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各個地方有什麽特點
山西各地的民居特色不一,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居,如:穴居、磚窯、磨房、瓦房等等。
1、穴居
穴居伏雹之風,盛行於黃河流域,散見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諸省,龍慶忠先生在《穴居雜考》一文中,已討論得極為詳盡。這次在山西隨處得見;穴內冬缺則帆暖夏涼,住居頗為舒適,但空氣不流通,是一個極大的缺憾。
穴窯均作拋物線形,內部有裝飾極精者,窯壁抹灰,乃至用油漆護牆。窯內除火炕外,更有衣櫥桌椅等等傢具。窯穴時常據在削壁之旁,成一幅雄壯的風景畫,或有穴門權衡優美純凈,可在建築術中稱上品的。
2、磚窯
磚窯這並非北平所謂燒磚的窯,乃是指用磚的房子而言。雖沒有向深處研究,我們若說磚窯是用磚來摹仿崖旁的土窯,當不至於大錯。這是因住慣了穴居的人,要脫去土窯的短處,如潮濕,土陷的危險等等,而保存其長處,如高度的隔熱力等,所以用磚砌成窯形,三眼或五眼,內部可以互通。
為要壓下的推力,故在兩旁須用極厚的牆墩:為要使券頂堅固,故須用土作撞券。這種極厚的牆壁,自然有極高的隔熱力的。
這種窯券頂上,均用磚墁平,在秋收的時候,可以用作曝曬糧食的露台。或防匪時村中臨時城樓,因各家窯頂多相聯,為便於升上窯頂,所以窯旁均有階級可登。
山西的民居,無論貧富,十之八九以上都有磚窯或土窯的,乃至在寺廟建築中,往往也用這種做法。在趙城至霍山途中,適過一所建築中的磚窯,頗饒趣味。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介紹在霍山某民居門上所見的木版印門神,那種簡潔剛勁的筆法,是匠畫中所絕無僅有的。
3、磨坊
磨坊雖不是一種普通的民居,但是住著卻別有風味。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發動力,所以必須引水入室下,推動機輪,然後再循著水道出去流入山溪。因磨粉機不息的震動,所以房子不能用發券,而用特別粗大的梁架。
因求麵粉潔凈,坊盯畝內均鋪光潤的地板。凡此種種,都使得磨坊成一種極舒適涼爽,又富有雅趣的住處,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間,世外桃源里,難怪被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別墅。
由全部的布局上看來,山西的村野的民居,最善利用地勢,就山崖的峻緩高下,層層疊疊,自然成畫。
使建築在它所在的地上,如同自然由地里長出來,權衡適宜,不帶絲毫勉強,無意中得到建築術上極難得的優點。
4、瓦房
農庄內民居就是在很小的村莊之內,庄中富有的農人也常有極其講究的房子,這種房子和北方城市中的「瓦房」同一模型,皆以「四合頭」為基本,分配的形式,中加屏門,垂花門等等。
其與北平通常所見略有不同。
在平面上,假設正房向南,東西廂房的位置全在北房「通面闊」的寬度以內,使正院成一南北長東西窄,狹長的一條,失去四方的形式。
雖說是瓦房,實仍為平頂磚窯,僅留前廊或前檐部分用斜坡青瓦。側面看去實像磚牆前加用「雨搭」。 屋外觀印象與所謂三開間同,但內部卻仍為三窯眼,窯與窯間亦用發券門,印象完全不似尋常堂屋。
(1)黎城縣什麼地方有傢具擴展閱讀:
居民列表
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大院(三多堂);
渠家大院、范家大院、申家大院、李家大院、丁村民居、皇城相府、柳氏民居;
姬氏民居、閻錫山故居、孔祥熙故居、後馮家溝古村、榆次後溝古村、磧口古;
柳林孟門劉光隆故居、張壁古堡、湘峪古堡、郭峪村。
② 長治怎麼樣
人口
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237526人,人口密度達到235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9.61%。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66%。
自然災害
主要為乾旱、冰雹、洪澇。2007年的自然災害給13個縣(市、區)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受災人口達到113.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17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9.4萬畝,倒塌住房2729間。
氣候與灌溉
長治屬典型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4.9--10.4攝氐度之間,氣候條件與避暑山莊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氣溫為-6.9攝氐度;7月份最熱,平均最高氣溫為22.5攝氐度。號稱「無扇之城」。年日照時數2418-2616小時,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為132.2毫米,1月最少,為5.5毫米,年平均無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風速為1.5-3.0米/秒之間。 長治各月平均氣溫: 一月:零下6.9°C二月:零下3.4°C 三月:3.7°C 四月:11.7°C 五月:17.4°C 六月:20.5°C 七月:22.5 °C八月:20.5°C 九月:15.6°C 十月孝沖:9.8 °C十一月:2.6°C 十二月:零下5.6°C
城市規劃布局與規模
定位:綜合功能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未來環漳澤湖鏈狀城市空間體系中,將老城區和新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共同組成未來長治市的主城區。新區建設以「東山西水、南秀北美」為特色,重點在「特」字上下功夫,全面打造出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 新區建設將根據「水邊的五彩石」這一開發主題,在新區城市空間上規劃了「綠、紫、藍、紅、橙」的五色物質空間,即綠色空間———生態魅力新區,紫色空間———傳統民間文化的激活和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藍色空間———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朝陽產業,紅色空間———新區的政治職能,橙色空間———新型的人居環境。要在三年內構築起比較完善的現代城市框架,五年內粗具規模,十年內建成大氣典雅的全省一流新區。
