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龍江紅旗嶺在哪裡
黑龍江省海倫市共合鎮共青團村團支部
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鄉永久村團支部
牡丹江第二發電廠發電分廠團總支
黑龍江佳木斯市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站團支部
黑龍江七台河市新大陸鞋城團支部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寶泉嶺分局名山農場六隊團支部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新林林業局宏圖林場團總支
黑龍江鶴崗市人民醫院外科系團支部
黑龍江雙鴨山市機關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中心團支部
2002全省五四紅旗團支部名單
哈爾濱市太平區濱河社區團支部
道外區松浦鎮東方紅村團支部
南崗區松雷國際商廈團總支
雙城市五家鎮民富村團支部
巴彥縣巴彥鎮福民村團支部
尚志市元寶鎮民仁村團支部
哈爾濱市信訪辦機關團支部
哈爾濱公共汽車總公司汽車2路團支部
哈爾濱市電力校農電994班團支部
哈爾濱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團總支
齊齊哈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團總支
齊齊哈爾市第一百貨公司團總支
齊齊哈爾市和平廠民品總公司化纖泵廠團支部
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站前街道團總支
龍江縣郵政局團總支
拜泉縣水務局團支部
克東縣供電所供電大廳團支部
牡丹江愛民區崔鳳琦新婭美容美發學校團支部
綏芬河市檢驗檢疫局團支部
寧安市東京城鎮振興村團支部
牡丹江第二發電廠發電分廠團總支
牡丹江水力發電總廠蓮花公安團支部
牡寧高等級公路管理中心團總支
牡丹江市公安局巡警支隊團總支
牡丹江市第一中學高三、十班團支部
佳木斯紙業集團有限公司造紙二廠團總支
佳木斯市千里集團三江計算機學院團總支
佳木斯電業局實驗所團支部
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沖剪車間團支部
佳木斯機動車質檢站團支部
佳木斯電信分公司114查號台團支部
佳木斯市第七中學高二、一班團支部
大慶市龍鳳區龍鳳街道團總支
肇州縣廣播電視事業局團總支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團總支
大慶市紅崗區長城企業團總支
大慶市大同區大同鎮一村團支部
大慶市薩爾圖區日歐汽車維修有限公司團總支
雞西大學綜合教育系九九專一團支部
雞西市第二中學高二、一班團支部
雞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滴道礦團總支
雞西市雞冠區教育局團總支
雙鴨山市第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鍋爐團支部
雙鴨山市會計核算中心團支部
雙鴨山市三利商城團支部
寶清縣依饒公路收費所團支部
伊春職業學院師專部團總支
嘉蔭縣人民醫院團支部
鐵力市雙豐鎮雙河村團支部
鐵力市嘉瑀微機學校團支部
七台河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團支部
勃利縣勃利鎮鎮安村團支部
七台河市新大陸鞋城團支部
鶴崗市國土資源局團支部
鶴崗市東山區第十中學團支部
鶴崗礦務局鐵路運輸部電務部團總支
鶴崗市人民醫院團支部
黑河市愛輝區人民法院團支部
北安市建設局冠安團支部
遜克縣遜河鎮雙河村團支部
嫩江縣溢香食品有限公司團支部
黑河海關團總支
綏化市鑫威大廈花園酒店團總支
安達市第二中學團總支
綏棱縣雙岔河鎮民主村團支部
慶安縣人民醫院團總支
綏化市體校團總支
綏化市衛校2000級助產二班團支部
青崗縣昌盛鄉富饒村團支部
呼中林業局職工醫院團總支
圖強林業有限責任公司育英貯木場團總支
新林宏圖林場團總支
十八站林業二小團支部
省種子管理局團支部
省郵政儲匯局團支部
省規劃院第一團支部
省樁基礎工程公司第二分公司團支部
三棵樹機務段自停團支部
海拉爾電務段牙克石信號領工區團支部
65911部隊71分隊團支部
武警黑龍江省總隊第一支隊三大隊八中隊團支部
遜克農場個體團支部
建三江分局局直中學團總支
查哈陽分廠金光分場團總支
綏濱農場8隊團支部
八五四農場34隊團支部
葦河林業局柳山林場團總支
迎春林業局索倫林場團支部
柴河林業局第四中學團支部
雙鴨山林業局青龍林場團支部
大慶石油管理局電力總公司供電公司第三分公司線路隊團支部
大慶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供水一分公司南水源團支部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採油廠第三油礦中十六聯合站團支部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採油廠第一油礦二零六隊團支部
哈爾濱理工大學電器與電子工程學院團總支
東北農業大學規劃與發展學院團總支
黑龍江工程學院管理系團總支
哈爾濱醫科大學2000級臨床七年制3班團支部
哈爾濱商業大學法律系99級1班團支部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99-112班團支部
2003全省五四紅旗團支部
哈爾濱超高壓局哈南變電站團支部
哈爾濱市殯葬事務管理所團總支部
哈爾濱市道外區濱江街道辦事處三育社區團支部
哈爾濱市商業銀行龍青支行團支部
依蘭縣德才中學團總支
阿城市人民醫院團總支
賓縣滿井鎮雙華村團支部
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201級計算機團支部
依蘭縣三道崗鎮三到崗村團支部
訥河市長發鄉張志村團支部
拜泉縣新生鄉衛東村團支部
龍江縣廣厚鄉青年養雞技術協會團支部
泰來縣電業局機關團支部
齊齊哈爾建華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機加一廠團支部
齊齊哈爾市公安局防暴警察支隊團總支
齊齊哈爾市水務局排水處管道管理所團支部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制葯系團總支
牡丹江市公交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汽車公司女巴團支部
牡丹江水泥集團黃旗礦團支部
牡丹江市電業局東安供電局團支部
牡丹江城投公司江濱收費站團支部
牡丹江市地方稅務局東安分局團支部
佳木斯發電廠燃料分場團支部
佳木斯市東風區曉雲街道安慶社區團支部
佳木斯市工商局向陽分局團支部
佳木斯移動通信分工商東部話務管理部團支部
佳木斯大學理學院02級團總支
佳木斯市警官學院團總支
佳木斯市電業局群體變點所團支部
大慶煉化公司聚合物廠丙烯醯胺團支部
大慶石化總廠經濟技術開發公司雪龍包裝製品有限公司團總支
大慶電業局北星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團總支
大慶市豐紳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團支部
大慶廣播電視集團團總支
黑龍江省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管理處大同管理所團支部
大慶市龍鳳區龍鳳街道龍化社區團支部
雞西市道路運輸管理處團總支
雞西市第十九中學團總支
雞西市工商局團總支
雞西市麻山區法院團支部
雙鴨山礦業集團鐵路運輸部電務段團支部
雙鴨山市尖山區中植社區團支部
雙鴨上市饒河縣高級中學團總支
雙鴨山市環抱局團支部伊春市新青區第二中學團總支
朗鄉林業局貯木場團總支
雙豐林業局第一子弟中學團總支
桃山林業局路管處團總支
七台河市緯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化驗室團支部
七台河市逸夫中學三年七班團支部
