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諸暨哪裡能買到實惠便宜的傢具呢
我是笛笛,你去小百貨看看好了~~~有便宜的~~不過比較難選啦版~~~~那裡能還價權的~~~ 還有就是各個傢具市場,想那個十里牌的傢具市場(不過有點貴),還有大唐的那個(有點遠),這兩個都是有點貴的 還有傢具就是淘寶上的~~我最近也想買呢~~~不過你要是整套買的話,還是在小百貨比較好,能還價還多點~~~~網上比較難還價,有的你一還價就不理你了~~~~建議多在網上熟悉下價格,然後去小百貨買,比較有底一點
㈡ 關於馬謖失街亭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諸葛亮這次北伐並沒有司馬懿什麼事,魏軍主帥是魏明帝曹真,與馬謖交戰的是大將張頜。至於空城計,更是子虛烏有。
一、雙方總兵力
魏軍:7萬人左右;兵種以騎兵為主,弓箭兵、步兵為輔,原因後述。
蜀軍:10萬人左右;兵種以步兵為主,山地特種部隊、連弩兵、騎兵為輔,原因後述。
二、有關地名
街亭:甘肅天水附近的街亭泉鎮;
箕谷:陝西寶雞附近;
三、由漢入陝道路
祁山道:路程最長,繞行甘肅,道路寬闊平緩;
褒斜道:從陽平關到寶雞,同寶成鐵路,道路狹窄,需修棧道輔助;
子午谷:從漢中洋縣到陝西武功,路程短,但道路崎嶇,行軍困難,很難攜帶重武器,後勤無法保障;
其他道路選擇較少,故不詳述。
一、蜀軍的作戰意圖
從戰場態勢、行軍時間、地形選擇、將領選派等諸方面判斷,蜀軍的作戰意圖如下:
第一階段:趙雲、鄧芝率1萬人沿褒斜道從漢中至寶雞,作為疑兵,吸引魏軍主力;
第二階段: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漢中出發,沿祁山大道至天水附近,以祁山為後盾奪取祁山至清水一線的各府州郡縣;
第三階段:佔領各州郡縣後,以此為根據地和後勤保障基地,將勢力范圍擴大至街亭附近的清水河,扼守住隘口後,保持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戰略態勢。
之所以如此判斷蜀軍的作戰意圖,理由如下:
一、蜀軍進入街亭阻援是倉促應戰,並非事先計劃好的。
當趙雲、鄧芝出兵寶雞誘敵時,魏軍的確被迷惑,主力被吸引在寶雞一線。諸葛亮則親率9萬大軍出祁山。由於沒有準備,天水等三郡的魏軍迅速潰敗,但是上硅、武都等五郡拒不投降,堅決抵抗。按照預先的設想,諸葛亮的意圖是中軍主力屯紮祁山作為總預備隊,而主力一部逐次攻擊天水附近各府州郡縣,再相機與魏軍主力決戰。
可是沒料到戰役進展得異常順利,大大超出了戰前構想。因此,必須做出調整。於是,諸葛亮召集眾將討論,會議進行得很熱烈,對戰役地點、將領選擇、兵種配備等都有過分析,否則三國志就不會有「亮違眾拔謖」的紀錄。
但是有幾個情報必須靠判斷,因為當時的間諜只能靠馬傳遞,也許有飛鴿傳書,但飛不過險峻的秦嶺深山,從寶雞到祁山的距離應該超過600公里,以馬奔跑50公里/小時,來回要跑24個小時,還必須不吃不喝,那麼以每天跑6小時計,則要跑上4天,這還是在平地上的計算。合計地形因素,偵察騎兵往返至少需要6天。這是不符合當時緊急的軍情的。
1、魏軍將派多少人馬來祁山?
2、魏軍的行軍速度如何?
3、魏軍的將領是誰?
4、魏軍的兵種如何?
5、如果阻援在什麼地方最為恰當?那裡地形如何?
