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耕木坊紅木小鎮傢具有哪些

耕木坊紅木小鎮傢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10-13 12:47:48

『壹』 中國有哪些民俗特色

1、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2、春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4、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5、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6、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形意、少林。

7、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等。

8、宗教哲學

儒、道、釋、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10、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等等。

拓展資料: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貳』 蘇州的傳統

傳統藝術:
蘇州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間藝術研究會(現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團結了廣大民間藝人,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探討弘揚吳地文化,開展技藝交流,不斷創新和提高藝術水平,使蘇州的民間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蘇州的民間藝術,門類多,品種也多。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真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里,既有仿古的傳統藝術品,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品。「九連環」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在清代更為盛行。現在製作的九連環,花樣翻新,形式多樣,既有塔環、鍾環、房環,更有符合國外遊客要求的「A、B、C環」和數十個品種做成的套環。藏書鎮出產澄泥石,製作的澄泥硯久負盛名,是我國的名硯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那裡的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將澄泥石創製成石壺,經過精雕細刻,一把把造型美觀、玲瓏剔透的石壺呈現在眼前,惹人喜愛。現在澄泥石壺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受到大眾的歡迎和收藏家的青睞。

近幾年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吳地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民間藝人走向市場,走出蘇州,走向世界,他們不僅在市內、省內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覽表現。有不少民間藝術家,還走出國門,他們帶著刺綉、石壺、剪紙、民俗掛件等藝術品到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去展示,有的還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現場表現藝術,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蘇州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吳地文化的內涵,其特點是精緻、細膩、美觀,在民間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到哪裡去展覽、演示,就受到哪裡群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贊揚。在北京舉辦的多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部分藝人參加展示,在展品前總是人頭濟濟,爭相觀看;經過專家評選,許多作品都得了獎。如姚建萍的刺綉、蔡雲弟的石壺、阮和平的智慧巧環、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獲得國家級的中國文聯最高獎「山花獎」――民間藝術金獎、銀獎和優秀獎。在蘇州的民間藝術史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蘇州的民間藝術,充分顯示了蘇州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顯示了吳地文化的風采。

傳統節目:
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於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然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民間工藝: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現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產自蘇州。據統計,現存24大類全國民間工藝中,蘇州就保存有22類,門類之多、品種之齊全,都是在全國罕見的。蘇州人民為此而自豪,這座城市也因此更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說,加強蘇州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實現文化強市、打造「文化蘇州」的重要舉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振興民間工藝美術,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努力發掘民間資源,大力發展民間工藝,改善旅遊環境,增強文化氛圍,推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稱蘇州文化之宗。山嶺、湖泊、農田、沼澤、河流與四季分明的氣候,構成了蘇州「山溫水軟」的自然體系,也形成了蘇州人與之相和諧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蘇州不但有市民、農民、還有漁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經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的主流群體。蘇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這樣的「田園詩人」,之所以能出為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的「明四家」和影響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裡的風雅和浸淫於衣食住行的精緻主義,追根溯源,其實無一不折射出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淵源。所以在有關蘇州的歷代方誌史籍及古人浩如煙海的詩文游記中,「山水之勝」從來都是最為主導的。
二、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甲天下」,其造園的思想及藝術已經成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園林突出和強調的「模山范水」,與近在咫尺的獨特的自然山水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蘇州園林濃厚的文人氣息的體現,也恰恰就在於文人(尤其是畫家) 對造園過程的參與和設計。所以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與中國畫的原理和技法從來是一脈相承的。蘇州園林開創並形成了「真山真水」與「假山假水」之間高度的融通與和諧,豐富了人們認識自然、親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陳從周說:「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盡蘇州山水和蘇州園林之妙,也為蘇州園林文化之真諦。
三、建築文化
蘇州的建築思想與建築藝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築規劃,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其實就是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也括周庄、同里、木瀆等水鄉小鎮的形成和自成體系,同樣是蘇州古代建築規劃思想的具體體現;二是建築設計,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門、紫禁城和蘇州的開元寺藏經樓為代表,也包括以「粉牆黛瓦」、「庭院深深」為主要特點的民居建築風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聲譽;三是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從而留下了「蘇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文化體系中重墨濃彩的篇章。
四、工藝文化
蘇州的工藝美術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並以巧奪天工而蜚聲中外。其中,蘇綉、緙絲、蘇裱、玉雕、扇子、桃花塢木刻年畫、燈彩、泥塑、竹草編織、紅木雕刻、古玩仿製、劇裝戲裝、民族樂器等,更以「蘇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稱。尤其在明清時朝,蘇州成為當時最大的工藝品製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間的工藝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國工藝文化史,斷然離不開蘇州之源、蘇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蘇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鮮明而獨特的區域特徵。尤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有「韋蘇州」之稱的唐代詩人太守韋應物就盛贊蘇州地方的「俗繁節又喧」;一部《清嘉錄》則是「記蘇州一地之習俗禮尚游觀勝境」的「風土歲時地誌之翹楚」;而崑曲之被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說明了蘇州民俗不同凡響的文化根基和社會價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實際已經衍化成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無論如何衍化,其核心還應該是「美食」。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州的「美食文化」或許真的是最經典的。「蘇邦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特點就是時鮮、清淡,講究原汁原味;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廣受歡迎,就在於讀者對蘇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緻與過程所表現出的驚奇和濃厚興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蘇州人講究時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則和苛刻,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蘇州人實際上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主義者」,所以也應該是最科學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個時尚概念,但在蘇州卻絕對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古典傢具概念中,「蘇式傢具」至今都是聞名中外的「明式傢具」的代名詞。京式、廣式、晉式及其在此基礎上的清代傢具,其實都是「蘇式傢具」的繼承和發展。而「傢具」則無疑是「家居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在蘇州傳統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謂「綠色家居」和「生態家居」,其實在蘇州都曾經是普及並佔有主導性的。至於家居所必須涉及的文玩、擺設、盆景、花卉等,更稱得上是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難出其右。

