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五大古橋是什麼
五大古橋分別是:安瀾索橋(四川-,繩橋或竹藤橋、趙州橋(河北趙縣-石拱橋)、洛陽橋(福建泉州-跨海梁式大石橋)、廣濟橋(廣東潮州-以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獨特風格)、盧溝橋(北京-石造聯拱橋)。
1、安瀾橋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2、趙州橋: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石拱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的校河上,為隋代開皇大業年間(公元590一608年)李春創建。橋梁全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跨徑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條並列的石條組成,弧形平緩,上設四個小拱。新中國建立後按最初橋樣進行了全面的修繕。
3、洛陽橋:洛陽橋一稱「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約10公里的洛陽萬安渡口,為著名的梁式古石橋,始建於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歷時六年零八個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橋原字長約1200米,寬約5米(現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扶欄500個,欄上精樓石獅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現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規模宏大。
4、蘆溝橋:蘆溝橋一稱「盧溝橋」,位於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與永定河的交匯處,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該橋全長265米,寬約8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共有精刻石獅485個。「蘆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蘆溝橋又以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地而載於史冊。
5、廣濟橋:湘子橋又名廣濟橋,坐落在潮州城東,橫跨韓江,全長500多米,因傳有韓愈的侄孫韓湘子手書「洪水止此」的石碣豎於橋畔,故名。湘子橋始建於南宋,歷時57年建成,東西兩段共18墩,橋墩用花崗岩塊鉚榫砌成。東西橋墩之間江水湍急,未能合攏,只能用小舟擺渡。到明代中期增築一墩,縮短了未合攏部分的距離,改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貫通東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擴四洲」。浮橋能開能合,隨潮升降,為我國最早的一座開關式石橋。明代此橋大修過五次,並在橋墩上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望樓,遂出現了「廣濟橋上甘四樓」的景緻。清雍正時又在浮橋兩端橋墩上置鐵牛兩只,牛背上鐫「鎮橋御水」四字。道光時洪水毀東岸橋墩,墩上鐵牛墜入江中。1958年大橋改建,加固日橋墩,新建十九孔鋼筋混凝土「T」字形梁,中間原浮橋部分增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承台式橋梁,廣濟橋自此成為通衢大橋。1976年又進行過擴建,原7米寬的橋面全部作車行道,另在橋兩側會拓寬2米作人行道。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置於橋上。「湘橋春漲」為潮州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