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著名的陶瓷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陶瓷
陶瓷 china,大寫China,其意則為中國。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瓷的歷史】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遠流長的陶瓷,是古代華夏文明的起點。陶土經500至600度的火焰燒成陶器,陶離土地近,陶罐一般為盛水器,實用又純朴。瓷土經1200至1300度的窯火燒成瓷,瓷瓶大多供賞花用,漂亮飄逸。陶的屬性更多地帶有男性的陽剛之氣,瓷的屬性更多地帶有女性的陰柔之美。陶與瓷的結合,精與神的交融,便有了千古佳話,精彩喜劇。
陶是屬於詞的,詞是伴著音樂吟唱出來的,一件四五千年前馬家窯的舞蹈文彩陶缽,是陶器里最美的舞蹈精靈;瓷是屬於詩的,詩是伴著繪畫跳盪起來的,一件法門寺出土的秘色釉青瓷碗,也盛滿了瓷器里最神奇的故事。中國不朽的唱詞是《風·雅·頌》,中國不朽的詩歌是唐詩。陶一般的《詩經》,唐秘色瓷一般的唐詩,是漢族象形文字里最美的陶瓷之聲。
喜歡陶的人更多的是創造美的藝術家,陶裡面,他們尋到了藝術創造的靈魂;喜歡瓷的人更多的是欣賞美的藝術家,瓷裡面他們聽到了藝術律動的魂魄。陶孕育了瓷,瓷生長於陶,古代中國的陶器就是隨瓷器飄洋過海,傳播華夏文明,揚名世界的。具有男子屬性的陶器最早愛袒露赤裸紅色、橙色、白色、灰色、黑色的肌體,它最愛穿接近大自然的青釉之衣,永遠暗示著它與自然界的親密關系。陶器裡面,最迷人的是唐三彩,古人常說唐朝女子「以肥為美」。實際上那種健壯的美,更接近男人的端莊之美、渾厚之美。所以,唐朝的美,本質上屬於陶的美。唐朝所有的藝術只要有一尊唐三彩,就會把唐朝所有的美都凸出來了。具有女子屬性的瓷器最早也愛披青釉之紗,如東漢的青瓷,當陶器被唐三彩窮盡絢麗輝煌之後,便悄然隱退讓位於瓷器。中國古瓷最閃亮登場實際上已到了北宋。北宋的五大名窯里的汝窯瓷器卷伏著東方女性最迷人最含蓄的靜態美,那種淡雅極致的青色,悠悠閃出女性般的光輝。再說一個「汝」,本身就說明女人似水。所以,宋朝的美,本質上是屬於瓷的。宋朝所有美感,只要有一件汝窯碗,就可以把宋朝所有的美都凹括進去了。
宋朝五大名窯之後,青花開始在元朝登場,猶如民間村姑從鄉村選美被選進皇宮。明清宮廷里後來出現的紅釉、黃釉、藍釉、五彩、粉彩瓷器等全都帶有女性美的特徵。因為深宮之女特別有時間打扮,皇上就命督瓷官唐英等燒制了一批又一批適合宮廷皇後、妃子、貴人們喜歡的美麗瓷器取悅她們。到了明清宮廷,瓷器的女性化的美被完全形象化了,被耀艷、張揚著,飄逸出高牆深鎖的宮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豇豆紅釉)美人醉柳葉瓶,那嬌小又站立不穩的外形,猶如著三寸金蓮的踏著碎步婷婷玉立的美人。所以,還可以說,一件康熙美人醉柳葉瓶,把女性化的瓷器的美發展到了極致。明清官窯瓷除了王公貴族最偏愛外就是從古到今的商人了。因為在商人眼裡,瓷器與美人一樣,除了是藝術品之外,更是保值增值商品,這就是中國瓷器發展到清末年間最大的悲哀了。
從陶器到瓷器,工藝是進化了,藝術卻退化了,情感是斑斕了,氣質卻弱化了。因為陶器更接近自然,依然不失土地之氣,而瓷器想靠近天空,卻變得高貴而精緻,尤其是薄胎瓷,猶如紅顏薄命之女子,一碰就碎。從陶器到瓷器,男性的粗獷、男性的陽剛之氣消磨了,取而代之的是女性的細膩,女性的完美。古代中國文明史發展到清朝,連男人都要留著長辮,這也印證了從陶器到瓷器發展的那種悲哀、那種凄美、那種凄迷、那種凄厲……一件漢朝的釉陶,男人的偉大與朴實、雄渾與膽略、粗獷與夢想、輝煌與平淡都蘊含在其中了。一件清朝的彩瓷,女人的慈懷與卑賤、堅韌與脆弱、清純與艷麗、多情與妒氣都蘊含在其中了。
從陶器到瓷器,作為地球上的人類,到底獲得了什麼?失落了什麼?退化了什麼?進化了什麼?這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為此,「以陶的精神燒荒」,這是一句詩,更是一聲吶喊、一陣鼓聲,時時提醒我們要返樸歸真,真正回到綠色的精神心態、環保的精神家園。
先看山是山,後看山不是山,再看山又是山。這是看山人的三種境界,同樣,先看陶瓷是陶瓷,後看陶瓷不是陶瓷,再看陶瓷又是陶瓷,這也是陶瓷收藏家分別面對陶瓷藝術品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很多很多人仍在徘徊;第二種境界,很少很少人正在跋涉;第三種境界,極少極少人夢想攀登。
在藝術夢境里,陶瓷是很庄嚴的;在現實生活,陶瓷是很平凡的。庄嚴與平凡是山峰又是河流,可以是滄海又是桑田,是會互相演變的。文明史里有了陶器與瓷器的情結,這個世界便變得氣象萬千了。欣賞陶瓷,要欣賞出品位,賞玩出精神,這才是真正的陶瓷鑒賞家、陶瓷藝術家,而不是陶瓷商人、陶瓷鑒定匠。陶卷伏著暴風雷電;瓷卷伏著風花雪月,真正的陶瓷人生是很蒼茫、很孤寂、很內省的,這也許就是陶瓷隱匿著的真諦。
【中國陶瓷的歷史歷程】
夏商周時期的陶瓷: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 :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秦漢時期的陶瓷 :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1)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2)漢磚: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3)兵馬俑: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4)鉛釉陶: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朝時期的陶瓷: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品。
宋朝時期的陶瓷 :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
