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漢四方喜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四方喜商貿有限公司是2014-12-12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版公司(自然人獨資權),注冊地址位於武漢市江夏區文化路富麗傑座6#2-1001。
武漢四方喜商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115333430615J,企業法人徐興鋒,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漢四方喜商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計算機及配件、教學設備、燈光音響設備、辦公設備、電子產品、辦公用品、文化用品、日用品、安防產品、勞保用品、家電、傢具、服裝批發兼零售;企業管理咨詢服務,企業形象策劃服務;樓宇弱電系統安裝;會議會展服務;勞務分包;計算機網路工程設計、安裝。(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湖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15111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704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武漢四方喜商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⑵ 南康人怎麼樣
康市位於江西省南部,居贛江上游章江中下游,毗鄰贛州市中心城區,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國土面積1796平方公里,人口81萬,轄19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293個行政村、25個社區居委會。
南康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秦、漢名「南埜」,三國立南安縣,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名南康,1995年撤縣設市,至今有1700多年歷史。南康代有名人,宋代有省元(狀元)劉必元、「大隱居士」田辟,清代有我國著名史志學家謝啟昆,宋、明、清有進士53人、舉人218人;現代有早期工人運動先驅陳贊賢、抗日名將賴傳湘和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家、《資本論》譯者郭大力等。目前,南康在外的鄉親有120多萬,素稱「南康之外還有一個南康」。
南康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距贛州市中心城區半小時車程,距廣州、深圳、廈門、南昌均4小時車程。境內有2條高速(贛粵高速、贛韶高速)、2條國道(105、323)、2條省道(贛豐線、康唐線)、2條鐵路(京九線、贛韶線)和1個機場(贛州黃金機場),南康已成為擁有「四縱四橫一空」的立體交通網路框紐城市。
南康產業聚集,商貿活躍。已初步形成礦產品、傢具、服裝、電子信息、精細化工、食品、甜柚、生豬、飲食娛樂、商貿物流十大主導產業,是江西省的傢具產業基地、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和全國100個重點食品加工縣(市)。是中國甜柚之鄉、全國瘦肉型商品豬生產基地。南康人商業文化底蘊深厚,全民創業氛圍較濃,民營經濟是市域經濟的主體,在贛州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響,有「江西的溫州」之稱。1997年5月,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前來考察後,將南康經濟現象概括為:「無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聯四方」。
⑶ 南康市在什麼地方啊有什麼特點啊
南康市位於江西省南部,與贛州市毗鄰,國土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人口80萬,轄25個鄉鎮。蓉江鎮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2萬。
南康自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縣以來,已有1700多年歷史,自古以來,南康就是溝通中原和南粵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人文薈萃。改革開放後,南康市委、市政府順應時代潮流,實施「個私興康」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把南康建設成為「江西的溫州」的目標,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來考察後,欣然命筆題辭:「無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聯四方」。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傢具和服裝製造加工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遠銷歐美日和中東、東南亞,成為江西省最大的生產加工批發基地、大京九鐵路線上的新興工貿城市。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億元,財政總收入2.2億元,銀行年末存款余額達23.3億元。
