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鄉村旅遊項目如何設計
不如找一個專業的旅遊規劃公司詳細詢問一下吧,國家建築設計甲級、城市規劃甲級、旅遊規劃乙級資質旅遊規劃公司擁有一支專業資深,博學創新、經驗豐富,充滿活力的業務團隊。在多年的項目實戰中總結整理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旅遊規劃方案,每個團隊人員都參與過甲級旅遊規劃設計項目,包 括:旅遊綜合體、主題公園、城市公園、山地峽谷、湖泊濕地、河流溝谷、森林草原、古城古鎮古街、農業休閑及鄉村、旅遊地產、度假、宗教旅遊,溫泉旅遊、遺址遺跡、濱海旅遊、沙漠旅遊、露營及自駕車、紅色旅遊、冰雪旅遊、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工業旅遊等高品質的設計成果。
⑵ 古風.秦鎮()居民古街環境提升設計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⑶ 泗陽大橋什麼時候修好
日前,由泗陽縣交通局委託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編制的泗陽大橋拆除工程施工圖設計已經編制完成,為下一步招投標選擇施工單位提供了條件。
泗陽大橋拆除施工圖設計包括主孔拆除設計、副孔拆除設計和引橋拆除設計三個部分。拆除方法採用龍門吊進行拆除。大橋拆除時全封閉施工,實行交通管制,不允許任何車輛和行人通行。為節約經費,不建設便橋,原有的過境車輛力行人全部繞道行駛。經過預算,大橋拆除預算經費為6331955元,工期三個月。
現在的泗陽大橋全長521.35米,設計荷載為汽車-15級,掛車-80級,橋面凈寬為7米,兩側人行道寬各1.2米。大橋於1977年7月建成通車,至今運營31年,橋梁已出現較多病害,2001年8月因船舶撞擊主拱拱肋,使其嚴重受損,雖然進行了加固維修,但是對原橋進行了檢測,綜合評定為危橋。經多次比選,專家建議對現在的大橋進行拆除,並在原址建一座新的泗陽大橋。
京杭運河泗陽大橋(下稱「泗陽大橋」)位於泗陽縣城南面,為溝通京杭運河南北兩岸的重要城市通道,也是鹽徐高速公路連接泗陽縣城的最便捷通道。原橋為拱橋,由於橋墩多次被過往船隻碰撞,經專家檢測定性為危橋,加之橋寬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量需求,橋跨亦不能滿足航道的通航凈空要求,已經嚴重製約泗陽經濟和城市發展,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將該橋拆除重建。為了將泗陽大橋建成泗陽縣標志性、精品工程,泗陽縣委、縣政府邀請中國交通工程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對橋梁造型、結構和景觀進行全面設計,方案經專家組多次論證,並形成最終方案。
泗陽大橋總體設計定位為:展示「泗水古國、意楊之鄉、新興紡都、生態家園」的城市風貌。其設計理念是:「長虹卧碧波古城展新顏」,創造具有泗陽獨特地域性文化的景觀橋梁。尊重現有的環境基底,大橋以融入的姿態與周圍建築、街道、運河、綠地等環境相協調,使其成為與整個區域既相融又突出的視覺中心,成為泗陽縣標志性的構築物。主橋將採用獨塔斜拉橋,塔梁固結體系,獨塔塔梁位於運河南岸,橋面凈寬26米,雙向四車道。現將具體三套造型設計方案向全社會公示如下,
方案1:時代之門
從地理位置上看,泗陽大橋是離主城區最近的大橋,離泗陽最繁華的地區「花園口」僅百米之遙,是通往泗陽主城區的南大門。該方案從古典園林中提取「拱形園門」的建築形式,運用抽象的手法和流暢的曲線勾勒出古樸與現代、婉約與剛健相結合的「時代之門」。剛健有力的「拱門」主塔,與騾馬古街上的明清時期的江南民居遙相呼應。簡潔明快的拉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震撼的視覺沖擊力,成為主城區當之無愧的現代化標志性建築。「時代之門」將與泗陽騾馬古街一起述說了從秦漢到明清再到現代的時空變遷,謳歌了古老的泗陽古韻悠長,新興的泗陽魅力四射!她不僅是座「時代之門」,還是泗陽人民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和諧之門」、「幸福之門」,還將是見證泗陽全面發展、快速騰飛的「希望之門」、「騰飛之門」。
方案2:金梭銀線
「金梭銀線」為設計理念,整個橋塔似紡織用的梭子,體現了泗陽新興紡織之都的地域特色,象徵泗陽日新月異的進步,祝願泗陽利用「金梭銀線」編織出美好的明天。
方案3:和諧雙塔
橋塔以剛健有力的線條,勾勒出簡潔抽象的主塔輪廓,與騾馬古街上的塔樓相得益彰。同時又形似玉瓶,給人以寧靜祥和之感,象徵泗陽人民平安、吉祥的生活。該方案不僅寓意美好,並且與周圍建築和諧統一,因此取意為「和諧雙塔」。
⑷ 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傳承
一、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
在設計發展的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各種思潮和風格頻頻涌現,為了不使設計者盲目湮沒其中,文化內涵的地位顯得愈加重要。
