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磁爐怎麼翻新方法
舊的電磁爐是好的還是壞的?
電磁爐最貴的部件是面蓋上的微晶玻璃板,內部線圈盤和電路板。
1:如果是新的,微晶板沒破。只需要將微晶板用酒精擦乾凈,換上新包材即可。
2:如果電磁爐電路板壞了,可以找專業人整體更換電路板,或根據故障更換主要器件IGBT。
如果玻璃板和線路板都壞了,建議放棄翻新,應為成本已經劃不來了。
望採納。
② 記者卧底O2O手機維修平台:用翻新器件替換顧客原配件
7月中旬,「閃修俠」一名工程師正為客戶換屏幕。這台手機的屏幕因被換「組裝屏」,已連壞三次,維修工程師最終換了一塊翻新的「原壓屏」。
「一鍵上門,快速維修」,在互聯網+時代,手機O2O維修平台被很多手機消費者追捧,迅速興起,但方便快捷的背後,維修平台的投訴量也在攀升,且集中在屏幕與電池的維修更換上。在投訴的網友中,有人因屏幕碎裂連續更換三次都出了問題,最後還是去手機品牌官方維修點解決問題。
針對手機維修市場的問題,新京報記者卧底國內兩家最大的手機O2O維修平台「閃修俠」和「極客修」,以「維修工程師助手」的身份,進行了長達數周的暗訪調查,發現在手機維修的一拆一裝背後,低價組裝件、翻新件以「高品質」「原廠質量」的名義,被換上客戶手機,工程師在維修過程中,還存在「挖單」行為,故意誇大配件問題過度維修,而替換下來的仍完好的原廠配件,則又被以「原廠件」的名義賣給新的客戶。
廣東中安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員潘翔表示,上述行為涉嫌《產品質量法》規制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為,亦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依法應對消費者承擔退一賠三的民事責任。市場監管部門對手機維修行業的亂象應加大監管力度,嚴格處罰,打破行業潛規則,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修不好的「原廠品質」屏幕
張立強在「閃修俠」平台換的手機屏幕,已經壞第三次了,不得已,他再次預約了「閃修俠」的維修工程師上門。
張立強的iPhoneX,是在今年3月摔壞的,在網上一番查詢、對比,在「閃修俠」的換屏維修費用是1299元,而在蘋果官網售後,換屏則需2000多元。
「雖然都是換屏,但蘋果售後店價格高,距離又遠。」張立強預約了「閃修俠」上門維修。
正如「閃修俠」的宣傳一樣,工程師很快上門服務,二十分鍾就換好了屏幕。
「換完之後我問他,換上的是不是蘋果原裝屏,他說是蘋果原廠品質的屏幕,有180天質量保證的。」張立強說自己當時有點生氣,覺得被忽悠了。
維修工程師見狀又告訴他,只要不是人為原因,平台可以免費給更換。
讓張立強沒有想到的是,剛換完第二天,屏幕就出現的了一道很深的劃痕。他拿出自己的另一部手機,當著記者的面,用打火機來回在屏幕上劃了四五次,「你看,一點痕跡都沒有,但是他們換的這個,輕輕一碰就有劃痕」。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新換上的屏幕多次出現跳屏,觸摸失靈等問題。向平台反映後,「閃修俠」再次派工程師上門免費更換了一次。
原本以為可以暫時不操心屏幕的事了,但7月中旬,他的屏幕再次出了毛病,屏幕上端部分翹起,「按著像中空的一樣。」張立強開始懷疑配件質量有嚴重問題。
陸文在「極客修」的遭遇,與張立強相似。陸文今年先後在「極客修」換了兩次屏幕,共花費2900元,他的手機屏幕還是沒能修好。
「原本只是外屏碎,上門維修的工程師告訴我要換就得內外屏一起換,不然不給修。」陸文說,他花了900塊錢換了屏,工程師走的時候,也帶走了舊屏。但不到一個月,新換上的屏幕內屏就出了問題。「我想著怎麼著也能用個一年半載的,誰知道才一個多月,內屏爆了。」
7月19日,一名「極客修」工程師為客戶換屏後,正將換下的完好原裝內屏打包,准備帶走。
陸文向「極客修」平台反饋此事,平台客服人員回復陸文,因為最開始是按外屏修的,所以內屏不在保修范圍,需要重新下單才可以維修。
打完折扣,第二次換屏一共花了1999元。然而這次換屏後,內屏又出現漏光、閃白條等問題。
心生疑慮的陸文曾問過工程師屏幕的來源,對方表示這是公司統一采購的「高質量屏幕」。當陸文將手機拿到第三方平台鑒定,被明確告知這塊屏幕是組裝屏,並非原廠配件。
舊屏翻新接著換給客戶
遭遇多次換屏問題後,張立強和陸文等人一直想弄明白幾個疑問:平台提供的配件有沒有問題?換下來的配件去了哪裡?
