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土樓的介紹。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當推「土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這種以生土為牆的土木構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國傳統民居的品類中,是花樣較多的一種。有圓、方、半圓、橢圓、交椅、五角、八卦、五鳳、桃形及不規則形等許多種類,又以圓、方、交椅形和五鳳樓最為常見。
方型樓,永定稱「四方樓」,南靖稱「四角樓」,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閉、最堅固。這種土樓高約16米,可達5層,每層相隔約3米左右,牆壁下厚上薄,底層牆厚1米以上,越往高牆愈窄,頂層厚僅0.8米。樓房佔地面積可達上千平方米,5層樓總建築面積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層樓有房間20多間,門廳各1間,整座樓共有房間100間左右。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樓梯通向上層。一座樓可居住二三十戶百口人以上。其代表有南靖梅林鄉璞山村的「和貴樓」,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鄉下寨村的「馥馨樓」等。永定的「馥馨樓」,又稱「大樓廈」、「火燒樓」,始建於唐大歷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樓內居民已傳至27代。永定古竹鄉的「五實樓」是方樓結構中的特殊類型,其走廊設計在夾牆之中,節省很多木料,有很強的隱蔽性。
圓型樓,又稱「圓樓」、「土圓樓」,永定客家人稱其為「寨」。環形圓柱狀的圓樓是福建土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永定、南靖、平和、上杭、華安均以此類土樓為主。相傳圓樓是1300多年前唐將軍陳元光平閩時,由軍事營寨發展而來的。圓樓外觀龐大巍峨,直徑達50~70米者比比皆是。閩西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圓寨,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直徑73米,是由同圓心的大圓環和小圓環、三環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環之間以環井形天井間隔,外圈周長達229米,底層土牆厚達1.5米。最外環高4層,中環為2層,第3環為平房,中央圓心點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總面積為5376平方米,曾住過80戶600多人。閩南平和縣蘆溪鄉蘆峰村的「平作厥寧」圓寨,樓體圓直徑達77米,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徑的圓土樓民宅。主樓高4層,約14.5米高,每層有77個開間,現仍住有77戶250餘人,均為葉姓同宗一族。它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後歷時40年,最盛時住過700多人。普通圓樓佔地面積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來說,永定圓樓多為3層、南靖圓樓常達4~5層。高約十二三米,每層房屋30間左右,梯道2~4條(依樓大小而定)。不少圓樓另建一座佔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圓樓;作為祭祖和娛樂場所,風格別致;通常小圓樓也可住20多戶100口人。圓樓建築風格在土牆厚度上與方樓相近,不同的是樓內各層房間規格比方樓更為統一規范。圓樓還克服了方樓的一些缺點。如方樓四角屋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木樓梯、噪音大,而圓樓消滅了角間,構件尺寸統一,施工相對簡單,屋頂也更為簡化。其房間朝向與方樓相比,好壞差別不明顯,有利於宗族內部的分配。此外,用同樣周長圍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因此,圓樓比方樓有更大的內院空間。因無間角,對大木料的需要也相應減少,且抗風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的華安縣沙建鄉寶山村的「昇平樓」,是閩南唯一的外牆全部用條石砌成的三層圓樓。也是單元式結構。因不忌風雨,出檐較小,狀似石磨。這座石圓樓是福建土圓樓族中的獨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猶不及土樓。
在南靖等地,還有一種叫「交椅樓」的生土樓,其建築形式與方形樓大致相同。但前排房稍低,為平房或2層樓,左右兩邊稍高,為2層或3層樓,酷似座椅的「扶手」,後排房最高,可達3層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樓彷彿一把「交椅」,故俗稱「交椅樓」。其特點是土牆前低後高,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冬暖夏涼。房間數達五六十間,居住15戶約六七十人。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的「長源樓」是其代表。
在土樓建築中,圓樓和方樓通常是單獨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於歷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圓樓與方樓結合的土樓群。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黃氏家族,開基數百年來先後建有5個一體相聯的圓、方土樓組合。從空中俯看,一座方樓雄踞中央,四座圓樓圍繞四角。恍若一朵怒放的碩大梅花,點綴於綠野平疇之上,錯落有致,美不勝收。該樓群初建時僅為一座方樓,黃氏祖先取樓名為「和昌樓」,後因人丁漸旺,分別在方樓四周建起4座圓土樓,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拱衛著「和昌樓」,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奪人心魄的宏大構思,令人俯仰皆嘆!此外,在永定古竹鄉高北村也有以圓樓為主,方、圓樓錯雜而築的土樓群。這種巧妙的構思,奇特的組合,令海內外的建築專家贊不絕口。
圓樓或方樓的底層均作廚房、飯廳,有的也作牛欄、豬圈。底樓對外絕不開窗。2層樓為放置穀物和農具的雜物間,對外也罕有開窗。3層以上為卧室。樓上樓下的房間及每一單間均一樣大,一般為10米2左右,顯得狹小,僅容一床一櫥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廳為主要活動空間的習慣。大多土樓內的走廊為敞廊,大家共用,每個房間的門與窗都開向走廊。也有一些土樓內部以八卦式單元切割或從一樓到頂樓每一間均為獨立單元。各家人靠樓梯上下相連。永定湖坑鄉的「振成樓」,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組居室,每單元6間,每層48間,4層共192間。每單元防火牆相隔,有拱門相通,樓下各有一間浴室。
在閩西及閩西南客家居住區,還有一種與圓、方土樓造型風格迥異的土樓民宅,俗稱「五鳳樓」(南靖人稱「大屋廈」),這是一種府第式的土樓住宅。五鳳原為五方(東、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義。以五鳳名宅,表示四方與中央相應的寓意。它像古代中原的宮殿,也近似北京故宮的形式。突出中軸中心,在平面發展的基礎上,講究左右均衡對稱,前後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最普通的五鳳樓是三堂二橫式,也有三堂一橫、四橫、六橫等形式。一座三堂三橫式五鳳樓的建築內容包括:魚塘、側座、回屋、禾坪、下廳、中廳、後堂、兩廂橫屋幾大部分。在造型設計上,廳堂和天井的配置獨特,廳堂皆敞,面向天井且與天井相連,廳的邊沿便是天井邊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極巧妙的空間搭配與溝通協調的綜合功用。一座三堂二橫式五鳳樓,共有5個天井與9個廳堂。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及3個廳堂,中軸線上一直就是天井與敞廳,可從大門一望到底,兩橫屋與中軸之間各有一天井,分別有小門廳、中廳、側門廳。樓內敞廊是迴廊,將全樓各部分及每一房間串通。樓的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兩橫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紅白禮儀活動,有寬闊餘地,十分方便。五鳳樓通常有房30間上下,另有廚房倉雜間若干,可住十餘戶、百來人。大者有60餘間房,可容200多人。五鳳樓重裝飾藝術,雕梁畫棟,十分精緻,是諸類土樓中最「豪華」的一種。其色彩造型之美,廣受行家稱道。五鳳樓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鄉富嶺村的「大夫第」,湖坑鄉洪坑村的「福裕樓」,上洋村的「遺經樓」等。
