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何以為家》主要講述了什麼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呢
《何以為家》是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父母貧窮而帶著妹妹離家出走,因為他的父母想把妹妹賣給別人做妻子。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遇到了一樣生活困難的黑人女性,然後她被剛生完孩子的女人收養了。然而,這個女人因入獄不得不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和這個男孩,因為沒有戶口,經濟實力低下,後來,這個男孩和黑人女性的孩子一起流浪。男孩也和女人成了朋友,在發生了一些事情,這個男孩把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贊恩是那麼強壯,勇敢,肩膀瘦弱卻承受著所有的痛苦。但除了痛苦,除了可憐,贊恩心裡還有一個作為哥哥的愛和責任,讓我的感嘆。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個孩子,能得到家庭的溫暖,能像我一樣快樂地成長。
2. 起訴父母的原因是生了他。電影《何以為家》的結局是什麼
該獲得幸福的人都獲得了幸福,像那些曾經傷害了別人的人,只能孤獨終老獨自的度過晚年生活。
3. 何以為家電影簡介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小男孩因為父母生了他卻沒有養他,最終把父母告上法庭的一個故事。
這部影片真的很好,因為講述的就是真實的事情,這部影片從編劇到剪輯,歷時五年的時間,最後才以電影的形式展現在眾人面前。看到這部影片,我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如果將來我有孩子,一定要好好對她,一定要盡自己所能,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好好保護他。
4. 何以為家結局小孩找到了嗎
何以為家結局小孩找到了。
黑人小孩是一名單親媽媽拉希爾的孩子,拉希爾是一名偷渡者,沒有身份的她生活也很艱苦,但是她從來沒有逃避做母親的責任。拉希爾白天將兒子包裹得嚴嚴實實,帶著他去上班,生怕被人發現。
後來她遇到流浪的贊恩,相處之下帶贊恩回到自己的家裡,組成臨時家庭,拉希爾白天去上班,贊恩在家幫她帶孩子,但是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沒有身份的偷渡客,被警察逮捕了。
拉希爾在監獄里每日以淚洗面,贊恩帶著她的兒子艱難度日,為了養活寶寶贊恩想了很多方法,最終無奈將孩子賣給了雜貨店老闆,後來贊恩在牢里見到了拉希爾,向警察提供了線索很快寶寶得以解救。
因為贊恩控訴親生父母,黑人小孩才有機會被找到:
贊恩面對黑人小孩被搶走,自己也無能為力只能先去為妹妹報仇,後來贊恩因為殺人被逮捕,他也找到了控訴的機會,面對媒體他把他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並且表示將要起訴自己的父母。
贊恩的童年充滿了灰暗,這讓他忍無可忍,他呼籲所有的父母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孩子,黑人小孩的母親雖然疼他,但確實能力有限,所以在贊恩眼中她也是不負責任的母親。
經過贊恩的控訴這件事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黑人小孩也被救回來了,他的母親也因此被釋放,黑人婦女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也終於擁有了合法的身份,這下她可以帶著孩子安心的生活了,贊恩也起訴成功,並被好心人收養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5. 《何以為家》:去年那個感動千萬人的小男孩,他的家現在怎麼樣了
2019年的五一檔,超過千萬的中國觀眾被大熒幕上這個小男孩的笑容惹哭了。
電影的中文譯名《何以為家》,它以非常直觀的方式將中東地區的許多問題展現在了中國觀眾面前。至少,看過電影的觀眾,再提到敘利亞、黎巴嫩等中東國家時,會有布滿彈孔的街區、挨餓的流浪人、早熟的孩子、難民的面孔這些具體的影像浮現在腦海,而不再只是一個籠統的「亂」字概括。
可最近的地球上,急需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2020年剛開始50天,就被幾只「黑天鵝」、「綠天鵝」攪的昏天黑地、手忙腳亂。千里之外的貧窮、戰亂和不公帶來的憐憫,可能連一絲漣漪都不見了。
1、中東小巴黎為何淪為「重建」中的城市
1943黎巴嫩獨立,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首都貝魯特曾有「中東小巴黎」之稱,可見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1975年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爆發沖突,歷時15年的內戰使國家滿目瘡痍。
1990年內戰結束後開始重建,但限於經濟能力和效率,現在城市中還可見很多廢棄的樓房,以及建築物上的彈坑。《何以為家》開始的鏡頭,贊恩和許多孩子一起抽煙,拿木槍互相追打時,就是在類似的地方。
作為敘利亞與以色列的鄰國,黎巴嫩也一直有復雜的宗教爭端,也曾幾度成為戰場。黎巴嫩國內有許多的敘利亞難民,和以色列的關系時常陷入緊張。一個本來就不甚安定、國情復雜的國家,卻仍是許多難民想盡辦法要留下的地方——曾與贊恩相依為命的衣索比亞難民拉希爾就為一張身份證明入了獄。
2019年10月17日晚,就在電影上映後的半年,黎巴嫩國民抗議加稅政策,多地發生示威遊行,部分示威者焚燒輪胎、垃圾阻斷交通。
2020年1月,持續了3個多月的黎巴嫩大罷工,暫時止於哈桑·迪亞卜組建的新內閣政府。新政府宣稱將盡快採取緊急措施,帶黎巴嫩走出當前危機,並會通過行動重新獲得民眾信任。