二、街亭的地形不適合打阻擊戰。
據我了解,街亭的地形大致如下:
1、街亭的確是進入祁山地界的谷口,為東西走向,兩側是山,中間夾一條清水河;
2、馬謖所守的南山坡度較緩,頂部有平地,攀登時仰角很大,有利於防守;
3、兩山之間的大道寬約1500米,長7800米;
4、從山頂至山腳的直線距離超過三百米,這在當時,是在任何兵器的有效射程之外;
5、過了街亭,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很適合騎兵等野戰部隊作戰;
那麼這樣一個地形為什麼不合適打阻擊戰呢?
原因如下:
1、若上南山依據有利地形,則不能達到阻擊效果;
理由為:
南山的地形非常有利於防守,魏軍能夠在正面展開的兵力,由於地形的限制,最多50人,加之30度以上的仰角,蜀軍只要發揮弓箭、連弩、巨弩等遠距離進攻武器的威力,不用與敵肉搏便可輕松將魏軍擊退。
但關鍵問題是谷中道路寬達1500米,從南山上怎麼射箭也夠不著魏軍,除非他擁有擲彈筒或迫擊炮。
據我了解,平型關戰役中,其谷中道路的寬度僅僅不到20米。
也就是說,馬謖在南山上根本就無法控制谷中道路上的魏軍,如果魏軍不進攻,他只有沖下山去,而沖擊距離過長,魏軍又以騎兵中長武器為先導,很快就能瓦解蜀軍的進攻。
2、如果將大軍均駐扎於道路中央,也很難達到阻擊效果。
谷中道路寬度超過1500米。那麼在當時的條件下必須依靠什麼方法才能阻擋魏軍騎兵大隊的沖擊呢?
(1)、設置路障
基本器械為鐵蒺藜、鹿角、木樁等。1500米的距離鋪設鐵蒺藜需要多少呢?
若相隔3米一個,一排就要鋪設500個,我想最少需要鋪設十排,那麼就是5000個,若以每個鐵蒺藜重半斤計算,共2500斤,也就是2.5噸,不知道在當時的運輸條件和急行軍的情況下,馬謖能不能帶這么多鐵蒺藜。至於鹿角,大致如上。
假使蜀軍輕裝行軍,沒有帶輜重,那隻有現場伐木,訂立木樁,才能完成防守布置。
1500米的距離,以兩個木樁相隔1米來計,一排需1500個,至少要5排吧。也就是7500個木樁。
其次是陷阱、阻擊溝、營寨等。
即使兵力充足,這和平原上的野戰區別不大,蜀軍沒有任何地形上的優勢,魏軍可以用火攻、弓箭等,先掃清障礙,然後派主力騎兵沖擊。
這就是一場血仗,蜀軍要想不敗,兵力應該至少是魏軍的兩倍。因為蜀軍多步兵、連弩兵和弓箭兵,野戰不佔任何優勢。
(2)排八卦陣
這是諸葛亮賴以自豪的看家本領,我想薛仁貴的龍門陣也許就是得了他的真傳。
具體陣法是以長矛兵排成方陣在前,阻擊魏軍騎兵,弓箭兵和連弩兵在陣後放箭,盾牌兵從兩側攻擊騎兵下盤,砍斷馬腿、殺死敵人。
但這樣做,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兵力至少要和對方相等。否則,可能前幾次防守還有效,等到兵力消耗得差不多時,對方只要騎兵一個沖鋒,弓箭兵、步兵隨後,就能將陣勢沖亂,亂了陣勢的軍隊在混亂的戰場上很難收攏。
但在事實上,由於軍情緊急,馬謖根本就沒有時間設置有效的路障,他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寬達1500米的正面展開防守。
於是,他將部隊一分為三,自己率一部守南山,王平擋在道路中間,一部機動,作為突襲兵力。
這說明什麼問題?他的兵力嚴重不足。
他既想以南山的地形優勢重創魏軍,又想在道路中與魏軍血戰,還想趁魏軍立足未穩打個措手不及。
這本是個三全其美的計劃。但事與願違。
綜上所述,很顯然,蜀軍戰役進展大大超出了此次北伐的作戰意圖:
即以趙雲、鄧芝率一萬兵馬為疑兵攻打箕谷,而孔明自率9萬主力,攻打祁山各郡縣,然後以此為基地,穩扎穩打,向關中進攻。
以諸葛亮為首的蜀軍將領需要根據戰場形式的變化調整原有的戰役部署。
首先是對敵情的判斷。
第一個問題:
魏軍將派多少兵力馳援五郡?
