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游記作文600字周庄夜色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則以園林聞名於世,可周庄的自然景色,勝於蘇州。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中國第一型鋒水鄉」周庄,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朴質的民俗風情搭租念,是東方文化的一塊璀璨的瑰寶。
一走進周庄,一股朴質古老的風情展現在我們眼前,古老的酒庄茶館與西式咖啡酒吧讓周庄變得中西結合,一派古樸幽靜的背後,也不缺乏現代的活力。「水鄉周庄」水自然是不可少的。條條小河靈活地穿插在古鎮上,這使得船成為知困這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晚上,我就去坐船夜遊周庄。晚上的周庄,雖沒有大城市那麼金光璀璨,但他卻別有一翻情趣,伴著船夫悠揚地方小調,小船兒沿著河道緩緩前行,兩邊紅燈高照茶館茶香飄盪,酒館里談笑不斷,舉杯歡慶,共賞明月。穿過座座小橋,仰望星空,小鎮的一切變得那麼溫馨,讓久在大城市的我倍感放鬆。
周庄有兩廳是必看的,一個是張廳,一個是沈廳,張廳原名恬順廳後買給張家人改名張廳,張廳作為殷富人的宅第500年滄桑也不變,氣派依舊,大廳軒敞明亮,陪弄幽暗深長,小河清澈見底,花園閑靜素潔,牆壁玲瓏剔透,潔白如雪,一派標準的明式建築。
沈廳的原主人沈萬三可是明朝首富,也是朱元璋眼中吸食窮人血肉的首惡,沈萬三也是名間傳說他發財是有聚寶盆,富可敵國。可惜因朱無璋在與張士誠打仗時幫了張士誠,更得罪了朱元璋,為了討好朱元璋,沈萬三不惜一切代價,幫朱元璋造了南京城牆,可還是被充軍雲南,在那兒過了晚年。沈廳是周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全明式建築,紅木傢具,富麗堂皇,幾百年風雨也無法撼動沈廳的輝煌。
周庄,江南第一水鄉,以前只是耳聞,今朝一去見果然如此,百年風霜,也無法消去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⑵ 周庄古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有哪些有特色的景點一日游該怎麼安排路線
位於蘇州的周庄古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也有著中國第一水鄉的稱譽,這里有著各種各樣的名勝古跡,具有極高的歷史觀賞價值。周庄地區古橋很多,而且橋橋相連,處處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印記。來到這里,遊玩特色的景點包括雙橋、張廳、沈廳、周庄博物館、南湖秋月園等。想要一日游的肢州寬話,可以提前做好景點的串聯安排,在各個景點逗留的時間不能過長,可全部將這幾個地方全部遊玩。總而言之,周庄一日游可去玩的特色景點包括周庄博物館,南湖秋月園,張廳、沈廳等,這些景點隔得都不是太遠,需要提前做好路線規劃,在各個景點逗留的時間盡量不要過長,就可以全部玩盡。
⑶ 蘇州周庄古鎮的沈廳是那裡最大的老宅嗎
蘇州周庄古鎮的沈廳和張廳都是周庄老宅。都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為元纖升禪末明初江南第一大富豪沈萬三毀塵所建,因為明朝開國捐錢南京修城牆耀富被朱元璋家產充公發配雲南充軍。現在的沈廳是沈萬三的後代沈本仁在乾隆七年時建造的。
張廳為明朝初年中山王徐達的弟弟徐孟清的後代所建,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徐家衰落了,就把這座房子笑巧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被改名為張廳。
沈廳7進100多間房屋,佔地2000多平米,張廳7進70多間房屋,佔地1800多平米。
⑷ 遊走在周庄:張廳
迅卜 我對張廳的印象好於沈廳。雖然張廳也經過了維修與重建,但是從一些細節看,張廳的房屋建築里還存有「老貨」,比如屋子裡的木柱和石鼓形的柱礎。
張廳,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為張姓人家所有,改名玉燕堂。
張廳前後也有七進,據說有七十多間房屋,佔地1884平方米,頗具明代風味。—副「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對聯,道出了張廳指衫的建築特色。
從導游那兒蹭來的解說詞得知,因為張廳的主人為官宦人家,因而房子里的門檻高,這是與沈廳的最大的區別。
張廳中還辟有一處類似私塾的地方,牆上懸掛著孔聖人的畫像,左右一幅對聯:「四書文章雅士頌,五經才調稚子風。」一張先生的書案,四張學生的桌椅,空盪盪的室內,彷彿老師已去隔壁小憩一會兒,四位疲憊的小童正在院子里嬉戲玩耍。
張廳最有靈氣的地方是在後花園里。院中有活水進來,形成一個小水池。一棵大樹斜傾在水池邊,好像是位正對著如鏡的水面梳妝的女子。兩只大鵝引頸高叫,「撲通」一聲躍下,盪起了一汪平靜的池水……
比起沈廳,我覺得張廳可以用「雅」來形容。於鬧市之中,漫步在庭院小徑,聽鳥語唯昌腔,聞花香,一切煩惱盡可以丟於腦後去了!
