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介紹
說到傢具啊兔兔是說不完的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西式的傢具,這不兔兔的姐姐結婚了為了傢具的事傷透腦筋呢!兔兔的姐姐喜歡西式的傢具,可是兔兔的姐夫呢喜歡中式的傢具,到底是挑選西式的傢具呢還是中式的傢具呢?為此兩個人可傷透腦筋了呢!不知道朋友們是否聽說過明式傢具呢?如果沒聽過的朋友今天可要好好聽兔兔講講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哦!
介紹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是江蘇省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明式傢具是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木材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
明式傢具的品種十分豐富。保留下來的,主要有凳椅類,幾案類、櫥櫃類、床塌類、台架類等。此外尚有作為屏障之用的圍屏、插屏、落地屏風等。
明式傢具的製作技藝被稱為古代傢具製作技藝的最高峰。正宗的明式傢具不論大小,都沒有一滴膠水、一顆釘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藝來結合部件,使傢具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這也是明式傢具能保持百年的秘訣之一。另一個令人稱奇的製作技藝是明式傢具的線條弧度與人體結構相適應,人坐上去不僅舒適,還能有助於糾正身姿坐態。此外,蘇州製造的明式傢具也繼承了江浙匠人精明細致的特點,做到了惜木如金。蘇州工匠用靈巧的雙手將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用場。明式傢具製作年代為明中期至清早期,時間跨度200餘年。經典明式傢具以其材質昂貴,做工精絕,式樣講究,數量稀少而稱雄。
中國傢具經過不斷地變化、演進和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完備、成熟時期,形成了獨特風格,被世人譽之為「明式傢具」。
發展過程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條件。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復甦,社會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也比元代有了較大的進步,工匠從「工奴」中,得到些許自由,在為官方服役之外,可以個人從事手工藝活動,這就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所以,明代的陶瓷、傢具等手工業,都有突出的成就;並產生了我國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和《園冶》、《髹漆錄》、《魯班經》等著作。
在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的興盛國勢之中,城市的園林和宅第建設,也隨著興旺起來。宮廷貴族、富商巨賈們的新府第,自然需要大量的傢具以充其內。加之鄭和七次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傢具原料,從此南洋諸國和中國來往密切。明中期以後,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的進口,也是促進明代細木傢具這個品種發展的一個條件。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熱衷於傢具工藝的研究和傢具審美的探求。他們玩賞、收藏、著書和參與設計傢具之風,蔚然興起於文化圈內。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無疑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代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除普遍的情況仍是漆木傢具以外,社會上開始崇尚硬木傢具。追尋古樸之風,遍及南北。
明末清初,宮廷還將民間傢具製作大師請進宮內製作所需傢具。據清代內務府檔案,雍正三年養心殿造辦處木作有製造疊落式傢具的記載。顯然,明式傢具的雕工,作為製作「第一技能」而受到古代皇族的高度重視。明式傢具的雕刻精品,不少即出自宮廷造辦處能工巧匠之手,做工之精到今人嘆為觀止。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可以說,從五代開始,經過兩宋,包括遼金。到了明代,社會經濟繁榮、對外頻繁交流、開放海禁、以及科技進步和文化發達,傢具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傢具至明代,已是品種齊全,造型豐富,藝術風格漸趨成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傢具的成熟期、總結期了。