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娃娃家的微波爐用途
讓幼兒初步體驗做飯的感覺。
微波爐是家中常備的家用電器,所以娃娃家裡放一個微波爐可以讓幼兒更加深刻的體驗做飯的樂趣。讓娃娃家更受小朋友喜歡。
娃娃家作為幼兒體驗日常生活的區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娃娃家裡的用品,都要經過老師的精挑細選。
2. 設置娃娃家的設備材料和活動聯系
娃娃家各角色胸牌、
娃娃家玩具:娃娃數個,奶瓶數個
用具:毛巾、臉盆、梳子、鏡子、枕頭、被子、抹布、掃把等
食品: 水果、蔬菜、雞蛋、麵包
炊具:鍋、碗、碟、勺、鏟、煤氣灶、湯匙等
傢具:桌、椅、床、櫃等
電器:電視機、錄音機等
3. 角色游戲花店反思與推進
游戲活動如下:
游戲主題:娃娃家,銀行,小吃店,鞋店,花店
游戲目標:
1、能認真完成自己所擔任的角色任務,體驗和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2、在說說、買賣、玩玩的過程中學習簡單的交往。
游戲准備:
1、娃娃家的炊具、傢具、電器,菜類,魚類等。
2、銀行玩具:櫃台、取錢卡、取款機、錢
3、小吃店玩具:各種好吃的食物、蔬菜、魚類、收銀台等。
4、貝貝鞋店玩具:各種鞋子,鞋盒,收銀台,等。
5、花店:各種各樣的塑料花、紙花、包裝紙,收銀台等。
游戲過程:
一、以花店開張,招聘服務員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師:小猴的花店開張了,花店裡都有誰呀?小猴要招聘三個服務員去幫忙,你們想一想花店的服
務員都要做些什麼事呢?
2、師出示花店的操作材料,以及之前服務員所製作的花朵。
二、提出遊戲要求
1、游戲時候不能爭搶玩具,要使用禮貌用語。
2、要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能隨意走動。
三、幼兒自選游戲角色進行游戲,老師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巡迴指導。
1、師:花店的生意真好呀,你們的花買了多少錢?這么多的錢你們想用它來干什麼?(可以引導幼
兒把錢存到銀行)
2、師:你的玫瑰花怎麼賣?可以便宜一些嗎?5塊錢可以嗎?我這里有10塊錢……你要找我5塊
呀?
3、師:你想買什麼呢?為什麼不賣給你呀?哦,沒有錢,那我們一起去銀行取錢吧。
4、師:銀行裡面的人可真多啊!我們要排隊哦。
四、游戲結束,討論評價,收拾整理活動材料。
(1)幼兒交流:今天扮演了什麼角色?做了哪些事情?心裡覺得怎樣?
(2)教師小結:對每個角色區進行簡單點評,重點評價花店活動情況。
活動目標:
語言目標: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對油田的認識。
創作目標:嘗試用各種方式來表現家鄉油田。
情感目標: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帶領幼兒參觀、了解油田。
4. 2一3歲娃娃家怎樣布置
您好,尊敬的網路知道朋友。
這個怎麼布置,你自己決定,因人而異的。但是,要注意了。
第一,電器的放置,要盡可能高,讓孩子夠不到。
第二,插孔要貼上膠帶。
第三,不要裸露出一些尖銳的東西。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很高興為你解答。採納一下吧,謝謝了。
5. 如何創設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動,它將教育目標滲透於教育內容之中,將教育內容分成幾個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活動內容、材料,自主操作、實踐,從而發揮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他們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因此區域活動已經成為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兒童心理學研究和兒童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都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幼兒能力相對弱一些,因此區域活動的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本學期在開展小班區域活動時,我也一直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反思再反思,不斷的調整區域的名稱、內容 、材料,讓每個孩子在區域游戲中找到更多的樂趣,讓區域游戲成為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最為精彩的一道風景線。
在為小班幼兒創設區域活動時,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營造一的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
