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紫砂壺明式傢具怎麼樣

紫砂壺明式傢具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08 23:57:18

①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介紹

說到傢具啊兔兔是說不完的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西式的傢具,這不兔兔的姐姐結婚了為了傢具的事傷透腦筋呢!兔兔的姐姐喜歡西式的傢具,可是兔兔的姐夫呢喜歡中式的傢具,到底是挑選西式的傢具呢還是中式的傢具呢?為此兩個人可傷透腦筋了呢!不知道朋友們是否聽說過明式傢具呢?如果沒聽過的朋友今天可要好好聽兔兔講講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哦!


介紹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是江蘇省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明式傢具是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木材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

明式傢具的品種十分豐富。保留下來的,主要有凳椅類,幾案類、櫥櫃類、床塌類、台架類等。此外尚有作為屏障之用的圍屏、插屏、落地屏風等。

明式傢具的製作技藝被稱為古代傢具製作技藝的最高峰。正宗的明式傢具不論大小,都沒有一滴膠水、一顆釘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藝來結合部件,使傢具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這也是明式傢具能保持百年的秘訣之一。另一個令人稱奇的製作技藝是明式傢具的線條弧度與人體結構相適應,人坐上去不僅舒適,還能有助於糾正身姿坐態。此外,蘇州製造的明式傢具也繼承了江浙匠人精明細致的特點,做到了惜木如金。蘇州工匠用靈巧的雙手將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用場。明式傢具製作年代為明中期至清早期,時間跨度200餘年。經典明式傢具以其材質昂貴,做工精絕,式樣講究,數量稀少而稱雄。

中國傢具經過不斷地變化、演進和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完備、成熟時期,形成了獨特風格,被世人譽之為「明式傢具」。


發展過程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條件。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復甦,社會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也比元代有了較大的進步,工匠從「工奴」中,得到些許自由,在為官方服役之外,可以個人從事手工藝活動,這就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所以,明代的陶瓷、傢具等手工業,都有突出的成就;並產生了我國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和《園冶》、《髹漆錄》、《魯班經》等著作。

在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的興盛國勢之中,城市的園林和宅第建設,也隨著興旺起來。宮廷貴族、富商巨賈們的新府第,自然需要大量的傢具以充其內。加之鄭和七次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傢具原料,從此南洋諸國和中國來往密切。明中期以後,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的進口,也是促進明代細木傢具這個品種發展的一個條件。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熱衷於傢具工藝的研究和傢具審美的探求。他們玩賞、收藏、著書和參與設計傢具之風,蔚然興起於文化圈內。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無疑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代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除普遍的情況仍是漆木傢具以外,社會上開始崇尚硬木傢具。追尋古樸之風,遍及南北。

明末清初,宮廷還將民間傢具製作大師請進宮內製作所需傢具。據清代內務府檔案,雍正三年養心殿造辦處木作有製造疊落式傢具的記載。顯然,明式傢具的雕工,作為製作「第一技能」而受到古代皇族的高度重視。明式傢具的雕刻精品,不少即出自宮廷造辦處能工巧匠之手,做工之精到今人嘆為觀止。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可以說,從五代開始,經過兩宋,包括遼金。到了明代,社會經濟繁榮、對外頻繁交流、開放海禁、以及科技進步和文化發達,傢具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傢具至明代,已是品種齊全,造型豐富,藝術風格漸趨成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傢具的成熟期、總結期了。明式傢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結合部件,大平板則以攢邊法嵌入邊框槽內,堅實牢固,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高低寬狹的比例或以適用美觀為出發點,或有助於糾正不合禮儀的身姿坐態。裝飾以素麵為主,局部飾以小面積漆雕或透雕,以繁襯簡,樸素而不簡陋,精美而不繁縟。通體輪廓及裝飾部件的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及用線的一氣貫通而又有小的曲折變化,線條雄勁而流利。傢具整體的長、寬和高,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比例都非常適宜。