戰前諸葛亮應該非常清楚魏軍的總兵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也不會得到「一生唯謹慎」的評價,也更說明他是個不稱職的高級指揮官。
這是一道選擇題,認真分析一下,答案應該不難。
1、1萬人以下;
2、3萬人以下;
3、5萬人以下;
4、5萬人以上。
這些選擇都要基於一個前提,就是魏軍主帥對蜀軍主力位置的判斷。
那麼,能夠給曹真提供的情報有哪些呢?
1、趙雲所率兵力;
2、天水等失陷三郡的加急軍報;
3、武都等被攻五郡的告急軍報;
4、間諜的情報;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在現代戰爭中,了解對方實力最快捷的手段是火力偵察。在冷兵器時代,其實也一樣。
派一定數量的部隊,先試探性的攻擊一下,各觀察哨和指揮員觀察和計算敵軍的人數、兵種等。
如果說熱兵器時代有一定的迷惑性,敵軍可以隱蔽一部分火力,等你正式進攻時再開火,那麼在孔明第一次北伐時,對魏軍判斷蜀軍動向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時間。
我們知道,孔明是228年1月和趙雲同時出兵的,但直到2月才到達祁山。魏軍可以在這個時間差里,與趙雲充分交火,試探他的實力,我想,再笨的主帥也能知道趙雲帶了多少人馬,但是,蜀軍的主力在哪?這是諸葛亮未襲三郡前所不可能知道的,即使猜出來了,也只能派兵在易於出兵、行軍速度快的要地駐守,以便隨時馳援。
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魏軍與趙雲軍因為是面對面的作戰、接觸的時間又長,曹真對趙雲兵力的判斷應當是准確的。
第二個問題:蜀軍主力在哪?有多少兵力?
當蜀軍拿下三郡,攻打五郡時,答案立即揭曉。因為失落的三郡一定有線報或者是殘兵想曹真匯報,五郡太守也會派快馬送去求援書信。即使這些太守統統沒知識,不會統計和計算蜀軍兵力、兵種。單單從攻打這八郡所需要的兵馬來看,如果不是蜀軍主力,靠一兩萬兵馬,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呢?
因此,魏軍主帥對於蜀軍主力的判斷有確切的情報依據,應當不是難事。
第三個問題:魏軍該派多少兵力前去救援五郡、奪回三郡呢?
既然對於敵軍主力的兵力、位置都已經清楚,還有什麼可說的。魏軍總共下轄兵力不過7萬,留下兩萬人和趙雲周旋,只要拖住他就行。
主力5萬人,以騎兵為主火速馳援,與五郡相互呼應,尋找有利戰機,力求挫敗蜀軍。在合適的地點與之決戰。
因為人數雖少,但魏軍的戰斗經驗和兵種配備上佔有優勢。重要的是選擇一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由他全權臨機處置。
那麼,既然魏軍很容易了解蜀軍主力的兵力和方向,我們就回到第一個問題,蜀軍對魏軍主力救援祁山的判斷如何呢?我們還是從情報入手。
蜀軍能夠得到魏軍情報的途徑如下:
1、趙雲的軍報;
2、間諜的飛鴿傳書;
3、偵察騎兵的快馬飛信;
4、詢問當地老百姓。
趙雲在寶雞,諸葛亮在祁山,在沒有飛機跨越秦嶺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必須繞行褒斜道,在經陽平關順漢江到祁山,其路程超過600公里。單程至少需要十天,往返更不用說了。
可想而知,即使趙雲送來情報,也是十天前的,不可能通過這一途徑知道軍情的最新變化。
偵察騎兵也同理。
至於老百姓,可能也得不到什麼,一則這是在魏國地界,二則老百姓的交通工具有限,三則即使老百姓走親戚,也不可能往戰區來。
那麼,只有一個飛鴿傳書倒還可用,但這要取決於對信鴿的訓練程度和中途是否遇到老鷹、毒蛇之類的天敵。
綜上所述,蜀軍主帥對於魏軍動向的判斷由於缺少有效的情報來源,只能靠十天前的情報和戰場態勢,做出判斷,而這個判斷很可能靠不住,或者不準確。
在情報不完整的情況下,對於魏軍來援的兵力、時間、兵種等將如何判斷呢?
