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器控制裝置設計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有哪些
設計方法及步驟
在接到設計任務書後,按原理設計和工藝設計兩方面進行。
1.原理圖設計的步驟
(1)根據要求擬定設計任務。
(2)根據拖動要求設計主電路。在繪制主電路時,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①每台電動機的控制方式,應根據其容量及拖動負載性質考慮其啟動要求,選擇適當的啟動線路。對於容量小(7.5kw以下)、啟動負載不大的電動機,可採用直接啟動}對於大容量電動機應採用降壓啟動。
②根據運動要求決定轉向控制。
③根據每台電動機的工作制,決定是否需要設置過載保護或過電流控制措施。
④根據拖動負載及工藝要求決定停車時是否需要制動控制,並決定採用何種控制方式。
⑤設置短路保護及其他必要的電氣保護。
⑥考慮其他特殊要求:調速要求、主電路參數測量、信號檢測等。
(3)根據主電路的控制要求設計控制迴路,其設計方法是:
①正確選擇控制電路電壓種類及大小。
②根據每台電動機的啟動、運行、調速、制動及保護要求,依次繪制各控制環節(基本單元控制線路)。
③設置必要的聯鎖(包括同一台電動機各動作之間以及各台電動機之間的動作聯鎖)。
④設置短路保護以及設計任務書中要求的位置保護(如極限位、越位、相對位置保護)、電壓保護、電流保護和各種物理量保護(溫度、壓力、流量等)。
⑤根據拖動要求,設計特殊要求控制環節,如自動抬刀、變速與自動循環、工藝參數測量等控制。
⑥按需要設置應急操作。
(4)根據照明、指示、報警等要求設計輔助電路。
(5)總體檢查、修改、補充及完善。主要內容包括:
①校核各種動作控制是否滿足要求,是否有矛盾或遺漏。
②檢查接觸器、繼電器、主令電器的觸點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超過電器元件允許的數量。
③檢查聯鎖要求能否實現。
④檢查各種保護能否實現。
⑤檢查發生誤操作所引起的後果與防範措施。
(6)進行必要的參數計算。
(7)正確、合理地選擇各電器元件,按規定格式編制元件目錄表。
(8)根據完善後的設計草圖,按GB/T 6988電氣制圖標准繪制電氣原理線路圖,並按GB/T 5094-1985《電氣技術中的項目代號》要求標注器件的項目代號,按GB 4884-1985《絕緣導線的標記》的要求對線路進行統一編號。
2.工藝設計步驟
(1)根據電氣設備的總體配置及電器元件的分布狀況和操作要求劃分電器組件,繪制電氣控制系統的總裝配圖和接線圖。
(2)根據電器元件的型號、外形尺寸、安裝尺寸繪制每一組件的元件布置圖(如電器安裝板、控制面板、電源、放大器等)。
(3)根據元件布置圖及電氣原理編號繪制組件接線圖,統計組件進出線的數量、編號以及各組件之間的連接方式。
(4)繪制並修改工藝設計草圖後,便可按機械、電氣制圖要求繪制工程圖。最後按設計過程和設計結果編寫設計說明書及使用說明書。
❷ 產品設計定做流程
設計准備:企業提出產品設計要求,設計師接受任務,制定設計方案和計劃。也就是企業的技術人員接到企業分配的設計任務後,制定出產品設計需要的經費、人員、場地、生產途徑、時間等需求計劃,和雛形圖樣方案(可以多種)。
市場調研:市場調研有三個內容,市場調研的目的、市場調研的內容、市場調研的方法。到市場調查要帶著目的性去調查,也就是有針對性的市場調查。市場調查的內容要與產品設計有密切關聯。市場調研的方法有很多種,實地考察、網上咨詢、查閱資料等途徑。
設計定位、創意草圖:設計產品時,要有高、中、低檔的定位,高端產品暢銷還是中、低端產品暢銷,要通過市場調查對產品設計定位。對產品定位後,要構思產品有一定的構思,畫出相應的草圖來,供商討。
產品設計效果圖:手繪效果草圖或用計算機繪制效果圖,然後經過多次論證修改、多次選擇、多次討論,最終確定一種產品效果圖,做為產品設計的依據。
結構設計:造型中的結構設計和繪製成工程圖紙,也就是將草圖的外殼及內部結構進行整過圖紙的轉換,大小尺寸的精確標注、加工工藝的技術要求、產品材料的選用等,都要在結構設計中完成。