蘇州明式傢具,具有"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技藝精良、漆澤光亮"等四大特點,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獨樹一幟。結構嚴謹是指傢具構成都是靠卯榫技藝,注重結構的整體性及力的平衡;線條流暢是指傢具外觀上以線條為主,很少雕飾;技藝精良是指選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講究,無懈可擊;漆澤光亮是指傢具上漆均採用生漆傳統技藝,通過十幾道工序的精工細作,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選材是設計藝匠的重要工作之一。明式傢具多用花梨、紫檀、雞翅木、鐵梨等硬木為材料,也採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雜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黃花梨效果最好。設計是明式傢具製作的頭道工序,不僅要設計造型,還包括傢具的結構、雕花紋樣等,其高下全憑設計師的獨具匠心。


木工製作即生坯製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間的機械加工外,有劃線、理線、裝配、打磨四個環節。雕刻需按設計圖樣通過鏟底、理順邊線、拉花、雕刻紋樣等,做到跟腳清、花葉活翻、層次清晰、有立體感。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顏色;上頭膠漆,縷砂皮面漆;縷砂皮,揩漆;推砂葉面漆;推砂葉;揩漆等。

這些硬木色澤柔和、紋理清晰堅硬而又富有彈性,對傢具造型結構、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木質堅硬面有彈性,且硬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料,所以明式傢具的橫斷面製作很小。為此,造型也就顯得線型簡練、挺拔和輕巧。由於木材本身的色澤紋理美觀,所以明式傢具很少施用髹漆,僅僅擦上透明蠟就可以充分顯示木材本身的質感和自然美。紫檀木從深黑到紫紅,有金屬般的色澤和綢緞般的質感,材質堅硬、紋理縝密,適於雕刻。它是古典傢具最細膩的雕制木材,雕工精美者可達到穿枝過梗的程度。可以說,明式傢具中以紫檀雕制而成的優秀作品足以代表中國古典傢具的最高製作水平。黃花梨木呈棕黃色或棕紅色,華貴而富有耐性,具有不易開裂、不易變形、便於造型、利於雕刻等諸多優點,是與紫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製作傢具的最優良木材。


怎麼樣呀,聽完兔兔的上述對於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介紹,從前沒有聽過聞明式傢具的朋友們是不是相當震驚呢?其實明式傢具在中式傢具行業里相當的出名呢,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喜好西式的傢具,因此對於明式傢具了解得不多!明式傢具的技藝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湛,傢具造型不僅美觀,而且別具韻味,絕對不是一般普通的傢具以及西式傢具能夠比擬的!

② 明清工藝美術有哪些重要的發展和創造其藝術傾向如何

明清工藝美術
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新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③ 急求!!!文物的名詞解釋

1,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於空前絕後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以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謂官窯,就是國家中央政府辦的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的用瓷;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瓷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窯址的地點,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窯,當時生產者看重的是實用、使用價值,生產者要考慮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窯那麼講究,但並非沒有精美的藝術產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
宋瓷窯場首推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後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為「五大名窯」之首。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哥窯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

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定窯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2,明式傢具十六品
第一組包括 1)簡練 2)淳樸 3)厚拙 4)凝重 5)雄偉 6)圓渾 7)沉穆 等七品。

明式傢具的主要神態是簡練樸素,靜穆大方,這是它的主流。以上七品可說同 屬這一類型。它們大都朴質無文,或有亦不多。也正因如此,被選為簡練的實 例每兼有淳樸之趣,被選作淳樸的實例或頗具沉穆之神。不過如仔細分辨,還 是能看出它們所具的神態以何為主,並依其主要的來定品。

第二組包括 8)穠華 9)文綺 10)妍秀 三品。

簡練樸素,靜穆大方,只是明式傢具神態的主要一面,但決不能說是它的全貌 。有的明式傢具有精美而繁縟的雕刻花紋。這三品屬於裝飾性較強的一組,與 第一組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組有 11)勁挺 12)柔婉 兩品。

二品神態迥別,剛健婀娜,各臻其極,但互呈妙趣,異曲同工。有一點二者卻 又相同,即整體各個構件都比較細。言其細,主要是造得細,不是下料細。勁 挺和柔婉,尤其是後者,必須用很大的料才能造出來。若就其細而言,它們和 構件比較粗的淳樸和厚拙兩品又形成對比。