元朝的陶瓷 :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1)樞府窯: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2)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3)釉紅: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的陶瓷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 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清朝時期的陶瓷: 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1)粉彩: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2)琺琅彩: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3)紫砂: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4)織金:「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5)黑瓷: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6)石灣塑:廣東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
中國近代的陶瓷 :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中國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日用瓷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陶瓷的分類】
陶瓷有多種的分類方法,一般人們習慣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類:
①按用途來分,可分為日用陶瓷,藝術(陳列)陶瓷,衛生陶瓷,建築陶瓷,電器陶瓷,電子陶瓷,化工陶瓷,紡織陶瓷,透千(燃氣輸機)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來分,可分為有釉陶瓷和無釉陶瓷兩類。
③人們為了生產、研究和學習上的方便,有時不按化學組成,而根據陶瓷的性能,把它們分為高強度陶瓷,鐵電陶瓷、耐酸陶瓷,高溫陶瓷、壓電陶瓷,高韌性陶瓷,電解質陶瓷、光學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電介質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簡單分為硬質瓷,軟質瓷、特種瓷三大類。
⑵ 陶器的主要器類有什麼
陶器的主要器類有鼎、鬶、罐、盤、杯、盆、器蓋、紡輪、鏃、網墜等。陶器多飾有弦紋、附加堆紋、乳釘紋、劃紋等,並普遍採用快輪輪制而成。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質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澤的蛋殼陶最為精緻,代表了這一文化的高超製作技術。
⑶ 陶器有哪些類別
陶器以紅色陶為主,還有紅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質有夾砂、泥質和細泥3種。從其形狀和生活需要來看,可以分為飲食用器、水器、飯炊器和儲藏器等不同類別。
陶器表面多飾以繩紋、錐刺紋、弦紋、指甲紋和附加堆紋等,在細泥陶器上多飾以黑色彩畫,圖案主要有人面魚、鹿、寬頻、三角以及植物紋飾,有的還把人面和魚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生動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魚紋。
在缽口沿的寬頻紋上發現有22種刻畫符號,這可能是我國古代文字的淵源之一。在許多陶器的底部還發現有布紋、席紋和其他編織的印紋。
半坡文化陶器尖底瓶
⑷ 中國古代的陶器種類有哪些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瓷。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
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⑸ 我國陶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幾類最有代表性的陶器製品
陶器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就是指燒制工藝及其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
簡單說,陶器工藝品是我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撲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制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代。中國陶瓷至今興盛不衰,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銅官的綠釉陶、崇寧的雕鏤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塗於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後,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於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
