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麗的千島湖
大家好,我叫鄭詩婕。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我那美麗的老家千島湖吧!
千島湖裡有一千零七十八個島嶼,每個島嶼千姿百態,而且景色壯觀秀麗。千島湖裡有有機魚、綠茶、木材、毛竹、山核桃等等資源豐富。
千島湖也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湖,它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遊客,遊山玩水、度假、品茶吃魚等等,我外公家住的地方能看到千島湖美麗的景色,喝的是天然山泉水,吃的是有機魚,吸的是森林氧。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你會不會贊嘆這美麗的千島胡呀!
千島湖的水清澈見底,可以清楚地看見湖裡那些形狀不同的石子和那些游來游去的小魚。讓人看了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下去游泳。人要是泡在這清涼的湖水裡,感覺會特別的舒服吧!
我們坐船去了蛇島,在這里讓你大飽眼福,大大小小纏繞著的蛇住在這個美麗的地方,有劇毒的眼鏡蛇,竹青蛇等,也有常見的無毒蛇,金環蛇,更有大大的蟒蛇。嘿嘿!若是膽小怕蛇的來到這里,回去怕是會做噩夢哦!有許多遊客在和大蟒蛇拍照,也有很多遊客不敢和大蟒蛇拍照,只聽見一個聲音說:不用怕,它不會傷到你的。可是,我還是不敢和大蟒蛇拍照。這時,外公叫我坐船回家了。
我愛我那美麗的老家千島湖!
B. 千島湖為什麼水下會有城市
揭秘中國最大規模的水下古城群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關於「千島湖水下古城的探測報告」正式遞到了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局長汪成設的辦公桌上。報告中,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水下古城露出了其神秘的冰山一角:經過聲納探測,水下兩座古縣城之一的獅城終於完整地顯露出來了。
■49年前,2座城市消失
49年前,新中國第一次大移民在安徽與浙江交界處的淳安縣和遂安縣數十個鄉鎮、29萬人中如火如荼地展開。因為,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自製設備的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即將蓄水攔壩。
其時,左手抱著3歲的女兒,右手提著一床被子,23歲的邵寶珠就這樣「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她在淳安老縣城賀城的家。
7月26日,在淳安縣新縣城千島湖鎮行港路的家裡,回憶起當年的景象,邵婆婆不僅感嘆萬分,「當時為確保盡快完成庫區住戶的搬遷,負責搬遷的部門要求我們犧牲個人利益,盡量少帶東西,我們家大多數的傢具都還在水下呢!」
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1960年初,庫區內的原遂安縣縣城獅城和淳安縣原縣城賀城這兩座歷經1800年滄桑變遷的浙西重鎮,悄然沉淪水底,成了水下古城。隨之沉入的還有兩個縣的27個鄉鎮和30萬畝良田、數千間民房。庫區內1030個小山頭因此而成了「島」,構成了今天的千島湖。
而在記者於淳安縣檔案館發現的一本《淳安縣志》是這樣描述當年的移民情況的:1959年,大壩導流底孔被堵,水位回升,淳城、茶園、港口等鎮被淹;1960年4月,水位上漲至68.38米,待遷移民4317戶,17855人被迫提前退出;1973年,水位暴漲至102米;1980年,水位上升至108米,共淹沒房屋中淳安縣私有房156337.5間,其中磚瓦樓房46596.5間,遂安共淹沒私房89068.5間,其中樓房32527間,淹沒春秋戰國遺址6處,約80470平方米,牌坊265座,其中明代廟宇3座,石橋184座。至此,新安江河段中海拔108米以下地段均淪為水域,共有29萬人搬離遷出。