近年來,我市抓住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主動承接產業升級梯次轉移,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突破口來抓。不斷解放思想,擴大開放,通過市場運作籌集資金投入農業開發、工業園區建設、城市建設以及學校、醫院等公益事業建設,重點引進了一批電子、化工、玻纖、出口服裝等工業企業;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戰場。建成了金雞工業園、羅邊工業園、章惠渠工業園和個私工業園;中心工業園規劃4000畝, 已完成「三通一平」面積1800畝,五條主幹道基本貫通;正在規劃建設龍嶺工業園。運用經營城市的理念推進城市「一江兩岸、一城三區」的開發建設,拓寬城區面積,提升城市品位,為建設都市化南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氣候條件。我市地處東徑114°29′—114°55′、北緯25°28′—26°14′,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3℃,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12月均溫8.8℃,7月均溫28.6℃,無霜期286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43.2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56.6小時。
資源分布。全市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品位較高。主要有金屬礦、非金屬礦和地下水、礦泉水4大類。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27種,已開採的有鎢礦、錫礦、銅礦、稀有金屬(鉭鈮)礦、稀土金屬礦、鉀長石礦、石灰岩礦、高嶺土礦、螢石礦等。森林覆蓋率達57.6%,果園面積達12萬畝,其中甜柚7萬畝,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甜柚之鄉」。
區位優勢。南康所在的贛州市(俗稱「贛南」),國土面積達3.94萬平方公里,境內群山環繞,江河密布。在群山環繞之中,是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下的盆地,其中最大的贛州盆地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主要由贛州城區和南康市所構成。盆地內地勢平坦、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南康區位優越,市區距廣州市420公里、深圳市390公里、南昌市400公里、贛州市區中心28公里(距贛州黃金機場、火車客運站26公里)。京九鐵路、105國道、323國道橫貫全市,正在建設中的京深高速公路贛粵段從北到南,長達86公里,將於2003年底竣工通車;即將開工建設的贛韶(贛州—韶關)鐵路和規劃中的渝廈(重慶—廈門)高速公路,構築了全市兩縱、四橫大交通網路。
水電通訊。南康市有較為完善的供水供電系統。日供水10萬噸。自有水電裝機容量1.6萬kw ,2座110kv變電站、4座35 kv變電站,供電容量8萬KAV,連接華中大電網可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通訊網路四通八達,光纜、數字微波、國際互聯寬頻網已開通,移動通信信號覆蓋城鄉。
人文環境。南康是客家人最早聚居區之一和客家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人民質朴淳厚、知禮重義,與閩粵、港澳台有獨特的親緣、人緣、地緣關系和長期穩定的交往,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治安良好。
文化底蘊。我市是聞名全省乃至全國的教育大市,高考和中考錄取連續多年列贛州市第一。南康中學是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綜合質量評估列贛州市第一名;南康中等職業學校是全國重點職校,培養的畢業生在沿海供不應求;民辦中英文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實行寄宿制辦學,學生規模達到2200人;民辦寄宿制中心幼稚園即將竣工招生。每年都吸引外地千名以上學生慕名而來南康就讀。南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文峰塔、坪市蓮花山等成為人們的休閑勝地。