小班幼兒剛剛從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之中,陌生的教室、老師、小朋友,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不安全感,他們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幼兒園的學習生活之中。唯有游戲能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帶給他們快樂,幫著他們盡快的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
何為寬松!就是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和諧、輕松、安全的游戲環境。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布置上溫馨的窗簾,醒目的標記,小桌子上貼著圖案卡通、色彩鮮艷的廣告紙,為「娃娃」做一床漂亮的小被子,再鋪上軟軟的地墊,放上溫暖的抱枕??????孩子們在這個溫馨的小家裡玩著有趣的游戲,身心都得到了徹底的放鬆,情緒上也得到了滿足。又如,在「建築工地」的活動中,在四周的牆上布置各種建築物的圖片,再為幼兒再鋪上軟軟的地墊,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中開展游戲。在「糖果工坊」的游戲中,我們在牆上懸掛了各種各樣色彩鮮艷的糖果,還做了一個醒目的標記牌,孩子們置身於該區域之中時總是那麼的興奮。
何為自由!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教師為幼兒在游戲中設置的場地、投放的材料,要給幼兒留出一定的自由支配的空間,要便於幼兒取放。孩子想玩何種區域,教師就要盡可能的滿足他們。所以,在我班的區域游戲中,我們是讓幼兒通過插照片的形式,自由的選擇區域。而且,各個區域的材料都是敞開式的,便於幼兒取放。孩子們在這個自由的空間里自由的進行游戲,真正體現了《綱要》的精神:讓幼兒自主的學習 。
二、區域游戲生活化。
《綱要》中指出: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小班幼兒年齡小,相對於中大班的幼兒生活經驗比較欠缺,使得許多教師產生了這樣的誤區:小班幼兒正處於由獨立游戲、平行游戲的階段,所以太難的、交往較多的游戲他們也不會玩,所以就玩玩積木、看看書、畫畫畫就行了。其實不然,孩子雖然年齡小,但父母的早期教育,電視、廣播、電腦的視聽刺激,讓他們像個小大人似的什麼都懂。更何況,小班幼兒已經開始由獨立游戲、平行游戲逐步向結伴遊戲、合作游戲過渡,單純的獨立游戲已經滿足不了孩子游戲的興趣,他們需要一些更加貼近生活的、更加有助於拓展他們經驗和視野的游戲產生。因此,本學期,我們嘗試開展了一些生活化游戲活動。
娃娃家:娃娃家的游戲可以說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它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在扮演「爸爸媽媽」的過程中,產生了與同伴的交往與合作,促進了語言、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自己事情自己做:這一區域從字面上看就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因為小班幼兒年齡小,在家裡,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導致他們上幼兒園以後不會自己小便、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生活自理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們設置這一區域,並投放了穿線板、扣紐扣、小衣服等活動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相應的生活技能,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糖果工坊: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吃糖果,而且現在的超市裡能見到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口味的糖果、棒糖,多變的造型,鮮艷的顏色,可口的味道,深深的吸引著每個孩子的眼球,他們總是互相談論著媽媽給他(她)買了喜洋洋形狀的、小狗形狀的、叮當貓形狀的、草莓味的、巧克力味的??????的棒糖和糖果。所以,我們班也開設了一個專門買糖果的區域,還為它去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糖果工坊」。在糖果工坊里,孩子們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糖果,在買賣的過程中,提高了幼兒之間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區域之間的交流。玩糖果工坊的小朋友還能自己學習製作糖果,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
這些源於生活的區域游戲,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能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也促進了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三、適時、適度、適量地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
