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電網公司是壟斷性的央企嗎
在管轄區是絕對的壟斷,不過有個南方電網,總體上全國在大擦邊球
㈡ 國家電網為什麼會成為完全壟斷市場
這些基本的民生最好是國家壟斷好,畢竟私人企業做這塊會隨時加價的,可以看看加拿大人李嘉誠一家在香港做的事,為了賺錢多少次加電價
㈢ 國家電網屬於壟斷行業嗎
屬於國家壟斷,電業局買來發電廠的電再賣給老百信,美其名曰電是商品。賺了錢都歸誰了,還在前面加了國家兩個字。
㈣ 國家有反壟斷法,為什麼電業局能壟斷
這里有一個誤區----《反壟斷法》實際上並不反對壟斷,它反的是利用壟斷地位來限制競爭。
只要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沒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手段來排除、限制競爭,反壟斷法就不予過問。
不僅國企,外資在我國也有壟斷的,如可口可樂在可樂飲料行業中就具有壟斷地位,但只要其沒有濫用壟斷地位來抑制競爭,就沒人管。換言之,有壟斷地位沒關系,只要你合法經營。
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國家總是優待的,雖然我也覺得有的優待得過分,但徒法不足以自行。
㈤ 如何看待國家電網
國家電網屬於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報考考生只要通過所有考試,就可以成為正式編制員工,不僅享受優越的福利待遇,而且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國家電網曾獲得多項國家獎項,並被評為各種榮譽稱號。國家電網有五個分部,分別是華北分部——華北電網有限公司,華中分部——華中電網有限公司,華東分部——華東電網有限公司,西北分部——西北電網有限公司,東北分部——東北電網有限公司,公司遍布全國各地。而且國家電網公司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實施主體,對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帶動力,公司前景發展良好。
所以,國家電網不僅錄取人數多,錄用形式也公平,錄取機率也大,前景又好,你還在猶豫什麼?
㈥ 國家電網真的很好嗎
同學你好
國家電網首先是國有企業,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打算還是可以考慮的
國家電網的招聘流程分為網申-筆試面試-體檢等,網申和筆試都會有專門的指導,筆試還有考試大綱,備考有方向
國家電網的福利待遇相對不錯,基本工資都不是很高,一般有2k-3k,但是會有績效工資,績效與該省的效益有關,但是呢其實對於作為一個很大的國企,而且幾乎是壟斷性的企業,國家電網更多的不只是這些工資,更多的是一些補助,醫療保險補助,納涼費,取暖補助,高溫補貼等等一下福利發放給員工。五險一金都是按照國家的最高標准交的,包括社會保險8%,公積金12%。
國家電網晉升前景較好。工作積極一些,一年之後就可以申請助理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工作滿4年後可以申報中級工程師,然後按照工作業績的積分,逐年逐級向上申報。申報級別越高,業績要求也會越高,比如發表論文情況、參與一些公司的科技創新項目、平時所獲榮譽等。可以評為為高級工程師。
國家電網崗位分為技能崗位、技術崗位、管理崗位。畢業生剛到公司所分配的工作一般都屬於技能崗位。本科生工作5年後(專科8年,研究生3年)才可以通過內部競聘形式(筆試+面試)晉升為技術崗位。技術崗位工作1-3年後,有機會通過內部競聘成為管理崗位。內部競聘時,每個單位的人資部門根據本單位人員崗位的需求,定期在公司內部發布競聘公告,符合條件的員工即可報名參加公司組織的筆試和面試。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中國電網還能壟斷多久
沒壟斷啊,至少現在還分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
㈧ 國家電網 去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壟斷,形成壟斷之後它所採取的行為,以及政府是怎麼對代它的 注意是三
國家電網 去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壟斷,形成壟斷之後它所採取的行為,以及政府是怎麼對代它的
未來電力改革的方向理應是從發改委轉變職能入手,放棄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和國家電網公司改變購送電方式。而絕不是「一拆了之」地將國家電網一分為五,變大壟斷為小壟斷,而又沒人對拆分的結果負責。