人才資源。全市有勞動力42萬人,其中在外務工的10萬餘人,可為企業提供充裕的勞動力資源保障。距南康市區僅半小時車程的贛州市區內有南方冶金學院、贛南師范學院、贛南醫學院3所普通高等院校,9所高職學院(或中等專業學校),3所成人高等學校,29所成人中等學校,以及贛州有色冶金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可提供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科研服務。
支柱產業。全市工業已形成服裝、傢具、礦產品、食品四大支柱產業。成衣加工業,現有近千家服裝、鞋帽加工企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傢具生產廠家達70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用木料30萬立方;礦產品加工業有數十家年納稅超過百萬元的鎢、錫、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業以生產卷煙和花生巴、南瓜糕、板鴨等客家風味食品為主,產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
市場建設。我市現建有各類專業、綜合市場40個,總面積62萬平方米。南康成衣市場年營業額達4億元;其中國際家私城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傢具專業大市場,佔地面積150畝;國際服裝城內成衣交易市場佔地面積達158畝;已在籌建中的木材交易市場佔地面積400畝,汽車配件市場佔地80畝。此外,贛州市區的建材大市場、五金大市場、汽車交易大市場、果品蔬菜大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可提供各種生產原材料和生活用品。
外貿出口。設在贛州城區的贛州海關和贛州商檢局,可以隨時為外商提供優質高效的上門辦理有關進出口業務和商檢業務。
⑷ 江西省的南康是怎麼樣的一個城市
南康市位於江西省的南部,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國土總面積有1800平方公里,轄版19個鄉鎮,2個街道權辦事處,總人口89萬人,城市面積達1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0餘萬人。公元208(晉太康元年)置縣,199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南康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貿繁榮。自古以來,南康就溝通中原和南粵的要衢,商家雲集,名人輩出。明代「大隱居士」田辟、清代方誌學家謝啟昆、工人先驅陳贊賢,抗日名將賴傳湘,以及首次將《資本論》譯成中文版的著名經濟學家郭大力皆為南康人。改革開放後南康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個體興康發展戰略,使南康市的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巳成為江西省聞名的民營經濟強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來南康考察後,概括南康市經濟現象為「無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聯四方」。二00六年全市實現GDP38。8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元,增長8.1%,農民收入2861元,增長10.2%。
⑸ 南康市唐江鎮有多少年歷史啊
唐江鎮位於江西省南康市中部,是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和江西小城鎮改革試點鎮。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9.7萬人。
唐江歷史悠久。鎮區內古街店鋪和新區超市爭輝,沿江兩岸傳統風格與現代建築相映,自古以來,唐江就是贛南地區的重要商貿中心,民間素有「頭唐江,二營前」之美稱,擁有千年文化和商貿的積淀。
唐江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東承贛州市,南啟南康市,北接資源豐富的北部山區。唐江水陸交通發達,上猶江穿境而過,贛豐二級公路,康隆公路交匯於此,贛粵高速公路和昆夏高速公路均從境內穿過,即將建成的贛州機場在唐江的東部。鄉村公路建設正在迅速進行,竣工通車的路段有:二店前——學田公路;唐江——白石公路;唐西——幸屋公路;土橋灣——白石公路;塘窩——下灣公路;九駁橋——窯前公路。正在建設施工的有:幸屋——油樹;徐田坑——茶亭;平田——通古——上坑公路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已基本形成。
唐江鎮經濟發達。近年來,唐江鎮已初步形成傢具生產、木工機械、食品製品、經編紡織、汽車客運貨運等與大行業相對的集聚,比較知名的企業有:南康市華洲人造板有限公司,年產值達3000-3200萬元;南康市通達客運有限公司,擁有客運車輛80多輛,為江西省名星企業……截止2004年底,唐江鎮年產值超100萬元企業260多家,超500萬元企業3家,超1000萬元企業2家,全鎮實現工業產值近6億元。