七台河市行政執法局機關團支部
七台河市茄子河區東風街道康富社區團支部
鶴崗市人民醫院內科系團支部
鶴崗市糧食局第八糧庫團總支
鶴崗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集控運行三值團支部
鶴崗市交通局道路運輸管理處團總支
黑河市自來水公司團支部
黑河鐵路(集團)公司列車段團總支
黑河市交巡警支隊團支部
安達市建設局團總支
肇東市第八中學團總支
海倫市文明社區團支部
蘭系縣城鎮交警中隊團支部
綏化市北林區正大鞋城團總支
青岡縣第六中學團支部
明水縣自來水公司團支部
大興安嶺地區圖強林業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院團總支
大興安嶺地區韓家園貯木場團支部
大興安嶺地區十八站林業局永慶貯木場團總支
呼瑪縣興華鄉新民村團支部
省醫院兒童內科團支部
黑龍江日報印務中心團總支
省林業廳綠海大廈團總支
南航哈爾濱飛機維修廠航線車間團支部
牡丹江鐵路機務段運用團總支
佳木斯鐵路機務段運用團總支
省軍區邊防65911部隊67分隊團支部
省軍區通信站一連團支部
武警黑龍江省總隊第四支隊三大隊十中隊團支部
齊齊哈爾市支隊依安縣中隊團支部
通北林業局商業局團支部
葦河林業局人造板廠團支部
亞布力林業局森調隊團支部
迎春林業局索倫林場團支部
建三江分局前鋒農場十一隊團支部
北安分局尾山農場十一第九生產隊團支部
尖山農場14隊團支部
查哈陽農場金光分場團總支
鐵力農場第四生產隊團支部
新青年期刊出版總社團支部
哈爾濱亞麻集團細紗分廠團總支
黑龍江省旅遊學習團總支
中國聯通黑龍江分公司運維系統團支部
中國聯通牡丹江分公司太平路中心營業廳團支部
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2002級6班團支部
哈爾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2002級8班團支部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2002級行政管理6班團支部
黑龍江科技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團總支
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會計系2002級會計學班團支部
❷ 勃利縣自來水公司怎麼樣
勃利縣自來水公司是1989-05-10在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注冊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冊地址位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新起街。
勃利縣自來水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3090161953L,企業法人王躍武,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勃利縣自來水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自來水生產和供應;供水設備建設、維修;泵站設備維修;管網改造服務;不動產租賃業務。在黑龍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2206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0家。
勃利縣自來水公司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勃利縣自來水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❸ 哪種插秧機好
主要看你什麼需求,如果是土地面積比較大,就要用大型的,如果是一般的農家用,手扶式插秧機就好了。
水稻插秧機按適應秧苗的狀態分拔洗苗型、帶土苗型和兩用型。按動力分為人力插秧機和機動插秧機兩類。人力插秧機採用間歇插秧方式,插秧動作在機器停歇狀態下進行,插秧動作結束後,手拉機器移動一個株距,再次進行插秧動作。機動插秧機採用連續插秧方式,在機器行進過程中完成分秧、插秧動作。機動插秧機又分手扶自走式、乘坐自走式和拖拉機懸掛式等類型。
❹ 倭肯河的治理開發
四新水庫,位於七台河市鐵山鄉四新村南側,並因此而得名。壩址建立倭肯河左側一級支流,茄子河幹流的上游。四新水庫興建於1975年。經過3年施工,於1978基本完成了土壩與輸水洞工程。壩長579米,最大壩高9.9米,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5。輸水洞為1.2×1.2米漿砌石方拱,洞長48米。輸水洞啟閉閘門部分為豎井式,輸水洞最大輸水能力3立方米/秒,啟閉設備為5噸手搖啟閉機。四新水庫集雨面積48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0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89萬立方米,設計水田灌溉面積2000畝,可養魚5萬尾,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綜合利用的小型I水庫。
萬寶水庫:位於七台河市桃西鄉小六隊東側,壩址建在倭肯河左側一級支流萬寶河幹流上。萬寶水庫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綜合利用小型I水庫。設計菜田灌溉面積3680畝,可養魚10萬尾。保護村屯、礦井各一個。1958年動工興建,1983年基本建成。設計標准為50年一遇,校核標准為500年一遇。萬寶水庫為均質土壩,設計最大壩高9.5米,壩長327米,壩前坡比1:3,壩後坡比1:2.5。輸水洞為壩下圓函管,直徑0.8米,長45米,輸水洞為取小型為塔式,設計最大泄量3.12立方米/秒。設計總庫容為1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2.1萬立方米。1981年對萬寶水庫土壩東端與山接壤部進行防滲處理,因土質不實,在8月2日晚間特大洪水襲擊下,造成垮壩。1982年對垮壩段進行了維修。萬寶水庫地處市中心區,風景秀麗於1985年交給城建部門著手興建青少年樂園。將發揮水庫防洪、灌溉、養魚,旅遊等多功能的綜合利用。
桃山水庫:位於倭肯河中上游,七台河市市區境內桃山腳下,水庫由此而得名。水庫興建於1958年8月,到1961年末共完成工程量27萬立方米。1976年開始續建,於1981年再次停止緩建,於1989年10月第一期工程完工。 1991年5月交付使用。主堤長514米,頂寬8米,高25米,積雨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庫容2.6億立方米,為市區每年提供23.60萬立方米工業和生活用水,可灌溉農田12.7萬畝。
吉興河水庫,位於大四站境內,距勃利縣城25公里。地址建在倭肯河一級支流的吉興河上,水庫上游積水面積86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18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的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1956年開始清理地基,1958年施工,1965年末,水庫各項工程全部竣工,受益鄉(鎮)有大四站、吉興、倭肯。水庫有養魚面積1000畝,其中魚種池57畝,新魚池3畝,越冬池15畝。有果園、鹿場、木耳營、石場、炸葯廠、運輸、種植業、造林等多種經營項目。
互助水庫,位於距勃利縣縣城東北12公里青山鄉境內互助村。積水面積184.5平方公里。總庫容1500萬立方米,是灌溉、防洪兼養魚的綜合性的中型水庫。1958年經合江水利局設計批准,3月破土動工。在小五站、青山、搶墾和杏樹等受益鄉中,抽調600名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43.74萬工日。投資447.64萬元。最大受益能灌水田9000畝,水庫有2處53畝養魚越冬池和孵化池,每年可養魚繁育200萬尾魚苗。
