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大全 > 固始名流世家電話多少

固始名流世家電話多少

發布時間:2022-05-19 13:14:16

Ⅰ 江西有哪些歷史名人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所以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2、江萬里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江西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

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後伺機脫歸。元兵攻破饒州時,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著有《宣政雜錄》。 江萬里是都昌縣宋代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嚴嵩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4、林士弘

林士弘,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隋末南方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士弘豪邁爽直,好武功,通謀略。 大業十二年(616年),林士弘隨同鄉操師乞率眾起義,任大將軍,攻佔豫章郡。操師乞戰死,林士弘繼領其眾,大敗隋軍於鄱陽湖,殺隋將劉子翊,眾至十餘萬。

初稱南越王,後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東廣州)的廣大地區。武德五年(622年),戰敗投降,後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不久病死。

5、姜曰廣

姜曰廣(1583~1649)明末抗清官員,與史可法、高弘圖並稱「南中三賢相」。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豐城市同田鄉浠湖村)人。

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時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馬士英所忌,乞休歸。後從金聲桓反清,兵敗投水死。

Ⅱ 庄姓氏的來源

庄姓,發源於河南商丘,西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為庄姓的姓氏始祖。

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名撝,字武庄。宋哀公之子,周朝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在位期間跨西周、東周兩個時期。

在宋戴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戴氏;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武庄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庄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2)固始名流世家電話多少擴展閱讀:

庄姓宗族特徵:

1、庄姓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多有貢獻。庄姓祖先在先秦時代建立過楚國、宋國,是當時比較強盛的諸侯國。此外,歷代庄姓名人眾多,業績也甚佳。

