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而復作品有什麼
周而復,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14年元月3日出生於江蘇南京,自幼受庭訓,入私塾,為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著名作家。1979年後,周而復同志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從1987年至199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6卷)。期間還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琵琶行》、《周而復書法作品選》;散文集《浪淘沙》、《歐美風情錄》;報告文學集《難忘的征塵》。1997年至2000年,陸續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1-4部)、雜文、文藝評論集《60年文藝漫筆》和《周而復散文集》(4部)。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屈原離騷》、《周而復研究文集》、《往事回首錄》、《死海》和《周而復文集》等。
Ⅱ 周而復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1979年後,周而復同志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從1987年至199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6卷)。期間還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琵琶行》、《周而復書法作品選》;散文集《浪淘沙》、《歐美風情錄》;報告文學集《難忘的征塵》。1997年至2000年,陸續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1-4部)、雜文、文藝評論集《60年文藝漫筆》和《周而復散文集》(4部)。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屈原離騷》、《周而復研究文集》、《往事回首錄》、《死海》和《周而復文集》等。在中國的文學和科學取得了巨大的貢獻
Ⅲ 周而復是誰
周而復
周而復(1914年1月3日-2004年1月8日),祖籍安徽旌德,出生於南京,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著名作家書法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1]。
2004年1月8日,原文化部副部長,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1]。
中文名
周而復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1914年1月3日
人物關系
王亞南好友
王亞南(1901年-1969年11月13日),男,現代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他在大學執教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辦學經驗,對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對現代教育的本質和功能,對如何辦好綜合性大學、如何培養和使用人才以及如何治學,多
快速
導航
人物逝世主要著作人物事件出版圖書文學成就書法成就人物軼事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4年1月3日,出生於南京。
共2張
周而復
20世紀30年代,參加左翼文藝活動。
1938年,赴延安。
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文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香港中共華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副書記等職。
1949年5月後,歷任華東局統戰部秘書長,上海市委統戰部第一副部長,上海市政府人事局副局長,上海市政協黨組書記,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1959年後,歷任對外文委委員、黨組成員,兼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粉碎「四人幫」後,先後當選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1978年,任文化部副部長。
1981年,任對外文委副主任。
1983年,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1]。
人物逝世
2004年1月8日,原文化部副部長,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1]。
在周而復病重期間及去世後,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曾慶紅、黃菊、李長春、劉雲山、賀國強、宋平、李嵐清、華建敏、陳至立、巴金和劉復之、王光英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1]。
主要著作
周而復在70年的創作生涯中發表、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報告文學、雜文和文藝評論等,共計1200萬字左右。創作有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其中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文學獎[1]。
共3張
周而復代表作——《上海的早晨》
人物事件
嚴重違紀
1985年10月,周而復率對外友協代表團參加日本新製作座成立35周年活動期間,違反外事紀律,犯了嚴重錯誤。周而復不聽同志多次勸阻,於11月10日擅自參觀供奉有日本戰犯亡靈的靖國神社並拍照留念。周而復在出席日方招待宴會時,中途退場,以傲慢態度對待日方友協組織,損害了友好關系。正式訪問按計劃結束後,周而復在即未請示,又無日方邀請的情況下,又留下三人,在東京游覽四天,收看閉路電視的淫穢節目,並要求女翻譯陪看,被拒絕。周而復身為高級幹部,而且是訪日代表團團長,竟在訪日期間犯有如此嚴重的錯誤,為黨紀所不容。1986年2月,經中央紀委討論決定,黨中央批准,開除周而復黨籍,並建議撤銷其所任對外友協副會長之職。
申訴平反
1999年10月17日本人提出申訴,要求復查處分所依據的材料,核實平反,恢復黨籍。十六年後恢復黨籍——被開除黨籍的處分公布之後,周而復依舊沒有停止寫作,他「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歷史,凡是冤假錯案,最後總要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不過時間遲早罷了。」於是他「一邊繼續努力工作,一邊等待這一天到來」,「閉門謝客,盡可能減少和外界往來」,「在內外交攻中,忍氣吞聲地寫作」。他寫作、出版了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回憶錄《往事回首錄》、雜文與文藝評論集《六十年文藝漫筆》、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等作品。
2004年1月8日,周而復溘然長逝。新華社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文化部副部長、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同志逝世。蓋棺論定,歷史終於給了公正的評價。[2]
出版圖書
沒有更多了
白求恩大夫
作者名稱 周而復
《白求恩大夫》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的人物傳記電影,由張駿祥、李舒田、高正執導,譚寧邦主演,村裡、英若誠、吳雪、楊在葆、田華等出演,於1965年完成,1977年正式上映。該片根據周而復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故事。
文學成就
1979年後,周而復同志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從1987年至199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6卷)。期間還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琵琶行》、《周而復書法作品選》;散文集《浪淘沙》、《歐美風情錄》;報告文學集《難忘的征塵》。1997年至2000年,陸續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1-4部)、雜文、文藝評論集《60年文藝漫筆》和《周而復散文集》(4部)。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屈原離騷》、《周而復研究文集》、《往事回首錄》、《死海》和《周而復文集》等。在中國的文學和科學取得了巨大的貢獻!