個體差異造成孩子在學習、動作和心理發展上有很大差別,又由於每個孩子的遺傳、教育和環境的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區域活動要適合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教師適時、適度、適量地投放不同層次活動材料是關鍵。
如在「娃娃家」的活動中,我們一開始准備了餐具、食物、家用電器等成品材料,讓幼兒游戲。隨著游戲的深入,我們又為幼兒提供了奶瓶,讓幼兒模仿媽媽的樣子給小寶寶餵奶喝。現在我們又投放了油泥,鼓勵幼兒自己製作小元宵。
又如在「建築工地」的活動中,開學時,我們為幼兒投放了大小各異的紙盒,讓幼兒學習壘高、平鋪的技能,可是一段時間以後,幼兒對壘紙盒漸漸失去了興趣,於是我們又投放了大小、高矮、粗細不同的罐子,讓幼兒先將罐子分類,然後再進行壘高。在壘高的同時,孩子們還學會了分類。
在「小畫室」和「巧巧手」的活動中,我們通常會根據幼兒的能力層級,投放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如做點心(剪紙),能力最強的幼兒沿線剪餅干;能力中等的幼兒剪彎彎曲曲的面條;能力較差的幼兒剪只面條。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促進了不同層次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在「糖果工坊」的活動中,我們先為幼兒提供了已經做好的棒棒糖,幼兒學習如何買賣。後來,我們又投放了糖紙和搓好的紙球,幼兒學習擰糖紙,自製糖果;當幼兒熟練掌握擰糖紙的方法之後,我們就會讓幼兒自己學慣用面紙搓成團,然後再用糖紙包裝起來。從而完整的掌握糖果的製作方法。
適時、適度、適量地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活動材料,促進了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三、分階段建立適宜的常規要求。
區域游戲是幼兒自由的活動,但自由不等於放任。區域游戲規則的建立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律行為和責任感。
小班幼兒年齡小,規則意識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該是在有條不紊的生活活動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規教育不僅是培養孩子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更是孩子發展本身的一種需求。所以,在建立小班幼兒活動常規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分階段的提出相應的游戲要求。如在「娃娃家」的游戲中,教師可以先要求幼兒將物品擺放整齊,等幼兒做的較好時,再提出新的要求:將物品擺放在指定的地點。又如:在對幼兒提出區域游戲的整體常規要求時,先提出一至兩點,等幼兒熟練掌握以後,再提出新的要求。這樣一來,幼兒在每一次活動要求提出之後,都有一段消化、學習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教師又可以用語言適時、適度的去提醒幼兒,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
通過這種分階段的常規建立,使幼兒有條不紊的、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應的規則意識,而且幼兒在游戲中已經不是刻意的、在教師的強制下遵守規則,而是自發的、自覺的去遵守。
總之,我們在實踐中,學會了用幼兒的心去創設區域,去創設真正孩子們喜歡的、精彩的游戲。正如題目-----「-游戲也精彩」,希望精彩的區域游戲能讓幼兒更加愉快的投入到幼兒園的學習生活之中,讓區域游戲成為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最為精彩的一道風景線。
6. 寬松溫馨的小班生活環境怎樣創設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懷特說: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設良好的環境。根據《學前教育原理》中的第四章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的原理與策略中為幼兒創設的環境必須解決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環境是幼兒所接受的呢?通過大量事例,我認為為幼兒營造寬松、溫馨的生活環境,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思考和想像能力,更能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對親近的人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初入園時,陌生的新環境令他們產生分離、焦慮情緒,經常哭鬧,所以小班的生活環境更應有寬松,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來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逐漸將自己的情感依戀從家人轉移到教師、同伴和幼兒園。