2、庄姓派生出了嚴姓。自古庄嚴一家。

Ⅲ 福建的文化,歷史,名勝,特產,名人

福建景點
【 廈門 】
鼓浪嶼:在廈門的西面,隔海約700米處的一座小島,面積只有1.71平方公里,在這個小島上,濃蔭覆蓋,花香撲鼻,可以說是處處似公園,觸目皆佳景;在這個島上聽不到車馬喧囂,但卻隨時可以聽到悠揚的琴聲,因此又被譽稱為「音樂之島」。島上重要的勝景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等。
南普沱寺:位於廈門市區東南五老峰下,距市中心3公里,因地處我國佛教聖地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該寺始建於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重建,佔地3萬多平方米,現已有1千多年歷史。寺中的建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山造勢,層層托高,兩廂鍾鼓樓、左側新建的慈善樓與右側普照樓左右對應,雄偉壯觀。
萬石岩:萬石岩,一座不高的山,由於受千百萬年風雨的侵蝕,山上怪石很多,形狀千姿百態。在萬石岩斗山上的萬石禪寺建在岩石上,規模不大,但精巧別致。在寺的山門前面有天然岩石形成的月池,寺後有四五塊大石,遮天蔽日。萬石岩里有一座植物園,這就是著名的廈門園林植物園。
集美:位於廈門市北部,距市區約17公里,面積為2.83平方公里,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故鄉。集美鎮有著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故居、歸來堂、鰲園及長達2212米的高集海堤。
【 泉州 】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枕山面海的泉州市北郊1.5公里處,面積50多平方公里,包括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和西北洋西大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清源山四季如春,萬木競長,植物達千種以上。清源山風景區人文景觀眾多,有中外馳名的開元寺,是閩南規模最大的古剎,全寺佔地7萬平方米。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泉州市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故得名。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現橋長835米,寬7米,橋墩31座,石亭2座,明清重修碑記12座,橋南有忠惠祠,系紀念蔡襄造橋功勞而建。內有石碑,為蔡襄撰文書寫《萬安橋記》,橋北有昭惠祠,系奉祀護橋海神而立。
清凈寺:位於泉州市南塗門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伊斯蘭教寺院,全寺面積為2100平方米,寺門高20米,寬4.5米,穹頂尖拱形,由青白花崗岩砌成,系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禮拜寺的式樣而建,具有西亞阿拉伯伊斯蘭教的風格。
【 武夷山 】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南部,有「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景區以丹霞地貌為特色,有三十六峰,又有蜿蜒的九曲,徊旋與山間,故有「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之說。游武夷山既可乘竹筏沿九曲溪觀光,又可徒步登山探勝,二者也可以在溪游中互相結合。1999年12月,武夷山以「稀有、獨特、絕妙的自然美地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福州 】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比比皆是,數量達300餘處,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鼓山的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石竹山:位於福州市南福清市西宏路鎮,緊靠鯉魚湖,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因山上石奇岩怪,竹松蒼翠,故得名。山上有石竹寺,寺內有大雄寶殿、文昌閣、觀音亭、石佛宮等建築,規模宏大。寺外景色秀麗,石竹山上有龜蛇石、小蓬萊、三重檐、青龍洞、通天洞、一線天、仙橋、紫雲塔等30多處天然美景。寺西有一座龍女岩,傳說為東海龍王 的公主化身,近鄰還有九鯉仙醉卧岩,一條長約丈許、寬約尺余的石條橫架其間,此即「天橋」勝景。寺東可俯視東張水庫,山水輝映,景物壯觀。
於山:位於福州市區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於越族居住在此,故得名。於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
福州西湖:位於福州市西北部湖濱路,處卧龍山下,因在福州之西,故名西湖,1914年辟為西湖公園。西湖公園系三個小島組成,分別由柳堤橋、飛虹橋、步雲橋、北閘橋連接而成。園內長堤卧波,垂柳夾道。悅虹橋東,有建於唐代的開化寺。福建特產
福州特產:橄欖、福桔、龍眼、閩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漳州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干貨等。
南平特產:盛產筍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甌板鴨、建蓮、北苑貢茶、閩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藝品、政和功夫茶、建盞、錐栗、靈芝、南孚電池等。
莆田特產:荔枝、龍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熗肉,莆田魯面,興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龍岩特產:八大幹系列. 、河田雞、山麻鴨等。
三明特產:紅菇、沙縣小吃、沙縣夏茂冬酒、沙縣鄭湖板鴨、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寧化老鼠干、將樂擂茶、建寧蓮子、大田骨頭小吃系列等。
寧德特產: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編,茶 葉,紅 曲,剪 刀等。
福建名人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Ⅳ 福建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這個問題如果去網上找肯定能找到很多答案,但是那樣就沒多大意義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建,我不敢說比誰更了解福建,但畢竟從小耳濡目染,對福建歷史上出過的名人還是有一點點了解的。在此,我就按朝代順序外加一點對他們的認識,來介紹一些我所聽聞過的福建名人(含福建籍)。

林則徐之後的近代名人有很多,在此只列舉幾位不一一介紹了:嚴復、冰心、林徽因、林覺民、侯德榜、陳景潤、葉飛、劉亞樓等,這些都是出現在歷史書中的人物。

Ⅳ 潘姓來歷和名人!

一、來歷

1、始於羋姓

源於「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2、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 。

3、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

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後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4、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5、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 清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今台灣省台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

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台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6、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二、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

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

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5)固始名流世家電話多少擴展閱讀:

潘姓姓氏文化

宗族特徵

1、漢代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艷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又山東冠縣潘氏一支行為:「學占玉龍立,鳳貴洪汝文」

郡望堂號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Ⅵ 我是福建龍岩長汀新橋鎮的蕭氏我發現我們宗祠原來寫的堂名是河南堂,對聯是八葉名臣第,五經學士家。

