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析傳統傢具最神秘的榫卯技術!
榫卯,是古典 傢具 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傢具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回轉中的經典傢具款式的復合傳承。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更加適合大規模生產的加工方式被創造出來,讓更多人享受到了更好的傢具。也使得榫卯技術,受到很大的沖擊。
不過,榫卯技術,在現代傢具的生產過程中,尤其是中式、新中式傢具中仍然有保存和應用。
播放
(請在WiFi條件下觀看)
下面就來看看一些古代榫卯結構中最經典的款式吧,家中有中式、新中式傢具的親們,還可以按圖索驥,看看自家的傢具中有沒有應用這些技術!
1、楔釘榫
2、挖煙袋鍋榫
3、夾頭榫(腿足上端嵌夾牙條與牙頭)
4、雲型插肩榫(牙條、牙頭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傳統粽角榫
7、雙榫粽角榫
8、帶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掛肩四面平榫
11、圓柱丁字結合榫
12、圓方結合裹腿
13、圓柱二維直角交叉榫
14、圓香幾攢邊打槽
15、攢邊打槽裝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結構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結合床圍子攢接萬字
19、方形傢具腿足與方托泥的結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雲子無束腰裹腿杌凳腿足與凳面結合
22、插肩榫變形
23、平板明榫角結合
24、櫃子底棖
25、方材丁字結合(榫卯大進小出)
26、厚板悶榫角結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頭
28、椅盤邊抹與椅子腿足的結構
29、直材交叉結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結合
32、走馬銷
33、方材丁字形結合榫卯用大格肩
↓↓↓ 點擊"曲美家居 ,查看更多精彩
(部分圖文來自網路)
2. 初白傢具中運用了多少種榫卯結構
你說的總共運用了8種榫卯結構:
1、粽角榫,多用在物體承重的地方。用於框式連接。
3. 木傢具有幾種榫卯結構,哪一種最牢固
木傢具有三種榫卯結構,其中燕尾榫最牢固。在現代實木傢具的生產中,榫卯仍然大量使用。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個零件的榫眼插入另一個零件的榫眼,然後形成連接。其中,榫眼是最重要的受力和連接部位。根據榫眼的形狀,榫卯可分為直角榫卯、燕尾榫卯、圓棒榫卯等形式。
在框架式結構傢具中,榫可用於結構連接和接合,而在板式結構傢具中,榫通常用於板之間的固定接合和定位。用於榫的材料通常是密度高,紋理直而細,無節結,無蛀蟲的木材。根據榫頭的數量,榫接合的方式又有單榫、雙榫、多榫三種方式。其中,單榫和雙榫常用於實木方材接合成傢具的框架,多榫則常用於板件間的接合。
4. 榫卯結構,凝聚了很多智慧,在生活常見的榫卯結構有哪些
格肩榫 ,燕尾榫, 抱肩榫 ,粽角榫, 走馬銷榫 ,這些都是生活常見的榫卯結構。
5. 隼卯的種類有哪些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傢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中文名:榫卯
別稱:榫頭
拼音:sǔn mǎo
解釋:凹凸部分相互結合的連接方式
適用范圍:建築、傢具等
功能:使兩部分結構能嚴密扣合
分類
幾十種不同的「榫卯」,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作用
榫卯被稱作紅木傢具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接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傢具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長短榫
長短榫是在腿上部鑿出長短不同的兩個榫頭,與面上的卯眼相接,因兩榫頭高低不同,可以使連接更加穩固。長短榫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夾頭榫、抱肩榫、掛榫都會使用長短榫與面連接。長短榫是面板與線材連接中常見的榫卯結構。[3]
楔釘榫
楔釘榫是連接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常見於圈椅的扶手、圓形幾面、圓形拖泥等部位。楔釘榫是常見的線材連接結構。
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種平板木材的直角連接節點,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為防止受拉力時脫開,榫頭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製傢具中十分常見,常見於面板垂直拼接處。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結構傢具中常用的榫卯結構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並在斜肩向內鑿出三角形卯眼,相應的牙條亦作45°斜肩,並留出三角形榫頭,兩相扣接,嚴絲合縫。
穿帶
穿帶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見。將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即為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
粽角榫
粽角榫多用於四面平傢具中,常見於三根方材格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粽子角的格角,每個轉角結合都形成六個45°格角斜線。在製作時,三根料的榫卯比較集中,為了牢固,一方面開長短榫頭,採用避榫製作,另一方面應考慮用料適當粗碩些,以免影響結構的強度。
夾頭榫
夾頭榫是連接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案形結體傢具的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開長口,夾住牙條和牙頭,並在上部使用長短榫與案面結合。
6. 卯榫結構的傢具中的榫卯結構
龍鳳榫加穿帶
將不夠寬的薄板加寬時,就用到了「龍鳳榫加穿帶」。將薄板的一段刨出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長榫,再將其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帶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穿帶兩邊出頭,留做榫子。
攢邊打槽裝板
(一)中的「龍鳳榫加穿帶」拼成的板可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裝入攢邊的木框。
其具體做法:木框四根,兩根長而出榫的叫「大邊」,兩根短而鑿眼的叫「抹頭」。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納木板的邊簧(在拼板的四周刨出的榫舌)穿帶出頭部分則插入大邊上的卯眼內。這樣即可以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把木板裝入木框。
楔釘榫
兩種不同的楔釘榫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
具體做法: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掛套。
霸王棖
桌子上常常用到這種方法。
霸王棖的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用銷釘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中部靠上的地位。棖子下端的榫頭向上勾,並且做成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掛住
了。空隙墊塞木楔,使之固定。
用來連接弧形彎材,例如:圈椅的扶手。
基本做法:兩片榫頭交搭,同時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
夾頭榫
案形傢具中最常見的榫卯結構。