7月份,新京報記者以應聘維修工程師的名義,先後進入「閃修俠」「極客修」兩家O2O網路維修平台,試圖以此揭開手機維修背後的秘密。
在「閃修俠」,記者稱自己沒有任何手機維修的經驗,公司人事主管表示,入職前公司有為期10天左右的培訓,「不懂沒關系,好好參加培訓就能做上門維修的工程師」。
在前幾天的入職培訓中,記者發現,除了接單流程、轉單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培訓以外,還有應答客戶的一套標准話術。其中提到,如果客戶對配件質量、來源表示懷疑,一定不能說是原裝配件,但可以說是「原廠品質」或「嚴選品質」的配件,並且有180天免費質保。
「基本上,說到這兒客戶也就不會再問了。」已經在平台工作半年的工程師徐誠說。
按照流程,客戶在平台下單後,公司主管會分區域就近派給工程師,工程師需在10分鍾內聯系客戶,確定上門維修時間。
徐誠最多的時候一天接了近20單,月薪在一萬元左右。他最怕的是客戶投訴,一旦投訴成立就意味著罰錢,但有一種投訴公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客戶如果不同意帶走換下來的屏幕,我們可以拒絕維修,這種投訴公司不會管。」徐誠說。
維修手機為何一定要帶走客戶的舊屏幕?
「極客修」平台上,對於外屏碎裂情況,明確註明更換屏幕總成並回收舊屏。
「你覺得公司的屏幕配件是哪裡來的?」徐誠笑著反問道。
徐誠告訴記者,「外屏其實就是一層玻璃,內屏才是最值錢的。公司回收之後,把外屏切割掉,內屏保留,重新壓一張新的外屏,再發到工程師手裡,接著換給下一個客戶。」
徐誠表示,這種屏幕在業內統稱「原壓屏」,成本最多50元,「但千萬不能跟客戶說,你只要跟他講是原廠品質就行了。實際上他們用的還是別人的舊屏。這也是公司特別強調帶走客戶舊屏的原因。」
一家手機屏幕生產商告訴記者,「原壓屏」其實就是翻新屏,是指在原裝內屏的基礎上,重新壓制一張國產外屏的屏幕,「相對於原裝屏來說不良率較高」。
差價上千的組裝屏與原裝屏
發現iPhoneX屏幕又出了問題後,張立強再次在「閃修俠」預約了上門維修。
這次平台派單給了徐誠,而新京報記者作為工程師助理,也跟隨徐誠一同上門維修。
「早知道我多加個幾百塊錢去蘋果售後修了。」徐誠跟記者剛一進門,就聽到了張立強的抱怨,這是他第三次維修了。徐誠不敢接話,只是埋頭幹活。
「是不是你們的屏幕質量有問題?」張立強問。
徐誠輕聲地答道:「可能是上次膠沒粘好」。
這次維修,徐誠比平時更加仔細,花費了近一個小時。修好剛一出門,徐誠忍不住吐槽「屏幕質量真垃圾」。徐誠說,當著客戶的面,又不能明說,只能給他換一塊,結果還沒到一個月又出問題。
記者發現這塊換下來的屏幕沒有任何蘋果標志,而原裝屏幕的排線上,有清晰的蘋果標識。
「平台iPhoneX系列的返修率特別高,因為公司給客戶用的多為『組裝屏』,只有像這種返修了幾次的才給『原壓屏』。」徐誠說,「組裝屏」是非原裝配件組裝的,除了觸摸不靈等問題,還容易開膠,加上現在又是夏天,他這塊新換的屏幕在保修期內還會出問題。
上述生產商表示,「組裝屏」是指完全採用非原裝配件,組裝而成的屏幕,因為價格較低,備受維修行業青睞,「一張『組裝屏』和原裝屏價格最多相差1000多元。」
不僅如此,記者發現,「閃修俠」平台提供的電池配件,也沒有任何廠商標識。多位工程師表示均不知道這種電池的來源,「估計是小廠家做的。」
公開資料顯示,閃修俠所有者為杭州維時 科技 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5年,經過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手機上門維修行業中的獨角獸公司。目前,閃修俠估值超過10億元,已在30個主要城市部署了40個服務運營中心,服務用戶1000餘萬。
