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這么多行業就家電沒有淪陷
中國的家電市場實在是太大了,不過目前競爭激烈,家電行業日子也很不好過。
Ⅱ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家電大多數不耐用
裡面使用的元器件質量太差,所以特別容易壞。
歸根倒底,還是家電業產能過剩,競爭太過激烈,所以廠家只能打價格戰,最終還是用戶買單倒霉。
Ⅲ 為什麼說現在中國家電越來越便宜
技術的成熟
收入的提高
觀念的轉變
國家政策的發布
這些都是導致家電的越來越便宜的因素,其中12佔主要因素
Ⅳ 中國家電面臨的威脅與市場機會
製造大國的悲劇:中國彩電崩盤
正當國人熱議大國崛起的時候,似乎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歷史上崛起的大國是極少數,在某一固定歷史階段,大多數人口眾多、疆域廣大的「大國」其實都活在陰影中。
中國能否崛起,又將如何崛起?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現在的起點。
中國現在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製造大國,崛起之路是從製造大國變成創造大國,但現在,我們許多製造業的前景令人扼腕。
彩電曾經是中國製造業中最值得自豪的產業――全球產量最大、全球市場份額最多、全球競爭力最強,但時至今天,中國彩電面臨崩盤。
企業缺乏新的核心競爭力,發展乏力,在洋品牌的迅速擴張下步步後退,在全球彩電潮流的平板電視製造領域,國內企業全面虧損,整個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應該值得國人好好深思的是,一個為幾百萬人提供就業、每年產生上千億元產值和巨大稅收的中國電視製造業,為什麼會從全球比較優勢走到今天的全球比較劣勢?
一、中國彩電缺失了什麼?
2006年三季度,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實現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21元,但海爾、長虹、TCL等六家彩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076元,彩電這個佔有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和銷售人才的產業,幾乎成為國內最不賺錢的行業。
事實上,近年來第三次電視產業革命使平板(等離子、液晶)電視迅速取代顯像管電視,這種電視的關鍵技術和主要利潤都集中於屏幕製造,但目前90%的屏幕依賴進口。關鍵產業鏈的缺失使我國原有世界競爭力的電視製造業無利可圖,平板電視全面虧損。
平板電視取代顯像管電視已成必然。這種電視在歐、美等國的銷售額佔全行業70%以上、日本超過90%、我國大城市已達85%。中國電子商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在全國范圍內也是逐年增加,僅去年就賣出近500萬台。
新市場本應帶來新機會,但國內第一條等離子屏幕生產線還未動工,已投產的兩條液晶5代線只能生產少量15至26英寸的小屏幕,而這個產業鏈的缺失又是致命的:平板電視顯示屏占整機成本的60%至90%,技術特性還使很多整機器件集成於屏幕中生產。事實上,我國電視整機廠已經淪為國外屏幕生產商的簡單組裝車間。
產業鏈危機導致了全行業的利潤危機。去年10月的中國彩電業研究季度發布會稱,我國彩電行業利潤率僅為1.7%,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國產平板電視全面虧損。康佳、創維、TCL、長虹等企業去年3季度的財務報表顯示,彩電銷售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率先大規模介入平板電視市場的夏華則宣布去年大幅虧損。
二、中國彩電不僅喪失了核心競爭力,甚至連表面繁榮都沒有
20多年前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建立了顯像管時代的電視工業全產業鏈--整機、顯像管、半導體等關鍵配套產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最終形成了我國電視產業的世界競爭力。但在平板時代,這個投巨資經營幾十年的優勢一夜之間喪失殆盡。
目前,平板屏幕生產線集中在日、韓,我國電視廠商要"向敵人買子彈來打仗"。同時國外廠商實行"垂直整合"--既生產屏又生產整機,並將絕大部分屏留作自用(松下去年80%自用、先鋒100%、三星超過50%),來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利潤,我國企業喪失產量和價格優勢,賣平板電視等於在替國外廠商開拓市場。
洋品牌迅速崛起,國產品牌節節敗退。國產平板電視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從2005年的80%跌至現在的50%、大城市已低於30%,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缺乏核心技術,還使出口面臨「專利危機」:今年3月1日起,美國開始實施強制數字電視標准,每台出口美國的中國彩電將被徵收15至30美元的專利費,而每台彩電的利潤僅10美元左右。歐盟貿易委員會最近也在醞釀類似收費。如此下來,本來利潤就極為微薄的中國彩電,將徹底被歐美市場掃地出門。
雖然我國電視製造業還有一定規模、有的還有小幅贏利,但這是基於手機、顯像管電視等消費電子、多媒體附屬產業和將被淘汰的低端產品。比如,康佳集團董事局秘書肖慶說,手機是康佳業績的功臣。夏新也有負責人說,手機的出色銷售是該公司去年3季度贏利的關鍵因素。
高利潤、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平板電視製造被牢牢掌控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只能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賣點低利潤的低端產品「慘淡度日」。
三、中國彩電,會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嗎?