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具有民族性。我國的設計教育受一些因素制約起步較晚,在教育模式的道路上還在摸索,照搬西方設計或傳承西方設計觀念成為普遍現象,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卻難以體現。另一方面時代發展迅速,文化在地球成為了「地球村」的大背景下,產生了趨同的現象,中國尤為如此。因此常有評論者稱,中國如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的商業中心大同小異,毫無特色,難以分辨。設計的地域性較民族性而言,其概念更加狹隘,代表了本地區的歷史演變和民俗特徵,具有極強的可識別性。比如明式傢具中極具代表性的蘇作與廣作,為何出自同一朝代卻如此易於識別?正是由於它們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特徵:廣作傢具因為地處沿海開放口埠,受外來文化影響出現了很多西方洛可可傢具的裝飾特徵;而蘇州地處內陸,原木料沿途消耗至蘇州時已稍顯短缺,能工巧匠惜木如金反而成就了蘇作傢具的巧奪天工。
環境藝術設計也應當具有時代性。追求創新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重點,但創新不代表我們要將舊時代的事物全盤否定。事實上,環藝設計就是為了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在新舊事物不斷交替的過程中將舊事物揚棄,而產生的。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對傳統有一種創新的演繹,這猶如給一具有血有肉的軀體注入了靈魂。用全新的材料、更高超的技藝進行新的詮釋,紮根於時代,這樣的設計作品才能是鮮活的,才能與時間相抗衡,不被歷史所遺忘。
(一)獨特的「剪紙」——為什麼要在設計中體現傳統文化
環境藝術設計應當體現傳統文化,帶有民族特徵、體現民族文化的設計作品更加能夠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剪紙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是華夏五千年歷史的一種文化沉澱。很多設計師以剪紙藝術作為靈感,提煉出其中獨特的語言和符號,將其運用在設計中,賦予作品獨特的韻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波蘭館的外觀設計讓人印象深刻並引起一時轟動。展館外形抽象且不規則,表面布滿鏤空花紋,宛若民間剪紙,使參觀者獲得有趣的視覺體驗:色彩變幻的光線穿過剪紙圖案在館內營造一種明暗錯落的效果。剪紙同樣是波蘭的一項傳統民間技藝,過去波蘭人用剪紙作品來裝飾家居,將其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於是年輕的波蘭設計師用大膽的構思、巧妙的創意,把剪紙的元素運用到建築外觀上,小小的剪紙就這樣把兩國的文化和兩國人民的心連接到了一起。
真正好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應該是帶有情感的,如果這種情感能夠與地方民族的審美情緒相結合,那麼這種情感也就升華成為一種民族情感,這種情感同時傳達了一種文化,其設計意義也就更加深遠。
(二)當咖啡遇到「老莊」——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交融
時代性和民族性,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新」與「舊」。新與舊,在字面上是對立的,但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確可以成為一種互補。如果按照道家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陰有陽,那麼設計中穿插的新與舊,將民族特徵與時代特徵相融合,也就是一種陰陽調和。
位於蘇州山塘街的星巴克就把這種「新」與「舊」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將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星巴克的創業初衷就是要推行一種全新的「咖啡生活」,使咖啡館成為介於家與辦公室之間的第三空間。因此,星巴克的店面設計總是走在潮流前端。星巴克是全球連鎖的著名咖啡館,而山塘街是一條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街,街上布滿園林風格的古建築,能將兩者在室內設計中完美交融,不得不欽佩設計者的把控能力。咖啡館的裝修風格是古色古香的簡中風格:登上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屋頂的傳統古建築梁架結構;就餐區一面是八仙桌配以現代簡約風格餐椅,另一面有寬敞的皮質沙發與之交相輝映;餐位與餐位間採用中式鏤空雕花屏風隔斷;牆面飾以書法掛畫和青花瓷擺件。大面積的原木色與灰牆黑瓦相搭配,唯一艷麗的色彩來自於角落交錯擺滿了時尚雜志的置物架。其店面裝飾風格與山塘景色完全融為一體,將功能與藝術相統一,意境獨特。店面裝飾中所用的材質、彩色,或是結構,都隱隱透露著「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於是當咖啡遇到「老莊」,不但沒有突兀,反而給人以一種陰陽協調的感覺。(圖1)
二、探索帶有本土地域文化的海南風格度假酒店設計
(一)海南度假酒店行業現狀分析