書法成就
周而復書法藝術造詣頗深,郭沫若稱其書法逼近「二王」。趙朴初詩贊《周而復書琵琶行》:「歐書端嚴可南面,氣清骨重胎羲獻。白公長歌千載傳,琵琶實勝長生殿。」啟功詩雲:「神清骨秀柳當風,實大聲洪雷繞殿。初疑筆陣出明賢,吳下華亭非所見。」
書法家
周而復周而復不僅以小說著稱,而且還是老一輩書法家。他在任文化部副部長期間,還參與領導成立中國
書協和建立各省、市書協分會的工作,並先後擔任中國書協副主席和中國書協顧問等職。從童年時代讀私塾開始,他就在父親和業師朱華的嚴格指導下學習書法,先後臨習過顏、柳、歐、趙和二王的大量碑帖,並長期涵泳於歐、王之中。幼時家貧,無錢購買紙硯,他就經常蘸著清水在一塊大方磚上練字。他酷愛文學,喜讀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作品,從而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和書法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0年代初,他進入上海光華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同時開始從事寫作,結識了魯迅、茅盾等人,並參加左翼文藝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未停止對書法的研究與學習。建國後,工作很繁忙,不能夠經常書寫,於是他就利用休息時間來讀帖。「觀千劍而後識器」,周而復正是通過對歷代碑帖的閱讀,將其中有益的精華化為自己的筆墨語言,「會通於意態之際」(明·項穆),從而達到廣覽博收、取精用弘的目的。他的書法,過去不輕易示人,也鮮為人知,還是在他擔任中國書協副主席以後,由於經常參加和主持一些書法活動,同時也總不時地關心著中國書協的工作,並抽出時間來參加一些會議,大家才從筆會、電視和書法雜志及報刊上見到他的書作,於是很快被他書法的意趣所吸引,以至於長期以來,國內外求書者絡繹不絕,令他應接不暇。周而復的書法從小篆、楷書、章草、行書到草書諸體均能,尤以楷、行書為主。他的書法結構嚴謹,欹側而取姿美;筆法方折,纖勁而達清秀;結體或大或小,或簡或繁;筆畫或仰或俯,或輕或重,形成了節奏明快、骨力洞達、肌腴筋健、剛勁蘊藉的藝術特色,並具有濃郁的書卷氣息。對於周而復的書法,中國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有過高度評價。郭沫若在寫給周而復的信中說:「你的字滿好,逼近『二王』。」同時又不無自謙地寫道:「在善書者之前,呈獻孩兒體,尤覺手軟,真正貽笑大方了。」茅盾在收到周而復的書法作品後復信雲:「兄之書法實勝於我,投之木李,報以瓊琚,我有奢望焉。」趙朴初在《周而復書琵琶行》一書出版時題詩雲:「歐書端嚴可南面,氣清骨重胎羲獻。白公長歌千載傳,琵琶實勝長生殿。君以
歐書書白詩,開卷乍似移船見。心聽鶯語與流泉,恍睹輕攏而慢捻。詩乎書乎消息通,今古相看兩不厭。」啟功在《次朴翁韻奉題一首》中也雲:「周書下筆開生面,不數江東羲與獻。神清骨秀柳當風,實大聲洪雷繞殿。」這些都非常生動地道出了周而復的書法藝術特點。周而復手寫的門匾古往今來,一些有成就的書法家,往往又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文人和學者,周而復也是這樣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游歷世界各地、飽覽名山大川實地考察的見聞。長期以來,這多方面的知識和自身的藝術修養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到書法創作之中,從而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書法格局。同時,這也是其作品呈現濃郁書卷氣息和內涵豐碩、意味雋永的主要因素。周而復在書法創作時還非常注重作品的文學性,他將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生活的熱愛都融入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中去,追求和創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與書體形式相統一,從而使書法更富內涵,且具時代氣息。他書法作品的內容大多為自作詩詞,格調高昂、激情豪放,富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些書法作品的內容,也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書法水乳交融,相互輝映,斑斕奪目。