明式傢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結合部件,大平板則以攢邊法嵌入邊框槽內,堅實牢固,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高低寬狹的比例或以適用美觀為出發點,或有助於糾正不合禮儀的身姿坐態。裝飾以素麵為主,局部飾以小面積漆雕或透雕,以繁襯簡,樸素而不簡陋,精美而不繁縟。通體輪廓及裝飾部件的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及用線的一氣貫通而又有小的曲折變化,線條雄勁而流利。傢具整體的長、寬和高,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比例都非常適宜。
蘇州明式傢具,具有"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技藝精良、漆澤光亮"等四大特點,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獨樹一幟。結構嚴謹是指傢具構成都是靠卯榫技藝,注重結構的整體性及力的平衡;線條流暢是指傢具外觀上以線條為主,很少雕飾;技藝精良是指選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講究,無懈可擊;漆澤光亮是指傢具上漆均採用生漆傳統技藝,通過十幾道工序的精工細作,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選材是設計藝匠的重要工作之一。明式傢具多用花梨、紫檀、雞翅木、鐵梨等硬木為材料,也採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雜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黃花梨效果最好。設計是明式傢具製作的頭道工序,不僅要設計造型,還包括傢具的結構、雕花紋樣等,其高下全憑設計師的獨具匠心。
木工製作即生坯製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間的機械加工外,有劃線、理線、裝配、打磨四個環節。雕刻需按設計圖樣通過鏟底、理順邊線、拉花、雕刻紋樣等,做到跟腳清、花葉活翻、層次清晰、有立體感。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顏色;上頭膠漆,縷砂皮面漆;縷砂皮,揩漆;推砂葉面漆;推砂葉;揩漆等。
這些硬木色澤柔和、紋理清晰堅硬而又富有彈性,對傢具造型結構、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木質堅硬面有彈性,且硬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料,所以明式傢具的橫斷面製作很小。為此,造型也就顯得線型簡練、挺拔和輕巧。由於木材本身的色澤紋理美觀,所以明式傢具很少施用髹漆,僅僅擦上透明蠟就可以充分顯示木材本身的質感和自然美。紫檀木從深黑到紫紅,有金屬般的色澤和綢緞般的質感,材質堅硬、紋理縝密,適於雕刻。它是古典傢具最細膩的雕制木材,雕工精美者可達到穿枝過梗的程度。可以說,明式傢具中以紫檀雕制而成的優秀作品足以代表中國古典傢具的最高製作水平。黃花梨木呈棕黃色或棕紅色,華貴而富有耐性,具有不易開裂、不易變形、便於造型、利於雕刻等諸多優點,是與紫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製作傢具的最優良木材。
怎麼樣呀,聽完兔兔的上述對於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介紹,從前沒有聽過聞明式傢具的朋友們是不是相當震驚呢?其實明式傢具在中式傢具行業里相當的出名呢,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喜好西式的傢具,因此對於明式傢具了解得不多!明式傢具的技藝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湛,傢具造型不僅美觀,而且別具韻味,絕對不是一般普通的傢具以及西式傢具能夠比擬的!
『貳』 明代傢具的藝術特色及其在設計中使用了哪些工藝美術的設計原理
明代傢具的藝術特色和工藝設計原理在歷史上都是很出色的,雕刻工藝也是美輪美奐的,其榫卯工藝更是傢具工藝的巔峰之作:
明式傢具作為傢具品類中的精品,其藝術韻味和設計風格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消費者的青睞。追求天然的木質紋理之美;結構嚴謹、裝飾洗練;傢具款式系列化;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明式傢具獨特的四個藝術特點。以後歷經清朝,製作了一件又一件舉世矚目的藝 術品,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廣為人知的中國傢具——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形式,呈現出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形體敦厚而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明式傢具造型上的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曲線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特色。