組裝屏、原壓屏成維修行業槽點
同樣的問題不僅出現在「閃修俠」,另一家手機上門維修O2O平台「極客修」也存在。
極客修平台顯示,其隸屬於重慶天極雲服 科技 有限公司,創建於2015年1月,截至2018年,極客修上門業務已經覆蓋全國近百座城市,服務數百萬人群。
新京報記者在入職「極客修」後,兩位維修工程師均表示,「極客修」平台提供的「高質量」手機屏幕配件,基本都是組裝屏。
工程師林興來「極客修」平台工作四個月,其中前三個月都是修蘋果系列的手機,但是因為「返修率」太高,自己轉而開始修安卓的產品。
「說到底還是公司的配件太差,蘋果的屏幕基本都是組裝屏,最容易出問題。」林興說,有一個客戶,前後共返修了四次,最後一次是前腳剛離開,後腳客戶就說觸控沒有反應了。
按照林興的說法,公司對於返修率高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為了降低平台的返修數據,公司要求工程師在接返修單的時候,可以不走平台,向主管報備即可。
這一點也得到了極客修另一位工程師王華的證實:「原壓屏都很少,我們換的基本都是組裝屏。」
7月19日,王華帶著記者來到海淀一座寫字樓維修時,客戶馬先生問了一句屏幕的質量問題,得到的也是和陸文同樣的答案:「公司統一采購的高品質配件」。
「極客修」海淀營業點,這家以「值得信賴」為廣告語的手機維修平台,與另一家知名的O2O 平台「閃修俠」一樣,存在將組裝屏、翻新屏換給客戶的情況。
公司對於客戶的原裝屏幕也是統一回收的,雖然這一點並沒有出現在客戶的維修合同中。
「那不等於你把我這個原裝的內屏換走了嗎?」馬先生問道。
「這個是折後價,相當於您的舊屏抵消了一部分換屏的費用,如果按原價,你還要多出一兩百塊錢。」王華說。
那這些屏幕最後去了哪裡,王華告訴記者公司會統一處理,但賣給誰自己也不清楚。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台iPhoneX的屏幕,維修費用在400元左右;而客戶的舊屏幕在市場上售價約700元,「這樣一個單子的利潤就在1000元以上」。
為什麼公司不用原壓屏,王華的解釋是原壓屏有一定風險而且成本比組裝屏高,「如果壓屏沒壓好,那這個屏就徹底廢了」。
工程師的「挖單」貓膩
7月19日下午,王華一個朋友找他換屏,王華告訴對方,如果換「極客修」的屏,可以免費給她換,但質量太差。最後,王華帶著她到中關村e世界重新買了一塊原裝屏換上,「朋友親戚修手機,我一般都是給他們買原裝配件換,畢竟我們是干這個的,知道這個行業的水有多深。」
除了配件以次充好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閃修俠和極客修兩家平台的工程師還有非正常挖單行為。
「挖單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在維修中發現了手機有其他問題,還有一種就是非正常挖單,手機稍微有點問題,就往大了說。」徐誠說。
他告訴記者,自己很少做這種挖單,因為「張不開嘴」。但他知道公司有一個同事特別擅長挖單,無非是忽悠,本來是換屏,非說電池不行了,尾插不行了,比如電池稍微有點鼓包,就說電池有爆炸的危險。「怎麼說就看你本事了,說難聽點就是坑人。」徐誠說。
(文中除潘翔外均為化名)
律師說法
模糊概念以次充好涉嫌欺詐
