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類
1、靠背椅
所謂靠背就是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靠背由一根「搭腦」.兩惻兩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構成。一般是指一切靠背無扶手的椅子的統稱,可分為兩種。
2、燈掛椅
搭腦兩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製燈掛而得名。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基本特點是:圓腿居多,搭腦向兩側挑出,整體簡潔,只做局部裝飾。。明代燈掛椅的造型整體感覺是挺拔向上,簡潔清秀,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點,可以說是明代傢具的代表作。
2、扶手椅
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見的有玫瑰椅和官帽椅,官帽又分為四齣頭官帽椅和南官帽之分。
3、
玫瑰椅
江浙又稱「文椅」,靠背和扶手都較矮,二者高度相差不大,而且與椅盤垂直的一種椅子明代扶手椅中常見的形式,其特點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較細,故予人一種輕便靈巧的感覺。
4、官帽椅
特點是在許多處做曲線處理,椅子「搭腦」正中削出斜坡向兩邊呈八字微下垂後又增起,兩端出頭,形似官帽。
5、屏背椅
指把後背做成屏風式的靠背椅。常見的有「獨屏背」和「三屏式」等,是明式傢具的一種式樣,至清代體形較大的又有稱「太師椅」的。
6、太師椅
太師椅是古傢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於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於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師椅成了一種扶手椅的專稱。
7、圈椅
椅面上安置獨板組成的靠背和扶手。類似小型的圍屏,故稱圍椅。這種坐椅別具一格,傳世實物不多見。是明式椅子的一種變體式樣。
由交椅發展而來。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不像官帽椅似的有梯級式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僅肘部有所依託,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撐。多用圓材,方才少見。扶手一般都出頭,不出頭而與鵝脖相接的也少見。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
8、交椅
明式交椅,上承宋式,可分為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明代交椅以造型優美流暢而著稱,它的椅圈曲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製作工藝考究,通常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雲紋如意頭,端莊凝重。
9、六方椅
椅子的變體做法,往往將座位的前緣加寬後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應的設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稱六方椅,南方稱「六角椅」。
10、禪椅
此椅造型特點一為六方,二為矮腿,雖為罕見,但在明式經典存世器物中,均可尋其淵源。從其造型看,應為事佛之善男信女趺坐修行養性之用具。
為事佛而特別制器,定為財力與情趣兼具之士所為,故禪用之傢具多被人高視之。
11、寶座
寶座不是一般家庭的用具,只有宮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而佛座畢竟和寶座有所不同。多四面裝板,三面透雕。
12、轎椅
轎椅式樣和圈椅相似。惟座面離地很矮,是為了加上底盤,穿上轎桿,抬起來行走用的,也有擺在內室的,但一般靠背後仰角度較大,座心軟,可以單獨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使用。
