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王世襄為什麼突然放棄古代傢具

王世襄為什麼突然放棄古代傢具

發布時間:2023-09-16 07:17:07

『壹』 王世襄的治學精神

王世襄治學的精神憑兩股勁:傻勁和狠勁。這是事實,他研究美術史、建築營造以至明式傢具,都以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鑽到底,總要搞出個名堂來才善罷甘休。他做學問不單純靠書本知識,為了觀察漆器實物,他隨時注意故宮的藏品,還經常去古玩鋪、掛貨屋,乃至冷攤僻市搜集漆器標本,越是殘件越重視,因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皮及色漆層次等等狀況。研究明式傢具限於財力,王世襄只好直接與收購破舊雜貨傢具的舊貨攤打交道。他經常冒著嚴寒或酷暑,騎著自行車奔波於北京的街頭巷尾。車後裝著一個能承重一兩百斤的大貨架,架上放著棉繩、麻袋片和大小包袱。遇到明式傢具,能買得起的,他便買下,捆在車上帶回;買不起的,也要拍照或畫下圖來。早年在搜集過程中,他的足跡遍至北京方圓幾百里,連通州、涿縣、保定也時時遠征,不肯放過。大年三十,為了或許能從農家買到一件舊傢具,他放棄全家吃年夜飯的歡樂,而在鄉下睡冷炕,用脫下來的鞋墊在炕沿上做枕頭,度過除夕之夜。
然而,全靠獨立搜集畢竟有限,每每因為身上帶的錢不夠而痛失良機。有一次,他在北京通州鼓樓北小巷一個老太太家看到一對杌凳。這是明朝留下來的,無束腰,直根,四足外圓內方,用材粗碩,十分簡練朴質,他看了以後非常喜歡。老太太要價20元,王世襄馬上掏錢,老太太見他沒還價,馬上改了口不賣了。兩天以後,王世襄路過東四的掛貨鋪,看見打小鼓的王四坐在這對杌凳上,覺得這回再不能讓這對杌凳「跑」了。可那天他恰恰忘帶錢包了,王四要價40元,他連定錢也拿不出來。等他帶著錢回到掛貨鋪,杌凳卻已經被紅橋的梁家買走了。於是,王世襄跑到梁家,想把這對杌凳買回來。誰知梁家兄弟就是不賣。王世襄鍥而不舍,一次不行,兩次,隔三岔五到梁家買這對杌凳。為了買到手,他不斷地加價,歷時一年,他跑了二三十次,最後花了400塊錢,才從梁氏兄弟手裡把它買下來,這價錢正好是當初通州老太太要價的20倍。今天,老先生對這對杌凳當然格外看重,當初買回去又重新拾掇了一番,其圖片收錄到他的《明式傢具珍賞》中。
這樣的生活,占盡了他全部假日,也耗盡了他全部積蓄。王世襄搜集傢具的狂熱,得到了妻子袁荃猷的支持。這位在音樂方面學有專長的賢內助,一心成全丈夫的研究興趣。丈夫把大部分的錢買了木器,她盡管衣著樸素,生活節儉,有些年手頭還拮據,但她全無怨色,而是怡然自得地和丈夫共享從傢具研究中得到的樂趣。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這些年來,王世襄潛心於發掘瀕於失傳的「冷門」學問,他曾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有關古代傢具的專著《明代傢具珍賞》,填補了中國工藝史上一段長時間的空白,更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手冊。有人說,他「玩」出了前無先輩系統之論、後無來者可以繼承的「世紀絕學」。
玩即學,學亦玩。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貳』 收藏大家:王世襄,看他是怎麼看待收藏這件事的