廣東中安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員潘翔表示,平台維修人員在提供維修服務時故意以「原廠質量屏」的概念模糊與「原裝屏」的區別,使消費者產生更換的就是原廠配件的錯誤認知,誘導消費者購買服務;誇大其詞,將沒有質量問題的配件也虛構質量瑕疵從而誤導消費者更換;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偷換手機中的原廠配件;更換的配件來源不明,無質量保證。這些行為涉嫌《產品質量法》規制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為,亦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依法應對消費者承擔退一賠三的民事責任。市場監管部門對手機維修行業的亂象應加大監管力度,嚴格處罰,打破行業潛規則,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來源:新京報微信公號)
③ 集成電路原裝,散新和翻新的區別
1 、原裝貨:原廠生產出來的,分進口原裝和國產原裝。
2 、散新貨:散新這個詞,主要用在晶元的方面,意思主要有:
一、這個貨不是原廠生產出來的,可能是其他廠家生產的,但是打著原廠牌子,也就是假貨,供應商稱之為散新、或原裝貨來蒙人。
二、原廠生產的,但是是一些不合格的料。
原廠就會降價,通過其他渠道處理掉。
銷售商進過來之後,稱之為散新。
三、原廠生產的,使用過了,經過打磨,鍍錫,把腳擦涼一系列處理之後,外觀看起來不錯,拿出來出售,也叫做散新,但實際上是翻新的。
3 、翻新貨:指產品從原廠生產出來以後,經過使用,有了一定的磨損,性能各方面跟原廠剛生產出來的時候有差距,經過特殊的加工,是它的外表或者性能恢復到接近原廠剛生產出來的狀態,叫做翻新。
4、舊貨拆機件:原廠生產出來的,已經使用過的,從電路板上拆下來的。
沒有經過洗角處理的。
一般購買晶元如果有上個三五十片的量,最好找代理公司或其分銷商而不要去一般"統貨"櫃台拿貨,一般什麼都做的(所謂統貨)櫃台上的現貨基本上是翻新貨或舊貨,而且看人報價,行家或熟人大多不敢太過分,但普通人還是能蒙就蒙、能騙則騙了,這確實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國人的道德崩潰是全面的),大家要多留神。
就算在這樣的櫃台上拿貨一定要講清楚,有壞得給換,且記得"貨比三家"。
另外,成交價格應比正貨價低很多才行,否則還是找正規代理。
要知道不少加工好的舊晶元進貨價只是新片市場價的10%-20%左右。
舊貨拆機有兩法:
(1)、熱風法,此法是正規的做法,用於較干凈、整齊的板特別是較有價值的SMD板
(2)、"油炸"法,這確實是真的,用調制的高沸點礦物油來"炸",極舊或很亂的垃圾板通常用此法。
在此要跟大家講明白:舊片分離和重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若不妥善處理會嚴重污染環境(含大量難降解的
有毒化合物和重金屬),而"妥善處理"的費用又會高於全部回收所得,所以發達國家的某些公司寧願花錢並出運費將電子垃圾"送"給中國和南亞的一些國家也不願自行處理,這裡面是有"說道"的。
新舊晶元間的差價遠遠無法挽回環境污染的損失,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心裡有數。
晶元銷售的正規代理一般在寫字樓辦公,華強、賽格等電子市場中也有很多經銷新貨的,多數在大廳周圍的獨立房間中,也有少數櫃台,大家購買晶元時應注意識別。
區別原裝正貨和翻新貨的主要方法是:
1、看晶元表面是否有打磨過的痕跡。
