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清紅木傢具類別及其風格和特點介紹
明清紅木傢具所說的紅木,並不是某一種特定的樹種,而是自從明清來,對珍稀的有隻硬木製成的傢具的統稱。確切的來說,「紅木」包括了八類優質的木材品種,包括紫檀木、花梨木、香枝木、黑酸枝木、紅酸枝木、烏木、條紋烏木和雞翅木。並且,一定要是這八類木材的心材,也就是其樹木的中心所製成的傢具才能成為明清紅木傢具。
明清紅木傢具介紹
明清紅木傢具分為明代紅木傢具和清代紅木傢具,兩個種類都格局風格、自成一派。簡單來說,明代紅木傢具風格簡潔明快,講究精密的工藝和典雅的風格。工藝中兼具活潑和質朴,意味里即高雅又含蓄,可謂是傢具製作的最高境界。
而清代紅木傢具則長於曲折的造型和復雜的結構,多施以細膩的雕刻和巧妙的設計,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清代時紅木傢具製作的技藝已經達到了巔峰,在清初、乾隆、嘉慶、晚清使其都有具有自己時代特色的紅木傢具風格。
從明清紅木傢具風格的比較下就可以看出,明代紅木傢具注重的是實用性,而清代紅木傢具重視觀賞性。明代紅木傢具整體圓潤大方,給人以十分舒適的使用體驗。且明代紅木傢具多經精細的打磨,整體明亮柔美,手感特別的舒適溫和。換句話說,明代紅木傢具「在意而不在形」。與之相對,清代紅木傢具自然是「在形而不在意了」,清代紅木傢具造型多厚重龐大,給人一種沉重的視覺沖擊。並且大多採用各種工藝進行雕刻、設計、鑲嵌等等,而繁縟的供需的代價就是粗製濫造。因此清代紅木傢具質量上大多粗製濫造,顯得華而不實。
而明清紅木傢具還可以按照地域風格細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廣式、蘇式和京式,三大派別都在其基礎上各自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其中以廣式清代紅木傢具最為突出。
明清紅木傢具鑒定
1、看造型是否優美。古人的器具能流傳至今,那肯定是精品,因此品相必定優美,結構與比例協調。現代仿造品無論怎麼仿,也達不到真品的藝術高度。
2、看有沒有機器加工的痕跡。現在無論什麼傢具廠,總離不開機器,如果某些部件規格與尺寸出奇一致,桿件特別圓,刻線特別直,那就要考慮是不是現代仿造品。
3、看木材的陳舊程度。越舊的木材,氧化度越高,里層木材的顏色也會變深。而仿造品木材的里層顏色偏向新木色,雖然有的廠商會進行染色處理,但細心也會看得清。
4、看木材的品質。古舊傢具如果選用的是紫檀木之類的名貴品種,雖然器具外表看起來可能同樣纖細光滑,但在重量上,一般的仿品卻總是無法企及。
5、看出自何處。古舊傢具有地域風格,如南方紅木傢具喜好嵌雲石,如果在北方出現這種傢具,那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明清紅木傢具的風格和特點
明代傢具:明代傢具造型簡潔,結構合理,工藝精密,風格典雅,為傢具的最高境界,明代傢具一般不髹漆,只在外表施以透明的蠟,工藝簡潔而活潑,質朴,不但富有流暢,雋永的線條美,還給人以含蓄,高雅的意蘊美。
清代傢具:清代傢具結構復雜,造型曲折,雕刻細膩,給人豪華尊貴,富麗堂皇,氣派的感覺。清代傢具的發展有4個階段,分別為清初,乾隆,嘉慶,晚清。
清代創造了繁華穩重富麗堂皇的家格式,其風格造型與明代傢具截然不同,用材厚重,尺寸也較寬大,與明式傢具的樸素大方,舒適形成鮮明的對比。
由此可見,明式傢具注重於實用,舒適,色澤協調沉靜,園順的體質經過打磨髹飾以後,不僅鋥瑩明亮,而且手感特別柔美。清代傢具則較多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且採用多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各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粗製濫造,華而不實。清代傢具以廣州(廣式),蘇州(蘇式),北京(京式)製作的最出名,各代表一方的風格,被稱為清代傢具三大名作,其中以廣州產品最為突出。
廣式紅木傢具特點為用料粗大,甚至使用十分昂貴的大料,但其原則為不摻別的木料,因此廣式傢具可謂是「財大氣粗」的代表。廣式紅木傢具的花紋雕刻很大程度上受到歐式風格的印象,紋飾精美,最具收藏價值。而著名的明式傢具就是以蘇式傢具為主,其體形輕巧,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清秀,與廣式紅木傢具大相徑庭。京式紅木傢具風格則取兩家之長,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了。以上就是有關明清紅木傢具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B.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C. 中國明清傢具有什麼特點
一、明代傢具特點:
1、精, 即選材精良,製作精湛。明式傢具的用料多採用紫檀、黃花梨、鐵梨木等質地堅硬、紋理細密、色澤深沉的名貴木材。鑒定和辨別是否是明代 傢具,用料的審鑒是至關重要的。
2、巧,即製作精巧,設計巧妙。明代傢具的造型結構,十分重視與廳堂建築相配套,傢具本身的整體配置也主次井然,陳列在廳堂里有裝飾環境、填補空間的巧妙作用。
3、簡,即是造型簡練,線條流暢。明式傢具的造型雖式樣紛呈,常有變化,但有一個基點,即是簡練。幾根線條和組合造型,給人以靜而美,簡而穩,疏朗而空靈的藝術效果。