2010年的一份文件《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台,對海南的經濟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旅遊產業是海南省經濟的支柱產業,而酒店行業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來海南旅遊的客流量逐年遞增,如何發展海南度假酒店產業就成了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進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經調查,海南是全國度假酒店最多、五星級酒店最集中的區域。但像希爾頓、喜來登、萬豪等頂級品牌酒店都由國外優秀設計師所設計,並不能體現海南本土的地域文化,使遊人在享受奢華服務的同時卻忘了自己身處何方。遊客來海南的目的就在於休閑放鬆,追求其休閑海島的氣息、慢調生活的氛圍;另外大多遊客對海南本土文化的認知就體現在黎族文化、海洋文化這些方面,這決定了海南風格度假酒店的定位。如何將這些元素運用到設計中,讓觀者有歸屬感、認同感,是海南的設計人所需要研究的。如何突出度假酒店的海南本土特色,讓具有濃郁海南文化的酒店在激烈的競爭下脫穎而出,也是酒店業人士需要思考的。
(二)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在度假酒店設計中傳承
海南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和文化單元,造就其五方雜處的移民社會和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建省前的海南島相對較閉塞,與內陸地區相比人口流動量小,因此海南本土的黎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與其它少數民族相比有明顯分野。可以說,黎族文化是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隨著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步伐加快,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思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嘗試著設計出獨特的海南風格酒店。然而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部分設計師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情緒,只停留在海南文化的表面不肯潛心研究文化精髓,將黎族元素原樣照搬或者只取其表象。只注重形式卻忽略了文化內涵,導致設計作品的蒼白膚淺,甚至千篇一律。舉海口某酒店為例:其整體風格是在東南亞的基調上添加了一些海南元素——黎族織錦上的裝飾紋樣,其中採用最多的是「大力神」。相傳大力神為民除害,射下了天空中多餘的太陽月亮,開創了新世界。因此在黎族的創世神話中,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勇敢與智慧的化身。帶有這樣寓意的本土圖騰運用在當地的室內空間設計中,本應不失為一個好想法。但設計師將完全沒有經過轉化的黎族織錦圖案運用在大堂吊頂上、休息區域的實木隔斷上、前台的背景牆等處。(見圖2)這樣的傳統文化符號未經思考就被直白的堆砌,充滿了整個室內空間,只會產生視覺疲勞使觀者感到索然無味。所謂「傳承」就是指繼承和發展,如果在設計中只對傳統文化一味繼承,將一些民族符號直白的復刻,那麼設計也就將停滯不前,不再有發展。為什麼時尚界將香奈兒小姐設計的「小黑裙」奉為永不過時的經典之作,因為這件設計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顛覆了傳統,為傳統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將傳統文化運用在設計中,不是對古物的一味抄襲,應該像魯迅先生提出的「拿來主義」,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在材料、結構、空間布局方面已有很大差別,因為我們的需求已和古人不同發生了改變。因此在室內裝飾風格上,也要相應發生改變。 可見,海南黎族傳統文化在度假酒店設計中傳承與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設計元素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1.黎族織錦
黎族織錦是黎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黎族織錦的紋樣千變萬化,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底蘊。紋樣本身就使用誇張變形的手法,是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進行一種抽象表達。這些紋樣可以運用在室內中,做鏤空的隔斷裝飾,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可以運用在傢具軟裝中,作為沙發靠墊和床上用品的裝飾圖案,或者將織錦變形處理,製成餐桌茶幾的桌旗;可以用直接用織錦,或者用進一步抽象的織錦紋樣,依靠油畫、水粉等手法,製成特色裝飾畫;也可以將黎族織錦的鮮艷色彩提取出來,作為室內設計的主要配色。
2.船型屋