樣機模型製作:按照以上產品結構圖的嚴格要求,進行采購原材料,進行零、部件的加工生產、產品的組裝調試、最後生產出樣機模型。
進行樣機性能試驗:產品樣機要進行一系列的性能試驗,按國家制定的行業標准,做好每一項的測試。如小家電要做電源絕緣性能試驗、耐用密封試驗等。
產品批次生產:經過樣機性能試驗後,產品要求到達一定的合格率,才可正式投入批次批量生產,合格率到時,要經過產品的改進完善,再做一系列的實驗,至到合格率達到要求,既能批量生產。
❸ 產品設計開發的一般流程是怎樣的
產品設計過程包含四個階段:概念開發和產品規劃階段、詳細設計階段、小規模生產階段、增量生產階段。
1、在概念開發與產品規劃階段,將有關市場機會、競爭力、技術可行性、生產需求的信息綜合起來,確定新產品的框架。這包括新產品的概念設計、目標市場、期望性能的水平、投資需求與財務影響。在決定某一新產品是否開發之前,企業還可以用小規模實驗對概念、觀點進行驗證。實驗可包括樣品製作和徵求潛在顧客意見。
2、詳細設計階段,一旦方案通過,新產品項目便轉入詳細設計階段。該階段基本活動是產品原型的設計與構造以及商業生產中的使用的工具與設備的開發。詳細產品工程的核心是「設計--建立--測試」循環。所需的產品與過程都要在概念上定義,而且體現於產品原型中,接著應進行對產品的模擬使用測試。如果原形不能體現期望性能特徵,工程師則應尋求設計改進以彌補這一差異,重復進行「設計--建立--測試」循環。詳細產品工程階段結束以產品的最終設計達到規定的技術要求並簽字認可作為標志。
3、小規模生產的階段,在該階段中,在生產設備上加工與測試的單個零件已裝配在一起,並作為一個系統在工廠內接受測試。在小規模生產中,應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也應當測試新的或改進的生產過程應付商業生產的能力。正是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這一時刻,整個系統(設計、詳細設計、工具與設備、零部件、裝配順序、生產監理、操作工、技術員)組合在一起。
4、開發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增量生產。在增量生產中,開始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數量水平上進行生產;當組織對自己(和供應商)連續生產能力及市場銷售產品的能力的信心增強時,產量開始增加。
所以,經歐蒙設計所述,設計師只有在步驟上有一個明確的思路,才可以預備製作的效果圖表達出來,要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因為一個設計只是思想上面,往往還需其它人或其它工具配合你這個思想才能完成,所以也是給外圍的人了解你的所想來達成你的構思。
❹ 以開發一個冰箱為例,說明產品開發流程包括哪些環節
典型的產品設計過程包含四個階段:概念開發和產品規劃階段、詳細設計階段、小規模生產階段、增量生產階段。
以冰箱為例:
概念開發和產品規劃階段:確定冰箱的設計理念,如環保,節電,低噪音等等;確定冰箱的大致屬性,如容積范圍,雙開門還是單開門等等;確定冰箱的外觀風格
詳細設計階段:根據前一階段的設計思想進行具體的設計,本階段需要確定冰箱的具體參數,如功率,各部分尺寸等等。
小規模生產階段:根據詳細設計階段的具體參數生產樣機投放市場,並根據反饋進行相應調整,直至產品定型。
增量生產階段:擴大生產規模
❺ 本人急需了解小家電開發流程的具體事項
開發流程來涉及的內容很廣泛,文字描源述起來有些困難,一般用流程圖比較容易表達和認識,其大致流程如下:
市場調研——產品定位——新產品產案——外觀設計,手板製作與修改——結構設計與修改,或做手板驗證功能等——國家強制及行業標準的認證——模具設計與製作及修改,同時進行新部件樣品製作與驗證——小批量試產——成品測試與後期改善——大貨生產——最後的產品改良。
以上的流程中,有一些工序是同時進行的,而在不同的公司,實際操作時有一些差異,但均為大同小異。
