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宮的水缸在冬天為什麼可以不結冰有什麼原理呢
故宮里的水缸之所以在冬天的時候不結冰。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理,主要就是因為溫度的原因,為了不讓水結冰,會把水缸抬高,下面用炭火烤著,水溫就不會太低,就不會結冰。
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時,水就會結冰,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是在故宮里卻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故宮里有很多水缸,故宮里的水缸冬天特別冷的時候也不會結冰,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要保證水缸里的水不結冰以外,還要保證水缸里的水一直都是滿的,這樣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也不至於讓人手忙腳亂。正是因為古人的智慧,所以故宮才能夠很好的保存下來,因為故宮水缸的特殊作用,所以它又被稱為是“太平水缸”。
2. 故宮水缸的水冬天也不結冰,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實際上也不太復雜,取決於水結不結冰的關鍵因素便是環境溫度,如果環境溫度高了,那樣水當然賣盯含也不結冰了,因此古代人會給這種缸進行保溫。例如說將太平缸支起來,在缸底焚燒木柴或是木炭,那樣缸內的水的溫度會始終高於結冰點,這種行為盡管看上去耗時耗力較為不便,但的確是極其有效的方法,除此以外缸內也會准時加上水,皇宮門口的幾口缸要時時刻刻確保有滿滿的水,所有早期的不便全部都是為了起火時能夠不手忙腳亂,這是古代人的未雨綢繆之舉。
但這缸也有講究,都不能叫「消防安全大水缸」,要避諱談「火」,因此都叫「太平大水缸」。這種大缸也不止用來救火,慈禧老佛爺就很有閑情逸致,曾經在大水缸里養過金魚。而且老佛爺還把這種大水缸叫了個好聽的名字「吉祥缸」。用「吉祥缸」養金魚,那不是吉慶有餘嘛。當然大清王朝也沒吉慶。
3. 消防水缸中的水在零下15度時添加什麼才能不結冰
20%的鹽水就可以達到-16度不結冰。
4. 故宮的水缸在冬天為什麼可以不結冰是如何做到的
故宮大缸來歷不一故宮的大缸按照材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也就是鐵制、銅制及銅鎏金制。現存最早的大缸應該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除此之外萬曆年間也殘存下來一批老缸。而今天在故宮最多見的恐怕就是清乾隆年間的水缸了。
此外,缸還會在冬季加蓋並加棉套,都是為保暖而緩寬帆用。缸底部有小洞,可定期放水換水。而且大缸防火法其實只是宮內防火的一種方法而已。除此之外,宮內有些建築為石質,其實可以充當防火牆的功用。在武英殿南還有唧筒(一作激桶)庫(今存),為儲存滅火用唧筒場所。唧筒一般長而窄,底部有活塞可以抽水噴水。
故宮習慣民間效仿如果大家對古代建築稍有留意的話就不難發現,在我國古代很多現存的古建築當中都會多多少少的存留一些老缸,而這樣做的目的第一是防火,第二就是閑來無事可以養養魚增加生活情趣,由此可見這或許也是古人生活中為數不多巧埋的消遣游戲之一。
5. 紫禁城有300多口防火水缸,為啥一個水缸都不結冰
凡是去過故宮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一些重要的建築物之前的庭院里,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些收口大腹、兩耳加獸面銅環的金屬大缸。這些大缸有鐵鑄的,有銅鑄的,還有些是銅質鎏金的,它們銷歷靜靜地端立在各個大殿之前,金光耀眼,質朴端莊。
椐《大清會典》記載,這些大缸都是明清兩代製作的,明朝多是鐵缸,清代多是鎏金銅缸。至宣統年間,紫禁城內共有大缸308口。但由於歷史原因,現存的大缸只剩下了231口了。在乾清宮門前,就放置了10口鎏金大缸,每口缸直徑達到1.6米,高1.2米,重達3噸多,缸體上刻有「大清乾隆年造」銘文,相傳為和珅監制。
同樣,在太和殿前,也有8個形制相似的鎏金銅缸。不過這幾個大缸是明代萬曆年間鑄造的。這些水缸造價不菲,最低都得耗資白銀500多兩,如果是鎏金大缸,至少需白銀1500兩以上。
(朱棣畫像)
故宮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火災,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永樂年間故宮建成,到清朝宣統退位的400多年間里,故宮一共發生過大小火災近百次,《明史》及《大清會典》里都有過明確的記載。
永樂18年,紫禁城落成,不過剛剛過了幾個月,在永樂19年四月,奉天、華蓋、謹身遭遇火災,幾乎被燒光。朱棣為此龍顏大怒,朝野人心惶惶,紛紛上奏朱棣,將首都重新遷回南京。後來,在朱棣的強勢鎮壓下,還都之議才偃旗息鼓。不過,慘遭焚毀的三大殿,歷經20年後才重新修葺。
嘉靖36年夏天,奉天、謹身、華蓋三殿再遭火災,火勢蔓延到奉天門、順門、午門外廊等建築,迫使嘉靖只能在文華殿臨朝聽政。這次火災損失慘重,僅善後打掃廢墟一項工作,就動用了人力3萬余眾,徵用了數千輛民間車輛參與清理。
其後在萬曆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乾清宮、坤寧宮、前三殿均被焚毀。
因為明朝紫禁城的數次火災,造成了全國性的災難,致使「三殿工興,採摘諸大木於湖廣、四川、貴州,費銀無數」。
清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幾個小太監因做飯,不慎失火,導致太和殿被焚。康熙龍顏震怒,下詔按「放火之罪不赦」,將肇事的幾位太監處死,並下旨:「宮內各處燈火最為緊要,凡有火之處必著人看守,不許一時少人,總管等不時巡察。」
清光緒末年,祈年殿遭雷擊而焚毀,由於祈年殿是用香楠木建成,著火時數里飄香。
在故宮幾百年的防火歷史中,太平缸功不可沒。為防止宮內的火災蔓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因此人們又賦予它一個喜慶的名字——「吉祥缸」。
6. 故宮水缸中的水,是如何做到600年不結冰
其中故宮太和殿門口四口大缸最大最重,每口用了大約兩噸黃銅鑄就,最後在缸的表面用了一百兩黃金鍍金。大遠看去金光閃閃甚是輝煌。
「消防水缸」實際是放在一個檯子上,其實這個檯子裡面是空的,旁邊還有一個口。冬天天不太冷時,太監會給水缸「穿」上棉衣,到了寒冬臘月,天氣冷的厲害,太監們就在缸下面檯子里放炭火,有專門負責往裡面填木炭的太監,目的就是保證缸體的溫暖,這樣一來缸里的水就不會上凍了。
到了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太監把大缸身上的棉衣脫下。周而復始循環操作。我不得不說,在沒有科學的古代,能想出這種辦法實在令人驚嘆。看來古人並不比我們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