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大全 > 香港有多少家電影院

香港有多少家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2-12-22 16:46:42

㈠ 香港有多少家imax影院求其官網

只有兩家,都是放在UA影院里的。

UA MegaBox IMAX影院設有252個普通座位和4個傷健座位(為了效果需要,播放3D時只會開放198個座位)。這家在九龍灣。

UA iSQUARE IMAX影院設448個普通座位(3D時開放380個)。這家在尖沙咀。

具體地址上谷歌地圖就能查到。

㈡ 香港有哪些大的影視公司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出口地之一,在亞洲,這個彈丸之地出品的電影是最具活力及影響力的。從70年代初起,香港影片逐漸打開國際市場。最初由邵氏帶頭,但影響最大的是由嘉禾製作,李小龍、成龍等國際巨星主演的功夫片。據2003年3月的統計,香港擁有2831家電影從業機構,從業人員約19320人。但諸多香港電影均出自幾大實力雄厚的綜合娛樂集團,在這些集團所屬的電影公司中一直有一種攜手合作與良性競爭的機制。

(排序不分先後)

寰亞電影

所屬集團:寰亞綜藝集團

成立時間:1994年

代表人物:庄澄、林建岳

發展歷程:寰亞電影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亞洲電影投資公司,1994年由七位香港電影人士創辦,第一部電影《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便先聲奪人,奪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其後9年,寰亞電影不單票房成績優異,還贏得了80個國際電影節獎項。至今已經製作超過40部電影,並將維持每年8至20部優質製作。此外,寰亞還與海外機構達成合作,攜手開拓一系列國際性的電影計劃。2002年,寰亞電影機和香港電影幕後精英拍攝的《無間道》,取得5600萬港幣票房,打破香港電影史獲獎紀錄,為香港電影業打下強心針。兩部續集同樣獲得可觀成績。《無間道》系列創下了香港電影史的里程碑,也成為寰亞電影的新始點。

代表作:《紫雨風暴》、《心動》、《無間道》系列

2004年計劃:杜琪峰《大事件》、《龍鳳鬥智》,劉偉強《頭文字D》、馮小剛《天下無賊》

英皇電影

所屬集團:英皇集團

成立時間:2000年

代表人物:楊受成

發展歷程:英皇電影屬英皇集團旗下,擁有雄厚實力,為香港具一定規模及影響力的娛樂媒體投資公司。自1997年英皇成立飛圖電影以來,一直致力出品動作片。2000年成立「英皇多媒體集團」,擴大電影製作業務,並開始將公司業務邁上國際化,先後於日本電影公司合作了《案山子》、《殺手阿一》等片。2001年8月被英皇娛樂集團購入,製作國際電影《飛龍再生》,2003年英皇電影集團推出集驚栗、喜劇及高質素特技等元素之動作片《千機變》,此片成為2003年香港賣座的電影之一。今年4月1日,「英皇多媒體集團」(EmperorMultimediaGroup,簡稱EMG)正式更名為英皇電影有限公司(EmperorMotionPicture,簡稱EMP)。EMP以英皇集團目標為藍本,公司業務包括電影製作、電視製作、及電影及電視發行等。電影投資、製作及發行是英皇電影集團的核心業務,計劃每年製作、發行不少於十部影片,除了投資製作由EMP出品的電影外,並正式與成龍英皇影業有限公司(JCEMoviesLtd.,簡稱JCE)達成協議,發行旗下出品的電影。2004年,EMP率先發行三部影片:《新警察故事》、《大佬愛美麗》、《海南雞飯》。此外,集團除擁有飛圖電影的製作外,正積極收購其它片庫,並斥巨資製作香港本地及國際電影,致力開拓海外市場,把集團推向國際化、多元化之發展。

代表作:《殺手阿一》、《飛龍再生》、《千機變》

2004年計劃:《千機變2》、《海南雞飯》

中國星電影

所屬集團:中國星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92年

代表人物:向華強

發展歷程:中國星集團是由香港影業協會副會長向華強先生一手創辦的上市集團,擁有永盛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及永盛音像企業〔香港〕有限公司製作的電影及電視劇集的全球獨家發行權,及多間獨立製作公司的代理發行權。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大量電影製作及全國音像製品批發零售能力的音像製品供貨商,中國星確立了享譽全球華語電影製片及發行王國的地位,並與衛星電視簽定了香港電視史上最大規模的購片協定。另外,作為美國著名網站「Yahoo」首次與香港娛樂媒體的合作對象,中國星在2000年度與雅虎在雙方聯名的網上娛樂廣播頻道中播放華語電影及電視節目,深受好評。自90年代開始,中國星集團致力於電影製作且佳作不斷。旗下的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更召集香港知名導演,拍攝出《野獸之曈》、《蜀山傳》、《河東獅吼》、《戀上你的床》等優質影片,去年的《大塊頭有大智能》更在香港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代表作:《瘦身男女》、《江湖告急》、《戀上你的床》、《大塊有大智能》、《忘不了》