唐江鎮商貿非常活躍。這里有小商品市場、蔬菜交易中心、耕牛交易市場、魚苗交易市場、中天商貿廣場等大大小小十幾處交易區,其中,耕牛交易市場是贛南最大的專業市場,魚苗交易輻射至鄰近的上猶、崇義、遂川、吉安等市,唐江還是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的綠蔬菜供應基地,無公害農產品正向產業化發展。
唐江個私經濟發展迅猛。2005年,全鎮共有個私企業213家,個體經營2295家,其中傢具行業155家,個私經濟企業人數達1300多人,工業總值5.2億元。
唐江鎮傳說
老古人相傳一唐江、二營前、三古陂,說的是贛南幾大名鎮,唐江居首。
據說唐朝以前,東臨上猶江的唐江墟鎮還是一片蠻荒丘陵盆地,這丘陵里只散住著幾戶客家人。其中有一盧姓人家住在南來北往且東西橫貫的十字路口上。那時,交通運輸非常落後,販運貨物如鹽、米、布匹等全靠背負肩挑和水運。路經此十字路口的販運挑夫及行人多要向盧家討茶水喝。遇到雨雪天就進盧家躲避,炎夏烈日當空時也是進盧家喝水、乘涼。盧家也同他們說古論今,談天說地,歡聲笑語滿屋。
客家人向來好客,盧家也因如此好客而名揚四方。遠近路客無不將盧家當作勞頓歇息、口喝飲水之處。可是,盧家房子矮小,每當路客多時,後來的別說無坐處,連立腳都沒有地方,只好站在門外。為此,忠厚、勤勞、善良好客的主人老盧想造新房屋,請了地理先生擇基定向和選吉日動土、奠基、裝門和上樑。
裝門和上樑前的動土、奠基、行牆都很順利,老盧一直心情舒暢。
可是,即將上樑的時候,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孕婦正從放在廳前的大樑上走來。老盧認為這很不吉利,就走到孕婦面前輕聲地責備:「唉,你這不是壞了我的好事。」孕婦一聽,覺得很委屈,心想:「難道懷孕女人就不能出門了嗎?」於是孕婦昂起頭來,對著一雙雙含有責備的眼神,大聲地說:「怕什麼,文官武將、普通百姓,哪一個不是從娘肚裡出來的?」孕婦話落,時辰即到,炮鳴上樑,大吉大利,順順當當。
自此,人們也效仿老盧,在這十字路兩邊做起了一排排新房屋,擺起了一個個售貨攤子。加上臨上猶江水運貨物便利,不上幾年,唐江交易場漸漸熱鬧了。看到今天來幾個,明天幾伙做生意的人,老盧想:把這些做生意的人定日集中,那就更方便大家。有一天,人多熱鬧時,他將想法與大家說了。眾人十分贊成,並推舉由老盧出面,請當地最有名望的楊老地理選個吉日。老盧找到了楊老地理,楊老地理翻書曲指算了算,說:「下月初一辰時,唐江開墟!那天將會發生三件奇事:蛇打鼓、馬騎人、頭頂天。」
不幾日,唐江開墟會出現三件奇事的消息很快在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傳開了。初一這天,四面八方的人們懷著好奇心,順便做些交易,敲鑼打鼓,鳴放鞭炮,雲集唐江。
辰時,一隻老鷹叼條蛇從唐江上空飛過,聽到驚天動地的鑼鼓聲,嚇得一鬆口,蛇即跌落掉在鼓面上,「咚」的一聲巨響,有些人嚇了一跳,有些人馬上喊起來:「蛇打鼓!蛇打鼓!」一聽說「蛇打鼓」出現,爭相觀看的人蜂擁而至。這時,一個肩背木馬的木匠也往裡擠,立在高處的老盧馬上大聲說:「大家看,『馬騎人』的奇事在你們後面又出現了。」正巧,一個買了鍋的男子漢剛將鍋頂在頭上,才聽到那邊有人喊:「蛇打鼓」,這邊又有人大喊出現了「馬騎人」,趕緊擠過來看熱鬧,站在高處的老盧又大聲說:「大家快看,頭頂天的人來啦!」隨著老盧指的方向看去,眾人皆哈哈大笑,頂鍋人自己也笑得合不攏嘴。
也許從老盧的第一個店開張到唐江開墟,都趕上了吉利的日子,做生意的人愈來愈多,生意愈來愈旺,唐江遂成贛南著名的大墟鎮。
千年客家古村--南康唐江鎮盧屋村
江西四大名鎮之一的南康唐江鎮,雄踞著一座穿越千年歷史的古村——盧屋村。這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薈萃,至今遺跡頗多。光滑的鵝卵石街、高高聳立的封火磚牆、花樹蓬勃的庭院、雕梁畫棟的祠堂,構築起一道古樸而亮麗的風景。徜徉在這里的每一條古道,你的心靈會感覺到每塊青石、每道磚牆載著歷史的積淀;瞻仰每一塊石碑、每一塊牌匾,你都會感到歷史的深邃、厚重。
挺立於村中的盧氏宗祠,更向人們宣示了盧屋人的自豪與信念。
畫棟雕梁,飛閣流丹,擺設講究,廳堂、天井等錯落有致,顯得那麼肅穆、莊重。
在宗祠的大門前,擺放著一面巨型石鼓,兩邊各豎立一根石制華表,展現了盧家祖先擊鼓為戒,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這一切見證了盧屋村的人文歷史,記錄著客家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盧屋村是個人口大村,現有人口1.1萬餘人,由於工作、讀書、經商等因素出外的人員,分布在海內外。這里山清水秀,一條名為沙溪的小河貫穿整個村莊,匯入川流不息的猶江河。幾十口池塘碧波盈盈,調節蓄水,利於農業、漁業的發展。3座水泥大橋飛架,成為連接外面世界的通途。
盧屋村人自古崇尚教育,講究文武之道,人才輩出。據有關資料記載,自宋元以來,該村共出進士13人、文武舉人30人,朝議、直奉、通議大夫、稟生、監生、貢生等300餘人。上世紀前期曾出上將、中將、少將9人。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後具有高級工程師、碩士、博士、正副教授等職稱、學位者七八十人。在贛南歷史上,一個村能出這么多人才,實屬罕見。如今,該村盧元偉、盧元良等人的進士牌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慶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頒發的詔書石碑仍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