名勝古跡:
北寺塔 在蘇州市人民路香花橋北。寺傳為三國吳赤烏時 (238-251) 始建,塔為梁代建造。現存建築是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2) 遺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為蘇州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譽。

拙政園* 在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並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

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時規模很大,除正宅外,園內有31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 (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 (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外大片土地。現園面積60多畝。此園以水為主,水面約佔五分之三,建築群多臨水。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布局採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太平天國忠王府* 在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克蘇州後,就拙政園地基改建而成。當時太平天國以蘇州為中心,曾就江蘇南部的大部地區建置蘇福省,忠王府即蘇福省省府。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規模,以中路最為宏偉,包括二門、正殿、後軒、後殿等建築。東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國以前或以後所建。王府的最後部為花園,亦是在舊拙政園的基礎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忠王府為國內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太平天國王府舊址。

獅子林 在蘇州市園林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後易名獅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稱畫禪寺。獅子林即寺後花園。因園中有怪石像獅子,又因中峰禪師曾結茅天目山獅子岩,並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來,屢經興廢,後變為貝氏私園,1918-1926年經重修,始成現狀。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全園布局,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聽雨樓帖》等書條石刻60餘方,鐫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文於祥的《梅花詩》尤引人注目。

萬壽宮 在蘇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撫吳存禮主持創建。宮內供奉皇帝生位萬歲牌,每當皇帝壽日的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平時作為恭迎皇帝詔書的處所;如遇皇帝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咸豐十年 (1860年) 被毀,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後通稱舊皇宮,因年久失修而日漸頹敗。建國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宮。是蘇州較為完整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

藝圃 在蘇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後歸文震孟 (文徵明曾孫),改名葯圃。明末清初歸姜貞毅,改名藝圃,又稱敬亭山房。後曾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園內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建築為主,池南以假山為主。園景開朗自然,頗有山林野趣,較多地保存了明代園林的格局。

雙塔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內。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兩塔結構和大小完全一樣。雙塔為磚建,外觀模仿木結構形式。平面等邊八角形,共7層。據考證,雙塔興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而落成於雍熙的間 (984-987)。

羅漢院遺址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始建於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增建磚塔一對。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僅余雙塔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在雙塔北,現存石柱、石礎、石羅漢殘像、碑刻等數十件遺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礎最為珍貴,通體浮雕纏枝牡丹童子、纏枝蓮花童子等圖案,雕工精緻。明代石柱、石礎也很精美。

全晉會館 在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100餘處,全晉會館是其中保存至今較為典型的一座。布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第二進為戲樓,由戲台與東西看樓組成。戲台坐南朝北,三面臨空。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窿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緻。是蘇州現存古典戲台中最精巧的一座。與戲台相對處原為雄偉的大殿,惜毀於火。東西兩翼尚有廳堂、客房等。

況公祠 在蘇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的專祠。況鍾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蘇州13年,執法如山,勤於吏治,廉潔奉公。正統七年冬 (1443年),卒於蘇州知府任上。蘇州紳民為他立衣冠冢,並建專祠於府學內,以示崇敬。

滄浪亭 在蘇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林之一。傳為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北宋慶歷年間 (1041-1048),詩人蘇舜欽買下別墅臨水築亭,園主因有感於漁父《滄浪之水》歌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歷來屢有興廢。南宋初年韓世忠辟為住宅,大加擴建。元代園廢,改為僧庵。明代復建滄浪亭,並由歸有光作記。清康熙年間 (1662-1722) 大修,布局為現亭主要基礎。其特色是未入園林先成景。漫步渡橋,始能入園。全園面積約16畝。

可園 在蘇州市滄浪亭前蘇州醫學院近旁。原宋代滄浪亭園址的一部分。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鉅重修。後改學古堂,又改為存古學堂,最早的省立圖書館設此。園內一泓池水,縈繞著土阜小築,花木扶疏,曲徑迴廊。

城隍廟 在蘇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廟本在子城 (今體育場、城中公園一帶) 西南隅,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廢基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今城隍廟之創始。城隆廟原規模甚大,現存較完整的惟有主體建築工字殿;其前後兩殿皆單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貫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這是蘇州比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築。其後殿外牆嵌有清嘉慶二年 (1797年)《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刻有當時蘇州城內的河道、橋梁、城垣和主要建築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的珍貴資料。

環秀山莊* 在蘇州市景德路。原為五代廣陵王金谷園故址,宋為景德寺,明為宰相申時行宅,清為汪氏「耕蔭義庄」的一部分,題名環秀山莊。乾隆年間 (1736-1795) 疊山名家戈裕良在園內堆疊的假山,保存較為完整,在蘇州湖石假山中此處當推第一。此園雖面積不大 (1畝余),但假山崢嶸峭拔,兀立其間。一池清水,回繞於山峰之下。全山形態逼真,結構嚴密。假山雖僅佔地半畝,卻辟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