向陽山水庫,是一座大型水庫,位於樺南縣八虎力河支流柳樹河與小八虎力河匯河處,距縣城9公里,因在完達山西麓余脈向陽山腳下故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30°41′,北緯46°11′,流域面積865平方公里,庫區面積40平方公里,小八虎力河與柳樹河匯流處寬度3000米,其地勢東北高,西北低。壩址面積高程160米,地形比降1/600,下游可發展水旱田25萬畝。是以灌溉為主兼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向陽山水庫總庫容為131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300萬立方米,死庫容550萬立米,調洪庫容為7350萬立方米,汛前限制水位169.2米,溢洪道最大淺量1070萬立米/秒,灌溉洞最大泄量60立方米/秒。電站裝機2台,容量500千瓦,設計工程量土、砂、石方72.9萬立方米,國家總投資876萬元。興建期於1958年6月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到1962年,歷經4年。
共和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樺南縣縣城北30公里,明義鄉共和村東北1.5公里處,因靠近共和村而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30°25′,北緯46°23′。水庫攔截來財河支流雙龍河水,流域面積167.7平方公里,占來財河流域面積的27%,是控制來財河的重要工程。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總庫容為3.5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318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農田7.5萬畝。水庫於1958年6月15日破土動工,先後經歷了興建期、續建期、再續建期三個階段,經歷23年,於1980年7月25日全部竣工。
金沙水庫,是金沙鄉辦的一座小型水庫。壩址位於樺南縣金沙村北1公里處,流域面積為48.5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8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191.5萬立方米。壩長650米,壩高8.8米,設計灌溉面積1.05畝,1981年實灌300畝。養漁水面960畝,防洪效益保護村莊1個,人口600人,保護農田1300畝。該庫興建於1956年,中間停工20年,後於1979年國家投資5萬元,水庫終於建成。共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
團結水庫,是一座小型工程水庫,壩址在雙龍河上游樺南縣明義鄉雙龍河村西南,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設計庫容230萬立方米,實有庫容98萬立方米,堤高8.6米,溢洪道堰頂寬23米,最大淺水量135秒立米,輸水洞淺水量為5.2秒立米,設計灌溉面積0.45萬畝,實灌面積1500畝,養漁水面375畝,完成土方1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5萬元,1973年興建,於1978年建成。
幸福水庫,水庫壩址樺南縣柳毛河鄉幸福村東溝(因工程量大歸鄉管)。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設計水容204萬立方米,實有庫容30萬立方米,設計壩高5米,實有壩高3.5米,輸水洞淺量1.2秒公方。溢洪道是臨時性工程。該水庫尚未完工,目前只能養魚,不能灌田。1956年動工,1957年土壩合攏蓄水,完成工程量2.47萬立方米,用工27000個,總投資7萬元。
新生水庫水庫,壩址在樺南縣三合鄉新生村東1公里處,流域面積為34平方公里,庫容192萬立方米,壩高4.24米,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1974年開工,實際完成壩高4米,土方1.5萬立方米,蓄水10萬立方米,灌溉水田600畝。
達連泡水庫水庫,壩址在樺南縣大八浪東的太平溝,始建於1958年,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設計庫容115萬立方米,實有庫容20萬立方米,壩長450米,壩高6米,完成工程量土方4.6萬立方米,只建了閘門,還沒修建溢洪道。
八一水庫,建在樺南縣七虎力河上游右岸的一小支流上,「八一」大隊北面,故名。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庫容73.5萬立方米,壩高6米,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該庫於1973年7月開工,1980年10月竣工。土壩、溢洪道、輸水洞已建成,養魚10萬尾。
九龍水庫該庫壩址在樺南縣閻家鎮的小溝中,流域面積6平方公里。設計庫容30萬立方米,壩高5米,蓄水1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16萬畝,實灌面積160畝。該庫於1958年開工,尚未完成。
振興水庫,是樺南縣二道溝鄉辦水庫,在鄉西1公里處振興溝中,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設計庫容61萬立方米,已蓄水5萬立方米,壩高7米,斷面窄小,坡度不夠,標准低,質量差,輸水網未完成。
興隆山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北7.5公里處,屬道台橋鎮管轄,庫址南、西、北三面環山,東為平川,水源為倭肯河流域的興隆山溝。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及養魚。1957年10月到1968年12月修建,1975年工程續建,增加庫容200萬立米。1976年,安全加固。1978年修建溢洪道。水庫有南北向土質壩一條,高7米,長650米,壩頂高程140.4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洪量37.1立米/秒。設計灌溉面積2.250畝。歷年灌田多達3000畝。1986年灌溉水田2250畝,旱田1440畝,經費自給有餘,多次受省、市表揚。
自衛水庫,位於依蘭縣平原鄉東1.5公里處,歸平原鄉管轄。原為1處大泡沼,四周漫崗,靠多條山溝集雨流入,屬倭肯河流域,因靠自衛屯而得名,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養魚。於1966年4月興建,土壩合壟。1975年受益。1983年、1984年對大壩滲水和前翼牆進行補修。水庫集雨面積14平方公里,現有水面644畝。有東西走向土壩一條,長900米,高5.5米,壩頂高程131.5米,最大泄洪量14立米/秒。輸水道最大流量0.4立米/秒。有效灌溉面積,水田1000畝,旱田1500畝。
勝利水庫,距依蘭縣湧泉鄉東北4公里,屬湧泉鄉管轄,庫址在勇勝,勝利之間,倭肯河支流水域。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植樹造林、養魚。1973年8月由湧泉鄉調集民工修建,1978年完工,用工16萬個,完成土方1.5萬立米,石方7822立米,混凝土方890立米,用鋼材7噸,水泥1164噸,木材66米。國家補助投資22.55萬元。有土質壩1條,東西走向,全長930米,其中利用自然山頭建附壩430米,壩頂寬4米,最大壩高8.8米。庫區集雨面積40.5公里,水面424畝,總庫容480萬立米。輸水量0.5立米/秒,溢洪道寬40米,最大泄量120立米/秒。有效灌溉面積4470畝。 勃利縣灌溉事業始於偽滿,居住在倭肯河沿岸的朝鮮族群眾.在倭肯河上壓壩種植水田。後來,各村屯的漢族群眾也聯合壓壩種植水田,使倭肯河形成自然的小灌區。1949年,將倭肯河岸偽滿遺留下來的安樂、勃信、東明、金剛、杏鮮、民主、大陽、富興、合成、三成、中江等經營村的小灌區,收歸國營茄子河、碾子河、吉興河等仍為民營。1953年國營灌區進行整頓合並,歸為杏鮮、富興兩個灌區,加上民營灌區,形成了倭肯、中鮮、吉興河、碾子河、茄子河5個灌區。經過多年變動。到1985年,全縣定為倭肯、中鮮、吉興河、互助4個萬畝國營灌區,民用灌區46個。農田灌溉面積10.25萬畝,其中水田7.87萬畝。