只有依據現有情報進行分析。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由於蜀軍佔領三郡,攻打五郡的動靜很大,魏軍很容易判定蜀軍的主力位置和大致人數,因情報來源充分,很多細節也在掌握之中。
那麼,再笨的蜀軍統帥也應該想到魏軍一定會傾主力來救。
這就會對魏軍救援五郡的兵力產生如下判斷:
1、1萬人以下;
2、三萬人以下;
3、五萬人以下;
4、五萬人以上。
如果魏軍已經判明蜀軍的主力位置和兵力情況,派1萬人無異於送死,這是久經戰陣的曹真和張頜不可能接受的。
派三萬人對九萬人救援恐也無勝算,按照祁山地形,蜀軍可以將三萬魏軍放進來,使個關門打狗的伎倆,以三倍於敵的力量慢慢地折磨魏軍。圍而不打,直至魏軍彈盡糧絕。
假使真是這樣,街亭之戰只不過是個誘敵之計,而非阻援之戰.
那麼,魏軍派5萬人來援是否有可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
魏軍在總兵力上雖然少於蜀軍,但兵種以騎兵為主,輔以弓箭兵和步兵。各地還有地方守軍。
何況這次戰役是在魏國的地盤上,無論從兵源補充、後勤保障、人心向背等多項因素來看,都很有底氣。
蜀軍則不同,一沒兵員補充,二無後勤保障,三少當地老百姓的支持。異地作戰有很多不便。
從具體戰役部署來看,五郡依靠堅固的城池和同仇敵愾的決心,堅守一兩個月應該不是問題。
當然,如果諸葛亮有成吉思汗專門為攻堅城打造的攻城車、拋石機、雲梯、箭樓之類輔助,也有可能很快攻下城池。但這要向鐵木真購買專利,那是要花銀子的。
在這種態勢下,蜀軍即使有9萬人馬,也必須分兵,假使一分為二,以魏軍的野戰能力足可和蜀軍較量。
可魏軍有沒有可能派5萬人以上的兵力來援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魏軍戰區的總兵力不過7萬人,最起碼應該留下一倍於趙雲的兵力與其周旋。否則,被搗毀了後
綜上所述,蜀軍對魏軍來援的兵力合理判斷應在3萬——5萬人之間。
在這個判斷的具體人數上,諸葛先生是否出現了誤判。
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比較大。
這可以從派給馬謖的兵力得到驗證。
現在對馬謖所帶之兵力有兩種說法:
1、1萬人;
2、2.5萬人。
但這兩種說法都查無實據。可是沒有高於這個人數的說法。
假如1萬人是事實,那麼可以肯定是孔明對魏軍來援兵力發生了誤判。
因為,依據軍事常識,阻擊五倍於我的敵軍,即使藉助有利地形,其阻擊持續的時間是可以計算出大致的范圍。如果阻擊不是以全軍覆沒為代價,那就必須准備預備隊。
現代中國戰爭中最著名的阻擊戰役是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預備隊的投入時機起到關鍵作用。
如果第二種說法成立,那就說明諸葛亮正確地判斷出了魏軍的兵力。他要的是時間,我想他的命令是:不計任何代價阻擊敵軍,直至魏延攻下五郡,合兵一處,與魏軍主力在街亭一線進行決戰。
蜀方打亂了整體部署,勢必形成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現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如果諸葛亮派給馬謖的是一萬人,就可以斷定他對魏軍的來援兵力發生了誤判,他的判斷應當是3萬人,目的是在街亭一線阻擊魏軍,直至魏延攻下五郡。
那麼,街亭失敗的責任主要在諸葛亮,而非馬謖。
因為馬謖即使扎營於道,也很難全身而退,其結果很可能是全軍覆沒。假使他有骨氣,也能殺身成仁,不損英名。
2、如果諸葛亮派給馬謖的是2.5萬人,證明他對魏軍來援兵力的判斷是正確的,5萬人。而且,他所指定的阻擊地點很可能不在街亭,而是隴抵,因為那裡的地形非常有利於阻擊。
馬謖之所以不能按時到達,導致在街亭倉促應戰,也是他沒有做好預案。
但馬謖作為一方主將,有臨機處置的權力,他本可以用好,但卻以慘敗告終。
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在選擇街亭阻擊戰將領的問題上,是經過眾人激烈討論的結果,他希望給與統兵將領更大的主動權。
他認為,馬謖有著魏延不能比擬的軍事智慧,能夠在復雜局面下,帶領蜀軍全身而退。
我推測,他的最初設想是:
如果派魏延阻援,其結果可能是全軍覆沒或者損失慘重,還有一種可能是魏延從來都沒有服過他,還會做出全軍撤退,將攻打五郡之軍暴露於魏軍前後夾擊之下的舉動。
假使這種局面真的出現,極有可能導致大敗。
因此,他的考慮是讓馬謖用他的智慧和魏軍周旋,盡量拖住敵人,為魏延攻打五郡爭取時間。
一旦攻下五郡,他將親率大軍與魏延合並一處,支援馬謖,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行決戰。
這無疑一著好棋!