2004年計劃:《窈窕淑女》、《柔道龍虎榜》、《龍鳳鬥智》、《國產凌凌久》、《父親大人》、《小白龍》

寰宇電影

所屬集團:寰宇國際集團

成立時間:1986年

代表人物:林小明

發展歷程:1986年,林小明先生創立了寰宇激光錄像有限公司,當時只是一間以VHS及LD制式發行電影的小型錄像發行商。在意識到國內娛樂行業之龐大潛力,早於1995年已透過轉授電影版權予國內音像出版社,藉此建立新的發行網路。1999年建立光碟復制廠房。如今寰宇國際集團已經是一家以經營錄像發行、授出及轉授電影版權、電影放映、投資電影製作、光碟復制設施租賃及藝人管理為主要業務的綜合型國際娛樂集團。由財政年度1999/2000起,寰宇開始投資製作電影,至今已製作超過50部華語片,其中包括成績裴然及錄得票房超過港幣6,000萬元的《少林足球》,此片亦成為香港歷來最高票房的華語電影,並擁有超過2,500套電影節目的龐大電影庫。

代表作:《少林足球》、《雙雄》

2004年計劃:《旺角黑夜》、《重案黐孖GUN》(暫名)、《你有你、我有我》、《死亡寫真》、《出租男人》、《神經俠侶》、《三岔口》

美亞電影和天下電影

所屬集團:美亞娛樂資訊集團

代表人物:李國興、唐慶枝等

成立時間:1997年

發展歷程:美亞電影製作公司和天下電影製作公司均所屬為美亞娛樂資訊集團。美亞娛樂資訊集團1984年成立,前身為美亞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亞洲區內電影製作及影視產品發行的領導者,電影製作是其集團四大核心業務之一。至1993年至今美亞電影製作公司和天下電影製作公司已製作約80出電影。更藉助其擁有的跨越全球各大華人地區的龐大而完善的發行網路,實行製作拍攝、發行音像於一體的方針。此外,美亞還通過多種合作方式與內地主要電影製作單位上海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過多部電影。

代表作:《朱麗葉與梁山伯》、《目露凶光》、《高度戒備》

2004年計劃:《愛作戰》、《新紮師妹3》

銀河映像

成立時間:1996年

所屬集團:銀河映像控股集團

代表人物:羅守耀(主席)、杜琪峰

發展歷程:銀河映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電影製作公司,致力為各電影商提供全面性的電影製作服務。自1996年成立至今,拍攝出二十餘部精彩絕倫的電影作品,不但大大開闊了觀眾的視野,更確定了銀河映像獨特的影片風格。銀河映像的主要業務是向各電影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電影製作服務,包括前期製作、拍攝工作及後期製作等。銀河映像身為業內最多的製片公司之一,對品質的要求從未鬆懈,講求嚴謹的成本及品質監控,加上其杜琪峰、韋家輝等電影專業人士與豐富的製作經驗,得以成為知名電影公司委託製作首選。

代表作:《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暗戰》、《槍火》、《孤男寡女》、《鍾無艷》、《PTU》、《大塊頭有大智能》

2004年計劃:《大事件》、《柔道龍虎榜》、《龍鳳鬥智》

澤東電影

所屬集團:澤東電影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92年

代表人物:王家衛

發展歷程:澤東電影有限公司是由知名導演王家衛所成立,公司宗旨是致力於生產具有國際水平的高質量影片。澤東公司在電影製作上相對而言是一個產量低的小公司,本著精雕細刻的態度一年半左右推出一部影片,從93年第一部賀歲片《東成西就》開始,之後的《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泄》等,均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到2001推出《花樣年華》以後,澤東公司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計劃涉及廣告、電影,還有音樂製作方面。明星戰略也是澤東公司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名下簽約藝人有梁朝偉、張曼玉、鞏俐等,這兩年更是力捧新人,簽下了台灣藝人張震、范植偉以及內地的董潔。澤東公司的精品、明星戰略路線在起伏跌宕的香港電影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高度水準,其良好的發展趨勢令人期待它在未來推出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代表作:《重慶森林》、《春光乍泄》、《花樣年華》

2004年計劃:《2046》

嘉禾電影

成立時間:1970年

所屬集團: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鄒文懷

發展歷程:嘉禾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及梁風創辦,經營的業務范圍廣闊,包括電影製作,人才管理,電影發行,戲院經營,影片沖印以及電視製作等,曾幾何時,嘉禾出品的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標志,32年內合共製作過600多部電影,堪稱是世上最多產的華語電影製作公司,尤其是一手捧紅了動作巨星成龍。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華語娛樂企業,也是亞洲區最具規模的華語娛樂企業集團。但近幾年,嘉禾的電影製作數量明顯減少,2003年僅《行運超人》一部電影,而是將業務重心轉為戲院經營方面。

代表作:《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敗家仔》、《帝女花》、《半斤八兩》、《A計劃》、《宋家皇朝》