在采訪當年居住在賀城的「老淳安」、年近70歲的余年春老人時,老人向我出示了他通過走訪500多名賀城「原住民」後繪制的地圖。在這幅手工繪制的「賀城地形圖」上,街道林立、市場眾多,各家門牌居然都十分翔實。而據余老介紹,作為當年安徽出海的通道,同時也是徽商出門作生意的主要通道,獅城與賀城都非常繁榮,在沿線享有極高的聲譽,其境內的徽派建築更是富麗堂皇,「你根本想像不出我們原遂安縣城獅城和淳安縣城賀城是如何的壯觀」。而在這一幅長約2米的地形圖上,老人還詳細地記錄了當時各條街道的街名和所居住的人家姓名。
■48年後,獅城遺跡初現
時間慢慢地過去,當年沉入水下悄聲靜寂,直到48年後的2001年9月。
當記者見到王建國和劉進勇時,剛剛結束一天潛水的他們顯得異常疲憊。作為北京龍源潛水俱樂部的潛水隊員,這兩人是時隔48年後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水下古城的人。
2001年7月,受千島湖旅遊局的委託,王建國和劉進勇一直希望能夠下到千島湖水裡去尋找水下古城。並將首要的目標鎖定在原遂安縣城獅城,因為「獅城處於新安江的支流上,其水位大概有30多米,容易下潛。而位於主幹道上的賀城的水位卻有70多米」。下潛30米確實是一件難事,不僅因為每潛入水底10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更重要的是,要在一個數十平方公里,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水面下尋找古城,難度非常大。為此,兩人先後五次下水,每次都在三四十米的水中尋找3個多小時,卻一直沒有見到料想中的遂安古城。後來,他們的尋覓范圍一次次擴大。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9月17日,就在當地「秀水節」的前一天,當潛水員們第六次潛入水時,在視線所及的兩三米開外,一堵用碎石壘成的殘垣斷壁出現在潛水員的視線中……
■熟睡的古城
「我們正沿著殘牆往前尋去,藉助潛水燈光,不遠處一堵保存完好、用巨型條石築成的城牆兀然聳立!……」。回憶起當時雙手觸摸著古老城牆的景象,王建國至今仍十分激動。他說,當時感覺一股熱血頓時充滿了他們的全身———「我都被眼前的發現驚呆了!」
借著微弱的手電筒光,掩映在水下30米深處的古城一點一點地顯露了出來:呈梯形的城牆寬約10米,而拂去牆上的淤泥,城牆上平滑整齊的條石縫里,當年抹上的石灰依舊保持完好。再往前,一座氣勢宏偉的拱形城門也完整無缺的聳立在水中,慢慢推開掩著的木製城門,上面的鐵釘清晰可見。整個城門沒有絲毫破損的樣子,「城門大約有2.5米—3米高,轅門上的石頭仍能清晰地看出字樣」。
穿過拱形城門,在城牆內,一大片居民宅露了出來,窗欞完整無缺,徽派建築木門前的木質雕刻依舊完好,「仍能看見當年精巧的工藝」。而有的房屋甚至還保持著關門的狀態,彷彿小屋仍在靜靜地等候著外出的主人回家。在部分已經破損的民宅內,他們還發現了宅子當年的主人雙腳踏過的木地板,被磨損的痕跡都還依稀可見。
「當時,我正准備上潛時,突然發現下面有一團黑黑的東西,好像有一個洞」,抑制不住好奇,劉進勇順著黑洞下去了,「呀!我進入了一個四合院,而那黑洞便是四合院的天井」在水下沉沒了40年的院落在手電筒光照射下顯得異常地寂靜。「一切都好像熟睡了一樣,真不忍心打擾」。
離開時,潛水員隨手拿起湖底的一片瓦,只見上面赫然雕刻著「光緒十五年制」的字樣;在城牆的頂部,兩人還發現了一塊明代石碑,上面寫著「明萬曆××年,太守×××」字樣。
在王建國等人後來多次進行的水下探測中發現,水下獅城遺址處在千島湖風景區茅頭尖水域,距千島湖鎮(即排嶺鎮)約40公里。而從水下拍攝錄像可以確認,按水庫99米高程水位,古城現處於水下約25米深處,水溫常年保持在20℃左右,四周城牆大部分保持完好,城牆用條石和城磚砌成,表面平整、光滑,已發現的3個城門相當完整,其中西城門半扇門仍可以開合,城內部分民房木樑、樓梯、磚牆依然立著,沒有腐爛,有的大宅院圍牆完好無損,房內傢俱照舊擺放著,雕梁畫棟,保存較完好。
