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部金錢奉出,近來看下
新詞語中外來詞的「本土化」傾向初探
劉座箐 中文系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 九七級本科四班 97A11441
[內容摘要] 漢民族語言文化「潤物細無聲」,使得現代漢語新詞語中的外來詞出現了「本土化」的傾向。在吸收有關專家學者真知灼見的基礎上,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本文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文中著眼於「本土化」傾向的表現,即音義兼備,望文生義;音譯成分語素化;原義的轉指與引申;音(形)譯詞的意譯化四個方面,闡述了該傾向之所以產生的四個主要制約因素:語言的社會功能;漢字的特殊性;漢語造詞與構詞模式;語言文化心理諸因素以及自始至終貫穿於其中的人類的語言認知心理的作用。
[關鍵詞] 新詞語 外來詞 本土化 音譯詞 意譯詞
小 引
語言是人類社會傳遞信息、實現交際的重要媒介,是一個動態的開放性系統。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詞彙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的三個要素中,它比語音和語法更具變動性、開放性和復雜性。各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脈搏、科技進步的成果、生活變化的軌跡、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思維、觀念、心態的變化等等,都會在詞彙中留下道道印痕。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在澎湃的改革開發放大潮激盪下,我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之中。詞彙就以其敏感、活躍的特點,及時而又直接地反映著這些變化,於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涌現出了一大批新詞語。這個引人注目的巨大變動,可以稱之為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和新中國建立時期的詞彙大變動後,20世紀詞彙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勿用置疑,這三個時代所產生的詞語是有著代際差異的。相比而言,當今人們的開發心態、改革精神和現代意識都大大強於「五四」時期和建國時期,對於語言的應用也就更富有追求新色彩、尋覓新格調的熱情與能力。因此,這一時期詞彙變動具有著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速度。在漢語詞彙的這種變動的態勢與特點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是,隨著國門的開放,作為異域信息載體的外來詞語同時湧入、大量進口,形成了漢語引進和吸納外來詞語的新高潮。而在這一過程中,漢民族語言文化與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就使得所引進的外來詞不可避免地處在了本族語與歸宿語的多元的語匯成分和語匯材料的融匯、結合的發展之中。
新外來詞是當今新詞語的重要來源之一,這種南北聯姻、中西合璧造就了詞彙系統的既紛繁復雜又豐富多彩,無疑也會在詞彙系統中激起變異,從而對原有的詞彙規范造成一定的沖擊。有變異才會有發展,浩瀚的詞彙海洋也會由此而被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正因為新外來詞是「新」的,它們伴著一個民族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總會出現許多新現象、新問題,具有著非常可觀的發掘潛力。因此,外來詞已成為當前漢語語言學中一個充滿魅力的研究對象,對之進行多側面、多角度的研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具有語言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方面的意義。