2004年計劃:——

東方電影

成立時間:1992年

所屬集團:東方娛樂控股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黃百鳴

發展歷程:黃百鳴在新藝城電影公司結束後,於1992年創立的電影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電影製作及發行,同時亦有經營電影沖印及院線業務。時至今日,集團的電影資料庫己經儲藏了超過80部電影,在香港電影業佔有一定地位。近年,東方電影的拍片勢頭遠不及90年代中上旬的產量,以平均一年三四部的數量來維持電影製作業務,但東方電影沖印廠則是香港業務最繁忙的,每年香港電影有近八層在該廠沖印。

代表作:《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半生緣》、《夜半歌聲》

2004年計劃:《玄兵傳奇》

邵氏兄弟電影

成立時間:1958年

所屬集團: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邵逸夫

發展歷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1958年在港成立,在成立其後30年間,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影響至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不但影片享譽國際,更培養了李翰祥、張徹、楚原、胡金銓等香港電影著名導演。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演員、導演外流,及製作超支等因素導致其停止影片製作,全力發展TVB電視業,在電影圈處於引退狀態。1999年,馬來西亞的UsahaTegasSdn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成立天映娛樂公司開始修復並發行以每月10-20部的速度發行,預計到2007年全部發行完畢。而邵氏則於前年拍攝了《醉猴》,開始重振電影項目。目前正與中國星合資10億建造香港將軍澳影城。並計劃重新簽約藝員重拍邵氏的諸多經典影片,如《獨臂刀》、《十三太保》、《江山美人》、《少林36房》等。

代表作:《獨臂刀》、《梁山伯與祝英台》、《天涯明月刀》、《新七十二家房客》、《刺馬》、《大醉俠

2004年計劃:重拍邵氏經典作品。
參考資料: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25512

㈢ 香港 電影院有哪些尖沙咀附近

尖沙咀有邊幾間戲院1嘉禾港威戲院 - 尖沙咀廣東道25號港威大廈地下
2海防道新港戲院 - 尖沙咀廣東道30號新港中心地下
3海運戲院 - 廣東道3號海運大廈地下及一樓
4華懋戲院 - 尖東麼地道77號

㈣ 香港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公司

我個人總結了一下, 香港大概有以下23家比較知名的電影公司:


1、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成立於1958年,代表人物:邵逸夫。截止目前已生產超過1000部電影。(嘉禾電影三位創始人都是從邵氏出走的)

代表電影——《獨臂刀》、《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新72家房客》、《刺馬》、《天涯明月刀》、《少林寺》、《傾城之戀》、《大刀王五》、《馬永貞》、《少林三十六房》、《江山美人》、《表錯七日情》、《五郎八卦棍》、《流星蝴蝶劍》、《七小福》、《破壞之王》、《天蠶變》、《人皮燈籠》、《楊貴妃》、《武則天》等。



2、嘉禾 娛樂 事業有限公司 ——成立於1970年,代表人物:鄒文懷、梁風和何冠昌。截止2007年總計融資、製作和發行超過600部電影。2007年,創始人鄒文懷先生決定隱退,於是將嘉禾轉手給了橙天 娛樂 ,就此更名為橙天嘉禾。

代表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敗家仔》、《A計劃》、《宋家王朝》、《警察故事》、《黃飛鴻》系列、《半斤八兩》、《五福星》系列、《不脫襪的人》、《炮彈飛車》、《城市獵人》、《飛鷹計劃》、《醉拳Ⅱ》、《阮玲玉》、《奇跡》、《摩登保鏢》、《鬼打鬼》、《特務迷城》、《風雲雄霸天下》、《星願》、《紅番區》、《我是誰》、《一個好人》、《九龍冰室》、《古惑仔之勝者為王》、《槍王》、《死亡 游戲 》、《甜蜜蜜》、《胭脂扣》、《門徒》、《寶貝計劃》、《頭文字D》、《無間道Ⅲ》等。

3、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 ——成立於1980年,代表人物:黃百鳴、石天和麥嘉。1990年公司解體。

代表電影——《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大三元》、《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何必有我》、《監獄風雲》、《八星報喜》、《阿郎的故事》、《搭錯車》、《倩女幽魂》、《非常突然》、《刀馬旦》、《鬼馬智多星》、《我愛夜來香》等。



4、寰亞綜藝集團 ——成立於1994年,代表人物:庄澄和林建岳。

代表電影——《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紫雨風暴》、《心動》、《無間道》系列、《倩女幽魂》系列、《天下無賊》、《頭文字D》、《大事件》、《神話》、《特警新人類》、《飛鷹女俠》、《老鼠愛上貓》、《大話西遊》系列、《天脈傳奇》、《救火英雄》等。



5、永盛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成立於1987年,代表人物:向華強和向華勝。

代表電影——《新上海灘》、《唐伯虎點秋香》、《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倚天屠龍記之磨教教主》、《武狀元蘇乞兒》、《九品芝麻官》、《鹿鼎記》、《賭神》、《逃學威龍》、《江湖情》、《整蠱專家》、《賭俠》、《至尊無上》、《英雄好漢》、《國產凌凌漆》、《給爸爸的信》、《百變星君》、《魔翡翠》、《烈火戰車》、《雷洛傳》、《龍在江湖》、《天若有情Ⅲ》、《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暗戰》等。

