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知否:華蘭出嫁十里紅妝,明蘭的陪嫁到底有多少
宋朝有厚嫁之風,女兒出嫁,娘家要備下一筆厚厚的嫁妝。有俗語說:家有五女,賊盜不過其門。意思就是說,誰家要生了五個女兒,光是陪嫁這一項就能讓一個家庭破產,連賊都不願惦記。《知否》開場是袁盛兩家文定之喜。外屋賓客如雲,席面好不熱鬧,內宅盛家祖母與華蘭談心。祖母說到:你的性格最是和順,又堅韌有盤算,我是放心的,但嫁妝壓箱底,還是越多越好。
就說這明蘭的陪嫁得多大一間屋子來裝?當然,作為當朝新貴,顧廷燁備下的婚房也是大到驚人了。可以說,盛家三姐妹里,明蘭的陪嫁最是豐厚。嫁妝的確重要,但豐厚的嫁妝委實不能等同於幸福的婚姻。十里紅妝的華蘭苦熬十餘年,才得以真正過上美滿的小日子,而明蘭婆婆白氏雖有萬貫陪嫁傍身卻只落得個一屍兩命的悲慘結局,真正能如海氏自新婚便是幸福美滿的有幾人?說起來,嫁妝重要,運氣也重要,更重要的是婚後的經營。
⑵ 知否:林小娘想給墨蘭陪嫁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土豪
說起《知否》這部電視劇,可能更多的人耳熟能詳的是才智過人的明蘭,卻知道墨蘭並且喜歡她的觀眾很少吧。我們今天來看看林小娘給墨蘭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麼豪氣呢。林小娘為了女兒的嫁妝也是煞費苦心,自己沒有多少私產,還想要女兒嫁得好,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可憐天下父母心。古代中經常使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來形容嫁妝的豐厚,古代男女雙方結親,為了不被說成是家裡賣女兒,通常在結婚的時候為女兒准備很多日常所需的用品,比如被褥,傢具,器皿之類的,在古代也會送一些田地,金銀珠寶等作為女兒的嫁妝,
不然,嫁妝少了,就感覺自己不被娘家重視,而且自己也底氣不足,容易被人欺負。所以林小娘才會不擇手段地給老爺出計謀,給自己的女兒爭取豐厚的嫁妝,愛確實很偉大,卻也很自私,所以墨蘭也是個善用手段的女子呢!
⑶ 《知否》里的哪幾把中式椅美得經典
官帽椅的形態雋永大方,優雅端莊,它的身上蘊含了一種儒雅的文人氣質。
這是一把由古代文人們親自參與設計的椅子,從細節到造型,都處處展現著文人墨客的風骨和姿態,所以從頭到腳都散發著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除了曲線柔婉,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構件細。椅子通身細、圓、彎的構件,其實才是工藝和壕氣的體現。耗工耗料不說,細細的圓材也非尋常木料就可以的,只有優良的硬木才能在承重力和耐磨力等方面給出最優解。 首先椅子的靠背和後腿上截部分的彎曲曲線保持一致,呈優雅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S”形曲線,加上搭腦部分的彎轉,挺拔和柔美就結合在了一起。
然後扶手的曲線也很好看,先向外彎再收斂進來,最後又彎向外,這小小的三處彎曲,分別是為了加大座椅空間、便於搭手、便於就坐或站立,可見匠人巧思。扶手下面,聯幫棍、鵝脖、券口牙子,流暢的曲線和扶手搭腦相呼應,方中帶圓,渾然一體,和諧而優雅,平穩中間風骨。
整把椅子都是素雅的光面,最大限度地展示木材的紋理美,僅在背板和券口牙子處有一點雕花,沒有多餘堆砌的雕飾,也正是文人風骨清雅的體現。
⑷ 《知否》中林小娘想給墨蘭陪嫁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土豪
華蘭能「十里紅妝」出嫁,那是因為大娘子拿出了自己的錢給女兒貼補,還有老太太私下給了華蘭不少嫁妝,看這一箱子金銀珠寶和一箱子銀票,都是祖母貼給大孫女的。加上盛家比伯爵府的門第要低,當然就要多用點錢財充場面。那麼這個讓女子出嫁氣場倍增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麼土豪呢?能讓沒腦子的大豬蹄子都厭棄了林小娘,這肯定不是個小數目。
大娘子娘家的官位比盛家要高,收入也更高,為了讓這個嫡女過的舒服,怕是二十里的紅妝也給的了。這才能給華蘭出嫁貼補出「十里紅妝」的規模。而林小娘的娘家早已敗落,跟著盛紘簡直就是從地獄到了天堂,全靠夫家的憐惜才有了點小產業,哪裡能貼給墨蘭這么多嫁妝來彌補門第的差距呢?