「40多年了,水下古城為何保存如此完好?」千島湖旅遊局副局長陳斌解釋說,由於新安江水電站大壩提前截流蓄水後,水位上升快,作為當時遂安縣城之一的獅城很快被水淹沒,許多文物古跡來不及搬遷、搶救,同時也來不及徹底清庫。另外,當時運輸條件差,主要依靠人力運送,規定遷移路程200公里以內的,全部步行,移民物資由庫外社員挑送。200公里以外的由汽車運送,但汽車少,運力小,運出去的東西非常少。而主要的是,由於千島湖水的屯集是一個極其柔緩的過程,水流沒有對房屋造成沖擊和破壞,加上水底溫度常年保持在20℃,湖水對房屋的腐蝕極少。
「千島湖發現中國罕見水下古城」的消息不徑而走,並引起了各方的密切關注。
■世界頂尖儀器探測古城
由於目前潛水的深度僅在40米左右,而千島湖最深處達108米,為了能准確地確定古城位置並獲得古城的詳細數據,淳安縣風景旅遊局決定用最先進的儀器來對水下古城進行探測。
於是,今年7月10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工吳永亭率領的探測隊進駐了千島湖。7月13日,由「縣府2號」遊船改造的探測船開進了距千島湖鎮50多公里的茅頭尖水域。
曾經多次對水下建築物和物體進行勘測,吳永亭及他的夥伴有著豐富的水下探測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據吳永亭介紹,在此次古城探測中使用了的儀器包括GPS定位系統和OmniSTAR廣域差分定位系統,多波束定位系統、HPR410P水下超短基線定位系統、用於側掃聲納的拖魚定位系統、多波束測量系統(系統測量解析度為1cm)等世界最頂尖級的水下測試系統。
7月15日,探測工作結束。專家們隨後對聲納測試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而從中可以明顯的發現古城的主要地理要素:
①城牆———城牆、城門樓清晰可見。而且精確的計算出了城牆的高度。最後計算「獅城」的面積為0.432平方公里,城牆長度為2.57km,與歷史記載資料完全符合。
②道路———「獅城」內的主要道路清晰可見,如東大街、北大街、南大街等主要街道;一些小的弄堂,也能清楚辨認,如「武舉弄」、「張家街」、「直街」等。
③水系———由於千島湖區幾乎沒有流動產生沖刷或淤積的影響,「獅城」內外的水系、池塘(湖)保存完好,從多波束影像圖上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南門外的「武強溪」、城西的「文林湖」、城北的「勝池」、從城牆西北穿過流經古城西南部由小西門東流入「武強溪」的「西澗」等水系。
④其它建築物———民宅拆除後剩下的牆壁、南門外橫跨「武強溪」的南門大橋(八孔橋)的7個橋墩等。
而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出具的結論表明,從水下探摸情況來看,水下古城遺址文物較多,城牆等建築保存較完整,「此類水下旅遊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非常有觀賞價值,具有獨特性、稀有性、神秘性等特點」。
■未來:潛水艇水底賞古城
據淳安縣千島湖旅遊局於副局長介紹,此次探測清楚水底古城的基本情況後,旅遊局將會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水下古城。
據悉,目前已有兩種開發方式被列入旅遊局的考慮范圍,其中包括對有潛水資格證的潛水愛好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潛水進入參觀和可乘坐載客38人的潛水艇入水參觀,透過潛水艇的玻璃窗感受古城的神秘。
C. 千島湖裡有幾座水下古城
浙江臨安市有關部門經過反復考察和認證,近日確認千島湖水下至今仍然完整保存著兩座千年古城。
位於新安江畔的古淳安城、古遂安城擁有1800多年的歷史,早在東漢年間便已設縣。40多年前,為了修建新安江水庫,這兩座城市被整體埋入千島湖水下。這兩座古城的房屋大多採用磚、木、石、瓦結構,粉牆青瓦、翹角飛檐,端莊古樸,街巷井然,十分富有特色。其中淳安建有2.5公里的長街,街道以清一色的茶園石板鋪砌;遂安城內則建有東街、西街、北街、直街、橫街等街巷,城周圍有高牆護衛。(張樂)