4、雅,即是風格清新,素雅端莊。雅,是一種文化,一種美的境界。明代文士崇尚「雅」,官宦富賈也附庸「雅」,工匠們也迎合文人們的雅趣,所以形成了明式傢具「雅」的品性。雅在傢具上的體現,即是造型上的簡練,裝飾上的樸素,色澤上的清新自然,而無矯揉造作之弊。
二、清代傢具特點:
1、前清時期,造型上不似中期那麼渾厚、凝重,裝飾上不似中期那麼繁縟富麗,用材也不似中期那麼寬綽,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
2、造型上渾厚、莊重。
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的太師椅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其它如桌、案、凳等傢具,也可看出這些特點。
3、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雕、嵌、描金兼取並用,常見通體裝飾,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
D. 清代出現的四大流派傢具是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四大流派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一、廣式傢具
廣式傢具分為明式和清式。明代廣式傢具主要盛產於廣西,清代廣式傢具主要盛產於廣東。廣西的鐵力木傢具普遍都比較早,明代的佔多數。做工都很朴實、大氣。廣西是鐵力木的故鄉,在硬木中鐵力木是長得比較高大的,因而其傢具用料一般都比較大。用料碩大是廣西和廣東傢具的一個共同特點。不管傢具腿部彎曲度有多大,都是用一塊整料鎪挖出來的,不用去拼接。所以廣式傢具顯得特別的敦實。廣西傢具很少雕刻花紋,即使刻有花紋也和當地特產有關系,比如大象圖案等等。廣東接受西洋文化比較早、比較多,所以廣東傢具紋飾善用西洋花紋。西洋花紋一般分為路易十四式和路易十五式。一般只要是用料粗大、雕刻有西洋花紋的基本上都是廣東傢具。廣東傢具的雕刻一般模仿西洋建築的形制,所以雕刻得比較深,磨得比較光,生動傳神。
二、蘇式傢具
蘇式傢具是指長江中下游一帶所生產的傢具。蘇式傢具形成較早,舉世聞名的明式傢具即以蘇式傢具為主。它以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用料講究、結構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點,以及樸素、大方的格調博得世人贊賞。進入清代以後,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蘇式傢具的風格也開始向華而不實的方面轉變。
蘇式傢具的一個特點是節省木材,這是他們的傳統,從明到清一直如此。做一件廣式傢具的料,拿到蘇州去則可做3件。為了節省木料,清代蘇式傢具的暗處構件還常以雜木代替,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器物裡面的穿帶上。從明清兩代的蘇式傢具看,十有八九都有這種現象。蘇式傢具里側都作油漆處理,目的在於避免受潮變形,同時也有遮醜的作用。
蘇式傢具的另一特點是用傳統圖案裝飾,比較守舊。其圖案以松、竹、梅、山石、花鳥、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為主;其次是海水江崖、海水雲龍、龍戲珠、龍鳳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諧音寓意一句吉祥語。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
三、京式傢具
京式傢具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廣式傢具用料太大,蘇式傢具用料太小。京式傢具因為源於皇宮,所以皇帝要求用料不能小氣,不能摳摳搜搜的,但是也不能浪費,要節儉。所以京式傢具用料比廣式的小,但比蘇式的大。由於京式傢具具有某種特殊的涵義以及受到各種古物紋飾的影響,所以裝飾圖案也富有個性,比如龍紋、鳳紋、戰國紋飾、玉器紋飾、青銅器紋飾等等。清宮傢具造辦處的工匠來自全國各地,但多數來自江南一帶,而廣東的木匠技藝更勝一籌,所以就單獨有廣式傢具製作小隊。清宮的傢具在製作之前都有畫稿,也就是畫大樣。一般樣稿由蘇州木匠畫,蘇州木匠畫的樣稿秀氣、漂亮,畫完了由廣東木匠去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句俗語:「蘇州樣,廣東匠。」所以製作出來的京式傢具就是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皇宮造辦處製作的傢具在清代中期是京式傢具的代表,到了清代後期至民國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京式傢具以北京龍勝城傢具為代表。在明式傢具向清式傢具的轉變過程中,轉折點在雍正一朝。雍正登基後坊間一直流傳關於他篡位的蜚語,雍正帝為了轉移矛盾和扭轉不利因素,就搬出了祥瑞。比如傳說在沈陽努爾哈赤的墓冢上長出了靈芝草,雍正帝正好拿此事大做文章,向天下人宣告是自己祖宗的陰德顯靈,以示自己當皇帝的正統。因此京式傢具的祥瑞裝飾圖案至雍正朝也發展到極致,明式傢具也自此正式宣告向清式傢具轉變。
四、晉式傢具