6、中國星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2年,同年在香港上市。代表人物:向華強、向華勝。前身是永盛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代表電影——《瘦身男女》、《大塊頭有大智慧》、《江湖告急》、《忘不了》、《河東獅吼》、《新蜀山傳》、《江湖》、《暗戰》、《黑白森林》、《戀上你的床》、《黑 社會 》、《浪漫櫻花》、《暗戰Ⅱ》、《孤男寡女》、《黑金》、《龍在江湖》、《廢柴同盟》、《黑馬王子》、《賭俠1999》、《柔道龍虎榜》、《奪帥》、《鍾無艷》、《神探》等。

7、英皇電影 ——成立於2000年,代表人物:楊受成。

代表電影——《飛龍再生》、《千機變》、《殺手阿一》、《海南雞飯》、《精武家庭》、《神話》、《新警察故事》、《情癲大聖》、《證人》、《紅海行動》、《一個人的武林》、《無雙》、《無名之輩》、《破風》、《一步之遙》、《十二生肖》等。




8、銀河映像控股集團 ——成立於1996年(後並入中國星)代表人物:羅守耀、杜琪峰。

代表電影——《暗花》、《暗戰》、《槍火》、《再見阿郎》、《一個字頭的誕生》、《兩個只能活一個》、《PTU機動部隊》、《黑 社會 》、《我的左眼見到鬼》、《全職殺手》、《百年好合》、《非常突然》、《放逐》、《意外》、《奪命金》、《向左走,向右走》、《真心英雄》、《辣手回春》等。

9、美亞 娛樂 資訊集團 ——成立於1984年,代表人物:李國興和唐慶枝。

電影代表——《朱麗葉與梁山伯》、《高度戒備》、《目露凶光》、《爆裂刑警》、《猛龍》、《心動》、《新紮師妹》、《PTU機動部隊》、《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赤壁》、《獄中龍》、《一代宗師》、《迷城》、《踏雪尋梅》、《葉問前傳》、《鴻門宴》、《孤島驚魂》、《江山美人》、《星月童話》、《歲月神偷》、《幸運一條龍》、《算死草》、《聽風者》等。

10、銀都機構有限公司 ——成立於1982年,由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鳳凰影業公司、新聯影業公司合並而成。代表人物:竇守芳、林炳坤。

電影代表——《頭文字D》、《英雄》、《少林寺》、《童夢奇緣》、《早熟》、《忘不了》、《少年阿虎》、《雙雄》、《廟街皇後》、《籠民》、《秋菊打官司》、《無極》、《天堂口》、《證人》、《線人》、《竊聽風雲》、《色戒》、《不能說的秘密》、《殺破狼》等。




11、最佳拍檔電影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5年。代表人物:王晶、文雋和劉偉強。

電影代表——《古惑仔》系列、《風雲雄霸天下》、《百分百感覺》系列、《千王之王2000》、《中華英雄》、《黑馬王子》、《龍在江湖》等。




12、星輝海外有限公司 ——周星馳創辦。

電影代表有——《功夫》、《少林足球》、《食神》、《喜劇之王》、《長江七號》等。

13、澤東電影有限公司 ——王家衛於1992年創辦。

電影代表有《東邪西毒》、《東成西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春光乍泄》、《墜落天使》等。

14、東方電影出品有限公司 ——1992年黃百鳴創辦。

電影代表作有《家有喜事》、《半生緣》、《七劍》、《白發魔女傳》、《龍虎門》等。

15、大都會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1988年方逸華和邵氏兄弟創辦。

電影代表有《賭城大亨》、《審死官》、《濟公》、《回魂夜》、《十萬火急》等。




16、德寶電影公司 ——1984年洪金寶、潘迪生等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富貴逼人》、《秋天的童話》等。

17、天幕電影有限公司 ——劉德華於1990年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阿虎》、《戰神傳說》、《香港製造》、《大塊頭有大智慧》、《全職殺手》等。

18、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 ——杜琪峰和徐克於1999年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忘不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黑 社會 》、《鍾無艷》、《我的左眼見到鬼》等。

19、無限映畫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爾冬升於1992年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新不了情》、《色情男女》、《癲佬正傳》、《男人四十》、《烈火戰車》、《人民英雄》、《槍王》等。




20、思遠影業公司 ——吳思遠於1973年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醉拳》、《蛇形刁手》、《新龍門客棧》、《青蛇》等。

21、星皓 娛樂 有限公司 ——王海峰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異度空間》、《男人四十》、《阿嫂傳奇》等。

22、正東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李連傑和元奎於1993年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方世玉》、《太極張三豐》、《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鏢》等。

23、金公主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雷覺坤創立。

電影代表作有《喋血雙雄》、《縱橫四海》、《辣手神探》、《俠盜高飛》、《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廟街十二少》等。

其餘電影公司還有:

麥當雄製作有限公司 ——麥當雄創立,電影代表作:《跛豪》

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 ——鄧光榮創立,電影代表作《旺角卡門》、《阿飛正傳》

UFO電影公司 ——陳可辛,曾志偉創立。電影代表作《甜蜜蜜》

大路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蔡瀾和楊乃才創立。電影代表作《力王》

永佳影業有限公司 ——陳勛奇創立,電影代表作《龍鳳智多星》

另外還包括「高志森影業有限公司」、「 電影工作室有限公司 」、「春天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天下電影製作有限公司」、「電影人製作有限公司」和「 成龍英皇影業有限公司 」。

香港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公司?