在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期間,在對外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中,周而復總是不遺餘力地倡導書法這門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並先後多次率中國書法代表團到日本訪問,交流書藝,以加強兩國人民間的友誼。多年來,他曾出訪亞、非、歐、美和大洋洲,足跡遍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處,他總是深入了解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書法交流歷史,積極促進書法藝術的交流,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人物軼事
與包立民
周而復第一次到包立民家裡,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同時邀請的還有兩位老報人、老作家。一位是香港老報人羅孚,曾主編過《新晚報》,與周而復相識但不太熟,他比周年輕,也近古稀之年。另一位是京城老報人陳鳳兮,她是法國文學翻譯家金滿成的夫人,擔任過何香凝的秘書,被金滿成的老同學陳毅戲稱為「小京官」。她比周而復年長九歲,時年85歲,與周相知卻不相識。他們都是聶紺弩的老朋友,可以說,他們是因聶詩而相識,又因聶詩而相聚。
談詩之餘,包立民取出了一部當代美術家自畫像的冊頁,封套是山水畫家何海霞題簽的《百美圖》。冊頁中已有賀友直、林鍇、黃苗子、尹瘦石、葉淺予、陸儼少、崔子范、何海霞八人的自畫像,並有畫家的自題或友人題的打油詩詞。這些打油詩詞,多抒發像主甜酸苦辣的藝術人生,明眼人一看便能辨出個中況味,他們不僅是聶詩的擁賞者,而且題寫的詩詞也與聶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包立民萌生廣征美術家自繪漫畫像並附打油詩的靈感。他把《百美圖》的創意向三位老作家講述了一遍,並請他們一一傳閱。
包立民知道周而復不僅是小說家,而且是書法家,他的行草長卷《琵琶行》曾博得書壇大家啟功、趙朴初的贊評。包立民見他饒有興味地翻閱自畫像詩,忽發聯想,如果在冊頁前的空白引首處,請他為今後出版或展出的《百美圖》題一首評贊。包立民把這個想法說了出來,周而復聽了不以為忤,十分爽快地說:「好啊,不過我無曹子建七步成詩之才,要帶回去慢慢推敲。」不久他電話告知詩已題好,等包立民取來一看,在引首處,周而復題了一首《點絳唇》小令,詞曰:
描繪神州,萬千人物出君手。
不分美醜,盡比花和柳。
自寫真容,稱誦時人口。
實難朽,畫情詩趣,百美醇如酒。
1997年,《百美圖》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社出版。
周而復第二次來到包立民家是1996年深秋。他們一同赴甬參加「巴人文學研討會」。會後,周而復邀包立民一起游雁盪山名勝,又在溫州參觀了馳名全國的小百貨市場,包立民購了一套落地燈具。回京後,因攜帶不便,周而復囑咐前來機場接他的司機,先順道送包立民回家。車到樓前,周而復本可以打道回府。可是他帶著李秘書非要上樓。當時包立民家中來了兩位遠道親戚,事先沒有準備,客廳沒有收拾。他卻一點也不介意,走進客廳,坐在沙發上,與遠道親戚聊了起來,像與家裡人聊天一樣,十分平易近人。
周而復作品
最後一次周而復到包立民家中是2000年冬日。包立民喬遷新居,從三元里搬到和平里,由小三居擴充到中三居。周而復聽說後,一定要去看看,同時去的還有中國工人出版社的編輯劉嵐。劉嵐是《周而復六十年文藝漫筆》的責編,穿針引線者就是包立民。這一年周而復又將百餘萬字的《往事回首錄》交付劉嵐,所以帶了劉嵐一起前來祝賀喬遷之喜。包立民妻子聽說86歲的周老不怕六樓沒電梯,來到家中,十分感動。
周而復的住房比包立民大得多,五室兩廳——客廳、餐廳,除二廳不設書
Ⅳ 有關紅色革命的文學作品
1、《野火春風斗古城》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一部描寫我黨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斗爭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冬天,地點是敵偽佔領下的省城(即河北保定市)。由作家李英儒於1958年出版該作品。
2、《紅旗譜》
《紅旗譜》是現代作家梁斌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首版時間1957年。
《紅旗譜》以朱、嚴兩家三代農民同地主馮老蘭父子兩代的矛盾斗爭為主要線索,描寫了冀中地區「反割頭稅」斗爭和保定二師的學生愛國運動。