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如建於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鄉的「環極樓」,300年來經歷了數次地震,1918年農歷四月初六的大震,僅在其正門右上方3樓到4樓之間裂一條50公分寬的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永定「資歷」最深的「馥馨樓」,近年人們為免眾人從一大門出入之不便,另開一小門,請來石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用鋼鑿撬挖數日才開通,這種三合土牆的堅韌由此可見一斑。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凈。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永定土樓或以方位命名,如「東升樓」為坐東朝西,喻意旭日從東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後代所建「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兩字;或以自然環境定名。如「望峰樓」因面朝筆架山峰而取名,「環興樓」則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或為祝願祈祥定名,如「松竹樓」和「五十樓」,分別取「竹蒼松茂」和「五風十雨皆呈瑞」之意;或為勸勉後人定名,如「經訓樓」、「承啟樓」;或以創業者定名,如「福僑樓」,為江氏華僑所建,意為華僑福宅,「群興樓」因眾人集資興建,並寓群居興旺發達之意;或以褒貶雙關定名,「如升樓」,坐東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後代又戲稱其小如米升。
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本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B. 那位大俠有福建土樓的資料和照片啊
「福建土樓」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
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樓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樓布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後低,忌正對山坑(以免沖射);樓址後山較高,則樓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於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樓群。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系,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系。
從土樓建築本身來看,永定客家土樓的布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3個特點:
(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築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後廳都置於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的土樓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區為數極個別
[編輯本段]土樓分類
土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兩形狀並存。該長達數千平方米面積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簡單幾何形建築構築於山嶺狹谷之間,人造建物與周遭翠青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後,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遊業注目。
圓樓
圓樓為圓形的土樓,又名圓寨土樓、福建圓樓或客家圍屋。其用途重於防衛,因此該名稱嵌「寨」之名。雖然該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是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
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才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個小家庭或個人的房間都是獨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連系各個房間。這些設計,通常也是著重防禦功能。
方樓
方樓是土樓中最為普及。該建物類型的特徵,是先夯築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牆,再沿此牆擴展該樓其他建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通常是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迴廊。這些相同建造樣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高甚至可達六層樓。最後使用使用木製地板與木造棟梁,加上瓦片屋頂,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
五鳳樓
湖坑鎮的「福裕樓」即是一座典型的五鳳樓。五鳳樓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其名雖同,但有些許差距。以兩廂房,一門樓等細部構造組成的該土樓類型,其特色是從外觀看去通常為三凹兩突,彷佛中國古時筆架。五鳳樓主要分布於閩西各縣與漳州。其中,移民台灣的漳州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築風格帶至台灣。
其他
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型,半圓形,與八卦型等種類土樓。凹字型土樓主要分布於閩南南靖,詔安。半圓形分布於平和與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於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則為道韻樓。
[編輯本段]土樓特點
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如建於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鄉的「環極樓」,300年來經歷了數次地震,1918年農歷四月初六的大震,僅在其正門右上方3樓到4樓之間裂一條50公分寬的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永定「資歷」最深的「馥馨樓」,近年人們為免眾人從一大門出入之不便,另開一小門,請來石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用鋼鑿撬挖數日才開通,這種三合土牆的堅韌由此可見一斑。
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凈。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永定土樓或以方位命名,如「東升樓」為坐東朝西,喻意旭日從東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後代所建「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兩字;或以自然環境定名。如「望峰樓」因面朝筆架山峰而取名,「環興樓」則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或為祝願祈祥定名,如「松竹樓」和「五十樓」,分別取「竹蒼松茂」和「五風十雨皆呈瑞」之意;或為勸勉後人定名,如「經訓樓」、「承啟樓」;或以創業者定名,如「福僑樓」,為江氏華僑所建,意為華僑福宅,「群興樓」因眾人集資興建,並寓群居興旺發達之意;或以褒貶雙關定名,「如升樓」,坐東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後代又戲稱其小如米升。