[編輯本段]旅遊勝地
中村申家宅院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西白兔鄉,北依小寒山 ,西臨漳河 ,地處上黨盆地的東北角 ,屬於上黨盆地的邊緣丘陵地帶。據申氏族譜記載,申氏宗祖是明萬曆年間從潞城縣天貢村遷入的。全村現有300多戶,共1300餘人,申姓族系佔70%之多。 申家大院中村在明朝時屬潞城縣 ,直隸山西布政司。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未打消這里民眾積極求生的慾望 ,他們從農業生產轉而向絲綢 ,布匹 ,釀造等手工業發展。由於處在河東鹽池及本地物資向東南轉輸的運道上 ,也是從陝西和晉南向河南運輸的必經之路 ,並且是與以北的太原連接的重要通道。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本地鐵礦產量豐富 ,於是鹽與鐵便成為澤潞商人重要的販賣貨品。據《潞城縣志》記載 ,清朝至民國期間 ,中村是當地著名的物資交流中心集市之一。晉商發展的同時 ,商家大院也就成了晉商文化的代表 ,成為中華民居建築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申氏在明初從潞城縣天貢村遷入南村,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遷入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開始,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申十三有二子,第四世時有七子,第七世時發展為三十子,第八世時發展到五十子,成為一大家族。 村內申家的老宅院始建於明代中葉 ,至光緒年間基本建成。村內現存明清院落 20 余座 ,窯 50 余孔,房 300 余間 ,基本保存完好 ,是非常寶貴的建築遺產。村落位於半丘陵地帶 ,地勢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以十字街為中心 ,呈網格形分布 ,分為東北、東南、西南和西北 4 個大的區域 ,申家宅院落位於東北區域。 村中的明清建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建於古街道兩旁的商業區 ,分布有當時申家在中村開的店鋪 ,由當鋪、鹽店、布店、花店、染坊、鐵鋪院、歇馬店等手工業、商業建築組成;另一部分則是申家的家宅———二十四院 ,佔地面積約 3 萬 m ,主要用於居住、接待貴客以及巧衡殲一些倉庫 。 村中一條古街自村口引入 ,貫穿全村。古街南北走向 ,並隨著古商道與商業的互助性發展而演變成一條商業街 ,並且最終成為清代中村的村落布局軸線。古街北端止於申家大院 ,這就導致申家在村中開設的店鋪布局呈現攔或沿街與頂端兩種布局方式 ,最終形成了 T字形的排列。申家店鋪所在院落的布局有兩種:一種是院落本身正南正北朝向 ,而將臨街一面的房屋設置為店鋪的鋪面 ,對外開放;另一種則是以垂直街道方向的空間軸線統領整個院落 ,多樣的組合方式使得村落的空間布局更加靈活 ,更有效地利用了土地。 村中空間布局另一個特色的部分就是申家宅院,原由24個院落組成,由於建成年代久遠加之文革時期一些人為的破壞,現存只有7座院落保留完好,但是從倒塌的牆垣和留存的基石仍可看出當年大院的規模和氣魄。這二十四座院落分列於東西兩條並列的軸線上,一條高差近4.5m的斷坎將兩條軸線自然分開。 申家大院從十字街往東 ,首先步入的是二十四院西軸線。西軸線上分布5 個空間節點 ,分別是臨街的店面院 ,過廳院 ,花園 ,宅院以及裙樓和窯洞。商家獨有的宅院功能承載了以店面為中心的外向性功能模塊和以花園為中心的內向性功能模塊。西軸線的起點是十字街東北角臨街的空間 ,這里並列地設置了兩個前店後寢的宅院 ,分別是當鋪和鹽店鋪 ,這當屬商家宅院的一大特色。兩個院子之間用巷道相連 ,雖為巷道卻也是二十四院西軸線的起點 ,故在臨街處建有門,既保障了院落的私密性,也為院落空間的功能增加了趣味性和相對的完整性。沿巷道向北則進入了商家宅院的又一特色空間「廳」院。廳房院是一個多向性空間 ,對內對外的流動性都很強。廳房的北邊是小花園 ,也是內外空間的分界點由此向北則進入到後宅院。 由鹽店院向東 ,在斷坎上面的院落組成了二十四院東軸線東軸線上分布了 4 個空間節點 ,分別是三節樓 ,中庭院 ,東庭院以及東北角的兩進牛棚院。東軸線承載的使用功能與西軸線相比較為單一 ,大多為不承擔對外交流功能的宅寢。沿拔貢院前的小路向東爬上斷坎 ,首先看到的就是三節樓院。這是一座一層窯洞再加兩層樓房的三層門樓式建築 ,也是申家大院里的制高點 ,起到了保家護院的作用。三節樓的西邊一條小道直通後宅院 ,東面是中 ,東兩組並列的庭院。中線庭院南起中庭下院 ,直接利用台地的側面挖鑿窯洞組成 ,地勢較低。中庭下院正房窯洞的正中有一條導入型通道 ,連通其後的中庭院。中庭院也是現存整個大院里單體建築形制最高的一進院落。中庭院之後為中庭後院 ,院子已毀 ,只留有基址可見。與中庭組院並列的東庭組院分別是東庭下院 ,東庭院和東庭後院。兩院的空間布局基本一致 ,東庭組院每進院子的規模均大於中庭組院。東庭下院大門臨十字街 ,東庭院建在台地上與中庭下院平齊。台地上的每進院子均開設旁門方便相互貫通。東庭組院的北面原建有兩進牛棚院 ,是申家雜役圈養牲口的地方。整個東軸線連接了三大功能模塊 ,防禦 ,居住和輔助。 多元化的要求使空間功能性質也具有多樣性 ,但在眾多空間特性要求的前提下 ,申家大院用簡單而有序的組合方式解決了多重矛盾 ,充分體現出商家大院在規劃設計之初對於空間處理手法的獨到認識 ,同時也是晉商文化空間特徵的一個優良典範。
產業與交通
資源
土 地 境內的土地總面積為138.9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7萬公頃(1985年),宜林地面積2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9.9萬公頃,牧坡20餘萬公頃。 林 木 境內共有森林面積39萬公頃,其中成林面積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3%,木材蓄積量1100萬立方米。沁源境內的靈空山,屬太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活立木蓄積量289837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油松,占林木總量的62.3%。而長治境內的老頂山森林面積達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 水 源 境內屬北方地區的相對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17.9億立方米。 