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大全 > 西安御面廠家電話多少錢

西安御面廠家電話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2-12-29 08:06:50

1. 西安的特產(吃的)

稠酒、德懋恭水晶餅、臨潼火晶柿子、臨潼石榴、花饃、秦椒、三原蓼花糖、大紅棗、西鳳酒、中華獼猴桃、牛羊肉泡饃(老孫家、義祥樓、鼎興春、同盛祥、一間樓、望月樓)、葫蘆頭泡饃(春發生)、粉湯羊血、樊記臘汁肉、老童家臘羊肉、鳳翔「臘錢肉」、陝北米脂「驢板腸」、biangbiang面、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藍田餄餎面、禮泉烙面、韓城大刀面、耀州窩窩面、澄城手撕面、華縣洋芋面、扯麵、手擀麵、撈面、宮廷罐罐面、田莊羊肉面、韓城羊肉糊卜、旗花面、苞谷糝面、臘八面、拌湯面、箸頭面、耀州蘑菇窩窩面 、耀州咸湯面、漢中梆梆面、合陽頁面、猴頭面、麟游血條面、彬州御面、澄城手撕面 、漿水面、撥刀面、扶風涎水面、乾縣酸湯面、華縣大刀面、陝北剁蕎面,攪團、攪團魚魚、漢中梆梆面、戶縣擺湯面、耀州蘑菇窩窩面、大荔爐齒面、西安油潑箸頭面、西安猴頭面及猴耳朵面、合陽頁面、三原疙瘩面、麟游血條面、陝北剁蕎面、油潑面、炸醬面、燴面、炒麵、鹵面、粘面、灕水面、米兒面、菠菜面、麻什面、清湯面、糊湯面、漿水面、蒜蘸面、涼拌面臨潼罐罐饃、蒲城椽頭饃、石子饃、渭南時辰包子、秦鎮米麵皮、乾縣鍋盔、發面餅、燙面餅、蔥花餅、油旋餅、肉餡餅、菜餡餅、單餅、雙餅、千層餅、蒸餅、芝麻餅、核桃餅、柿子餅、煎餅岐山掛面、乾縣叉酥、榆林炸奶鏈、佳縣蜜碗、子洲果餡、西安甑糕、西安蜂蜜粽子、歧山御京粉、扶風鹿糕饃、三原泡泡油糕、富平太後餅、大荔爐齒面、綏德油旋、定邊糖饊子、漢中菜豆腐、陝南熱涼粉、洋縣棗糕饃、洋縣豬白血

2. 不能錯過的“御面”,彬縣玉面

彬縣御面是陝西省咸陽市彬縣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

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姜女是《詩·大雅·綿》中盛的賢美聰慧夫人,以善於烹調著稱。後來古公亶父由豳遷岐,途經乾縣梁山,姜女也將御面製作技藝帶到了乾縣、岐山一帶,只不過因水土關系,那裡的小麥麵粉做成了流傳至今的「麵皮」。過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孫周武王滅商建周,親自來祖地豳國朝拜,專要曾祖母創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稱為「御面」。建都咸陽、長安的秦漢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為宮中食品。清慈禧太後晚年喜歡翻閱歷朝案卷,對周人先祖居豳的歷史及《詩·豳風》頗有研究,因而在頤和園修了「豳風橋」,她竟然從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製作淤面的記述,深為感動。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時,特地點了邠州淤面。

雖經3000多年的演變,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創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煉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後來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製成飴絡。製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適量,拌勻揉成面團,將面團放於涼水盆中反復揉洗,直到洗凈麵筋為止。再將洗出的面水過籮沉澱,在涼快乾凈處沉澱一夜。第二天濾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漿用小火在鍋內提煉成團,人工搓成小塊、籠蒸一小時後出鍋,用飴絡床壓製成粉條狀。或用文火在鍋里邊攪邊煉,煉成半熟為宜,再揉成細長條,置於籠內蒸熟。然後緩緩晾冷,用鋒刃片切成極薄的片,佐以蒜泥、薑末、陳醋、精鹽、香油,即可食用。御麵筋光柔軟,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縣製作的御面在「中國烹飪王國游·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

3. 彬縣歷史文化

1.彬縣歷史文化

戲劇

彬縣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至民國初期,有30多個「自樂班」活躍在鄉村。繼而又有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紅白事等場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樂、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通常農歷年末歲首排練,元宵節前後演出,正月底結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燈,游村轉戶,鼓樂隊開道。出演時,禮炮轟鳴,彩旗前導,鼓樂、高蹺、亭子、馬隊殿後,如三軍出征,威武雄壯。社火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劇目等。演員根據故事情節著妝,表現喜、怒、哀、樂模樣,形象逼真。