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20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編輯本段]精彩看點
南靖縣最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樓群。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奇異秀麗。而南靖最高土樓「和貴樓」雖建於沼澤地,至今卻仍巍然不動;精美的懷遠樓目前牆體光滑無脫落,夯土配方與夯築技藝極為高超,室內雕梁畫棟,充滿古雅書香氣息。
永定縣最有名的是振城樓。振城樓有「土樓王子」、「最富麗堂皇的圓樓」之稱,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而且,振城樓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在土樓中非常罕見。
除高超的建築技藝外,土樓的建築者對於土樓的選址也非常考究。土樓的環境大都優雅清靜,推開窗戶,蒼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飄香的飄香更是不絕於鼻,可謂步步為景。
[編輯本段]申遺過程
——以「大地土樓群」為例
世界文化遺產是指人類發展歷程中積累的世界公認的具有突出價值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古跡。分為文物、建築群和遺址三類。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遺產,屬於文化遺產類。
大地土樓群(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是中國民居建築的一塊瑰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事關國家民族利益、事關華安未來發展的大事;對於保護華安歷史文化,提高華安的國內外知名度,促進華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991年3月,華安大地土樓群中的二宜樓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10月,華安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06年5月,南陽樓被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福建土樓(包括華安大地土樓群)作為2008年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英文申報文本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格接收。2007年8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對華安大地土樓群進行現場評估考察。
2008年7月6日,作為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安大地土樓群將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接受表決
[編輯本段]旅遊貼士
交通:客家土樓多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廣州有到漳州和龍岩的火車,自駕車南靖、永定兩縣各鄉鎮的道路多數是柏油路面,行車一般沒什麼問題。
住宿:南靖、永定兩縣的住宿條件都不錯,有各種檔次的賓館,住進土樓也是個不錯選擇。
美食: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為特點,鹽雞、釀豆腐和紅燒肉不可不嘗。
[編輯本段]旅遊攻略
從廈門到永定土樓可以坐專車或公車,坐專車費用高但是比較方便,坐公車要到湖坑鎮下車,湖坑鎮上有岔路去南溪土樓群,可以在岔路口包摩的來回,一個車不會超過25元。南溪的路也可以往田螺坑方向走,沿途可以去看蘆溪那邊的土樓。如果不去南靖書洋那邊的話,可以從南溪過去看田螺坑,然後從塔下的路返回高頭、洪坑、湖坑。如果還要去書洋的話建議就到觀景台來回,看完洪坑、高頭,再經塔下村、田螺坑去書洋更順一些。據說觀景台可以看南溪土樓的全貌,因為時間關系這次沒有去,不知道風光如何,但是潺潺的南溪水猶如一條緞帶,串起沿途各個村落的座座土樓、顆顆珍珠,點綴著小橋流水,風光非常優美,值得推薦。
最西邊的是南江村的八角樓(東成樓),其實就是方樓,不過四個角切了個小斜角,並不是正八角形。樓內有住戶,不收門票。我很喜歡東成樓旁邊的一座小園樓,里邊住了4兄弟7戶人家。門前正好對著小橋流水,生機勃勃,情趣盎然。
接著往東5分鍾車程,來到南中村的環極樓。環極樓要收5元/人衛生費,不過樓內倒確實挺干凈的。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年來歷經多次地震。一次地震過後,留下3米多長1尺多寬的裂痕,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樓內部中心環無祠堂之設,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好像北京天壇的迴音壁。
再往東5分鍾即到新南村的衍香樓。衍香樓坐落在一潭碧水旁邊,風光不錯。潭名游皇潭,算是個微型水庫,還有個小小的發電機組。這個土樓的大門布局比較特別,增加了一系列的外圍附設。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磚木雕刻比較精細,牆壁上書畫也比較精美。門楣上書「大夫第」,屬於詩書世家。這個樓也是要收5元/人的衛生費的,同樣也很乾凈。
繼續往東回來10分鍾左右路程,溪邊立著的是振福樓。這個樓不在大路邊,大門正對著南溪,依山伴水。由於現在被人承包下來准備開發成展覽館,所以還沒有開放。據說樓內用了許多石料和磚料,雕刻精細,外土內洋、中西合壁、富麗堂皇。
回到湖坑鎮。鎮上可以包小面、摩的,也可以住宿、補給、飲食FB。路口旁不遠處有一家美廉酒店,門面設施簡單。一大碗湯蒸兔子才10元錢,還有梅菜扣肉、燜豆腐、酸菜鴨血……味道都還不錯。比起旁邊的阿慶酒店來,真是實在的多。
如果不去初溪,可以直接從永定縣城坐[永定-高頭]的班車到達洪坑(土樓文化村)(9元)或者高頭(高北土樓群)(11元)。高頭與洪坑之間的道路正在修水泥路面,據說元旦前可以修好。往來其間基本上摩的比較多(3元/人)。
洪村土樓文化村門票40元。摩的可以直接帶進去,但是沒有門票進不了土樓,而且一旦發現有人沒買票進了村,保安就會安排查票,被趕出來的滋味不好受。洪坑的土樓象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等還是很有代表性的,相比初溪的50元門票,還是可以進去看看。(據說早上和晚上保安下班了可以不花錢進去看)。
洪坑可以住宿,住土樓大概是30元/人,交通也還方便。
洪坑到高頭大概20分鍾的路程。高北土樓群就在快到高頭的時候大路左手側。最經典的當然是承啟樓,號稱「土樓之王」。「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門票30元,可以乘管理員回家的時候溜進去看看(現任管理員家就在土樓旁邊),不用理會村民善意的嚇唬。土樓游覽,一個是宏觀,從高處俯視;一個是微觀,在樓內游盪。不進去看的話,始終會是個遺憾。從洪坑方向過去,快到承啟樓的道路拐彎處,有個小牌子,指示去觀景台的方向。說是觀景台,其實就是個小山包的坡頂。這里可以俯視高北村的土樓群景色。承啟樓旁邊還有一個圓樓,叫「僑福樓」,收5元衛生費,樓內空空,不值得一去。其實高北村的其他民房外觀也很有特色,可以到處轉轉。
高頭過去一段距離就到了一個岔路口,一邊往曲江方向,一邊往塔下方向。兩條路都可以到書洋,沿途也都有土樓。不過往塔下村的路程要短一點,而且塔下村和坂下村的裕昌樓(東倒西歪樓)是絕對不可錯過的。因此推薦路線:可以先往曲江方向觀看一下河坑的七星土樓群,然後回過頭來走塔下。
從岔路口往曲江方向大概2-3公里左右,路爬到了一個拐彎的坡上,坡上有小路可以下到村子。這里可以看到河坑的七星土樓群的尾巴上三個樓。道路左手邊一條小路往坡上走,一直要爬到高壓電線塔那裡才能夠看到河坑土樓群的全貌。村子土樓很集中,不過單個看上去不是很特別。如果有興趣,可以在道路還沒上坡的時候過一座橋,沿著河邊的道路進入村子。