一、把家搬進教室
自從現象學大師胡賽爾在《歐洲哲學的危機超驗現象學》一文中提出生活世界以來,人們日益認識到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幼兒的生活,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貼近於幼兒生活的環境。從字意上理解,生活環境就猶如自己在家的感覺,讓幼兒把幼兒園當作自己的家,幼兒會產生安全感和愉快感,從而激發了幼兒自身的興趣和特長,有助於幼兒經驗和視野的擴展以及各種技能的掌握。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對親近的人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初入園時,陌生的新環境令他們產生分離、焦慮情緒,從而哭鬧。所以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把小班的教室環境布置成溫馨的家,使剛剛入園的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讓幼兒逐漸將自己的情感依戀從家人轉移到教師、同伴和幼兒園。
教師把教室布置成溫馨的家,在教室里放卡通式的櫥櫃、小床、漂亮的娃娃、小推車、娃娃餐具(小勺、碗、煤氣灶、筷子)、各種水果、蔬菜模型、給娃娃蓋的被子、穿的衣服;在盥洗室的牆上畫上幼兒喜歡的畫;在午睡房裡裝上溫馨的窗簾、鋪上印有動物圖片、溫馨綠色的被單、放上有花紋的小枕頭;讓剛入園的幼兒走進教室,就像走進自己的家,滿足幼兒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幼兒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我們在實例中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布置成家的教室,哭的現象明顯減少,剛入園的第二周就開始正常游戲和活動。
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小班幼兒特別喜歡玩娃娃家,老師在娃娃家裡設有廚房,客廳,卧室,書房等,使幼兒能在寬松、溫馨的生活環境中體驗樂趣、快樂成長。記得我班的穎穎小朋友,剛來園時一個勁地哭,吵著要回家,我說:好,那我帶你回家吧。當我帶幼兒來到家時,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自己走進了娃娃家,坐在小床上,看著漂亮的娃娃,我說:娃娃在睡覺,你不要吵醒她。穎穎點點頭,輕輕地說:我來抱娃娃!好啊。孩子的情緒一下子穩定下來,一會兒就隨著同伴一起游戲。模仿成人生活是兒童天性的自然外射過程,從古到今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通過這樣小小的例子,讓我們更能明白創設一個溫馨的家園,會讓幼兒自覺地投入家庭氛圍,主動融入家庭角色,更能對生活情趣的體驗,滿足像成人一樣獨立生活的嚮往。
為幼兒把家搬進教室,有利於幼兒的介入和實踐。幼兒創設的環境,必須是幼兒能時時介入的,在生活中實踐。如班中的苗苗小朋友,在家是個小公主,父母非常溺愛,剛來園時,什麼事都要老師、阿姨幫忙。可這位孩子特別喜歡在娃娃家做媽媽,有一次她來到娃娃家,做媽媽,帶孩子去飲食店吃點心,一不小心碰臟了娃娃的衣服,她傷心地哭了,對著我說:娃娃的衣服臟了。哪怎麼辦?帶回去,讓給我媽媽洗。不用,我們這里就有呀!我帶著苗苗來到洗衣機旁,說:看,這里就有洗衣機。苗苗一下子就笑了。她開始忙碌起來,就像家裡的媽媽,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把洗好的衣服用衣架曬到教室的陽台上,可是人矮,掛不上去,又跑到我這里,急著說:晾衣架有嗎?沒有,我幫你,為此還給我一個啟發,我特地在陽台上為幼兒添置了衣架,晾衣架,夾子等等生活中需要的日用品,在娃娃家的櫥櫃里放置著嬰兒的衣服、褲子、襪子、手帕等,處於這樣貼近於幼兒生活的環境,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時時介入,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穿衣褲,扣鈕扣,整理物品,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意願來布置自己的教室
幼兒需要的環境是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調整的,只有這樣,幼兒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實現,我們在添置活動室的各種設施時應盡可能地提供可以隨時搬動的材料。如:帶有小輪子的玩具櫥、可以隨意搬動的小椅子、小桌子、各種小柵欄、小紙箱、布簾等,讓幼兒在活動中按意願來布置自己的家。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環境布局已遠遠不能滿足開放性,多元化課程模式發展的要求。在區域活動中有的幼兒喜歡單獨探究問題,相反,有的幼兒喜歡和大家一起搭建積木,這樣,一個人和好幾個人的場地分布就顯得不夠合理。因此為幼兒准備易搬動的,輕巧的櫥櫃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有了易搬動、輕巧的櫥櫃,激發幼兒自己布置教室的願望。