如何看待「國家電網公司一分為五」的傳聞
3月18日,某財經雜志關於「新一輪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定,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的報道,引起轟動並導致與國家電網相關的股票要麼跌停要麼暴跌,諸多媒體朋友向我詢問對此事的看法。坦率地說,我不認為這是一篇負責任的報道,相反我認為它在誤導下一步中國電力改革的方向,我頗不認同。
十五年來,電力改革尤其是電網拆分既是一個敏感話題,也是嚴肅話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2013年2月17日,保加利亞35個城市的數萬人舉行示威遊行,並且在首都索菲亞(30.61,1.12,3.80%)爆發沖突。人們抗議高電價,要求要麼政府下台,要麼電網企業重新國有化。民眾破壞政府建築,警民沖突,25人受傷一人自焚。
總理鮑里索夫20日宣布政府總辭職,社會陷入動盪。這開辟了因電價問題導致政府辭職的先例,當年鼓吹和制定全面拆分和私有化方案的人已不知去向。而電網私有化中的暴富者則在市場化的法則下無法被撼動,令人深思。
保加利亞能源部門的私有化始於2000年,截止到2003年底,保加利亞電網被拆分,供電市場被捷克和奧地利的三家私人公司控制,他們高舉私人壟斷和市場自由化的旗幟頻頻漲價,以致民眾難以承受。
電力堪稱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基礎產業。雖然電力改革僅是全局性改革中的一部分,但電力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決定了它的改革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我無意於通過強調電力的重要性和電力改革的敏感性而不主張電力改革,我的目的在於必須高度重視在電力改革過程中的方法論,選准下一步電力改革的方向和切入點。縱觀過去十五年中國電改的歷史進程,我的結論是:中國未來電力改革方向的出發點應該是從打破發改委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入手,而不是從國家電網入手進行簡單的拆分,繼續做「改體不改制」的草率選擇。
電改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電力改革目的究竟是什麼?拆分和用行政手段人為製造競爭主體打破壟斷是電力改革的目標還是手段?盡管電力改革已經搞了十五年,但我們始終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實際上,電力改革的最終目的只能是實現讓消費者和用戶用上安全可靠、質優價廉的電力產品。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無論拆分還是電力市場的私有化和自由化都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電網改革是拆分還是統一?是國有化還是私有化?一定要從讓消費者和用戶用上安全可靠、質優價廉的電力產品這一根本目的出發,根據電力企業特點來推進才行。
眾所周知,在電力改革中,對網廠分開大家並無歧見,這是因為在電力的發、輸、配、售四個環節中,發電和售電環節是可以展開競爭的。但對於輸電網和配電網,由於其自然壟斷屬性,即使拆分也是把一個大壟斷變成若干個小壟斷。其自然壟斷的屬性並不會隨拆分而改變,甚至由於小壟斷不能在更大的市場邊界范圍內實現電力資源的調度和配置,可能會比大壟斷更壞。因此,在這一改革中採取較為慎重和步步向目標逼近的模式和路徑更為妥當。
縱觀世界各國電力改革,電網改革是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三種模式:第一是縱向分切的模式,即按發、輸、配、售縱向功能逐步分切;第二是橫向分拆模式,即按區域分割電網,在每個區域中發、輸、配、售一體化運行;第三是既橫向分拆又縱向分切的「破碎式」改革模式。
正因如此,在1998年-2002年的電力改革中,在究竟選擇國家發改委最初要取消國家電網公司搞一分為四的「0+4」模式還是選擇國家電力公司將自身演變為國家電網公司的「1+6」模式爭論中,才出台了五號文的「2+5」的妥協模式,既分拆了國家電力公司又保留了國家電網公司。
從2002年至今的實踐看,當時保留國家電網公司是正確的選擇。
首先,縱觀十年來世界各國,從俄羅斯到美國再到日本,從英國到法國,再從巴西到印度都發生了較大的電力事故,只有中國沒出大問題。
其次,中國電網沒有拆分,因此各國在電網拆分後的私有化也沒有發生,因此中國的電價至今在世界均處在較低的位置上。過去常見的消費者和用戶抱怨的「電老虎」也基本銷聲匿跡。