如圖可見,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與牙頭;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結構穩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變動,又可將桌面的重量分擔到腿足上來。
插肩榫
除夾頭榫之外,插肩榫也是案形傢具的一種榫卯結構。
其結構和夾頭榫的結構相似,也是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不同的是在插肩榫中,腿足的上端外側被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當腿足與牙條相結合時,槽口便與斜肩正好契合。當腿足承受桌案壓力的同時,牙條便和斜肩咬合的更緊。這樣,桌案的結構便愈發牢固起來。
走馬銷
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或圍子與床身之間常用到走馬銷。
是「栽銷」的一種,指用一塊獨立的木塊做成榫頭栽到構件上去,來代替構件本身做成的榫頭。一般按在可裝卸的兩個構件之間。獨立的木塊做成的榫頭形狀是下大上小,榫眼的開口是半邊大,半邊小。榫頭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邊,就可扣緊。
7. 榫卯結構的傢具結構
明式傢具的榫卯結合
明式紅木傢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
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
格肩:傳統傢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麵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後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牙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採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後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傢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
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於榫眼的底面,嵌入後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曰「勾掛榫」。
紅木傢具與榫卯結構
近幾百年的中國,有兩件東西被海外華人視為國粹:一是京劇藝術,二就是紅木傢具。中國傳統傢具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巔峰。此後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中國傳統傢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舉世公認,日久彌香。中國傳統紅木傢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傢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製造史上堪稱奇跡。這種傳統的中國製作工藝正是海內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一、榫卯結構歷史悠久。研究發現,早在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榫卯結構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工藝創造,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傢具(特別是用明清傢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平,與對這種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正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提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尤為國外傢具和建築藝術家們所贊嘆。中式傢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二、榫卯結構組合的傢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更加結實耐用。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而鐵釘連接就做不到。比如,用鐵釘將兩根木棖做T字型組合,豎棖與橫棖很容易被扭曲而改變角度,而用榫卯結合,就不會被扭曲。其次,金屬容易銹蝕或氧化,而真正的紅木傢具,可以使用幾百年或上千年。許多明式傢具距今幾百年了,雖顯滄桑,但木質堅硬如初。如果用鐵釘組合這樣的傢具,很可能木質完好,但由於連接的金屬銹蝕、疲勞、老化等,而使傢具散架。
三、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運輸。許多紅木傢具是拆裝運輸的,到了目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鐵釘連接傢具,雖說可以做成部分的分體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較多的傢具,就做不到了。
四、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維修。純正紅木傢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總會出現問題的,比如某一根棖子折斷了需要更換等。用鐵釘連接的傢具,做這處拆卸更換就不象榫卯結構傢具來得容易。
五、榫卯品質高。紅木木質堅硬,而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這一點木工師傅都非常清楚。而使用榫卯連接紅木傢具,可以大大提升紅木傢具的內在品質,這也是中國傳統工藝製作的紅木傢具具有增值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
8. 中式紅木裝修的榫卯結構有幾種類型
中式紅木傢具區別與其他類型傢具的標志之一是精妙的榫卯結構。中國古典紅木傢具在各個部位的接合處使用榫結構卯合,是中國傳統傢具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紅木傢具通常在相連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構件上採用一種凹凸的接合方式,其中,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槽、卯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紅木傢具中常見的五種榫卯結構。
第一,兩塊薄板拼合時常用「龍鳳榫」,即用榫舌和榫槽拼接。
紅木板拼合後,為增加牢度、防止其彎翹,在反面開槽,將梯形長榫格穿人,稱為「穿帶」。這種榫稱為「燕尾榫」。厚的紅木板的直角接合處常使用悶榫角接合和明榫角接合。明榫接合比較粗糙,常用在看不見的地方,如抽屜的拐角處。有的紅木傢具工匠技術高超,能將很薄的紅木板用「悶榫」接合。
第二,傢具的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橫豎材的交接,都會使用「格肩榫」。
圓材接合,橫材細、豎材粗,可在豎材的中心接合,也可在豎材的邊上一點接合,後者可以使橫材的一面與豎材的一面平,類似後者這樣的接合稱為「飄肩」。方材接合時因為款式的需要會產生「大格肩」和「小格肩」的樣式,橫材穿透豎材的情況稱為「透榫」, 否則為「半榫」。多數傢具為了不露痕跡都採用「半榫」,少數傢具出於款式考慮,不僅採用「透榫」,還會故意伸出去。
第三,古人為了讓桌面下沒有橫杖影響腿腳的活動,用「霸王杖」取代橫杖的固定作用。
霸王杖上端用木銷釘和桌下的「穿帶」相連固定,下端使用「勾掛榫」和桌腿相連,腿上的榫眼為直角梯台形上小下大,榫頭也為這種形狀上翹,納和榫眼後,下面空當墊入木楔,杖子就被卡牢,不會退出。如果先拔去楔子,又可將杖子拿下。
第四,紅木傢具在弧形彎材結合處常常難以找到接縫,是使用了「楔釘榫」。
紅木圈椅上的椅圈就是用這種榫將幾段弧形木料連接起來的。先在木料兩端做兩片合掌式的形狀,頭部再做槽和舌頭,互相抱穿後,不再移動,在搭腦中部鑿方孔,將頭粗尾細的方形楔釘插人,兩段弧形就連成一體了。
第五,「夾頭榫」在宋代的中式傢具案子上已開始使用。
明代紅木傢具的這種榫卯結構發展得很成熟,並有多種變異。基本製作是在案腿上打槽,頂端再做嵌人桌面底部的榫頭,將牙板和牙頭夾在槽中。這種榫結構還按照傢具款式做出各種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