❻ 小家電產品開發的工藝流程是怎樣
理論研發--製作樣品--改進--投入生產
❼ 如何設計一個完整的產品設計流程
1、用戶研究、技術調研(技術標准、標准件、尺寸、材料工藝等)、同類產品競爭者調研、市場趨勢調研
2、設計定位
3、設計概念
4、設計草案
5、設計效果圖
6、設計評估和篩選
7、結構設計
8、設計修正
9、結構設計
10、手板設計
11、模具開發
12、包裝設計-廣告設計
13、小批量試生產,試銷售
14、廣告——大批量上市
❽ 產品設計的步驟是什麼
產品設計流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頂層設計、框架設計、項目實施、回歸迭代。
1、頂層設計
概念上來講,就是需求分析與設計,如何把握住用戶的核心本質需求——是每一位優秀產品經理的必要涵養。
2、框架設計
通俗地講准確理解原質化需求、對明確劃限的需求進行結構性設計。明確產品需求范圍和結構框架,構建細化產品信息架構。
3、設計產品結構模塊和信息元素,隨即交付UI美工的產品視覺設計。UI設計猶如」裝修「,對產品經理設計的線框圖/原型進行潤色、美化、調整,以產出極具美感的產品,到達用戶眼前。UI階段謹記兩大原則:
①產品框架結構不能偏移原型設計,結構清晰、模塊分明、層次協調。
②不能被遺漏或串改產品內容信息架構,一字一眼、毫無誤差。
4、用戶通過產品需求反饋通道,給出使用新產品的感受,以及提交發現的產品問題和不足,及時響應用戶的所求、為用戶排憂解難也是新產品建立口碑的機會。
問題反饋通道建設對於一款新產品迭代優化初期顯得尤為重要,對產品快速增量式迭代及改善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都是不可估量的。
(8)家電設計產品的流程有哪些擴展閱讀;
產品規劃主要內容:
(1)市場與行業研究
產品規劃人員研究與產品發展和市場開拓相關的各種信息,包括來自市場、銷售渠道和內部的信息。研究用戶提出或反饋的需求信息,研究競爭對手,研究產品市場定位,研究產品發展戰略等。
(2)溝通
產品規劃人員應及時與消費者以及公司內部的開發人員、管理人員、產品經理等保持良好的溝通,而且不僅僅在規劃階段,這種溝通要覆蓋整個產品生命周期。
(3)數據收集與分析
產品規劃工作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收集與產品規劃相關的各類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
(4)提出產品發展的遠景目標
產品規劃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提出產品發展的遠景目標,並通過各種溝通渠道,讓公司內的相關人員熟悉和理解這個遠景目標。
(5)建立長期的產品計劃除了提出當前產品的遠景目標外,產品規劃人員還負責對產品的長期發展規劃(如3到5年內的發展計劃)進行設計和描述。
❾ 產品設計程序6個步驟
一、業務分析——要做什麼(業務流程圖)
幾乎每一款產品都會對應一個或多個業務流程,它是對業務事件和不同角色間通過信息流動和交互方式的一種表達,對應的交付物就是業務流程圖。
例如電商業務有訂單生產流程圖、有貨物進倉出庫流程圖、也有資金流程圖;外賣業務有接單業務流程圖、派單業務流程圖、訂單流轉流程圖等。
做產品的第一步就是把業務分析清楚,弄明白要做什麼,有哪些角色參與,業務交互節點是什麼,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是如何流轉的。
搞清了這些後,就可以繪制不同業務模塊的流程圖,對整個全局就比較清楚了。另外,我們所說的產品定位、產品路線圖也包含在這個環節內。
二、產品分析——解決什麼用戶問題(User Story)
在完成業務分析並設計好業務流程之後,就可以進入產品分析的環節了,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確下來是要解決什麼用戶問題。