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各種線與面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從而產生出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的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工藝水平。在選料上十分注重木材的紋理,凡是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
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圓雕以及浮雕與透雕結合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紋飾題材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圍子等處,通常僅做小面積的雕刻,細致精巧的裝飾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 從明式傢具散發出來的細膩感與藝術感染力中,可以明顯看出,它得益於其獨特文化特質的形成,同時也是基於當時的傢具使用環境和傢具使用者。從明式傢具中,能感受到一種天然的優雅和簡朴的設計理念,在構造上,它採用榫卯結構,根據不同的部位設計不同的榫卯,不用釘和膠。在選材上,喜歡天然的優質木材,由於它質感精緻細膩,色澤深沉雅緻,給傢具注入了文化內涵。從木材的選擇上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文化狀態,這也成為一種特殊的傢具文化現象。在裝飾上,古人將自然界的事物與人類的美好意願相結合,用豐富的想像和美好的寓意將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物、吉祥圖案貫穿於傢具設計中,中國提倡謙和好禮,廉正端莊的行為准則,在造型上,明式傢具造型渾厚冼練,線條流暢,比例適中,穩重大方。明式傢具品種、門類豐富,與人們生活起居相適應,選材精細,以線形優美流暢、結構簡單為特徵,以科學的榫卯結構相連接,既實用又富裝飾性。其豐富的內涵美,是人類共同的審美觀念的升華,所以既受古人喜愛,也給予現代人美感享受。
總之,明式傢具在設計、製作中達到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那種和諧、自然、典雅的神韻透出智慧與靈性、人性化的設計特顯明式傢具的簡潔流暢、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質的自然美,是對中國古典室內環境藝術的充實、升華和發展。既有弘楊中國古典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又不乏國粹傢具的祥和與寧靜,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
『叄』 明式傢具是以黃花梨為主要用材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定義什麼是明式傢具。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研究》中指出:「明式傢具一詞,有廣、狹二義。其廣義不僅包括凡是制於明代的傢具,也不論是一般雜木製的、民間日用的,還是貴重木材、精雕細刻的,皆可歸入;就是近現代製品,只要具有明式風格,均可稱為明式傢具;其狹義則指明至前清時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傢具」。從王世襄先生致力於研究的明式傢具是指狹義定義的明式傢具。這時候的傢具,尤其是從明代嘉慶、萬曆到清代康熙、雍正(1522-1735年)這二百多年間的製品,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藝術價值來看,稱之為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是當之無愧的。
再來說黃花梨。黃花梨,中文名:降香黃檀。紅木五屬八類中隸屬:豆科,蝶形花亞科,黃檀屬,香枝木類降香黃檀。我們稱為黃花梨。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人們常常絞盡腦汁來辨別海南黃花梨與越南黃花梨,且樂此不疲。我覺得不管海南的還是越南的,它都是黃花梨。正如海南人和越南人。好吧,是黃種人就行。管他是哪裡來的呢。如今,越南黃花梨的價格已高不可攀了,更遑論海南的,不親民的價格讓我們望而生畏,爭論也沒什麼意義。
回歸問題,當明式傢具遇到黃花梨:為何偏偏喜歡你?
現狀:從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研究》中狹義的明式傢具來看,以黃花梨為材質的明式傢具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目前各大博物館、收藏家和拍賣會看到的明式傢具多以黃花梨為主。例如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清華藝術博物館等展出的明式傢具也是以黃花梨居多。去年嘉德北京春拍、秋拍及今年紐約市場上佳士得、蘇富比兩大春拍,所展出的傢具也以黃花梨為主。明式傢具可謂黃花梨獨霸天下。