本文就試圖在明確外來詞概念內涵的前提下,對當前新詞語中外來詞的「本土化」傾向的表現及其所產生的原因進行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淺陋分析與討論。
「外來詞」概念之內涵淺釋
關於外來詞,不同的專家學者在不同時期對其稱謂也是不盡一致的。呂淑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上卷(1942年)中叫「外來語」,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1950年)稱「借字」,孫常敘叫「外來語詞」,周祖謨叫「外來詞」(或稱「借詞」),高名凱、劉正琰叫「外來詞」,其他更多的專家學者也都採用了「外來詞」一說。雖然外來詞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其來源是非本民族的。人們在摒棄了一些異議之後,「外來詞」這一名稱被普遍認同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對於「外來詞」這一概念,博才眾家之言,我們可將其定義為:也稱借詞,從廣義上講,是指來源於外國語言或本國其他民族語言,直接吸收詞義,並連同語音近似、非漢語原有固定音義結和的已被漢語確定下來的詞語。狹義上的外來詞則不包括來源於本國其他民族語言的詞語。
現階段吸收外來詞所採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引進的結構格式也有所發展,有些還出現了某些新的突破。根據不同的標准,外來詞大致可以劃分出四種不同的類型。⒈從音節多少上看,分為三種:⑴單音節,如「打(英dozen)」、「酷(英cool)」;⑵雙音節,如「沙發(英sofa)」、「克隆(英clone)」;⑶多音節,如「馬拉松(英marathon)」、「多米諾骨牌(英dominoes)」。⒉從是否簡縮上看,分為兩種:⑴不減縮的,如「牛仔(英cow-boy)」;⑵減縮的,如「夾克(英jacket)」、「米(英metre)」。⒊從來源上看,分為兩種:⑴由國外直接進入漢民族共同語的,如「沙龍(法Salon)」;⑵由國外經漢民族方言或我國境內其他少數民族中轉而進入漢民族共同語的,前者如「巴士(英〈粵〉bus)」,後者如「站(蒙jam)」。⒋從翻譯方式上看,分為六種:⑴音譯,如「香波(英Shampoo)」;⑵意譯,如「信用卡(英credit card)」;⑶音譯兼意譯,如「鐳射(英laser)」;⑷音譯加類名,如「啤酒(英beer)」;⑸外文字母融於詞內或短語內,如「T恤(半原文半音譯)」、「IT界(半原文半意譯)」;⑹形譯,這又有兩種情況 :①形、音、義均借於外來詞,如「MTV」、「NBA」、「WTO」、「APEC」等;②對於外來詞,只借其形、義,不借其音,主要見於日語借詞,如「體操」在日語中讀為[t』aisou],而在中文中則讀作[t』its』au]。在這其中,各類外來詞可以說都是比較顯性的,只有依第四種標准劃分的意譯詞是比較隱性的外來詞。以上這種種外來詞頻頻活躍在電視廣播里,報刊雜志上,商場營業中,乃至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總之,一個民族在與異民族接觸的過程中,需要表達本民族語言中沒有的新事物、新概念時,最簡便有效的辦法是借用。外來詞是語言間相互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普遍現象。
「本土化」傾向之表現舉隅
面對新詞語中眾多的外來詞,縱觀橫覽,可以發現,外來詞在由一個共時系統轉移到另一個共時系統的過程中,有一個傾向非常引人注目。即漢語在吸收外來詞時,即使是使用音譯或音譯兼意譯的方式,也力圖使其融入漢語的造詞和構詞模式,加以「漢化」,也即「本土化」。這種傾向,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音義兼備,望文生義