根據文獻記載:「黎人住民,一棟兩檐。鄰漢人處,則於檐下開門,且編木為牆,塗以泥,如船篷。」這就是黎族人的傳統民居——船型屋。將船型屋的元素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與室內空間的吊頂相結合,將吊頂做成帶有斜度的人字頂,加以茅草或竹席飾面,以體現其精髓;也可以在建設外形上直接仿製船型屋結構,設計帶有茅草蓋的建築部件或酒店園林景觀中的休憩小亭。
3.獨木器與黎族木雕
獨木器即用一段原木雕鑿出各種器具,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獨木器種類繁多,從生活用具到生產工具、宗教文化用具,全都包括其中。在黎家生活場景中常見的獨木器有舂米臼、獨木凳、獨木谷桶等,這些獨木器皆在外壁上雕刻幾何圖案、動植物圖案、勞動生活圖景等花紋,具有強烈的黎族風情和可識別性。另外獨木皮鼓是黎族傳統為招眾、祭祀和作為樂器的宗教工具,被稱作研究黎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將黎族傳統的獨木器稍作變形或提煉,用作度假酒店的傢具設計或陳設擺件,將使觀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這樣視覺上、情感上的強烈震撼是高端酒店的奢華服務所無法比擬的。
4.黎族樂器
黎族傳統樂器在市面上並不多見,但實際上其歷史悠久,且彈撥樂、拉弦樂、打擊樂和吹管樂等一應俱全。傳統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嗶噠、口拜、鼻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鼻蕭需要演奏者用鼻孔而非用嘴吹奏,是黎族極具特色的樂器。這些樂器可以直接作為室內的擺件或掛件,也可以根據其尺寸和形態,經過轉化運用到燈具、傢具的設計中。這樣的空間不僅與當地風俗相結合,蘊含了獨特的黎族風情和黎族文化,還因為樂器的出現而增添了韻律。
(三)讓傳統文化與新的材料和工藝相結合
當下科技發展迅速,一些新材料新工藝的誕生為設計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世博會波蘭館——其獨特的外觀使展館宛若一件巨大的剪紙藝術品,當然建築的主要材料絕非紙張,而是一種激光切割膠合板。設計師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使建築外飾面還具有防水、防火、防紫外線輻射的功能。如果不是依賴於現代科技和先進工藝,如此奇思妙想也就無法付諸實踐。
讓傳統文化與新的材料和工藝相結合,其表達手法既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海南島地處熱帶,物種豐富,帶有本土特色的材料如:椰殼、貝殼、黃花梨、火山岩等,常被使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但設計師在使用這些材料時常按部就班、墨守陳規,直接將材料切割、打磨、雕刻後就用作裝飾。這些都是藉助本土材料對地域文化的具象表達,但運用過多難免就失去了特點、稍顯大眾化,降低了設計作品的文化底蘊。其實還可以在選用本土材料時進行進一步加工,使材料更加生態化、人文化,或者藉助隱喻的手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設計作品中。抽象的表達更為含蓄,是一種符號的轉化,也需要靠新的技術完成。值得贊賞的是海南現在逐漸流行的一種舊船木傢具。傢具本身採用廢棄的漁船木料進行加工,形態樸拙、紋理清晰、古色古香,且木料經過多年海水浸泡已防腐、防蟲。舊船木傢具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體現了海南獨特的漁業文化、海島文化,極具歷史滄桑感和感染力。如果能將舊船木傢具放置在海南風格酒店的大堂,配以現代風格的軟包和陳設,巧妙的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相融合,一種全新而獨特的海南風格也就誕生了。
只有敢於創新、敢於突破,大膽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才能設計出超越前人的作品。因此,設計人在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同時,還要善於將開闊的思維與新的科技成果相結合,對新型的材料和工藝保持高度敏感。
三、結語
真正好的設計作品應該是在體現民族情感的同時傳播一種文化,這樣設計意義也就更具內涵更加深遠。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並不沖突,也可以是一種共生共榮融關系。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或者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會使作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突出地域性特色已是設計行業的一大趨勢,相信帶有地域文化的海南風格酒店將迎來崛起之勢,對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無疑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邱海東.執意設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0).