如果從廣義的明式傢具來看,這個問題提法就比較欠妥,並非是明式傢具對黃花梨情有獨鍾,而是當一種木材迎合一種款式的傢具,必然有它獨特的特質、歷史淵源和經濟文化背景的。不論傳統的大漆傢具還是紫檀、紅酸枝、雞翅木、鐵力木等傳統硬木,櫸木、柞榛木、榆木、核桃木等傳統國產木材,不管什麼材質,只要能把木材的優勢與傢具器形有效的結合起來,都能展示出它更深層次的韻味。當代新仿的明式傢具用材常用的有:黃花梨、紫檀、紅酸枝、黑酸枝、花梨木,五屬八類三十多種木材更是百花齊放,其中也不乏很多優秀的作品。綜合來說一件經典的傢具,依靠的不是唯材質論也非唯年份論。木材價值與年份只是一個參考,工藝及歷史文化價值等綜合考量才最重要。
為何我要在開篇要闡述明式傢具的定義。因為如果從廣義的明式傢具來講,明式傢具並非偏愛黃花梨,一些核桃木、櫸木、髹漆的明式傢具也非常精彩。大家可參閱劉傳生先生所著的《大漆傢具》或者馬可樂先生的《可樂居選藏山西傳統傢具》就可看到並非只有硬木傢具才是廣義明式傢具的全部。百聞不如一見,有機會大家可以去天津可樂馬古典傢具博物館去看原汁原味的明代傢具。更值得欣慰的,一些現代明式傢具雖用白酸枝或紅酸枝做,卻依然傳承著明式傢具的精髓。
我們回歸狹義的明式傢具(以下,我們所說的明式傢具皆為狹義上的,不再重復贅述)。材美工良,這四個字,便把很多髹漆的柴木傢具摒除其外。年份問題,新仿的傢具也被出局。剩下硬木的幾大元老:紫檀、黃花梨、鐵力木、雞翅木、烏木、紅木等。幾里挑一綜合對比,黃花梨傢具數量獨霸天下也不足為奇。原因有兩點:一、自身優勢;二、歷史經濟文化原因。
首先說第一,黃花梨的自身優勢。
黃花梨的木色金黃而溫潤,顏色從淺黃到紫赤,木質堅實,花紋美好。且材料可以很大,尤其可做一些大案的獨板面心板,或者櫃子的一木對開的櫃門面心板。從這點兒上,紫檀料就無法比了。另外,黃花梨的質感光潤,木性極為穩定,不易開裂、彎曲、有一定韌性,它是明及清前期考究傢具的主要材料。
黃花梨以黃色為主,色調暖,文雅靚麗,木紋清晰,如行雲流水,非常受明代文人的喜歡。最為特別的是,它的木癤也非常溫和,平整不開裂,呈現出狐狸頭、孔雀尾等可愛的「鬼臉兒」,也是人們喜愛黃花梨的一個原因。素雅中透露出一絲俏皮,耐看且耐人尋味。這點兒,雞翅木和鐵力木就差一些了。
明式傢具的特點為造型簡練、以線為主;結構嚴謹、作工精細;裝飾適度、繁簡相宜;木材堅硬、紋理優美。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明式傢具五美》中概括明式傢具的五美:「木材美、造型美、結構美、雕刻美、裝飾美」。
明式傢具的顯著特徵:造型簡練,通過簡約流暢的線條給人一種行雲流水,抑揚頓挫的視覺效果。黃花梨明顯給明式傢具在造型上錦上添花,它的素雅能充分讓傢具展現出起線、混面等線腳效果。同時,行雲流水的木紋也可讓傢具體現其自身的造型美和結構美。
再來說第二點,歷史經濟文化原因。
黃花梨、紫檀自古都是高端明式傢具的首選,我們看它們從古至今歷史上價格是如何交鋒的。
歷史上黃花梨與紫檀的木料價格對比:
據明隆慶元年(1567年)的《兩浙南關榷事書》記載,花梨(黃花梨)每斤價銀四分,烏木同,鐵栗(力)僅二分,而紫檀美金為銀一錢。高出其它硬木一倍至五倍。這也就說,在工一樣的情況下,還是黃花梨既便宜又好用,因為它有大料。同時它還是本邦料,按就近取材的原則,比紫檀易得,料成本低,用它做傢具比紫檀的概率大很多。故而傳世品比紫檀多。
我們再來說近20來年黃花梨與紫檀的交鋒。
曾記得2005年的時候,黃花梨的大概價格兩萬多一噸,要以材論價。紫檀的價格十萬,亦是以材論價。很多工廠作坊以《明式傢具珍賞》或《黃花梨圖考》等明式傢具圖作為樣板來仿製。我想有人讀到這里的時候會說,還好那時我花了不到兩萬在潘家園買了對黃花梨的圈椅。那時紫檀的圈椅是什麼價格?相較於紫檀,黃花梨傢具還是更親民。
2006年,黃花梨的價格飆升,跟紫檀幾乎並駕齊驅,我曾經在北京東壩市場買了3根黃花梨木棍,每個2.5公斤左右,花了300塊錢。那時紫檀的價格也在12萬一噸左右。這個價格只為某一時段的價格參考,其它時間的波動我們不予更多探討。這時候,再做黃花梨的傢具依然比紫檀的便宜,為啥,能出大材,紫檀的綽號「十檀九空」不是白叫的。
接下來,隨著黃花梨資源的匱乏,我的這三根黃花梨棍子,若說1萬一根出,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爭著搶。十幾年,黃花梨的價格火箭般速度上了天,讓我們望塵莫及。對比紫檀,百萬一噸的報價也算親民。
說了這么多,總結一下。審美有時代特徵,例如美女,環肥燕瘦都是有時代審美特徵的。我們要全面的看待明式傢具在傢具史上的重要意義,不要唯材論,摒除只要是黃花梨紫檀的傢具都是好的這種觀念。經濟價值是一個參考,但工藝及歷史文化價值也值得考究。一種木材迎合一種款式的傢具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和經濟文化背景的。自清中期以來,北京重紫檀、紅木而賤花梨,以致許多黃花梨器都被染成深色。清式傢具的沖擊對黃花梨影響也很大。雖明式傢具黃花梨經典款式頗多,但它也沒放棄紫檀、雞翅、鐵力等其它硬木。
這件紫檀畫桌,被王世襄先生拿出來作為淳樸之典範。贊為:「淳樸敦厚,允稱明代傢具上品」。
這件展出在上海博物館的三屏風曲尺式羅漢床,床身為鐵力木,曲尺圍子為紫檀木。兩種木材搭配,但並不違和,依然堪稱明式傢具經典款式。