凡打磨過的晶元表面會有細紋甚至以前印字的微痕,有的為掩蓋還在晶元表面塗有一層薄塗料,看起來有點發亮,無塑膠的質感。
2、看印字。
現在的晶元絕大多數採用激光打標或用專用晶元印刷機印字,字跡清晰,既不顯眼,又不模糊且很難擦除。
翻新的晶元要麼字跡邊沿受清洗劑腐蝕而有"鋸齒"感,要麼印字模糊、深淺不一、位置不正、容易擦除或過於顯眼。
另外,絲印工藝現在的IC大廠早已淘汰,但很多晶元翻新因成本原因仍用絲印工藝,這也是判斷依據之一,絲印的字會略微高於晶元表面,用手摸可以感覺到細微的不平或有發澀的感覺。
不過需留意的是,因近來小型激光打標機的售價大幅降低,翻新IC越來越多的採用激光打標,某些新片也會用此方法改變字標或乾脆重打以"提高"晶元的檔次,這需要格外留意,且區分方法比較困難,需練就"火眼金睛"。
主要的方法是看整體的協調性,字跡與背景、引腳的新舊程度不符如字標過新、過清有問題的可能性也較大,但不少小廠特別是國內的某些小IC公司的晶元卻生來如此,這為鑒定增添了不少麻煩,但對主流大廠晶元的判斷此法還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近來用激光打標機修改晶元標記的現象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內存及一些高端晶元方面,一旦發現激光印字的位置存在個別字母不齊、筆畫粗細不均的,可以認定是Remark的。
3、看引腳。
凡光亮如"新"的鍍錫引腳必為翻新貨,正貨IC的引腳絕大多數應是所謂"銀粉腳",色澤較暗但成色均勻,表面不應有氧化痕跡或"助焊劑",另外DIP等插件的引腳不應有擦花的痕跡,即使有(再次包裝才會有)擦痕也應是整齊、同方向的且金屬暴露處光潔無氧化。
4、看器件生產日期和封裝廠標號。
正貨的標號包括晶元底面的標號應一致且生產時間與器件品相相符,而未Remark的翻新片標號混亂,生產時間不一。
Remark的晶元雖然正面標號等一致,但有時數值不合常理(如標什麼"吉利數")或生產日期與器件品相不符,器件底面的標號若很混亂也說明器件是Remark的。
5、測器件厚度和看器件邊沿。
不少原激光印字的打磨翻新片(功率器件居多)因要去除原標記,必須打磨較深,如此器件的整體厚度會明顯小於正常尺寸,但不對比或用卡尺測量,一般經驗不足的人還是很難分辨的,但有一變通識破法,即看器件正面邊沿。
因塑封器件注塑成型後須"脫模",故器件邊沿角呈圓形(R角),但尺寸不大,打磨加工時很容易將此圓角磨成直角,故器件正面邊沿一旦是直角的,可以判斷為打磨貨。
除此之外,再有一法就是看商家是否有大量的原外包裝物,包括標識內外一致的紙盒、防靜電塑膠袋等,實際辨別中應多法齊用,有一處存在問題則可認定器件的貨質。
另外,有些櫃台在顧客堅持之下也可能拿來新貨,但肯定是從那些真正做新片的商家中拿的,但也肯定會跟顧客說去庫房拿的貨,大家可別當真。
如果有寫晶元無法用肉眼和經驗來判斷的可以藉助一寫工具,如放大鏡和數碼放大鏡打磨翻新過的晶元表面有細微的小孔是用肉眼難以看的出的就必須藉助設備來觀察。
有幾個要點:
1看打字,一般翻新的重新打子的(白字)用"天那水"(化學稀釋劑)可以把字擦除的一般為翻新貨,原裝貨是擦不掉的。
2 看引角,原裝貨的引腳非常整齊且像一條直線,而翻新處理過的則有的腳不整齊且有些歪。
3看定位孔,觀察原裝貨的定位孔都比較一致,翻新的有的深淺不一或者根本就真個打磨平了,有的如果仔細看可一看到原有定位孔的痕跡。
在實際工作中還要仔細觀察觀察,有的造假工藝相當的高,要慎重。
④ 看您對鋁塑板裝修很在行。請問為了節約成本,可以怎樣將舊鋁塑板翻新,顏色上跟新的差不多嗎
首先想講,我們不是做裝飾裝修的行業.