可這招看似非常漂亮的好棋,有幾個致命的漏洞。
一、街亭的地形不明;
在正史記載中,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預先告知馬謖地形的只言片語。唯有羅貫中添油加醋地說,孔明曾告訴馬謖扎營於道,馬謖不聽,才導致大敗。
我認為,諸葛亮可能知識靠地圖和幾個偵察兵得知街亭地形的大致情況,他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去親自探查。在地形具體數據不明的情況下,他只有將臨機決斷的權力交給帶兵之將,別無他法。
在他的戰略思想里,穩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寧可將三萬中軍置於祁山,以備不測,也絕不會冒險前往街亭與魏軍決戰。
帶兵去街亭的將領必須符合他的條件,就是能夠運用智慧與敵周旋,千方百計地拖延時間,死死咬住敵人。
魏延雖然身經百戰,但畢竟只會打正規戰,使詐耍滑不是他的長項。
馬謖有著比較深厚的軍事理論基礎,又在自己身邊工作多年,還是新人,有利於培養成自己的死黨。
其實,從實際作戰看,馬謖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
二、預備隊的跟進不夠。
按照正常的軍事部署,應有失敗之後的預案。即在馬謖敗後,須有預備隊隨時補漏,而孔明卻將大軍置於後方,根本來不及救援。也許他是怕孤注一擲後,腹背受敵,不能全身而退。
三、對馬謖真實能力缺乏准確的判斷。
我們可以認真審視一下他所挑選的後繼者,鮮有大器。一者說明他的用人水平有很大問題,二者說明他的魅力和影響力不足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前來加盟.如果說諸葛亮在戰略上有問題,那麼馬謖在具體指揮上是否也存在問題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馬謖所面臨的局勢是:
1、人數占絕對劣勢,不管是1萬人,還是2.5萬人,都比魏軍5萬人少了很多;
2、地形優勢不大。根據我前面的分析,街亭的地形不適合阻擊,如果扎營於道,則等同於野戰;
3、時間倉促,准備期短。按照分析,蜀軍只比魏軍早兩天到達街亭,這個時間不可能在1.5公里寬的正面修築防禦工事。
4、對方的將領是個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的老江湖。
5、對方士兵主力多是戰斗經驗豐富的老兵。
6、己方士兵大多數是沒打過仗的新兵。
這種局勢下,正常的應對辦法是什麼呢?
