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四個現代化
工業國防科技教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 四個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2)四個現代化是指什麼家電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63年8月6日,薄一波在各部委負責人會議上所談的主要內容有,「原打算1963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現在不搞了,1966年開始。
這3年的調整,著重於充實、鞏固、提高,填平補充,成龍配套。」由於第三個五年計劃1963年不能出台,所以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將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四個現代化」作了公布。
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分兩步走、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
C. 四個現代化指什麼
四個現代化指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D. 四個現代化指的是什麼
「四個現代化」是1964年12月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由毛澤東建議,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來的。四個現代化即中國要在20世紀末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20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
E. 四個現代化是指什麼
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F. 四個現代化具體是指的什麼
內容:是指「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提出的歷史背景和各自的含義: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 講話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什麼是工業現代化?周恩來的觀點是:「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工業現代化主要的是工業技術現代化,基本內容是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把工業的各方面裝備起來。1961年3月20日,周恩來說:現在美國全部職工人數7000萬,蘇聯5000萬,而我們也是5000萬,可是工業水平相差十分懸殊。所以,無論從國內情況看,還是與國際情況比較,我們的職工數量都是太大了。現在這樣低的鋼、鐵、煤的生產水平,根本不需要這樣多的職工人數。他主張從壓縮勞動
力中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工業生產水平。其辦法是從「小土群」轉向「小洋群」,變人海戰術為運用技術提高機械化水平。他指出,「小土群」所消耗的勞動力和機械化比較,差不多是二比一。我們調查了生鐵、煉鋼、採煤、有色金屬、木材、基本建設、機械工業、短途運輸等八個行業,小土群需要勞動力1300萬人,而機械化只需要600萬人。因此,我們應該加速「小土群」的轉化,迅速轉上「小洋群」。周恩來:1961年3月20日,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小洋群」還不是工業現代化,但與「小土群」相比,顯然會極大地縮短與工業現代化的距離。要實現工業現代化就要掌握和運用原子、電子、噴氣等最新的技術。「現在是六十年代的工業水平了,是原子、電子、噴氣這樣的水平了。這樣的工業水平,品種也多了,質量也高了,規格也嚴了,技術也復雜了。」《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25頁。管理現代化是工業現代化的內容之一。周恩來在50年代就不斷強調推進工業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60年代在討論試辦托拉斯問題時,周恩來提出要否定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向,成立托拉斯,「要注意搞好同外部的協作關系,同地方的協作關系,包括原材料、產品、零配件等生產供應方面的協作,不能什麼都自己搞」。他批評工業管理中存在的重數量不重質量,重視多用些人不重視採用先進技術的錯誤;主張「托拉斯要按照經濟的辦法來辦,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來管理」。同上書,第547—551頁。
什麼是國防現代化?周恩來說:「尖端的國防,即原子、電子、導彈、航空要更快地搞起來,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國防工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力量。」同上書,第405頁。國防現代化主要的是掌握和運用尖端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國防工業和國防力量的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核心是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這支軍隊「對現代化裝備不僅要懂得運用,還要懂得它的性能、原理」。《周恩來選集》下卷,第278頁。在現代化裝備方面,除了尖端還有常規。1962年6月8日,周恩來指出:「現在的常規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常規了,尖端主要是指原子、電子、導彈、超音速飛機等,其他都是常規,是現代技術水平上的常規。」《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95頁。
什麼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周恩來在探討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時都自然而然地聯繫到科學技術現代化。他關於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觀點,是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升華得出的重要結論。科學技術現代化主要是指把世界科學最先進的成就介紹到中國各個部門中來,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把中國各個方面裝備起來,使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時,周恩來所指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具體標志是掌握和運用原子、電子、超音速等現代的科學技術。1962年6月8日,周恩來說:「現在既不是三十年代,也不是四十年代,接近七十年代了,是原子、電子時代,技術水平提高很快,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沒有的。原子、電子時代,改變了很多東西,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能是逐步實現,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93頁。這里他不僅指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具體標志,而且提出了「逐步實現,逐步提高」的方法。
有的研究者將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的基本觀點概括為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國防是保障、科技是關鍵,並以此為框架進行論述。作為一種視角,這種研究有其可取之處。即從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出發,回答為什麼要以四個現代化作為戰略目標及四個方面現代化的相互聯系。無疑,研究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需要聯系這些問題。但是,這種概括及其研究存在著歷史與邏輯上的缺陷。歷史地看,周恩來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概念是在1954年9月,而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四個現代化」是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才形成的。但是,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的思想,周恩來在1949年12月《當前財經形勢和新中國經濟的幾種關系》中已經形成;至於國防與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周恩來在立國之初的著述中也已多有論列。從邏輯上看,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有其確定的內涵與外延。首先,要回答什麼是四個現代化,這顯然不是「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國防是保障、科技是關鍵」所能判斷的。其次,要回答為什麼要以四個現代化作為戰略目標,這里「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國防是保障、科技是關鍵」是重要原因之一,但還不是全部原因。最後,要回答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這也不是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功能框架所能回答的。
G. 四個現代化具體是指的什麼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H. 什麼是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I. 什麼是,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四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對「現代化」一詞的理解基礎之上的,而現代化主要是指現代以來一種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其含義比較廣泛。
(9)四個現代化是指什麼家電擴展閱讀:
四個現代化的提出背景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改變舊中國極端貧窮落後的面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這是毛主席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就確立了的奮斗目標。
他投身和領導革命與建設,歷經幾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可以說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的文字表述,則是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清晰、逐步明了起來的。
1945年,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他的提法是「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奮斗,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
J. 四個現代化是什麼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並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
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已經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