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中外電影市場有什麼區別
中外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的現狀是什麼?
沈慕白 電影編劇 影評人
回答
沈慕白 電影編劇 影評人
10-15 15:32
關注
我一向比較關注國內外電影在國內市場的表現,海外電影和本土電影在國內市場的現狀極為不同,那麼我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兩者在電影市場上的票房號召力的影響因素不同。中國電影的票房號召力一般都來自於參演人員,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中國電影在拍攝時比較傾向於選擇「流量小生」,如楊洋、楊冪、鹿晗、吳亦凡等自帶流量的演職人員,此類人員雖然演技並不高超,但是依然被本土電影導演和投資方青睞,因為這些明星有著較強的票房號召力。海外電影的票房號召力則主要在於影片的製作方、口碑等,主要取決於製作方,如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皮克斯、迪士尼等典型的好萊塢電影製作方,其名氣較大,所以在中國有著較高的票房號召力。除此之外,口碑也是影響海外電影票房號召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於2D電影來說,口碑尤為重要,如近期上映的《看不見的客人》、《天才槍手》等都是由口碑引爆票房的。
二是海外電影和本土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市場規模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近年來中國本土電影不管是在數量、類型、票房分賬方面都在大大提升,本土電影正在逐步取代以往以海外電影為主的票房分配情況。
三是海外電影和本土電影在市場受眾類型方面有著一定差異。從近年來進口電影在國內的票房表現來看,海外電影的影片類型主要以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為主,尤其是3D電影更容易獲得中國市場關注,但類型相對較為狹窄。而隨著國內青年導演的崛起,電影類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電影市場中活躍的本土電影類型也較多
㈡ 美國,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電影,有什麼不同的特點,要詳細點的
美國往往抄比較注重電影,所以美國電影往往是刺激、驚險、救世主......之類話題。而對於中國,當往往看完後,會覺得什麼都沒有留下。現在的中國電影在不斷發展,但仍不及外國影片。質量、劇本等許多因素都仍然應該更細致一些,在細節上更符合生活一些,或許還可以將距離拉小。韓國電影相對內容就比較揪心,唯美、悲劇、浪漫,人物關系較復雜。日本電影有很多是直達人的內心的 不管是愛情、友情、親情,感情細膩,讓人看了很有感觸。畫面感好,從人性出發,揭露最真實最本性的一面,而且日本電影往往很黃很暴力。
㈢ 外國電影和國產電影有什麼區別
國外電影的特點: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㈣ 英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區別是什麼謝謝了!
美國電影以商業型電影居多,標志好萊塢~以精彩的劇情華麗的特效內居多……比如《容2012》《盜夢空間》等
英國電影看得少了,大多看bbc的迷你劇之類,歐洲的電影(英國法國等)給人的感覺就很文藝了,感情就表現得比較細膩,比如《傲慢與偏見》。
另外一些在好萊塢活躍英國演員也有明顯的英倫氣質,比如《泰坦尼克》的、凱特·溫斯萊特,裘德洛等。
當然還有就是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區別了
㈤ 電影上映日期 不同國家為什麼不同
你要看是哪個電影公司發行的了,在大陸大部分的外國大片都是中國電專影公司發屬行的,之前是要和外國電影公司商定的,引進後,要對電影進行再次製造,比如找配音演員(為了吸引觀眾大多數找明星,這是就得考慮明星的檔期),之後為了顧及自己的利益,為了最大限度的賺錢,會合理安排檔期的,因為中影和有自己的投資影片,為了避免自己打自己,會統籌檔期的,還有其他的因素,導致了不能和其他的國家同步,一般來說香港的要比內地時間上領先。
㈥ 中國 美國 日本 韓國 等各國影片有哪些不同
以下只代表個人觀點(不是為了拿分)
中國電影:
向來一出色的顏色、視覺效果著稱,象張藝謀電影——(紅高粱)區別於國外電影的就是視覺顏色的搭配,電影內的所有顏色都比國外電影來的和諧、優美;另外中國電影當然存在中國的文化底蘊、特色,以優美、凄涼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中國電影稱之為電影色彩藝術一點都不為過。
日本、韓國電影:
感覺電影的情節非常的簡單,敘事手法也很簡單,要去干什麼結果最後就成功了,日本、韓國電影也非常注重衣著、場景的搭配,營造視覺效果,近10年來日本電影在恐怖片上的造詣非常的深厚,找出人們心中的恐懼點,不斷的去摸索人們心中的恐怖,這個是別的國家比不了的。
美國電影:
電影業的龍頭老大,從很早就開始以英雄為題材,拍攝了很多這方面的電影,鼓勵國人,美國人也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近年來改為平凡英雄,(目的:只要人肯做、肯努力一定會成功)美國電影多以出色、完美的特技著稱,在特技方面已經形成產業化,從影工作者非常多,堪比國外電影製作宏大,場景特技、電腦特級非常成熟。
----------------------------------------------------------------------