2013-04-18 21:56:08| 分類: 旅行雜記
評論:
⑸ 周庄的沈廳和張廳哪個更有名
張廳和沈廳是周庄著名的古建築。 我們首先來到張廳。張廳是周庄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廳為明朝中山王徐達的弟弟徐孟清的後代所建,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徐家衰落了,就把這座房子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被改名為張廳。我拍下了張廳的正廳「玉燕堂」的照片。據說玉燕堂原名怡順堂,早先門前有兩棵玉蘭樹,春天一到,玉蘭花開放,引來了許多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築巢繁殖後代,被張廳的主人看見了,認為燕子和玉蘭樹給張廳帶來了勃勃生機,於是就將怡順堂改為玉燕堂。張廳的特點是「轎從門前進,船從家中過」。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通道。這就是「船從家中過」的地方。它能通向外面的大湖。它有兩個作用。一是張廳是一戶大戶人家,每天要消耗許多吃的、用的、穿的,都知毀靠小船從這里運進運出。二是封建社會,時時會打仗,主人萬一遇到什麼不測,就可以坐著小船從這里逃生。 出了張廳就來到了沈廳。沈廳又名敬業堂。1995年,被列為江搭悄備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它為江南民居之最。沈廳是「七進五門樓」,它的七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進是第一部分,是迎接客人的地方;第二、三、四進是第二部分,是接待賓客的地方;第五、六、七進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 沈廳的第一進「水牆門」,以前水鄉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所以這里是沈家的船碼頭,也是沈廳主人接送賓客的地方。 沈廳的第二進「牆門樓」,又稱旱牆門。是沈家辦理婚喪大事、張燈結綵的地方。 沈廳的第三進叫茶廳。是船夫和轎夫喝茶的地方。在那時,船夫和轎夫是不能跟主人一塊兒到里邊去的。 沈廳的第四進也就是沈廳的正廳松茂堂。這里是沈家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所以這里的傢具很講究。沈廳有三幫建築藝術風格,即「蘇幫」、 「徽幫」和「紹幫」,都可以在這里欣賞到。 沈廳的第五進大堂摟在松茂堂里邊,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現在是陳列室。 沈廳的第六進是小堂樓。第七進是廚房。 沈萬三是元末明初人,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號稱江南第一大富豪。據專家考證:沈萬三的富有有三個原因。一是靠躬耕起家的,院子里的一頭牛雕像表明他是靠種田發財的。二是沈萬三繼承了人家的財產。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沈萬三靠鎮北邊的那一條急水江和外國人做生意。他把江南一帶的刺綉、絲綢賣給外國人,賺了大錢。沈萬三的富有不僅在江南一帶數一數二,而且在全國也很有名氣。那時候朱元璋剛做上皇帝。由於連年打仗,沒有多少錢,但是他又想在南京修城牆,怎麼辦呢?有一個大臣提議:「讓富豪來承擔這筆巨款。」於是,沈萬三分到了建三分之一城牆的任務。當時沈萬三想借這個機會來討好朱元璋,便很爽快地拿出了許多錢。不久城牆修好了,而且修得很漂亮,沈萬三心裡很高興,於是他想犒勞一下修城牆的士兵。誰知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本來就很眼紅沈萬三,這么一來他就找到借口了。朱元璋把沈萬三抓了起來,說:「你要和我比富,還想收買軍心,要奪我江山,這怎麼了得。」於是就要把沈萬三判死罪。多虧了那些文武百官出面求情,沈萬三才免了一死,被發配到雲南充軍。沈萬三的家運差人,殺頭的殺頭,坐牢的坐牢,家破人亡。他的家產也全部充公了。只有一個小孫子逃了出來,沈家才留下了一條根。我們現在看到的沈廳就是沈萬三的後代沈本仁在乾隆七年時建造的。 張廳位於北市街雙橋之南,原名怡順堂, 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餘間,佔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畫棟,金壁輝煌。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正所謂「橋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 。張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位於周庄富安橋東堍南側南市街上,是周庄最大的民居建築,由江南富商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所建。七進五門樓,庭院深深,迴廊曲折。大小100多間房屋,佔地2000多平方米。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沈廳氣宇軒昂,布置精當,器皿玲瓏,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行程安排:第1天 杭州--蘇州 住宿:蘇州 用餐: D1:杭州市區早上接,7點出發赴蘇州,游覽獅子林,藕園,虎丘景區,楓橋景區寒山寺(門票20元自理)等。 第2天 蘇州--周庄——杭州 住宿: 用餐: D2:早上車赴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周庄,游覽張廳,沈廳,雙橋等,車回杭州, 結束行程。 