晉式傢具以山西平遙為代表。大漆螺鈿是晉做傢具的典型特點。在山西和陝西北部,傢具製作成毛坯之後,直接在毛坯上塗生漆,再糊上麻布,然後再用木板壓麻布,讓生漆從麻布眼裡滲透出來,使得麻布完全埋在生漆里,自然風干之後,表面非常堅硬,再在上面塗上漆灰泥。一般都是把磚頭砸碎,研成細微的粉末狀,和清漆調和,然後塗在傢具的表面,大約1毫米厚。要塗兩遍,第一遍是中灰,第二遍是細灰,如果是女孩子用的首飾盒或者裝珍貴東西的盒子,那就要用鹿角灰或牛骨灰。把鹿角或牛骨燒成灰,再調和清漆,那是很黏很細的。塗在盒子表面後給人的感覺就和現在的塑料一樣,又硬、又細,還沒有紋理。當然,塗一般傢具還是用磚灰,要上三遍大漆,橫一遍,豎一遍,再橫一遍。如果要鑲嵌螺鈿,在生漆未乾的時候,趁著那個黏勁,將磨好的螺鈿或者玉等其他鑲嵌物粘在漆上。
晉式傢具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山西地面保存的古建築多,寺廟也很多。晉式傢具的腿部多採用香爐腿樣式。晉式傢具雕刻紋飾善用卷草,這種卷草實際上是山西當地一種名叫金銀花的植物。
E. 明清傢具特點比較
明清傢具
古典傢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傢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於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人類使用傢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完整的傢具遺存屬戰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傢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製品。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傢具一般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櫥櫃類和其它雜項類。
一、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1. 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傢具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3. 漆木傢具
漆木傢具是中國傳統傢具的另一大類,也屬漆器的一類。它是以木材做胎骨,外面上漆,是木工和漆工的聯合作品。明清時代中國的漆工藝非常發達,各種技法齊備,用於傢具髹飾,或單色純正,或五彩繽紛,形成絢麗奪目的裝飾效果。
二、 明清傢具的用材
明清傢具所用石材、金屬飾件,選材考究,製作精良,頗富特色,對傢具的裝飾起了烘雲托月的美妙效果。
1.優質木材
明清傢具所用木材多產自熱帶,質地堅硬,色澤紋理優美,可分為硬木和非硬木兩類。紫檀、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烏木等屬硬木,楠木、櫸木、樟木、黃楊木等為非硬木。這里簡要介紹如下幾種:
紫檀木
主要出產於印度及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地,我國湖南、廣東、雲南有少量出產。紫檀材質緻密堅硬,密度較大,入水則沉色調呈紫黑似犀角色,紋理纖細浮動,有不規則的牛毛紋,微有芳香。明清兩代主要用於製作高級傢具和精巧器物。紫檀傢具深沉古雅,利用其自然特點,採用光素手法,不事雕飾,表現出莊重大方、沉靜古樸的氣質風度。紫檀有新老之分,新者色紅,老者色紫,水浸老者不掉色,新者掉色,用於區分新老紫檀。
花梨木
花梨也有新老之分,老花梨又稱黃花梨,主要產於海南島,木色從橙黃到紫赤都有,質地堅硬,紋理清晰美觀,有悅人的香氣。新花梨木質較疏鬆,木色赤黃,呈條紋,無光澤,無香氣,紋理色澤較老花梨差異明顯。由於黃花梨紋理華美,色彩明快,材料較大,是明及清前期高級傢具的主要用材。明清兩代製作的黃花梨傢具,充分發揮其木質本身紋理的自然美,大多採用素光手法而不加雕飾,顯得簡練、優美。
雞翅木
老雞翅木紋理緻密細膩,紫褐色相間成紋,具有禽鳥羽毛一般美麗的花紋,尤其是縱斷面,具有光澤和深淺變化,細看猶如雞的翅膀纖毛浮動,雞翅木即由此得名。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且呆滯缺少變化。
紅木
主要產於印度,我國廣東、雲南幾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現代最常見的名貴硬木。老紅木近似紫檀,木色深紅或黑紅色,少數有黑色斑點,紋理戲迷光滑,並有輕微香氣。新紅木顏色赭黃,有花紋,外觀似黃花梨。新紅木經生漆處理後顏色變深,頗似老紅木,但與老紅木不同。老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深,而新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淺。清乾隆以後的高級傢具多數為紅木。
2.石材
通常製成板材,用於桌案面心、插屏、屏風或羅漢床的屏心、櫃門的門心、坐墩的面心、椅子靠背等,清式傢具使用石材較多,廣式傢具的坐具用石材做面心的更多。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斑石、紫石、青石、白石、綠石及黃石等。石材的選擇上以自然形成的山川煙雲圖案為上品,力求體現山水畫中水墨氤氳的藝術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3.金屬飾件