開元寺無梁殿 在蘇州市盤門內東大街、瑞光寺塔北。開元寺創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 (238-251)。是蘇州歷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殿存。殿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純用細磚壘砌的無梁建築。原名藏經樓,系樓閣式,上下2層,面闊7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它和附近的盤門、瑞光塔成鼎足之勢,為蘇州市內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築。

瑞雲峰 在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是北宋花石綱遺物,江南園林湖石名峰之一。據記載,朱勉在太湖黿山採得兩塊奇石,命名大、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往艮岳,小謝如未及啟運,朱勉事敗,遂棄置荒野。明時為烏程 (今湖州市) 董氏購得。董氏與蘇州閶門下塘徐氏聯姻,以此石贈嫁。徐氏置之半邊街東園 (今留園) 中,更名瑞雲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織造府西行宮內,以迄於今。瑞雲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瓏剔透,通體多褶皺孔竅,渦洞連接,具有米芾論石中瘦、漏、透等特色,為湖石中一絕。

耦園 在蘇州市小新橋巷。因住宅東西各有一園,故名。東園原為清初陸錦所築,名涉園,後為祝氏別墅,清末歸沈秉成;沈聘請畫家顧沄主持,大事擴建,始成現狀。東園以山池為中心,北有重檐樓廳城曲草堂;南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間;東南角有小樓與古城牆隔內城河相望,名聽櫓樓。假山以黃石疊成。西園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齋前後庭院中構築廊軒,雜植花木,間置湖石。

鶴園 在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鷺汀始建,以俞樾所書「攜鶴草堂」而得名。後歸吳江龐氏,又歸嚴氏。全園以水池為中心,周圍布置建築、山石、花木,面積近2畝。

網師園* 在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故址,號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父,故稱網師園。此園建築佔地不大 (約7.5畝),但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穿緊密。園林位於住宅西側。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築,形成主要景區。水池面積,雖僅半畝,但治理得當。此園布局,亭台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園內路徑處處貫通。

織造署舊址 在蘇州市葑門內帶城橋東 (今蘇州第十中學內)。元時開始在此設織造局,清順治三年 (1646年) 設總織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為蘇州織造衙門。康熙二十三年又於織造署西部創立行宮,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駐蹕。織造署管理機戶和徵收機稅,並自設機房織造,規模宏敞。

盤門 在蘇州市城西南隅。始建於春秋吳王闔閭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築城時。朝向東南。初名蟠門,門上刻有蟠龍,後因水陸縈回曲折,改稱盤門。雖經歷代改修和重築,但位置基本未變。現存城門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陸兩門並列。城外大運河繞城而過,吳門橋飛架河上,氣勢雄偉。盤門是蘇州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水陸城門並存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盤門水閘

吳門橋 在蘇州市區南,橫跨京杭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陸路通道。北宋元豐七年 (1084年) 建,後毀損,南宋紹定年間 (1228-1233) 重建,並改稱今名;明正統年間 (1436-1449) 蘇州知府況鍾再修,後又損壞,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吳門橋是一座聯鎖式單孔石橋,用花崗石築成。橋全長66.3米、寬4.8米,橋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蘇省最高大的單孔石橋。南北兩坡各鋪設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砌有寬約0.6米牽道,為牽夫登船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此橋高大壯偉,與鄰近的瑞光塔、盤門城樓渾然一體,為蘇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跡。

瑞光塔* 在蘇州市盤門內。寺原名普濟禪院,三國吳赤烏四年 (241年) 孫權為康居國 (在今中亞) 僧人性康建造。赤烏十年建13層寶塔,宋代名天寧萬年寶塔,後重修時改為7級,更名瑞光塔。八面,磚木混合結構,仿樓閣式。塔身高約43米,輪廓線條較優美。1978年在塔心內發現五代經卷,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等珍貴文物,證實現存塔身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所建。

真珠寶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發現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厘米,分別以木胎和夾□胎雕漆描漆製成,在水晶寶珠頂部飾以鎏金銀絲串珠編成了九頭龍和銀獅,與其同出的還有珍貴的北宋刻經卷。

真珠寶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1522-1566),為太僕徐時泰的私園,稱東園。清嘉慶三年 (1798年) 在東園舊址上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劉與留同音,後叫留園。面積50多畝,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台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歷代書法家石刻300餘方,為「留園法帖」。

東部以建築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雲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田園之意。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北面桃園,稱「小桃塢」。山前小溪,兩旁桃柳。此園不僅建築結構和裝飾別致多采,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築如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築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面,將景物聯成一體。

曲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巷內。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豐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蘇州,為久居於此,於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資助下,購買馬醫科巷潘世恩故居西邊廢地,營建住宅。光緒元年 (1875年) 四月遷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浙江學政。為清代著名學者。曲園佔地約5畝,中間5進,東邊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將曲園舊居捐獻給國家。

玄妙觀* 在蘇州市觀前街。創於西晉咸寧二年 (276年)。舊觀范圍很大,幾經毀建。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有正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當時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驌設計。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台,前有寬敞的月台,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一。殿平面長方形,長約45米余,寬約25米余;面闊9間,進深6間。雖經後代重修,但西南面還存宋代遺作。殿內梁架分明、暗兩種。殿中磚制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層次多,雕刻較華麗。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裝金,神采儼然,亦系南宋舊物。

文廟* 在蘇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創建,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 (1141年) ,重建於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闊7間,長30米,進深13間,高20.5米。內部系木構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宏偉壯觀。