牧坡草地 草地主要分布於沁源。 礦 產 上黨地區的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礦藏種類達40多種,煤、鐵藏量尤為豐富,素稱「煤鐵之鄉」。地質儲量為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9億噸;除沁縣、黎城、平順3縣外,其餘縣、區均有分布,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無煙煤,以無煙煤為主。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億噸,礦石品種有赤鐵礦、褐鐵礦、赤褐鐵礦和菱鐵礦,礦床的類型為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地區為黎城、平順、壺關、襄垣、武鄉、沁源等縣。錳鐵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錳菱鐵礦和含錳赤褐鐵礦,工業分類稱屯留式鐵礦,分布於沁源、屯留、長子等縣。鋁土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襄垣。硫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62萬噸,主要分布於長治、壺關等縣。耐火粘土的探明儲量為1606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長治等縣。大理石探明儲量為140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於平順、壺關、陵川等縣。長治市的熔制白雲岩就有5827萬噸,主要分布於黎城、潞城等縣,還有鐵礬土、硅石、石膏等,分別分布於沁源、平順、黎城、襄垣、潞城、長治等縣。其他礦藏還有釩礦、鈦礦、鎵礦、電石灰岩、制鹼灰岩及鉛、鋅、銅等。 野生動物 境內的野生皮毛、肉用、羽用、葯用等經濟動物,主要有狐、蛇、獾 、野兔、野豬、黃羊、黃鼬、狍子、麝、豺、青羊、猴子及各種鳥類。有害動物有狼、野豬、獾、野兔和鼠類等。害蟲天敵有鷹、貓頭鷹、黃鼬、啄木鳥 、燕子等。 野生植物 境內群山環列,盆谷相間,地形復雜,各地有不同類型的小氣候,從而形成植物資源獨具的區系分點,有種子類野生植物,還有蕨類、菌類、藻類、苔蘚等。 水利資源 長治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衛河,以及黃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為19.8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為10.83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7.73億立方米。全市現在漳澤、後灣、關河3座蓄水一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和105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 農林資源 長治市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豆類、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黨參、潞麻、蘋果、核桃、柱子、花椒等;主要名優特產有:沁州黃小米、潞麻、潞黨參、黃芪、連翹、木耳、沁源松蘑菇、黃花菜、花坡蕨菜,黎城柿餅、綿核桃、平順大紅袍花椒、馬鈴薯,長子青椒;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已達81種。林業資源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產業
綜 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7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2億元,下降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6.7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253.4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4.8:63.4:31.8調整為4.5:62.8:32.7。人均生產總值23558元(按年末美元匯率折算為3450美元),增長9.5%。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3%,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5%。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6.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6.7%。 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155.50萬人,比上年增加2.1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5.00萬人,減少0.60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1.79萬人,增加0.55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8.70萬人,增加2.24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9萬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6%,比上年上升0.11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7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9.57億元,增長11.1%。扣除「兩權」收入,全市財政總收入169.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60.8 億元,同口徑分別增長10.3%和7.9%。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9.8%,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1.3%,科技、教育、農業支出比上年分別增長20.7%、18.9%、19.3%。 