費用包含: 1、往返空調旅遊車; 2、景點首道門票; 3、旅行社責任險和旅遊意外險; 4、優秀導游服務; 5、二星標准住宿 費用不含: 全程餐費自理 兒童安排: 1米以下小孩地接費用全免; 1米到1米35小孩含車費、半餐費、導服費,不含門票不佔床,門票超高自理; 1米35以上孩子按成人標准接待 注意事項: 本公司公交:K33、K105/106、K2、K19、K72、K44 公交站點:施家橋 杭州市區可以接 ☆客服電話:0571-85462057 88825345 ☆聯系人:吳妙娟 13588712098 QQ 1144053308 駱海螢 13777834191 QQ 1203917099 ☆地址:杭州中河北路108號港航大廈1701室 ☆公交車:19路、33路、106路、44路、72路、2路,施家橋站下車 ★特別聲明:本網站線路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參團依據和報名標准。具體出團時間、價格、行程、服務標准等以報名當天所簽定的旅遊合同為准!確認報名前請電話咨詢,謝謝您的支持與理解。
⑹ 我還在這里——周庄
如果真實感受周庄的水繞湖、湖擁水,得先在周庄小鎮外環上一圈,至少也得半拉圈,這樣,你才會直觀真切的體會周庄四面環水,如同漂浮水面的一塊舢板。澄湖、白蜆湖、澱山湖和南湖將小小的周庄鎮團團的包圍,緊緊的擁在懷中,「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港汊分歧,湖河聯絡,咫尺往來,皆須舟輯」。這舢板之上,一絲一縫都恰著四圍的碧水,被切進來的井字狀的幾條水流割成了南北東西幾塊,周庄的水鄉人便在這飄搖在水面上的小巷街弄里過著蜆江唱晚的生活。
喜歡上一個地方,很多時候很難一樣一樣的羅列出來具體的理由,如果真的可以,那也就成制式並且會僵硬了。如果到了一個陌生地方,只是因為所見新鮮好奇與驚鴻一瞥的燦爛,就認可那是喜歡,似乎也不夠確切。喜歡,必是切了心底那一片洪荒之地的某一個觸點,心靈的悸動牽動了一種叫欣喜的感覺,戀戀不舍也接踵而至,它一絲絲地刻在了心裡,悄悄的駐扎,悄悄的,在你心底竟佔了它獨有的一處,稍稍觸動,它便又是那樣的美好的如初初相會般地出現在眼前,嘴角的微微笑只有自己知道那是因為這美好又一次浮現上了心頭,如同現在,那在周庄的一天里的時光,便是再也無法忘卻的美好了。
一路的雨在過周庄大橋的時候漸漸歇了,路面的水漬剛好將水泥路面濡濕,街兩邊的招牌不知因為雨水的清洗還是水鄉里本就這么的潔凈,反正覺得整潔清爽得很,都說煙雨江南是最美最好最朦朧如詩,又特別三月新綠才上,柳煙如醉,風輕雨斜,雲蒸霧罩最是漫妙,而這初秋時節覺亦是風味滿滿,恰是這小雨星星點點將下午的這場大雨細細慢慢的小結著。
原來在門票上掃描上大頭像就可以在鎮子里任意停留出入,辦好手續,先到鎮子里找住的,再想法停車。
經過了烏鎮,經過了西塘,經過了南潯,如果我說我最喜歡周庄,那麼,這份喜歡就是從找的這家夢里水鄉開始的。
從大門進鎮子,沒有刻意非要找什麼樣類型的客棧,只是想著不能太遠,來來回回地拎著東西挺麻煩,剛過第一座小橋,左手邊粗壯的垂柳,依依,如煙如絲如塵的柳枝兒直垂水面,沿河數家客棧掩映在綠柳綠水之中,而這其間居然一棵高大盛開粉紅如雲的合歡樹,樹下再一夢里水鄉的招牌,頓時禁不住被這合歡吸引過去,更難得老闆娘亦是裊裊挪挪江南美女,一襲輕紗繞頸,長發飄飄,軟言溫語,誰說美女單只男核咐人才能表達喜歡毀閉呢?等到她將我帶至樓上,一眼見那棵合歡樹居然就在房間陽台邊,紛紅如雲的滿枝頭的合歡花,平展展,柔順順的就在身邊,而陽台的另一邊就是那棵粗壯的垂柳,立即喜歡了這房間,一個人住這樣的一間雖然浪費了些,還是沒有猶豫地決定了這間,就因為這合歡,這垂柳,還有那面落地長窗,長窗外的陽台,陽台上那兩把小巧精緻的藤椅兒,還有屋子裡的那幅牆上的水調歌頭,還有這曼妙的輕紗蚊帳,縮在這裡面,會是什麼樣的美好的感覺?
美女老闆娘說,下午因為下雨,好多遊客離開了,晚上8點以後圖著不要門票的遊客還沒進來,所以現在鎮上人少多了,而這,正是我夢想里的水鄉小鎮的應該的樣子啊。
小雨剛過的清新,石板級上一個一個小小的水凹,屋面的灰瓦深沉了許多,斑駁的灰白牆體更加的斑駁濃重,小巷裡難得有人走過,暮色漸漸籠罩,如果說對周庄的喜歡,那麼小鎮這短暫難得安靜時候的雨後時光,讓我覺得無比的幸運。
訂下房間,返回鎮子大門把車停好,把東西拿到房間,開始享受這小鎮的美好時光。
隨意選擇了一條街,說是街,兩邊店鋪相隔不過丈余,說是小巷更合適些吧。正是暮色四合,兩邊燈籠已經亮了,不過有許多鋪面已然上板關門歇業,少數還開著的,鋪里各式各樣的花花色色依然鮮艷地擺著,只是街里幾乎無人,而我這一個閑晃的根本連鋪里也不會進的,我的心願很簡單,就是這安靜的街,安靜的巷,小雨微濕,一個人,走一走,逛一逛,看著小鎮漸漸淹沒在夜色里,踏著濕漉漉的石板路,感受這難得的寂靜美好。
周庄的夜,亦是紅燈籠,綠的白的藍的好多種顏色的霓虹,清清水裡清晰改余純的屋樹橋人的倒影,還有在霓虹照映下的那份失真,失真以後的有些誇張的絢爛。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在這江南小巷,自然就會閃出這首戴望舒的《雨巷》,那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在這顆彷徨的心裡留連了到底有多久,只有他自己知道。
是啊,這樣一條悠長悠長的小巷,一個人也沒有,雨水落在傘上寂寞的滴答滴答,雨珠落在青石板上,鄰家微弱的燈火里,它們跳出了小小晶亮的舞蹈。安靜寂廖的這條長巷啊,思緒一點一點地從心底的角落伸頭探腦地跑出來,跑出來,終於結出了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逢著了嗎?
不知不覺間,折過一條巷,再轉過一個直角沿著另一條巷再往東走,已經走到鎮子中心,那座富安橋邊,橋四角的橋樓里燈火輝煌,水面如胭脂盒子打翻了傾瀉進了水裡般,艷艷超絕濃稠的化不開,在這里,才看到三三兩兩的遊客,甚至還有一個十來個人的團在導游的帶領下晚8點後進來逛一圈也算到過周庄古鎮了,耳聽得其中一位姑娘羨羨的說要是也能看到白天是啥模樣多好啊,真想跟她說,於其如此,為什麼要這樣匆匆呢?這樣的地方適合把心境調整平靜後,慢慢的走一走,停一停,細細的體會,哪怕幾分鍾呢,才知道它的寧靜的美好。而不是一大群人象看物件一樣的一觀而過,既然已經來了,無論距離有多遠,這樣的一閃而過,總是個遺憾。