西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與留園東西相望。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西園與留園的前身東園同為太僕徐時泰的宅園。後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 (歸元寺始建於元代,明為徐時泰的西園)。明崇禎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 (1862-1908) 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園的總稱,為一組完整的佛教建築。

戒幢律寺為江南名剎之一,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庄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七楹南向,端莊雄偉。殿西即羅漢堂,屋宇深廣,共48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瘋僧、濟公兩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觀音,構思奇巧,技藝高超。羅漢堂後是寬廣明凈的寺園。全園以放生池為中心,環池亭台館榭,曲檻迴廊,掩映於山石花木間。

怡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書吳寬舊宅,清光緒初年為顧文彬所得,邀名畫家任阜長等參與設計,耗銀20萬兩,費時7年擴建而成。面積僅8畝余,布局精巧。園分東西兩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圖樣各異。東部以玉延亭。

『叄』 耕木坊紅木小鎮的闊葉黃檀沙發怎麼樣值得買嗎

耕木坊紅木小鎮的闊葉黃檀沙發質量上乘,值得購買。以下是對其詳細評價:

一、材質優異

二、耐用性好

三、工藝精湛

四、高檔家居氛圍

綜上所述,耕木坊紅木小鎮的闊葉黃檀沙發在材質、耐用性、工藝以及家居氛圍營造等方面都表現出色,因此值得購買。如果您正在尋找一款既實用又美觀的高檔沙發,那麼闊葉黃檀沙發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肆』 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公示,廣東有14個鎮入列,你怎麼看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不攬瓷器活兒。廣東這些入選了國家特色小鎮的,都是魅力之鎮——經濟強鎮佛山樂從、文化名鎮番禺沙灣,還有 旅遊 小鎮肇慶鳳凰鎮……

無論是從特色產業、傳統文化或者是旖旎風光,這些上榜的小鎮實力絕對是杠杠的!

一、 歷史 文化悠久,資源豐富

比如番禹的沙灣鎮為例吧,那可是座有著800多年 歷史 的嶺南文化古鎮, 歷史 文化資源豐富,民間藝術飲譽南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大量祠堂、廟宇等古建築和商業遺址、民居遺址保存完整。民俗文化沙灣飄色等,每年吸引大量遊客。還有古鎮的姜埋奶,吃貨們千萬不能錯過哦。

二、特色產業吸引人

比如佛山順德樂從鎮,就更不用說了,這可是被譽為「中國傢具商貿之都」。但凡有新屋裝修買傢具的,誰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不但擁有全國最大的傢具市場,還擁有全國最大的鋼鐵巿場,全國數一數二的塑膠原料市場。產業形態和商貿特色非常明顯。

還有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漁業是當地支撐產業之一。海門漁港是國家一級良港、全省第三大漁港,並於2005年成功申報為國家中心漁港。這地方的海鮮老有名了,不能再說了,咱口水已經流了一地。

三、景色優美,主打休閑 旅遊

如清遠市英德市連江口鎮,有著兩千多年的 歷史 ,是舊皇朝兵家必爭之地,名勝古跡很多, 旅遊 資源十分豐富。北江小三峽之一的湞陽峽,遠近聞名,此峽險峻秀麗,以其「古、秀、奇、險、幻」而名揚千古,歷代遊人為它呤詩作賦,寫下不少贊美的詩篇。每逢節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目前,我們國家的人們越來越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集中,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必然性。但不就代表了小鎮鄉村的沒必要存在。小鎮的 歷史 文化資尺滲桐源、 旅遊 景點,無論 社會 如何發展,最後留下的還是文化的傳承,畢竟物質也需要精神的承托~~

縱觀世界上很多國家著名的小鎮都是獨立而有特色的,一個聞名中外的大學可能就在一個小鎮里。而我們廣東這些入選全國榜單的小鎮,再多努力,未來會有更多的成就哦,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全國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名單中,廣東有14個鎮入列。

1、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

西樵鎮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區西南部,是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面料名鎮、廣東省中心鎮,面積 176.63 平方公里,轄4個城區、2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92776人(2017年),流動人口 6萬多人。

西樵民風淳樸,古俗猶存。山間有7個古村落,個個具有原汁原味的的嶺南農家特色。走進農家採茶種菜,別有風味;參加西樵婚嫁禮儀,奇趣無窮。一種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走農家路,干農家活」為特點的「做一天西樵山民」山村農家樂活動因其山野之趣,傾倒了眾多都市 旅遊 者。此外,西樵山歡樂節等節慶活動,以及「半山扒龍舟」,「阿婆扒龍舟」,「新年獅藝」等民俗活動,頗具地方特色。

西樵山素有「珠江文明的燈塔」的美譽,早在6000多年前,勤勞智慧的西樵山人,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雙肩石器」文喊鍵化;明清時期,以湛若水、何白雲、康有為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學子隱居西樵,探求理學,錘煉心性,使西樵山獲得了「南粵理學名山」的雅號,西樵「理學文化」自此聲譽雀起;西樵山的宗教文化特色鮮明,她不僅以佛、儒、道三教融合為其特點,更以具有中國特色的南海觀音文化令人矚目,聳立於西樵山第八高峰上的世界第一觀音陵坦座像已成為人們研究觀音文化的必到之所;作為國家森林公園的西樵山,其綠色文化尤為突出,西樵山以其美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被稱為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前花園」成為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逐步走向「都市化」的南粵民眾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一塊福地。在這里,遊人可盡情吞吐西樵翠色,肆意吸納山川靈氣,休閑度假修身養性, 健康 長生已成為西樵「綠色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西樵山上村人的婚嫁習俗和生產勞動習俗, 引起了遊人的極大興趣,特別是「半山扒龍舟」,「阿婆扒龍舟」,「新年獅藝」等民間游藝活動,更是盛況空前,遊人若不以一睹為快。西樵山美譽眾多,自古以來民間就流傳有「南粵名山數二樵」的佳話,將西樵與東樵(羅浮山)列為南粵名山的代表,更有文人學士寫詩矚文,給西樵山以更高的評價。趙朴初有「古風爆竹喧人日,世內桃源現代家」的佳句,秦牧有「西樵秀色美於詩」的贊譽,黃施民有「西樵若問比東樵,秀倚南天此最嬌」的吟詠,更有學者專家盛贊其為「不上西樵山,不算到嶺南」。今天,處於新世紀的西樵山--這顆綠色的寶石,正在顯現出愈加奪目的光彩。