Ⅱ 梁山好漢常常坐「交椅」,那是什麼傢具
關於「交椅」,在水滸中出現過很多次,基本上就都是山寨頭領做的位子。
漢代以後,有一種高足的坐具,開始從北方胡人傳入中原,即馬扎,也叫杌子,因為是從胡地傳來,所以也叫「胡床」。這里的「床」是指坐具,而不是睡眠用的床。因為「胡床」上面是用繩子穿插起來,形成坐面的,所以也叫 「繩床」。由於「胡床」可以交疊,收攏起來,使用方便,所以軍中常用,帝王將相也很喜歡。
北宋時期,皇帝特別喜歡交椅。辛棄疾在《南渡錄》中說,被金人俘虜後的宋欽宗,曾和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被帶到燕京,兩人曾在一小院子里相遇,並被安排坐在交椅上。
Ⅲ 明式傢具中的椅凳類就有9種,你知道嗎
明至清前期的傢具按照功能加以區分,可以分成椅凳、桌案、床榻和櫃架四類,再將其他小批量的傢具整合成一類,總共有五大類。今天就先講一講椅凳類。
椅凳類包括凳、椅、寶座這三小類。
凳:
1.杌凳
「杌」的本義指的是沒有枝葉的樹,因此杌凳指的便是無靠背坐具。杌凳一般分為無束腰與有束腰兩種,其他的杌凳(比如圓杌凳)傳世太少,可以忽略不計。
無束腰杌凳中,多是在直腿直棖的基本樣式上,進行一些小的改動,比如增加矮老;將直棖改成羅鍋棖;在腿足下端安裝棖子,名叫管腳棖。
有束腰杌凳多為直腿內翻馬蹄,在兩腿之間安置直棖或羅鍋棖。除了直腿之外,也會有三彎腿或鼓腿。有時還會讓腿足落在木架上,木架上還有小足,這種稱為「托泥」。
2.坐墩:
在明至清前期的坐墩上,大多保留著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跡。但是到清中期和晚期,在綉墩上往往難於再找到木腔鼓的痕跡了。
3.交杌:
交杌是東漢時期由西域傳至中土,在此後的千百年來流傳甚廣。在之後,交杌出現了一些衍生品,比如交椅等。
4.長凳:
明清之際,長凳的樣式相當之多。最普遍的便是小條凳,以前農村裡經常可以看見。圖中所示的是桌型結構的二人凳。
椅:
1.靠背椅
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便稱為靠背椅。靠背椅中還有一種面窄而背高的椅子專稱為「燈掛椅」。
2.扶手椅
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除了圈椅與交椅這兩種特例,其餘的都稱為扶手椅。扶手椅又可以細分為三類:玫瑰椅(文椅)、官帽椅、南官帽椅。
3.圈椅
圈椅圓婉柔和,極為美觀,算得上是椅中貴族。圖中所示的金絲楠皇宮椅椅,就是清朝宮廷在圈椅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後形成的精品。
4.交椅
交杌有了靠背之後,便叫做交椅。交椅有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樣式。直後背的靠背類似燈掛椅,圓後背的靠背類似圈椅。
寶座:
寶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寶座多是清式傢具,明式傢具太少,這里只能找到清式的寶座。寶座多有腳踏
Ⅳ 椅子有哪些種類
交椅:起源於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於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這種扶手椅的後背與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後背低,靠窗檯陳設使用時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別致。
靠背椅:椅子沒有扶手的都稱靠背椅。
椅子是一種日常生活傢具,一種有靠背、還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沒有椅子。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
按材質分類:實木椅、玻璃椅、鐵藝椅、塑料椅、布藝椅、皮藝椅、發泡椅等。按使用分類:辦公椅、餐椅、吧椅、休閑椅、躺椅、專用椅等。
Ⅳ 清朝或之前的都行,古代的傢具都分別叫什麼名稱
古代的分類很詳盡。。
案的種類有食案、書案、奏案、氈案、欹案。幾的種類有宴幾、憑幾、炕幾、香幾、蝶幾、花幾、茶幾、案頭幾。寶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悶戶櫥。形體與桌案相仿,面下安抽屜,兩屜稱連二櫥,三屜稱連三櫥,交椅又名「太師椅」.