鵬鵬盤點一下:

英皇電影、寰亞電影、耳東影業、寰宇電影、天下一電影、東方影業、造夢者、美亞、邵氏兄弟、星王朝。

其實早年間, 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但是2009年,嘉禾電影正式被收購 ,公司也更名為橙天嘉禾 娛樂 (集團)有限公司,目前主營影城業務,已經不再拍電影了。

邵氏在2003年就停產了 ,天映 娛樂 收購了760部電影版權,花費了2億進行了數位修復。

星輝海外有限公司是周星馳在1996年成立的電影公司, 作品基本以星爺為主,現在也運營的很好。

永盛電影公司依然是香港最活躍的電影公司, 向華強一家人也是非常高調,大家也應該經常看到。


以上就是《 香港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公司? 》全部回答了。

我是鵬城說,熱愛明星八卦電視劇電影,勵志做一個有態度的吃瓜人~

推薦閱讀:

冠軍港姐(1973-2020)盤點,誰是你心目中的女神?

亞洲小姐(1985-2019)冠軍大盤點,哪一位是你心目中的女神?

娛樂 圈公認真恩愛的11對明星夫妻,黃磊孫莉上榜,你最羨慕哪對?

邵氏、嘉禾這些大公司就不說了!說點幾乎大家不知道的電影公司,基本都有黑幫背景的哦!而且他們出品的電影,其中還有不少經典港片。

浚升影業公司

當年周星馳和吳君如主演的《望夫成龍》,取得過千萬票房。浚升公司老闆「黃展億」,14K元老一眼看中周星馳,立即從李修賢手上買下周星馳的2部電影合約。90年代初,周星馳主演的《一本漫畫闖天涯》、《新精武門》票房分別是1200萬港幣、2200萬港。這家公司現在又叫「拍板影視」。

江湖人電影公司

這是慈雲山十三太保陳慎芝、李兆基與和合圖社團的吳志雄一起搞的電影公司,只製作了任達華主演的《 驚天大賊王 》和古天樂、謝天華、黎姿主演的《 龍虎缽蘭街 》。

陳慎芝化名「 陳華 」,大家都知道他的花名叫「 茅躉華 」,他大概在70年代中期就投身電影圈了。

謝氏兄弟電影公司

該公司老闆就是謝霆鋒的父親「謝賢」,製作過幾部電影,其中一部名為《盲女奇緣》的電影,是由向華強主演的。

東山電影創作社

這個就不知道算不算公司,還是工作室了,是樊少皇父親「樊梅生」創辦的。樊梅生在香港的江湖地位很高,他是14K代理龍頭「盤達生」的門生。盤達生與陳青華都是「葛肇煌」的門生。

永勝影業公司

可以說是「永盛影業」的前身,是向華勝在1978年創辦的,然而該公司僅為向華強拍了2部票房很差的電影《扎馬》和《梁山怪招》,之後就消失了!

富藝術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這公司就是李連傑的經紀人「蔡子明」和兄弟「蔡子健」創辦的,其中14K毅字堆話事人「胡須勇」佔有10%的乾股,其中《轟天龍虎會》是該公司的作品。

香港電影的輝煌自不必提,在繁榮時期,電影公司也是遍地開花。以下十大電影公司,或許你聽過,或許你看過他們出品的電影,謹以此紀念香港電影最繁華的歲月。

1、嘉禾

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

2、邵氏

公司口號:邵氏出品 必屬佳品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而70 年代,邵氏公司的《72 家房客》和許冠文編導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片則進一步掀起了「小市民喜劇」的熱潮。

3、新藝城

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Cinema City Co.Ltd.)香港製片機構﹐由麥嘉、黃百鳴、石天創辦於1980年9月。

4、鳳凰影業

鳳凰影業公司(Feng Huang Motion Picture Co.)是香港電影機構。成立於1952年。1953年11月完成第一部影片《中秋月》。

5、電懋

香港電影製片機構,1965年 9月改組為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1962年以前由鍾敬文主持,後期由陸運濤主持。1964年董事長陸運濤因飛機墜毀而遇難、總經理俞普慶病逝,公司關閉。

6、銀河映像

公司的創作主力是杜琪峰、韋家輝和游達志。《一個字頭的誕生》被很多影迷看作是銀河映像的第一風格之作,這部影片的問世,宣告香港影壇從此又多了一個王牌的創作團隊。其後的《暗花》《槍火》《PTU》《神探》等影片更是凸顯了這個「鐵三角」組合的創作力。