具體就包含了目標用戶、人群畫像、需求定義、用戶體驗地圖設計等。主要是從用戶和產品的角度,通過一些工具把產品要解決的問題具象化表達出來。
例如具體的用戶畫像構建、需求分類(緊急重要、是否關鍵路徑)、結合業務流程繪制用戶情感體驗地圖等。
然後,在這一步需要定義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以及產品的關鍵路徑(最小關鍵業務流程),並形成需求清單以及功能清單,排列好優先順序。
除此之外,我們常說的競品分析和用戶調研也是在這一步完成,並交付相應的調研分析報告。
這一步的核心就是圍繞「解決用戶什麼問題」來展開工作。
三、結構設計——構建產品骨架(信息架構、功能結構)
到第三步就比較具體了,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計信息架構和功能結構,交付物就是樹狀結構的思維導圖,這個大家應該都見過也做過。
但需要區別的是,信息架構和功能結構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描述產品的信息骨架。例如一個網站的結構包括哪幾個部分,每部分具體包括哪些欄位信息。這一步最好有技術同學介入。
後者是從使用操作的角度來描述具體的功能結構,例如賬戶體系包括了注冊和登錄功能。
為什麼需要這兩張圖呢?
信息架構有助於我們全局了解產品的信息脈絡,尤其是對於一些復雜項目,比較利於進行模塊化整合和分類。
而功能結構也能很清晰的告訴我們現在產品有哪些具體的大功能和子功能,有些能抽取出來合並同類項的就可以在技術層面做模塊化整合。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會進入具體的原型繪制階段。
雖然以上三步很重要,但很多人、很多團隊其實都忽視了,出現的問題就是產品混亂,新人來了以後沒有產品全景圖,也不知從何下手。
涉及到歷史功能調整時,也不清楚前期的架構和模塊劃分是如何設計的,牽一發動全身;就像一座大橋要拔掉一顆螺絲,但你不知道拔掉後整座橋會不會垮。
四、原型設計——產品怎麼用(交互設計、功能設計)
這一步大家都很熟悉了,使用工具畫原型、做交互設計,我也就不展開講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小公司,功能設計和交互設計大概率就是產品經理一人完成了,而在大公司可能會有專門的交互設計團隊。
例如我之前在京東時,具體的交互設計就是專門的 UED 團隊來完成,產品經理更側重需求定義和流程設計。
五、視覺設計——產品長什麼樣(設計師的工作)
視覺設計屬於設計師的工作范疇了,產品經理可介入性不大,我一向主張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
這一步產品經理要做的是什麼呢,主要是向設計師描述產品使用場景以及用戶特徵,即產品在什麼情況下被什麼特徵的用戶來用。
對此,設計師可能會採取不同的布局設計和配色方案。
例如針對中老年的產品,在按鈕大小和字體顏色上,可能需要更醒目一些,如果設計師不理解大背景和產品用戶,可能會自己發揮,這樣就會造成產品可用性不高。
當然,這里說的可用性不高是指在目標用戶人群的可用性不高,但產品本身是可用的。
六、數據設計——驗證什麼(埋點、數據指標、監測策略)
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基於先驗的假設進行設計的,也就是說實際情況如何我們提前很難知道,那就需要通過數據區驗證。
數據設計主要是基於第三步和第四部的成果進行具體驗證項定義,並在產品功能上設計相應的數據埋點,以及數據回收和統計機制。
例如在電商產品的商品詳情頁,用戶到底是點「直接購買」多,還是「加入購物車」多,那就在這兩個按鈕上進行數據埋點,然後統計一段時間內從這兩個渠道產生的訂單轉化率。
如今已經進入精細化運營的時代,對應的,產品也進入了精細化設計的階段,用科學的方式驗證需求,用數據去證明設計,已經成了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