第四組有 13)空靈 14)玲瓏 兩品。

二品彷佛相近,實不相同。空靈靠間架空間處理得當才能取得效果,玲瓏則仗 各個部位的透空雕刻予人靈巧剔透之感。玲瓏必然有著高度而精美的雕飾,若 就此而言,它又和第二組屬於同一類型。

第五組有 15)典雅 16)清新 兩品。

典雅言其有來歷而不庸俗,清新言其大膽創新,悉擯陳腐。二者乍看似乎大相 逕庭,實則也有一致的一面,即都要有超然脫俗的面目才能入品。如果有來歷 而只是墨守成規,平淡無奇,那麼可稱典雅的傢具未免太多了。它必須是確有 來歷但又罕經人道,真正做到了推陳出新。如果說大膽創新,悉擯陳腐,但卻 是故弄新奇,矯揉造作,那又安得入清新之品,只不過罹怪誕之病而已。

§明式傢具八病

傢具的某一病往往是某一品的反面,但又不得與另一品彷佛有些相近而混淆起來,它們之間是有明確分界的。例如:

繁瑣和贅復都是簡練的反面,但它們不得與穠華相混。

臃腫乃是勁挺的反面,滯郁乃是空靈的反面,但不得與厚拙相混。

纖巧是淳樸、凝重的反面,但不得與構件比較細的勁挺、柔婉相混。

悖謬、失位的病源每出於標新立異,逞怪炫奇。

俚俗一般是不成功的來自某一地區的鄉土製品。它們常使用南榆、柞木等較軟木材,製作手法,別成體系,與習見的黃花梨、紫檀器等風格不同。民間傢具有的非常淳樸,即使粗糙一些,也稚拙可喜。俚俗只是這類傢具中的下下品而已。

3文物(wén wù ): 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類文化遺物。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址、墓葬、建築和碑刻;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史料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4,有關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並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區別,便具備了發明瓷器的條件。
5,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6玉,在我國是美石的同義語。古人視玉為寶,今人又把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我國是一
個玉石之國,但目前國內的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
的。目前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寶石是
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
,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璽、紫牙烏等。

一、硬玉
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將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見地質情報
所:《翡翠沖的《國外地質科技》,1981年第2期)兩類。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
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礦石)還是「籽料」(次生礦石),主要是由硬玉礦物
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組成翡翠的硬玉礦物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翡翠
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緊密的纖維狀結構,使翡翠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點。
硬玉是由一種鋼和鋁的硅酸鹽礦物組成,純凈者無色或白色。其塊體的化學成分為
:二氧化硅佔58.28%,氧化鈉佔13.94%,氧化鈣佔1.62%,氧化鎂佔O.91%,三氧化
二鐵佔O.64%,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鎳等。其中,鉻是使翡翠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素
。通常翡翠含氧化鉻O.2~O.5%,個別達2~3.75%以上。
翡翠硬度為7,比重3.33。礦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摺率0.012。
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
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
、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
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翡翠在我國明確地稱為硬玉,可能始於宋代。而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班固的《
西都賦》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詠詩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軟玉中的碧玉,而非
硬玉。正因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選》、顏師古往《漢書》均未嘗及之
。近來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稱:在18世紀以前,中國人
並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以後,硬玉才從緬甸產地經雲南輸入中國。前不久,蘇聯地質
學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緬甸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礦發現於1871年,
至今已開采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緬甸烏龍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紀(宋末至元
初)已經采礦(見《國外地質科技》)。而我國目前從宮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
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國人何時稱硬玉為翡翠,緬甸翡翠何時輸入中國,一直是未
弄清楚的歷史之謎。我們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發現,來解決這一歷史懸案。