王世襄(1914-2009),號暢安,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小學、中學就讀北京美國學校,燕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曾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陳列部主任,中國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采訪者:您收藏的傢具如今都在上海博物館,有沒有「捨不得」的心情?
王世襄:沒有。只要我對它進行過研究,獲得了知識,歸宿得當,能起作用,我不但捨得,而且會很高興。當時,香港朋友庄先生和我商量,想要買我的傢具之後捐贈給上博。於是,我提出了條件:你買我的傢具必須全部給上博,自己一件也不能留。如同意,連收在《明式傢具珍賞》的傢具我一件也不留,全部出讓。而且不講價錢,你給多少是多少,只要夠我買房遷出舊居。其實當時所得只有國際行情的十分之一,但我心安理得,認為給傢具找到了一個安心的好去處。就這樣,搜集了40年的79件傢具全部進了上博。這79件中有明代的牡丹紋紫檀大椅,是舉世知名的精品。在《明式傢具珍賞》中只用了一件,出現過兩次。按照我和庄先生的協議,我只需交出一把,可以自留三把,但我四把全交了。原因是四把明代精品放在一起,太難得了,我不願拆散它們。四把椅子在我家中多年,從未按應用的格式擺出來過,到了上博可以舒舒服服地同時擺出來,它們終於得到了自已的安身之所,那多好啊!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只要從它那裡獲得過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物歸其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想永久保存,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豈非是大傻瓜!
采訪者:《明式傢具珍賞》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內外具影響力的文物圖集,先後有中、英、法、德等九個版本問世,備受海內外學者推崇,您是甚麼時候開始研究傢具的?
王世襄:40年代初,在四川宜賓李庄,也就是在中國營造學社工作的時候,我經常閱讀有關建築的古籍,對《營造法式》和清代則例的裝修及傢具產生了興趣。後來,又讀到德國人艾克著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我認為中國傢具中國人自己不能不研究,就暗暗立下趕超的志願。之後四十餘年,搜集與研究同步並進,除文革期間外,即使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終止過,直到198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明式傢具珍賞》。
收藏逸事:一對杌凳先後看了20次,最終漲了20倍
采訪者:您現在還寫有關傢具的文章嗎?
王世襄:我現在已經很少寫這樣的文章了,承認自己落後了,不動了,如果想寫必須重新調查、學習。一是近年來有很多從東南亞進口的木材,有的品種根本沒有見過,連木材的形態色澤都不了解,做成傢具就更說不清了。二是由於古舊傢具的升值,仿製修配,不惜工本,發明了不少新方法,甚至連新科技都用上了。製作者們諱莫如深,嚴格保密,不下功夫搞好關系,無從得知。三是當年編寫傢具書,除自有者外,他人所藏的也都經過仔細過目。近年中外各地,藏者大增,自然有不少品種、造型為我過去所未見。如想增補,首先須審查實物,看有無修配改造。傢具散在各地,很難如願。如想使用照片,又涉及版權問題,困難更多。如何才能使自己跟上時代的發展,我知道應當怎樣去做,只是九十衰翁,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還有當年《珍賞》、《研究》兩書,線圖有數百幅之多,皆出老伴荃猷之手。她已先我而去,今後還有誰能為我制圖呢?最近寫了一篇關於超長的鐵梨大供桌文章。該物件十分罕見,曾求一位內行朋友去廣州為我仔細觀察了兩次,查明沒有修配改造過,是「原來頭」(傢具行術語,即未修補過),才敢動筆。可見我現在要寫篇傢具文章多麼不容易. IP:I88%I76Z,ZOI6
采訪者:能說說傢具收藏過程中的逸事嗎?
王世襄:20世紀50年代初,我在通州一個回民老太太家看到一對杌凳,非常喜歡。可惜藤編軟屜已破裂,但沒有傷筋動骨。我要買,老太太說:「我兒子要賣20元,打鼓的只給15元,所以沒賣成。」我掏出20元錢,老太太說:「價錢夠也得我兒子回來辦,不然他會埋怨我。」我等到天黑還不見他兒子進門,只好騎車回北京,准備過兩三天再來。不料兩天之後在東四牌樓掛貨鋪門口看見打鼓的王四。王四坐在那對杌凳上。我問他要多少錢,他說「40元」。我說:「我要了。」恰好那天忘記帶錢包。待我取錢馬上返回,杌凳已被紅橋經營硬木材料的梁家兄弟買走了。自此以後,我常去梁家。兄弟二人,每人一具,就是不賣。我問是否等修好再賣。回答說:「不,不修了,就這樣拿它當面盆架用了。」我眼看著搪瓷盆放在略具馬鞍形的彎棖上,袖手無策,心中焦急。後來一年多的日子裡,我先後去了20次,最後花了400元才買到手,恰好是通州老太太要價的20倍。
采訪者:為什麼您愛說自己不是收藏家?
王世襄:收藏不單靠眼力、靠自己愛好,錢財對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說明我根本不具備收藏家的條件。長物可能很珍貴,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我的長物多接近後者。這些長物,有的或許有研究價值,有的或許有欣賞價值,但未必有經濟價值。所以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是收藏家。