鐵力木四齣頭官帽椅,無論從選材到工藝上都是上品。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被王世襄譽為明式傢具第四品凝重之代表。紫檀的高貴,氣度凝重與這器形完美結合,才能給我們留下寶貴的傳世之佳品。
同為無束腰直棖直足長方凳,黃花梨的經典,紫檀的也好看,只要你真心喜歡明式傢具,無論什麼材質,都能品出它的深層次的韻味。王世襄先生說明式傢具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穠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無論哪種美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
『肆』 明代傢具製作的特點和風格
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式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式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式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
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明式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他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式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
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明式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式傢具的又一特點。
明式傢具的特點概括起來,可用結構嚴謹、造型簡練、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四個詞予以總結。以上四個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明式傢具的風格特徵。從明式傢具中,能感受到一種天然的優雅和簡朴的傢具設計理念,在構造上採用榫卯結構,根據不同的部位設計不同的榫卯,不用釘和膠。
『伍』 明式傢具的藝術特色介紹
除開裝修部分,傢具也是新家的另一個讓人勞神費心的部分。想想自己在忙碌一天後下班回家,看著這些具有藝術特色的傢具,視覺上的享受能帶動全身的放鬆。這個時候傢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啦。在傢具風格上,有很多朋友不知道該怎麼去選擇。並且現在市面上的傢具風格繁多,但是有的卻少了一絲古韻,今天就讓兔兔給大家一個推薦吧——明式傢具。
先來了解一下明式傢具吧。明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盛世,其藝術門類廣,技藝成熟。這同樣反映在傢具上。到明代中晚期,傢具已顯現出「簡約」思想;傢具的器形、製作工藝、風格特徵都已經確立;傢具的品種齊全。達到了中國傢具歷史的巔峰。以後歷經清朝,製作了一件又一件舉世矚目的藝術品,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廣為人知的中國傢具——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我國傢具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明式傢具造型具有簡練、穩重、威嚴、俊美的風格。如官帽椅,有南官帽椅與四齣頭兩種樣式。南官帽椅椅背多做成「S」形曲線,中橫數格,或鏤一透孔如意雲頭,或雕一組簡單圖案,最下一格鑲一朝下的牙板,浮雕一組勾蓮花紋。其用材可圓可方,可曲可直,稜角磨圓,形成軟圓角,與挺拔的椅型形成對比,剛柔相濟,殊為美觀。四齣頭則是椅背搭腦兩頭和扶手前拐角處不是軟圓角,而是搭腦和扶手橫梁通過立柱微向後方及外側彎轉,形成微妙而流暢的曲線,盡頭磨成圓頭,給人以柔潤而舒適的感覺,其椅背線條是根據人體背脊的自然曲線設計而成,多用整版,其優美清晰的木紋與充滿現代感的造型處理手法,使得它在今天看來也是一種完善無缺的傑出設計與優秀的工藝品。
明式傢具的結構非常科學、合理。如明式傢具中品種豐富、成就突出的箱櫃類,有許多令人稱絕的結構設計。明代對櫃櫥非常講究,不同用途的櫃子有不同的要求,明代文人文震亨《長物志》:「藏書櫥須可容萬卷,愈闊愈古。惟深僅可容一冊,即闊至丈余,門必用兩扇,不可用四扇或六扇。小櫥以有座者為雅,四足者差俗。用足,亦必高尺余。下用櫥殿,僅宜兩尺,不冊兩櫥疊置矣。櫥殿以空如一架者為雅,小櫥有方二尺余者,以置古銅、玉、小器為宜」等等。明代有所謂「悶戶櫥」,形體上與桌案相似,面下安抽屜,兩屜的稱「連而櫥」,三屜的稱「連三櫥」,而在抽屜下面還有給悶倉,將抽屜全拉出來,悶倉中還可以納物,所以得名。櫃櫥是介於櫃與櫥兩者之間的傢具,一般形體不大,高度相當於桌案,櫃面可作為桌面用,面下還可安抽屜,抽屜下安櫃門,內可裝樘板分為上下兩層,在室內陳設中風格獨特,一向為人所喜愛。另外又有「四件櫃」,又叫「頂豎櫃」,是一種組合傢具,在一個立櫃的頂上再安置一節小櫃,上下寬度、深度皆尺寸一致,應用方便、靈活,是明清傢具中占相當比重的類型。較大型的傢具如遠腳櫃,結構上也很有特點。其四邊與腿足都用完整的一根木料做成,因其都用圓料,所以又稱為「圓角櫃」。圓角櫃的特點是穩重大方,堅固耐用。最妙的是其門體積雖大,裝卸卻不用任何工具,而是採用門軸結構,在緊靠櫃邊的門框上下兩端做出長於櫃門的軸頭,兩端各插入門框頂邊的圓孔,將門軸對准圓孔插上,就能方便地合上櫃門,卸門時也很方便。但如果不講門開至九十度,門櫃又是怎麼也無妨卸下的,所以這種結構盡管簡單,卻十分安全,充分體現了古代傢具設計的智慧。