真實地反映了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到「九·一 八」事變時期北方社會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展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偉大歷程。
《紅旗譜》在藝術上風格雄渾而又親切朴實,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風格、篇章結構、敘事手法也呈現鮮明的民族特色。
3、《紅岩》
《紅岩》是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61年12月首版。
《紅岩》描寫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斗爭。
著重表現以齊曉軒、許雲峰、江雪琴等共產黨人在獄中所進行的英勇戰斗,雖然最後慘遭屠殺,但卻充分顯示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紅岩》結構錯綜復雜又富於變化,善於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烘托氣氛,語言朴實,筆調悲壯,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
4、《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現代作家劉知俠所創作的長篇小說,1954年首版。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鐵道游擊隊》歌頌了鐵路工人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英勇戰斗精神。故事生動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傳奇性。
5、《敵後武工隊》
《敵後武工隊》是2009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作者是馮志。故事主要根據抗日戰爭時期武工隊戰斗經歷,描寫的冀中抗日斗爭的故事,是一部紅色經典之作。先後三次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和電影。
Ⅳ 這本書的作者是
這本《上海的早晨》的作者是:周而復。
周而復,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14年元月3日出生於江蘇南京,自幼受庭訓,入私塾,為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著名作家。2004年1月8日23時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歲。周而復是中國最早將白求恩事跡介紹出來的,人們從他那裡知道了這位國際主義戰士和他的國際主義精神。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先後出版過多種外文譯本,被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在當時幾至家喻戶曉,周而復也因此成為無愧於時代的文壇巨擘。
中文名:周而復
別名:周祖式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2004年
職業:作家
畢業院校:上海光華大學
主要成就: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報告文學、雜文和文藝評論,計1200萬字。
Ⅵ 周而復的代表作
《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
周而復的文學成就:
1979年後,周而復同志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從1987年至199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6卷)。
期間還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琵琶行》、《周而復書法作品選》;散文集《浪淘沙》、《歐美風情錄》;報告文學集《難忘的征塵》。
1997年至2000年,陸續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偉人周恩來》(1-4部)、雜文、文藝評論集《60年文藝漫筆》和《周而復散文集》(4部)。出版了書法集《周而復書屈原離騷》、《周而復研究文集》、《往事回首錄》、《死海》和《周而復文集》等。在中國的文學和科學取得了巨大的貢獻!
