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家電行業有多少家公司
生復產電視的企業有:創維制、廈華、TCL、海爾、長虹、海信、樂華、金星、康佳等等 生產冰洗的企業有:海爾、小天鵝、康佳、海信、惠而浦、金菱、友誼等等 生產小家電的企業有:蘇泊爾、美的、格蘭仕等等 生產廚衛的企業有:方太、華帝、帥康、海爾等等 實際,像索尼,東芝,飛利浦,三星,西門子,伊萊克斯等國際知名品牌也大多數是在中國境內生產。
B. 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1、二元化市場結構造成供給相對過剩
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而且城鄉收入差距還有日益擴
大的趨勢,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市場特有的二元化市場結構。一方面城市市場主
要家電產品容量普遍接近飽和,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卻始終保持著較低的家電保
有水平,家電產品的邊際需求也長期得不到提高。在農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條件制
約下,家電生產企業只能將精力集中於競爭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場,結果便造成了
城市市場供給相對過剩的現象,價格大戰、概念炒作、囤積居奇等現象成了家電行
業特有的風景。
從家電產品的保有水平來看,我國家電行業未來的主戰場毫無疑問在農村地區
,農村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足以使家電行業再獲得一次高速成長的機會。但基於農
民收入在短期內仍無法迅速提升的現實,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家電市
場仍將維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場格局,品牌競爭也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2、家電生產企業經營狀況出現明顯分化
在家電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20世紀90年代前期,家電
企業幾乎都在巨額利潤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
期開始,由於城市市場趨於飽和,家電產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最近
幾年,隨著家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數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企業利潤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終導致家電生產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已經出
現了巨額虧損。
事實上,家電業從1998年開始就出現了行業萎縮的現象。而到了2000
年,則更有廈華、廈新等一大批虧損企業浮出水面。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同時,我
們也注意到還有一批企業仍在實現著發展,海爾、美的便是其中的代表。海爾依靠
其多元化產品組合、國際化營銷思路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
得了主動,實現了業績穩步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的目標,在不太景氣的家電行業中
成為了一個醒目的亮點。美的則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卓越的管理團隊以及不斷
豐富的產品組合,一舉在白色家電和小家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家電行
業內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筆者認為,家電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能夠及早進行有力的兼
並重組並加大產品開發的力度,家電行業仍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行業。
3、家電銷售渠道和價格決定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
伴隨著生產廠家間的激烈競爭,家電銷售網路也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家電銷售
網路中傳統的百貨商場數量逐漸減少,家電專賣和超級市場則異軍突起。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家電專賣店在全部家電銷售網點中所佔比例高達65%,
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了家電經銷網點的絕對主體。家電專賣店發展如此迅速,許多業
內人士也頗感震驚。在家電專賣店迅速擴張的同時,企業的銷售分公司和超級市場
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而作為傳統家電經銷主力的百貨商場數量比例卻在不斷縮減
,有的百貨商場甚至已經放棄了家電經營。調研數據還表明,目前多數家電經銷網
點經營狀況平平,能維持正常經營的網點只佔到總數的七成左右,原因是近幾年來
家電銷售的利潤率不斷降低,特別是經營彩電、影碟機等價格競爭較激烈的品種的
銷售網點,基本上處在薄利經營的境況中。
另一方面,隨著國美、蘇寧、三聯等為代表的家電零售巨頭的崛起,家電產品
的價格決定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家電零售商銷貨能力日益增大並具備
了一定壟斷實力的情況下,產品價格已不再由製造商自己說了算了,在零售商規模