明代傢具材料配合的結構上一般採用榫卯形式,很少用釘或膠。而明式傢具的上述藝術特色,都與這種獨特的工藝及結構原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明式傢具中的「攢邊板面」工藝。所謂「攢邊板面」,即製作傢具中桌面或板門的一般做法。這種方法在我國木質器物的加工中已經使用了上千年。對木質傢具來說,木材的伸縮變化是最難以控制的技術難點,如不能妥善地解決這一困難,則傢具極易表面破裂。所謂「攢邊」,就是用四條邊挺做框。「板面」即幾、案、桌、椅、凳、門、櫃的寬面或門。凡用攢邊板面工藝做成的板面,以四邊框中間鑲板心。板心一般用平薄的板材,邊挺的用材厚於板心,在兩條邊挺和交角的地方,用四十五度的格角榫。邊挺的里邊做通槽,板心四邊出榫,嵌入通槽之內,在板心的內面做燕尾槽,而以穿帶橫貫槽中。板心雖薄,由於槽的作用而沒有翹起的危險。而四邊與整個傢具的結構連成整體,牢固不動,而中央的板心卻有了充分的伸縮餘地。這種做法的兩種最大優點:一是用材經濟,可以將最好的板材用於板面,而有疤痕、蛀眼的板材則可以用於邊側或腿料,這樣合理地調配木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優質木材的使用率。而且,對於木質板材而言,木質紋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審美要素,木材因年輪而形成的紋理,以平板花、側板花為美,截面紋則以不露為宜,由於攢邊工藝的作用,完全避免了截面紋的暴露,因而也使木材的肌理美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二是因為攢邊工藝預留了伸縮餘地而大大延長傢具使用壽命。凡是過寬的板面都容易伸縮,也絕不使板面破裂,尤其支架部分不因板心的伸縮而發生爆裂或變形,這對提高木材使用率、提高傢具的使用壽命是非常有利的。
兔兔總結了一下呢,明式傢具主要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了它的造型簡練雄健,同時結構又合理牢固。並且設計的線條流暢、活潑讓人感覺不到一絲違和,裝飾的程度掌握得又十分到位,多一分則累贅,少一分則欠缺。這樣的傢具設計,是可遇不可求的。古色古香的傢具,在家也能體會淳樸自然的古色生活。喜歡的朋友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哦。
『陸』 新中式裝修,會選擇明式風格的傢具還是清式風格的傢具呢
明清傢具與中國古代其他藝術品一樣,不僅具有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藝術遺產,而且具有典雅實用的功能,使人們回味無窮。明清傢具的收藏始於20世紀30年代,外國人開始收集、購買大量的中國明清傢具,並將其運往海外。隨後的幾十年裡,西方人將明清時期的中國傢具推向了與中國其他文物同等的地位。
清代傢具的形狀主要集中在傢具的整體尺寸、傢具局部結構的各種部位。如腰部、牙板、支撐泥等各種結構,比例明顯大於明傢具。姿態穩定,造型大多是對稱布局,或通過縮小中心,擴大底座承載范圍的方法,使造型呈現出穩定、莊重的氣質,同類傢具種類相當多。
『柒』 明代傢具的地位及特色
明代傢具是我國傢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在國際社會上承認並追求的中國古典傢具,主要是指這一時期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業內人士在談到明代傢具時,往往與清代傢具並稱為「明清傢具」,這是不妥切的。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傢具,工藝、造塑、裝飾等藝術風格及歷史價值都是兩個概念。風格,直接孕育了明代傢具。那麼明代傢具的主要特徵何在呢?一般不使用動物膠,而且其光潔度非常高。這樣的傢具結構,如果沒有相當的先進工具是辦不到的。明代傢具是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宋代傢具重比例、結構嚴謹、線條優美的首先是製作工具先進。…中國傳統傢具從明代至清前期發展到了頂峰,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傢具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這個時期的傢具,採用了性質堅硬的硬木材料,在製作上榨卯嚴密精巧,造型上簡練典雅,風格獨特。由於這一時期的傢具具有共同的時代風貌與特色,而且製作年代以明朝為主,因而被稱為「明式傢具」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市民文化與市民審美意識逐漸生長,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趣味開始為文人所接受.