漢語在翻譯外來詞語的時候,往往著意使所選用的漢字音義兼備,憑借這種循音命名,使人能產生與該事物相關的某種聯想,從而造成一種油然而生的「望文生義」的效果。如大家所熟悉的「可口可樂(英Coca-Cola)」,《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將其解釋為「流行的非酒類充碳酸氣的飲料」,而音譯漢字則表達出了「可口美味,飲而生樂」的含義;同為飲料的「雪碧(英Spribe)」則從另一個方面讓人感到「清爽似雪、晶瑩如碧」;「百事可樂(英Pepsi-cola)」等其他飲料名稱,也都從不同角度上給人以「一飲為快、非大飽口福不可」的美好享受。另外,當前流行頗廣的「伊妹兒(英E-mail)」為「電子郵件」的意思,但用「伊妹兒」音譯則又有了不同的味道。「伊人」之「伊」能讓人體味到「在水一方」的他(她)的朦朧與令人怦然心動,「妹」使人聯想到亮麗少女青春的多情與活力,「兒」則賦予了這個詞語以「可愛喜人」的感情色彩;這就自然而然、生動地傳達出了「電子郵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所帶給人們的神秘之感與無限嚮往。而今天少男少女們所無比鍾情的「酷(英cool)」也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不僅音譯詞如此,某些音譯兼意譯詞的聲音部分也有這種情況:如「保齡球(英bowling)」,選取「保齡」二字,其「保持青春年齡」使人不由聯想到了「保健、青春永駐」等意思。著名時裝品牌「金利來(Glod-lion)」,以「金」意譯其「Gold」,以「利來」音譯其「lion(獅子)」,其對自身品牌的信心和對財源滾滾的希望溢於言表。類似的例子還有「冰淇淋(英ice-cream)」,「高爾夫球(英goft)」,「嬉皮士(英hippie)」等等。此種外來詞也為數不少。
這樣,結果之一,是使得轉寫後的近音漢字與被譯詞的原義基本一致,如「模特(英model)」、「俱樂部(英club)」;結果之二,是轉寫後的近音漢字與被譯詞的原義關系不大或無甚關系,但有的卻能反映事物的某些特徵,盡管常常是非本質特徵。前面所舉的飲料品牌名稱便是如此。而無論是哪一種「依音賦義」,都是盡可能地使語音外殼似有所指,把音譯詞、音譯兼意譯詞打扮得象個地道的漢語詞,這是漢人的一種心理定勢。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漢化現象的積極效果是能造成詞面義與詞義的某種巧合,使人通過詞面義來理解外來詞的詞義。
在收詞369個的新外來詞語料庫中,具有這種音義兼備,望文生義的特點的詞語有40個,約占總數的10.8%。
(二) 音譯成分語素化
漢語在對某些外來詞引進的過程中,往往是賦予該詞語中本來只表音、不表意的某一成分以一定的意義,使之成為一個音義結合的漢語語素。也即某些外來詞的音譯成分被語素化。如「巴士」為英語「bus」的粵方言音譯詞,簡略為「巴」代替原有的「巴士」,可以構成「大巴」、「中巴」、「小巴」、「電巴」等詞。這樣,「巴」從無意義音節成為了有意義語素,並能與更多的語素相組合。「的士」的情況則更進一層了。「的士」是英語「taxi」的粵方言音譯詞,為「出租汽車」的意思。它除可單獨構成一個詞,或者與動詞語素「打」構成常用的動賓式合成詞「打的」外,還能與修飾語素或中心語素構成偏正式合成詞,如「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顯然,「的」已成為穩定的語素了。這樣,據此產生的以「的」構成的新詞,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據性、類推性、可意會性。此外,再如「扎啤①」、「散啤」、「生啤」、「冰啤」,是把「啤酒②」(英beer)的譯音成分「啤」語素化;「芭賽」、「芭壇」、「芭團」是把「芭蕾舞(英ballet)」的譯音成分「芭」語素化;「香波(英Shampoo)」、「浴波」(嬰兒浴用液皂)及「模特(英model)」、「名模」則分別是將原譯音成分「波」、「模」語素化、類比推衍而來的。以上所舉各例中,其譯音成分「巴」、「的」、「啤」、「芭」、「波」、「模」等均只為外來詞中的一個音節,本身並不表示什麼意義,只是與詞中的另一音節構成一個整體才能成為一個語素。然而,隨著外來詞引進、運用的發展變化,這些成分已能與其他語素組合構成新詞語了。時間一長,只有追溯語源才能知道他們是外來詞的音譯成分。
這種無意義音節的語素化,是漢語語素發展的獨特趨勢,它在數量上雖不佔絕對優勢,但其強大的推衍再生能力已可見一斑。這促使外來詞的詞義走向表面化,體現了外來詞的「本土化」傾向。
在前文所提到的同一個語料庫中,音譯成分發生語素化的外來詞有11個,約占總數的3.0%。
(三) 原義的轉指與引申
音譯外來詞進入漢語社會被轉寫成近音漢字之後,不僅譯詞的發音進入並服從了漢語的發音系統,而且漢語社會在使用過程中,有的詞的意義在原義的基礎上發生了種種變化,其中部分音譯詞的詞義離開原義甚遠,甚至與原義無關,出現了質的或部分質的變化。其表現有兩種:即指稱對象的轉移和引申意義的產生。