7、永盛

永盛電影公司成立於1987年,創始人為向華強和弟弟向華勝。原為一般規模之製片公司,因製作《賭神》、《逃學威龍》、《鹿鼎記》等高賣座電影而成為90年代初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

8、德寶電影公司

德寶電影公司(D & B Films Co. Ltd.,1984年—1992年)是香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一家重要的電影公司,1984年由洪金寶和岑建勛創立,後由潘迪生收購。1985年接手邵氏兄弟(香港)院線後,迅速壯大,和嘉禾、新藝城並列香港1980年代三大電影公司,1992年結業。

9、思遠影業公司

該公司由吳思遠創辦與1973年。吳思遠捧紅了兩位天皇巨星:成龍、周星馳。電影上挖掘了一位世紀導演:徐克。所以他對香港電影的輝煌功不可沒。 成龍的《蛇形刁手》《醉拳》也都是由思遠影業出品。

10、電影工作室(金公主的子公司)

由徐克和施南生於1984年創辦的電影工作室,曾出品了一批諸如《打工皇帝》《英雄本色》《刀馬旦》《倩女幽魂》的膾炙人口的電影

㈤ 香港電影院的分布

香港已經有大小一百三十多家電影院了 主要是UA(環藝)
嘉禾 百老匯 主要都往內地發展了
因為香港地盤有限啊

㈥ 香港有多少家電影院

大的有幾十家.

以百老匯和UA的院線居多。

㈦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㈧ 香港有多少電影公司

香港曾有的數百家電影公司,你上這網,可下載由1913-2006年,香港出產所有電影及出品公司等資料,你耐心數一下就可准確知道香港曾有多少家電影公司,當然,你我明白經歷那麼多年代,當中很多電影公司已不存在或停產電影,但願你滿意我的回答,就請鼓勵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form/hkfilmography.pdf

㈨ 香港有現在有多少間電影院

港島
AMC Pacific Place
Director's Club
MCL JP 銅鑼灣戲院
MCL 康怡戲院
PALACE ifc
UA CINE TIMES
UA 太古城中心戲院
UA 皇室戲院
數碼港百老匯
總統戲院

九龍

AMC 又一城
MCL 德福戲院
PALACE apm
The Grand Cinema
UA iSQUARE
UA iSQUARE IMAX
UA MegaBox
UA MegaBox IMAX
UA 朗豪坊
嘉禾海運戲院
嘉禾港威電影城
嘉禾黃埔
寶石戲院
影藝戲院
新寶戲院
旺角百老匯
百老匯The ONE
百老匯荷里活
百老匯電影中心
豪華戲院

新界

MCL 將軍澳戲院
STAR Cinema
UA 屯門市廣場
UA 東薈城
UA 沙田
元朗戲院
凱都戲院
嘉湖銀座百老匯
嘉禾荃新天地電影城
嘉禾青衣電影城
巴黎倫敦紐約米蘭戲院
機場UA IMAX
荃灣百老匯
葵芳百老匯