2、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

建築

沙灣是一個有著近800年 歷史 的嶺南文化古鎮,因地處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而得名。這里還是嶺南民間建築藝術博物館,古鎮完整地保存著嶺南地區傳統村落梳式布局,留耕堂、寶墨園、南粵苑、鰲山古廟群等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傑作。

音樂

沙灣是廣東音樂的發源地。沙灣古鎮傳統生活氣氛濃厚,民間藝術活躍,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何氏典雅派從「琵琶大王」何博眾開始,歷經數代人努力,到「何氏三傑」時期獨樹一幟,發展成為廣東音樂極具影響力的一大流派。典雅派廣東音樂被稱為「意景音樂」。[7]沙灣也因此成為 歷史 上廣東音樂最活躍和廣東音樂 歷史 遺跡最多的地區之一,至今仍保持了清代「私伙局」的演奏傳統。

雕塑

作為廣東省「民間雕塑之鄉」,沙灣古鎮保存了大量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藝術精品,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傳統文化活躍在民間,如北帝誕、鰲魚舞、扒龍舟、粵劇、蘭花等。

飲食

沙灣還有醇香誘人的傳統小吃-姜埋奶、牛乳白餅等。

沙灣姜撞奶是廣東省一道傳統甜品小吃,將鮮水牛奶加糖煮沸,倒入碗中,與老薑汁撞在一起,便成了既像豆腐花又像蒸水蛋一樣稀中帶稠的 美食 ,卻比豆腐花、蒸水蛋香滑甜爽,且有溫中、調胃、驅寒、養顏的功用。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

北帝誕是古沙灣最重要的節慶。過去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北帝誕,沙灣都會舉行「迎神賽會」。北帝出巡,飄色、醒獅、舞龍、鰲魚等必來助興,鼓樂喧天,規模盛大。如今,沙灣人對北帝的崇拜依然不減,由北帝誕衍生出來的各類民間藝術仍然大放異彩。

沙灣飄色

沙灣飄色是一項具有沙灣本土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影響全國。它集合了材料、力學、音樂、造型、裝飾等工藝,以色櫃作為展示舞台,色櫃上坐立著的人物造型稱為「屏」,凌空而起的稱為「飄」,二者由中間的色梗連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以此表現某個民間傳說或戲曲故事片段。

沙灣飄色起源於明代中葉至晚明時期,由沙灣北帝誕迎神賽會娛神節目發展而來。清中葉至民國初年達到全盛,改革開放後復興,內容與技巧經歷了三次大創新。現村中仍存有一百多年前的色櫃和色梗。

沙灣飄色-水色

傳統的沙灣飄色活動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北帝誕舉行,由鄉中各坊里輪流組織,每次出20-30板色,以八音鑼鼓伴奏,在主要街巷巡遊表演。

沙灣飄色現存100餘板色,每一板色都有一個主題內容,分為四類:一是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二是戲劇故事,如《水漫金山》;三是祝福吉祥如意的,如《青雲直上》;四是反映當地民俗風情的,如《雨打芭蕉》。

沙坑龍獅

龍獅在沙灣歷有傳統,其中以沙坑龍獅團最為著名。沙坑龍獅團在南派醒獅原有的技藝基礎上,吸收融入北派舞獅的技藝,將高樁醒獅和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醒獅套路相融合,形成別具一格的沙坑醒獅。據不完全統計,自成立以來,沙坑龍獅團在國際、國內、省、市的比賽中共獲得50多項金、銀獎。







3、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

樂從鎮內有人類居住超過一千年的村莊,有岳步、鷺洲;八百年以上的有平步、葛岸、沙滘、新填(現屬勞村管理區所轄);七百年以上的有良教、桂圃(即今小布)、小涌、教德,以及因蘇妃事件株連,由南雄珠璣巷一起逃難到當時南海崗州太艮(即今之順德區大良),再遷移到各處開村的新隆、上華、荷村、大墩、良村、勞村、道教、大羅、水藤、羅沙、楊滘等十一個鄉村。建村在五、六百年以上的,有新基(羅沙管理區轄區)、理教、馬滘、騰沖。而定居較逅的大閘,也有二百多年了。

樂從鎮二十多個主要鄉村,按其開村時間先後順序列表如下:

岳步(西元936年)、鷺洲(西元964年)、平步(西元1101-1125年)、

葛岸(西元1127-1130年)、新填(西元1127-1130年)、沙滘(西元1158年)、

良教(西元1195-1201年)、桂圃(西元1225年)、小涌(西元1232年)、新隆(西元1273-1274年)