⑸ 《知否》:明蘭、華蘭、墨蘭和如蘭嫁妝大比拼,誰的寒酸誰的體面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盛家有四個女兒,嫡出的有盛華蘭、盛如蘭,庶出的有盛墨蘭、盛明蘭,今天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四個女兒的嫁妝,看看古代女兒們的嫁妝里有什麼,比一比她們誰的嫁妝寒酸,誰的嫁妝更體面。
4.如蘭的陪嫁
她的母親奉盛紘之命,大面上的東西,准備的和明蘭一樣。除此之外,她的母親還給在京城買了一座兩進三開的大宅子,當然私底下肯定會比明蘭豐厚一些的。盛老太太照例是1500兩銀子。
至於陪嫁的丫鬟婆子,除了如蘭自己身邊的人以外,王氏給了如蘭一個彩佩,老太太把最老成穩重的翠屏給了如蘭。
而文家的聘禮就比較單薄:一些少許的銀兩和首飾,外加花茶,團圓果,羊鵝,酒壇,木雁外加幾匹好布料。因為文家家底不豐,應該是幾個女兒中聘禮最輕的。
宋朝講究厚嫁,盛家這幾個女兒的陪嫁在今天看來個個都價值不菲,不是我們這些普通百姓能夠拿的出手的,但是因為姐妹嫁的丈夫各不相同,陪嫁也稍微有些不同,明蘭幸運在於盛老太太心疼孫女,顧廷燁出手大方。不過因為顧家本身的地位,就比別人家要高,所以明蘭盡管是庶出,但卻是嫁妝最體面的那一個。
⑹ 宋朝的傢具存世稀少,但其審美為何能做到領先千年
電視劇《知否》的熱播,不僅讓觀眾了解當時的民俗風情,而且其中的傢具也讓我們大開眼界。導演組特地定製了600鍾傢具,按宋朝傢具1:1還原。不過遺憾的是宋朝傢具存世稀少,值得可貴的是他們的審美卻領先千年。
最後宋朝時期,製作傢具的材料已經足夠的多,這也是它能作出好的傢具的原因。在所有的材料中,木材用的最為廣泛,木匠先選用上等的木材,將它褪皮削骨之後,在按照僱主的要求做成傢具的一個模子,刷漆之後等太陽將其曬干,最後再用雕刻機在上面刻上各種各樣的花紋,其中工序繁瑣且精細,而且宋朝沒有機器,這是靠人工來製作,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我們在欣賞這些絕美無論的傢具同時也要懷著敬佩之心去看待製作它們的小人物。
⑺ 知否里顧廷燁和明蘭為什麼吃飯的桌子那麼矮
因為這是一種寫實的手法,然後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的,桌子那個時代是宋朝描寫的是宋朝的一個景象。
⑻ 北宋女子進階圖鑒,和趙麗穎一起get宋朝生活美學指南
第1則
場景布局,宋代風情
從拍攝選景到場地布局,《知否》完美地展現了宋代的市井風貌。從大宅府邸到街頭巷瓦,每一幀的畫面都彷彿是一幅幅精美的宋代風情畫。 隨手截張圖,都像是從《清明上河圖》剪下來的一段。
劇中還有很多次宴會的描寫,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 曲水流觴席。
賓客坐在席水的兩側,各色茶點順著水流,流動到每個賓客的面前,整個過程十分優雅。此場景是根據王羲之《蘭亭序》的描述來改編的。
從圖中可以看到盤子是漂浮在水面上,可見盤子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席的首端與末端分別設置了加水點與回水槽,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流水循環系統。
第2則
雨過天青,汝瓷之美
天青色的溫潤,古玉的光澤,是宋徽宗的偏愛,也是《知否》美學設計的選擇。 劇中經常出現的天青色瓷器,便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
宋汝窯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綠綠的, 但宋敢在花花綠綠中提出素樸風格,全世界至今還在仿宋瓷。
冰裂紋,本來是燒壞了,但宋人覺得裡面有種滄桑美,將其叫做開片。他們用不同火溫去燒出開片,本來是敗筆、損壞,在他們眼中卻變成美,這是很特別的宋代美學。
宋徽宗對汝窯極為鍾愛,他曾御批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
第3則
日用傢具,典雅平正
《知否》在傢具方面也是頗為用心,美術指導王競透露,劇里所有的傢具都是根據宋畫中的描述和樣式1:1照著扒下來,畫好設計圖再找工匠定製的。
劇中很多把非常典型的宋朝椅,比如書房裡出現的那把官帽椅,就是這樣追蹤溯源設計出來的。
再比如我們傢具史上經典之作——圈椅,主座是榻,客座就是圈椅。
還有劇中走到哪坐到哪的幾個大人物常坐的交椅,盛家老爺夫人在院子里訓人,就坐了交椅。
還有一把形狀奇特,但是讓人看著就想躺上去的竹編躺椅。這個椅子叫「松年椅」,名字是後人給起的,源自於南宋畫家劉松年的一幅畫《四景山水圖之夏景》。
除了各種經典的椅子之外,劇中也出現過很多個床榻,例如盛老太太的床榻,也是完美地展現了宋代傢具的美感。
第4則
宋朝婚服,紅男綠女
《知否》對劇中人物服飾顏色的搭配,也是符合 歷史 事實的。
宋代衣著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片中除林小娘外,其他人物的衣著顏色大多數均淡雅文靜。
宋代的便裝時興瘦、細、長,宋代無論貴族平民都喜歡穿一件直領對襟的外衣,學名叫褙(bèi)子。
值得一提的是,從宋代開始,紅色和鳳冠霞帔逐漸成為婚服的重要元素。