從富安橋,再又尋了往南的那條小巷,一直走到燈火昏暗小巷的盡頭,隨意走上連接水兩邊的小小拱橋,過橋,回折往來時方向走,只是,又是另一條小巷了。
特別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想將自己隨意丟在時光的任一角落,那麼,隨意走進一條小巷,然後,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它的不能再通的時候,轉身,再尋一條,還這樣的走,一直的走,只要大方向不錯,可著性情地把自己放在這小橋流水人家裡,偶然的會有時空的錯覺,此時非此刻,彼地又何方,陌生的小巷,似曾相識的感覺。
耳邊的吳儂軟語,河道里烏蓬船駛過,碼頭上並不因遊客稀少而過早地歇了,幾位船家守著停泊的小船在光影里高談闊論,酒吧淡淡燭火里鮮有人影,小鎮稀有如此的廖落,全賴下午的那場雨,全賴這早早暗了的天,全賴這黃金周尚未來臨,遊客稀少,商鋪清淡,而這,正是我想的,如此的幸運。
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用心,盡管是 旅遊 景點,只要在對的時候來,總是會遇到真正恰好的它。如此刻,這小巷,這悠長,這寂然,這流年的燈光淡淡在雨絲淋濕的青石板上。
時間已經不早,心裡還掂著那陽台外的合歡與綠柳呢,在路邊簡單買了兩樣吃的,這一頓晚飯一定要在自己走得非常非常疲累,回到房間,舒舒服服泡了腳,然後在陽台上,就著清風,就著流水,就著身邊的合歡,這垂柳,還有不知哪一個酒吧里隱隱的樂聲,愜然的,慢慢的享受這簡單的餐,這安謐的時光。
已經夜半,樓下水邊玩牌的幾個人准備散了,他們旁邊那位將被子裹在身上躺椅上玩手機的不知什麼時候回房間去了,為他們唱了那麼些吳濃小曲的船娘拿了收入也走了,樓上的我倒是白白聽了好多,那小曲兒,那敲著碟兒的小曲,小時候有一部電影里頭就有過的這樣的小曲,如今,幾十年光陰後,已然中年的我,聽著,已不知道說什麼的好了。
河對岸那間手工圍巾店裡,美麗的老闆娘還在不停地忙乎著,白天都已忙了一天了,晚上還不早點休息?店鋪的燈光將水上架起了一座光的橋通到這邊來了,那些懸掛著的各樣顏色的絲巾在燈光下似乎比白天也更加的漂亮了。
有些清凌凌的涼了,粉紅如雲的合歡花樹略向陽台傾著身子,遍布枝葉間的那麼一大面在霓虹燈下,夢幻之極,也不真實之極,它就在陽台邊,觸手可及。
無論怎麼樣也是要休息了,關上落地窗,拉上落地窗簾,簾上依然是光影里的合歡與垂柳,靜靜兒的,你們也睡吧,我要睡了。
天還沒亮,暗沉沉的天空剛剛有一些灰,洗漱了,背著相機,出門,在遊客還沒有大批涌來的時候再走上一遍小鎮。
跨過客棧旁邊的小橋就是景區入口處的標志屏風,從那裡往西,再折向南,過貞豐街,再過橋,一直走到禪院後門,回返到貞豐街,不過橋,一直走,走到富安橋,折向南,一直到碼頭,再過橋,折返,一直走到雙橋,從那裡折往向西走,沿著水流可以回到景區入口,沿著這樣的線路,周庄井字狀街巷的內側基本就都到了。
凌晨這一段時間,天色微明,走在寂靜無人的街巷,偶然的幾盞還未熄滅的燈,鋪面都還沒開,幾家早起的居民在院子里忙活著,早點鋪里剛剛捅開爐子,小鎮,還沒完全清醒呢。
沒有目的,只是走不夠這里的街街巷巷,水邊垂柳靜靜,船兒靠在大樹根下,兩邊高大斑駁的灰白牆上藤蔓纏繞,小小石拱橋連接著一條巷,或者一條街,幾級石級,幾條石欄,小巷盡頭左轉或者右轉都又是另一條巷或者街,穿行其間,很是有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靜悄悄的樂趣,撫著這石欄,憑望水邊那棵垂柳,看階下推車艱難而上的居民,黑暗不見了,霓虹不見了,小鎮如清洗了般,素凈,精緻,俏麗,這美好,怎不難得。
鎮子雖然辟為景區,原居民也還有不少,換句話說,他們生活在別人需要付上一張百元大鈔才能進得來的地方,如此美麗的地方,有他們的氣息,他們也是其間的一分子,不能不說是幸運,景點開發的結果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不過也限制了他們對環境改變的自主性,比如除了室內可以有一定限度的自我改造,宅屋外觀是不允許隨意更改的;同時如果不做生意,他們的生活多少還是受到一定影響的,比如那麼多的遊客,日常生活的受窺視不可避免,比如遊客到來的高峰,人流擁擠,不影響日常生活是不可能的。據說鎮子里的年輕人出去得多,留居的多是老年人與以 旅遊 為業做景區生意的居民,臨街鋪面也多是外地人到此地租來做生意,跟目下許多地方一樣,年輕人羨慕著外面世界的精彩,外面人羨慕著那裡的風情,如同圍城,進來的想出去,外面的想進來,想來,許多的思維及事物的走向居然驚人的相似。
忽然有一個猜想冒出來,作為遊客,對這里的一切,我是如此的喜愛,如此的覺得與她有緣,如此的覺得在她的身畔是這么樣的精神上奢侈的感受,如果這里本來就是你的家,你是這里的一員,你本來就居住在這里,你,還會是這樣幸運而幸福的感覺嗎?你會選擇在這里怡然的生活嗎?老舊的居屋,狹窄的房間,光線暗淡的閣樓,每天如潮的遊人,每天站在舞台上一樣,內心裡還是會想去看一看大海與沙灘,還是會想有一片自我的空間的,是嗎?
居然,念頭轉了來,轉了半天還不走,問自己,最後,還是居然,居然沒有答案,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自己,在這里長期生活?感情是會有的,不甘,也是會有;在這里生活美嗎?美,不過,審美疲勞也是會有的。我不確定如果我是原住民,會不會也如現在的年輕人,搬離這里。
這恐怕可以談得上涉及人性的問題的吧,擁有的,未必珍惜,遠方的,才覺得神秘,明知如此,還是會這樣。不過,唯其如此,人世間才會產生許多得不到的美好,是嗎?如果大家都失去了追逐,那麼短暫唯一的幾十年,只望著那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生來的看世界的眼睛,聽世界的耳朵,行世界的腳步,豈不是好多的浪費?