有時間的話,可以繼續前去石橋村,據說土樓的各種形態,和各種分布規律在這里都能找到蹤跡,是《中國民居建築》一書中土樓部分的樣板。
回到岔路口繼續往塔下方向。昏昏欲睡中,道路拐了個灣,一灣溪水出現在你的面前,層層疊疊鋪開的流水,兩邊的民居乍一看有點吊腳樓的味道,溪上橫架著一座樣式特別的長橋。嚷嚷著讓司機停車的時候,司機會告訴你:這就是塔下村了。
不同於其他村子大規模的土樓群,這里的房子更多的是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小戶人家。在小巷裡穿來穿去,不小心穿到了人家的後門,擔心一條大黑狗正橫眉冷對著你有人家在制茶,那份茶香縈繞半個村莊,勝過各家各戶門廊窗牆擺置的各色花草。
穿過小村,村後坡上就是張家的宗祠——德遠堂了。德遠堂是我們這一路看過來保存最好的祠堂。屋檐上的磚雕色彩華麗,彩鳳、青龍、獅子、翠鳥、各式各樣的花朵…大門口和樑柱上的木雕、漆畫都保存完好、製作精細、色澤如新。此堂之所以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在於祠堂前佇立的23根盤龍柱(21根老柱,2根新柱)。當地有為功德之人立龍旗柱的風俗,而德遠堂前的旗柱林數量眾多,且保存完好。
此處無需門票,所有的風景全部FREE,強烈推薦。
塔下村再往東前行幾分鍾到達坂下村的裕昌樓。裕昌樓就是有名的東倒西歪樓了。收5元/人。據稱當年此樓為5戶人家一起修建,輪流供應修建土樓的木匠師傅飯食。但是因為彼此溝通不是很好,以至於對木匠師傅伙食供應不是很准時。這下得罪了大師傅,因此暗中動了手腳。以至於樓蓋好了雖然能住,慢慢的2-3層順時針扭斜,而4層則逆時針歪斜。可能力學結構剛好均衡,因此幾百年來倒也相安無事,被今人視為一建築奇跡。現今樓里還住有許多戶居民。裕昌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層的每家房子里都有一口水井。井水很滿福建土樓,水位很高,清冽甘甜。樓里的村民可能請你去他家喝喝用井水泡出來的有機茶。茶水品嘗無妨,如果不懂茶葉,購買的時候要謹慎一點。
出裕昌樓,再往前到達田螺坑。就是有名的四菜一湯啦,因為四個圓樓圍繞一個方樓而形象得名。據說從正下方看,形似5朵色澤不同的蘑菇(土樓顏色略有不同,有的淡青,有的淡紅);從側面看,象布達拉宮(比較牽強);從上方看,那就是四菜一湯啦。沒有進村,在公路邊拍過側面的角度後,車子直接開到觀景台處。觀景台就在公路邊,位置正好處於村子上方,而且角度封得死死的,旁邊的角度哪裡都看不到一絲絲。所以管理處放心大膽的收取20元/人的門票,而遊客就為了那一眼風景,實在是很無奈。
過了田螺坑,一路盤山而下到達書洋鎮,不到1個小時。途中有蜜柚賣,一斤5毛錢左右,小個的大概1塊錢一個。
書洋小鎮上車子不多,到南靖的車次每天只有4-5班而已,大概是上午7點、9點、12點多、下午1點多、4點多,車票10元/人。可以包皮卡去南靖,48公里路,大概100元左右,摩的索價50元(書洋這邊的摩的要價比湖坑那邊要高不少,注意砍價)。
沿途經過呂鳳蓮的故鄉,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去看看南靖縣境內,梅林鎮長教村的懷遠樓和璞山村的和貴樓,以及船場鎮下山村的福興樓、隆興樓,南坑鎮新羅村的半月樓、翠林樓,還有最袖珍的土樓-如升樓。南靖福建土樓博物館位於書陽鎮田中村,距離南靖縣50公里,離書陽鎮2公里,是從南靖去往南靖各土樓點的必經之地,原為前台灣領導人呂秀蓮祖籍的宗祠。
道路沿著船場溪一路蜿蜒,很多的香蕉林,也是一派山清水秀。行程大概1個小時左右,路況不錯。南靖境內除了土樓外,也有溫泉,還有熱帶雨林保護區,路況都還不錯,還是值得轉轉。
南靖屬於漳州市,去漳州可以坐的士,非常方便,10元/人,大概35-40分鍾路程。
增值資料
1沙石蛋白建堅固土樓
福建土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現今逾千座土樓分布於福建西南山區,主要分為圓樓、方樓及五風樓等,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牆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2美國曾誤為核彈發射井
形狀獨特的客家土樓,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戰時期,被美國誤為核彈發射井,雖經過20年的研究,用間諜衛星拍下無數圖片(土樓的俯視圖),但仍無法了解1500座「核彈發射井」中的「機密」,中情局在1985年終派出一對夫婦偽裝遊客,到福建南部的南靖縣調查,終於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絕不是間諜衛星所發現的「核武設施」,才令美國當局鬆了口氣。
[編輯本段]董斌研究員講解福建土樓風水
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國際環境景觀生態管理學院資深研究員董斌先生對福建土樓作了評價:他認為福建土樓以各種各樣的圓樓以無角逼走「煞氣」,其實那所謂「煞氣」是不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中庸因素的文化氣息,引領著和諧的民風家風傳承,千百年來,土樓的子子孫孫繁衍昌盛,土樓各自以吉祥的命名,再現著「天、地、人」三方完美結合的文化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在建造模式上,又體現了完美的國畫效果,把「框景」文化容納於中,在選址上,完全符合風水上關於明堂和案山的選擇,古代的土樓的建築者對於土樓的選址當然也非常考究。土樓的環境大都優雅清靜,推開窗戶,蒼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飄香的飄香更是不絕於鼻,可謂步步為景,步步吉祥,層層好運,才迎接來今天的世界文化遺產入選。
董斌先生認為,福建土樓中的「土樓王子」振城樓、這座「最富麗堂皇的圓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樣的結構,體現了,八卦風水學的深刻豐富的宜居原理。而且,振城樓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文化的融合,這是福建文化容易接受外來優秀文化,吸納天地萬象為我精華精氣神的表現,在土樓中非常罕見,也是優秀的人文傳承。
董斌先生認為,在文化傳承方面,福建土樓以方圓結構為准則,體現了易經風水學中「三易」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會議審議批准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的高度評價的園子叫「易園」,為什麼叫「易」園?「簡易,變易,不易」,也可以作為美學的標准,游遍蘇州名苑,你感覺清爽,這就是簡易,清爽中又曲徑通幽變化無窮,這就叫變易,簡易與變易交相輝映,這就是不易,這三易,是中國園林建築的文化靈魂,所以我說,易經之道,用之在法,其妙在人;「三易」之間,道盡中華美學最基本和最復雜的原則,還有比叫「易園」更合適的名稱么?可以這么說「三易」是中國園林美學的靈魂原則!南靖縣最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樓群。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這樣層層接納,層層呼應,不僅在外觀上奇異秀麗,而且在氣勢上以勢應天地山川。而南靖最高土樓「和貴樓」雖建於沼澤地,至今卻仍巍然不動;精美的懷遠樓目前牆體光滑無脫落,夯土配方與夯築技藝極為高超,室內雕梁畫棟,充滿古雅書香氣息,完全是風水學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
結實的三合土牆,結合了「三防」(防風、防水、防震)功能和防盜和防匪。董斌先生認為,在實用和美學原則上也結合的非常緊密。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其存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的結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風水的原則。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不僅僅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其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董斌先生認為,這個遺產項目容納了風水、文化、景觀、生態、人文為一體,是一個環境景觀生態風水學的樣本。
C. 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
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土樓分類