在繪畫方面出現了抒發個性又富於獨創精神的文人畫諸家諸派。當時的蘇州因為遠離帝京…明代古典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以上圖中的明代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他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2. 結構嚴謹、作工精細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從以上圖片中,可以明顯看出,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代傢具的又一特點。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概括起來,可用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四句話予以總結。以上四句話,也可說四個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明代傢具的風格特徵。當我們看一件傢具,判斷其是否是明代傢具時,首先要抓住其整體感覺,然後逐項分析。只看一點是不夠的,只具備一個特點也是不準確的。這四個特點互相聯系,互為表裡,可以說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傢具,具備前面三個特點,而不具備第四點,即可肯定他說,它不是明代傢具。後世模仿上述四個特點制的傢具,稱為明式傢具。明代傢具種類:燈掛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製燈掛而得名。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也可以說是自五代和宋以來的普及樣式。明代燈掛椅的基本特點是:圓腿居多,搭腦向兩側挑出,整體簡潔,只作局部裝飾。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塊玉,或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簡練的圖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條或券口、圈口予以裝飾。四邊的棖子,有單棖、有 雙棖、有的用「步步高」式(即是前棖低,兩側棖次之,後棖最高。)而在落地棖(也叫踏腳棖)下,一般都用牙條。兩後退有側腳和收分。整體 感覺是挺拔向上,簡潔清秀,這是明代傢具造型的特點。所以,燈掛椅的造型,可以說是明代傢具的代表作。燈掛椅的木質,民間多用據木和榆木,高級傢具多用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四齣頭官帽椅:基本特點是搭腦和扶手的兩端,都要出頭。這種搭腦出頭的樣式,好似明代官員所帶的有帽翅的官帽,即由此而得名。四齣頭官帽椅的扶手、聯幫棍(扶手與座面之間的豎棖,也叫鐮把棍,因其形如鐮刀之柄) 、鵝脖(扶手前端與座面之間的豎棖,即前腿的上半截),這些棖子的線形變化豐富多樣。橫豎支架的交角處,也用牙子裝飾。這些是四齣頭 官帽椅的主要特徵。官帽椅:也叫南式官帽椅,它的主要特徵是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余者與四齣頭官帽 椅是一樣的。圈椅:自五代《宮中圖》和宋人畫《會昌九老圖》以後,見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又興起。圈椅,俗稱羅圈椅,就是言其後背搭腦與扶手,是由一條流暢的曲線組成。這條曲線圓滑、流暢似羅圈,它的椅背搭腦,與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條曲線順勢滑至前方,形成兩只扶手。扶手兩端或出頭向外翻卷,或者不出頭、直接與鵝脖 相接而下,成為一個整體。玫瑰椅:名稱來歷,不得而知。明代傢具中,流傳下來的玫瑰椅事物,為數不少。可見玫瑰椅在明代,是很受歡迎的流行式樣。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較低、背高度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扶手、靠背與腿子,圓棍形居多。靠背無側腳,直立於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獨自特色,以秀美著稱。靠背上,大都有裝飾,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設橫棖,橫棖中間或取矮老支撐、或取卡子花支撐、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悶感。明代玫瑰椅,多為圓腿。方腿 圓的玫瑰椅,多為清代作品。交椅:是馬扎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扎。在宋代和元代,有直背交椅,也有圈背交椅。可是到了明代,直背交椅就比較少見,只留下圈背的一種了。所以也就將圈背的交椅,直接呼為交椅了。交椅的椅圈,由三節或五節榫接而成。