我們是未來之窗鋁塑板生產廠家的銷售系統.
所以在有關鋁塑板這種材料方面我們有一些相對於其他人有更深入的認識而已.
至於說舊鋁塑板翻新,個人認為可以通過三種途徑進行更新.
一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就是拆除舊的鋁塑板,保留原有底材或龍骨,安裝全新的鋁塑板.
二是將舊鋁塑板進行表面清洗,選擇正確的清潔劑和工具,這樣也可以達到效果.
三是將舊鋁塑板表面進行清洗烘乾後,用手掃漆或噴覆相近顏色的油漆即可實現翻新.
其他更好辦法待想到再聯系.
⑤ 電子元器件怎麼保證原裝正品
1、看打磨。看集成電路晶元表面是否有打磨過的痕跡。凡打磨過的晶元表面會有細紋甚至以前印字的微痕,有的為掩蓋還在晶元表面塗有一層薄塗料,看起來有點發亮,無朔膠的質感。
2、看印字。現在的晶元絕大多數採用激光打標或用專用晶元印刷機印字,字跡清晰,既不顯眼,又不模糊且很難擦除。翻新的晶元要麼字跡邊沿受清洗劑腐蝕而有「鋸齒感」,要麼印字模糊、深淺不一、位置不正、容易擦除或過於顯眼。
3、看引腳。凡光亮如「新」的鍍錫引腳必為翻新貨,正貨IC的引腳絕大多數應是所謂銀粉腳,色澤較暗但成色均勻,表面不應有氧化痕跡。另外DIP等插件的引腳不應有擦花的痕跡,即使有(再次包裝才會有)擦痕也應是整齊、同方向的且金屬暴露處光潔無氧化。
4、看器件生產日期和封裝廠標號。正貨的標號包括晶元底面的標號應一致且生產時間與器件品相相符,而未Remark的翻新片標號混亂,生產時間不一。Remark的晶元雖然正面標號等一致,但有時數值不合常理(如標什麼「吉利數』)或生產日期與器件品相不符,器件底而的標號若很混亂也說明器件是Remark的。
5、測器件厚度和邊沿。測器件厚度和看器件邊沿。不少原激光印字的打磨翻新片(功率器件居多)因要去除原標記,必須打磨較深,如此器件的整體厚度會明顯小於正常尺寸,但不對比或用卡尺測量,一般經驗不足的人還是很難分辨的,但有一變通識破法,即看器件正面邊沿。因塑封器件注塑成型後須「脫模」,故器件邊沿角呈圓形(R角),但尺寸不大,打磨加工時很容易將此圓角磨成直角,故器件正面邊沿一旦是直角的,可以判斷為打磨貨。
除此之外,再有一法就是看商家是否有大量的原外包裝物,包括標識內外一致的紙盒、防靜電塑膠袋等,實際辨別中應多法齊用,有一處存在問題則可認定器件的貨質。如果有寫晶元我們無法用肉眼和經驗來判斷的我們可以藉助一寫工具,如放大鏡和數碼放大鏡打磨翻新過的晶元表而有細微的小孔是我們用肉眼難以看的出的我們就必須藉助設備來觀察!