一、將主力扎營於道。
這個方法已分析過,蜀軍以少於魏軍一倍的兵力,在平地上打阻擊,其結果是可以預料的:損失慘重或者全軍覆沒。馬謖極有可能隻身逃回,或是殺身成仁。
二、利用各種辦法騷擾,拖住魏軍,以爭取時間。
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也是馬謖所想表現的。
按照人才類型說,馬謖有這個素質,他是屬於智慧型的將領。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他的方案總體上是很有特點的,可在計算上有著不可饒恕的缺陷。
我認為,馬謖的分析是這樣的:
一、既然地形不利於阻擊,那就索性將主力放在南山上,而將少量兵力置於道上。他認為這樣做,非常巧妙。
因為魏軍如果不理南山之軍,沖破蜀軍在道中的阻礙,直進祁山腹地,馬謖可以自南山掐斷魏軍水源,截住魏軍後路,魏延和諸葛亮可率六萬大軍將魏軍在合適的戰場阻住,與馬謖前後夾擊。
那時,魏軍既無水源,又腹背受敵,難受之極,況又無生力軍可救援。
即使不全軍覆沒,也將損失慘重。
二、待魏軍半渡而擊之,打他個措手不及。
這樣既可滅魏軍士氣,又可打亂其部署,可謂一舉兩得。
三、如果敵人因顧忌南山的蜀軍而不敢沖過街亭,那麼必然攻山。按照南山的地形情況,可謂是易守難攻。正面只能展開30人,仰角很大,沖擊距離又過長。蜀軍只需要站在山頭向下射箭,就完全可以拖住魏軍,使其難以動彈。為諸葛亮的主力爭取時間。
從構想思路上開看,這無疑是一著妙棋,可謂一舉三得。
但有一點非常致命,就是這一計劃完全依附於南山之軍不敗的基礎上。
如果南山之軍失敗,被敵人轟下山,有沒有預案呢?
也可能有,但馬謖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實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馬謖沒有帶過這批兵,將士對其指揮能力心存疑慮,一遇敗陣就失去信心。更經不住魏軍在山下喊:「繳槍不殺!」。
我想,蜀軍肯定沒有進行過憶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士兵的戰斗意志不夠堅決。
換句話說,他連張靈甫的一半能力都沒有。老張同志尚能缺水斷糧、重兵圍困的情況下,堅守四天。
而且74軍幾乎全軍覆沒,兩萬八千多人,只俘虜了幾千人,大部分被擊斃。
馬謖就沒人服,換句話說,他的群眾基礎太差,難以服眾。
這說明孔明在用人的問題上,存在著重大缺陷。
正確的用法是先讓其在小部隊中接受鍛煉,逐漸建立威信後,再委以大任。
其實,馬謖是個好苗,可惜孔明用得太狠,導致其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害了他!
馬謖的致命錯誤是:
一、南山雖險,卻缺乏水源。
魏軍可以圍而不攻,待其水竭時,瓦解其軍心。只要全軍一起吶喊,指明生路,意志不堅定的蜀軍肯定有把持不住者,當一個帶頭下山投降,一定有效仿者,再以他們為說服者,不用費多少事,就能將南山之軍徹底擊潰。
至於王平阻擋於道上的2000人,只需派兵監視,不足為慮。
二、分兵阻敵,分散了力量,失去局部優勢。
馬謖將兵力一分為三,使本來就少兵力更加捉襟見肘。
三、南山雖利於防守,卻不利於進攻。
南山的高度過高,從山頂到山腳下,均超出當時的武器射程之外,不利於進攻。
馬謖基於以上的考慮,可能只想到防守,沒想到進攻。因此只在山頂設立了阻擊陣地。
按照當時的武器射程,應在從山腳下到山頂之間,設立多層階梯形縱深阻擊陣地。一則可吸引魏軍進攻,二則可隨時發起進攻,遲滯魏軍的行動。
我們對失街亭的責任做個總結。
一、在街亭附近打阻擊戰的決策是正確的。錯誤的是阻擊地點的選擇。
如果孔明勘察過地形以後,告訴馬謖扎營於道,那主要責任應該由諸葛亮來負。
如果諸葛先生明確的告知馬謖,阻擊地點應該在隴抵,馬謖由於未能及時趕到,而被迫選擇了街亭,那麼責任在馬謖。他作為將領,臨機處置出現問題。
二、如果孔明給馬謖一萬人馬,則說明他對魏軍來援兵力判斷錯誤,責任在他;
如果孔明給馬謖2.5萬人,那麼,這些兵力按照他的說法扎營於道,即使全軍覆沒,也能獲取阻擊魏軍的時間,那個時候,魏延已經攻下了五郡,而他也可以率大軍無後顧之憂地出祁山,與魏延合並一處,以6萬生力軍對抗已經精疲力盡且損失較大的魏軍,估計那時的魏軍最多也剩4萬人。蜀軍的勝率很高。
那麼,無論是馬謖戰死,還是戰敗,馬謖無責任。諸葛亮也沒有責任,前提是馬謖要給大軍留下足夠的時間。
三、如果諸葛亮要求馬謖在隴抵打阻擊戰,給了他2.5萬人,並告知他扎營於道,那麼諸葛亮基本沒有責任,而馬謖自作聰明的選擇使蜀軍迅速敗退,沒有給大軍留下足夠的時間,責任在馬謖。