樂從,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商業貿易集散地,擁有著全國最大的傢具市場,全國最大的鋼鐵巿場,全國數一數二的塑膠原料市場。以商貿立鎮的樂從,經濟特色鮮明,現代商貿和物流業興旺發達。樂從擁有聞名遐爾的「傢具、鋼材和塑膠」三大專業市場。此外,樂從的房地產、木業和布匹等市場也迅速發展。樂從鎮的印刷、傢具製造、鋼鐵物流加工和 汽車 配件等行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啤酒貼紙生產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煙包及濾咀紙生產基地。

4、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

斗門鎮,隸屬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地處斗門區西北部,東枕雄偉的黃楊山系,南鄰乾務鎮,西隔虎跳門水道與新會沙堆鎮相望,北與蓮洲鎮接壤。區域總面積10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斗門鎮戶籍人口有46599人。截至2020年6月,斗門鎮共下轄1個社區、1個管理區、10個行政村。

2018年,斗門鎮上榜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斗門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2021年1月6日,斗門鎮被廣東省文化和 旅遊 廳公布為第二批廣東省 旅遊 風情小鎮。

2019年,斗門鎮工業企業個數共2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4家。




5、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

棠下鎮是中國著名的 歷史 學家、教育家陳垣教授的故鄉。被毛澤東主席稱為「國寶」。

棠下鎮是著名的僑鄉,是省重點工業鎮。棠下鎮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水果之鄉」的美譽。

2019年10月,棠下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6、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

2006年9月,留隍鎮被廣東省定為「青欖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先後獲得廣東省專業技術創新試點單位、廣東省生態示範鎮等殊榮。2016年,留隍鎮入選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9年,留隍鎮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收入5413.06萬元,比上年決算數增加114.8萬元,增長2.2%;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收入2839.00萬元,比上年決算數增加2616.11萬元。




7、揭陽市揭東區埔田鎮。

2019年6月,埔田鎮被譽為中國竹筍之鄉,廣東省 科技 創新專業鎮。

2019年7月,埔田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2021年1月6日,被廣東省文化和 旅遊 廳公布為第二批廣東省 旅遊 風情小鎮。

埔田香蕉

香蕉遍植於揭陽各地,已有數百年栽培 歷史 。果呈長圓條形而略彎,果肉多為金黃色,肉質軟滑柔潤,味道清甜芳香,食法多樣,以鮮食為主。為嶺面四大佳果之一。

埔田竹筍

竹筍俗稱「竹芽」。揭陽市的竹筍主要為麻竹的嫩芽,以揭東縣錫場鎮和埔田鎮所產最為有名。揭陽竹筍具有殼薄肉厚,質細味甘,恬淡而鮮的特點,是宴席上的「山珍」。埔田鎮的竹筍生產 歷史 悠久,是揭東的傳統農業項目。解放前就有鮮筍供應整個粵東市場,並供應香港及東南亞一帶,該縣竹筍品種獨特,品質優良,是國內罕見的食用筍品種,有「嶺南山珍」美稱。

「古山二號」龍眼

埔田鎮龍眼果實鮮嫩、清甜可口,營養豐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葯用價值。


8、中山市大涌鎮。

大涌鎮獲得「中國紅木雕刻藝術之鄉」、「中國紅木傢具生產專業鎮」、「中國牛仔服裝名鎮」、「國家衛生鎮」、「省紡織服裝名鎮」、「省衛生鎮」、「省教育強鎮」、「市文明鎮區」、「市工業強鎮」等稱號。



9、茂名市電白區沙琅鎮。

2000年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

2001年被評為全國 體育 先進鎮、廣東省衛生先進鎮;

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廣東省中心鎮;

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小城鎮 健康 發展綜合試點」鎮;

2004年全國重點鎮,茂名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宜居城鎮(為全省十個試點鎮之一)、

2010年被評為電白縣科學發展先進鎮;

2011年又被評為廣東省農業名鎮;

2013年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

2014年再次入選全國重點鎮,及 「廣東省農業特色產業名鎮」

2015年成為廣東省新型城鎮化「2511」工程綜合試點鎮

10、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

蓮花峰風景區,為粵東名勝古跡。蓮花峰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海門鎮南海邊陲,三面環海,一面依山,有奇石儼若蓮花之狀,因此而得名,史稱「蓮峰海色」,現以「蓮峰浩氣」位列汕頭八景之一,於2015年12月榮膺國家AAAA級 旅遊 景區。[7]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帶兵勤王曾至此。

蓮花峰還有鐫刻著日軍侵華罪惡的大型公墓萬人冢」,有為紀念宋丞相文天祥和元隱士張魯庵而建的忠賢祠(即蓮峰書院);有明代隱君吳從周所辟,為海門居民掃盲講學的海鏡堂;有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蓮峰古寺;有元代隱士張魯庵書舍及魯庵墓;有明隆慶三年(1569年)為抗擊倭寇侵擾而建的古炮台;有明、清期間操練水師的德勝關;有元代至今歷代名人志士、宦官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處等(其中「萬人冢」和「蓮花峰摩崖石刻」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摩崖石刻宋2處、元39處、明12處、清27處、民國3處,包括近現代共100多處)。位於湖邊村大湖神廟。1997年4月9日潮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海門鎮環海路的晴波塔從光緒至今巳有100多年的 歷史 ,經1991年重修,目前古跡完整,保持原塔形狀。境內土特產品有蓮峰牌海門糕仔、本港魷魚脯、金錢饒魚膠、西施舌、洪洞牛母石紫菜等。