我感受我見到的美好,我流連我所在的美好,我沉醉我正在的感覺,但是,依然,我不會將自己完全地獻於她,因為,只是這幾十年,所見本有限,所行本有限,所聞本有限,我只願,只願自己可以的話,多見多行多聞一些是一些,我珍惜了美好在心底,美好的,心底必有一個她在的空間。也只願,只願因為這些美好,我狹窄的心靈空間不會日漸逼仄,因為她們而漸漸充盈,漸漸闊大,也可以讓那一個自己任意徜徉。
我珍惜我在這里的時空,只要身在這里,就好好珍惜,枉了來這里,有許多地方,跟人群里的一次偶遇,接下來的光陰里,也許,再也無緣,有許多人,許多事,許多地方,第一次很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珍惜了,也就不付這一世曾經相遇了。
一位一手提溜著鳥籠,另一手提溜著整套茶具套裝的人吸引我的注意,看他走上一段,隨意一個階盤坐下,逗一逗小鳥,泯上一小口茶,路遇的鄰居聊上幾句,或者將鳥兒擱到一邊,自己溜達個一段再回轉來,重又提溜著個鳥籠跟茶具換個地方重新將剛剛的過程重新來上一遍,之所以這么注意他,是因為,一個早上,從天微明我出屋看到他第一眼開始,我轉了小鎮一圈,流流連連的兩個多小時里,不同的巷子或者小橋邊就遇到好幾次,這樣,也算一種生活吧,雖然有點外揚,不過,各有各生活,覺得舒服就好,外人叨噔個啥?
說是鎮子上老年人居多,這情景,在這一大清早感受格外真切,也親切。溜彎兒的,甩胳膊的,隔著水你一句我一答的,水邊上涮洗的,一路走來,還真的是。特別我住的這一段水流邊,水也闊,柳也高,柳將水染得更綠了,似乎連空氣也是綠了般,人也就在那綠里有一搭無一搭地搭訕幾句,真好。
逛了一圈,8點多了,鎮子上的遊客多了起來,街邊隨意吃了點東西,回房間補一會覺,計劃再去這鎮子著名的沈廳、張廳等人文景點看看。
一覺醒來,9點多了,把東西收拾好,放在老闆娘那兒,說好轉回來後再取。
在鎮子上溜達了一個早晚,流連著鎮子的素顏自然美,小橋流水人家,這些多在上百年 歷史 的屋宇樓堂磚石土瓦之間早已累積了太多自然之外的人文印跡,景區內現在重點開辟出了沈廳,張廳,全福寺,周庄博物館等景點,這些景區內的景點只有正常的參觀時間才會開門,想一個人安安靜靜的轉上一轉基本不可能,在遊客涌進鎮子來後才能進去景點里參觀。
穿過貞豐街,到全福寺後門,入得門來,是藏經樓,兩邊是東西廂房和鍾鼓樓,西邊鼓樓前是寺里的西花園,小徑、民居、假山、石舫、小橋、流水,與中軸線的雄偉庄嚴形成對比。
經中心甬道轉到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中軸線上還有一座比大殿小不了多少的指歸閣,指歸閣前是放生池,池上有一座拱橋,過橋即是寺的山門,而山門外幾步就是煙波浩渺的南湖,查了一些資料,還是沒弄明白為什麼會有指歸閣的名字,由來為何。
進得寺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寺廟雖然不大,但非常精緻,格局異常的一目瞭然,一條中軸線上全寺主要建築,也不象有的寺廟會有許多的配殿,就是大雄寶殿跟指歸閣,附設的建築也不多,散布在貼圍牆的東西兩邊;第二個印象是這寺看中間是寺,看兩邊有點犯迷糊這里到底是不是寺,因為花園里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很像哪一家的後花園,並且幾位老人在那裡閑閑的坐著,非常漂亮;第三個印象是整座寺廟里水面倒比陸地大,建築彷彿是在水面上打樁鑿洞才建起來般,後來看到介紹,深切感受到這里真的是一座水上佛國。
介紹里說,全福寺全名為南湖園全福講寺,背靠古鎮,位於煙波浩渺的南湖之上,周邊依湖傍水,波光瀲灧,園內綠樹成陰,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寺院建築雄偉,佛像庄嚴,香煙繚繞,鍾聲渾厚,明清風格古建築散落院中,為江南別具一格的園林。
原寺建於北宋元佑年間(1086年),現重建的古體建築大部建於水中,為寺院建築中獨一無二的,為此,趙朴初專題了「水中佛閣」的匾額。後人為紀念捐宅建寺的周迪功郎,改原地名貞豐里為周庄。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為「江南第一銅座佛」。園林東西各有花園一個,東花園以傳統的亭台樓閣為主,展示歷代文化遺跡,舉行各類文化活動。西花園則吸取江南民間建築精華,配以小橋流水人家。園內景觀有南湖秋月、全福曉鍾、指歸春望、長生古杏、全福長橋莊田落雁等,也就是說全福寺首先是一所水上園林,然後才是水上佛國。
我是從寺的後門進的,穿過寺廟才是正門,從那裡左轉到它的東面,那裡綠草如茵,還有一棵古銀杏樹,其實只能算是半棵,因為從中間似乎斷過,我見過的銀杏樹有許多,最粗壯的要七八個人才能摟抱得過來,雖然這一棵不能跟它比,不過,在這水邊也甚是難得了。
出山門往東還有一座巨長的長橋,白色石欄,拱形橋面,橋的這一頭即是寺門,出了門就是水鄉的小小拱橋,過橋即是沿水而建的居屋,一切都那麼緊湊,一切都那麼精緻。
船娘將自家停泊在寺外的罩了印花藍染布蓬頂的小船撐出來,可能是要輪到她們家的小船營運了吧。撐出來,穿過一座一座拱橋,來到的碼頭,等待遊客,帶著他們流連在鎮子的流水裡,時光與溫情,伴著吳儂軟語,慢慢的散開了。
沿水邊往街中間走,有那座著名的沈廳,座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屋宇100多間,佔地2000多平方,真正是這寸土寸金的島式周莊裡的豪宅。
介紹里說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建成於清乾隆7年(1742年)。共分三部分:前部為水牆門、石河埠,為停靠碼頭,為水鄉特有建築。中部由牆門、茶廳及正廳組成,為會客議事及辦理婚喪之處;後部為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屋,是生活起居之處。整座建築為典型「前廳後堂」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廂房樓連接溝通,形成一個大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中少見。