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1962年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夾砂紅陶,質地較粗糙,外表飾繩紋。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發現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生動精采,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見彩圖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陝西西安出土)。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葫蘆形人面紋彩陶瓶(陝西臨潼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形體多呈倒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見彩圖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青海大通出土);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見彩圖螺旋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甘肅永靖出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見彩圖細柄高足鏤孔黑陶杯(龍山文化) 山東日照出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黑陶的製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條盤築法,其器胎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採用輪制,加之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勻,具有黑、薄、光等特點,故有「蛋殼陶」之譽。黑陶的裝飾極簡朴,除早期採用泥條盤築法而留有編織紋、籃紋、繩紋及某些以鏤空的手法雕鏤出的花紋外,一般不重裝飾,而是以器體造型的豐富多變和設計新穎巧妙取勝。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在輪制過程中,在器體上留下了許多意外的凹凸線條(亦有人稱為輪紋或弦線),也具有一種韻律美。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 ①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鬲、罐、杯等, 鼎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有光。
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
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漸消失。
印紋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又有泥質與細砂質之分,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後者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後。印紋陶的器形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等器皿。製作方式為手制、模製和輪制。其紋飾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來,最初只是出於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後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於豐富、精美。印紋陶的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其紋飾多與器形相協調,如曲折紋、雲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多用於瓮、壇及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缽等多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等細密、秀美的紋樣,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紋飾線劃均勻,結構嚴謹,且富有韻律感。
印紋陶的裝飾工序,寄寓於器物脫坯後的壓印過程中,製作較為簡單,且一旦製成模具,即使不會刻畫的人,也能從事捺印。因此,簡單易行,適合大量生產,故它在一定區域內獲得極大發展,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一種制陶工藝。它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江西、安徽等省區,盛行於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暗紋陶、彩繪陶器等的興起和迅速發展,而走向衰落,至漢代以後逐漸消失。
彩繪陶器即陶器燒好後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興於戰國、盛於漢代。器形多為仿青銅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盤、碗、壺、盒、鼎、爐、豆、敦、罐等。製作方法分輪制和模製兩種,以輪制居多。胎色有灰、褐兩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後再敷白粉一層,然後用黑線、紅色及其他色彩彩繪。褐胎多敷白粉或黃粉,後多用紅色彩繪,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另外還有用金銀繪線的。到了漢代,其色彩又有所增加,使用紅、灰、褐、綠、藍、黃、橙等色彩彩繪。紋飾有:①幾何紋,佔比重最大,包括弦紋、菱形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圓圈紋等;②雲紋;③花瓣紋,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紋樣;④鳥獸紋,有龍、鳳、鋪首等紋樣。其紋樣組織多為二方連續,加之鮮明醒目、對比強烈的色彩,使彩繪陶器更為燦爛豐富。
