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春亭記翻譯
宋仁宗景佑二年秋天,清河縣一位姓張的君侯,以殿中丞的身份來任泗州太守。張侯一到任,便問百姓平時擔憂的是什麼,並打算治理其中最凶惡的。州民們回答說:「凶惡沒有比淮河更厲害的。」第二年春天,就修築州城的外堤,利用它原有的舊堤加高、加厚。度量堤長有一萬九千二百尺,用人工八萬五千個。泗州的老百姓說:「這使我們受益啊,而且是大工程啊。但人力出於州中的軍隊,而築堤的石料來自南山。做這樣大的工程,老百姓卻不感到有負擔的壓力,這是執政的官偏愛我們啊!不出一點力就享受這樣大的利益,不行啊!」於是一起獻出米糧一千三百石,用來供養參加築堤勞動的州兵。堤修好了,高三十五尺,土夯得很結實,石頭砌得又堅牢,它捍衛著泗州並可防備洪水等災害,可以經久不壞。
不久,張侯說:「泗州,是四通八達的州郡啊!對來往的賓客要以禮相待。」於是就利用並從前蔣侯的房舍進行重新裝修,作為慰勞、餞行的場所,並取名「思邵亭」。並且將他的美德推及前人,並銘記著當地百姓對他的懷念。他又說:「泗州,是天下水道匯合的地區,每年水道運糧船必定聚在這里。」於是修整了常豐倉西邊的二間房舍,一個用作觀看船隻出入往來之用,名叫某亭;一個作為船家、役夫臨時投宿的旅舍,名叫「通漕亭」。這以後,他又說:「我也該有個休息的地方吧。」於是在東城建築了州的官署,取名叫「先春亭」,它依傍淮水,可遠觀西山。
這年秋天,我貶官到夷陵,經過泗州,因而知道張君侯善於治理政務。從前周朝單子奉命往楚國訪問,路過陳國,看見陳國的道路很臟,且河水遍地而沒有修築防水的堤壩、橋梁,賓客到來也不給安排館舍;來往旅客,沒有投宿的寓所,於是知道陳國必遭滅亡。因為築城郭以防兵事,修道路以暢交通,設旅舍以便行旅,這都是夏、商、周三代處理政務的法規,而周朝官吏特別嚴謹地重視它,以便隨時備用。現在張君侯所做的,首先為百姓防備災害,接著是為旅客來往著想,最後才想到自己的休息處所。所以說:他懂得處理政務啊!
先前,有一年漲大水,泗州幾乎被水淹沒。前任員外郎張夏主管這個州,也曾築堤來防禦水患。那就是現今所說利用來擴建河堤的那個舊堤了,這個工程堤築得最大。我詳細地記錄了其中最大的工程。
B. 我很嚴重地暈交通工具,該怎麼辦呢
暈車耳貼合肚貼都好用,我媽也是,但是貼了就行
C. 宋代的海船和內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區
宋代的海船和內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區:
海船主要分布於:靠近黃海、東海、南海的省份,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廣東、海南等。
內河船主要分布於:沿著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省份,例如:兩湖、江西、安徽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
兩者的定義:
海船:是適宜於在海洋區域航行的船。
內河船:即是在河上行駛的船,一般不再海上行駛。
兩者的區別:
其區別取決於航行環境:海上風大浪高,航程距離遠,而內河曲折,船舶密度比海上大。
所以,具體區別是:
1、海船可以造得大,大到數十萬噸,內河船舶造不大。
2、海船遇大浪的機會多,中小型的船體採用園舭型,而內河船舶一般是平底的。
3、為減少甲板上浪,海船的干舷較高。內河風小,內河船舶的上層建築可以造得相對高。
4、內河彎多,內河船泊的轉彎半徑小,操縱靈活性比海船高。但航速低。海船在大海,通訊系統和導航系統遠比內河船舶好。
5、兩者的錨穴位置也不同,海船往往將錨穴布置在船首兩舷,而內河平底船往往將錨穴布置在其圓鈍的船首處正中,只有一個錨穴,且是陷在裡面的。
D. 明朝的造船發達嗎
明初造船業十分發達。民間造船業主要生產小型的民運船隻,大規模的造船業都屬於官工業。南直隸設有龍江船廠、福建福州設有五虎門船廠,廣東新會設有東莞船廠,其他如太倉、臨清、直沽、遼東吉林等地也都設有造船廠。造船的種類有海上遠航用的大型海船,海上或江河作戰用的戰船,運糧的淺船,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等。
明初官營造船業規模最大的南京的龍江船廠。廠地廣闊,船造成後,直接在長江下水。廠內分工很細,除船主體工廠外,附設細木、油漆、鐵件、艌作、蓬作、索作、纜作等作坊。還設有龍江寶船廠,專門為鄭和下西洋製造大型高級海船。這個廠的工匠都是閩、粵、江、浙等地征調來的技術高超工人,共有四百多戶。(《龍江船廠志》卷四)
福建福州船廠是生產防倭船隻的專業廠,生產「大福船」。《明史·食貨志》說它「能容百人,底尖上闊,昂首尾高,舵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木女牆及砣床。中為四層,最下實土石,次寢息所,次左右六門,中置水櫃,揚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設翼板,可憑以戰,矢石火器皆俯發,可順風行」。廣東新會東莞船廠製造的「橫江船」「烏槽船」,也是海上戰船,名為「廣船」。船體的靈活性和堅固性超過「福船」。