倭肯灌區,位於勃利縣縣城西北部,系倭肯河左岸,總長24公里,平均寬度1.8公里,灌區面積為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9.5萬畝。灌區受益單位有吉興、雙河、恆太、永順4個鄉(鎮),35個村。最早建於1937年(偽康德4年),倭肯灌區系全縣工程較大的灌區,工程建設維修持續年限長,共完成工程量154萬立方米,其中土方152.6萬立方米,漿砌石7237立方米,干砌石3575立方米,鋼筋混凝土2801立方米,混凝土583立方米。投資總額為247.4萬元。
中鮮灌區,位於勃利縣倭肯河上游左岸。灌區長度為32.5公里,平均寬度為15公里,工程式控制制面積為5.4萬畝。工程受益有長興、青山、搶墾、杏樹、倭肯5個鄉(鎮)。中鮮灌區建於1931年(民國20年)4月,由個體聯合修壩,自流引水,工程標准較低。1953年,建立中鮮灌區管理站,著手合並整頓攔河壩。到1955年5個壩合並為2個石堆壩。乾渠長24.8公里,全區共有支渠25條,長28.9公里,灌溉面積可達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
吉興河灌區,位於勃利縣倭肯河左支流域內。早在解放前金山屯河兩岸群眾用簡易辦法壓壩種植水田,面積約5000畝。1954年著手對吉興河灌區進行管理,將原來25個水壩合並成8個,節約用水。擴大水田面積。灌區受益有大四站、吉興和倭肯3個鄉(鎮)20個村,灌溉面積可達1.5萬畝,總投資133萬元。
互助灌區,位於勃利縣縣城東北部,倭肯河支流小五站河流域內,系水庫供水灌區。灌區范圍有青山鄉的青山、青峰、互助、太升、石子山、龍頭、勃信、建設8個村和勃利縣良種場,總面積3.23萬畝。灌區為東、西兩條於渠,東乾渠是互助灌區的主要受益區,水庫竣工當年受益。一直保持受益面積在7000畝左右。
通鮮灌區,位於縣城南12公里的通天二林場以北,是鎮郊鄉通鮮村自營。利用太平嶺與段家嶺問小溪水,一條1500米長的引水渠,可種水田600畝。新城灌區位於縣城西北部牡佳鐵路西側,是勃利鎮新城村自營。工程只有兩條農渠,種植面積為1530畝,灌水田650畝,水源由碾子河水庫供水。朝陽灌區是杏樹鄉朝陽村自營,是自然水流入的小型灌區,灌區面積1050畝。除自然灌溉之外,從1958年開始擴大水田面積,抓了機電井建設,以補充水源不足。1985年底,共打農田灌溉井1196眼,經過實地普查。現在成用的583眼。農村的旱田灌溉井(包括菜田灌溉井)375眼,主要分布在丘陵漫崗和鎮內菜田。水田補水井208眼,主要分布在倭肯河兩岸灌區內和大、小水田灌區。這些灌溉井在春旱年頭發揮了作用,保證了旱田和水田適時播種。
向陽山灌區,位於樺南縣中、西部,東起向陽山水庫,西至倭肯河,灌區東西長50公里,南北平均寬8.6公里。灌區橫跨柳毛河、樺南鎮、八虎力、三合、民主、梨樹、土龍、慶發8個鄉、鎮及曙光農場、縣原種場,共計54個村屯,農戶1.1萬戶,6萬口人,1.3萬名勞力,佔全縣人口的21%。區內總耕地面積49萬畝,引水灌溉水田面積1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20%。向陽山灌區是開發較早的老灌區。
共和灌區共和灌區位於樺南縣縣城北30公里,共和水庫為灌溉水源。灌區東起共和水庫,西至柴家溝,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4.5公里,跨樺南縣明義、金沙、五道崗、土龍4個鄉鎮。共和灌區改名為「鳳岐」灌區,1958年擴建了乾渠,改為共和灌區。干、支渠長56.3公里,完成土方8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8.5萬元,到1985年實際灌溉水田面積0.20萬畝。
大鮮自流灌區,該灌區是引倭肯河水源。建於1941年,由日本人大八浪開拓團包攬這項工程,強迫中國人「勤勞奉仕隊」300人施工,1942年完成修建乾渠長6公里,土方10萬立方米的工程任務。同時,修建進水閘一座,淺水洞一座,節制閘一座,涵洞三處,灌田6000畝。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逐年擴大水田面積種植,對大鮮灌區進行了擴建:乾渠延長10公里,加寬到8米;擴建鐵路涵洞,擴大水田面積0.7萬畝。新修渠道13條,長達59.4公里。完成土方8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61萬元。受益有大八浪、閻家、公心集三個鄉鎮13個村。到1985年實灌溉面積0.60萬畝。
永久自流灌區該灌區位於樺南縣七虎力河中下游右岸。歷史較早,建於1912年,原名叫「李明稻地」,解放後改為永久灌區。渠首為柳石欄河壩,引水量為1.5秒立米,水田面積最高時達到6000畝,支渠6條,長13.2公里,攔河壩2座,農道橋4座,控制閘3座,完成土方8.6萬立米。雖然幾年來國家只投資9600元,但該灌區自流引水,投資少,效益高,既方便群眾,又有利於國家,是一處造價較低、收益較大的灌區。到1985年實灌面積0.60萬畝。
五一灌區該灌區位於樺南縣七虎力河中上游右岸,是一開發較早的灌區。1937年興建。當時只有20餘戶朝鮮族人在此種水田。因河水不足,於1959年,這些朝鮮族又遷到梨樹公社河南大隊。土地移交給五一大隊經營,改為旱田。1974年興修水利,恢復五一灌區。修渠道10餘條,長26公里,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21萬畝,國家投資補助2.3萬元,到1985年實灌面積0.21萬畝。
愚公灌區此灌區位於樺南縣八虎力河上游,屬自流引水灌區。建於1940年(原名光明灌區),由日本人徵集勞工修建,乾渠一條長7公里,完成土方5立方米。水田有120垧,建進水閘一座,淺水閘一座,倒缸吸一處,由日本人經營。解放後,擴建了乾渠工程,由駝腰子鄉光明、金缸、金勝、良種四個村經營。因無專管機構和專人管理,原有工程全部沖毀。1965年,縣水利科協助擴建灌區工程,改名「愚公」灌區。修干、支渠9條,長23.5公里,完成土方1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2萬元,水田面積發展到0.03萬畝。
金沙灌區位於樺南縣金沙鄉西北部,金沙河的中下游,地勢較陡,排水條件良好,以金沙河為容泄區,灌區跨前金沙、石金沙、李家、肖正、工農五個村屯,現有耕地面積1.3萬畝。1970年開始動工,到1985年完成用水干、支渠12條,長23000米,防洪堤2條,長10000米,支渠以上建築石物15座,堤防閘4座,河道上的公路橋2座,總計21座,完成總土方14.46萬立方米,完成總投資15.25萬元。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其中水田1.1萬畝,除澇面積0.23萬畝,到1985年實灌面積0.3萬畝。 澇區治理
西部澇區指勃利縣頭道河子、雙河和二道河子,當時,群眾集資興建排澇工程。1964年在頭道河子完成排水渠一條長6公里,二道河子澇區完成排水干,支渠5條長14.8公里,雙河澇區完成排水干,支渠3條長15公里。1965年為便於規劃,統一治理。經水利部門設計,國家投資,社會投工開始進行綜合治理。至1985年興建排水乾渠1條。總長365公里,田間渠16條,總長322公里,堤防總長54.4公里,截留溝12公里。橋涵617座。
碾子河澇區位於勃利縣地域中部,系倭肯河左支碾子河流域。澇區范圍,南至淺山截留溝,北至倭肯河,東西兩側分水澇區內有勃利鎮、鎮郊、搶墾、青山4個鄉(鎮)的23個村屯,澇區面積21.6萬畝,易澇面積4.46萬畝。整個防澇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從1963年開始施工,修築了碾子河左右岸防洪堤,排水總乾渠,截留溝等5項工程。第二期從1966年施工,初具規模。但未達到十年一遇的設計標准,有排水乾渠一條長17公里,防洪堤35公里,橋涵20座。