[2] 田浩.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3] 符桂花.黎族傳統織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 王學萍.黎族傳統文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5] 邱海東.海南地域文化的再現——海南黎族傳統文化對當代室內設計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1(1).
⑸ 誰有恬庄古街的資料
摘要:恬庄古鎮位於鳳凰鎮河陽山東一公里。相傳唐宋興盛之極的河陽古鎮在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數千間房屋毀於戰火。古鎮鎮民看中河陽山東麓約二公里外一條叫「奚浦塘」的小溪,舉族遷徒至小溪兩岸定居,於是便有了恬庄古鎮。
關鍵詞:滄桑歲月,老街老巷 ,古鎮古宅
序:鳳凰鎮位處張家港市南大門,得名於境內的鳳凰山。全鎮總面積78.7平方公里,下轄2個辦事處、1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6.4萬。鳳凰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慶寺,還有千年古樹——紅豆樹、千年古街——恬庄古街等名勝古跡,歷史上有3名狀元、32名進士。恬庄位於張家港市鳳凰鎮港口街道恬庄村,西鄰河陽山風景區,東與金村古鎮相接。處於張家港東南部。清代乾隆中期,古鎮進入了鼎盛時期。恬庄古鎮人文薈萃,狀元、榜眼、進士、舉人等數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清代順治年間狀元孫承恩、咸豐年間榜眼楊泗孫、嘉慶年間進士楊希銓、道光年間舉人楊沂孫,清代名士楊元豐等。古鎮現留存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榜眼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孝坊」和「楊氏南宅」等古建築,於2006年12月由張家港市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投資修復,並於2007年8月竣工驗收;修復後的三處古建築佔地面積為5581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110平方米。
歷史沿革(張家港)
商末,屬勾吳之地。
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郡。
秦代,屬會稽郡。
晉代,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
梁代,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
唐以後,分屬常熟、江陰兩縣。
清代至民國,常通港以北屬南通縣。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區建立沙洲縣,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
解放後,東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
恬庄歷史
1.名字由來
恬庄,舊稱「田莊」、「恬養庄」。據近代詩人楊無恙先生考證:「河陽里元明有市集,經亂焚毀,移恬養庄」。明洪武三年(1369年),田莊為常熟縣感化鄉第九都下轄的村莊。清乾隆《江南通志》(欽定四庫全書)記載:「田莊鎮,有橋跨奚浦塘,居民千家,明末始盛,今黃泗浦巡司寄居於此」。清末《常昭合志》記載:「田莊鎮,在奚浦港之南,鄰奚浦塘,距城三十六里,黃泗浦巡檢司駐之,街三道,居民多楊姓,有關帝廟、城隍廟、繼緣道院、三元宮、雷部殿、長壽庵、緣覺庵、中墅庵、永慶庵、楊孝子岱坊及里社壇一所」。清代中期在楊岱等人的經營下,迅速崛起。在全盛時期,有典當鋪、銀樓、布莊、染坊等大商號,義塾、義庄、善局、更樓、碼頭倉庫等公益設施、機構齊全,曾經有「銀恬庄」之譽。
2.地理特點
其便捷的交通、較高的地勢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年發大水,港口鎮大街上可以捕魚,而恬庄安然無恙。
2.舊時恬庄