普遍較大的中心城市,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已經開始由製造商單獨制定向製造
商和銷售商協議制定轉變。而且可以預見,隨著網上銷售、會員直銷等先進銷售方
式的逐步開展,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仍將不斷改變。
4、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不斷增大
在家電行業大舉擴張的時期,國產品牌以價格和營銷為武器,曾經一度把洋品
牌逼到了市場一隅,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長期保
持在85%以上的較高水平,國內家電企業一度幾乎可以不用考慮來自國際品牌的
威脅。
然而從1999年末開始,這一趨勢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伴隨著家電產品升級
換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憑借其技術優勢,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國內市場的反撲。
2000年中,在價格戰此起彼伏的彩電市場上,平均零售價格幾乎是國產同型彩
電一倍的索尼彩電其零售額份額連續數月位居國內市場首位,其中索尼純平彩電在
最初上市的幾個月中市場份額一度佔了純平彩電全部市場份額的80%以上,難怪
業內人士急呼狼來了。
彩電市場如此,其他家電產品市場也如此。2000年中,伊萊克斯在冰箱市
場的月度零售份額一度位居三甲,惠而浦在洗衣機市場的排名也迅速提升,LG、
三星在微波爐市場也逐漸崛起,這些事實都向我們明確無誤地表明了國際品牌已經
開始大舉反撲的嚴峻現實,我國家電行業所面臨的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正在不斷增
大。
C. 家電行業的行情怎麼樣利潤怎麼樣
您好!近年來,我國家電行業的發展可謂悲喜交加,身在其中的企業既經歷了成長初期快速發展的快感,也面臨著供大於求矛盾下的市場惡戰利潤不斷下滑傷痛。無論是海爾、TCL等已初步實施全球化的國內家電巨頭,還是長虹、科龍遭遇發展挫折的探路者,或是美的、格蘭仕、志高為代表的一批新勢力,或者數不勝數的不知名中小企業。他們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才是家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於目前國內諸多的家電企業而言,又應該通過什麼方式使他們擺脫長期以來低效率、低水平的競爭?除了建立核心技術創新體系,難道我國家電企業就沒有別的方法了?外資企業的那套模式和經驗是否適合我們?短期內我們又應該如何避免立於不敗之地?這些問題構成了我國家電企業多年來在發展中不斷要面臨的一道道坎。.家電企業有喜有憂.近年來,在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大潮中,家電行業的發展與增長也隨之水漲船高:一方面行業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產能呈現大規模化發展,上千萬套的生產基地層出不窮;產業鏈不斷完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三大產業基地不斷發力,武漢、蕪湖等新興產業基地正在崛起;企業競爭日趨成熟,價格惡戰趨緩,品牌、服務、產品、技術等諸多因素輪番上陣,短期內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家電業的製造中心。另一方面,國內涌現出來了一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家電巨頭,包括海爾、TCL、海信、格力、春蘭等企業除了在國內市場樹立了較強有力的競爭優勢,還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分別在歐美等地開拓銷售網路,並建立生產製造工廠,實現了「走出去」發展。.就在我們為國內家電企業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內獲得了迅猛發展而欣喜的同時,一些存在於行業內部的問題開始頻頻出現:盲目擴張規模化,圈地建廠造成產能過剩,一些家電領域的產能足以支撐全球的需求量,但市場范圍卻囤於國內,最突出的就是空調和彩電;產能過剩後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價格戰火持續不斷,企業利潤持續走低、企業競爭力薄弱。通過近年來部分上市家電企業的年報,我們清晰地看到企業利潤呈持續下滑的趨勢,這種走勢令人吃驚;市場環境不成熟,相關的法規和准則的缺失,企業的市場競爭行為得不到正確引導和有力約束,發展一度步入死胡同。.此時,人們找到病根並開出了葯方:企業核心競爭力缺乏,要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特別是一些家電企業要迅速掌握並擁有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引領國內以至全球家電產品的發展方向。.但問題隨後出現。我國家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又應該如何在短期內迅速實現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突圍?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一方面,國內家電企業面臨著來自全球市場一體化下的國際家電企業的挑戰和壓力。國際巨頭們在資本運作、內部管理、產品工藝、技術創新等多方面擁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他們在進入國內市場後迅速地將這種優勢進行輻射和擴張。眼下,以LG、三星、西門子為代表的國外家電企業,紛紛轉戰中高端市場,盡管只佔據了少量的市場份額卻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回報,就是充分看清了國內家電企業在這些方面所存在的劣勢和弊端。.另一方面,眾多中小企業還要面臨國內家電巨頭的擠壓和重組。