從對街亭之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一、諸葛亮在軍事上缺乏能力,判斷力和應變能力,及戰略構想能力都和歷史上的名將有著不小的差距;
街亭之戰中,首先錯在兵分三路,應分為兩路,一路攻打五郡,或者只派少量兵力監視,而主力至少6萬人則應在街亭附近與魏軍決戰,這樣勝算更大。
其次,即使採取兵分為三的戰略,也要給馬謖足夠的兵力,比如4——5人,那麼,馬謖即使三分兵力,也足可實現戰術意圖。即派3萬人扎營於道,一萬人在南山擾敵,一萬人機動,准備待魏軍半渡而擊之。
最後,他沒有提前詳細地勘察戰場,以便制定合理的作戰方案,造成了自己局面上的被動。到頭來,只能依靠將領的臨機處置。這和林彪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據我所知,林彪在每場戰役前,必親自反復勘察地形,詳細推敲作戰計劃,作為一個四野100萬人的總司令,他甚至可以計算到連一級單位。
每次作戰,他都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二、孔明的用人是一個困擾他一生的大問題。
他對馬謖的弱點看得不夠清楚。也就是說馬謖尚不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正確的用法應是派一位有經驗的將領前往,而馬謖幫著出主意,這樣依靠這位將領的威信足可使眾軍在不利的局面下堅持一段時間,不至於迅速潰散。
三、孔明的壓力很大。
雖然有白帝託孤,但無論是荊州派還是益州黨,都沒有從心眼裡服他。因此,街亭戰敗後,他不得不斬馬謖以減輕壓力。
這和曹操赤壁戰敗後,沒有處理任何一員將領,而是哭郭嘉。有著很大的區別。
其實,曹操有很多理由可以歸罪於任何一個下屬,比如軍醫治病不力、將領無能、謀士無策等。
他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殺很多人。
但他沒有。而諸葛亮卻殺了馬謖。
㈢ 失街亭中諸葛亮和馬謖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諸葛亮:
能夠在戰敗後承擔大部分主要責任,並且能夠公平處置戰後事宜,賞罰分明,特別是能夠下決心殺死和他交情頗深的馬謖,更說明了他治軍紀律嚴明。但在之前無視先帝之言而任用馬謖,是他的一大失誤,因此失街亭有孔明一份責任。
諸葛亮本來想通過街亭之戰,給馬謖提高軍中威望,好順利的繼承他的事業。可是人性確實經不起考驗,給他點顏色他就想開染坊,馬謖這個人稍微一點自由,他就想自作主張,結果不僅自己把自己給玩完了,也破壞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
馬謖:
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空讀兵書而不能善用,導致街亭之失。馬謖要承擔失街亭的主要責任。雖然如此,但馬謖在事後能夠不逃避,而是面對了即將到來的處罰,可見他也是很有勇氣的一個人。
馬謖哭著說,丞相待我如何父子,我也把丞相當作是父親,我的死罪不能逃脫我知道,我只是希望丞相思念能大舜殺珪用禹的大義,我也就死而無憾了。說完就放聲大哭。
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之戰乃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頗為決定性的戰役,馬謖失街亭導致了諸葛亮此前謀略全盤落空,進退無據下第一次北伐也就無從展開了,因此諸葛亮只得揮淚斬馬謖。
應當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給曹魏造成了不小的震盪,一出手便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水曹魏,更是引得魏明帝曹叡親自前往督戰。
原本諸葛亮正攻打祁山,眾人皆建議魏延、吳懿來擔任先鋒以防萬一,而諸葛亮卻任命了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在軍事重地街亭防禦張郃,然而馬謖既偏離了水源又登南山放棄了山下城鎮,導致蜀軍被圍潰不成軍,要不是王平鳴鼓自守給張郃擺了一道「空城計」,或許敗軍更難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