⒈指稱對象的轉移 音譯外來詞本有自己固有的稱說對象,在漢語社會使用過程中,卻改變了其固有的稱說對象,發生了指稱對象的轉移。
在外來詞中的這種現象,其產生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在使用過程中,該詞本身意義就發生了變化。以形譯詞「TDK」為例,它本來是一種日本暢銷磁帶的名稱,但隨著使用的深入,人們又賦予了它另外一種與原義無關的意義:指大學校園內很多學生所存在的某種傾向,即考托福(英TOEFL)、跳舞(英dance)、談戀愛(英kiss)。「TDK」詞形就是取這三個詞英文形式的第一個字母的大寫。這可以說是一種指稱對象的改變。另一途徑則是通過修飾語制約音譯詞,促使轉移了指稱對象。例如:「迪斯科(英語disco)」,若受「老年」修飾,則「老年迪斯科」中的「迪斯科」就已不是原詞義的「迪斯科」了,而是變成一種「老年健身操/舞」或「老年健美操/舞」了;若受「京劇」修飾,則「京劇迪斯科」中的「迪斯科」同樣也不是原詞義的「迪斯科」了,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京劇的特徵、京劇的色彩。「迪斯科」的內涵至少發生了部分質變。同理,「白領(英white collar)」,如果受「家屬」修飾,則「家屬白領」就不僅僅是指原詞義的「腦力勞動者」,而是對其活動范圍進行了限制;「台風(英typhoon)」如果有了「經濟」的修飾,也不僅僅是指一種自然現象,而是形容經濟領域所發生的影響巨大的嚴重震盪;而我們所熟悉的「電話(英telephone)」,也由於受到了「手提」、「移動」、「程式控制」、「可視」、「脈沖」等的修飾,從而明確地體現了「電話」在原來基礎上發生了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改進和側重。類似的還有「核俱樂部」、「京劇卡拉OK」等等。
有時這兩個途徑甚至會集中地體現在一個詞語上。如:常見的「沙發」為英語sofa的音譯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其解釋是:「用軟物填塞,有扶手、後背的椅子(至少可坐兩人)。」而在《漢語外來詞詞典》中,其釋義為「一種裝有彈簧並墊有棕毛、粗麻或其他軟物的軟椅」。在這里,「沙發」的質料基本不變,其功能均為坐具,但卻模糊並取消了原詞對其「人數(至少兩人)」的限制,指稱對象無疑是擴大了。另外,80年代初時興一種長沙發,靠背可放下來臨時當作床使用,傢具店稱之為「床式沙發」。「床式」修飾「沙發」,又部分地改變了沙發的性質,由僅作坐具變成了可作臨時卧具。因而,導致「沙發」又出現了多種類型。
這樣,音譯詞原指稱對象或內容發生了全部或部分改變,就意味著這個音譯詞的詞義發生了全部或部分質變,出現了指稱對象的轉移。
⒉引申意義的產生 已進入漢語社會的音譯詞,在漢族人使用過程中,很有可能在原義或某個義素的基礎上經引申而產生新的意義。如:「拜拜」為英語bye-bye的音譯詞,本來是用於分手時的客套話,表示希望日後再次相見,帶有客氣、友好、難舍的意味。用這個詞本只是帶有點時興、前衛的洋味兒,可近年來,該詞語在某些場合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可以說是「分手」用「拜拜」,「斷絕(關系)」用「拜拜」,「告別、離開或結束(某種交往、過程或某個時段、時代)」還是用「拜拜」。引申意義不斷衍生,而這些引申義所包含的深義又是遠非「再見」所能體現出來的。再如:「馬拉松」是英語marathon的音譯詞,其本義為「馬拉松賽跑」,是一種考驗持久耐力的長跑運動。而現在則很經常地用於形容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一種過程(戰爭、談判、談戀愛等),引申出了「非常持久、非常漫長」的意思。此外,「烏托邦(英Utopia)、」「多米諾骨牌(英dominoes)」等外來詞也都在其本義基礎上發生了詞義的引申。
漢語引進外來詞,並不是對其原義進行照本宣科,而是在吸納、使用過程中,逐漸賦予了它們某些新的意義,從而逐漸造成了指稱對象的轉移或引申意義的產生。這是在談及外來詞的「本土化」傾向時,不能不提到的其又一重要表現。
這種詞語原義的轉指與引申在該詞庫中含有16例,約占其總數的4.3%。
(四)音(形)譯詞的意譯化