D. 千島湖底下有座縣城
■千島湖水下古城考察大事記:
·2001年9月17日,有關部門開始尋找沉沒的遂安古縣城——獅城。
·2001年10月,經過多次探摸,找到古城少量遺跡,初步確定獅城位置。
·2002年1月,找到包括城門、民居等大量明清時期建築,尋找工作初步告一段落。
·2002年7月,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用聲納對獅城進行水下遙測。
·2002年9月,聲納探測結果分析完畢,水下古城躍然紙上,將開始大規模的潛水探摸工作。
水下牌坊講述水底獅城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水底獅城在淹沒之前,城內坐落著大量的牌坊,這些牌坊大都建造在主要街道上或廣場的周圍。牌坊的種類很多,按材料分有木製、石制、磚制等類型。建造的年代從宋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城中的牌坊有功德牌坊,貞潔牌坊,節孝牌坊等,而每個牌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解救機器人意外發現水底古墓
千島湖水下古城考察過程中,潛水員在處理一次水下機器人發生的纏繞故障時,意外地在城外西部地區發現了一座古代的墓葬。有關專家查閱資料後分析,這個墓葬是經過清代時重修的當地的一個古老的墓葬。而墓葬的主人和保存的情況還不得而知。
魚網拉倒民居 記者水下遇險
千島湖水下古城考察隊在穿過城門,向城內摸索的過程中,潛水員被魚網纏住,所幸的是沒有發生危險。通過城門進入獅城後,隨處可見各種存留的建築。在對一幢民居進行探摸和拍攝時,本台記者發生了意外的險情。潛水員(水下):我好象被什麼東西纏住了,動不了,我們走散了!
央視記者苦練潛水 拍攝千島湖水底牌坊全貌
為了能及時對千島湖水下古城大規模探摸工作進行報道,央視記者經過4個多月的訓練,終於實現了在水下30餘米的現場拍攝報道任務。深入幾十米深的水下進行現場拍攝報道無論對於記者還是攝像都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在漆黑一團的水下,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心理上巨大的恐懼感,在幾十米深的水下,在呼吸高壓氧氣和水壓不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向,為了擴大探摸范圍, 記者下潛都沒有使用繩索,這樣一來如果一旦在水下迷失方向,在深水中僅夠使用十來分鍾的氧氣罐顯然滿足不了需要
E. 千島湖水下古城可以潛水嗎 多少錢
不可以的,不是專業潛水的比較危險,夏天的時候下面的水流還是比較急的,很不安全,必須要有專業的潛水團隊才可以!
F. 千島湖水下城市什麼時候發現的怎麼發現的如何形成的
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始於漢唐年間的"獅城"、"賀城"一夜間被淹沒在這片碧波之下。
2011年1月7日,該古城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區。
2011年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發了一組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再度引爆了各界對水底千年古城的關注熱情。
G. 千島湖水下古城的實用信息
穿衣指南
千島湖一年四季內水上和陸地溫差不大,除了常規的夏短袖,冬棉襖,春秋季節早晚溫差較大,要多准備一件外套。最好選擇沖鋒衣一類防水性好的衣服,隔絕濕氣。4、5月份記得帶上雨具,夏季的防曬功夫要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