蕭屋塘邊蕭屋是長汀蕭氏,除翁家畲山鄉外在長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幾處均由此支分派出,蘭陵蕭氏,在長汀城未建祠堂,故蕭屋塘邊蕭屋,也起著舉族慶典,族裔團聚的作用,族人多稱之為祖屋。
祖屋地處城南是宋、元、明、清最為繁華地的崇善坊,主體建築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餘米,沿中軸線,廳、井交錯,計達八廳七井之多,為客家典型的一種家族聚居建築形式,屋中還有磚牆隔離,兩片大門可開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門,內室門,使全屋房舍既相連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廳與天井兩側均為大小不等的廂房,左右門窗相對,各戶相親相近,又自成一體。體現了深宅大院舉族聚居的特點。
早年,祖屋南面,越過街道還有兩棟配房互作呼應,三者恰好構成一品字形。其中偏東一處,佔地約一畝余,傳說是家塾所在,屋內有大小堂房十幾間,還有供學童讀經習禮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燒茶熱水的廚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棟房舍,其大門朝向祖屋正門。估計當為人丁興旺時的分居之所。惜時序更替,東邊的學堂早已坍塌,成為小兒追逐嬉戲的草坪了。西邊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響祖屋本身的恢宏與莊重。
祖屋位置優越,由大門沿蕭屋塘巷迄東不遠處,即是汀州古城門之一的惠吉門。走出城門,可以觀賞汀水滔滔的奔騰景象。出後門往北少許,則可到達寬暢的縣前大街,與早已無存的縣衙與箭坪遺址近在咫尺。往西與南大街相通,北經三遠閣可直扣府衙,向南穿過尚算完好的寶珠門城樓,可親睹寶珠晴嵐的秀美風光。
祖屋大門門框及橫梁均用大條石塊砌成,並與兩側翼牆構成略向前彎的弧形。大門正上方刻有「名冠三傑」,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蕭何,被劉邦尊為張良韓信之前的意思。兩側門柱上分別刻有「八葉名臣第,五經學士家」的家風,字體蒼勁,用筆鋒利,相傳是汀州書法家我十八世祖公儀徴公所書。跨過寬厚的門坎,大門上方朝里一面鑲有「致中和」三個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對後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過門樓,為約十幾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圍以寬大的條石為沿坎,中間也用石條鋪成步道,走過此道即是正廳。正廳十分寬闊、高大,南來的光線充足,上方五根橫樑上分別懸掛五塊巨匾,前面一塊是「侍郎第」三個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蕭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後遷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幾塊也各有出處惜均在文革時被誣以四舊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塊十分可貴,是乾隆七年知縣方暨謨題寫的「重桑梓義」,該匾是知縣大人對我十八世秀徴公熱心鄉里建設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脫浩劫,原因不詳,但據老人說,是因為,此匾因不夠格上廳堂,是掛在後門的門背的,沒被發覺,後來被族人拿去隔豬欄而被僥幸保留下來的。
說到對聯也是大廳的重要特色,大廳至少有五付長短不一,掛於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聯,楹聯間每逢年節,還要懸掛巨大的畫卷和中堂,據說這些文字和圖畫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當然這些人是否真實我們是不得考證的了。不過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門生楊方是我五世祖公進士蕭雍的好友,還有清朝被譽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親,他們留下的墨寶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無以保存了,現大廳四壁空無一物了。
大廳兩邊是祖屋最重要的兩間廂房,它不止房間寬大,房內還有獨立的的小天井,隔著天井是用來招待摯友和貴賓飲茶議事下廳,廳內擺設有太師椅,和小案桌,牆上掛滿名人字畫,整個小廳書卷氣實足。正房屏後有小門通往後間,由此再轉入屏風後的過廳,外人家人來往互不幹擾,真乃屋中有屋,廳內有廳。由大廳跨過中堂兩邊的門坎,即進入過廳,過廳的面積不大,約可容兩張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廳舉行慶典是茶水酒菜中轉的地方,平時則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過廳北面是是天井,然後是中廳。它也比較高大,但面積略小於大廳,如果說大廳主要用於接待外客貴賓的話,中廳則是家族聚會之所,它的後方最高處,隔出一個約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寬的開放式大神龕,龕上供奉著先祖的神位,中間最高的一塊是:蘭陵堂一脈宗親神主牌,往下一點是馬國典畫的我祖公的神像。