯物、表象和本質、理性和感性。哲學用的是理性的思維方法,而理性首先就是分析,分析首先就是二分法。這種二分法造就了哲學和科學的輝煌,也帶來根深蒂固的問題,形成了科學技術和藝術美學的對立,物質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對立,理性和感性的對立。
我們在現代文明裡感受到的不是關心、重視和美,反而是冷漠、距離和醜陋。
波西格在書中通過一件件小事,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對立。摩托車就是科技的產物,它可以帶給人很多方便,但是維護和保養摩托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外出旅遊,荒山野嶺里出了事情根本沒地維修,只能靠自己。但是,像約翰夫妻這種,他們骨子裡是恐懼和憎恨科技產品的,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摩托車要造這么復雜,為什麼會出問題,為什麼要求他們自己去維護。
書中講到了波西格的一個朋友竟然對著說明書沒法安裝好一個簡單的烤肉架。而日本人的自行車說明書開頭第一句話甚至是:「安裝自行車,你必須保持足夠的耐心。」
波西格用了古典思維和浪漫思維來描述這種對立,古典思維對應的是理性和邏輯,浪漫思維對應的是感性和美學。這個命名其實已經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對於中國人來說,理性和邏輯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感性和美學對我們來說才是古典。
波西格是古典思維,約翰是浪漫思維。
善於分析是古典思維,習慣整體是浪漫思維。
看重性能是古典思維,關注美感是浪漫思維。
良質(Quality)
早期的波西格,也就是書中的斐徳洛,立志用理性來解決這個理性的問題 。
為此,他發明了一個新的概念 -- 良質。這個概念無法定義,無法用語言准確描述,它是反傳統理性、反邏輯的,它是心和物,精神和物質,理性和感性之外的第三元素,甚至它是終極原因,是那個一,從而消除了二元論和兩分法。
雖然無法用語言去准確定義,但是波西格認為可以用抽離法來證明其存在,如果把它從環境中抽離,原環境無法正常運行,就說明它存在。比如:抽離良質,第一個受傷的是藝術。如果藝術無所謂好壞,那麼藝術就不存在了。詩歌會消失,因為詩歌沒有實用價值。運動會消失,因為單純的分數失去了意義,就只是空洞的統計。市場也會發生變化,只會買賣一些基本的商品,而沒有品牌。電影、舞蹈、戲劇以及宴會也一樣。抽離良質的社會,就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只剩下單純的功能和實用。
斐徳洛在大學里教授的是修辭學,也就是語言的藝術,他認為這就是良質的一種。但是在哲學界,修辭學是不被重視的,斐徳洛不滿意傳統的分數制的教學方法,也不滿意哲學界的現狀,在他眼裡,不管亞里士多德還是康德,其理論都是醜陋的,充滿了理性的丑。
他骨子裡是一匹狼,他不安於現狀,他打算與權威戰斗。
為此,他研究了大量的經典著作。
越研究,越有問題。
他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辯證法是強詞奪理,蘇格拉底的很多辯論是撒謊。蘇格拉底、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他們共同對付的是當時的另外一個哲學流派,智者派,又叫辯士派。智者派認為理性是有限的,真理是相對的,我們應該放棄追求真理 ,去追求善和美,其工具就是修辭學。
善、美、修辭學,不就是良質嗎?
但是,可惜,智者派輸了,於是我們在後世的哲學作品中看到的智者派學者,永遠是loser,甚至是小丑。人類步入了理性時代,去追尋絕對的和永恆的真理。
然而,我們並沒有找到什麼永恆的真理,我們的各種理論的壽命都越來越短。
斐徳洛不滿足於傳統的經典哲學著作,他要繼續往前追溯,追溯到神話時代。其實蘇格拉底距離今天也不過2000多年,但是人類有智慧的歷史至少也是幾千甚至上萬年,只是之前太少文字記載,給人錯覺是個很短的過程。
他發現,在古老的傳說中,在《伊利亞特》的詩歌里,人類最重要的是道德,是品行(Virtue),但是這個單詞是被篡改的,它原來的意思是 -- 卓越(Excellence)。
卓越,這不就是良質嗎?