農林牧漁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56.6千公頃,減少0.3%;油料種植面積2.4千公頃,減少14.6%;蔬菜種植面積18.1千公頃,減少8.2%。 全年糧食產量116.6萬噸,同比下降18.2%;其中夏糧7.1萬噸,下降24.1%;秋糧109.5萬噸,下降17.7%。油料產量0.35萬噸,減產28.1%;蔬菜產量79.5萬噸,下降14.4%。 全年肉類總產量5.99萬噸,增長17.6%,其中豬牛羊肉5.37萬噸,增長18.8%;禽蛋產量7.29萬噸,增長8.3%,奶產量1.37萬噸,下降12.1%。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1億元,下降3.2%。其中,農業總產值36.2億元,下降15.0%;林業總產值4.6億元,增長23.2%;牧業總產值15.4億元,增長24.9%;漁業總產值0.27億元,增長8.4%。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2.8億元,增長12.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增長8.6%,重工業增長12.3%;產品銷售率93.9%。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原煤比上年增長10.5%,發電量增長10.7%,生鐵增長8.9%,焦炭增長6.2%,鋼材增長5.3%。 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4.85,比上年提高20.16個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32.99億元,比上年下降6.8%。實現利稅146.42億元,下降11.4%,其中實現利潤76.83億元,下降9.1%。虧損企業虧損額23.67億元,比上年下降40.1%。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1.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0.54億元,下降8.47%;上繳稅金1.69億元,增長4.97%。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3.7億元,比上年增長62.3%。其中,城鎮投資425.0億元,增長66.5%。其中國有投資240.3億元,增長60.1%,非國有投資184.7億元,增長75.6%;農村投資18.7億元,增長2.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3.8億元,增長145.6%;第二產業投資247.2億元,增長53.5%,其中煤炭投資56.6億元,增長54.6%;第三產業投資164.0億元,增長85.2%。其中教育投資增長138.4%。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6.5億元,比上年增長48.8%,其中住宅投資22.2億元,增長44.9%。商品房銷售額29.3億元,增長130.6% ;其中,住宅銷售額為25.4億元,增長132.1%。 能 源 城鎮能源工業投資中,煤炭工業投資56.6億元,增長54.6%;電力工業投資21.9億元,下降42.5%。全年共向省外運輸煤炭2780.63萬噸,比上年增長3.68%;向省外運輸焦炭821.09萬噸,增長6.86%。全市采區煤炭資源回採率達到79.4%。 國內外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8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54.3億元,增長21.3%;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90.5億元,增長22.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10.5億元,增長22.0%,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61.4億元,增長9.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7.4億元,增長20.9%;其他行業零售額6.9億元,增長16.2%。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0.2%,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1.5%,服裝類增長5.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5%,石油及製品類下降4.8%,傢具類下降19.5%。 全年進出口總額27918.6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2.2%。其中,出口2416.7萬美元,下降51.0%;進口25501.9萬美元,下降5.0%。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3家;合同利用外商投資2970.26萬美元,下降53.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967.4萬美元,下降72.0%。 交通、郵電和旅遊 全年民航客運量34萬人,比上年增長30.97%,旅客周轉量305697萬人公里;貨郵運輸量1490噸,貨郵周轉量132.91萬噸公里,運輸總周轉量350.79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3281.74萬人,比上年下降2.5%,旅客周轉量21.5億人公里;貨運量5217.4萬噸,比上年下降22.5%,貨物周轉量72.4億噸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21.58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4.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2.9%,其中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6.41萬輛,增長17.5%。民用轎車保有量7.81萬輛,增長31.5%,其中私人轎車6.27萬輛,增長39%。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0.45億元,比上年增長43.