連珠河澇區位於勃利縣縣城西部,倭肯河左岸支流連珠河流域,區轄有大四站和杏樹鄉,22個村,澇區總面積為17.7萬畝。1964年縣水利科設計,同年秋天由鄉(鎮)組織人力施工。到1985年,澇區建成乾渠1條,長21公里;修截留溝3條,全長210公里;修橋涵700座。
防洪堤
勃利縣倭肯河防洪堤工程,截止1985年修堤長度50公里,保護村屯7個,耕地8.65萬畝,荒原3.78萬畝。
樺南縣倭肯河堤防位於倭肯河右岸的大八浪、閻家、公心集、土龍、慶發3個鄉鎮,與左岸勃利、依蘭的堤防相距1-1.5公里。該堤上自大鮮閘,下至樺依公路,堤長64.03公里,另有無堤段10.4公里。為便於堤防管理、養護,按行政區劃分為5個獨立段,即鐵東、鐵西、公心集、土龍、慶發段進行管理。鐵東段由大八浪鄉的大鮮閘至牡佳鐵路,堤長15.86公里;鐵西段由牡佳鐵路至公心集山,堤長20.8公里;公心集段由公心集山至紅土崖子,堤長14.07公里;土龍段由紅土崖子至陳小山,堤長2.77公里;慶發段由陳小山至樺依公路,堤長10.58公里。由於有些構造物未建,一遇雨季內水項托,河水倒灌,防洪標准僅達5-10年。保護農田5.5萬畝,荒源1.9萬畝,可耕地1.85萬畝,村莊4個,2700人。
依蘭縣倭肯河堤堤防沿倭肯河兩岸修築而成,左岸起自安興水庫排洪閘北500米處,經由安興、愛國、永合至縣城東造紙廠南止,長70.6公里。右岸自戰勝村起,至西興村止,長36.2公里。保護農田10.4萬畝,荒原1.4萬畝,村屯8個。
❺ 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哪家修車廠好
我不知道你是較為常見的一般問題,什麼樣的車德系車型,然後去美國永勝售後市場的汽車去金子V和臨西美系汽車廠日本較少的高端進入金九路東部崇德汽車維修專業的德系高端機型的模型,希望對你有用呵呵
❻ 勃利縣,有修比亞迪車的嗎
有,勃利縣有很多家汽車維修中心都可以進行維修。
新車在質保期內車輛如果出了質量問題是4S店是免費處理的。但如果沒有按照廠家的規定按時去4S店保養,這個質保就會作廢。
存在的問題:360全景影像,畫面拼接錯位現象,並且反應速度有點慢。燃油儀表顯示不準確,不如燃油車的機械油表顯示精準。在高速行駛的時候打開了最高級別的能量回收,結果導致車輛速度迅速降下來,極容易釀成事故。還有極少數車輛高速運行的狀態之下,車子發動機是不參與工作的,是在空轉。這種超級混動車型的一大通病。
❼ 牡丹江的治理開發
牡丹江流域吉林省敦化市境內,有大片沖積平源,土質肥沃,官地鎮黑石鄉素有糧倉之稱,適宜發展農業。解放前,經常泛濫成災,水利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後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境內牡丹江中、下游的官地鎮西崴子、黑石鄉澤草溝建成兩座水庫和兩處小水電站,在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又建成兩座中型小庫,發展了水產養殖事業和興修了攔洪、灌溉配套工程,促進了農業單產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還修建了牡丹江幹流堤防工程,共計8處,長30.1公里,保護了農田1.61萬畝,居民8.46萬人。排澇抗早工程項目的投資也逐年增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水利設計部門正在規劃進一步開發牡丹江流域豐富的水利資源,防治結合,完善各項配套,搞好生態平衡,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牡丹江的一級支流沙河上游支流哈爾巴嶺溝下游建有總庫容2610萬立方米的哈爾巴嶺水庫,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總庫容2200萬立方米的大林水庫,這兩座水庫的主要效益是養魚。1940年,由朝鮮遷來的農民和當地朝鮮族農民,在中游修建簡易攔河壩和引水渠,種植水稻2.7公頃。到目前已發展為實灌水田面積1500公頃的沙河灌區。
小石河,中游於1975年建成總庫容1398萬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庫,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點工程。日供城市用水4萬立方米;電站裝機365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0萬千瓦時;設計灌溉水田面積1500公頃。
四道溝水庫,位於敦化市官地鎮東南六公里處,距離敦化市區36公里,始建於1956年5月,完工於1958年10月。水面134公頃。
西崴子水庫,位於牡丹江幹流,是牡丹江梯級開發的第二個梯級,1971年修建,1976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以防洪為主,集發電、灌溉、養殖、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該水庫蓄水面積2925m2,設有多部發電機,變壓配電中心,可發往敦化市,官地鎮,黑石,青溝子,額穆和黃泥河,同時壩下為發電中心和鄉村通道。
大山水庫,位於敦化市雁鳴湖鎮境內,牡丹江支流塔拉河下游,距牡丹江匯入口1.5公里,距敦化市60公里。該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
樺樹川水庫,寧安市樺樹川水庫位於蛤蟆河上游,1966年至1971年建成,是個大型水庫,總庫容量1.19億立米,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魚和其它農副業生產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樺樹川水庫大壩全長360米,壩高33.8米,壩頂寬5米,總工程量為85.85萬立米。輸水洞位於大壩右側,全長464米,內徑27米,進口設岸塔式啟閉台高30米。出口消力池長38米,總工程量為2.97萬立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側槽開敝式,長190米,溢流堰頂寬60米,總工程量為15.07萬立米。樺樹川水庫建成後,寧安市東南部的寧安、卧龍、江南、蘭崗、平安、石岩等鄉、鎮減輕了旱澇災害。1981年開始發電,年發電量235萬度,年均產商品魚12萬斤。
卧龍河水庫,興建於1958年秋。水庫建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8年--1960年,主要工程是大壩清基和大壩上土,壩高達6米左右,並搞了輸水洞工程。1960年秋一場洪水,將水庫沖毀,因此停建。第二階段是從1966年秋至1971年,主要工程是大壩上土方。這段共完成大壩土方的3/4以上。第三階段是1974年至1975年,主要完成溢洪道混凝土和大壩護坡等工程。卧龍河水庫,1975年止,共完成土石方26萬立米,壩高15米,蓄水能力900萬立米。卧龍河水庫,對樺樹川水庫灌區保證了一定的灌溉補償和供應抗春旱保春種的用水。
高雲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高雲村西1公里處,是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幹蓄水工程。始建於1958年,1978年土壩合龍。1991年洪水使壩後出現局部滑坡,消力池邊牆倒塌,現正修復。屬小型(Ⅰ)水庫,集雨面積44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1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39.7萬立方米,死庫容21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斜牆壩,最大壩高15.5米,壩長560米。溢洪道為正堰,平板鋼閘門控制;輸水洞為漿砌石無壓半圓拱形洞,洞長54米。設計灌溉面積1.71萬畝。