廳堂中松茂堂居中,檐高軒敞,梁棟上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鳳。匾額為南通狀元張蹇所書,朝正廳之磚雕門樓最是精美,高6米,上覆磚飛檐,刁角高翹,下承磚拱斗。兩側有蓮花垂柱,五層磚雕布置緊湊,正中匾額刻「積德流光」四字,四周配以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其餘刻有「牡丹亭」、「西廂記」等戲文,亭台樓閣,為磚雕藝術中之精品。
大堂樓造型渾厚,線條流暢,梁棟雕刻一律為明式圓形圖案,整個建築集徽幫、紹幫、蘇幫之長,氣勢宏偉,為罕見的江南民居。
整座沈廳轉下來,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無處不在的被賦予了財富的象徵,沈萬三塑像前那一溜兒元寶造型;兩側備弄里巨幅沈萬三一生簡介,經商、拓航道、發跡、助明、遭擠壓,直至家破、流放;側房裡專門針對遊客的各式元寶小紀念品,還有一道大元寶形狀的門,連老外都在那裡興致盎然的拍照留念;牆上掛的,屋子擺的,介紹里說的,無不是沈萬三的財富神話。不過,我也有點疑惑,沈萬三隻是屋子真正主人的先輩,它其實是沈萬三後裔、周庄鎮 社會 長沈文淵之子沈本仁,是沈萬三那一輩破落後不知哪一輩又興起的後人,他們同樣積累了巨量財富,生活在周庄,修建了這座宅子,時間已經在沈萬三後200多年了,一定意義上屬於重建祖業,而現在,建的主人經常被人忽略,倒是他的老祖宗在這里堂而皇之的占據了主要位置,如果不細心,還以為這宅子是沈萬三建的呢。不過也好在不是他建的,否則會跟他其他家業一樣早被那位老朱皇帝想著法子折騰完蛋才算作罷了,哪還留得下來。
整所宅子,就現在看來也是超級豪華版的,令人驚嘆啊,那樑上的貼金龍鳳鶴和麒麟;那精美的石雕門樓;那一層一層遞進的屋子,一直延伸,延伸,直至那間碩寬大的廚房,雖然跟廳堂比起來顯得大了些,不過也可想見當時吃飯的人也是多的很;那不大屋子裡的一件一件精美的傢具;那獨具匠心的走馬樓;那一扇一槅的木門木窗木廊,嘆為觀止啊。如果再把它們放在周庄這么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可以置得起這么大的面積的居所,厲害。
如果將大明的沈萬三跟大清朝他的後代沈本仁相比,不由得不讓人感慨,沈萬三是竭盡所能地滿足朱元璋,最後還是免不了家破人流放,更別說這樣奢侈的顯富,還享受。沈本仁呢,賺到了就敢花,在這里造了這樣一幢豪宅,日常生活就更不敢想了,不過,後世的人,似乎更崇拜他的老祖宗,而對他本人,了解不多,屋子更是被他的老祖宗占盡了風頭,想想,也蠻有意思的,如果他們倆能來個穿越時空的PK,是個什麼情況,還真是難說啊。
宅子從碼頭開始的七進五弄,一層接一層,一層後面緊跟著就另一層,中間一個小小院落或是一個窄窄備弄或者一個天井,光線自然不是很明亮,從進得大門,一直走到後面,回到前面,然後再走上一遍,慢慢的品味,會發現,其實生活在這所宅子里,如果是我,會覺得壓抑的,逼仄的空間,暗淡的光線,一點也不好玩,雖然哪怕以現在的衡量標准,這也是一所不折不扣的豪宅。
和沈廳相隔不遠,是另一所有名的宅子,張廳,又名玉燕堂,明代建築,比沈廳建的早,原名怡順堂,明中山王徐達之弟後裔所建,後來家道中落,賣給了張姓,俗稱張廳,宅子前後六進,沿河臨街,大小房屋70多間,佔地1884平方米,從正廳到後花園有47米備弄,弄底一池泓水,箸涇河穿屋而過,真正的水鄉「轎從前門過,船從家中過」奇景。
宅子第一進為茶廳,然後是正廳—玉燕堂,玉燕堂里軒敞明亮,庭柱下為罕見的木鼓墩(即柱礎),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志。廳堂內布置著明式紅木傢具,張燈結綵。牆上的—副對聯尤其引人注目:上聯 「轎從門前進」,下聯 「船自家中過」。 第三進是琴棋室,為主人彈琴、下棋等 娛樂 活動之處所。室內置有名貴的紫檀傢具,中間放置大理石地屏,牆上掛琴棋書畫古木畫,布局風格十分得體。再就是寬敞明亮的書房,為主人讀書與藏書之處,屋內陳設黃花梨傢具和古玩,整個書房充滿濃郁的書卷氣。書房後面是家裡的私塾,私塾東牆設落地長窗,面臨後花園,後花園里雖不大,卻非常精緻,有山有水有綠色植物,有廊有閣有階,雖然山為假山,水為引入,搭配卻是非常精心。假山名為玉燕峰,與宅子正廳玉燕堂相呼應。整個後花園曲徑通幽,廊閣精巧,壘石為山,水接宅外,藤蔓纏繞,非常漂亮。宅子另外還有一條備弄,為連通廳堂與廂房之小弄,為僕人及下人的專用道。牆上有壁龕,內置油燈供照明之用。
兩所宅子細細轉下來,如果將它們來比較,於我個人感覺,喜愛張廳要多一些。
兩所宅子相隔不遠,風格與宅子體現出來的主人的性情差別挺大的。雖然同在周庄這個特殊地方因地理形勢局限,佔地面積不象陸地上的人家動輒連綿廣大,不過就周庄總比例來說,佔地已經足夠大了。
張廳雖比沈廳小了那麼一點,但是總體感覺卻比沈廳舒朗些,原因是沈廳除了天井跟松茂堂後的那個小院子外,幾乎滿滿當當都是各式各樣的堂室跟弄,連二層也擠擠壓壓的形成了一座走馬樓,一幅財大氣粗、家大業大、室滿人滿的風貌;張廳呢,空間利用不象張廳那麼緊張,主室主廳外還有寬敞的書房,透露出主人的儒雅,私塾的佔地跟布置可以看出主人家族對於教育的重視,還有那座怡情雅趣的後花園,一幅休閑雅緻風情飄逸的畫面。
如果將兩所再來比較,覺得張廳跟周庄更協調些,小橋流水人家,精緻的生活,品味清雅,很有些現而今小資 的情調;沈廳呢,到處是巨富顯擺的痕跡,頗有些現而今土豪之氣概,是不是因為老祖宗因財招禍而選擇這樣的建設來表達一些什麼的呢?