第三,電改之初,中國電網被分割為14塊互不相連的區域電網。中國西部水利資源豐富,北部煤炭資源豐富,而東部和南部又是電力負荷中心的非均衡現實環境,決定了全國聯網可以在一個更大的市場平台上展開競價上網和在全國聯網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因此,跨省和跨區聯網打破區域電網公司各自為戰、就地平衡的舊格局,保留一個能在跨省、跨區范圍內實現聯網的國網公司無疑是正確的。也正是由於有全國聯網的現實需求,國家電網才在特高壓電網的技術上獲得了令發達國家仰視的成就,形成國家競爭力。事實表明,十年來在國家電網的體制下,全國聯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應該被人們看到。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對電力改革普遍認為進展緩慢、成效不大呢?我想原因有兩個:其一,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摒棄發改委對電價和電力項目的審批權,電價是電力改革成功的「牛鼻子」,然而這個「牛鼻子」卻始終沒有牽住;其二,網廠分開後,雖然發電主體多元化了,但由於發改委並未放棄審批電價,因此競價上網成了一句空話。國家電網對發電企業統購包銷的購電模式並未改變,而人們期待的大用戶和廠商直接見面,國家電網僅收過網費的新模式也未推出。
綜上所述,未來電力改革的方向理應是從發改委轉變職能入手,放棄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和國家電網公司改變購送電方式。而絕不是「一拆了之」地把國家電網一分為五,變大壟斷為小壟斷,而又沒人對拆分的結果負責。
十五年電改為何「改體不改制」?
眾所周知,壟斷的實質在於通過壟斷價格來攫取壟斷利潤。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中國的壟斷國企,不管是電網還是鐵路,有哪一個能自主決定自己產品價格?決定這些企業產品價格的「有形之手」在國家發改委。分析中國的企業壟斷,經濟壟斷只是表象,行政性壟斷才是本質。以電為例,無論上網電價還是下網電價,無論是發電電價還是輸電電價,都是由發改委審批之手決定的,具體竟能管到一廠一價,甚至一機一價。
因此,我國電力改革理應抓住電價這個「牛鼻子」,真正打破行政壟斷,實現「放開發電和售電兩邊,管住輸電和配電中間」的市場化模式。然而這需要中國行政壟斷者勇於放棄自身的權力和利益進行自我革命。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他們總是革企業的命積極,革自己的命消極。
最令人遺憾的是,中國電力改革最需要進行自我革命的國家發改委偏偏又是電力改革的主導者。於是出現這樣一個局面,每當改革到關鍵時刻,被改革者總能把改革視線成功地轉移到企業頭上。這就是僅搞企業改體的「拆分」,卻不觸動改制為核心的電價的真實原因。
然而,在激進改革者和激進媒體的筆下,無論是電網還是鐵路,它們不僅是冥頑不化的不改革者,甚至其幹部和員工也成了腐敗的特殊利益集團和階層的群體,而與一般民眾相對立。
無論是高鐵速度還是特高壓電網明明是當今國人最值得驕傲的兩項技術,而在他們的筆下又都成了批判中國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批臭了高鐵速度,批倒了特高壓技術,也就否定了中國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改革模式。
必須明確電改風險和失誤的責任主體
電力改革的成功在電價改革,而電價改革的成功在發改委放棄行政壟斷的電價審批制,實現發電廠商和大用戶直接見面的市場化改革。電力改革的風險也在電價,而電價改革的風險在電網的盲目分拆和私有化。電網改革必須謀定而後動。
應該指出,目前對國家電網拆分的思路有兩種:一是從縱向上主張立刻對輸、配電網進行分拆;二是從橫向區域上對國家電網搞「0+4」或「一分為五」的分拆。這兩種思路合在一起就是危險的「破碎式」改革。
電網改革必須明確風險和失誤的責任主體。回顧1998年以後的電力體制改革,國家發改委是電力改革領導小組的「牽頭人」。然而這個部門只有改革的權力,卻不承擔改革的風險。以至於2002年國電公司解體後,無論是三年電荒的發生,還是電價的上漲都找不到具體的責任人。
電力改革十五年後的今天,該雜志再次發出所謂「新一輪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定,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的報道,我認為這樣的報道輕言是不負責任,重說是嚴重誤導電力改革的方向,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