明清傢具常用金屬飾件,如櫃、箱、櫥、椅及屏風等傢具尤為多見,名目繁多,如合頁、面頁、吊牌、包角、鎖插等,造型各異。飾件上採用鏨花、鎏金、錘合等技法,製作出各種花紋,燦爛華美。金屬飾件的設計與傢具的整體造型及雕飾密切相關,充分反映出明清傢具在結構、裝飾與實用三者關繫上相當成熟的藝術處理手法。這些具有藝術創意的金屬飾件,有的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有的對傢具起到保護加固的作用,同時為傢具添光加彩。光彩奪目的金屬飾件與天然的木質紋理形成不同色彩、不同質感的鮮明對比,相得益彰,使明清傢具更臻與完美。
三、 明清傢具的主要產地極其風格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州、揚州、山西等地區。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其中以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作」、「廣作」和「京作」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1.蘇作傢具
是指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蘇作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名揚中外的明式傢具即以蘇作傢具為主。明代蘇作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不及他們從與充裕,表現為用材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往往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相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作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魚草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2.廣作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作傢具。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通道,同時兩廣有時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作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較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3.京作傢具
京作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作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一種擺設,這是京作傢具最大的遺憾。
F. 寫論文 求思路提示
中國古代的傢具設計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說神家氏設計發明了最早的床、席,有虞氏發明了最早的桌—— 俎。古代傢具主要以竹、木為材料,由於竹木易於毀壞和腐爛,因此,迄今出土的古代傢具甚少。商周的青銅器中有不少雕飾精美的俎、禁之類的傢具。另外從象形的甲骨文字推測,床、幾、案類的傢具有周代已經廣為應用。春秋戰國時期,銅制和漆木傢具的設計製作達到相當的水平。例如1978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戰國時期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便是早期銅制傢具中的一件珍品。又如湖北江陵出土的彩漆木雕禽獸座屏,河南信陽出土的漆幾、卧榻式木床等漆木傢具,亦堪稱早期傢具設計中的精巧之作。這些遺存的早期傢具造型古拙,裝飾繁縟,通常運用漆、繪、雕等多種裝飾手法,裝飾色彩華麗,紋飾豐富,雕飾精緻,是具有很高藝術性、技巧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佳作。
傢具設計主要是隨人們的生活方式、起居習慣的變化而逐步發展變化的。自商、周至三國時期,跪坐是人們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相應形成了矩型的傢具設計,席與床(又稱榻)是當時室內陳設的最主要因素。直到漢朝時期,床、幾、案、衣架等傢具都還是低矮,屏風多置於床上。至東漢時期,高形可折疊的胡床(宋以後稱交椅或太師椅)自西域傳入中原。自此以後,垂足而坐的習慣逐漸增加。南北朝時期胡床逐漸普及民間,並且出現了其它各種形式的高坐具,如扶手椅、圓凳、方凳等。床、榻亦增高加大,有的上部還設床頂,四周圍置可拆卸的矮屏,下部多以壺門裝飾。床上除了有供倚靠的長幾和半圓形憑同(又稱曲幾)以外,還出現了作為倚躺埋腰之用的隱囊。