一切水落石出了。
整個古希臘文明一直都是以「善」為核心的,直到蘇格拉底把「真」變成了第一位,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善的地位進一步降低,成為了倫理學。
與惡龍纏斗,終將變成惡龍。斐徳洛發現,他陷入了困境,他和哲學權威,亞里士多德的專家們斗爭的過程中,它不斷的對良質進行定義和論述,而這恰恰違背了他的初衷 -- 良質是不能被定義的。
他無法用理性去和理性斗爭,但是他是狼,他又不能放棄斗爭。
於是他沉默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無法自拔。
他被送進了醫院,進行電擊治療。
斐徳洛死了。
波西格瘋了。
禪
出院後的波西格變了,或許是治療起了作用,或許是人到中年,或許是他真的想通了。
其實本書並沒有深入的介紹禪學以及修行的方法,他只是借鑒了禪學的最核心的理念 -- 不立文字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波西格不再訴諸於理性,那是死路一條,他把眼光放到了東方哲學上,放到了行動上,在日常的生活中追求良質 。
波西格深知西方思想的問題,現代科技的弊端,但是他不認為約翰夫妻那種對立的態度是有價值的解決方案。他認為對立的雙方都應該採用追求良質的態度,而這個核心就是關心。科技產品的設計者應該對使用者關心,盡量設計得簡單易用,而使用者也要對科技本身關心,不能一味的恐懼和逃避。
這其實是東方哲學的方法,一元論,不用邏輯分析,採用感悟和行動。
湯因比說,西方哲學和東方佛學的接觸,是20世紀人類歷史最重要的事件。
相對當時的很多禪修者來說,波西格的選擇更加積極和進取。他沒有走入另外一個極端,陷入徹底的反科學、反理性 ,虛無主義,他對科技的創造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要求,展現對對方的關心,追求良質,化解原來的矛盾和危機。
這就是本書為什麼歷經40多年還暢銷不衰的原因。
閱讀的過程中,你很難不想到喬布斯,想到蘋果。
這本書簡直就是提前幾十年寫就的產品設計指南。
讀過《喬布斯傳》的朋友一定知道,喬幫主的確深愛這本書,他不僅本人早年去過印度,修練過禪宗,而且蘋果產品的設計中,也深受本書理念的影響。
比如,蘋果在Macintosh電腦時代,就十分注重說明書的設計。喬布斯在一次采訪中說,微軟的操作系統,說明書像一本書那麼厚。他們的軟體就是設計給專業人士用的,他們假設使用者都是計算機高手,所以說明書越厚越顯得產品高級。而蘋果採用的是相反的理念,我們假設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都不懂技術,於是我們的說明書越薄、越簡單越好。大家也看到了,甚至到了蘋果手機和ipad時代,喬布斯所幸取消了說明書,他說,蘋果的產品,連兒童都會用。
這就是波西格說的,產品設計者對使用者的關心。
微信的張小龍給團隊成員每人發了一本女性心理學,他的理念是,微信要讓天生技術盲的女性用戶都喜歡才能成功。無獨有偶,淘寶的成功,也賴於成功的打動了女性用戶。
喬布斯說蘋果的成功在於把科技和藝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蘋果電腦是最早應用藝術字體的,蘋果電腦的電路板,哪怕是絕大部分用戶一輩子都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做到盡善盡美。在他離開蘋果的日子裡,有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微軟在商業上是的確是成功的,但是微軟的操作系統缺少一些品味 ,很可惜,全世界的用戶都只能用一個二流產品。喬布斯說的,就是良質。
商業界不斷的有人出來談論這本書的價值和作用,2012年《福布斯》雜志上,Mahendra有篇文章講,風投大佬Brad說,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讀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沒有談到一點和創業相關的東西,但是,它對創業者有三方面的啟迪:
1)優秀的企業必須平衡處理科技、藝術和宗教;
2)優秀的企業必須在經營中融合邏輯和直覺、理性和情感 ;
3)優秀的企業必須在產品設計中注入一種靈魂,當你真正用心去設計產品時,用戶會感覺到的。
波西格說: 「有的人可以談論如何改變人類的命運,我卻只想談論如何維修一部摩托車,我認為我必須說的這些更具有長遠的價值。」
其實,波西格參透了東方禪宗的智慧,所謂的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就在一呼一吸之間 。
是的,整個西方文明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波西格並不認為解決方案在於創立新的哲學,或者宏大的思想和政治運動,而就在每天的生活中。
這,其實是一種信仰。
保持內心的寧靜
我們工作,可能是為了賺錢謀生,或者是為了取得世俗成就,獲得他人認同,但是, 「 最後真正重要的,是要達到內心的寧靜,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只有內心寧靜,我們才能覺察到良質的存在。無論進行任何工作,都必須要有良質。 」