還有這些。博古架,踏,安,凳,椅,墩,席等 ,包括屏風
中國古代卧具分為四種,它們是榻、羅漢床、架子床和拔步床。
________-------------------------------------------
漢代「床」這個名稱使用范圍更廣,不僅卧具,連坐具也稱床。如梳洗床、火爐床、居床、冊床等。
西漢後期又出現了「榻」的名稱,專指坐具。如今人們習慣上以「床榻」並稱
漢代少數民族的「胡床」,是一種高足坐具;隋朝「胡床」變稱「交床」,唐朝又變稱「繩床」,宋代又變稱「交椅」或「太師椅」。宋代真正的卧具稱「四面床」,大多四面無圍子。遼、金、元時期,床發展成三、四面有圍欄的床榻。
到了明代:1、出現了「架子床」,因為床上有頂架;2、出現了「拔步床」,外形像獨立的小屋子,又稱「八步床」;3、出現了「羅漢床」,是原來漢榻的演變。「羅漢床」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榻,如現代的「沙發」。
清代前期床榻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變化的是用料和工藝,如用材越來越厚實,裝飾越來越華麗。清代的床榻大多採用雕花鑲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鑲嵌的多以玉石、瑪瑙、瓷片、大理石、螺鈿、琺琅、竹木、牙雕等為材料。
Ⅵ 中國古代傢具種類有哪些
中國古典傢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櫃架類、雜項類。
1、椅凳類
漢代之前,人們是沒有坐具,通常採用的以茅草、樹葉、獸皮等製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到一種被稱為胡床的坐具從域外傳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椅凳。後進唐朝的全力發展,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
其中椅子演化為三大種類:凳、椅子、寶座,並又細分成多種名稱和造型:
(1)凳: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
(2)椅:交椅、太師椅、四齣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
(3)寶座。
2、桌案類
桌案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較高,是中國禮儀文化之邦傳承的產物,也是禮儀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中國的古代,對桌案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比如,供桌供案主要應用於敬念仙逝長輩和敬供先人;八仙方桌主要應用於接待重要賓客,例如「請上坐」指的是八仙方桌朝南的左邊位子;圓桌主要應用於家人共餐,一家團圓之意。
按生活習慣和用途,中式桌案類傢具大致分為供桌、方/圓/月牙桌、幾案、其他等。
3、床榻類
床榻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材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珍貴硬質木材所制,如黃花梨、紫檀;另一類為白木材質,此類床榻或髹漆、或貼金、或鑲嵌。
床榻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氏時代,那時還只是專供休息與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後才出現高足坐卧具。「床」與「榻」在席地而坐的時代,是有分工的。床體較大,可為坐具,也為卧具;榻體較小,只用於坐具。
魏晉南北朝以後,榻體增大,床與榻同樣擔負著坐卧兩種功能,因而也就難以截然分清了。習慣上認為:床不僅長,而且寬,主要為卧具。榻身窄而長,可坐可卧。
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典傢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羅漢床、貴妃榻,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時期的遺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羅漢榻、羅漢床、貴妃榻。
4、櫃架類
櫃子的使用大約始於夏商時期,古時的「櫃」,並非我們今天所見之櫃,倒很像我們現在所見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則是專指室內存放東西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最早的櫃子,應該是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們這里說它是箱子,是按現代人的說法,如果按戰國時的稱呼,則應稱為「櫃」。
到了漢代,才有了區別於現今所謂「箱」的小櫃子,櫃呈長方形,下有四足,櫃頂中部有可以開啟的櫃蓋,並裝有暗鎖,櫃身以乳釘作裝飾。到了唐代,就有了較大的櫃,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開始,已有專用的書櫃,櫃身呈方形,正面對開兩門,內裝兩屜分為三格物。一直到明代之後,才創造出許多櫃架類的新品種來。