收藏感悟: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
采訪者:您是如何琢磨一件東西的?
王世襄:有四個步驟:一、憑直覺;二,見實物,把真實的東西拿在手裡面把玩、體會,獲得感性體驗;三、搞清楚實物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看清楚其機理和內部構造;四、研讀相關文獻。
采訪者:您的收藏之道是什麼?
王世襄: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沒有收藏玉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濟所限,對這些都不敢問津。只是用幾元或一二十元的價格,掇拾於攤肆,訪尋於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過去只買些人舍我取的長物,通過它們來了解傳統製作工藝;辨正文物之名稱;或是坐對琴案,隨手撫弄以賞其妙音;或是偶爾把玩,藉以獲得片刻清娛。在浩劫中目睹輦載而去,當時我能坦然處之,未嘗有動於衷。由此頓悟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這是我多年來堅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王世襄屬於那種真正的書香門第。父親王繼曾是著名的外交官,曾經擔任過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祖父王仁東曾任內閣中書、江寧道台,祖父的哥哥王仁堪是清光緒三年的狀元,曾上條陳勸阻慈禧太後修頤和園。高祖王慶雲更是被記載入了《清史稿》中。母親金氏一族,則是江南有名的大戶人家。外公靠辦實業起家,很有西洋新派思想,把幾個孩子都送到英國留學。母親金章在英國學習美術,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花鳥畫家。舅舅金城則更有名,20世紀初北方畫壇的領袖,當時的地位甚至超過張大千。這種出生實在讓人羨慕,世代為官的父親家族給了他儒學禮教方面的精神支持,而母親家族則為他提供了強大的藝術基因。王世襄從小在國際學校學習,每天放學後還接受兩個小時的儒學教育。不過事情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中國歷史上只會多一個精英分子,而不會出現那獨一無二的王世襄。

『叄』 王世襄珍藏的明式傢具,為什麼要捐給博物館

1993年,王世襄用一生的時間收集明清傢具,這給年近80歲的他帶來無盡的煩惱。1985年,79件明清傢具由文物出版社和三聯書店在香港出版。此後,這批傢具備受關注,王世襄也借用這批收藏和研究的巨大成果,名揚天下。可惜的是,他的生活並沒有好到哪裡去。與當時北京的壓抑氣氛相比,1993年的上海博物館正在進行人民廣場的重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重建過程中,時任館長的馬承源不僅忙於工程監理,還經常飛往香港尋找古代青銅重器,以擴大展覽。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肆』 王世襄:玩過、苦過、學過的一生

「21世紀可能會再出一個錢鍾書,但是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王世襄是誰?為何會有這樣的贊譽。

他便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專家和文物鑒賞家,出自書香門第。父親是外交官,母親又是魚藻畫家,詩書傳家,王世襄就是在這樣優渥而平靜的家中長大。

而他平生不愛四書五經,只愛鷹狗信鴿,年少多玩,而玩出了自己的門道,這在古人中,我想只有張岱能與之以知己相稱了。

一日酷愛收藏傢具的王世襄偶然間得知一紫檀案子無人問津,而他慧眼識珠,一眼便認出了紫檀案子的題詞來歷不凡,就是這件無人問津的紫檀案子成了他津津樂道的大便宜。原來這紫檀案子是乾隆的曾曾孫溥侗之物,再去思源,便發現它的原主人正是清代被譽為「天下第一巡撫」的宋葷。有了這兩人的加持,這件紫檀案子的身價自然節節攀升。

並非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氣,好的運氣背後往往是一個人默默的躬耕。

王世襄當然也不例外。

那時年少,他不愛讀書。父母愛重,既為他請了老師教授古漢語,經史詩詞,又送他去乾麵胡同學習美國文化。而他卻獨愛詩詞,業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樂此不疲。

王老自言小時尤愛鴿子,在讀於北京美僑小學時,英文習作必言鴿子。而後又迷上摔跤,跟著清代撲營布庫學習摔跤,又玩上了大鷹和獾狗。上大學時也曾帶著鷹和蟈蟈進課堂,惹得老師都將他看成不學無術的「未知數」。

(二)研物立志,玩物成家

一個人的興趣所在,成就了他一生的美滿。

作為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在玩耍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不僅抓蟋蟀,逗蟈蟈,他還跟隨舅舅學習竹刻藝術,跟隨母親學習繪畫,閑時更是把大巴精力都用在了旁人不肯用心的地方,例如火繪,漆器,明式傢具,烹飪等等。玩物而不喪志,王世襄凡有接觸的東西,他都要悉心留下記錄,在他所出的《自珍集》中,一桌一凳,何處尋來,有何故事,他都一字一句地記錄。因而啟功先生稱他是「研物立志」。