舊時的恬庄街道,在虞西地區比較完善,其特點:一是街道較多,主街5條,其中4條設有店鋪;二是有四條半街面均為花崗石大石板鋪設,在蘇州地區眾多的古鎮中只此一家;三是南街中間下有玉帶河,與街面成十字走向,連接奚浦塘與三丈浦。1976年因拓直奚浦塘,除北街外,該特點消失。
3.現狀恬庄
恬庄老街現僅存原北街一部分,為石板街,長250米,寬2米,石板下有排水設施,街兩旁建築大多保留清代、民國時期的原有風貌;主要古建築:1、孫承恩故居,位於恬庄老街北首,朝東,硬山式磚木結構,清代初期建造。現存四進,青石鼓墩,抬梁結構,重檐方檐,正桁上鍍金重彩花繪;2、楊元豐故居,位於恬庄南街,朝東,硬山式磚木結構,為清代仿明建築,佔地面積170平方米,院牆門外北側牆內嵌一石碑,上鐫「仁壽堂楊」四字;3、楊氏孝坊,位於恬庄老街北首 。建於清嘉慶10年(《常昭合志》記載),硬山式建築,坐西朝東,五間兩進兩廂房。屋內牆上嵌有「旌表孝行楊君家傳」等石刻七塊,兩進間有天廊相連,屋檐有三層斗拱重疊,富於特色,為典型清代中期建築。另外還有建於明洪武元年的黃泗浦巡檢司和建於清初的城隍廟等遺址。
古鎮空間格局
走進恬庄老街,駁岸、拱橋、水巷,整齊而又狹窄的石板街面,構成了水鄉古鎮的特有風貌。古老的暗涇河,在保留著諸多明清建築靜謐的街巷裡穿行。縱橫交錯的深巷街道,石板路清晰可見,猶如一棵老槐樹的根,把古老的、現代的民宅維系在一起。那座上百年歷史的「楊氏孝坊」,就像一位滿臉滄桑的老人,向兒輩們訴說著小鎮不平靜的昨天。藤蔓爬過荒蕪的古園,小草點綴在古宅零亂的瓦楞上,溜光圓滑的古井,還在供人們清澈的甘泉,給人幾分歷史的凝重。老街上還殘存著多幢晚清風格的民宅小院,所有這一切,都向人們訴說著古老恬庄悠久的歷史。恬庄鎮南和鎮北兩棵古銀杏也是最好的見證。距恬庄不遠的河陽橋,那裡也有一棵數人合抱不下的參天古銀杏。橋西邊就是「河陽街路」,向西是傳說中項羽演兵的「喚英台」。
古鎮特色建築
1.榜眼府
位於鳳凰鎮港口恬庄古街,清朝乾隆初期建造,朝東,硬山式磚木結構。現剩四間四進,第一進三間,第二、三進四間均為平房,第四進為四間樓房。是清代榜眼楊泗孫的祖居,也是恬庄古街上最大最古老的建築,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榜眼府是清代初期孝子楊岱所建,到了咸豐時期,楊岱曾孫楊泗孫考中榜眼,後退居鄉里。因門前立有四根旗桿,故當地人又稱其為「旗桿里」。該建築綿延百年,歷經數次修建改建,既有清代前期仿明建築的風格,也有清代中後期的建築風格,建築形制規格很高,是清代典型的官邸建築。榜眼府建築面積為1356平方米,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內一門額上書有「外言不入,內言不出」字樣,這是當時治家行政的格言。目前,榜眼府是恬庄古街上最大最古老的建築。1998年,該建築被公布為張家港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楊氏孝坊
位於恬庄老街北首。建於清嘉慶10年(《常昭合志》記載),硬山式建築,坐西朝東,五間兩進兩廂房。屋內牆上嵌有「旌表孝行楊君家傳」等石刻七塊,兩進間有天廊相連,屋檐有三層斗拱重疊,富於特色。為清政府表彰孝子楊岱而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築。楊氏孝坊建築面積962平方米,為四進廳屋。孝坊第一進,室內曾有石牌樓一座,上有嘉慶皇帝的《聖旨》兩字的鏤空石刻一塊,今保存完好。二進正廳中牆內嵌有《謹表孝行楊君家傳》石刻三塊、《楊氏讀書田記》石刻三塊、《布政司執貼》石刻一塊。三進為祭祀之用,四進為供奉牌位之用。
3.楊氏南宅
位於恬庄古街南側,為清代名士楊岱(元峰)所建,典型的清代仿明建築。由原留存的遺跡推測,該建築共分四進:門廳、儀廳、大廳和後廳。楊氏南宅為二層小樓,有側廂、設內外天井。修復後的楊氏南宅,建築面積約為200多平方米,以獨立的院落、精巧的雕刻,展示了南方小家碧玉典型居室之小巧玲瓏。楊氏南宅在我市已不多見,為研究當時當地建築、歷史及人文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4.楊元豐故居
位於恬庄南街,朝東,硬山式磚木結構,為清代仿明建築,佔地面積170平方米,前部分保存完好,為公產,後部分已由其後代翻建。院牆門外北側牆內嵌一石碑,上鐫「仁壽堂楊」四字 。也是南方小家碧玉典型居室,小巧玲瓏。
5.另外還有建於明洪武元年的黃泗浦巡檢司和建於清初的城隍廟等遺址。
古鎮人文