面對上述業內皆知的困局,我國企業卻難以獨自扭轉乾坤,因為屏幕生產是個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一條等離子線要幾十億元,投資一條有競爭力的液晶線要幾百億元。有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彩電企業有能力完成這種投資。
然而,電視是信息產業中市場規模最大的產品,全國每年形成上千億元銷售收入和巨額稅收,直接提供幾百萬個就業崗位,並對元器件生產、服務與網路運營等相關產業有非常明顯的帶動作用。
據了解,僅平板顯示產業,2005年全球產值就超過500億美元,成為一個市場大、產業輻射面廣,產業拉動效應強大的產業,在信息產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電視製造業的三大器件--顯示器、集成電路、電源,也是所有電子產品中被稱為「臉面、大腦、心臟」的核心器件。彩電的崩盤,顯然將會嚴重影響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
但也許無需太過悲觀,歷史上,每一個崛起的大國全部都是從危機中崛起的,但中國的彩電企業,能抓住這最後的機會嗎?
Ⅳ 現階段的家用電器,為什麼感覺沒有以前耐用
以前的電視機,用顯像管,就得有高壓,大電流行偏轉電流,90%的故障集中在行輸出部分。對電視機組裝以及配件廠家的技術工藝水平依賴度很高。賣給收廢舊的,給了120元。以前電視講質量,所以買了可看十幾二十年。現在電視講數量,廠家才有利潤賺,幾年修幾次。如果現在的電視也能十幾二十年不壞,那廠家真要喝西北風了。
Ⅵ 我國家電行業這么多年還無法與日本比肩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很多.主要有
1.起步慢,高科技研究不只是研發投入,還有發展的時間長短。日本比中國起步早,聚集的人才也要多。
2.研發投入少。研發投入風險很大,一把與該企業的營業額或者利潤有關,中國的電子企業一般是仿造,要給那些國際大公司支付專利費,再加上中國產品售價一般很低,導致利潤薄,研發投入也就小些。還有中國對專利保護不力,在中國辛辛苦苦投入上千萬,上億的研發費用造出一個產品,沒多久,到處都是這種產品並且沒人支付專利費。
3. 質量,日本企業的質量控制非常好,是大多數中國企業難望相背的,目前富士康的質量控制以及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這方面中國發展很快,因為質量控制可以真金白銀的幫老闆省成本,增加收入。
4. 消費能力- 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確實沒有外國強,單算廚房,國外的廚房家電平均有20多件,你看看中國普通家庭廚房有多少家電。高端產品也一樣,與居民收入有關,中國的居民收入與日本相距很遠。
不過不用妄自菲薄,中國人多,市場大,發展很快。中國的所有行業中,家電行業與世界差距是最小的了。等中國的晶元發展起來,趕上他們是指日可待。
電子行業真正的差距就是晶元了,核心技術啊
Ⅶ 怎樣正確評價中國家電行業現狀
市場趨於飽和。冰箱電視洗衣機不像以前一樣算個小奢侈品了,現在誰家沒有啊,再加上房地產不行,新房買的少了也對家電影響;總體來說,家電行業如果再無創新的話,便要走下坡路了。
Ⅷ 中國電器為什麼不給力啊/
中國所謂的名牌電器在中國國內知名度很高,少數幾個品牌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大多數的家電品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是不高的,尤其是在歐美日發達國家的市場上知名度和好評度都不是很高。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電器產品的質量和售後服務沒有令當地市場的認可,在中國國內這些名牌產品由於受到政府過度的保護,而導致其一些問題被有意識的掩蓋了,不為外界所知,但是,在國外是沒辦法隱瞞和掩蓋的,因為國外的政治體制和中國存在很大差別,沒有人或者組織可以封殺或者阻止消費者對不良企業和那些大型企業集團的不法行為提出訴訟,從而懲罰他們給消費者造成的傷害,進而改進他們的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水平。中國家電品牌若想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上也有相當的進展和知名度,為當地消費者認可,就必須摒棄其在國內的種種做法,按照當地市場的實際情況開規范自己的行為,如此方能令當地消費者信賴,在當地市場上站穩腳跟。
Ⅸ 為什麼中國很多家電做響了品牌後,質量變差
品牌響了
銷量大了
就顧不了質量了
Ⅹ 國產的電器怎麼質量就這么差呢
很多人以為買的是進口產品,其實絕大部分都還是國產的,只不過是讓某些人心裡舒服一點而已。
每年外國人在中國大量進口電器,甚至經常讓國內的電器製造企業加班生產,忙得不亦樂乎。而且,銷量越來越大,中國已經逐漸成為的電器製造大國強國。
所以,樓主不要因為個別的產品而否定國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