因他總是從小處著手,小時候讀書之餘,他常常去廚房觀察家廚,處處留心皆學問,耳濡目染,上灶實踐,他竟成了遠近聞名的「烹飪聖手」,凡有親朋做客,王老總喜歡親自下廚,做兩個拿手好菜。因為手藝高超,品鑒功夫了得,人民大會堂還特邀王老去做美食品鑒專家。

1939年,對於王世襄來說是一個轉變的開始。由於父母從小到大對他都是尊之,愛之,從未苛責過他。直到母親離世,他才思考起這一生的事業,送走心愛的鴿子、大鷹、獾狗,也不再玩物喪志,整整五年專心研究論文。

1943年,戰火紛飛,他趕往西南大後方的求學聖地李庄想要安心學習,李庄聚集著我國一批重要的學者,其中包括傅斯年和梁思成。

傅斯年聞聽他是燕京大學畢業,便不再多問。無奈輾轉之下,哥哥的同窗好友梁思成成了他的恩師,而他毅然決然跟著梁思成在營造學社進行中國古建築研究。

不辭辛苦,勵志學習,那當是一段美好的日子。

那時他在燕京大學,戰事紛擾,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父親淡出官場,母親離世,家境每況愈下。而此時他剛剛成為燕京大學研一學生,而她也在燕京大學。

她學習教育學,要編寫中小學國畫教材,而又無良師教授。經人引薦他成了他的「論文導師」,學習繪畫。

她便是王世襄一生相伴的妻子袁荃猷。

在王世襄的悉心指導下,袁荃猷順利畢業論文。而在這朝夕相處間,也漸生情愫。

燕京停學,他去了重慶,臨行前送她一盆太平花作為紀念。思念又托著書信送到她手裡,她無以為寄,唯有日日護花,於是再給他的回信中,她這樣寫道:

「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澆水,活得很好。但願生活也能像這太平花。」

而後兩心相知,以紅豆定情。她成了他一生的賢內助,而他成了她最好的「琴奴」。

1945年他任職於南京專門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與日本交涉追還文物事宜,兩年後擔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可謂是遂了平生志。此後又赴美考察,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

但是好景不長,1957年,「三反運動」中,他因言辭而被劃為「右派」。而後又經歷文革,被下放勞改,種菜,養豬,插秧,什麼活都干,什麼苦都吃。除了那副老舊眼鏡還記得他是個文藝工作者,而他自己儼然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模樣。

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得以徹底平反。對於他這段經歷,他坦言:有的人再遭受極不公平待遇時,會自絕於人民,有的人會鋌而走險,而他堂堂正正,規規矩矩做人,即不會自尋短見,也不會鋌而走險,他需要去追求人生的意義,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他就要這樣堅持著去追求,風雨無阻。

行勝於言,行然後言。

日本投降後收回幾千件國寶,是他認為他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編寫此書前後歷經30年,除寫作本身艱難外,又迭遭政治坎坷,但初衷不改,善始善終,於1983年終於正式出版,1998年修訂再版,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古代漆器的必備工具書。

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專注的做自己的研究,明式傢具實物、技法、文獻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則例的訪求、整理、匯編等,都是這十年中慘淡經營、點滴積累而成。

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成為我國著名的文物專家,也享譽海內外。

我們或許只看到了他偶然得到的紫檀案子,便覺得他撿了大便宜,哪有那麼多的便宜可撿,人的一生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可以一時經歷論短長。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玩過、學過、苦過,一生熱愛自己的興趣,為此孜孜不倦。

                                          風乎舞雩

閱讀全文

與王世襄為什麼突然放棄古代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oost電路原理 瀏覽:225
飛塗外牆防水膠怎麼樣 瀏覽:8
如何查詢百邦維修進度 瀏覽:742
廣東gf防水材料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348
膠州仿古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249
汽車水泵保修期限 瀏覽:101
贛州市哪裡回收舊家電 瀏覽: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瀏覽:539
房屋漏水物業如何維修 瀏覽:54
前鋒熱水器瀘州維修點 瀏覽:768
電動車維修技巧免費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449
電影里的智能家居 瀏覽:277
塔吊維修怎麼寫 瀏覽: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瀏覽:927
多久壓電路 瀏覽:328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地址 瀏覽:429
買華為平板如何注意買到翻新機 瀏覽:162
switch如何驗證是不是翻新 瀏覽:275
濟南lg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286
小米虹口維修點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