黎巴嫩只是中東地區國家的一個縮影,貧富差距、階級固化、失業率高……但還是相對富裕和開放的。而周邊的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等國,情況更糟。
中東地區聯系著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許多國家富有礦產資源,戰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又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要地位,成為了資本主義列強的必爭之地,多年混亂的統治,利益爭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文化差異仍有情感共鳴
《何以為家》以一個兒童的視角,展開敘述。
但和普通以兒童視角拍攝的電影不同,贊恩是一個因為生活的苦難和命運的不公,過早成熟的孩子。他七八歲的單薄身體實際上已經十二歲,卻裝著幾近成年人的心智,這種反差和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十分契合。
贊恩警惕著陌生人給予的可疑幫助和親昵(這不是來自於天生的敏感,而是經歷過太多),竭盡全力賺錢貼補家用,照顧弟妹,卻對自己的生活狀態無能為力。每天在他打工的商店門前停留的那輛校車,成了他抬頭可見卻遙不可及的夢想。
贊恩痛恨父母對生活現狀的麻木,而他能做出的抗爭也只限於幫助妹妹隱瞞初潮和離家出走,如果他不做點什麼,牢里的哥哥就是贊恩的未來(諷刺的是即使贊恩盡力做了許多事,他還是進了監獄)。
而贊恩生活的環境如同泥潭,大部分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即便如此,同一個階層中的人們仍存在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娶了贊恩妹妹的阿薩德愚昧地認為童婚是正常的社會行為,人販子美化自己的犯罪能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這個群體沒有統一有效的歷史思考,也沒有對未來系統的想像,贊恩個體的反抗連螳臂擋車都算不上,只不過是一個孩子對他所生活的黑暗世界的抵死一搏,讓人既心疼又遺憾。
導演給了電影一個似乎圓滿的結局——贊恩得到了合法身份,被人販子倒賣的約納斯終於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而這一結局顯然成為眾多影評人批判的「敗筆」。畢竟,無數的「贊恩」還沒有學可上,許多的「約納斯」不知被送往何處……但這種環境中,電影最後留有的這一絲希望,可能更是觸動人們改變的動力——通過個人的微弱努力,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
在去年10月開始的大罷工當中,黎巴嫩一位老師給他的學生們寫了一封信。他告訴學生們積極地去參加罷工,不要擔心考試的事情,並希望他們成為國家歷史的創造者。
民眾一番「傷筋動骨」的罷工,使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但哪怕換取了一點點公平和進步,也是值得的。他們太需要有理想的領導者。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了哄約納斯開心,贊恩把鏡子放在窗口,把鄰居電視里的圖像反射出來,給約納斯看。這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奪冠」的那個故事。1984年,當時的中國,也只有少數人家才有電視機。為了看女排比賽,電視機被擺在弄堂里,全弄堂的人擠在一起看,一起緊張一起歡呼。在那台電視機前,我們看到的是團結和希望,而贊恩看的電視,卻是防備和隔閡。
《何以為家》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電影,大部分鏡頭,導演都做到了冷靜客觀的處理,把她所要表達的想法展現了出來。無論是街頭孤獨的孩子,還是監獄中麻木的臉龐,都帶給了觀眾極大震撼。
感謝有電影這樣的媒介,帶給我們對外部世界更多直觀的認知和感受,能產生多一些的敬畏、思考,擁有更加開放的心。
6. 《何以為家》無家可歸的悲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電影「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案例製作的。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個名叫贊恩(Zane)的小男孩的。他有一個貧窮的家庭,有許多兄弟姐妹,他的家人靠救濟金生活。從電影中,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四個字「出生而不是養育」背後的苦澀和痛苦。但是,作者認為,其背後的原因與父母有一定關系。 首先,是父母讓Zane陷入了尷尬的生活。實際上,不管一個家庭是富人還是窮人,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父母有直接關系,贊恩一生中的貧窮來自他的父母。
7. 請問電影《何以為家》中小黑人小孩在現實中是什麼結局
請問電影《何以為家》中小黑人小孩在現實中是遷往挪威,並且接受教育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何以為家》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v_dzDgpEyAlrAu-4jtTYg
8. 何以為家結局
9. 何以為家結局是什麼
《何以為家》結局是贊恩當初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他卻不養他,希望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再生孩子了,這些都得到了法官的支持。贊恩原本是黑戶,之後得到了合法的公民身份,能夠享受一切公民該有的權利,終於可以上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