土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兩形狀並存。該長達數千平方米面積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簡單幾何形建築構築於山嶺狹谷之間,人造建物與周遭翠青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後,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遊業注目。
圓樓
圓樓為圓形的土樓,又名圓寨土樓、福建圓樓或客家圍屋。其用途重於防衛,因此該名稱嵌「寨」之名。雖然該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是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
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才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個小家庭或個人的房間都是獨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連系各個房間。這些設計,通常也是著重防禦功能。
方樓
方樓是土樓中最為普及。該建物類型的特徵,是先夯築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牆,再沿此牆擴展該樓其他建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通常是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迴廊。這些相同建造樣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高甚至可達六層樓。最後使用使用木製地板與木造棟梁,加上瓦片屋頂,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
五鳳樓
湖坑鎮的「福裕樓」即是一座典型的五鳳樓。五鳳樓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其名雖同,但有些許差距。以兩廂房,一門樓等細部構造組成的該土樓類型,其特色是從外觀看去通常為三凹兩突,彷佛中國古時筆架。五鳳樓主要分布於閩西各縣與漳州。其中,移民台灣的漳州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築風格帶至台灣。
其他
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型,半圓形,與八卦型等種類土樓。凹字型土樓主要分布於閩南南靖,詔安。半圓形分布於平和與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於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則為道韻樓。
編輯本段土樓特點
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如建於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鄉的「環極樓」,300年來經歷了數次地震,1918年農歷四月初六的大震,僅在其正門右上方3樓到4樓之間裂一條50公分寬的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永定「資歷」最深的「馥馨樓」,近年人們為免眾人從一大門出入之不便,另開一小門,請來石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用鋼鑿撬挖數日才開通,這種三合土牆的堅韌由此可見一斑。
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凈。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永定土樓或以方位命名,如「東升樓」為坐東朝西,喻意旭日從東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後代所建「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兩字;或以自然環境定名。如「望峰樓」因面朝筆架山峰而取名,「環興樓」則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或為祝願祈祥定名,如「松竹樓」和「五十樓」,分別取「竹蒼松茂」和「五風十雨皆呈瑞」之意;或為勸勉後人定名,如「經訓樓」、「承啟樓」;或以創業者定名,如「福僑樓」,為江氏華僑所建,意為華僑福宅,「群興樓」因眾人集資興建,並寓群居興旺發達之意;或以褒貶雙關定名,「如升樓」,坐東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後代又戲稱其小如米升。
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20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編輯本段精彩看點
南靖縣最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樓群。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奇異秀麗。而南靖最高土樓「和貴樓」雖建於沼澤地,至今卻仍巍然不動;精美的懷遠樓目前牆體光滑無脫落,夯土配方與夯築技藝極為高超,室內雕梁畫棟,充滿古雅書香氣息。
永定縣最有名的是振城樓。振城樓有「土樓王子」、「最富麗堂皇的圓樓」之稱,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而且,振城樓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在土樓中非常罕見。
除高超的建築技藝外,土樓的建築者對於土樓的選址也非常考究。土樓的環境大都優雅清靜,推開窗戶,蒼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飄香的飄香更是不絕於鼻,可謂步步為景。
編輯本段申遺過程
——以「大地土樓群」為例
世界文化遺產是指人類發展歷程中積累的世界公認的具有突出價值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古跡。分為文物、建築群和遺址三類。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遺產,屬於文化遺產類。
大地土樓群(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是中國民居建築的一塊瑰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事關國家民族利益、事關華安未來發展的大事;對於保護華安歷史文化,提高華安的國內外知名度,促進華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991年3月,華安大地土樓群中的二宜樓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10月,華安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06年5月,南陽樓被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福建土樓(包括華安大地土樓群)作為2008年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英文申報文本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格接收。2007年8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對華安大地土樓群進行現場評估考察。
2008年7月6日,作為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安大地土樓群將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接受表決
編輯本段旅遊貼士
交通:客家土樓多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廣州有到漳州和龍岩的火車,自駕車南靖、永定兩縣各鄉鎮的道路多數是柏油路面,行車一般沒什麼問題。
住宿:南靖、永定兩縣的住宿條件都不錯,有各種檔次的賓館,住進土樓也是個不錯選擇,條件雖然艱苦,但可領略地道客家風情。
美食: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為特點,鹽雞、釀豆腐和紅燒肉不可不嘗。
編輯本段旅遊攻略