⑥ 舊電腦配件翻新都要什麼工具說的詳細點呀!!
..該怎麼翻新 就是怎麼翻新
如果那麼容易就翻新了
所有的人都去賣翻新貨了·· 廠家 還活不活了
⑦ 如何辨別IC集成電子元器件的真假及翻新,
看元器件表面是否有打磨過的痕跡
凡打磨過的元器件表面會有細紋甚至以前印字的微痕,有的為掩蓋還在元器件表面塗有一層薄塗料,看起來有點發亮,無塑膠的質感。
看印字
現在的元器件絕大多數採用激光打標或用專用元器件印刷機印字,字跡清晰,既不顯眼,又不模糊且很難擦除。翻新的元器件要麼字跡邊沿受清洗劑腐蝕而有"鋸齒"感,要麼印字模糊、深淺不一、位置不正、容易擦除或過於顯眼。另外,絲印工藝現在的IC大廠早已淘汰,但很多元器件翻新因成本原因仍用絲印工藝,這也是判斷依據之一,絲印的字會略微高於元器件表面,用手摸可以感覺到細微的不平或有發澀的感覺。不過需留意的是,因近來小型激光打標機的售價大幅降低,翻新IC越來越多的採用激光打標,某些新片也會用此方法改變字標或乾脆重打以"提高"元器件的檔次,這需要格外留意,且區分方法比較困難,需練就"火眼金睛"。主要的方法是看整體的協調性,字跡與背景、引腳的新舊程度不符如字標過新、過清有問題的可能性也較大,但不少小廠特別是國內的某些小IC公司的元器件卻生來如此,這為鑒定增添了不少麻煩,但對主流大廠元器件的判斷此法還是很有意義的。另外,近來用激光打標機修改元器件標記的現象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內存及一些高端元器件方面,一旦發現激光印字的位置存在個別字母不齊、筆畫粗細不均的,可以認定是Remark的。
看引腳
凡光亮如"新"的鍍錫引腳必為翻新貨,正貨IC的引腳絕大多數應是所謂"銀粉腳",色澤較暗但成色均勻,表面不應有氧化痕跡或"助焊劑",另外DIP等插件的引腳不應有擦花的痕跡,即使有(再次包裝才會有)擦痕也應是整齊、同方向的且金屬暴露處光潔無氧化。
看器件生產日期和封裝廠標號
正貨的標號包括元器件底面的標號應一致且生產時間與器件品相相符,而未Remark的翻新片標號混亂,生產時間不一。Remark的元器件雖然正面標號等一致,但有時數值不合常理(如標什麼"吉利數")或生產日期與器件品相不符,器件底面的標號若很混亂也說明器件是Remark的。
測器件厚度和看器件邊沿
不少原激光印字的打磨翻新片(功率器件居多)因要去除原標記,必須打磨較深,如此器件的整體厚度會明顯小於正常尺寸,但不對比或用卡尺測量,一般經驗不足的人還是很難分辨的,但有一變通識破法,即看器件正面邊沿。因塑封器件注塑成型後須"脫模",故器件邊沿角呈圓形(R角),但尺寸不大,打磨加工時很容易將此圓角磨成直角,故器件正面邊沿一旦是直角的,可以判斷為打磨貨。
看商家是否有大量的原外包裝物
包括標識內外一致的紙盒、防靜電塑膠袋等,實際辨別中應多法齊用,有一處存在問題則可認定器件的貨質。
如果有些元器件我們無法用肉眼和經驗來判斷的我們可以藉助一寫工具,如放大鏡和數碼放大鏡打磨翻新過的元器件表面有細微的小孔是我們用肉眼難以看的出的我們就必須藉助設備來觀察!有幾個要點:
