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鋼琴家》
網上很多人都帶著意識形態和有色眼鏡去看待這部影片,總把本片的主題,局限在鋼琴家為納粹軍官彈奏的那短短幾分鍾,還對這個情節進行一大堆裝B的評論,什麼「控訴納粹」了,什麼「虛偽的人道主義」了,什麼「人性光輝」了……自以為是、故作深奧的說法比比皆是。
實際上,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所講述的,不過是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跡。
這是一部客觀、冷靜、不帶意識形態的電影。
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而這,就是「亂世」,每到這種時刻,什麼樣的人種都會有。
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
第一次救援他的,是一個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你以為光靠幾個納粹、而沒有「某些」人的「鼎力協助」,屠殺行為那麼容易就建立得起來嗎?
第二次救援他的,是幾個波蘭人。在那些波蘭人中,有像那對夫婦一樣的熱心人士,但也有捲款逃跑的卑鄙小人。波蘭作為二戰中第一個被刮分的歐洲國家,此前它的好戰程度不亞於納粹德國,以致自食其果。波蘭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納粹侵略時趁火打劫,而被蘇德聯合入侵淪陷後,波蘭又積極參與了對猶太人的迫害。現在一談到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人們總是極力地把所有罪責統統推到納粹身上,可實際上,二戰時期,波蘭、法國、匈牙利等國家,可是很討好地配合著納粹的屠殺行為。其中波蘭人也搞了個葉德瓦布奈慘案。
第三次救援他的,是一個納粹軍官,他的名字叫韋恩。很多人看了本片後總會驚訝:這件事可能發生嗎?這沒什麼可能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歷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韋恩並非一個狂熱的納粹份子,他救助斯普爾曼,只是他想這么做,與彼此之間是什麼「德國人」、「波蘭人」、「猶太人」沒有關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爾曼彈鋼琴,也只是因為他喜歡音樂而已,實際上根據斯普爾曼本人的回憶,韋恩對他的幫助並不止是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這些,但導演波蘭斯基顯然沒有打算煽情,對韋恩的這次救助,既沒有塑造成「醒悟」,沒有描述成「壯舉」,而只是述而不評而已。可惜,很多人總是很裝B地去看待這個情節。
人性與一個人是哪國人、哪個黨派的人沒有太多關系。
二戰期間,除了辛德勒和韋恩,還有一個德國人也曾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了數十萬中國人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約翰·拉貝。
他是一個真正的納粹黨員,每當日本鬼子來到難民營前耀武揚威時,拉貝就拿出那面納粹德國的國旗和對方交涉,日本鬼子們見了後就會避退三舍,從而避免更多的中國難民遭受殘害。近30萬個中國難民就因為這面納粹旗幟艱難地生存下來。
拉貝從來沒有干過壞事,盡管,他是納粹。
然而,拉貝最終同樣很不幸,他並沒有因為他的善良而獲得相應的回報,最後幾年,他窮困潦倒,沒有一個自由民主的西方人願意搭理他。他所擁有的財產,只是南京人民寄給他的幾千美元——南京人民從來沒有忘記他。
拉貝、韋恩、辛德勒等人的事例說明了,一個人的好壞,與他加入什麼黨派無關,與他處在什麼環境、受到什麼教育有關。
即使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養一群納粹,也只需要五天(詳見《浪潮》及其真實的歷史原型)。
PS:二戰結束後,斯普爾曼曾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書本出售,但很快就被禁掉了,原因是書中揭露了不少猶太人和波蘭人參與了大屠殺,波蘭和蘇聯政府認為這不「和諧」,不利於社會主義團結,於是就把書給「和諧」了。
2. 《鋼琴師》這部電影中猶太人為什麼不裝成德國人逃亡呢
可能抄在我們看來外國人,至少歐美人都是一個樣子,可是具體的特徵細節他們卻能很容易的區分出來。而且逃亡過程中最最需要的是身份證明,不然一遇到檢查就會身份曝光。在猶太人被送去其中營之前,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所有的猶太人被登記在冊集中到固定的街區進行封閉管理。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沒有假的身份證明逃亡以及好的逃亡路線是很困難的。
3. 電影《鋼琴家》里,主角遇到那個德國軍官的時候,彈給他聽的那首曲是什麼.