東溝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湖水東溝河下游,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溢洪道進口邊牆倒塌,現正修復。水庫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5萬立方米,死庫容14.2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心牆壩,最大壩高10米,壩長435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兩孔平面鋼閘門控制;放水洞為圓形混凝土管,洞長35米。水庫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設計灌溉面積1.4萬畝。
紅旗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為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庫集雨面積18.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40.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7米,土壩長210米,土壩為黏土心牆混合壩;溢洪道為側槽式,總長25米,放水洞長56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
龍爪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00畝。
浪花水庫,位於林口縣中興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始建於1958年,1959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300畝。
新立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新立村南,距縣城40公里,是勃利河流域骨幹工程之一。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可防洪養魚。庫區積雨面積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12萬立米,校核庫容最2280萬立米,最大泄洪量45.8立米/秒,興利庫容930立米,水位144.3。供水范圍為道台橋鎮中部和平原鄉南部29個村屯。1955年始由新立、長勝、周玉堂等村興建,完成土方1500立米,1956年受益,灌田600餘畝。因工程簡陋,1960年決口潰堤。附近村屯為種植水田,經簡單修復,維持灌田。
永平水庫,位於依蘭縣護林鄉西北5公里處,以勃利河上游的飄盪河為水源,集雨面積30.3平方公里,水面5萬畝,屬護林鄉管轄。1955年11月,由縣調集民工修建,民辦為主。共完成土方28.13萬立米,石方8391/立米,混凝土方1322立米,用鋼材4.5噸,水泥1471噸,木材288立米,投134.2萬個國家補助投資48.5萬元,總庫容250萬立米,興利庫容140萬立米。有效灌溉面積1823畝,實灌1500畝。堤壩長620米,高8米,最大泄洪量124.4立米/秒。1979年,採用專業施工隊和季節突擊相結合辦法繼續施工。 渤海灌區,渤海灌區是老灌區。民國14年(1925年)就修有渤海壩和渤海乾線,開發水田100多垧,至偽康德11年(1944年),水田發展到1000垧左右。解放後,1953年成立渤海灌區管理站,到1956年,先後整修了渤海和江西壩,維修22公里支渠,修建田問永久性閘門工程6處和臨時性木製閘門6處,修永久性排水閘門6處,木造渡槽20座,跌水工程8處,全灌區橋、涵洞等工程68個。1956年秋,在牡丹江上維修2座攔河壩和新修1座進水閘。1958年至1960年重修了較大的永久性工程2處。1966年秋天,重新修建了渤海壩,壩長260米,高2米,頂寬5米,底寬15米,為漿砌石永久性壩。1973年,江西壩改為半永久性攔河壩。到1985年,渤海灌區共有斗渠2條,長13.5公里;支渠11條,長41.45公里;斗渠2條,長54公里;排水渠6條,長5000米。渠系建築物121處,其中永久性建築物52處,半永久性建築物9處,臨時性建築物60處。
江南灌區,是民國12年(1923年)開發的老灌區。解放前有攔河壩8條,乾渠5條,水田面積7500畝。解放後,到1951年,乾渠全長18.9公里,支渠24.7公里,攔河壩8處,其中較好堆石壩3處,木造進水閘8處,永久性水閘4處,木造排水閘1處,木造渡槽31處,永久性工程2處,橋涵85處。1963年6月5日,八家子七孔永久性渡槽竣工,渡槽長75米,高1米,寬2.5米,設計流量2.4秒立米。總工程量土方為1.5萬立米,石方0.2萬立米。1965年12月,完成八家子南山的紅旗洞工程,完成土方1738萬立米,石方0.46萬立米,是縣內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水洞帶閘工程。1981年,完成江南渠道混凝土攔河閘。這是牡丹江地區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攔河大壩,完成土方2.4萬立米,石方0.34萬立米。1985年,全灌區有攔河閘1處,臨時抗旱用攔河壩1座,引水渠道2萬米,排水乾渠4條,總長4萬米,防洪堤12.97公里,各種構造物131處。
樺樹川水庫灌區,始建於1975年,大的乾渠有5條,其中總乾渠1條,分乾渠4條。總乾渠從寧安樺樹川水庫起到石岩鎮擁軍村止,全長48.5華里。四條分乾渠總長為34.12公里,其中第一條自卧龍鄉新政村到蘭嵐鄉永正村,全長7.8公里;第二條自石岩鎮擁軍村的節制閘後邊至平安鄉豐產村,全長7.79華里;第三條由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民和、蘭崗兩村之間,長11.86華里;第四條從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寧安鎮河西村止,長25.2華里。全灌區共有大、小建築物156處。1976年開始通水,流量達6秒立米。1985年灌溉面積4萬畝,有卧龍、蘭崗、石岩、江南、寧安等鄉、鎮,共39個村受益。
卧龍河水庫灌區,是1975年由寧安市組織卧龍、石岩兩個鄉、鎮和國營寧安農場於11月15日動工興建的。4000多人大幹一冬春,共完成14公里乾渠。1976年又續建橋6座,涵洞4個,並完成千渠石縫溝防滲段鋪設混凝土預制板工程。1977年掛鋤期間,又開挖支渠10公里。1978年春天,將卧龍河水庫送進樺樹川總乾渠,對抗旱保苗起到了作用。
新安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30公里,密江河與海浪河交匯處的中心。西起山嘴子,東至三家子,北起良種場,南至海浪河。是一處多渠首的老灌區。總面積7.65萬畝,耕地6.43萬畝,現有水田面積4.23萬畝。海浪河與密江河為主要水源,水源充沛。全灌區現有用水乾渠6條,26.9公里,支渠6條,25.34公里,斗農渠261條,145.7公里;排水乾渠22條38.58公里,支渠71條39公里,毛渠284條117.2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工程512處,其中攔河壩9處,護岸4處,閘21座,渡槽23處,跌水116處,涵洞224處,農橋102座,交叉1處,其它12處。設計灌溉面積4.8萬畝,有18個受益村。1985年實灌面積4.3萬畝(包括提水灌溉面積0.375萬畝),方條田面積0.44萬畝。在山嘴子有座曬水池,面積39.9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蓄水總量80萬立方米,可提高水溫1-2℃,促使水稻早熟,還可養魚。1968年,投放魚苗20萬尾,1974年,增設進水口、節制閥,達到全面配套。總投資25.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4萬元。