各地造船廠生產最多的是運輸船隻。永樂時遷都北京,漕運糧食的漕船用量大增。漕糧北運,用近海海船,海運到京,用河船經過運河北運。運糧船分兩種,一為遮洋船,一為淺船。前者用於海運,後者用於河運。明初糧船最多時達到一萬零八百五十五隻,其中遮洋船三百四十六隻,淺船一萬零五百零九隻。(《明會典》卷二百)
明初造船業的製造技術和船隻生產量,都居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是發展水平較高的手工業部門。
E. 最大的運糧船一次運多少糧
21w噸。
南都記者獲悉,1艘糧船密集到港,為減少大船在錨地等待時間,糧通公司生產指揮中心根據潮汐情況等科學制定每條糧食船的靠泊時間及完船時間。操作部門馬力全開,爭分奪秒搶卸。同時碼頭外,客戶派來的50餘輛提貨卡車整裝待發,疏運直提。環環相扣,緊密配合。經過各方協調以及艱苦奮戰,1條糧食大船都提前完貨,為後續的船舶靠泊爭取了寶貴時間。
其中「納維斯希望」輪經轉棧車全部入堆場平倉,單日3.8萬噸,單船3.3萬噸/天,單段1.5萬噸的高效卸率刷新了卸堆場平倉的卸船記錄。
F.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部 8 .9 和第二部的第一章的讀書筆記, 急啊!!!
急風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鄉——柳溪鎮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潘冬子挑柴經過胡漢三家門前被正准備倉惶逃命的胡漢三攔住盤問,逼他說出他父親潘行義的下落,並喪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問。這時,紅軍在潘行義的引導下,打進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紅色政權,潘冬子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潘行義在對敵作戰中負傷,他在手術中主動將麻葯讓給階級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潘行義隨部隊轉移。臨行前,他給潘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親暫時離開柳溪,轉入了深山老林。在當地領導游擊隊和革命群眾進行斗爭的紅軍幹部吳修竹,向他們傳達了遵義會議的精神,增強了潘冬子和母親堅持斗爭的勇氣和力量。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潘冬子的母親壯烈犧牲,潘冬子看到母親的死,變得更加堅強。在閃閃的紅星照耀下,潘冬子積極參加對敵斗爭,他在戰斗中破壞了吊橋,切斷了敵靖衛團的後路,使敵人繳槍投降;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送給游擊隊;他和椿伢子把情報送給游擊隊,搞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了敵人的搜山計劃;他沉著機智地應付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試探和盤問,最終滿懷仇恨地砍死了胡漢三,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打姚灣鎮的軍事行動。戰斗迎來了勝利。
1938年,在江南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奉黨中央命令,准備開赴抗日前線。上級派潘行義來接吳修竹領導的游擊隊下山。潘冬子和父親終於見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顆閃閃的紅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紅軍戰士,加入了紅軍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
G. 明朝擁有發達的航海和船隊 為什麼沒有採用海路運輸糧食
海上風浪特別大,尤其是中國沿海。運糧船多半吃水很深,體積小,在海上非常不安全。海船造價太高,因此,海運不是最為經濟的選擇。而河道運輸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安全。因此,海運糧食是比較不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