斯皮爾曼彈奏的肖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取材於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這是關於反抗的題材。但是請注意,電影和原著在這里是不一樣的。
4. 電影鋼琴家裡有一段畫面是:德國人從猶太工人里拉出幾名猶太人,讓他們趴下,然後一個德國人挨個對著他們
我估計這些被槍斃的人是這群人中條件不行的人,比如說個子矮,年紀大,幹活不行,總之,肯定是德國人看著不順眼的人
5. 鋼琴師這部電影好看嗎
這部電影是講述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記得是在大二的時候看過。片子大概要三小時,我看的忘了時間,直到寢室熄燈電腦自動關閉,但第二天還是看完了。當時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看。納粹、逃亡、男人、女人、那個世界、離我太遠,卻又很近。我只能任憑自己跟著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裡除了活著。其他什麼都失去了意義,讓正處於感情脆弱期的我獲得了救贖。很感激為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們。
看過一本好書,感到心靈的震撼
看過一部電影,感到無比的糾結
人性的光輝,總是在泯滅是閃現
----紀念我最愛的關於二戰的影片<鋼琴師>
靈動的手指如精靈般在黑白相間的琴鍵上自由跳動,神奇而美妙的音樂緩緩流出,充斥著耳膜,凈化著心靈。我們的鋼琴師優雅的沉浸於鋼琴的藝術之中,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聲中終止了,拉開了殘酷戰爭的序幕。
溫暖的大家人,開始為了藏錢而展開了爭論。然而誰又知道,能夠這樣爭論還是幸福的。被迫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後,真正的恐怖開始了,而鋼琴師的愛情事業也隨之冰凍了。面對一層層長高的圍牆,面對沒有緣由的槍斃,面對飢餓,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生之為何呢?那個在街上不停的尋找丈夫的婦女,那個被鋼琴師從牆洞里拽出來卻已經死去的孩子,那個活生生被扔下樓的殘疾人,那個只問了一句「去哪」就被殺死的女人,那個不停自責殺死親生嬰兒的母親,那20元買來分給大家吃得一塊糖……
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我都是不自覺地用手捂住了嘴,這是為什麼呢,同樣都是人類,有沒有說的清楚德國人為什麼要這么對待他們呢,這是為什麼呢,勒令內心正遭受無限恐懼的猶太人跳舞難道就真的那麼好笑嗎,槍殺無處可逃的猶太人就真的那麼令他們快樂嗎?我以為整部影片就是這樣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開了。面對救命的一瓶罐頭,鋼琴師仍舊用虛弱的手想辦法把它敲開,當罐頭掉在地上,一位德國軍官的腳出現在眼前時,是面對死亡恐懼,鋼琴師的生命似乎停在了這里,必死無疑了吧
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戰場上,依舊給人溫暖的全家福,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將食物拿給我們的鋼琴師,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坦然地說「我們投降了」,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鋼琴師,說他還有更暖和的。他做的這一切,都不是想要報答,甚至他還以為自己會有機會再從收音機里聽到鋼琴師的音樂。
我哭了,因為鋼琴師的命運在人性的美麗下得以長久,音樂可以繼續了。我哭了,原來即使親人離散,即使惶恐害怕,在陌生人之間依然有芬芳的人性在,在感動著我們。我哭了,我為鋼琴師美好的命運而哭,為德國軍官善良的人性美而哭,我為我生存的世界有芬芳的音樂而哭。我再次以為影片該結束了,然而我又錯了,影片還沒有結束。 戰爭結束後,苦難的人們得以解脫,我的心情似乎有些好轉,但是當德國軍官在一群俘虜堆里,忽然站起來抓住說自己救了鋼琴師,說要找鋼琴師救他的時候,我的眼淚奔涌而出,軍官的話依舊重復著,然而俄國的軍人依舊以殘酷的對待俘虜的方式拽住他。任憑他怎樣的追求也許並不現實求生希望。這就是戰爭,猶太人剛剛受完罪,德國士兵反過來是同樣的遭遇。
鋼琴師回到了以前的生活,錄音室里優雅的鋼琴師在彈奏鋼琴,那個人告訴了德國軍官的遭遇,然而命運多舛,雖然做了努力,仍然沒有得到最圓滿的結局。片子結束後,很長的一段鋼琴,雙手在琴鍵上,精靈般的跳動。結尾的字母居然告訴我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實的,而德國軍官死於俘虜的服刑期間。我的淚不自覺地大滴的掉下來,這並不是一個反映戰爭的編出來的故事,而是真實的事情。戰爭使人恐懼,然而人性卻又讓人看到希望。結局並不都是美好,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然他變得不那麼殘酷,我們依舊有音樂聽,依舊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給我們不是嗎?然而有的人卻把德國軍官的死歸於他救了一個猶太人也不能彌補他殺害很多猶太人的事實。我想說的是,不要這樣好嗎,無論讓多少德國士兵死,都贖不了這個罪,這個罪不是他們犯的。只是讓我們把這位美麗的德國軍官的死歸為戰爭的不幸吧,這樣他的死才似乎有些價值。真希望有天堂在。
6. 電影《鋼琴師》里那個德國軍官最後的結果如何
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沒救成威廉霍森菲爾德,他1952年死在了戰俘營,很可惜,他曾救過50多個猶太人。
7. 怎樣評價《鋼琴家》中最後救主角的那個德國軍官
德國軍官死在戰俘營
應該不是導演安排
整個電影應該是真實事件改編
德國軍官內的死是歷史事實容。
這個好心的德國軍官,既表達了導演對戰爭的痛恨,也表達了戰爭中,不論是被侵略者還是侵略者中的一部分,都是反對不正義的戰爭的。同時也挽回了點德國軍人的顏面
8.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內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容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9. 一個電影,講的是猶太人,主人公是一個彈鋼琴的男人,有德國人,美國人,柏林牆,特別悲慘的一部電影。
鋼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羅納德·哈伍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版 / 托馬斯·克權萊舒曼 / 艾米莉婭·福克斯 / Julia Rayner / Jessica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語言: 英語 / 德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0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