隨著國內家電市場競爭從快速發展轉向穩步增長,整個市場在經歷了淘汰和洗牌之後,也呈現出了「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發展格局。在這種背景下,占市場總量80%以上的中小企業今後的發展空間和時間成了一大難題。如何做強做大,獲得市場空間。對於技術創新這一需要時間積累和足夠資金投入的途徑,顯然短期內並不適合於許多國內家電企業的發展和成長。.學會尋找比較優勢.短期內,國內家電企業加強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可行性並不大。同時,每個企業都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重重壓力,既要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和正常流轉,特別是資金流不能出現問題,還要面對著來自戰略轉型和流程再造過程中的巨大的風險和競爭壓力,真是左右為難。.因此,筆者認為,國內家電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優勢的可能性和空間比較小,但可以在競爭中尋找比較優勢,擴大對市場的控制權和話語權。目前,國內家電企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體現在規模化競爭、價格利器、中低端市場三方面。.一直以來,我國家電企業都將發展的重點投向於產能的擴張,力主做大規模的發展方向。包括TCL、海爾、海信、美的等諸多家電巨頭,都建立起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生產基地。在這種思路指導下,家電企業的產能全面擴張,並快速成為全球家電業製造基地。其實,我們在為企業的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擔憂之際,還應當看到跨國企業在進入國內市場之後,面臨著對國內環境不熟悉、市場操作風險大等問題,不可能在國內市場投入重力進行規模化建設。這一點正好襯托出我國家電企業的規模化競爭優勢。國內的企業只要能夠引入先進的管理體系和流程,控制好生產環節的成本優勢,那麼這一點將會為企業的市場競爭贏得先機。
D. 2014家電行業工業總產值多少
具體數據參考《中國家電行業電商發展模式與企業投資決策分析報回告前瞻》顯示,截答至2014年底,中國家電產業產值已達到1.5萬億元規模。2014年中國家電市場總規模11596億元,較2011年下降4.8%.其中,大家電在2014年上半年受政策變化影響市場下滑尤為明顯,下半年節能惠民政策出台後則明顯好轉。
數據顯示,國內廚衛市場(熱水器、油煙機、燃氣灶、消毒櫃、微波爐和洗碗機)合計總規模達99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了17.4%.從細分產品看,熱水器零售規模達到2835萬台、4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0%及18.6%;其中燃氣熱水器零售規模達到1176萬台、2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23.4%;油煙機零售規模達到1325萬台及2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及20.3%;燃氣灶零售規模達到1795萬台、1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及18.6%;消毒櫃零售規模達到455萬台、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及15.5%。
E. 家電行業到底怎麼樣呢
2019年家電市場新政落地
1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後簡稱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巡視員劉宇南在1月29日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中稱,拉動家電消費是促進商品消費的一個重要抓手。
但需要看到的是,同為擴大內需的救市政策,這輪家電市場新政絕不是十年前「家電下鄉」政策的卷土重來。而對於家電企業來說,靠政策吃飯顯然也並非長久之計。
節能、智能和超高清成為這輪家電市場刺激政策的關鍵詞。
方案指出,支持綠色、智能家電銷售。有條件的地方可對產業鏈條長、帶動系數大、節能減排協同效應明顯的新型綠色、智能化家電產品銷售,給予消費者適當補貼。此外,有條件的地方可對消費者交售舊家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抽油煙機、熱水器、灶具、計算機)並購買新家電產品給予適當補貼,推動高質量新產品銷售。
行業人士分析,據測算若該政策在全國推廣,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預計就可以增加1.5億台高效節能智能家電的銷售,拉動消費約7000億元,全生命周期節電大概是800億千瓦時。
而在提到要加快推出5G商用牌照外的同時,上述方案還提到要加快推進超高清視頻產品消費。加大對中央和地方電視台4K超高清電視頻道開播支持力度,豐富超高清視頻內容供給。支持廣電網路和電信網路升級改造,提升超高清視頻傳輸保障能力。有條件的地方可對超高清電視、機頂盒、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設備等產品推廣應用予以補貼,擴大超高清視頻終端消費。
事實上,節能、智能以及超高清也正是家電行業目前的發力方向,國美方面表示,目前彩電品類中智能彩電佔比可達到95%。冰箱和洗衣機高能效商品佔比也達到95%。而工信部電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處長曲曉傑此前在中國智能顯示與創新應用產業大會上的發言中也稱,2019年將推進用5G技術傳播4K內容的工作,4K超高清視頻用戶預期到2022年能夠達到2億戶。
