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消防用水液位系統控制箱出現報警應如何處理
消防用水液位系統控制箱出現報警,應當對水箱實施補水或者停止水箱進水。
對於自動控制水位的水箱,在液位正常時發出報警,應檢查原因,需要是對故障進行排除。
② 消防主機顯示監管是什麼意思
在實際工作環境下,有的時候是誤報的,例如連接壓力開關的線路短路就可以觸發輸入信號。所以最好檢查一下壓力開關是否動作,如果沒有動作就檢查一下線路是否有短路的現象。
消防主機即火災報警控制器,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心臟,可實現集中控制,可向探測器供電,並具有下述功能:
1)用來接收火災信號並啟動火災報警裝置。
該設備也可用來指示著火部位和記錄有關信息。
2)能通過火警發送裝置啟動火災報警信號或通過自動消防滅火控制裝置啟動自動滅火設備和消防聯動控制設備。
3)自動的監視系統的正確運行和對特定故障給出聲、光報警。
③ 消防主機有一個監管,該如何處理
消防主機有一個監管想要進行處理,可以按照消防主機的安全使用操作說明書進行操作,對於規則遵守就可以了。
④ 水流指示器被監管是怎麼回事
噴淋系統管道上一般有水流指示器和信號閥兩種東西,這兩種分別被一個監視模塊連接到消防主機。根據國標,水流指示器必須參與噴淋系統的聯動,也就是說,水流指示器在報警類型上不應該被設置為監管,一般設置為火警。
信號閥只是顯示閥門的開閉狀態,可設置為監管。防止有人誤關掉閥門,這樣主機就可以顯示這個信號閥被關閉了。
我是做消防系統調試的,希望採納。
⑤ 消防水箱及水池的水位是怎麼報警的怎麼把它關掉
《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 3.7.7條文說明溢流水位高於報警水位。如果設置成一樣,溢流了才報警,那等到電動關閉或者人工關閉就可能已經水淹了。
一般的水位裝置有3種:
1、浮球限位裝置:將進水管入水池,在池內合適的位置裝浮球開關限制水位。
2、電子限位器,將該設備調試好放入水中,達到自動給水功能。
3、設置排泄口,水滿後自動從排泄口排出,為了避免浪費,一般不用。
(5)消防水位信號監管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液位感測器採用4~20mA模擬量信號,大規模集成電路,硅油隔離,使用壽命長,高精度(1/1000的精度)等特點,可將水位精確到毫米,通過二次儀表以數字的形式顯示,二次儀表最多可以做到四個報警點,例如在低水位、高水位或超高水位都可以做到聲光報警指示,且必須手動才能解除。
把原有的閥門前移,加裝一個電磁閥,當消防水池水位低時由二次儀表控制電磁閥打開給消防水池補水,當補到用戶所需要的水位時由二次儀表控制電磁閥關閉停止補水(需要的水位可通過二次儀表任意設定)。
當消防水箱及消防水池的水位出現報警時,可以通過浮球閥進行停水和補水。閥門在水池外,浮球在水池內,之間通過連桿連接,浮球始終都要漂在水上。當水面上漲時,浮球也跟著上升,浮球上升就帶動連桿也上升。
當上升到一定位置時,連桿支起橡膠活塞墊,封閉水源。當水位下降時,浮漂也下降,連桿又帶動活塞墊開啟進行補水。
根據規范要求,消防水池和消防水箱還應滿足以下要求:消防用水與其他用水共用的水池,應採取確保消防用水量不作他用的技術措施。消防水池的出水管應保證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積能被全部利用;消防水池應設置溢流水管和排水設施,並應採用間接排水。
⑥ 火災報警控制器顯示水流指示監管信號,是什麼原因,怎麼解決呢
壓力開關報警說明水系統的壓力有變化
水流報警說明水流動了
估計是穩壓系統啟動或末端放水造成的,可先將主機復位觀察
1、如不再報警說明壓力不再變化
2、如扔報警需到這兩個設備所在現場進行處理,如現在管網水壓沒有波動還報警,說明這兩個設備的觸點粘連,需維修
⑦ 消防水泡報監管怎麼處理
水炮探測器有感應,水炮動作後,才會報監管,但是未啟動電磁閥,未聯動,復位即可
⑧ 消防主機有一個監管,該如何處理
監管是監視設備動作的一個反饋,設備不動作就恢復了。消防自動報警系統監管指的是輸入模塊的信號,也就是類似於水流指示器動作,信號閥關閉導致的,這個停止補水,水流指示器的監管就消失了,打開信號閥對應的監管也就消失了。
⑨ 消防主機顯示壓力開關監管是怎麼回事
是因為監視模塊受到輸入信號。
消防主機即火災報警控制器,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心臟,可實現集中控制,可向探測器供電,並具有下述功能: 用來接收火災信號並啟動火災報警裝置。該設備也可用來指示著火部位和記錄有關信息。 能通過火警發送裝置啟動火災報警信號或通過自動消防滅火控制裝置啟動自動滅火設備和消防聯動控制設備。自動的監視系統的正確運行和對特定故障給出聲、光報警。
現代火災報警控制器為了減少誤報,方便安裝與調試,降低安裝與維修費用,減少連接線數,及時准確地知道發出報警的火災探測器的確切位置(部位編號),都普遍採用脈沖編碼控制系統,組成少線制的匯流排結構,由微型電子計算機或單片計算機作為主控核心單元,配以存儲器和數字介面器件等。因此現代報警控制器有較強的抗於擾能力和靈活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