二、軟玉

軟玉是我國礦物學家對英文Nephrite的譯名。這一英文名稱源於希臘語,有「腎臟
」之意。這是因為古代洲認為將這種玉石佩掛在腰部可以治癒腎病(久術武夫:《寶石
貴金屬辭典》)。看來,古歐洲人和我國古代人一樣,都迷信於玉。中國古人不僅認為
飾用這種玉可以辟邪,而且認為飲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論歐洲人也好,喜歡玉器的
墨西哥和紐西蘭人也好,都沒有中國人使用軟玉的歷史悠久。中國在世界上有「玉石之
國」之稱,這同發現和使用軟玉的悠久歷史有關。
軟玉在我國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品種。它們與硬玉不同,是由角閃
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軟
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軟玉具有
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透閃石是一種含水和氟的鈣鎂硅酸鹽,其成分中常含有4%
以下的鐵,當鐵含量超過4%時即過渡為陽起石。我國新疆軟玉塊體的化學分析結果是:
二氧化硅佔57.6O%,氧化鋁0.25%,三氧化二鐵0.66%,氧化錳0.16%,氧化鎂25.61
%,氧化鈣2.68%,其它雜質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礦物折光率:透
閃石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摺率0.O21~0.023;
陽起石為Np=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摺率0.021~0.02
7。
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
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
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至暗
綠色,有時可見黑色臟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
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
「糖玉」。白色略帶粉紅色者有人稱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目前所知,國內除台灣豐田地區產軟玉外(包括透閃石貓眼石),主要產地在新疆
。新疆和田玉的悠久歷史,在《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
、《新唐書》、《五代史》等古書中,均有記載。不過,西漢以前,史籍所載新疆產軟
玉的情況常夾帶著不少神話故事。從《史記》中記載的《李斯諫逐客書》和《蘇厲給趙
惠文王書》中的幾句話(「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此數寶者秦不生焉。
」「代馬胡犬不東下,昆侖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
至秦統一六國時,新疆的軟玉已從昆侖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地輸向內地。尤其是密
爾岱所產的軟玉塊度較大,常有上萬斤者。清時在烏沙克塔克台地區有密爾岱產的棄玉
三塊,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達三千斤。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大禹治
水玉山」原重一萬零七百多斤,這一迄今為止的最大玉件,即產自密爾岱。

三、岫岩玉,簡稱岫玉,因產遼寧省岫岩縣而得名。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同
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
石。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還混有錳、鋁、鎳、鈷等雜質,這些混入物使岫岩
玉具有各種顏色。岫玉的顏色有白、黃、淡黃、粉紅、淺綠、綠、翠綠、暗綠、褐綠及
其它雜色。其中常以綠色調為主,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
通常佔85%以上,常見少量方解石、透閃石等其它礦物。透閃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
硬度。
岫玉的五質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光澤。硬度2.5~5.5,比重2.
5~2.8。蛇紋石礦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紋石是鎂質碳酸鹽岩、鎂質基性宕、
超基性岩的交代蝕變礦物,也可與滑石、綠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主要是光澤(老帶油脂光澤)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廣泛產生接觸變質的鎂質大理岩中,我國很多地區具備這種地質環境,所以其
產地相當廣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產地和以產地為名所劃分的品種:
岫玉綠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產地在遼寧省岫岩縣瓦溝。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硅43
.80%,氧化鎂42.10%,氧化鈣0.56%,氧化鋁0.006%,三氧化二鐵0.64%,水11.81
%,雜質12.85%。硬度4.8~5.5,比重2.61。產於古老地層白雲石大理岩中。
在我國江蘇、浙江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鑒定發現其中有岫玉(鄭
建:《江蘇省吳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婦好墓中有四十餘件玉器,「
其中多數與現在遼寧岫岩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與新疆和闐(田)玉
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第428頁)。由此可見岫
玉的開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歷史了。
南方玉開采史不詳,因產於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故又稱「信宜玉」。玉質大多
數由蛇紋石組成,並含有少量金雲母、滑石、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因
含雜質多,顏色常與岫玉不同,色調暗綠至褐綠。同時產出的地質條件與岫玉也有差別
,它產於雲母片岩和條帶狀混合片麻岩組成的地層中,玉石礦體下面常有0.2~5.5米厚
的滑石層。
祁連玉產祁連山,玉色暗綠,帶有較多的黑色臟點,岫玉和南方玉沒有這一特點。