順便說一句,馬國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畫家,他的畫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長汀人有一說:馬國典都畫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態百出,連人物畫家馬國典都沒辦法畫好你的。神龕上還備有大小五具香爐,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進香,各家各戶供品則分別擺在廳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兩張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長日久,神龕四周已被煙火熏得烏黑,當然,在烏黑的煙火也萬萬不能去清洗的,這樣才能體現祖宗的煙火是很旺的。穿過中堂左右的兩個側門,則又是一過廳和天井的,其北則是一堵隔牆把全屋分成前廳和內宅兩部分,牆正中開有大門,大門關閉十時,不知者以為房子到此為止,開啟後則兩者合為一體,才見後面另有洞天,足證當年工匠設計之用心。跨過此門又是天井、廳堂,再後則是兩層樓房突兀而起,建築立面為之一新,樓下是內廳,平時家長里短餐飲活動多在此進行,兩側則是居室,樓上樓下房間較多,內廳,後面是一較大的天井,其間還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後即到後廳,後廳分南北兩片,北廳向北展開,廳口寬闊,由此既能目擊北方天空觀賞,又能觀賞北山風光,自成一番風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許多,即到了俗稱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話中其發音為「有丁子」,傳說舊時蕭家婦女在此處生孩子,長大後不至於「白丁」。穿過「毓墩子」及與其相連的走廊,掠過一排居室,即來到小花園,花園面積不算大,約百餘平米,據說當年這里曾有過四季花開如錦,常年枝頭飄香的繁榮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園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來開墾種菜,昔日芳影已難再尋。
祖屋始建於何年?已無可考。從《長汀縣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舊譜關於我十二世尚瑛公開挖蕭屋塘來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當已有之了,然考家譜尚瑛公前後數代似無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測是我五世祖公謙齋公,舊家譜記載:公士宦多年,為安養父母乃由翁家畲遷家郡南門,迎父母城中就養。另,幾年前挖基地,發現祖屋地底下,並沒有瓦礫,而是黃土質,說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塊荒地。從謙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渾墓葬比較,似有可能。唯斯時人丁尚少,也無建此大宅之必要。據此似可推定以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間,而後由十八世秀徴公與十九世傑翰公父子,也就是說在康乾年間在原有房址上擴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時家中人丁繁盛,舊屋已容納不下。二是從十七世君元公開始,蕭氏幾代在汀均有較大的影響和較高的聲譽,現存《汀州府志》和《長汀縣志》均多次載入諸公之事跡。而大門族聯傳為儀徴公所書,現存在大廳橫匾為縣憲對秀徴的嘉獎,均與擴建新屋相呼應。事實上,此後數代人丁興旺,名人迭出,與此也無關關系。據此似可以為:祖屋初建於南宋孝宗與寧宗朝,迄今已歷八百餘年,而擴建當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歷三百載矣!
祖屋歷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過不少為國效力、為政清廉、績著鄉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計始祖北宋景德進士、汀州知府蕭律,也不計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進士官監南嶽五世祖公蕭雍與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單計生於本屋,長於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樂進士,官戶部郎中兼監察御使八世蕭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蕭竹庵;訓導十世蕭靜軒:縣丞十二世蕭華軒;撫標材官十三世蕭鄞溪;巡檢歷署知縣事十四世蕭溪;寶坻縣典史十四世蕭華溪;督標千總十六世蕭祥英等。在清代則有造福鄉里、人文慈善事跡先後進入《汀州府志》和《長汀縣志》的人就有十餘人之多。至於到了民國時期,擔任國民黨將校官的也有約十人其中有國民革命軍十八軍十一師中將師長福建保安司令蕭乾、國民黨抗戰戰況發布組長少將蕭敬、國民政府高級翻譯官蕭嗣章。解放後,更是人才輩出,有解放軍教導團長蕭老九、中國著名作家蕭建亨、清華大學教授蕭華庭、福建省交通廳總工程師蕭瑩等等。可以這么說我的祖屋,不僅僅是歷史悠久、而且人傑地靈。堪稱汀州一絕,遺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敗壞,又沒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護!