海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東南海浪河下游,南北為低山丘陵,海浪河貫串中間,屬河谷沖積平原。全灌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12萬畝,海浪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共有構造物319處,其中南乾渠11.75公里,北乾渠3.5公里,南、北支渠共9條13.92公里;排水乾渠8條23公里,分水閘43座,橋梁48座,涵洞92處,跌水13處,渡槽12處,倒虹吸10處。
新合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腳下,海浪河下游兩岸。西起敖頭渠首,東至海浪河大橋,北起斗銀村,南至秦家村。由一鄉(新合鄉)一鎮(海林鎮),三條河流(海浪河、斗銀河、紅甸子河),四個灌區(敖頭、永安、紅甸子、斗銀)組成。是一個多水源,多渠首灌區。灌區面積5.1萬畝,其中水田2.94萬畝。海浪河、紅甸子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現有用水干、支渠39條65公里,排水干、支渠20條51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153處,其中:閘門48座,倒虹吸2處,渡槽6處,跌水5處,涵洞79處,農橋7座,交叉2處,護岸2處,其它2處。
舊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部,海浪河中游南岸。西起海浪河,東至龍頭山,呈三角形。海浪河為主要水源。灌區總面積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0.81萬畝。全灌區現有構造物50處,其中進水閘2座,分水閘12座,跌水4處,渡槽3處,涵洞7處,倒虹吸1處,溢流堰2處,農橋9座,用水乾渠2條17公里,支渠8條4公里,排水乾渠5條10公里。
山市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22公里,海浪河支流山市河中下游。西起東光南乾渠首,東至與海浪河交匯處,呈狹長形。山市河為主要水源,屬河谷沖擊小平原,地勢平坦,適於水稻生產,是多渠首灌區。灌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0.85萬畝。本灌區由東光(南、北)乾渠、新建乾渠、奇興乾渠、錦山乾渠5個渠首組成。現有用水乾渠5條12公里,支渠29條14公里,斗農渠92條16公里;排水灌渠15條12公里,支渠12條15公里;構造物50處,其中橋22座,坡洪與用水交叉4處。此外田間道路27條26.4公里,農田防堤2.29公里。
刁翎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下游山間河谷沖積平原上,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壩);當年灌溉水田3000畝。解放後,對灌區進行整治維修。1968年建起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總長5公里;渠首位於今建堂鄉河興村烏斯渾河對岸至興隆溝口。1970年建起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為1.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6公里;渠首位於半方地與河心村之間。1972年,一號壩渠首增設5孔進水閘。1987年一號渠首建橡膠壩一座,3孔,長70米。1991年修建漿砌石溢流壩60米。1992年,在得勝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區除渠首橡膠壩、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築物72座、引水乾渠1條、支渠4條、斗渠29條、排水乾渠4條、截流溝3段、排水支渠兩條。國家投資累計156.56萬元。其受益范圍包括南起河興,北至徐家和沿河兩岸的得勝、永安、保安、治安、長青、勝利、合心、四合等10個村屯。灌區總面積2.28萬畝,實灌1.18萬畝。
建堂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中下游,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一號壩位於大盤道對岸,二號壩位於河西村南1公里處;當年灌溉水田2000畝。1966年,建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由大盤道至北興,總長5公里;1968年建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乾渠由通溝溝口至河興,總長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區,合並渠首,擴建乾渠,重新布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內側平行布置田間排水;對烏斯渾河進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穩定河身,減輕淤積。在灌區內修建3條排水乾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沖刷溝通過堤防,直接排入烏斯渾河。設計灌溉面積1.51萬畝,實灌0.89萬畝。
新立灌區,在依蘭縣,建於1970-1978年,引新立水庫水灌溉,設計灌溉面積5.1萬畝,核定3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1985年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實際灌溉9000畝。設計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O.16億立方米。建成用水乾渠2條,30公里,支渠10條,20公里,排水渠1條10公里。旱澇保收田2000畝,方條梯田2000畝。糧食平均畝產125公斤,最高140公斤,水稻200公斤。 1955年在沙河灌區渠首大橋鄉,由當地群眾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試建了一座農村小型水力發電站--大橋水電站,裝機50千瓦。1957年,大橋水電站全景模型在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該站是東北農村最早建成的小水電站之一,當時被譽為東北第一顆夜明珠。2005年,大橋水電站經擴建,裝機容量達到250千瓦。在大橋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三合村境內,於1980年建成了裝機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電站。2002年,在沿山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上溝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溝水利樞紐沙河引水工程,該工程是在沙河幹流上築132米長、22米高的漿砌石重力壩,通過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溝水電站的發電量。
阿堡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內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東側支流處,1968年興建,1971年7月竣工,是一座既能發電又能灌溉的綜合性小型水輪泵發電站。電站共有8台機組,每台發電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1979年,因原機組質量較差,又重新安裝了4台機組,每台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從1982年至1985年,共發電467.6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16.9萬度。