如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幼兒利用易搬動的櫥櫃把娃娃家、小手真能幹、玩具加工廠、彩泥屋等活動區域區分開來,孩子們把櫥櫃當門,當桌子,當圍牆,當椅子等,使環境富於變化、利於交往、讓每個孩子都能滿足自己游戲的慾望。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家戶戶增設了許多電器,幼兒再也熟悉不過了。在我們娃娃家中,有床、桌子、椅子,櫥等傢具,在孩子游戲的過程當中,當材料不能滿足幼兒游戲時,有的小朋友會問:咦!怎麼沒有冰箱?要是有彩電多好啊!有一次,我班的凡凡小朋友用家裡帶來的幾個牛奶盒粘在一起,然後用彩紙裝門,他大聲告訴我:老師,老師,你看,這是海爾冰箱。我一看,真的,他在箱子的左上方貼了一個標志,我笑著說:你真行!凡凡可高興了,一個勁地對同伴說:你看,這是我做的冰箱。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了,紛紛說:我也要做! 我家也有盒子。為此,孩子們收集了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紙箱,有葯盒、餅干盒、鞋盒、大家電的包裝箱孩子們把它們搬進了廚房,客廳,卧室,自己動手用彩紙、圖片、瓶蓋子,來裝飾紙箱,一會兒,這些不起眼的紙箱就變成了餐桌、冰箱、洗衣機等。
三、老師要給予及時的支持和鼓勵
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創設了寬松、溫馨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但作為老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遇到問題要給予及時的支持和鼓勵,特別是對於小班的孩子,行為受情緒支配作用大,他們的情緒仍然很不穩定,容易沖動,常常會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鬧,小班孩子仍然十分依戀父母和老師。孩子剛來到幼兒園的大家庭中,更多地需要老師的關心和鼓勵,所以我們老師應站在小班孩子的心理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深入地研讀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孩子,你就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和幼兒平等交談是走進幼兒心靈的第一步,教師利用幼兒早晨來園的時間,和幼兒一起交談、玩玩具、參與幼兒的游戲,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使老師有機會成為孩子的朋友,也使幼兒園的一切活動能更順利地開展。如小班孩子剛來到陌生的地方,雖然有了寬松、溫馨的環境,但是還是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關注。記得我班有個孩子叫朱恆,每天早上來得很早,我每次早班,總是和他一起玩玩具、有時講故事給他聽、有時和他一起玩娃娃家、有時我彈琴,他唱歌,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又早來了一位小朋友,第一天來哭著想媽媽,我帶著她玩,朱恆走過來說:老師,我來幫你,朱恆學著我的樣子和她一起玩,模仿我的言行,跟她講故事、做娃娃家,成了她的小老師,孩子的情緒開始穩定下來,以後每天早上來,朱恆總是和她一起玩,他們成了好朋友,也使老師也有了更多的時間能順利地開展活動。
當碰到孩子哭鬧時,我會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朵小紅花,一顆五角星等等,.都成為關愛孩子的法寶。記得我班有個孩子叫愛愛,她平時很少說話,常常皺著眉頭,不願和同伴說話,做游戲,遇到不開心的時候,常常會哭鼻子。老師有空抱抱她,跟她說說話,每次來幼兒園的時候,站在教室的門口,笑著跟她打招呼,拉著她的手,把她帶進教室。記得有一次,她穿了件新衣服,我說:你真漂亮!她笑了,終於開口對我說:老師好。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是我知道, 愛愛已成為我的好朋友。。
自然成熟理論代表人物福祿貝爾一直堅持認為,把幼兒放在適合於年齡和經驗的有趣的生活環境中,才能發揮其更大的潛能,也通過大量的實踐和事實中,我們更能明白,為小班幼兒營造寬松、溫馨的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讓環境貼近於幼兒的生活,還給孩子自然,還給孩子自由,這樣更有利於小班幼兒的介入和實踐,也促進教師和幼兒的互動.
7. 幼兒園娃娃家小床用紙箱怎樣做
1、主要材料:廢舊紙盒或紙皮、包裝紙、雙面膠;
2、所需工具:剪刀、回美工刀、筆、直尺;
3、製作步驟答:
(1)找個大一點的盒子,用來做娃床大小剛好合適;
8. 娃娃家材料投放有哪些
娃娃家材料:
一、手推車暗示幼兒可以推車外出購物;
二、各種類型的衣服示意幼兒可以給娃娃穿脫衣服或整理衣物,練習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
三、一把小錘子可能生發出修理活動;
四、筷子可以讓幼兒練習夾東西;紙杯、吸管、小豆子會讓幼兒想到請客人喝珍珠奶茶;
五、橡皮泥意味著幼兒可以拿來做糕點、麵食;
六、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讓幼兒想起慶祝生日,等等。