彩繪陶器主要作為明器,用於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風的漢代尤為流行。它產生於中原,後擴展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以河南洛陽、輝縣、陝縣,湖南長沙、常德等地出土較多。
商代以後,出現了用高嶺土燒制的原始青瓷,由於瓷器在質量及使用壽命上均優於陶器,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至南北朝時已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特別是唐宋以迄明清直至近現代,由於技術的提高,瓷器更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主要門類。在這種情況下,陶器已漸失去了以往的規模,在器物的造型和裝飾上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遠。唯戰國的暗紋陶,秦漢的釉陶和作為明器用的陶制建築、舟車,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紋飾反映了所處時代的藝術特徵和生活風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種施掛彩釉的低溫鉛釉陶器,多用黃、綠、褐等色彩,故稱三彩;其品種有器皿及人物、動物俑等,其中器皿種類繁多,造型新穎別致,設計巧妙,加之絢麗的色彩,遂使唐三彩成為中國陶器工藝中的一枝奇葩,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直到現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產。另外,戰國、秦漢、唐等朝代的瓦當、磚、陶俑以及近現代江蘇宜興、廣東石灣、四川榮昌等地的民間陶器,也以其精美的紋飾、生動的造型和清新質朴的風格,在中國工藝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⑹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陶製品
碗,盤子,杯子,水缸、米缸、酸菜缸,砂鍋,砂壺,花盆,陶壺等用品。雖然陶器有笨重,不防水等缺陷,而且在價格上也逐漸不佔上風,但是因為良好的透氣性等品質,陶器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的。
⑺ 陶瓷潔具品牌及價格介紹
在挑選陶瓷潔具的時候會發現品牌太多,而且不同品牌的陶瓷潔具在外觀設計和質量方麵茶具很大,當然不同品牌的陶瓷潔具在價格方面也是天壤之別,對於消費者而言質量好且價格合適的陶瓷潔具品牌是再好不過了?到底什麼樣的陶瓷潔具品牌性價比最高呢?小編推薦了熱銷的陶瓷潔具品牌給大家了解,當然也介紹了一些陶瓷潔具的價格供參考。
陶瓷潔具品牌之德國高域
有著182年歷史的德國高域衛浴品牌,在衛浴行業中具有斯萊斯之稱;以自行設計陶瓷衛生設備和浴室傢具為主,產品符合大眾的生活習慣要求,同時也滿足個人風格的設計;是世界潔具行業四大馳名品牌之一。
陶瓷潔具品牌之德國高儀
德國高儀集團成立於1936年,具在7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著名的衛浴產品與系統供應商及環球性出口商。今天,德國高儀陶瓷衛浴產品得到眾多著名酒店的垂青。
陶瓷潔具品牌之樂家潔具
樂家潔具公司創建於1917年,是大型的跨國集團公司,企業實力相當雄厚。樂家潔具產品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銷售,它的零售分銷網路十分廣闊,占據了很大潔具市場。
陶瓷潔具品牌之美國標准潔具
美國標准公司成立於1861年,是全球最大的開發和生產衛浴、廚房設備的集團公司。擁有潔具、空調及汽車三大支柱產業,公司還被列為世界十大衛生陶瓷生產商,企業實力雄厚可想而知。
陶瓷潔具品牌之TOTO
TOTO陶瓷衛浴是日本品牌,位於東陶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成立於1917年,是日本歷史是悠久的陶瓷衛生設備廠家;東陶公司應用「水與電子相結合」創造出首屈一指的東陶產品。使TOTO的產品以其卓越的功能和極高的可靠性。
陶瓷潔具品牌的價格
1、惠達法陶彩色坐便器價格為690元。
2、箭牌陶瓷台盆價格為450元。
3、九牧彩色馬桶價格為520元。
4、美標方形陶瓷台上碗盆價格為900元。
5、TOTO鑲嵌型洗臉盆價格為260元。(價格來源網路,僅供參考)
陶瓷潔具的品牌跟它的質量和設計以及售後服務有很大的關系,知名度越高的陶瓷潔具品牌在質量和服務方面做的越好,小編推薦的這些陶瓷潔具品牌就是如此,在挑選陶瓷潔具的時候多對比這些品牌,相信會看到小編介紹的這些陶瓷潔具品牌的優勢和特點。當然陶瓷潔具的價格差距很大,不同品牌的陶瓷潔具選擇的材料和設計工藝不同,因此陶瓷潔具的價格也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不等。
⑻ 陶器的種類有哪些
陶器既然是為了改進人類生活而製作,因而為不同的需要,產生了各種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缽、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壺、罐和用於洗濯的盂、盆等等,不僅種類和樣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區習尚之異,又各有不同。
⑼ 中國古代陶器有哪些種類
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有:紅陶 彩陶 黑陶 灰陶 白陶 硬陶 釉陶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
黑陶
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
⑽ 春秋戰國時期的傢具主要有哪些類型,分別叫什麼名字。
我國古代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椅子,胡床或馬扎。桌子,幾和案。案分為書案和食案。「幾「在古代不是供人坐的,而是供人依靠用的。床,胡床。被子:被裘。燈:瓦豆。鏡子: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