A. 看打字,一般翻新的重新打字的(白字)用"天那水"(化學稀釋劑)可以把字擦除的一般為翻新貨,原裝貨是擦不掉的。
B. 看引角,原裝貨的引腳非常整齊且像一條直線,而翻新處理過的則有的腳不整齊且有些歪。
C. 看定位孔,觀察原裝貨的定位孔都比較一致,翻新的有的深淺不一或者根本就真個打磨平了,有的如果仔細看可一看到原有定位孔的痕跡。在實際工作中還要仔細觀察觀察,有的造假工藝相當的高,要慎重!
⑧ 這種元件是假冒的嗎他們造假的流程是什麼樣的(電子元件領域)
某些元件是翻新的,由於拆卸時引腳有損,就用原引腳壓薄拉伸後重新鍍錫,也有的是以接腳的形式翻新,這種元件故障率高,引腳脆弱,建議在靠譜的商家選購,質量和售後都有保障。
⑨ 如何分辨電子元器件IC是否為翻新貨
1.看晶元表面是否有打磨過的痕跡。凡打磨過的晶元表面會有細紋甚至以前印字的微痕,有的為掩蓋還在晶元表面塗有一層薄塗料,看起來有點發亮,無塑料的質感。(可用高陪放大鏡看或數位相機近拍看)
2.看印字。現在的晶元絕大多數採用激光打標或用專用晶元印刷機印字,字跡清晰,既不顯眼,又不模糊且很難擦除。翻新的晶元要麼字跡邊沿受清洗劑腐蝕而有「鋸齒」感,要麼印字模糊、深淺不一、位置不正、容易擦除或過於美觀顯眼。另外,網板印刷現在的IC大廠早已淘汰,但很多晶元翻新因成本原因仍用網板印刷,這也是判斷依據之一,網板印刷的字會略微高於晶元表面,用手摸可以感覺到細微的不平或有發澀的感覺。不過需留意的是,因近來小型激光列印標機的售價大幅降低,翻新IC越來越多的採用激光列印標,某些新片也會用此方法改變字標或乾脆重打以「提高」晶元的檔次,這需要格外留意,且區分方法比較困難,需練就「火眼金睛」。主要的方法是看整體的協調性,字跡與背景、引腳的新舊程度不符如字標過新、過清有問題的可能性也較大,但不少小廠特別是國內的某些小IC公司的晶元卻生來如此,這為鑒定增添了不少麻煩,但對主流大廠晶元的判斷此法還是很有意義的。另外,近來用激光列印標機修改晶元標記的現象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內存及一些高端晶元方面,一旦發現激光印字的位置存在個別字母不齊、筆劃粗細不均的,可以認定是Remark的。
3、看引腳。凡光亮如「新」的鍍錫引腳必為翻新貨,正貨IC的引腳絕大多數應是所謂「銀粉腳」,色澤較暗但成色均勻,表面不應有氧化痕跡或「助焊劑」,另外DIP等插件的引腳不應有擦花的痕跡,即使有(再次包裝才會有)擦痕也應是整齊、同方向的且金屬暴露處光潔無氧化。
4、看器件生產日期和封裝廠標號。正貨的標號包括IC晶元(底面的標號)應一致且生產時間與器件品相相符,而未Remark的翻新片標號混亂,生產時間不一。Remark的晶元雖然正面標號等一致,但有時數值不合常理(如標什麼「吉利數」)或生產日期與器件品相不符,器件底面的標號若很混亂也說明器件是Remark的。
5、測器件厚度和看器件邊沿。不少原激光列印字的打磨翻新片(功率器件居多)因要去除原標記,必須打磨較深,如此器件的整體厚度會明顯小於正常尺寸,但不對比或用卡尺測量,一般經驗不足的人還是很難分辨的,但有一變通識破法,即看器件正面邊沿。因塑封器件注塑成型後須「脫模」,故器件邊沿角呈圓形(R角),但尺寸不大,打磨加工時很容易將此圓角磨成直角,故器件正面邊沿一旦是直角的,可以判斷為打磨貨。
從以上5個方面足以看出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