在很多幼兒園,教師往往滿足於使「娃娃家」看起來像現實中的家:彩色的地毯,溫暖的靠墊,可愛的裝飾品,迷你的廚具、傢具、電器等,這些常用的家庭設施是創設「娃娃家」場景的基本選擇。通常認為,只要創設這樣一種家庭環境,幼兒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開展游戲。
投放材料要求:
一、 材料豐富但無須過多。
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應附著多種教育因素。如:小班穿珠游戲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質地區別的,且數量充足,以保證幼兒通過對材料的充分操作,獲得某些感知和經驗的積累,從而促進其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二、材料要美但無須有價。
根據《幼兒心理學》中「一切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和新異多變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動中的玩教具必須是顏色鮮明、形象生動、新穎多變。」
許多教師會讓家長不惜花錢購買一些漂亮的玩具來園,如「變形金剛」、「釣魚」玩具、木質拼圖等,或者不惜加班加點製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動區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娃娃家
9. 幼兒園大班娃娃家投放的材料有哪些
角色區游戲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其中「娃娃家」是經久不衰的典型角色區游戲。從觀念上來說,幾乎沒有人不認同「娃娃家」是幼兒最喜愛的游戲之一。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許多幼兒在「娃娃家」常常處於無事可做的狀態,要麼在「家」做一些單調的工作,要麼就頻繁外出,流連忘返。「娃娃家」的游戲主題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飯、吃飯、照顧小寶寶、整理房間、洗滌衣物等;一是與其他區域相聯系而生發出的活動,如幼兒外出去「餐廳」吃飯,去「菜市場」買菜,去「醫院」看病,去「理發店」理發,去「超市」購物等。應該說,其他角色區的存在拓展了「娃娃家」的游戲主題,但如果幼兒只對參與其他角色區有興趣,而對「娃娃家」里的活動反應比較消極,那就值得我們反思了。理想的「娃娃家」游戲應該是幼兒首先能夠在「家」里興致勃勃地游戲,然後通過互動、想像,與日常生活情節相聯系,生發出一系列與其他角色區相關的活動。但現在的問題是,幼兒在外玩得很開心,在「家」里卻玩不起來,原因何在? 在很多幼兒園,「娃娃家」的典型場景是這樣的:一張床,床上有一個布娃娃,有一張小桌子,兩張小凳子,桌子上有縮小,版的燃氣灶、碗、盤、勺子、奶瓶以及各種塑料蔬果等。有的幼兒園還會用紙箱或紙板製作一些諸如微波爐、電視機、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單單看「娃娃家」的場景,我們就可以推想幼兒可能開展的活動:抱娃娃,喂娃娃吃東西,在桌子上擺弄蔬菜、水果和碗盤,開關家用電器。這些活動對於幼兒動作的要求比較單一。由於所有物品都是現成的,沒什麼變化或延展活動情節的餘地,幼兒無需太長時間就可以一一玩遍,接下來就無所事事了。如果多玩幾次「娃娃家」游戲,幼兒更玩不出什麼新花樣,要麼簡單重復,興味索然,要麼向「外」發展。 「娃娃家」游戲是幼兒在教師特意營造的家庭情境中通過動作和語言來扮演角色,使用游戲材料進行角色互動,展開游戲情節的活動。所以,角色、材料、動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戲的基本要素。幼兒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們對家庭生活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幼兒可以在「娃娃家」開展什麼活動主要依賴外在游戲環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戲材料的支持,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預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營造著不同的游戲情境,暗示著不同的活動方式,制約著游戲者的角色行為。例如,手推車暗示幼兒可以推車外出購物;各種類型的衣服示意幼兒可以給娃娃穿脫衣服或整理衣物,練習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一把小錘子可能生發出修理活動;筷子可以讓幼兒練習夾東西;紙杯、吸管、小豆子會讓幼兒想到請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著幼兒可以拿來做糕點、麵食;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讓幼兒想起慶祝生日,等等。在很多幼兒園,教師往往滿足於使「娃娃家」看起來像現實中的家:彩色的地毯,溫暖的靠墊,可愛的裝飾品,迷你的廚具、傢具、電器等,這些常用的家庭設施是他們創設「娃娃家」場景的基本選擇。