刺綉

刺綉,是彬縣婦女傳統的針黹女紅工藝。多綉在衣領、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頂、荷包、門簾、窗簾等日用品上,圖案有松鶴竹鹿、壽桃花卉、福祿富貴和各種幾何花紋圖形。尤以鞋底工藝見長,納扎式樣有「九針」、「升底」、「水波浪」等。針腳細密、圖案簡朴。

彬縣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北部,屬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版圖形似一正寫的「人」字。東連旬邑、淳化,南依永壽、麟游,西臨長武、靈台,北接甘肅正寧,為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在咸陽市發展總體框架中處於「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區位優勢相對明顯。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境內流長104公里,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轄8鎮8鄉,292個行政村。全縣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氣溫9.7℃,晝夜溫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無霜期180天,屬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半乾旱氣候。

2.彬縣歷史文化

戲劇彬縣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

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

至民國初期,有30多個「自樂班」活躍在鄉村。繼而又有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

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紅白事等場合。社火社火是在鼓樂、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

通常農歷年末歲首排練,元宵節前後演出,正月底結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燈,游村轉戶,鼓樂隊開道。

出演時,禮炮轟鳴,彩旗前導,鼓樂、高蹺、亭子、馬隊殿後,如三軍出征,威武雄壯。社火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劇目等。

演員根據故事情節著妝,表現喜、怒、哀、樂模樣,形象逼真。刺綉刺綉,是彬縣婦女傳統的針黹女紅工藝。

多綉在衣領、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頂、荷包、門簾、窗簾等日用品上,圖案有松鶴竹鹿、壽桃花卉、福祿富貴和各種幾何花紋圖形。尤以鞋底工藝見長,納扎式樣有「九針」、「升底」、「水波浪」等。

針腳細密、圖案簡朴。彬縣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北部,屬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版圖形似一正寫的「人」字。

東連旬邑、淳化,南依永壽、麟游,西臨長武、靈台,北接甘肅正寧,為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在咸陽市發展總體框架中處於「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區位優勢相對明顯。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境內流長104公里,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

全縣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轄8鎮8鄉,292個行政村。全縣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氣溫9.7℃,晝夜溫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無霜期180天,屬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半乾旱氣候。

3.彬縣歷史

彬縣舊名邠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塬。

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

全縣轄13鎮247個行政村,總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之一。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彬縣大佛寺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

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

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

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

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

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

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

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

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

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

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

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

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

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

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並入金。

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

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並入淳化縣,宜祿縣並入新平縣,州轄2縣。

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

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

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

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游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

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

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

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 *** 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斗爭。

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 *** ,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

4.彬縣在古代歷史中曾用過哪些名字

彬縣舊名邠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塬。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秦(前221~前206),設漆縣西漢(前206~8)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設立新平郡。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

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游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

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並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

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

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

5.彬縣的民族習俗簡介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塬。

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

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

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總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之一。

戲劇彬縣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

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至民國初期,有30多個「自樂班」活躍在鄉村。

繼而又有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紅白事等場合。

社火社火是在鼓樂、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通常農歷年末歲首排練,元宵節前後演出,正月底結束。

演出之夜燃火挑燈,游村轉戶,鼓樂隊開道。出演時,禮炮轟鳴,彩旗前導,鼓樂、高蹺、亭子、馬隊殿後,如三軍出征,威武雄壯。

社火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劇目等。演員根據故事情節著妝,表現喜、怒、哀、樂模樣,形象逼真。

刺綉刺綉,是彬縣婦女傳統的針黹女紅工藝。多綉在衣領、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頂、荷包、門簾、窗簾等日用品上,圖案有松鶴竹鹿、壽桃花卉、福祿富貴和各種幾何花紋圖形。

尤以鞋底工藝見長,納扎式樣有「九針」、「升底」、「水波浪」等。針腳細密、圖案簡朴。

[25]。

6.贊美家鄉彬縣新變化的徵文1200

我的家鄉彬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之處,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家鄉的歷史古跡聞名遐邇,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彬縣的文化底蘊濃厚,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至民國初期,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等場合。

7.彬縣在古代歷史中曾用過哪些名字

彬縣舊名邠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塬。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

西漢(前206~8)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設立新平郡。

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

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游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並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

8.美麗的家鄉(彬縣)徵文

我的家鄉彬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之處,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

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家鄉的歷史古跡聞名遐邇,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

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彬縣的文化底蘊濃厚,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

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至民國初期,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

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等場合。

9.陝西彬縣御面傳說歷史不超150字

彬縣御面是陝西省咸陽市彬縣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

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

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 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

姜女是《詩·大雅·綿》中盛的賢美聰慧夫人,以善於 烹調著稱。後來古公亶父由豳遷岐,途經乾縣梁山,姜女也將御面製作技藝帶到了乾縣、岐山一帶,只不過因水土關系,那裡的小麥麵粉做成了流傳至今的「麵皮」。

過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孫周武王滅商建周,親自來祖地豳國朝拜,專要曾祖母創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稱為「御面」。