從功能上區分,中國古典櫃架傢具大致可分為四類:
(1)卧室類:頂箱櫃、官帽櫃等;
(2)書房類:萬曆櫃、網背書架、門書櫃、千秋書架等;
(3) 珍玩類:多寶格、珍寶櫃、博古櫃等;
(4) 廚房類:亮格櫃、碗櫥等。
5、雜項類
按照雜項類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類別」:
(1)置物類:書箱、衣箱、官皮箱、百寶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盤、提盒等;
(2)屏風類:地屏、床屏、梳頭屏、燈屏、掛屏、曲屏風等;
(3)架具類:衣架、面盆架、鏡台、燭台、承足(腳踏)等;
(4)擺件類:筆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煙具、雕件等。
Ⅶ 清代交椅與明式交椅的區別
清代交椅與明式交椅的區別是時代背景和材料工藝。而且明清傢具的品種、造型均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如酒桌、圓靠背交椅等傢具,在明代尚且流行,入清以後就逐漸被淘汰;而式樣莊重的太師椅,則是清式傢具的代表。
又如茶幾,本身就是為適應清式傢具布置方法而產生的品種,多為紅木、新黃花梨製品。未見年代較早的。此外,如折疊椅、折疊香幾等,都是清雍正朝以後出現的新品種。
主要特點:
而在明清兩代均流行的坐墩,在造型上也有明顯不同。明代坐墩多胖而矮,清代的多瘦而高。桌椅的腿足,也經歷了一個由瘦到粗的變化過程。
凡是有前者特徵的桌椅,一般年代都要早於後者。鑒定明清傢具的年代早晚,有時也可根據某些構件來判斷。如明代官帽椅的靠背,基本光素無紋。清代官帽椅的靠背,多為雕花板,素板罕見。
Ⅷ 中式凳子的種類以及特點 四種古式椅子詳解
導語:雖然現在的傢具市場沙發佔了巨大的份額,很多人都選擇在房間的客廳或者卧室放上幾個沙發,因為沙發坐上去更加的舒適,但是也有一些人喜歡中國傳統的凳子,在家裡擺放幾把古風古氣的凳子,也能實現休息放鬆的目的,而且能夠塑造出一種文化的氣息,有一種傳承的意蘊。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中式凳子的種類及特點,以及四種古式凳子。
中式凳子的分類以及特點
1.交椅
最為少見的是交椅,擺放:交椅在廳堂中陳設,以顯著地位,有凌駕四座之勢,俗語有「第一把交椅」之說,說明它的尊貴和崇高。
坐者身份:如果來訪賓客的地位與自己相當,皆是高官顯赫,就只能也以交椅接待。在許多傳世的祖宗畫像中,常可見官員坐在一張披覆椅衣的交椅上,如清早期一張描繪王鏊的畫像中,王鏊即坐在交椅之上;不過交椅在為貴族所喜愛的同時,也因為其方便攜帶和制式優美而備受民眾所喜愛,並將交椅加以修改,相交角度放大,變成躺椅,並名之「醉翁椅」。
2.官帽椅
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種椅具,它的名字很形象,因其形狀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來,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也有人認為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像官帽的展腳(俗稱「紗帽翅」),故有此名。其說似難成立。因官帽椅的進一步區分即有「四齣頭」(搭腦和扶手都出頭)和「南官帽」之別。而所謂「南官帽椅」是四處無一處出頭的。可見名為官帽,並不在搭腦出頭還是不出頭。
坐者身份:官帽椅設計線條優美,坐面寬闊,同時兼有裝飾功能和實用功能,這可能是當時因文人所需要的一種境界而設計的造型,所以它具備了較高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這種椅子在我國的明清時期,民間使用得較為廣泛,而它的風格形成卻是在一千年以前。在中國傳統的古典椅子中,官帽椅以其誇張舒展、體形高大的特點而著稱,所有的椅具當中它的體形是比較高的,然後比較舒展,它的扶手和搭腦都是呈誇張之勢,向外舒展的,所以它的視覺感覺非常舒服;相對於其它傳統的椅子而言,官帽椅子的體積比較大,而城市居住面積又比較狹窄。因此,早期的官帽椅在城市裡的應用沒有農村多。而隨著後來的改進,出現了南官帽椅。
有了南官帽椅以後,四齣頭官帽椅也被稱為北官帽,這兩種名稱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由地域特點決定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官帽椅的後腿和早期官帽椅的前腿均為一木連作,結構非常穩固,南官帽椅沿襲了北官帽椅的這種基本制式,它只做了一個改動,就是將出頭的地方全部改成不出頭,往圓滑過度。改動的時間從有限的資料查詢,應該在晚明以後。擺放:官帽椅是傳統坐具中最為普通和常見的座椅,也是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不論在廳堂,還是在花園戶外,官帽椅以其舒適和優美,既能讓人坐著舒服,又能與室外美景融為一體,應該說是中國傳統坐具中設計最為成功的一種。
3.太師椅
太師椅是古傢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於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於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時,將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