在漢語中,經常發生這樣的現象:某些外來詞起初被漢語譯為音譯詞,但或早或晚,他們中的很多詞最終會被另外由漢語現成語素復合起來、符合漢語構詞規則的新意譯詞所代替。如英語「telephone」起初被音譯為「德律風」,後來經意譯改稱「電話」;英語「engine」起初被音譯為「引擎」,但後來又經意譯改稱「發電機」;此外,英語「microphone」的翻譯由「麥克風」到「擴音器」的變化,英語「hunsband」的翻譯由「黑漆板凳」到「丈夫」的變化,英語「mini-skirt」的翻譯由「迷你裙」到「超短裙」的變化,也都屬於這種現象。不難看出,由外語詞直接對譯過來的純音譯詞更容易發生上述變化。
形譯詞中也有這種表現。如「call」在英語中有「打電話給某人」的意義,也有「呼喚」的意義。而打電話也可以說是呼喚的一種方式。因此,「call機」的形譯部分「call」便被漢語譯為「呼」,「call機」也就成為「呼機」了。「fans友」也是這樣。該詞的形譯部分「fans」,是指(運動、表演藝術、某名人的)熱心追隨者或支持者。漢語將其譯為「發燒友」,從而更生動地傳達出了這一群體的「狂熱」的程度。
此外,某些外來詞在其意譯的過程中,其形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人們的對該詞所指稱事物了解的深入而發生變化。如英語詞「flea-market」的內部構成形式為「跳蚤(flea)+市場(market)」,其意義為「買賣舊貨的地方」、「地攤」。漢語最初是依其原格式把它譯為「跳蚤市場」,而現今被人們廣泛運用的已是「舊貨市場」了。顧名思義,這第二種翻譯能使原詞的表義更直接、更明確。
無論是否承認意譯詞屬於外來詞的范疇,這種外來詞由音(形)譯詞到意譯詞的變化,或意譯詞本身的不同形式的變化,都不能不從詞的語音、結構到意義,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一條條外來詞「漢化」的軌跡。而且,其「化」的方式和過程都更趨於清晰和明確。
外來詞「本土化」傾向的這一突出表現,在上面提到的同一詞庫中存在11例,約占總數的3.0%。
總之,現代漢語詞彙的重大發展內容之一是大量吸收外來詞。無論是哪一個歷史時期所吸收的外來詞,也無論是音譯詞、意譯詞還是音意兼意譯詞,其最終都是「本土化」之後的產物。以上所列舉的四個方面,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現代漢語新詞語中外來詞「本土化」傾向的重要表現。
「本土化」傾向之原因淺析
外來詞的「本土化」傾向是一種復雜而又微妙的現象,對於其產生原因,可以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考察。本文試圖就此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語言的社會功能
分析「本土化」傾向的原因,最根本的一點,應該是從語言的性質以及由此而決定的其社會功能來考慮。
⒈交際功能 作為一種多功能的符號系統,語言的基本社會職能便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作為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它在隱性的層面上,成分之間是對稱的;而在顯性的層面上,成分之間又是不對稱的,有許多的缺環、空位。外來詞的出現就是由於甲語言所表示的某一概念或所指稱的某一對象,在乙語言中沒有相應的詞與之對應。乙語言為使本系統中也有能夠稱說這一概念、對象的單位,以便順利進行交際,只好用自身語言字詞的形式去擬寫外來詞的語音形式。某語言中外來詞的出現,是該語言詞彙系統的需要。也就是說,對於借方語言來說,外來詞是必需然後才有的,並且在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至少在借方語言尚未另造出相應的本族詞之前是如此。而外來詞只要譯音準確,結構合理,在表達習慣上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一般也都易於為借方語言所接受,落戶於借方語言而成為借方語言詞彙中的單位。在這其中,交際的需要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制約因素。