㈩ 香港有多少家電影公司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出口地之一,在亞洲,這個彈丸之地出品的電影是最具活力及影響力的。從70年代初起,香港影片逐漸打開國際市場。最初由邵氏帶頭,但影響最大的是由嘉禾製作,李小龍、成龍等國際巨星主演的功夫片。據2003年3月的統計,香港擁有2831家電影從業機構,從業人員約19320人。但諸多香港電影均出自幾大實力雄厚的綜合娛樂集團,在這些集團所屬的電影公司中一直有一種攜手合作與良性競爭的機制。 (排序不分先後) 寰亞電影 所屬集團:寰亞綜藝集團 成立時間:1994年 代表人物:庄澄、林建岳 發展歷程:寰亞電影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亞洲電影投資公司,1994年由七位香港電影人士創辦,第一部電影《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便先聲奪人,奪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其後9年,寰亞電影不單票房成績優異,還贏得了80個國際電影節獎項。至今已經製作超過40部電影,並將維持每年8至20部優質製作。此外,寰亞還與海外機構達成合作,攜手開拓一系列國際性的電影計劃。2002年,寰亞電影機和香港電影幕後精英拍攝的《無間道》,取得5600萬港幣票房,打破香港電影史獲獎紀錄,為香港電影業打下強心針。兩部續集同樣獲得可觀成績。《無間道》系列創下了香港電影史的里程碑,也成為寰亞電影的新始點。 代表作:《紫雨風暴》、《心動》、《無間道》系列 2004年計劃:杜琪峰《大事件》、《龍鳳鬥智》,劉偉強《頭文字D》、馮小剛《天下無賊》 英皇電影 所屬集團:英皇集團 成立時間:2000年 代表人物:楊受成 發展歷程:英皇電影屬英皇集團旗下,擁有雄厚實力,為香港具一定規模及影響力的娛樂媒體投資公司。自1997年英皇成立飛圖電影以來,一直致力出品動作片。2000年成立「英皇多媒體集團」,擴大電影製作業務,並開始將公司業務邁上國際化,先後於日本電影公司合作了《案山子》、《殺手阿一》等片。2001年8月被英皇娛樂集團購入,製作國際電影《飛龍再生》,2003年英皇電影集團推出集驚栗、喜劇及高質素特技等元素之動作片《千機變》,此片成為2003年香港賣座的電影之一。今年4月1日,「英皇多媒體集團」(EmperorMultimediaGroup,簡稱EMG)正式更名為英皇電影有限公司(EmperorMotionPicture,簡稱EMP)。EMP以英皇集團目標為藍本,公司業務包括電影製作、電視製作、及電影及電視發行等。電影投資、製作及發行是英皇電影集團的核心業務,計劃每年製作、發行不少於十部影片,除了投資製作由EMP出品的電影外,並正式與成龍英皇影業有限公司(JCEMoviesLtd.,簡稱JCE)達成協議,發行旗下出品的電影。2004年,EMP率先發行三部影片:《新警察故事》、《大佬愛美麗》、《海南雞飯》。此外,集團除擁有飛圖電影的製作外,正積極收購其它片庫,並斥巨資製作香港本地及國際電影,致力開拓海外市場,把集團推向國際化、多元化之發展。 代表作:《殺手阿一》、《飛龍再生》、《千機變》 2004年計劃:《千機變2》、《海南雞飯》 中國星電影 所屬集團:中國星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92年 代表人物:向華強 發展歷程:中國星集團是由香港影業協會副會長向華強先生一手創辦的上市集團,擁有永盛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及永盛音像企業〔香港〕有限公司製作的電影及電視劇集的全球獨家發行權,及多間獨立製作公司的代理發行權。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大量電影製作及全國音像製品批發零售能力的音像製品供貨商,中國星確立了享譽全球華語電影製片及發行王國的地位,並與衛星電視簽定了香港電視史上最大規模的購片協定。另外,作為美國著名網站「Yahoo」首次與香港娛樂媒體的合作對象,中國星在2000年度與雅虎在雙方聯名的網上娛樂廣播頻道中播放華語電影及電視節目,深受好評。自90年代開始,中國星集團致力於電影製作且佳作不斷。旗下的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更召集香港知名導演,拍攝出《野獸之曈》、《蜀山傳》、《河東獅吼》、《戀上你的床》等優質影片,去年的《大塊頭有大智能》更在香港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代表作:《瘦身男女》、《江湖告急》、《戀上你的床》、《大塊有大智能》、《忘不了》 2004年計劃:《窈窕淑女》、《柔道龍虎榜》、《龍鳳鬥智》、《國產凌凌久》、《父親大人》、《小白龍》 寰宇電影 所屬集團:寰宇國際集團 成立時間:1986年 代表人物:林小明 發展歷程:1986年,林小明先生創立了寰宇激光錄像有限公司,當時只是一間以VHS及LD制式發行電影的小型錄像發行商。在意識到國內娛樂行業之龐大潛力,早於1995年已透過轉授電影版權予國內音像出版社,藉此建立新的發行網路。1999年建立光碟復制廠房。如今寰宇國際集團已經是一家以經營錄像發行、授出及轉授電影版權、電影放映、投資電影製作、光碟復制設施租賃及藝人管理為主要業務的綜合型國際娛樂集團。由財政年度1999/2000起,寰宇開始投資製作電影,至今已製作超過50部華語片,其中包括成績裴然及錄得票房超過港幣6,000萬元的《少林足球》,此片亦成為香港歷來最高票房的華語電影,並擁有超過2,500套電影節目的龐大電影庫。 代表作:《少林足球》、《雙雄》 2004年計劃:《旺角黑夜》、《重案黐孖GUN》(暫名)、《你有你、我有我》、《死亡寫真》、《出租男人》、《神經俠侶》、《三岔口》 美亞電影和天下電影 所屬集團:美亞娛樂資訊集團 代表人物:李國興、唐慶枝等 成立時間:1997年 發展歷程:美亞電影製作公司和天下電影製作公司均所屬為美亞娛樂資訊集團。美亞娛樂資訊集團1984年成立,前身為美亞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亞洲區內電影製作及影視產品發行的領導者,電影製作是其集團四大核心業務之一。至1993年至今美亞電影製作公司和天下電影製作公司已製作約80出電影。更藉助其擁有的跨越全球各大華人地區的龐大而完善的發行網路,實行製作拍攝、發行音像於一體的方針。此外,美亞還通過多種合作方式與內地主要電影製作單位上海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過多部電影。 代表作:《朱麗葉與梁山伯》、《目露凶光》、《高度戒備》 2004年計劃:《愛作戰》、《新紮師妹3》 銀河映像 成立時間:1996年 所屬集團:銀河映像控股集團 代表人物:羅守耀(主席)、杜琪峰 發展歷程:銀河映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電影製作公司,致力為各電影商提供全面性的電影製作服務。