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1370萬元,增長14.2%;電信業務總量48.3億元,增長45.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8.10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37.07萬戶,農村電話用戶21.03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81.95萬戶。年末全市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及小靈通用戶總數達到245.2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74.3部/百人。年末全市互聯網用戶累計達23.97萬戶,比上年增長37.5%。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889.1萬人次,增長28.8%;國內旅遊總收入74.6億元,增長21.6%。全年入境人數7.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外國人4.12萬人次,增長20.3%;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3.09萬人次,增長8.9%。在入境旅遊者中,過夜人數7.20萬人次,增長15.1%。旅遊外匯收入1368.7萬美元,增長27.1%。 金融和保險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31.5億元,比年初增長2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636.9億元,增長16%。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75.8億元,比年初增長19%;其中個人消費貸款9.8億元,增長22%。 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14家。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2.23億元,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5.66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保費收入0.91億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5.66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5.24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給付2.25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給付0.21億元;財產險業務賠款2.78億元。 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有獨立招生的高等院校6所,全年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學生9224人,在校大學生3.04萬人,畢業學生8919人。全市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5所,全年招生2.10萬人,在校學生5.19萬人,畢業學生1.56萬人。全市普通中學245所,其中完全中學40所,普通高中10所,普通初中156所。全年高中招生2.79萬人,在校學生8.07萬人,畢業學生2.53萬人。全年初中招生5.33萬人,在校學生15.37萬人,畢業學生5.97萬人。全市普通小學1625所,全年招生3.50萬人,在校學生25.63萬人,畢業學生5.33萬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883人。幼兒園在園幼兒6.80萬人。 全年全市共受理各項專利申請667件,比上年增長35.8%。全年全市科學技術成果93項,其中有38項技術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比上年增加3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220項,增長81.8%;成交金額20781.7萬元,增長36.3%。 全市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2家,全年對69戶企業實施了產品認證,對11種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2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5萬台件。 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文化館14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4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12萬冊,檔案館14個,已開放各類檔案6114卷。全市廣播電台12座,電視台12座,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98%和96.59%,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5.3萬戶,其中接收數字信號用戶36036戶。在全國地方戲評比演出中,我市創作的小戲《拆圍牆》成為全省三個入選劇之一。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長治舉辦了地方戲研討會,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梅花獎」藝術家奉獻了精彩演出。 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75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47個,婦幼保健機構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個。病床位1448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3702張。