Ⅶ 吳姓十大名人

  1.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號射陽。漢族,淮安府山陽縣 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 《西遊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10.吳其浚(1789 - 1847),字季深,一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植物學家,博物學家,河南省固始縣城關人,嘉慶二十二年狀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在植物學、農學、醫葯學、礦業、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任兵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湖廣總督,雲貴總督,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等職。

Ⅷ 信陽市固始縣名流世家是在哪裡個位置

信陽市固始縣名流世家是在:
蓼北路418附近(民生路與蓼北路交叉口東南50米)


Ⅸ 陳姓古代有什麼名人

陳姓的古代名人有:

1、陳勝:

陳勝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秦二世元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庄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2、陳叔寶:

陳後主陳叔寶是陳朝也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宣帝陳頊嫡長子,母為皇後柳敬言。陳朝天康元年,授寧遠將軍,遷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大舉南下,攻破廣陵、京口和都城建康,滅亡陳朝。

陳叔寶被擄至長安,受封長城縣公。隋文帝楊堅賜予宅邸,禮遇甚厚,他仍舊沉湎酒色,醉生夢死。隋朝仁壽四年,陳叔寶病死於洛陽。

3、陳友諒:

陳友諒,是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4、陳廷敬:

陳廷敬是清代大臣、學者,順治十五年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後歷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

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九年任《康熙字典》總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

5、陳介祺:

陳介祺是中國清代金石學家。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的父親。

Ⅹ 陳元光的大將有哪些

1,陳政

陳政(616-677年),父陳犢,字克耕,唐朝將領,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駐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說服陳果仁以五萬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

2,李伯瑤

李伯瑤,輔信將軍,李義之孫,又稱輔勝將軍、輔勝公、李輔勝爺。唐總章二年,李伯瑤以前部先鋒,從陳政入閩。

3,沈世紀

沈世紀彪公,御賜名勇,字世紀(621-688年),享年67歲,公是周文王之子聃的四十八世後裔。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性敦機慧;果敢善謀略;仁恕謙謹;忠信不欺;初為河南案牘吏。

4,許天正

許天正(649~718),字允心,號雲峰,唐豫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出身於書香世家,是蜀漢名臣許靖的第十四代孫。年幼受家庭熏陶,有很好的文化基礎,又喜軍事,精研孫吳兵法和歷代兵家的戰略戰術。

5,馬仁



馬仁,河南光州(今潢川)人,民間尊稱"馬公爺"、"輔順將軍"。其原籍和生卒年月均未見史載。《漳州府志》載:唐總章二年(六六九),馬仁以營將從歸德將軍陳政入漳,後來成為陳元光的四大部將之一。

閱讀全文

與固始名流世家電話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連雲港天梭表維修中心 瀏覽:745
全車噴漆多少天可以翻新 瀏覽:291
為什麼家電網上的 瀏覽:672
威海蘋果電腦官方售後維修中心 瀏覽:56
如何形容傳統名貴傢具 瀏覽:338
家用電器腳架 瀏覽:298
廣州尚豪傢具 瀏覽:104
雞西舊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330
衛生間插座不帶防水罩怎麼辦 瀏覽:941
防水噴罐多少錢 瀏覽:690
愛仕達售後廈門維修點查詢 瀏覽:43
11件套傢具都有哪些 瀏覽:983
河北香合市雙葉實木傢具如何加盟 瀏覽:216
平台地磚下防水層用什麼好 瀏覽:802
石家莊傢具組裝工招聘 瀏覽:18
家電行業為什麼周期性行業嗎 瀏覽:990
F4星和原木傢具哪個環保 瀏覽:580
北京ipad售後維修地址 瀏覽:885
鐵床上的漆綉沒了怎麼翻新 瀏覽:52
活線電路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