兩所宅子,不同時期,炯然風格,曾經的主人家們早已經湮沒於時間長河,他們再多的想法,再精緻的思慮,如今都不再屬於他們,除了這名字,還有什麼會屬於他們?不怪乎張廳里的一幅對聯說得好:
古今來色色形形無非是戲
天地間奇奇怪怪何必認真
⑺ 周庄印象之二||張廳和沈廳
沒有門票進不了張廳和沈廳。
周庄早上7:30前晚8:00後是不要門票的。因為工作人員都下班了,而景區里的原住民的日子還在進行。如果你只看自然的風景,大可以選擇這個時間進景區。
春節期間我們就在晚上去過一回,去晚了,燈火亦已闌珊。第二天也因為沒有門票而在心中留下了對張廳和沈廳的深刻懷想。我說買票吧,周先生就說不過是個房子,還不都一樣,有什麼好看。於是放棄,而心中的念想卻與日俱增了。
上次是在寒冬,又帶著寶寶多有不便,不看就不看了。這次雖是炎夏但是沒帶寶寶出來,無論如何張廳和沈廳我是要去的。
趕著早涼,我們進了景區,工作人員還沒有上班,自然又不曾買門票。而景區里已有很多遊客,不知道是前晚就住下的,還是如我一樣乘早涼來的。
當我們第三次來到富安橋時,周先生問我接下來去哪裡,我說沈廳和張廳吧。周先生又想說沒啥意思,我朝他翻了個白眼,於是他轉身去買票。周庄的門票是100元,包括了參觀沈廳、張廳和周庄博物館。
我們先看了張廳。
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
第一進門廳忘記拍了,只顧著檢票。
下面是一二進之間的狹窄天井。
下面是第二進,應該叫作茶廳,或者轎廳。廳中設一大理石照壁,大理石天然的圖豎知衡案似一幅壯闊的山水畫。
左邊一頂轎子,是不是勾起你無限的遐想。
過了下面的天井就是第三進玉燕堂。
玉燕堂是正廳。接待重要賓客、重大慶典婚喪嫁娶都在這里舉行。
請注意屋頂正猛寬梁角落裡突出的橢圓形的雕花板,是不是有點像古代官帽上的帽翅,這個是官宅的特徵。
下面是通往第四進的天井。
第四進叫大堂樓。大堂樓堂前有一對聯「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對聯可以看出來官家的非凡氣勢。轎從門前進或許並不覺稀罕,船自家中過才真正令人驚奇。
導游提醒我們注意這個楠木鼓墩。歷經數百年的滄桑,依然保存完好。偷偷說一聲,導游不是我請的,是我蹭的。幾乎每一廳每一室只要你願意都可以蹭到一個甚至多個導游或者叫講解員。
下面是通往第五進的天井。
第五進應該是個琴棋室,官宦人家琴棋書畫詩酒茶,那種尊貴氣息你使勁去體味吧。
第六進是書房。
請留意下面靠窗的長椅,它有個特別的名字叫美人靠。美人靠顧名思義。古代特別是官宦之家講究極多,女子不宜拋頭露面,坐在這張椅子上一側身就可以看到後花園里的動靜了。
甚至連佛堂那邊也看得見余做。
是的,你也可以從這里看向後花園。
後花園當屬第七進了。
大堂樓對聯的「船自家中過」是什麼意思想必你也看出來了。
後花園往裡右側有一佛堂。
從左往右,供奉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它們分別代表大慈悲,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功德,喜舍。
這個是廚房。灶台,石磨,神龕。
這里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扇門窗隔柵、每一片粉牆黛瓦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籠罩著歲月的煙塵,向每一位遠道而來的遊客訴說數百年的滄桑,喚醒了旅人的懷舊情懷。
至於沈廳,處處可見沈萬三富可敵國。
稍後上圖。
⑻ 走進周庄 文/張永華
文/圖/張永華 編輯/書中浪子
走 進 周 庄
張永華(江蘇)
春和景明,暖風拂面的四月天,我們攜手結伴來到了中國最美水鄉——周庄。
周庄始建於1086年,是隸屬於江蘇省崑山市和上海交界處的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小鎮,周庄因水成街,因水成路,水滋潤著周庄,水豐富著周庄,水是周庄的靈魂,「水鄉小巷多,人家盡枕河」。
走進周庄,就好像走進了一幅畫:小橋,流水,人家,隨處可見。清清的河水在周莊裡縱橫交錯,一條條載著遊客的小船在水中褲陵宴緩緩地前行,搖櫓的船娘身著藍布花衣,唱著當地的民歌,兩岸楊柳依依,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水鄉畫卷。
周庄不愧為「第一水鄉」。這兒的街道不寬,兩條街之間就是水,居民們都傍河而居,河岸邊總能看見有人在洗衣服、刷鞋。河邊垃圾桶的垃圾也是由專人、專船來清理運輸的。
周庄水多,當然橋也多:太平橋、雙橋、富安橋、青龍橋、外婆橋……一座又一座的橋,讓人目不暇接。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石橋之中,雙橋最為典型。順著河邊放眼望去,看到不遠處有形態不一的兩座橋騎在小河上。導游介紹說: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雙橋。雙橋造型別致,古樸典雅,為中國著名水鄉古鎮周庄的標志建築。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遠遠望去,樣子很像一把古樸的鑰匙,所以周庄人稱其為「鑰匙橋」。站立橋頭,舉目遠眺,碧波盪漾,綠樹掩映,遊人在橋上行走,小船在河中徜徉,頗有一番水鄉的風情。
別看周庄是個水鄉,就以為只有小橋流水人家。其實,周庄還有許許多多的 歷史 悠久的建築物,它們胡銀可都是鼎鼎有名的,有張廳、沈廳、怪樓、全福寺……雖然看起來都有點陳舊,但卻是原汁原味的古建築。
我們跟著導游參觀了鎮內的古宅——張廳和沈廳。
我們首先來到了張廳。張廳原名怡順堂,後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為明代建築,前後六進,大小房間70多間,帶有自己的花園,從正廳至後花園長47米。專供下人走動的「備弄」,箸涇河穿屋而過,盡顯「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的水鄉奇景。