他們通常認為,只要創設這樣一種家庭環境,幼兒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開展游戲了。而實際上,這樣的環境雖然能讓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氛圍,卻不能暗示他們做些什麼。無論娃娃家與真實的家庭有多接近,如果缺乏可供幼兒動手操作的材料,幼兒必然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例如,做飯是「娃娃家」的傳統活動,雖然教師為幼兒准備了灶台、鍋、碗、刀具以及各類逼真的塑料蔬菜、精心縫制的餃子等,可是面對成形的食物,除了擺放、排列,幼兒還能做什麼呢?如果教師准備的是紙片、橡皮泥、石子、草、樹葉等材料,幼兒就可以擇菜、切菜、做面條、包餃子、做糕點、燉肉……幼兒只有自主進行大量的切割、翻炒、盛放等活動,做飯才有樂趣可言。 可見,「娃娃家」留不住人的根源在於游戲材料。游戲材料在數量、種類、可操作性上的不足是導致「娃娃家」游戲缺乏吸引力的關鍵原因。一部電話機對「娃娃家」游戲來說,就比一台電視機更有意義,畢竟電話機可以讓幼兒拿來練習撥號、假裝打電話,而電視機只能作為擺設。芬蘭的兒童教育家蘇塔瑪曾經指出:「一種理想的游戲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極的佔有物」,就是強調了幼兒游戲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義。再進一步分析,操作材料還存在著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強的材料相對來說更富於變化,幼兒可以用更多的動作類型和方式來操作這種材料,故而擺弄的時間也更持久。例如,一根真黃瓜的可操作性就要強於一根塑料黃瓜。雖然塑料黃瓜也可以誘導幼兒做模仿性的切、夾、吃等動作,但真黃瓜除了可以滿足這些操作要求外,還可以由整體變成部分,由大變小,變換形狀。而這些變化會給幼兒帶來新奇的感受,使游戲更有趣味。因此,為了豐富「娃娃家」里的活動,教師應多投放一些操作材料,尤其是可操作性強的材料。那些成品游戲材料雖然外形逼真,但功能固定,用法單一,留給幼兒自由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較小,幼兒不容易根據需要進行象徵性改造。而非成品游戲材料,尤其是一些廢舊物品,如包裝盒、瓶子、布頭、棍子、石頭、樹葉、木塊等,可以一物多玩,具有靈活、多功能、耐用、成本低等優點。很明顯,非成品游戲材料比成品游戲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強。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多為幼兒准備一些用法多變的非成品游戲材料。 此外,「娃娃家」游戲材料長期得不到更換也是導致游戲主題單一的原因。游戲材料長期不變,幼兒的游戲內容為材料所限,他們的游戲就會在原有水平上停滯不前。「娃娃家」里的游戲材料並非越多越好,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分期分批地投放。比如,當幼兒對切菜、做糕點漸漸失去興趣時,教師可增加一些毛線團,這樣幼兒的興趣就會自動地轉向這些新材料,生發出一些與毛線團有關的編織、纏繞、捆綁等活動,也可能將這些新活動與原來的活動相結合,創造出更為豐富、高層次的游戲內容。當幼兒對某些材料不再觸碰、熟視無睹時,更新材料就變得勢在必行。因此,及時更新游戲材料是使「娃娃家」游戲保持吸引力的重要策略。 「娃娃家」作為幾個常設角色區中的一個,它所存在的問題往往在其他角色區中也能得到印證,如「醫院」游戲中的醫生、「超市」游戲中的營業員,在沒有病人和顧客時也常常無所事事或東游西逛。角色游戲作為一種通過幼兒模仿、想像、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形式,它的突出特徵是社會性。因此,很多教師把角色游戲定位為發展幼兒社會性的游戲活動,認為角色游戲主要應強調幼兒之間的交往,幼兒對游戲材料的操作不是角色游戲的重點,由此,他們忽略了角色區操作性游戲材料的設計與投放。確實,角色游戲是一種鼓勵幼兒交往的活動,但問題在於,如果缺乏操作性游戲材料,幼兒無事可做,他們之間交往的主題是什麼呢?他們又該怎麼交往呢?幼兒只有擁有可以動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為界定自己的角色,從而產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在角色區,操作可以說是交往的基礎。要解決「醫院」的醫生在沒有病人光顧時的左顧右盼,「超市」營業員在沒有顧客時的百無聊賴等問題,增加操作材料與及時更新材料是關鍵。 幼兒操作游戲材料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獲得信息的過程。幼兒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水平通過游戲活動「破譯」游戲材料所蘊含的信息。與集體教學活動不同,區域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教師「間接教」的活動,教師對活動的調控主要表現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把游戲材料作為改進活動的切入點,不僅對角色區游戲有意義,對其他區域活動也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