坐者身份:到了清代,太師椅成了一種扶手椅的專稱,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與椅面間成直角,俗稱屏背式,樣子莊重嚴謹,用料厚重,寬大誇張,裝飾繁縟。這些特徵都是為了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經完全脫離了舒適,而趨向於尊嚴;清式太師椅按椅背結構基本上可分為整屏式與三屏式兩種,而且普遍採用靠背與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體自然曲率設計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見。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師椅的製作越來越繁瑣,單純地追求「新穎」,裝飾繁重,成為附加品,造型出現了不倫不類、融東西方藝術特徵、繁瑣累贅的風格。清式太師椅,再也沒有明式太師椅——圈椅的那種尺度合體,造型簡練、挺拔,耐人尋味,細致精密,手感舒適的藝術水平;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長輩們表示尊敬外,還因為晚清以後這種屏背式椅子的裝飾多用獅子紋樣。
擺放:清式太師椅一般成對陳設於廳堂正中或比較雅緻、莊重的場合。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與庭院中的典型廳堂傢具,在陳置上都要求成雙配對,或布置於供桌兩邊,或設置於廳堂東、西兩邊。
4.圈椅
圈椅之名是因圓靠背狀如圓圈而來,宋人稱之為「栲栳樣」,最舒適,少有單獨陳設。「栲栳」為以柳條或竹篾編成的大圓筐,圈椅後背和扶手一順而下,不似官帽椅有梯級式高低之分,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撐,非常舒適。
坐者身份:圈椅是身份較高貴、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
擺放:圈椅實則少有成對擺放的,因其背圈氣勢強大,所以成對擺放並不美觀,但在祖宗畫像中,圈椅少有單獨陳設的。因為祖宗中的某公與孺人夫婦往往並列出現,那麼就不可能讓兩人所坐的坐具不一致,而圈椅就是除交椅外最好的選擇,只要將圈椅坐面稍稍向內傾斜,相對而放,則祖宗們都讓人感覺是在看著堂下跪拜的子子孫孫們了。而且從觀者的角度而言,圈椅寬闊的背圈再配上精美的椅披甚至虎皮等皮毛,著官服的祖宗們在煙霧繚繞中更顯得神秘、尊貴。
結束語:通過小編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周是動詞的種類以及特點,和四種古式凳子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式凳子隨著沙發的引入逐漸失去了市場主導的地位,很多人選擇了沙發,而並不是中式凳子,是因為沙發在短時間的休息上更加的舒適。中式凳子的設計凝聚了中國幾代人的智慧,非常的科學,而且具有美感。小編這里希望通過上面的介紹,能夠幫助大家了解到中式凳子的種類及特點。
Ⅸ 古代傢具的名稱有哪些
中國古典傢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櫃架類、雜項類。
一、床榻類: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羅漢榻、羅漢床、貴妃榻。具體名稱有:流蘇寒玉床、珊瑚床、紫玉珊瑚屏榻、弦絲雕花架子床、雕花細木貴妃榻、紅木雕雲紋嵌理石羅漢床、櫸木雕花架床、枸木雕圍子床、黃花梨雕龍紋羅漢床、紫檀貼皮雕瑞獸花卉床
二、桌案類:主要有:供桌、供案、方桌、圓桌、月牙桌、書桌、、書案、畫桌、畫案、琴桌。具體名稱有:酸枝木鏤雕鑲理石八角幾、紫檀平角條桌、烏木邊花梨心條案、鐵梨象紋翹頭案、紫漆描金山水紋海棠式香幾、海青石琴桌
三、椅凳類:
(1)凳主要有: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
(2)椅子主要有:交椅、太師椅、四齣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
(3)寶座
具體名稱有:紫檀鑲理石靠背椅、清紅漆金龍頭出手圈椅、烏木七屏卷書式扶手椅
四、櫃架類
從功能上區分,中國古典櫃架傢具大致可分為四類:
(1)卧室類:頂箱櫃、官帽櫃等;
(2)書房類:萬曆櫃、網背書架、門書櫃、千秋書架等;
(3)珍玩類:多寶格、珍寶櫃、博古櫃等;
(4)廚房類:亮格櫃、碗櫥等。
五、雜項類
除了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櫃架類的傢具之外,還有很多種類名目,如:書箱、印匣、提盒、屏風、盆架、鏡台、筆筒、雕件等,在此全部歸納為「雜項類」。
按照雜項類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類別」:
置物類:書箱、衣箱、官皮箱、百寶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盤、提盒等;
屏風類:地屏、床屏、梳頭屏、燈屏、掛屏、曲屏風等;
架具類:衣架、面盆架、鏡台、燭台、承足(腳踏)等;
擺件類:筆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煙具、雕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