整個椅圈也是一條流暢自如的曲線。座面有皮製與繩編之分,背板有光潔與雕嵌之別。靠背之下,依然是八根棍交結而成。可以折疊,便於交遊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時行軍、作戰,或郊遊,多攜交椅。見於畫作和文字記載是很多的。因為可以折疊,必有許多交叉的關節,凡是交關之處,多用金屬件。不僅堅固,更增光彩。有的在背板兩側、扶手、或腿子上,施以牙子裝飾方凳: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當於腳踏,後來才被用來作為坐具。最早見的凳子形象,是漢代墓室壁畫上的腰鼓形圓凳,和北魏敦煌壁畫上的方凳。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明代,凳子式樣已經很多,造型也更優美了。明代凳子分方凳、圓凳兩大類。造型方面,主要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無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為多,而且多用曲腿或三彎腿。腿下端,多作內翻、外翻等處理。有的地區把方凳和圓凳,統稱為;有的地區則統稱為。不論有多少叫法,他們的基本特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指沒有靠背的坐具。按現代的習慣,還是稱凳子為好。條凳:是長條形座面的凳子,四腿向外撇成八字形,俗稱「四腿八七」。這種條凳為普通式樣。與條凳類似的還有春凳、板凳等。春凳的典型作法是:使用硬雜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四邊加牙子、吊頭,座面是落堂式,有硬木或藤心等不同處理。板凳也是條形座面,只是比較簡單、質朴。一般只是用硬板座面,雜木製作的粗用凳子。坐墩:明代坐墩以圓形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兩端,雕一道弦紋,在弦紋餓中間,又雕出一排鼓釘。既簡單、又有古雅之趣。因此,坐墩也被稱作鼓墩。坐墩的造型,有開光和不開光之區分。開光就是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狀的亮洞。座面的式樣有海棠、梅花、瓜形、橢圓形等等不同形狀。木製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紅木等貴重木材。也有仿藤、仿竹節的木製坐墩。冬天上面覆蓋皮、毛織物,夏屬就用藤面。墩,是一種精巧的、富於裝飾性的傢具,所以貴族和士大夫家中,不可缺少坐墩。月牙桌:就是半圓桌,取圓桌的一半。月牙桌有直腿、三彎腿、螞炸腿等不同形式。腿下有馬蹄足或帶有托泥,桌面之下,有的有束腰,有的無束腰。炕桌:此是配合人們坐在炕上使用的矮桌,所以也可以叫矮桌。炕桌是北方特有的傢具,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北方形成了屋廣炕大,多在炕上活動的生活習俗。無論是吃飯、喝茶、讀書、寫字、甚至冬日待客等,都在炕上。一年裡,在炕上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較多,所以北方興用炕桌。炕桌還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搬動的優點,用時擺上,不用時可撤下來立於不礙事的角落。在夏季,還可以移到室外。炕桌的用途很廣,是北方家庭必備的傢具。明代炕桌,是矮桌的輝煌時代,造型更加美觀,式樣更加豐富,用材和作工也更加講究。成為明代傢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品種。平頭案:其特徵就是案面平直,兩端無飾。平頭案的式樣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卯榫結構、裝飾,以及局部處理上,可說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翹頭案:其主要特徵就是案面兩端向上翹起,明代稱為"飛角"。翹頭案多用擋板加以美化。架幾案:其造型特徵是:兩端為兩只幾子,架起案面。其特點是兩頭幾子與案面,不是一體,而是分體的傢具,裝配靈活、搬運方便。歷來受文人的寵愛。圓角櫃:其特徵是都用圓料,四立柱與腿子連成一氣,是一塊木料製成。更主要的是它沒有合頁,其門與櫃子的結合,是門軸插入的作法。圓角櫃有明顯的側腳。櫃頂也有噴出的櫃沿。方角櫃:其特徵是櫃體的各面都是垂直的,沒有側腳。櫃頂也沒有噴出的櫃沿。而門扇與立柱之間是銅合頁。悶戶櫥:它是桌案與櫃櫥的結合體。陳放、儲存兩種功能兼而有之羅漢床:是一種三面設圍子的床,又稱作彌勒榻。大概是因為僧人常用,或者是因為在崇尚佛教的時期,世人與僧人談經論道時常坐此床而得名。架子床 :其三面設圍,四角又設立柱、床頂有床蓋,形成一個四面搭架子、中間為獨立空間的大床。因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間至今仍喜用架子床。面盆架:面盆架有高低之分,高面盆架多為六腿、整體結構。兩條後腿高長,上部搭腦兩端出頭,上挑,中有花牌。搭腦之下常有掛牙護持。低面盆架,一般都取樸素無飾的式樣。有三腿、四腿、六腿等不同式樣。結構上有整體和折疊兩種。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