衛生技術人員2015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0586人,注冊護士5347人,葯劑人員1058人。鄉鎮衛生院142個,床位3124張,衛生技術人員2616人。年末全市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比重達到100%,全市縣鄉村三級衛生機構達標率88.75%,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98%。 全市運動員在各類體育比賽中獲得全國冠軍10個,全省冠軍84個。 城市建設、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4530萬平方米。年末城市房屋建築面積5355.74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4.1%,其中住宅建築面積3917.98萬平方米。年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7.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年末城市交通運營車輛557輛,出租汽車1800輛。市區有公園4座,總面積127公頃。 全年城市供水總量8458萬噸,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60升。全年液化氣供氣總量5310噸,天然氣供應量1592萬立方米,煤氣供氣總量1.1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煤氣4086.17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82.81%,比上年提高12.53個百分點。市區集中供熱面積由上年的1374萬平方米提高到185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熱面積148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83萬平方米。市區污水處理能力14萬噸/日,全年污水處理量5113萬噸。生活垃圾年清運量22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519.36萬畝,年內增加耕地面積0.86萬畝。本年度檢查驗收合格造林面積20.6千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4千公頃。義務植樹762萬株。全市有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6.8千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3.3%。 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2.45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00萬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4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長10.9%,工業用水增長2.4%。全年曾有14.2萬人、2.7萬頭大牲畜因乾旱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全年全市空氣質量Ⅱ級以上天數達354天,比上年增加8天,佔全年天數的97.0%。全市達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比例52.17%。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全市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3人,比上年下降42.3%;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37人,比上年下降27%。全年發生火災事故68件,比上年下降45.2%,直接損失109.3萬元。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481起,造成251人死亡、465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52.8萬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29.91萬人,比上年增加1.63萬人,出生率11.12‰,死亡率6.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4‰。城鎮人口比重達到41.04%,比上年提高0.59個百分點。性別比(女=100)為105.73。 年末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33.41萬人,比上年增加2.12萬人。其中職工25.27萬人,離退休人員8.15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為44.96萬人,比上年增加4.6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24.61萬人,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10525人。 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73所,比上年增加27家;床位9473張,收養各類人員304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95處。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292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款755萬元。全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514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3746人。
[編輯本段]觀光游覽