在色彩方面,宋代早期女性的婚服色彩一般是青綠色,服飾顏色大體上與唐代相同。富貴及仕宦家的女性婚服,大多是銷金裙或段紅長裙,或是紅色大袖。
《知否》中,趙麗穎和馮紹峰飾演的盛明蘭和顧廷燁成婚時的婚服,就是典型的「紅配綠」。
第5則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講了傢具、著裝,我們再來看看宋朝人的生活情調。 在劇集中,盛家祖母請宮里來的孔嬤嬤教三姐妹禮儀規矩,其中涉及到了焚香、插花等技藝。
這源於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的記載: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點出了宋代文人雅緻生活的「四事」或稱「四藝」。此四藝者,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將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藝術的境界。
☑點茶
宋代,點茶法成為 時尚 。《知否》里也專門拍了點茶的方法:將茶壓輾成粉末後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
☑插花
插花成為宋朝 社會 的 時尚 潮流,依然和趙宋皇室脫不開關系。
插花教學中,孔嬤嬤還有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插花是門雅緻、高深的學問。花藝講究外師造化,內發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還能說出幾番哲理來,那便是化境了。配色講究或濃烈,或淡雅,或冷,或暖,或二色互補,或一君一臣……
☑焚香
從解酒安神到熏衣待客,甚至到小憩出行、衣著妝容,宋朝達官顯貴們的府里,可以說是無物不香。
接下來我們說說四藝最後一個——掛畫,「掛畫」最早是指茶會座位旁邊掛的有關於茶的畫作。
演變到宋朝,掛畫改為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鑒賞掛畫也成了文人雅士平時雅集時的一項重要活動。
第5則
投壺馬球,風靡全國
最後說說宋朝的 體育 運動。
第一集,也是此劇的第一個小高潮。講述不懂事的兄弟投壺作賭,即將輸掉盛家大姐聘禮,八歲的盛明蘭挺身而出,險勝對方大哥哥(論輩份是二叔)挽回家族顏面的精彩故事。
投壺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出自「六藝」中的「射」,一直到魏晉時期都還是小眾 游戲 。從唐朝開始風靡全國, 宋朝更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對投壺 游戲 樂此不疲。
馬球始於漢代,並風行於唐代,到了民風開放的北宋時期,馬球場上男子英姿颯爽,女眷在一邊加油助威,更是常見的景象了。
第二個小高潮,在十五集。說的是在家中一直小心翼翼、謹言慎行的明蘭,因同病相憐,為幫閨蜜贏回亡母簪子,不再「守拙」,跨上駿馬,揮桿擊打,玩命勝球的故事。
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
今/日/互/撩/
你對宋代的生活美學怎麼看?
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系作者
火了!《延禧攻略》把它送上熱搜,「鎮魂男神」朱一龍也來神助攻
想要婚禮環節無Bug?先來看看明蘭二叔的標准敬茶范兒
對白茶舍丨一家好玩的互聯網茶館,年輕男女都紛紛來打卡
⑼ 電視劇《知否》,一個五品官,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宅子
影視劇中對故事發生的時代環境以及盛家的家世背景並沒有交代得那麼詳盡。
首先是劇中沒有明確說明故事發生的具體年份,古代的朝代更迭繁多,每一個時期具體的社會環境、物質消費水平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盛家五品官的俸祿也是不得人知的。
其次是劇中也沒有具體談到盛家的家世背景,古代的房產地業都是可以世代繼承的,也許盛家的祖輩非常爭氣,早早地為後代拼搏下殷實的家底,後人也並不揮霍、沒有吃喝嫖賭到典賣家產的地步,那麼盛家繼續住著一個大宅子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大概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吧,用現代的話來說也就是啃老咯。
但其實按照通俗的歷史情況來看,作為一個功績不是很突出的小官員擁有這么大一個宅子算是很罕見的了。
⑽ 《知否》:華蘭出嫁十里紅妝,明蘭的陪嫁到底有多少
宋朝有厚嫁之風,女兒出嫁,娘家要備下一筆厚厚的嫁妝。
有俗語說:家有五女,賊盜不過其門。意思就是說,誰家要生了五個女兒,光是陪嫁就能把家底掏空,連賊都不願惦記。
《知否》開場是袁盛兩家文定之喜。外屋賓客如雲,席面好不熱鬧,內宅盛家祖母與華蘭談心。
祖母說到:你的性格最是和順,又堅韌有盤算,我是放心的,但嫁妝壓箱底,還是越多越好。
到底,祖母給華蘭多少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