從廈門到永定土樓可以坐專車或公車,坐專車費用高但是比較方便,坐公車要到湖坑鎮下車,湖坑鎮上有岔路去南溪土樓群,可以在岔路口包摩的來回,一個車不會超過25元。南溪的路也可以往田螺坑方向走,沿途可以去看蘆溪那邊的土樓。如果不去南靖書洋那邊的話,可以從南溪過去看田螺坑,然後從塔下的路返回高頭、洪坑、湖坑。如果還要去書洋的話建議就到觀景台來回,看完洪坑、高頭,再經塔下村、田螺坑去書洋更順一些。據說觀景台可以看南溪土樓的全貌,因為時間關系這次沒有去,不知道風光如何,但是潺潺的南溪水猶如一條緞帶,串起沿途各個村落的座座土樓、顆顆珍珠,點綴著小橋流水,風光非常優美,值得推薦。
最西邊的是南江村的八角樓(東成樓),其實就是方樓,不過四個角切了個小斜角,並不是正八角形。樓內有住戶,不收門票。我很喜歡東成樓旁邊的一座小園樓,里邊住了4兄弟7戶人家。門前正好對著小橋流水,生機勃勃,情趣盎然。
接著往東5分鍾車程,來到南中村的環極樓。環極樓要收5元/人衛生費,不過樓內倒確實挺干凈的。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年來歷經多次地震。一次地震過後,留下3米多長1尺多寬的裂痕,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樓內部中心環無祠堂之設,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好像北京天壇的迴音壁。
再往東5分鍾即到新南村的衍香樓。衍香樓座落在一潭碧水旁邊,風光不錯。潭名游皇潭,算是個微型水庫,還有個小小的發電機組。這個土樓的大門布局比較特別,增加了一系列的外圍附設。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磚木雕刻比較精細,牆壁上書畫也比較精美。門楣上書「大夫第」,屬於詩書世家。這個樓也是要收5元/人的衛生費的,同樣也很乾凈。
繼續往東回來10分鍾左右路程,溪邊立著的是振福樓。這個樓不在大路邊,大門正對著南溪,依山伴水。由於現在被人承包下來准備開發成展覽館,所以還沒有開放。據說樓內用了許多石料和磚料,雕刻精細,外土內洋、中西合壁、富麗堂皇。
****************
回到湖坑鎮。鎮上可以包小面、摩的,也可以住宿、補給、飲食FB。路口旁不遠處有一家美廉酒店,門面設施簡單。一大碗湯蒸兔子才10元錢,還有梅菜扣肉、燜豆腐、酸菜鴨血……味道都還不錯。比起旁邊的阿慶酒店來,真是實在的多。
如果不去初溪,可以直接從永定縣城坐[永定-高頭]的班車到達洪坑(土樓文化村)(9元)或者高頭(高北土樓群)(11元)。高頭與洪坑之間的道路正在修水泥路面,據說元旦前可以修好。往來其間基本上摩的比較多(3元/人)。
洪村土樓文化村門票40元。摩的可以直接帶進去,但是沒有門票進不了土樓,而且一旦發現有人沒買票進了村,保安就會安排查票,被趕出來的滋味不好受 。洪坑的土樓象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等還是很有代表性的,相比初溪的50元門票,還是可以進去看看。(據說早上和晚上保安下班了可以不花錢進去看:)。
洪坑可以住宿,住土樓大概是30元/人,交通也還方便。
******************
洪坑到高頭大概20分鍾的路程。高北土樓群就在快到高頭的時候大路左手側。最經典的當然是承啟樓,號稱「土樓之王」。「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 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門票30元,可以乘管理員回家的時候溜進去看看(現任管理員家就在土樓旁邊),不用理會村民善意的嚇唬 。土樓游覽,一個是宏觀,從高處俯視;一個是微觀,在樓內游盪。不進去看的話,始終會是個遺憾。從洪坑方向過去,快到承啟樓的道路拐彎處,有個小牌子,指示去觀景台的方向。說是觀景台,其實就是個小山包的坡頂。這里可以俯視高北村的土樓群景色。承啟樓旁邊還有一個圓樓,叫「僑福樓」,收5元衛生費,樓內空空,不值得一去。其實高北村的其他民房外觀也很有特色,可以到處轉轉。
******************
高頭過去一段距離就到了一個岔路口,一邊往曲江方向,一邊往塔下方向。兩條路都可以到書洋,沿途也都有土樓。不過往塔下村的路程要短一點,而且塔下村和坂下村的裕昌樓(東倒西歪樓)是絕對不可錯過的。因此推薦路線:可以先往曲江方向觀看一下河坑的七星土樓群,然後回過頭來走塔下。
從岔路口往曲江方向大概2-3公里左右,路爬到了一個拐彎的坡上,坡上有小路可以下到村子。這里可以看到河坑的七星土樓群的尾巴上三個樓。道路左手邊一條小路往坡上走,一直要爬到高壓電線塔那裡才能夠看到河坑土樓群的全貌。村子土樓很集中,不過單個看上去不是很特別。如果有興趣,可以在道路還沒上坡的時候過一座橋,沿著河邊的道路進入村子。
有時間的話,可以繼續前去石橋村,據說土樓的各種形態,和各種分布規律在這里都能找到蹤跡,是《中國民居建築》一書中土樓部分的樣板。
****************
回到岔路口繼續往塔下方向。昏昏欲睡中,道路拐了個灣,一灣溪水出現在你的面前,層層疊疊鋪開的流水,兩邊的民居乍一看有點吊腳樓的味道,溪上橫架著一座樣式特別的長橋。嚷嚷著讓司機停車的時候,司機會告訴你:這就是塔下村了。
不同於其他村子大規模的土樓群,這里的房子更多的是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小戶人家。在小巷裡穿來穿去,不小心穿到了人家的後門,擔心一條大黑狗正橫眉冷對著你 有人家在制茶,那份茶香縈繞半個村莊,勝過各家各戶門廊窗牆擺置的各色花草。
穿過小村,村後坡上就是張家的宗祠——德遠堂了。德遠堂是我們這一路看過來保存最好的祠堂。屋檐上的磚雕色彩華麗,彩鳳、青龍、獅子、翠鳥、各式各樣的花朵…大門口和樑柱上的木雕、漆畫都保存完好、製作精細、色澤如新。此堂之所以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在於祠堂前佇立的23根盤龍柱(21根老柱,2根新柱)。當地有為功德之人立龍旗柱的風俗,而德遠堂前的旗柱林數量眾多,且保存完好。
此處無需門票,所有的風景全部FREE,強烈推薦:)。
********************
塔下村再往東前行幾分鍾到達坂下村的裕昌樓。裕昌樓就是有名的東倒西歪樓了。收5元/人。據稱當年此樓為5戶人家一起修建,輪流供應修建土樓的木匠師傅飯食。但是因為彼此溝通不是很好,以至於對木匠師傅伙食供應不是很准時。這下得罪了大師傅,因此暗中動了手腳。以至於樓蓋好了雖然能住,慢慢的2-3層順時針扭斜,而4層則逆時針歪斜。可能力學結構剛好均衡,因此幾百年來倒也相安無事,被今人視為一建築奇跡。現今樓里還住有許多戶居民。裕昌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層的每家房子里都有一口水井。井水很滿福建土樓,水位很高,清冽甘甜。樓里的村民可能請你去他家喝喝用井水泡出來的有機茶。茶水品嘗無妨 ,如果不懂茶葉,購買的時候要謹慎一點 。
*********************
出裕昌樓,再往前到達田螺坑。就是有名的四菜一湯啦,因為四個圓樓圍繞一個方樓而形象得名。據說從正下方看,形似5朵色澤不同的蘑菇(土樓顏色略有不同,有的淡青,有的淡紅);從側面看,象布達拉宮(比較牽強);從上方看,那就是四菜一湯啦。沒有進村,在公路邊拍過側面的角度後,車子直接開到觀景台處。觀景台就在公路邊,位置正好處於村子上方,而且角度封得死死的,旁邊的角度哪裡都看不到一絲絲。所以管理處放心大膽的收取20元/人的門票,而遊客就為了那一眼風景,實在是很無奈 。
過了田螺坑,一路盤山而下到達書洋鎮,不到1個小時。途中有蜜柚賣,一斤5毛錢左右,小個的大概1塊錢一個。
********************
書洋小鎮上車子不多,到南靖的車次每天只有4-5班而已,大概是上午7點、9點、12點多、下午1點多、4點多,車票10元/人。可以包皮卡去南靖,48公里路,大概100元左右,摩的索價50元(書洋這邊的摩的要價比湖坑那邊要高不少,注意砍價)。
沿途經過呂鳳蓮的故鄉,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去看看南靖縣境內,梅林鎮長教村的懷遠樓和璞山村的和貴樓,以及船場鎮下山村的福興樓、隆興樓,南坑鎮新羅村的半月樓、翠林樓,還有最袖珍的土樓-如升樓。
道路沿著船場溪一路蜿蜒,很多的香蕉林,也是一派山清水秀。行程大概1個小時左右,路況不錯。南靖境內除了土樓外,也有溫泉,還有熱帶雨林保護區,路況都還不錯,還是值得轉轉。
南靖屬於漳州市,去漳州可以坐的士,非常方便,10元/人,大概35-40分鍾路程。
增值資料
1 沙石蛋白建堅固土樓
福建土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現今逾千座土樓分布於福建西南山區,主要分為圓樓、方樓及五風樓等,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牆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2 美國曾誤為核彈發射井