長治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秦開始,為歷代郡、州、府所在地。境內她那山河壯麗氣勢磅礴的錦綉山河與歷代古物交輝息息相印,有其獨特的文化神韻。全市有大量的不同時代歷史古跡文化和古建築藝術珍品。壯麗的山川和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和光榮的傳統,構成了長治市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長治旅遊資源獨特。有老頂山森林公園、太行山大峽谷和太行水鄉、靈空山、武鄉溶洞等天然勝景;有上黨門、城隍廟、二賢庄、仙堂山、北魏石刻等文物古跡;有八路軍總部舊址、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革命紀念地。位於市郊的三垂岡(也稱三垂山、二岡山),在中國歷史上大有名氣,唐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三垂岡之戰,使李存助不僅占據了上黨,而且為最終消滅後梁政權、統一中原、建立後唐奠定了基礎。清代著名詩人嚴遂成為此寫下了一首奇詩《三垂岡》。毛主席一生飽覽古代典籍,用兵如神,對三垂岡之戰史事爛熟於心,揮筆書寫了嚴遂成的《三垂岡》詩,那大氣磅礴、雄健瀟灑的毛體書法,為三垂岡增添了無窮魅力。 作為長治市象徵的上黨門,鍾鼓二樓左右對峙,風馳雲動,蔚為壯觀;分水嶺出土的大批戰國時期車馬文物,多繫上乘精品;觀音堂殿內的明代懸塑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玉皇觀的琉璃塔,飛閣流丹,金碧輝煌;五鳳樓斗拱蓮柱,匠心獨具;原起寺的八角七層大雄寶塔,巧奪天工;南涅水北魏石刻,技藝精湛;位於沁源縣的靈空山,松林密布,古樹參天既有五龍池、益海洞等「靈空十景」,更有「三柱重」、「九桿旗」等珍貴古松,實為旅遊避暑之勝地。壺關縣的天然紫團溶洞,洞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洞外山霧繚繞,鬱郁蔥蔥,確屬人間奇景,使遊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還有長子縣的法興寺和崇慶寺、襄垣縣的仙堂寺、壺關的二仙廟、以及相傳女媧補天採石的黎城縣廣志山、精衛填海采山的長子縣發鳩山,神農氏炎帝嘗百穀的老頂山等。此外,還有革命紀念地八路軍總部舊址、上黨戰役主戰場、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處。 長治及附近主要旅遊景點:始祖百草堂 靈空山 紅豆峽 太行山大峽谷 青龍峽 黑龍潭景區 金燈寺 黃崖洞 五鳳樓 大雲寺 九天聖母廟 廣志山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盤秀山 天台庵 石評梅故居 林里關王廟 花坡 老頂山森林公園 女妖洞 八泉峽 羊腸板 長治觀音堂 法興寺 紫團山 天脊山 城隍廟 北齊石刻造像 大寺 古佛 分水嶺古墓群 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 原起寺 仙堂山 七寶塔 龍祥觀 古脊椎動物群化石遺址 大雲院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樂村戰斗紀念碑 閻寨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 崇慶寺 黃崖大峽谷 上黨門 壺關太行大峽谷十八盤 太岳烈士陵園 玉皇觀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 正覺寺 神頭之戰紀念碑 嶷神嶺 太行八泉峽 太行水鄉 古城長治
還是不錯的
③ 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7篇
【 #一年級# 導語】周記的關鍵是要真,真事、真情、真想,不要虛構。用力表達你正經歷的、正思考的事,對提高你的寫作能力是有幫助的,不要當作負擔,也不要覺得有任何壓力,因為真的,只要排列一下就行了。以下是 整理的《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7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1.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這個星期一,我找了一隻大蝸牛,我想給他准備個舒適的家。我按老師說的先准備一個漂亮的盒子。再准備一些食物,然後再准備泥土、樹葉、樹枝等,最後把蝸牛放進去。
這只蝸牛睡覺時圓圓的,胖胖的,頭上有一雙長長的觸角,像天線一樣,一碰就縮進去了。它醒來時喜歡爬來爬去,還會爬到盒子的旁邊,再往上爬,像登山一樣,慢慢的往上爬,可別小看這只蝸牛了。我只要走開一下,再回來,它已經爬到盒子外面了。這讓我想到了龜兔賽跑的故事,下次我真要找兩只蝸牛來困蔽賽跑。
我真喜歡這只又可愛又活潑的大蝸牛。
2.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放假了,我和爸爸去買水果。
我們來到了水果店,水果店裡的東西真不少呀,有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像瑪瑙般的葡萄、小燈籠似的柿子、橙子,還有裂開嘴的石榴……
我和爸爸挑了一些蘋果和梨,我們讓阿姨幫我們稱了稱,阿姨說有五斤。然後爸爸讓我算有多少錢,爸爸說:「每2元一斤,現在我們買5斤,需要付多少錢?」我想了想,這不是用乘法嗎?是二五一十,我說要付十元錢。爸爸和賣水果的阿姨說我真棒,我好開心。
原來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是需要用到的,我以後更要認真學習。
3.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周末,我和爸爸媽媽去家居城看傢具。這里的人可真多啊!地方也很大,一共有三層。在三層傢具體驗館我坐在沙發上,突然在沙發縫里我發現一款蘋果手機。我想:丟手機的人多著急呀!
我四周張望了一下,沒有人發現丟手機。於是我把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喊了一聲:「誰丟手機了?」可是沒有人回答。於是媽媽想辦法和丟手機的人聯系,約好地點,將手機歸還失主。
丟手機的阿姨看到手機後喜出望外,非常感謝我,誇我是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我非常高興,因為我幫助了別人。
4.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兩條小金魚,還給它買了一包魚食,我高興極了。
小金魚美麗極了汪蔽州。鼓鼓的眼睛,遠遠的嘴兒,胖胖的身子,長長並友的尾巴。金魚尾巴也像船舵,背上像船帆,它們自由自在地在魚缸里游盪。
小金魚穿著鮮紅的衣裳,有黑的、還有花的。輕飄飄的,像披著鮮艷的紅襯衫。真可愛啊!