恬庄民風淳樸,人才輩出,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錢洪(1408——1466),明萬曆年間進士、禮部尚書錢謙益五世祖,常作善行,曾出巨資疏浚奚浦;孫承恩(1619——1659),清順治年間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深得順治帝的賞識;楊岱(1737——1803),清乾隆期間富翁、著名孝子,曾任布正司理問,曾出巨資拓建恬庄;楊景仁(生卒年月不詳),曾任刑部員外郎,主講過安徽廬陽仙源書院,著有《武敬編》、《籌濟篇》等32卷;楊泗孫( 1813——1889 ),咸豐時期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楊沂孫(1813——1881),清道光年間舉人,曾任安徽鳳陽知府,為著名書法家;楊崇伊(?——1898),清光緒年間進士,李鴻章孫女婿,曾任都察院御使;楊雲史(1872——1941),愛國詩人,著有《江山萬里樓詩詞鈔》等。
《恬庄小識》
恬庄位於張家港市東南部,清代曾是常熟四大鎮之一,今屬張家港市鳳凰鎮。《恬庄小識》由楊希澯之子楊英彝、楊英類參照支溪、徐市小志編纂,後楊希澯在二子所編初稿的基礎上重新整合,於道光十七年(1837)刊刻印行。
全書共分二十一個類目,對恬庄的方位四至、沿革歸屬、街道巷門、河流橋梁以及各類人物等作了詳細的介紹。但原版的《恬庄小識》由於刊印年代已久,加之原文為文言文,無標點斷句,並有缺字、錯字等,給今人閱讀帶來很大不便。為挖掘舊時志書的存世、資政、教化功能,張家港市委史志辦特邀常熟、張家港兩地的文史專家標點全書,調整、規范全書的排版格式,為便於讀者閱讀,在保留志書原有文字的前提下,將原舊式豎排版本改為新式橫排版本,繁體字改為簡體字,數字表述仍按原書格式,並書前增設了內容簡介和作者小傳。
《恬庄小識》作為張家港市歷史文化讀物,由張家港市委史志辦、鳳凰鎮人民政府聯合編輯,揚州廣陵書社正式出版。
《恬庄小識》是成書於清道光年間,以我市港口恬庄為記載對象的歷史文獻,因為「志者,識也」,所以古代志書多有以「識」為名者,它也是一部鄉鎮志。此書不常見,一方面可能因為系地方性志書,也可能是由為刻版比較粗糙,因此流傳不廣。《張家港舊志匯編》也未有收錄。這里對此書做簡略的介紹。
《恬庄小識》全書分為兩冊,此書刻版於道光十七年,作者楊希潔。同很多鄉鎮志書一樣,此書也是楊希潔及其兩個兒子楊英彝、楊英類兩代人相繼編寫成書的。全書內容包括:疆域,河渠,公所,義局,孝義,科名,職官,封贈,耆碩,著述,義學,游寓,列女,方外,坊表,園宅,廟宇,祠祀,塜墓,雜記,集文。
時至明中期,恬庄的規模並不算大,仍是「一小聚落也」。至於「恬庄」一名的來歷,書中說:「前明奚浦錢氏創田莊市,為收田租之庄,迨至國朝,常熟有四大鎮,東為梅里,北為芝塘;南為唐墅,西為恬庄。自楊氏買鄰,俗尚恬懋,乃易今名。」由此可見,恬庄之稱,由楊氏所命名。楊氏先祖由吳興移居此地,到乾隆中期楊岱(元豐)時,以科舉光大門第之後,改名為恬養庄,簡稱恬庄,此名沿用至今。楊氏孝坊即楊元豐故居。楊氏家族發展到作者楊希潔這一代,由於「所託匪人,恆產幾盡,更致失所」,外加「外親啟釁,悍婦毀家」,家業已經敗落了,不過「尚有宅在鎮西街」。
由書可見,恬庄之形成為一鎮規模,肇始於「奚浦錢氏」在此地的經營。奚浦即奚浦塘,所謂「奚浦錢氏」,與鹿苑(祿園)錢氏同出一祖。明末知名學者錢謙益即出自鹿苑一支,錢謙益曾多次在鹿苑、恬庄、金村一帶逗留,留下了多首詩作。《金村小志》即收有錢謙益有關此地的作品。所謂芝塘,即現在常熟支塘;唐墅,為今天常熟東唐市(與我市唐市有別)。在《恬庄小識》編成以前,《梅里志》、《支溪志》、《唐市志》均己編成。《恬庄小識》的編成,正是受到了這些志書的啟發,楊希潔說,「若人材則國初始興,人傑地靈,無文奚征?我兒英彝、英類,曾仿支溪、徐市各小志,輯《恬庄小識》,俱未之竟。」後來,楊希潔在其子所編草稿的基礎上完成了志書的編纂。
古鎮未來
1.古鎮保護
2006年底,為了搶救恬庄古街破損嚴重的古建築,市委市政府斥巨資全面修復榜眼府、楊氏孝坊、楊元峰故居三處古建築,歷時一年,修復工程完工;而後,市政府又斥資對這三處古建築進行了內部陳列,為三處古建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為進一步擴大保護范圍和規模,重現恬庄古鎮的繁華景象,更好地保護、利用好恬庄古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充分體現古鎮的歷史價值,去年年底,在一期工程完工的基礎上,市政府開始積極籌備和規劃恬庄古建二期工程。