形狀獨特的客家土樓,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戰時期,被美國誤為核導彈發射井,經過20年的研究,用間諜衛星拍下無數圖片(土樓的俯視圖),仍無法了解1500座「核導彈發射井」中的「機密」,中情局在1985年終派出一對夫婦偽裝遊客,到福建南部的南靖縣調查,終於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絕不是間諜衛星所發現的「核武設施」,才令美國當局鬆了口氣。
福建土樓入選世界遺產 :
2008年7月7日清晨6點多,一夜沒睡踏實的福建永定縣居民林志成被一條越洋簡訊「叫醒」,簡訊內容只有三個字:「成功了!」窗外響起過年時才有的鞭炮聲,林志成出門一看,好消息已經傳遍鄉里,土樓里的家家戶戶掛起了喜慶的紅燈籠。
申遺成功的「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即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昨天,上述土樓所在的縣區都舉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為期十年的聯合「申遺」路終於以成功劃上圓滿句號。這是繼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於2007年入選世界遺產後,中國南方又一處打動世界的民居生態樣本。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世界遺產網公布的「福建土樓」的申報簡介中這樣寫道,「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與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許多遺址、古跡、皇宮相比,中國「福建土樓」的奇特之處,恰恰蘊含在一種平實的、平民的生活之中。「福建土樓」至今人丁興旺,文化繁榮,相處和諧,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態的「活」標本。林志成告訴記者,永定縣有4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還生活在23000多座土樓中;土樓已經通上了水、電、煤,使得土樓既滿足了現代生活的便利,又完整地保留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在中國已有的36處世界遺產中,1997年入選的雲南麗江古城、2000年入選的皖南古村落、2007年入選的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加上剛剛入選的福建土樓,中國南方民居已有四處成為全人類共有的世界遺產。
編輯本段董斌研究員講解福建土樓風水
應有關方面邀請,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 國際環境景觀生態管理學院資深研究員董斌先生對福建土樓作了評價:他認為福建土樓以各種各樣的圓樓以無角逼走「煞氣」,其實那所謂「煞氣」是不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中庸因素的文化氣息,引領著和諧的民風家風傳承,千百年來,土樓的子子孫孫繁衍昌盛,土樓各自以吉祥的命名,再現著「天、地、人」三方完美結合的文化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在建造模式上,又體現了完美的國畫效果,把「框景」文化容納於中,在選址上,完全符合風水上關於明堂和案山的選擇,古代的土樓的建築者對於土樓的選址當然也非常考究。土樓的環境大都優雅清靜,推開窗戶,蒼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飄香的飄香更是不絕於鼻,可謂步步為景,步步吉祥,層層好運,才迎接來今天的世界文化遺產入選。
董斌先生認為,福建土樓中的「土樓王子」振城樓、這座「最富麗堂皇的圓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樣的結構,體現了,八卦風水學的深刻豐富的宜居原理。而且,振城樓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文化的融合,這是福建文化容易接受外來優秀文化,吸納天地萬象為我精華精氣神的表現,在土樓中非常罕見,也是優秀的人文傳承。
董斌先生認為,在文化傳承方面,福建土樓以方圓結構為准則,體現了易經風水學中「三易」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會議審議批准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的高度評價的園子叫「易園」,為什麼叫「易」園?「簡易,變易,不易」,也可以作為美學的標准,游遍蘇州名苑,你感覺清爽,這就是簡易,清爽中又曲徑通幽變化無窮,這就叫變易,簡易與變易交相輝映,這就是不易,這三易,是中國園林建築的文化靈魂,所以我說,易經之道,用之在法,其妙在人;「三易」之間,道盡中華美學最基本和最復雜的原則,還有比叫「易園」更合適的名稱么?可以這么說「三易」是中國園林美學的靈魂原則!南靖縣最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樓群。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這樣層層接納,層層呼應,不僅在外觀上奇異秀麗,而且在氣勢上以勢應天地山川。而南靖最高土樓「和貴樓」雖建於沼澤地,至今卻仍巍然不動;精美的懷遠樓目前牆體光滑無脫落,夯土配方與夯築技藝極為高超,室內雕梁畫棟,充滿古雅書香氣息,完全是風水學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
結實的三合土牆,結合了「三防」(防風、防水、防震)功能和防盜和防匪。董斌先生認為,在實用和美學原則上也結合的非常緊密。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其存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的結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風水的原則。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不僅僅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其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董斌先生認為,這個遺產項目容納了風水、文化、景觀、生態、人文為一體,是一個環境景觀生態風水學的樣本。
D. 福建土樓有什麼作用
六大作用:
1、聚族而居功能
2、安全防衛功能
3、防風抗震功能
4、防火防潮功能
5、通風採光功能
6、經濟環保功能
有專家總結世界獨一無二的福建土樓民居建築有六大特性:1、經濟性(生土、杉木等建築材料就地取材);2、防禦性(土樓高大威嚴,內部防盜,防火,防水生活設施配套齊全,形成城堡,易守難攻);3、堅固性(圓土樓每個部分相互牽引,形成整體彈性和向心力,具有防風抗震的作用);4、物理性(圓土樓內低外高,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具有調節氣溫的作用);5、藝術性(圓土樓環環相依,方圓結合,布局合理,造型美觀實用);6、環保性(以生土、林木為主的土樓建築材料,取之於大自然,一旦損毀又回歸於大自然,不污染環境,且隔音隔熱,寒暑皆宜,完全符合節能時代的要求)。
E. 關於客家土樓的問題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在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
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卧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牆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
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採光好等特點。由於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是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1350年的比薩斜塔聞名世界。它的出名,在於斜而不倒。六百多年來,塔身緩緩向南傾斜,近一個世紀傾斜似有加速之勢,尤其是經過1972年大地震後,它的斜度現今已達8度。比薩斜塔的斜,是塔身整體的斜。單從塔體來看,每一處結構還都是橫平豎直,中規中矩的。