隋唐時期,垂足而坐與席地而坐的習慣同時存在,出現了高矮型傢具並用的局面,總的趨勢是由上層階級帶動民間向垂足而坐和高型傢具過渡。這一時期的高型傢具有各類桌、案、凳、椅和床。後世所用傢具類型已基本具備。傢具的造型簡潔實用,樸素大方,結構趨於合理的簡化,嵌鈿及各種裝飾工藝被進一步運用到傢具上。高型傢具經五代至宋代已日趨定型化,並且衍化出了高幾、琴桌和床上小炕桌等新的傢具的式樣。魏晉以來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至宋代已完全普及於民間,一般百姓家庭亦已使用高型傢具。宋代傢具的結構與造型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仿古建築的樑柱式框架結構代替了隋唐流行的箱式壺門結構,裝飾線腳大量出現,加上牙條等裝飾附件的應用,傢具腿部線條與斷面的多樣化處理,使宋代傢具的外觀造型頗為美觀,風格清秀而不繁瑣,樸素而不粗陋,實用功能和外觀形式達到高度的統一,為明清傢具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代是傢具設計的輝煌時期。由於宮殿、民居、園林等建築的大量興建,作為主要室內陳設品有傢具的需求也相應大增。鄭和下西洋以後,我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大量熱帶優質木材不斷輸入中國。當時的木工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種類繁多,加工便利,而且木工技術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出現了諸如《魯班經》、《 飾錄》、《遵生八 》、《三才圖繪》等有關木作工程技術的著作。這些因素都推動了明代傢具設計不斷發展並達到歷史的頂峰。明代傢具種類繁多,用材考究,設計巧妙,製作精美,形成別具一格的設計特色,被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的種類主要有椅凳、幾案、櫥櫃、床榻、台桌、屏座等六大類。不同的建築空間配置不同的傢具,一般廳堂、卧屏座等六大類。不同的建築空間配置不同的傢具,一般廳堂、卧室、書齋等都相應有幾種常用的傢具配置,並且還出現了成套傢具的設計。明式傢具採用的材料有紫檀、紅木、花梨木、雞翅木、楠木、鐵梨大、癭木、烏木、黃楊木、椐木等優質硬木。明式傢具的設計特色:一是注重結構美。不用膠和釘,主要用榫卯結構,不同的部位採用不同的榫卯。二是注重材質美。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澤和紋理,不加遮飾,色澤深沉雅緻,木紋自然優美,質感堅致細膩。三是注重造型美。造型渾厚冼練,穩重大方,比例適度,線條流利。四是注重裝飾美。裝飾簡潔,不事繁瑣雕琢,裝飾線腳簡練細致,朴實無華。加上製作非常精工,一線一面、曲直轉折均一絲不苛,嚴謹准確,致使明式傢具顯得格外雋永古雅、優美舒適、純朴大方,實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完善統一,被譽為我國傢具設計史上的頂峰傑作。明式傢具不止是中國傢具民族形式的典範和代表,在世界傢具設計史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
清代傢具在結構和造型設計上基本繼承了明式傢具的傳統,體量顯得更加龐大厚重,出現了組合櫃、可折疊與拆裝桌椅等新式傢具。而在裝飾設計上,宮庭與達官顯貴使用的傢具為了追求富麗堂皇、華貴氣派的效果,濫用雕鏤、鑲嵌、彩繪、剔犀、堆漆等多種方法,以及象牙、玉石、陶瓷、螺鈿等多種材料,對傢具進行不厭其煩的裝飾,往往只重技巧,忽略效果,繁瑣堆砌,以致破壞了傢具的整體美少有此種弊病。清式傢具以蘇作、廣作和京作為代表,被稱為清代傢具三大名作,造型與裝飾設計各具地方特色,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
崇尚自然、「順物自然」、反璞歸真是中國工藝設計中所遵循的原則之一。凡事求其天然本質,而無附加之華飾,即為朴,無巧美,即為拙,也是老莊哲學的核心內容。如莊子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既雕既琢,復歸於朴」。順應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發展和表現,反對一切人為的加工製作,這種非藝術思想,雖然不符合人的本性,但從審美價值方面看,莊子這種崇尚自然,主張無裝飾的樸素美,其美學理想,又是十分深刻的。它切人了藝術把握世界的最神聖的理想之地,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天然之聖境,是一種得於自然又超乎於自然的審美體驗。
「器完不飾」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中:「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土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經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在這里「器完而不飾」意為不作多餘無謂的修飾、不虛飾無用之物,目的是提倡樸素平實的民風,它是從國家治理方略層面探討「器」與「飾」的關系的。
人原本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並依賴大自然的環境而生衍繁殖。因此,先民們在進行一些工藝設計的創造活動中,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設計作品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協調與共生。自古以來,設計與自然之間從來都是緊密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