然而,由於原語言和歸宿語之間的差異以及使用者認知習慣、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外來詞在由一個共時系統轉移到另一個共時系統的翻譯過程中,往往由於原語言與歸宿語某些音節的相似之處,融進了歸宿語使用者對其所指稱事物的認識、評價和審美情趣等等。於是,使用者們便盡可能地選取那些與原語言有點關聯的字眼,有意拼湊從而附會出一種內部形式,使得歸宿語帶上了生動的內部形式色彩,其目的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識記。這種與原語言的內部形式無關的內部形式,我們可將其稱為「虛假的內部形式」或「准內部形式」。除在上文提到的例子外,還可以借自英語的「talk-show(脫口秀)」來再作一說明。該詞意為「談話節目」,它在原語言中的內部形式talk(談話)+show(節目)已隨音譯中斷和消失了,但新的共時系統又給它打上了新的認知痕跡:這種節目脫口而出,侃侃而談,節奏明快;並且具有清新秀雅,簡潔明快的特點。於是,一種「准內部形式」便隨音譯而產生了:「脫口而出」+「秀雅明快」。這樣,外來詞就通過引進、運用、吸收、再創造,從而「漢化」了。
此外,在新的歷史時期,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社會生活節奏明顯加快,高效率成為了當今時代的特點、要求和趨勢。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吸收外部先進的科學和文化,對於語言來說,最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證准確無誤的前提下,用最簡潔、明快、易懂的手段達到交際的目的。這樣,單純記憶無意義的音節無疑已不合時宜。因此,詞面上能夠直接或基本上反映詞義,使詞義至少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也是現代社會交際對語言的要求的表現,是現代人們心理需求的表現。
可見,語言的交際功能在外來詞的「本土化」過程中,其地位舉足輕重。而「本土化」的過程又鞏固了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不可替代的地位。
⒉文化功能 作為一個符號系統的語言,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本身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存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在此,為解釋外來詞「本土化」傾向的原因,就是著眼與語言的文化功能之一——可以強化人類的觀念、意識來進行說明的。
語言的這種文化功能,在當前一些商標的翻譯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很多外來商品為了迎合顧客、站穩市場,在其商標的翻譯中大展聰明才智,出現了眾多「漢化」的精品。如「味美思(英Vermouth)」就可以帶給人們「美味可口,餘思無盡」的美好感受,這也是「席夢思(英Simmons)」、「耐克鞋(英Nike)」、「賓士車(英Bans)」等,以及前文所列舉過的各品牌名稱譯詞之所以出現的原因之一:即語言通過強化人們的觀念、意識,引起人們的新奇感、注意力、信任心,從而激發其躍躍欲試的購買欲。
由此可見,在某些外來詞「本土化」的過程中,語言的文化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而這種「本土化」傾向在強化人們觀念、意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總之,外來詞的「本土化」對語言的運用和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不僅有益於交際雙方的直接溝通,而且對於本族語了解外族語言的理據、對於增強外來概念乃至其所指代物品本身的可接受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本土化」是保持本族語言自身特點、豐富民族語言的重要途徑,也是外來詞能夠真正得以吸收的必要條件。大量外來詞的「本土化」,由語言的社會功能而決定,並增強了語言的這一基本功能。
(二)漢字的特殊性
漢字的特殊性也是造成外來詞「本土化」傾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在漢語中,用於記錄外來詞的材料表現在書面上是漢字。而漢字不僅僅是一種純記音符號,而且具有表意功能,很大程度上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用表意文字去轉寫表音文字,勢必造成該詞所表達概念與該詞的書寫形式的分離。漢字作為形、音、義三者的統一體,字形與字義關系最密切。各個字形大多都表意,使得漢字的有效信息量非常大,這是拼音文字所望塵莫及的。