在中國福建南靖縣境內,有一處堪與比薩斜塔叫板的古建築,它就是號稱「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裕昌樓是一座圓形土樓,建於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較比薩斜塔僅晚十幾年。裕昌樓共有五層,房室270間,從三層開始,樓內迴廊木柱便從左向右傾斜,最大斜度達到15度;而第四層迴廊的木柱又以同樣斜度反方向從右向左傾斜,兩層樓的木柱看上去東倒西歪。歪斜盡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層至五層的木柱迴廊看成一個整體,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頂部的木柱卻是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的。裕昌樓的斜,是局部結構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視新大樓,有驚無險,斜而不危。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跟南靖縣城53千米。建於清代雍正十年,是座佔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
漳州土樓數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土樓是華安仙都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土樓中的優秀代表作,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圓樓之王」、「國之瑰寶」之譽。
歷史最悠久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規模最大的土樓是直徑達94.5米的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它有「超級土樓」之稱;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它是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來自各國的專家經過緊張熱烈的審議討論,最後由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委員國一致表示通過將中國的福建土樓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建築,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而備受世人矚目。1999年,福建土樓「申遺」工作啟動。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04年,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去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福建土樓遺產申報項目進行現場評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正式評估,成為提交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的全球47項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一,這也是2008年我國參評的唯一文化遺產審議項目。
F. 福建客家土樓的構造是怎樣的
福建客家土樓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最集中的地區是福建省的永定縣和南靖縣,此外在閩南的平和、漳浦、雲霄、華安、詔安等地亦可見到。客家土樓以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
客家土樓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
永定土樓現有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2萬多座,其中圓樓360多座,它似從天而降的飛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其中振成樓、福裕樓、承啟樓、奎聚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啟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竣工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整座樓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組成,石基土牆磚木結構,通廊式。環與環間以天井相隔,石砌廊道相通。樓牆周長1915.6米,總面積5376.17平方米。有句話很好的形容了承啟樓的特點「高四層,里四圈,上上下下幾百間;圓套圓,圈套圈,歷盡滄桑幾百年」。承啟樓外環4層,高12.4米,設4部樓梯上下,每層用穿斗式木構架和漿砌泥磚分隔成72開間;底層為廚房,2層為谷倉,3、4層是卧室,並在外牆開窗;二環高兩層半,每層44開間;三環為單層,作為書房,計36開間;四環是廳堂與迴廊組成的單層「四架三間」兩堂式院落,是樓內族親議事、婚喪喜慶等活動場所。公共設施除了鑿有兩口飲用水井外,還有一個大門、3個中門、8個側門、8個檐廊拱門、8個防衛巷門和百餘米的上下樓梯、干余米的通廊,安排之巧妙。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秀麗的造型藝術,融於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之王」。
振成樓建於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因當時地處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是振成樓的一大建築特色。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桿,古樸典雅,精緻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全樓人婚喪喜慶、族人議事聚會、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均在此進行。廳中石柱石樑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神廟,而重達數千斤的石柱、石樑在八十多年前無公路、無汽車、無機械作業的情況下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令今人難以想像。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同時具備良好的安全防衛功能。因此,客家土樓便有了一些防禦「工事」,外部厚實土牆高聳、渾然一體,內部防盜、防火、防水及生活設施配套,形同城堡,易守難攻。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土樓,實際上又是一個個堅固森嚴的壁壘,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內涵。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採光好等特點。土樓堅固牢靠,土槍炮轟不倒,地震震不倒,水浸浸不倒。客家土樓,大小石塊累砌打牢地基;生土摻入紅糖水、石灰夯築厚土牆,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牆體從底層往上逐漸減薄,並在土牆內埋入竹木片,就像現代水泥牆里配置鋼筋一樣,增加牆身的整體性,形成整體彈性和向心力,而比其他民居來得堅固。土樓牆厚,可以抵擋酷暑,阻止寒風,使樓內形成隔熱保溫、冬暖夏涼的小氣候。
土樓與建築學、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民俗學、倫理學等有著密切關系。每座土樓,中軸線分明,廳堂、大門、主樓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附屬建築對稱分布左右兩側;樓樓有廳堂,以祖堂為核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內通廊式平面,四通八達。廳堂雕梁畫棟,有眾多典雅、精美的雕刻,歲時節慶、婚喪喜慶、民間文藝、倫理道德、宗法觀念、宗教信仰、穿著飲食等等,處處展示了客家的古樸民風。這些都體現了永定客家土樓建築藝術的精緻性和審美價值。
客家土樓閃爍著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走進土樓,就像走進一個神秘的東方古城堡,又像走進一個和美、溫馨的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