自1996年成立至今,拍攝出二十餘部精彩絕倫的電影作品,不但大大開闊了觀眾的視野,更確定了銀河映像獨特的影片風格。銀河映像的主要業務是向各電影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電影製作服務,包括前期製作、拍攝工作及後期製作等。銀河映像身為業內最多的製片公司之一,對品質的要求從未鬆懈,講求嚴謹的成本及品質監控,加上其杜琪峰、韋家輝等電影專業人士與豐富的製作經驗,得以成為知名電影公司委託製作首選。 代表作:《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暗戰》、《槍火》、《孤男寡女》、《鍾無艷》、《PTU》、《大塊頭有大智能》 2004年計劃:《大事件》、《柔道龍虎榜》、《龍鳳鬥智》 澤東電影 所屬集團:澤東電影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92年 代表人物:王家衛 發展歷程:澤東電影有限公司是由知名導演王家衛所成立,公司宗旨是致力於生產具有國際水平的高質量影片。澤東公司在電影製作上相對而言是一個產量低的小公司,本著精雕細刻的態度一年半左右推出一部影片,從93年第一部賀歲片《東成西就》開始,之後的《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泄》等,均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到2001推出《花樣年華》以後,澤東公司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計劃涉及廣告、電影,還有音樂製作方面。明星戰略也是澤東公司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名下簽約藝人有梁朝偉、張曼玉、鞏俐等,這兩年更是力捧新人,簽下了台灣藝人張震、范植偉以及內地的董潔。澤東公司的精品、明星戰略路線在起伏跌宕的香港電影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高度水準,其良好的發展趨勢令人期待它在未來推出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代表作:《重慶森林》、《春光乍泄》、《花樣年華》 2004年計劃:《2046》 嘉禾電影 成立時間:1970年 所屬集團: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鄒文懷 發展歷程:嘉禾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及梁風創辦,經營的業務范圍廣闊,包括電影製作,人才管理,電影發行,戲院經營,影片沖印以及電視製作等,曾幾何時,嘉禾出品的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標志,32年內合共製作過600多部電影,堪稱是世上最多產的華語電影製作公司,尤其是一手捧紅了動作巨星成龍。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華語娛樂企業,也是亞洲區最具規模的華語娛樂企業集團。但近幾年,嘉禾的電影製作數量明顯減少,2003年僅《行運超人》一部電影,而是將業務重心轉為戲院經營方面。 代表作:《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敗家仔》、《帝女花》、《半斤八兩》、《A計劃》、《宋家皇朝》 2004年計劃:—— 東方電影 成立時間:1992年 所屬集團:東方娛樂控股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黃百鳴 發展歷程:黃百鳴在新藝城電影公司結束後,於1992年創立的電影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電影製作及發行,同時亦有經營電影沖印及院線業務。時至今日,集團的電影資料庫己經儲藏了超過80部電影,在香港電影業佔有一定地位。近年,東方電影的拍片勢頭遠不及90年代中上旬的產量,以平均一年三四部的數量來維持電影製作業務,但東方電影沖印廠則是香港業務最繁忙的,每年香港電影有近八層在該廠沖印。 代表作:《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半生緣》、《夜半歌聲》 2004年計劃:《玄兵傳奇》 邵氏兄弟電影 成立時間:1958年 所屬集團: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邵逸夫 發展歷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1958年在港成立,在成立其後30年間,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影響至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不但影片享譽國際,更培養了李翰祥、張徹、楚原、胡金銓等香港電影著名導演。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演員、導演外流,及製作超支等因素導致其停止影片製作,全力發展TVB電視業,在電影圈處於引退狀態。1999年,馬來西亞的UsahaTegasSdn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成立天映娛樂公司開始修復並發行以每月10-20部的速度發行,預計到2007年全部發行完畢。而邵氏則於前年拍攝了《醉猴》,開始重振電影項目。目前正與中國星合資10億建造香港將軍澳影城。並計劃重新簽約藝員重拍邵氏的諸多經典影片,如《獨臂刀》、《十三太保》、《江山美人》、《少林36房》等。 代表作:《獨臂刀》、《梁山伯與祝英台》、《天涯明月刀》、《新七十二家房客》、《刺馬》、《大醉俠

閱讀全文

與香港有多少家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山市索尼手機的維修點 瀏覽:533
廚衛小家電的市場挑戰者有哪些 瀏覽:657
六開膠印電路 瀏覽:531
手機維修放三星售後好幾天安全嗎 瀏覽:982
防水淋雨了怎麼辦 瀏覽:960
南寧的蘋果維修點 瀏覽:114
錘子售後維修價格表 瀏覽:236
已經建好的房怎麼做地面防水 瀏覽:73
汽車內飾改裝翻新大概多少錢 瀏覽:390
如何判斷洗衣機是不是翻新的 瀏覽:999
珠海世邦家居1號館 瀏覽:659
防水的電話手錶怎麼弄壞 瀏覽:455
電信上的錢袋子怎麼翻新 瀏覽:273
泥石流怎麼做防水 瀏覽:263
楊柳做傢具 瀏覽:848
聯想筆記本怎麼打開防水功能 瀏覽:286
樓房頂最好的防水怎麼做 瀏覽:131
南京物聯感測智能家居 瀏覽:654
深圳沙井二手傢具市場 瀏覽:102
大理石傢具優缺點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