張廳的主人是位官員,官宅富麗堂皇,十分考究,茶廳中有一塊天然大理石照壁,上面的紋理像一幅山水畫,不僅可以遮擋後面的廳堂,還可以用來觀測天氣變化。正廳玉燕堂,廳內擺著明式傢具,屋頂正梁角落裡各有兩塊突出的橢圓形雕花板,像古代官帽上的帽翅,映襯出官宅的特徵,所以這個廳也叫紗帽廳。花園內一柱太湖石,玲瓏剔透,潔白如雪,高峰處有一巒狀如飛燕,於是人們將它稱之為玉燕峰,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園中小河箸涇與外面的大湖相通,有一方水池是供船隻調頭、停靠所用的,實際上這就是張家的私人碼頭。張家的家底之殷實可見一斑。
接著我們步入沈廳。這座當年江南首富沈萬三後裔的私宅,七進五門樓,房屋百餘間。相互連接,形成龐大的走馬樓,是沈廳的著名之處,為江南之最。粉牆黛瓦,廳堂陪弄,亭台香榭,臨河的蠡窗,入水的台階,水鄉古鎮的神韻在不經意間一波一波地盪漾開來。
沈廳的第一進臨河而建,稱「水牆門」,便於船隻往來及洗滌衣物,是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巷對面是第二進,為沈廳進口,里堂匾額「周庄沈廳」為費孝通所題。第三進為茶廳,是船夫和轎夫喝茶的地方。接著就是第四進為正廳,叫做松茂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裡面的傢具很講究。其中門樓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汪悶光」四字,磚雕門樓上還鐫有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等圖案,線條精細,栩栩如生。導游為我們講述了有意思的典故:正廳是男人們議事的地方,女人是不能進的。再往裡走便是後堂,是女人們聊天的地方,中間是夫人的座位,兩側是千金們的座位。夫人的座位有靠背,是「有依有靠」,千金們的凳子是沒有靠背的,因為她們還沒有出嫁,是「有依無靠」。真的好講究哦!第五進大堂樓,第六進小堂樓,均是宅主一家生活起居之所。在這里可以看見沈萬三的塑像和那個傳說中的聚寶盤,遊客們紛紛伸手撫摸,意欲將聚寶盤里的財氣帶回家。沈萬三塑像兩邊懸掛著一副對聯:「甲萬戶起南潯遷周庄江南聚寶,稱三秀居東坨客皇陵浜東藏銀。」概括了沈萬山的一生。最後一進為後廳屋,有飯廳和廚房。據說沈萬三喜愛的糕點和菜餚都是由自家的廚子烹飪出來的,著名的萬三蹄,萬三糕至今都是蘇州傳統的特色食品。
參觀張廳沈廳後,令人感慨萬千,百年光陰如夢蝶,三生花草醉江南。
周庄有條美麗而又熱鬧的步行街,稱為一步街,名字起得十分形像,街面的確只有一步之寬。這里雖然狹窄,但卻十分熱鬧,兩邊的店鋪挨挨擠擠,商品琳琅滿目,有精美的工藝品、當地的 旅遊 紀念品、各式各樣的地方小吃,如:萬三蹄,萬三面,萬三糕,青團,貞豐鞋底酥,富安燒餅……不過最有名最好吃的要屬萬三蹄了。據說萬三蹄還是獻給皇上的一道美味的貢品呢!
周庄是中國的第一水鄉,享有「東方威尼斯」美譽。周庄百姓跟著 旅遊 開發的腳步,在這片故土上,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精心打造「有一種生活叫周庄」的 旅遊 主題,營造「精緻古鎮、最美水鄉」的嶄新形象。願古鎮的景更美,水鄉的水更綠。周庄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蒸蒸日上!
作者風采:
作者簡介:
張永華,女,江蘇省鎮江中學68屆初中畢業,鎮江市知青作協會員。退休前從事會計工作,熱愛生活,喜歡 旅遊 ,愛好文學,有多篇文章刊登於《京江晚報》和網路新媒體。
本期編輯簡介:
李淑華, 書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學英語高級教師,鎮江市作家協會、丹陽市作家協會、丹陽市詩詞楹聯協會會員,鎮江市委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丹陽市委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員,丹陽慈善總會義工、丹陽護生小居、丹陽鳳凰慈善、丹陽如意慈善會員,曾在《青年詩林》《鎮江師專》《丹陽日報》《鎮江日報》《京江晚報》《英語周報》《中學生英語》《英語之友》《揚子晚報》《作家天地》《當代作家》等報刊雜志,在《同步悅讀》《作家平台》《一線作家》《人民雜志》《新長江文學》《藝術薈萃》《女人花文學》等微刊及大小網站論壇發表或獲獎的論文、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1500篇。《中外文藝》《當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專欄作家,《浪花文藝》創始人、總編、主播。
攝影欣賞:
作者風采:
郭振東藝術簡介
從事攝影創作四十餘年,擅長風光、民俗、人文攝影,1985年9月中國攝影函授學院學習,1991年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數百幅攝影作品在國際國內各級影展、影賽中入選,分別榮獲金、銀、銅獎和國際攝影聯盟勛帶獎,並編入畫冊。多次榮獲地方政府文學藝術成就獎。
2012年9月舉辦《「隨光逐影,風韻無限」郭振東藝術攝影作品展》。出版印製《郭振東藝術攝影作品集》。
在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主辦的《2019「大美祖國」全國攝影作品徵集活動》中擔任大眾評委,並榮獲「優秀評委獎」。
2019年10月獲「中國硯都·七星肇慶」全國攝影大賽金質收藏獎
中 文:周庄是中國的第一水鄉,享有「東方威尼斯」美譽。
英文:Zhouzhuang is the first water town in China, enjoying the reputation of "Oriental Venice".
日文:周庄は中國の第一水郷で、「東方ベニス」と有名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