京黃玉淡黃色,也由蛇紋石組成,因產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觸變質大理岩中而得名
。本世紀60年代發現,歷史上是否開采過,情況不明。因產量過少,現已停采。
安綠石也是蛇紋石玉質,因首次發現於吉林集安縣的綠水河而得名。產於蛇紋石化
大理岩古老的地層中。玉質較純,細膩光潔,蘋果綠至墨綠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與岫玉相似的蛇紋石玉石還有不少產地和品種。因此,當我們鑒別新石器時代以來
屬於這類玉質的玉器時,切不可輕易斷定玉質的來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吳縣
草鞋山、張陵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經鑒定有一件玉管為蛇紋石玉石,就不是
遼寧產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蘇鎮江的產物。
四、藍田玉

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志》,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山」。
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
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產玉的記載。至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所
謂藍田,即蔥嶺(昆侖山)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從此引起後世
人的紛爭,有的說藍田根本不產玉,有的說即使產玉可能是萊玉(色綠似菜葉的玉石)
。近些年,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岩玉料,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
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
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上述藍田
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質從外觀上看
,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
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採用做為
裝飾品。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
大型玉鋪首嵌在古墓門上;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
澤上看,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藍田玉,則需
加以進一步的考查。
五、南陽玉

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
南陽玉色澤鮮艷,質地比較細膩,光澤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國人曾稱其
為「南陽翡翠」,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陽玉歸屬於翡翠類型的玉石礦床。據
河南地質工作者近幾年的研究,探明南陽玉是一種蝕變斜長岩,組成礦物除斜長石外,
還有黝簾石、綠簾石、透閃石、絹雲母、黑雲母和榍石等。經過顯微鏡鑒定,玉質含有
多種蝕變礦物,蝕變作用以黝簾石化、綠簾石化和透閃石化為主。由於玉石中含各種金
屬雜質電素離子),所以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以綠、白、雜色為主,也見有紫、藍
、黃等色。
南陽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澤,多數不透明,少數微透明。化學分析的結果是:
二氧化硅41~45%,氧化鋁30.71~34.14%,氧化鎂0.28~1.73%,氧化鉀0.02~2.64
%,三氧化二鐵0~0.8%,氧化亞鐵0.27~0.88%,氧化錳0.02~0.1%,三氧化二鉻0
.01~0.34%,結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陽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結
果是:鉻0.01~0.5%,鎳小於0.1%,釩0.001~0.1%,錳0.01~0.05%,鈦0.001~0
.5%。
據文字記載,南陽玉在漢代已開采是無疑問的。近來考古出土的資料將南陽玉的開
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濟在《殷墟有刃石器圖說》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
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這七件玉器的質料全是南陽玉。《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
掘報告》中也指出,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七百餘件玉器,其中四十餘件標本經初步鑒定
,「其多數與現代遼寧岫岩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的與新疆和闐(田
)玉相似。」(《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寶石講座和學術
交流會」上,河南省地質局在宣讀關於南陽玉的一篇論文中說,在南陽縣黃山出土一件
南陽玉玉鏟,經鑒定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可知南陽玉早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採用了。

閱讀全文

與紫砂壺明式傢具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富傢具 瀏覽:476
安家電視劇怎麼做微信推廣 瀏覽:596
日照家電一套多少錢 瀏覽:972
紅木傢具式樣 瀏覽:2
大贏家電影什麼時候可以看 瀏覽:74
蘋果沒有保修卡能保修 瀏覽:867
揚州美的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881
櫻花校園怎麼創造傢具 瀏覽:954
浙江世康傢具 瀏覽:212
邁騰變速箱壞保修 瀏覽:207
電動車輪胎的保修期 瀏覽:102
林木傢具沙發 瀏覽:361
衡陽市王中王傢具 瀏覽:82
維修十項原則是什麼 瀏覽:254
蘭圖騰傢具 瀏覽:798
太陽能電池板保修 瀏覽:912
華美電餅鐺維修電話 瀏覽:631
緬花紅木傢具怎麼挑 瀏覽:653
部門盤查電腦維修點 瀏覽:181
魅族耳機維修點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