可是沒過幾天,一條金魚死掉了,我很傷心,可能是沒給它換水吧?以後,我每天給它換水。從此另外一隻金魚就沒有死過,慢慢的看著它長大。
這就是我的可愛的小金魚。
5.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一起去五虎山公園遊玩。
我們到了公園門口,只見在離地面有幾米高的上面寫著「五虎山莊」這四個字,我問爸爸這是什麼意思?爸爸說這里就是公園的正門,有很多條路可以走。我去看了一下游覽圖,知道了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順著旁邊的台階上走,走著走著,我來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景色優美,還有噴 水池和荷花池,水裡面有金魚、蝌蚪等。我讓爸爸給我照了幾張相片,風景實在太美了。在欣賞完這里的風景,我們又去了別的地方。在沿途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大埔慈善家的事跡在石碑上寫著。離開這里後,我們都有種流連忘返的感覺。
6.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小姨父帶我們大家一起去銅鈴山遊玩。
小姨父開著車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行駛,我在車上看見了兩旁茂密的樹林,還隱隱約約看到一叢叢火紅的杜鵑花。不知開了多少公里,終於到了銅鈴山。
一下車,我就被銅鈴山的景色吸引住了。銅鈴山的湖水清澈見底,一條大瀑布出現在我的眼前,瀑布下面的一個湖是由水流沖擊形成的銅鈴壺穴,景色非常獨特,被稱為「華夏一絕」。
銅陵山真美啊!我希望把美麗的景色永遠留下。
7.一年級小學生周記100字左右
今天,是我盼望已久的節日——「國慶節」。早上,我穿上衣服,和爸爸、媽媽一起旅遊。
我們來到了位於長治市黎城縣的黃崖洞,這里的風景美麗極了,湖水清澈透明。
進入大門,看到兩側崖頂欲合,仰視如一線天,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再往上走來到了高山公園,公園四周奇峰異石,真是美不勝收。
繼續攀登,我們步入兵器庫遺址,兵器庫洞深72米,寬18米,高25米,這里曾經是著明的「黃崖洞保衛戰」遺址。
黃崖洞真是一個進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及旅遊的好地方。
④ 淮陰簡介
淮安地處蘇中偏北腹地,北接連雲港、宿遷2市,東北接鹽城市,偏南接揚州市,南、西鄰南京市、安徽省及洪澤湖。總面積10072平方公里,總人口524.06萬,現轄4縣4區。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跡啟悶的揚州、蘇州姿彎、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並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全市屬揚子准地台,以中旁亮元古界為結晶基底,蓋層發育,構造復雜,中、新生代強烈凹陷,蓋層厚度大於10000米。
⑤ 襄垣和黎城哪個縣富裕一些
襄垣縣和黎城縣都位於河北省晉城市的西南部,它們都是晉城的重要經濟支柱。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襄垣縣比黎城縣要富裕一些。
襄垣縣擁有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使得農業發達,是全省最大的糧食生產縣,也是全省最大的綜合農業縣,也棗攜是全省最大的果園縣。此外,襄垣縣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鐵、錳、銅、鉬礦,以及現代農業技術,使得襄垣縣成為晉城市最為經濟發達的縣。
而黎城縣是晉城市的重要工業基地,黎城縣有較為發達的機電、化工、建材、印刷和傢具等行業,其中機電和化工最為突出。黎城縣擁有豐富的煤炭滾岩纖資源,是全省最大的煤炭生產縣,再加上機電、化工等行業的發展,使得黎城縣經濟發展比較迅猛,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總的來說,襄垣縣比黎城縣要富裕一些,襄垣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而黎城縣則依靠機電、化工等工業發展,經濟發大仿展也在不斷提高。
⑥ 手抄報的材料,100懸賞
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鬧好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族彎橡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兆旁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5.怎樣的環保才「理智」
——兼評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於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裡,把環境變得不宜於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採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製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於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願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採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後代,製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麼「犧牲」的會是什麼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現在人類不「犧牲」,那隻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採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後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願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麼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並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僅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麼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智環保論」嗎?這種「理智環保」,其實就是坐等環境惡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後齊心協力把某個環境問題緩解一下。一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它產生的速度。有些問題,我們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階段,可「理智環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時才出手。可以說,這種「理智」已經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樣的環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個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環保的辦事方式。要環保,就要熱愛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們「利用」的對象;要環保,就要把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聽任問題一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