11、湛江市廉江市安鋪鎮。

安鋪中山公園位於安鋪鎮東北部,民國二十年(1931年)由居民集資興建,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名。1976年曾改名人民公園,20世紀80年代初復名安鋪中山公園。公園佔地30畝,內有中山亭、工人文化宮、兒童公園、賓館、滑冰場、花木場等。

特產 美食

安鋪雞飯

安鋪雞飯源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1821年-1862年),包括白切雞和雞湯飯。

白切雞

白切雞是選用當地的走地雞,項雞(母雞)每隻重1千克多、閹雞每隻重1.5千克多為宜,劏凈去掉內臟,除掉雞尾。然後將水煮到70 -75 時,將雞投放水中,待雞腔內裝滿水即撈起,倒腔內水回煲中,如此反復3次,大約經過15分鍾後,待膝關節的皮已向上收縮,即撈起吊干,均勻抹上生油,即成為熟雞。食用時可配上醬油,伴以沙姜、蒜蓉、麻油蘸雞。2012年,安鋪白切雞獲「廉江十大 美食 」品牌稱號。

雞湯飯是選用當地產粘米或香米,以雞湯加豬油煮成飯。

安鋪年糕

安鋪年糕以糯米、紅糖、白砂糖、花生油等為原料製作,採用高壓鍋爐蒸汽成型生產技術。2012年,安鋪年糕獲「廉江十大 美食 」品牌稱號。

榮譽稱號

1952年12月,在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上,安鋪鎮被評為全國丙等衛生模範鎮,獲毛澤東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 健康 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的錦旗一面。

1981年,被廣東省命名為「 體育 之鄉」。

1982年,安鋪鎮被廣東省衛生廳授予全省第一個「無鼠害鎮」稱號。

1997年,安鋪鎮被廣東省確定為綜合改革試點鎮。

1998年,安鋪鎮被列為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

1999年,安鋪鎮被列為湛江市發展鄉鎮企業標兵鎮。

2001年,安鋪鎮被定為廣東省中心鎮。

2002年,安鋪鎮被列為廣東省小城鎮綜合 健康 發展試點鎮。

2004年,安鋪鎮獲「湛江市發展工業先進鎮」稱號。

2006年,安鋪鎮被市評為「2006年度外貿工作先進單位一等獎」,並獲「招商引資三等獎」。

2010年,安鋪鎮獲「廣東 旅遊 美食 之鄉」稱號。

2011年,安鋪鎮獲 「中國海鮮 美食 之都—— 美食 名鎮」稱號。

2012年12月29日,安鋪鎮被湛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公布為湛江市2011年度發展工業先進鎮。同年,被廣東國際食品博覽會組委會授予「廣東年糕之鄉」稱號;被評為「湛江市 社會 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鎮」。

2014年6月上旬,安鋪鎮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

2014年7月21日,安鋪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民政部、科學技術部列為全國重點鎮。

2016年,安鋪鎮入選「2016年度中國建制鎮綜合實力前1000強(全國科學發展千強鎮)」,排在第644位。

2017年8月22日,安鋪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38][39]同年,安鋪鎮入選「2017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在第629位。

2018年,安鋪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在第950位。

2019年10月8日,安鋪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在第953位。

2019年12月30日,安鋪鎮入選首批「廣東省 旅遊 風情小鎮」。

2020年4月21日,國家城市品牌評價項目組、《中國城市報》社發布2020中國特色小城鎮品牌傳播百強榜,安鋪鎮位居第23名。

此外,安鋪鎮曾與中山市小欖鎮、順德區容奇鎮、東莞市石龍鎮並稱為廣東四大古鎮;衛生、 體育 和民兵工作被譽為「三面紅旗」,曾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先後被評為2003年度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和2005年度廣東省衛生先進鎮。

2021年9月,入選第三批廣東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


12、肇慶市鼎湖區鳳凰鎮。

鳳凰鎮內現有九龍湖、黃金溝、藏龍溝、親親大自然、九龍灣漂流、同古山居等 旅遊 景點,各景點以環境幽靜。鳳凰鎮按照市「打造千里 旅遊 走廊」的 旅遊 發展規劃,堅持以發展 旅遊 為龍頭,結合本鎮獨特的 旅遊 資源優勢,積極 探索 生態 旅遊 大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努力整合 旅遊 資源,大力開發特色 旅遊 。鳳凰鎮九龍湖景區被列為肇慶市「千里 旅遊 走廊必游勝景之一」。

2005年12月鳳凰鎮被省 科技 廳批准列入 旅遊 技術創新專業鎮;2008年1月被省 旅遊 局評為「 旅遊 特色鎮」,這對鳳凰今後加快 旅遊 開發,提升 旅遊 品位創建良好的基礎。08年全鎮各景點接待遊客23萬人次, 旅遊 收入達到1086萬元,比上年增長8.6%。



13、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

意溪鎮內有始建於隋唐時期的松林古寺,明代的別峰古寺、石庵、白塔寺,清代的古竺庵、孝禪寺和三山國王廟等,形成獨特的宗教 旅遊 文化,別峰古寺和上津方伯第、海角山貝丘遺址列為潮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其他文物古跡有:鱷渡秋風亭、潮東雄鎮石刻、蔡家圍寨牆遺址、東郊村明代石猴、頭塘村明代普同塔、桂坑村羅厝圍寨等。

榮譽稱號

2004年,意溪鎮被廣東省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2011年,意溪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14、清遠市英德市連江口鎮。