波西格說的「內心的寧靜」,類似於後來積極心理學家說的「心流」。它是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達到物我兩忘時感受到的那種寧靜和喜悅。
如何達到內心的寧靜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內心的寧靜和外界的環境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內心的寧靜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是讓人與周圍環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狀態。所以,在波西格看來,一位出家人在打坐,一位將軍在前線隆隆的炮擊聲中凝視作戰地圖,都不應該影響自己產生內心的寧靜。這也是書中著名的那句話想要表達的, 「佛陀或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 」
然後,波西格把內心的寧靜分為三種,分別是,生理上的寧靜、精神上的寧靜和價值方面的寧靜。而最重要的是價值方面的寧靜,它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沒有貪念和妄念,只是單純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中。他不會羨慕其他人,因為工作本身已經給予了他莫大的回報(腦補稻盛和夫的《活法》)。
能量管理
波西格特別強調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積極的進取心。而實現這點,需要勞逸結合,儲備能量。他舉了釣魚的例子,人在釣魚時,只是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心中並不會刻意去想什麼,也不會擔心什麼。進入釣魚的狀態後,一個人內心的緊張情緒和挫敗感都會消失。只是靜靜地等著工作成果出現,也就是魚咬上釣鉤。
這既是一個放鬆的過程,又是一個儲備能量的過程,很多人在釣魚過後,都會進入一種興奮和緊張的狀態,來迎接新的工作和挑戰。
這其實就是現代心理學里強調的,能量管理。
面對挫折和焦慮
波西格把追求良質過程中碰到的困難稱為陷阱,陷阱大體上分成兩類:因為外在的環境而使人放棄,他稱之為「挫折」;而人內在的因素引起的,他稱之為「憂慮」。
1、環境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因此要把第一類陷阱,也就是挫折,當做一種試錯和提高自己的機會,而不要人為的定義為失敗。
2、內心因素導致的陷阱又分為三種:第一種陷阱是價值的陷阱;第二種會阻礙認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種叫做肌肉的陷阱。
2.1、價值的陷阱最嚴重也最危險,因此也值得用最多的時間來描述,它包含了:1)價值僵化; 2)自視甚高;3)過度擔心;4)枯燥:5)煩躁。其實,這部分是融合了現代心理學的認知謬誤和情緒管理,再次印證了本書理念上的領先。
2.2、真理的陷阱。真理的陷阱同二元論有關。二元論,也就是非黑即白,是或者不是。但是,在是和非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性,而這第三種可能性能夠拓展我們的視野,把我們帶到完全不同的方向。
2.3、肌肉的陷阱。這個陷阱主要指的是工具的不足,所以, 「 要盡可能買最好的工具。你永遠不會後悔的。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卓越,追求良質,從工具開始。
這本書的書名很特別,也很有寓意:
禪,代表了作者重生後的解決方案,放棄了西方的理性和邏輯,轉向了東方的修行和領悟。
摩托車維修,是作者熟悉的,也是小說中正好碰到的,但其實它代表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藝術,把維修這么枯燥的事上升到了藝術和美學的高度,代表了對良質的追求。
書中最後一段寫道:
「當然,試煉永遠沒有了結,人只要活著就會發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現在有一種以前沒有過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內里:我們贏了。情況正在慢慢好起來。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期待。」
『玖』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霍金的評價就很中肯 至於糾結洋大人到底是修摩托還是講禪還是講道,還是講名,講佛,講神,講靈。其實都是同處一門的玄妙。 漢語里有一句話叫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英語里沒有這句吧,也是這幾年洋大人太出風頭了,也就傲嬌了起來。 書作者寫的是很棒的,強名之為良質,而且讓大家能看了一遍,引起廣泛的影響,很不錯。 書里兩個很感慨的地方,一個是意識到裴德洛就是得了精神病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