建都咸陽、長安的秦漢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為宮中食品。清慈禧太後晚年喜歡翻閱歷朝案卷,對周人先祖居豳的歷史及《詩·豳風》頗有研究,因而在頤和園修了「豳風橋」,她竟然從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製作淤面的記述,深為感動。

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時,特地點了邠州淤面。

4. 彬縣御面的製作

雖經3000多年的演變,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創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煉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後來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製成飴絡。製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適量,拌勻揉成面團,將面團放於涼水盆中反復揉洗,直到洗凈麵筋為止。再將洗出的面水過籮沉澱,在涼快乾凈處沉澱一夜。第二天濾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漿用小火在鍋內提煉成團,人工搓成小塊、籠蒸一小時後出鍋,用飴絡床壓製成粉條狀。或用文火在鍋里邊攪邊煉,煉成半熟為宜,再揉成細長條,置於籠內蒸熟。然後緩緩晾冷,用鋒刃片切成極薄的片,佐以蒜泥、薑末、陳醋、精鹽、香油,即可食用。御麵筋光柔軟,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縣製作的御面在「中國烹飪王國游·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

5. 陝西麵食有多少種

西安油潑面,西安柳巷面,西安猴頭面,西安猴耳朵面,西安著頭面(香棍面),西安翡翠面,西安褲帶面,西安biang biang 面,西安油潑面,西安麻食,西安宮廷罐罐面,西安丁丁面,藍天餄餎面,彬州御面
戶縣擺湯面,戶縣菠菜面,戶縣軟面 楊凌蘸水面,楊凌蒜蘸面,武功旗花面,乾縣酸湯掛面, 乾縣澆湯面,禮泉烙面
關中涼面,關中扯麵,華縣洋芋面,春節臊子面,韓城大刀面,關中臘八面,關中紅豆面,關中包穀珍面,關中拌湯面,合陽踅面,關中驢蹄子,渭南搓搓子,關中老鴉撒,渭南辣子模糊,關中攪團,澄城手撕面,大荔盧齒面,關中撥刀面,渭南羊血餄餎,耀州疙瘩面,耀州蘑菇窩窩面,耀州咸湯面。

6. 西安哪裡最值得去各地有什麼小吃

西安好玩有好吃的地方多了去了,如果時間緊比目魚推薦一個好地方,各種美食都能吃到。

永興坊位於西安市東新街中山門里,東臨順城巷。這里匯聚了陝西十一個地市、一百零七區縣的非遺美食和百餘種土特產品,在這里真的可以一站嘗遍古都佳餚。


7. 彬州御面作文400字

資料參考「

彬縣地方風味特色麵食。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
美食傳說
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建都咸陽、長安的秦漢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為宮中食品,故稱「御面」。雖經3000多年的演變,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創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煉淤面、蒸淤面、切淤面。現在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製成餄絡。現在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製成餄絡。
製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適量,拌勻揉成面團,將面團放於涼水盆中反復揉洗,直到洗凈麵筋為止。再將洗出的面水過籮沉澱,在涼快乾凈處沉澱一夜。第二天濾掉沉澱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漿用小火在鍋內提煉成團,人工搓成小塊、籠蒸一小時後出鍋,用餄絡床壓制而成粉條狀。或用文火在鍋里邊攪邊煉,煉成半熟為宜,再揉成細長條,置於籠內蒸熟。然後緩緩晾冷,用鋒利刃片切成極薄的片,佐以蒜泥、薑末、陳醋、精鹽、香油,即可食用。御麵筋光柔軟,晶瑩透明,光滑爽口。
彬州御面以色純如玉、味美筋甜、光滑爽口、久食不厭的品質,深受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愛。2003年4月,彬縣肖新戰製作的御面在「中國烹飪王國游·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2003年10月,被陝西省烹飪協會評為陝西省名小吃。

閱讀全文

與西安御面廠家電話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造革包掉怎麼翻新 瀏覽:559
三輪車發電機維修視頻 瀏覽:974
b19手錶50米防水什麼意思 瀏覽:778
深圳市努比亞售後維修 瀏覽:459
三百萬買什麼傢具好 瀏覽:864
羅技保修地點 瀏覽:443
鬼控制電路 瀏覽:602
都彭維修期多久 瀏覽:3
天津三星官方維修服務中心 瀏覽:501
微耕機壓箱維修視頻教程 瀏覽:454
智能小家電都有什麼牌子好 瀏覽:274
台弛家居 瀏覽:888
秀山家電維修招聘 瀏覽:177
餘姚市賣傢具的在哪裡 瀏覽:703
皮鞋翻新劑噴了泛白怎麼辦 瀏覽:410
紅木傢具下面的木料怎麼處理 瀏覽:593
廠房主體外牆怎麼做防水 瀏覽:160
廣州哪裡有二手汽車維修設備賣 瀏覽:538
伴康足浴盆哪裡有維修 瀏覽:527
做丙綸布防水要多少水泥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