連江口鎮有兩千多年的 歷史 ,是舊皇朝兵家必爭之地,名勝古跡很多,並以河鮮 美食 著稱,它集山水名勝、 美食 為一體。

連江口鎮 歷史 悠久,文化豐厚,有著兩千多年的 歷史 ,是舊皇朝兵家必爭之地,鎮內古跡眾多。今連江口之地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圩址在連江(古稱洭水)與北江(古稱溱水)的匯合處,故名。飛來峽水庫庫灣風景秀麗。與湞陽峽一起形成北江流域原生態十里長廊。鎮內湞陽峽文化 旅遊 區內的湞陽峽,因帶有神奇色彩又名盲仔峽,是北江流經波羅坑至連江口的一段狹窄河道,北起英城街道下張村,南至連江口鎮江口咀,全長約10公里。兩岸高山屹立,峭壁險峻,水勢洶涌,成為古代水路交通咽喉,兵家防範要地。漢代趙佗在南越稱王後,就於湞陽峽下游不遠的江口咀築萬人城,屯兵萬人扼險,阻止漢兵南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中山大學莫偉宗教授曾說:萬人城是南越文化的瑰寶,完全有理由申請「世遺」,將與海上絲綢之路並稱為廣東最重要的 歷史 文化遺產。萬人城遺址未來經挖掘恢復後,將成為湞陽峽文化 旅遊 景區這個皇冠上最閃亮的明珠。湞陽峽有保存完好的古棧道,並有20多方摩崖石刻。宋代在江峽西岸修築棧道,在幾處斷崖邊又棧道殘跡,東岸的古棧道離河面較低為明代修復,現保存得較為完整,仍可行人,棧道長約1000米,寬1米左右,是英德境內乃至全省范圍內發現最完整的古棧道之一。此湞陽峽峽以「秀、奇、險、幻」聞名,江峽沿岸還有九道灣、八丈石、盲仔石、犀牛石、將軍石等景觀,唐以來為英德著名的游覽勝地,留下不少贊美峽谷風光的詩篇,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大詩人楊萬里、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等人寫有贊美湞陽峽的詩。湞陽峽境內有保存完好的古棧道,並有20多方摩崖石刻。在湞陽峽江口咀的岸邊有一處江口廟,臨江而建,該廟所處位置乃風水寶地,可謂「三江六岸」,逢初一、十五眾人朝拜,香火旺盛,廟主神位乃是有北江女神之稱的曹主娘娘。據說該廟神靈管轄大小北江流域百姓特別是漁民的平安,拜祭女神可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曹主娘娘與媽祖、龍母並肩南粵精髓,境內主要文物古跡還有洭浦關(一說湞陽關)、粵漢鐵路舊址等。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9日,獲評2018至2020年度「廣東省文明村鎮」。

美食 明珠一一安鋪,位於九洲江與北部灣的交匯處,廣東省四大名鎮,中國 美食 名鎮首位,土地平曠而肥沃,氣候溫暖而濕潤,鹹淡水產品、農副產品及水果極其豐富, 歷史 傳統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建築藝術精湛(成片騎樓, 美食 廚藝更是精妙絕倫,品種林林總總,白切雞、魚生粥。

五華特色:有正宗客家風味,五華人民遍布全國各地,走上世界,吃苦耐勞五華客家人從古至今都奉行先輩們劍業精神,一以既往立足 社會 ,放眼全球,為今天的中華民族復興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大英德威武,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故鄉情乙結,俗稱鄉愁。心裡最美的風景,當屬故鄉無疑。我在大江南南北漂泊十幾年。現在每個月都要回一次英德,每次回去都捨不得離開,無他,父母在,故鄉情,我愛英德。

吳川市黃坡鎮應該入列。黃坡有中國第一任美國大使陳蘭彬故鄉。有愛國將領李的故鄉。有數不盡的特色 美食 ,吳川飄色的發源地。監江的出海口,黃坡古港。吳川,湛江人口的第一大鎮。台山的名自從並江門就一天比一天蒙了看不見了台山應拼珠海距離珠海最近只有一橋之別為什麼台山不合珠海呢距離江門|00幾公里

開發特色小鎮的確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所幫助,但最重要的還是可持續,要做實,要經受得住群眾的驗證,而且要有長遠的規劃,不能喊口號做政績,要讓當地百姓成為最受益的群體,全中國百姓都記住並認可。

閱讀全文

與耕木坊紅木小鎮傢具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keno傢具 瀏覽:826
北歐風格傢具結婚床罩怎麼選擇 瀏覽:553
別墅送傢具多少錢一套 瀏覽:310
防水資質證書是什麼 瀏覽:507
飛歌導航售後維修 瀏覽:150
消防水管多少根一捆 瀏覽:67
4s店售後維修技師年終總結 瀏覽:213
電器維修使用多大電烙鐵 瀏覽:320
塑料格柵地板怎麼翻新 瀏覽:373
三明迅雷家電維修連鎖 瀏覽:597
淘寶家居店名 瀏覽:417
傢具維修如何判斷是否打磨平整 瀏覽:890
耕木坊紅木小鎮傢具有哪些 瀏覽:797
太原美的電器維修電話 瀏覽:46
蜀柏世家柏木傢具 瀏覽:39
蘇梨傢具介紹 瀏覽:319
羅曼佳緣傢具廠 瀏覽:951
家電維修全程指導全集pdf下載 瀏覽:764
百達翡麗維修售後北京 瀏覽:944
海豐哪裡有電器維修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