在將刺激家電市場做為拉動內需增長抓手的背後,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在去年11月16日在一次發言中稱,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國與貿易國。劉宇南也在發布會中援引數據稱,根據統計來看2018年家電消費占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位列第五位。總量上看,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家電生產和銷售的大國,2017年,空調、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的內銷量大概是2.3億台,銷售額接近8000億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家電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四大家電產量除了洗衣機出現同比下降0.4%外,其他三類電器均同比增長,截止至2018年底,全國彩電產量為20381.5萬台,同比增長14.6%。空調產量為20486萬台,同比增長10%。全國家用洗衣機產量為7150.7萬台,同比下降0.4%。全國家用電冰箱產量為7876.7萬台,同比增長2.5%。
2018年全年全國四大家電產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十年輪回 2019年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全國試點推廣
十年一個輪回。同樣採取補貼模式的家電下鄉政策也正是於2009年前後從試點推向全國。
2007年12月,家電下鄉政策在山東、河南、四川以及青島展開試點工作。按照相關規定,非城鎮戶口居民購買手機、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將按售價給予13%的財政補貼。2008年12月家電下鄉政策在14個省區市落地。2009年2月,家電下鄉政策推廣到全國。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各地家電下鄉政策均以四年為期。2013年1月31日,「家電下鄉」政策正式結束。
而作為家電下鄉的後續刺激政策,2012年6月期一年的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開始實施。政策規定對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等家電產品,給予消費者不同金額的節能補貼。
相隔十年的新舊家電補貼政策,擴大內需救市的意味同樣明顯。據記者了解,家電下鄉政策是為了緩解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消費電子企業面臨的外銷急速下滑危機。而眼下據國家統計局1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增速創2003年來新低。其中,作為以往的消費旺季,2018年11月、12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1%和8.2%,位於全年低點。
但與上一輪家電補貼政策的普惠性以及固定補貼比例相比,這輪新政更具彈性,強調「有條件的地方」與「適當」。而與家電下鄉聚焦農村市場不同,這輪新政提到的「著力引導企業順應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則意味著更大市場。
從家電下鄉政策的歷史統計數據來看,補貼政策對家電市場的刺激作用巨大。根據上述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國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93億台,實現銷售額7071億元。但家電下鄉政策的相關後遺症也很快凸顯。失去政策刺激的家電市場,陷入長期疲軟狀態。
家電業內人士表示,家電下鄉等補貼政策在激發出農村市場巨大消費潛力的同時,也提前透支了市場的購買力。而空冰洗等家電產品的更換周期一般都長達十年。同時,電商近幾年的輪番大促也已經讓家電市場的購買力充分釋放。同時,作為拉動家電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房地產行業目前也增長乏力。
而對家電企業來說,補貼也並不好拿。僅2015年10-12月就有康佳等四家彩電廠商相繼發布公告稱宣布公司將退回高效節能家電推廣財政補貼資金。
1月16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2019年第一次股東大會上回應家電新政相關問題時則稱,有人聽到新政很高興,但我並沒有很高興,過去的家電下鄉補貼,讓很多企業弄虛作假,推動這個補貼政策時,反而格力電器比較吃虧的。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尋找到政策刺激之外的增長動力顯然更為重要。
F. 家電行業分析報告
銷售規模小幅下降,線上銷售佔比提升
根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數據,2019年我國家用電器零售額為8032億元,較2018年小幅下降2.2%,其中61.4%銷售額來自線下銷售渠道。雖然目前我國家電銷售額仍主要由線下銷售渠道完成,但隨著網路電商的興起,我國家用電器線上銷售佔比亦逐步提升。2019年,我國家用電器線上銷售渠道銷售額佔比為38.6%,較2018年同比增加2.4個百分點。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家電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G. 中國家電行業競爭力分析
全球家電銷售額起底回升,亞太地區市場份額較大
國際著名咨詢機構Statista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主要家電(包括九類:洗衣機、滾筒式烘乾機、洗碗碟機、冰箱、冰櫃、炊具/烤爐、爐灶、抽油煙機、微波爐)的銷售規模達到1830億歐元(按照歐元兌美元比例為1.11),約合2031億美元,同比增長3.4%。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家電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