寫的不好,您勉強看著
你有什麼看法?我們交流下。
㈦ 各個國家電影的分類是怎麼分的,分別對應什麼樣的電影
若以題材分,應當為:戰爭、歷史、武俠、言情、人物傳記、生活(可分古典、現代、情色、內時尚……等等)
若以體容裁分,可為:正劇、喜劇、悲劇、喜悲劇、悲喜劇、喜正劇、悲正劇;還有紀實、科幻、動作、槍戰……等等。
只有在影片性質類型區分時,才有可能用:故事片、記錄片、故事性質的記錄片、記錄性質的故事片等等……
總之,電影的分類,不能籠而統之,大雜燴、一鍋端。應當根據每一部影片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它的類型所屬。
㈧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
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看者,不論是在電影院、電視抑或電腦上看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外國電影往往比中國電影更能吸引人。直觀的講從票房上外國片更勝一籌,從觀眾反應和世界電影排名上看中國國產片也不如外國。那麼中外電影的差異和差距究竟是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我們成立了研究性學習小組並展開了討論和調查。我們談論中外電影的差距,不僅為了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和水平,同時也想為國產的電影能夠在世界上獨領風騷提出自己的建議。經過討論,我們決定按照電影的類型來分工調查中外電影的差異和差距。例如,組員宮一丹調查中外恐怖片的差異和差距時總結出四點來:第一國內外恐怖片的文化背景不同,經常看恐怖片的人不難發現,亞洲恐怖片的恐怖效果、節奏和恐怖效果出現之前的包袱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故事的來源不同,國外的恐怖片很多故事來源於聖經,例如吸血鬼,撒旦等,國內的恐怖片很多來源於民間傳說,例如聊齋,僵屍等,還會融入一些因果循環,善惡有報,邪不勝正的佛學思想,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背景對其故事來源有很大影響。第二就是國內外恐怖片的故事情節和其恐怖效果之間的聯系不同,這點也許很多仔細觀看恐怖片的人們也會發現,大多數國內的故事情節是與其恐怖的節奏相輔相成的,但是在觀看一部國內恐怖電影時,如若只看其中一段恐怖情節,其恐怖效果絕對遠不及在了解其故事情節的前提下看來得更強烈,比較有趣的是國外的恐怖情節在不了解其整個故事梗概的前提下觀看也一樣會達到驚心動魄的效果,可以這樣說前者和故事情節是相輔相成,而後者則是比較獨立的。第三國外電影在描述恐怖效果時經常用到寫實的手法,我們經常會看到血淋淋的,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鏡頭在國外電影里出現,此時的電影背景音樂對它的渲染顯的就不那麼重要了,讓人看過後覺得太真實,太惡心。國內則不同,經常是以詭異的氣氛,以及隨情節富有變化玄妙的背景音樂來渲染恐怖效果,讓你的心不由自主的陷入情節當中,並且懸在半空中,久久不能平靜。第四 中國人信奉一切皆有因果,一切事情必有原因,一切果皆由因而起。如果今世遇到鬼怪纏身,一般是前世的冤孽,只要鬼怪解決了前世恩仇,今世心願,最終他們將回到他們原來應該在的地方。而我們關注的重點就是因的講述。至於發生在哪裡,不是重點。
㈨ 中國電影與國外電影區別的原因
對於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差距為什麼那麼大,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體系
好萊塢擁有著一套工業化流程的標准電影拍攝方法。不管是什麼電影,都是進行標准化創作的。因此,雖然好萊塢也有爛片,但下限比較高。我國電影這方面還不過完善,分工不明確,導致爛片橫生,下限太低。
㈩ 求中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區別。急!!!!!!!!!!!!
1、起源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美國電影: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2、特點不同
中國電影: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
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3、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的表現手法多為平鋪直敘、中規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書式的權威口吻進行敘述,觀眾能夠獲得歷史的厚重感,卻無法產生深刻的代入感。
領袖、英模題材影片雖然已經逐步脫離了教科書式的書寫,在人物深度的刻畫、體現人性色彩、選取角度的靈活性等方面有所進步,但總體而言,此類影片仍然存在較強的教導、感化的痕跡
美國電影:美國主流電影的表現手法則更為豐富、細膩和深入,它能將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投射到具體、真實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大眾,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有接受這種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