正因為漢字是一種寓豐富於簡約的文字,也使得凡是識字的人不覺間都養成了對漢語的詞作語素分析的習慣。用漢字轉寫的某些音譯外來詞,一方面可以其字音譯外來詞之音,另一方面又可顯示出該字的漢語意義。一個外來詞出現了,人們的心理定勢很自然地從漢字的形體聯繫到語素的意義,力求從外來詞的外在形式反映出一定的詞義。除上文在列舉「本土化」傾向的表現時所提到的例子外,再如「迷你裙(英mini-skirt),「迷你」所對應的部分是「mini」的譯音,「小型」的意思。這種小型的短裙,邊緣一般在膝蓋的上方10—20厘米左右,因其獨特的裁剪方式顯得更合體型,強調女性特有的曲線美,意譯為「超短裙」。「mini」可用漢字「彌尼」、「靡擬」、「謎擬」來轉寫,卻選了「迷你」,表達出了一種「使你迷戀」、「使你陶醉」、「使你倍感朦朧」的意思。又如英語sauna作為一種芬蘭式的蒸汽浴,在漢語中的音譯轉寫形式曾分別為「桑那」、「桑娜」、「桑拿」。並用一段時間後,「桑那」基本上讓位於「桑娜」,因為「娜」這個婀娜的字眼使人會不由地聯想到服務女郎;再後來,「桑娜」又基本上讓位於「桑那」,這就是由於它可以令人聯想到時尚的保健推拿按摩。此外,「作秀」(英show)」、「霹靂舞(英break-dance)」等詞也都同樣可以引起了人們的某種聯想,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詞義本身的某些特點。所以,「聽音知義」、「望文生義(文,字也。)」成為長期以來漢人的一種普遍的語言認知心理。
當然,在眾多的同音(或近音)的音譯詞中,究竟哪些漢字形式能夠被最終選定並穩固下來,則主要決定於它們中的哪個能夠更加貼近語言生活的實際或社會交際的興趣。以「桑那(英sauna)」、「迷你裙(英mini-skirt)」等的最終被廣泛應用為例,便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而無論外來詞的文字體系是否與漢語的相同,漢字的特殊性都會使得這種「本土化」傾向最終表現出來。這也是漢字文化圈能夠形成的一個要素,它證明了漢字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而其在使用過程中為人們所創造的自然、方便,也說明了這種「漢化」傾向的確有其基礎和必要。
總之,當前新外來詞「本土化」傾向的產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為它提供了特殊條件。
(三) 漢語造詞與構詞模式
漢語的造詞和構詞模式,要遵循一定的相似性原則。相似性原則的影響和制約,是造成外來詞「本土化」的又一原因。
詞彙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
2. 藝美思沙發是幾線品牌
藝美思沙發是一線品牌。藝美思沙發(中國布藝沙發十大品牌之一,布藝沙發領先知名品牌,北京品牌,時尚家居十年家居時尚推動獎)藝美思沙發品牌是國際軟體傢具領導品牌。目前已有員工1000多人,是目前國內專業沙發生產企業最大的單體生產工廠,是愛依瑞斯北方最大的生產基地。是一線品牌。
3. OSMO歐詩木和EXMIX宜美思木蠟油的差別有哪些
我是杭州的,前幾天家裡裝修,到家居廣場看了看,導購員給我介紹的就是歐詩木和宜美思兩種木蠟油。
導購員說歐詩木是外國品牌,宜美思是國內品牌,兩種產品都不錯,只是宜美思知名度沒有歐詩木高,後來導購又拿出這兩種產品的色調樣板讓我看,我覺得宜美思的色調也很豐富啊,並且由於是國內品牌,價位也比OSMO實惠一些。
本人是愛國主義者,又想到前些天地震,那些外國品牌比如說麥當勞肯德基都不怎麼捐款,而國內企業都伸出援手,這樣一想,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買了國產的EXMIX宜美思品牌,
當時是有點懷疑的,不知道產品到底怎麼樣,後來回到家裡用這種木蠟油擦地板和傢具(他們導購說這樣用效果會更好一些,用起來也節省),隔了一夜,第二天起來,哎呀呀,沒想到效果真的不錯喲,挺好的。
因為裝修還需要木蠟油,這幾天我還准備再去買,產品嘛,肯定不用說了,選國產的EXMIX宜美思,呵呵。不用那些洋品牌洋貨啦,國產的也不錯,價位還很實惠喲。
樓上的朋友英子寶兒,如果你和我一樣有愛國之心的話,就選用宜美思吧!支持一下,沒想到一口氣說了這么多(*^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