恬庄二期工程主要范圍主要包括恬庄中街西段外立面改造以及榜眼府後花園建造。市文廣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二期工程是對一期工程的配套和完善,像對榜眼府後花園的建造就是對榜眼府一期的配套。二期工程後,不管是中街外立面還是榜眼府等古建,都將展現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築風貌。此外,依據歷史資料,二期工程還將在恬庄中街與204國道交接處新建一座具有當地特色的門樓,作為進入老街的標志,在風格上與老街整體風貌保持一致,體現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古街文化內涵、保護與延續恬庄地方特色的設計目標。」
2009年,老街,又將迎來一次全新改觀——繼恬庄榜眼府、楊氏孝坊、楊元峰故居三處古建築初步修復、古建築內部傢具陳列工作到位後,恬庄古建二期工程日前已經啟動。
老街上還殘存著多幢晚清風格的民宅小院和一排枕河人家,所有這一切,都向人們訴說著古老恬庄悠久的歷史。
2.古鎮發展
如何更有效地保護這些古建築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據當地人介紹,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恬庄一座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橋坍塌了,當時人們並沒有認識到古橋的價值,建了一座新橋。現在提起這件事,他們還非常後悔。
恬庄的許多古建築歷經滄桑,因為年久失修,許多已風雨飄搖、瀕臨坍塌。居民曾經擔憂地說:「那座『楊氏孝坊』,不知今年的梅雨季節是否能撐得過去。」那時楊氏孝坊內的一座房子的房頂已經向下凹陷。
恬庄的古建築,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這些古建築大多嚴重毀損,有的已成了危房。一些房屋住戶流動性大,防火意識和防火設施都很差,對於全部是木結構的老宅來說,很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因此希望政府能盡快有計劃地統一修繕這些古建築,並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以展覽和旅遊的形式,將這些寶貴遺產展示給世人。
保護恬庄古鎮還面臨著一些實際困難,首先,有關古建築產權現狀不利於開展古村古街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恬庄有些古建築的產權屬於塘橋房管所,由於產權原因,當地政府不可能對其投入,致使古建築的保護和碑刻博物館資金得不到落實。如果有關古建築的產權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再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都將成為空中樓閣。其次,對古鎮古街維修由於牽涉部門、人員較多,經費籌集困難,維修工作一直沒有得到開展。
一位德國歷史學家在談到古建築保護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這句話,把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說得意味深長。周庄的大紅大富,也使這里的人們醒悟:保護古村、古鎮、古建築,不但不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相反,可使經濟擴展深邃的文化內涵,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上級領導十分重視恬庄古鎮的保護工作,多次到恬庄作了實地考察。市有關部門也多次到恬庄作探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好的設想。前不久,市政協領導又對恬庄進行了視察。對於恬庄古鎮的維修、保護、開發,應該有一個高標準的總體規劃,然後分段實施,這樣才能妥善解決保護與發展,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達到歷史與未來的和諧。
我們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恬庄古鎮的保護,讓這個歷史悠久的古鎮重新煥發出它迷人的風采。
恬庄老街歷史悠久,始建於明末,興盛於清代中期。走進老街,駁岸、拱橋、水巷,狹窄的石板街面,構成了水鄉古鎮的特有風貌。縱橫交錯的深巷街道,猶如一棵老槐樹的根,把古老的、現代的民宅維系在一起。那座上百年歷史的楊氏孝坊,就像一位滿臉滄桑的老人,向兒輩們訴說著小鎮不平凡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