渤海水電站,渤海水電站位於牡丹江上游,在寧安市渤海鎮江西村南側,是利用牡丹江的自然落差修建的一座無壓引水式電站。渤海水電站原來是江西村為了解決能源不足,於1973年動工修建。因缺乏技術力量,不久停工。1974年由渤海鎮接收,1975年11月動工續建,到1979年9月,有2台機組並入國網發電,1980年3月,全部並入國網發電。
石頭電站,石頭電站位於寧安市石頭火車站南0.5公里處,由溢流壩、泄洪閘及廠房三部分組成。1968年9月1日,動工興建一座設計灌溉面積為3萬畝的水輪泵站。1972年在修建水輪泵站的基礎上,又開始進行修建水電站的工程設計。1973年興建水電站的工程全面鋪開。第一期電站工程於1976年12月竣工,安裝200千瓦發電機13台,總裝機容量為2600千瓦,第二期電站工程於1977年1月開工,1979年建成,又安裝2台2500千瓦的發電機,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這時除新安裝2台2500千瓦發電機大機組外,還有第一期工程安裝的10台200千瓦發電機的小機組(原為13台,此時已報廢3台),大、小兩個機組,總裝機容量為700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34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66.9萬度。
紅衛電站,紅衛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瀑布村鏡泊湖瀑布下游1公里的牡丹江古河道中,距鏡泊湖發電廠3公里。1975年11月建成,安裝50千瓦發電機2台,總裝機容量為100千瓦。1976年,在第二瀑布上又修建一座裝機600千瓦(200×3)的電站,稱紅衛第二電站。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385.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77.1萬度。
紅農電站,紅農電站是由原寧安市縣農業良種場於1976年在紅衛電站下游500米處興建的,1978年因資金不足停建。1980年渤海公社(今渤海鎮)接管續建,於1983年9月竣工,總裝機容量為600千瓦(2×300千瓦)。紅農電站由攔河壩、防洪壩、進水閘、壓力前池、廠房、尾水渠、升壓站、高壓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1984年發電量49萬度,1985年發電量27萬度。
英山電站,英山電站是寧安市樺樹川水庫配套工程,位於樺樹川水庫乾渠英山陡坡處,距水庫4公里,距卧龍鄉英山村0.5公里。電站於1978年3月興建,1979年7月竣工。由引水渠、前池、壓力管道、廠房、尾消力池、泄洪閘和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2×25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9.7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7.9萬度。
青年電站,青年電站位於寧安市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西側的江西壩左端,是牡丹江地區水利局興建的,1975年動工,1976年12月竣工。全電站由前池、廠房、尾水渠、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750千瓦(6×125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28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256.3萬度。
樺樹川電站,樺樹川電站位於寧安市樺樹川水庫輸水洞出口左側。1971年下半年施工,由於資金不足,1974年停建。1977年又由省水利廳投資續建,1979年安裝機組及其配套設備,1981年全部竣工。電站由主機廠房、蝶閥室、調壓塔、尾水渠、升壓站和輸電線路等6部分組成,安裝1台大機組,裝機容量為2300千瓦。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832.7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66.55萬度。
爾站電站,爾站電站是寧安市東京城林業局於1970年4月興建,1971年4月建成。裝有1台機組,容量為24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20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40.3萬度。電站建成後,發電全部自用,未並入國電網。
鏡泊湖水力發電廠,位於寧安市四季通所轄新、老二個電站,隸屬黑龍江省電力工業局。老站建於偽康德4年(1937年),偽康德9年(1942年)發電,裝機容量為18000千瓦的機組2台。新站是擴建工程,於1968年破土動工,1979年全部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15000千瓦機組4台。兩站裝機總容量為96000千瓦。鏡泊湖發電廠是牡丹江流域梯級水力開發的一部分,水庫庫容為16.25億立方米,年平均設計發電量為3.2億度,為黑龍江省東部電力網中唯一的中型水力發電廠。
蓮花水電站,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鄉木蘭集村與林口縣蓮花村交界處,距牡丹江市210km,總庫容42億立方米,是黑龍江省最大的一座水電站,也是牡丹江水系裝機容量最大的梯級水電站之一 。石壩長902米,最大壩高71.8米,裝機5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7.97億度,是一座以發電為主,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等效益。1992年開工,1998年全部竣工。被稱為「蓮花速度」。蓮花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湖泊構成了蓮花湖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景觀。
❽ 勃利縣三江家電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勃利縣三江家電有限責任公司是2009-08-1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勃利縣康華街51號。
勃利縣三江家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30921692606942L,企業法人柴桂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勃利縣三江家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家用電器、電腦、照像器材、通訊器材、傢具、日用雜品、五金交電、電腦配件、電腦耗材零售;電腦維修維護&&&。
通過愛企查查看勃利縣三江家電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❾ 哈爾濱晚上11點多 還有開往七台河或是勃利的客車嗎
有,出站後向南直走,走到鐵路街54號或安發橋下,一直有連續出發的卧鋪大客車。唯一要注意的是,票價是104元,票販子最高能要你2、3百!所以注意事先講好價,就說自己沒帶那麼多錢,通常140以內也就算是低價了!
❿ 希望橋歷史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