(6)周而復小說傢具有長篇小說什麼擴展閱讀:
周而復人物生平:
1914年1月3日,出生於南京。
20世紀30年代,參加左翼文藝活動。
1938年,赴延安。
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文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香港中共華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副書記等職。
1949年5月後,歷任華東局統戰部秘書長,上海市委統戰部第一副部長,上海市政府人事局副局長,上海市政協黨組書記,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1959年後,歷任對外文委委員、黨組成員,兼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粉碎「四人幫」後,先後當選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1978年,任文化部副部長。
1981年,任對外文委副主任。
1983年,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
Ⅶ 周而夏的代表作
周而復的代表作: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6卷)
Ⅷ 求近代.現代.當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中國現當代作家與作品
1.現代
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顯示出平凡之中的極其深刻、冷峻之中的極其熱烈,對封建思想意識,對當時的統治者以及對中國國民性的弱點進行了猛烈的批判,產生了巨大影響。著有小說集《吶喊》、《榜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而己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故鄉》、《葯》,雜文《論"費厄潑辣」應該緩行》、《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無花的薔薇》、《"友邦驚詫」論》、《為了忘卻的紀念》、《拿來主義》等尤為著名。
胡適,字適之,現代學者,中國第一位留美文科博士。他的作品《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
郭沫若,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文學家及文化戰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詩集《女神》出版後獲得廣泛好評,其中的《爐中煤》、《鳳凰涅盤》等較為著名。另外,還有劇作《屈原》、《蔡文姬》、《虎符》、《棠棣之花》也較為有名。
葉聖陶,中國現代語言學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夜》、《潘先生在難中》,散文《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也較為有名。
茅盾,中國現代文學家。他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中國第一部反映都市資本主義發展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品。另外,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以及《林家鋪子》、《白楊禮贊》也較為有名。
朱自清,中國現代散文作家。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威尼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相當有名。
冰心,中等。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著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小桔燈》
聞一多,中國現代詩人,學者。著有詩集《紅燭》、《死水》、《真我集.》。其中的詩篇如《紅燭》、《太陽吟》、《紅豆》、《死水》、《一句話》、《洗衣歌》、《七子之歌》、《我是中國人》較為有名。
郁達夫,中國現代作家。他的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較為有名。散文《故都的秋》為名篇。
鄭振鐸,中國現代作家、文學史家。代表作品為《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他的著名小說有《駱駝樣子》、《四世同堂》、《月牙兒》等,著名劇作有《龍須溝》、《茶館》等。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另有散文集《旅途隨筆》、《隨想錄》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代表作品有劇本《上海屋檐下》,報告文學《包身工》。
曹禺,原名萬家寶,中國現代劇作家。著有劇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丁玲,中國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著有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沈從文,中國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著有中篇小說《邊城》,長篇小說《長河》,散文長卷《湘行散記》、《湘西.》等。
徐志摩,中國現代詩人。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雲游集》,其中詩篇《再別康橋》、《莎楊娜拉》較為有名。
戴望舒,中國現代詩人。著有詩集《災難的歲月》、《望舒草》。其中名篇有《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
艾青,中國現代詩人。著有詩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等。
趙樹理,中國現代小說家。代表作品為《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
張天翼,中國現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華威先生》。
孫犁,中國現代小說家。代表作品短篇小說集《白洋淀紀事》,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篇較為有名。
錢鍾書,中國現代著名學者、作家。代表作品為長篇小說《圍城》。另有散文集《寫在人生的邊上》,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篇》、《七綴集》等。
除此以外,周作人、林語堂、劉半農、劉大白等人也有不少著名作品。
2.當代
楊朔,散文家、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東風第一枝》。
郭小川,詩人。著有長詩《將軍三部曲》,詩篇《向困難進軍》、《投入火熱的斗爭》、《白雪的贊歌》、《秋歌》、《困泊窪的秋天》較為著名。
賀敬之,詩人,歌劇《白毛女》作者之一。著有長詩《雷鋒之歌》。詩篇《三門峽一梳妝台》、《桂林山水歌》、《回延安》等較為著名。
聞捷,詩人。著有詩集《天山牧歌》,其中《蘋果樹下》、《葡萄成熟了》、《舞會結束以後》等較為著名。
楊沫,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青春之歌》。
柳青,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銅牆鐵壁》、《創業史》。
杜鵬程,小說家。代表作品《保衛延安》。
梁斌,小說家。代表作品《紅旗譜》。
吳強,小說家。代表作品,《紅日》。
曲波,小說家。代表作品《林海雪原》。
周而復,小說家,代表作品《上海的早晨》。
姚雪垠,小說家。代表作品《李自成》。
歐陽山,小說家。代表作品《三家巷》。
王蒙,作家。成名作品《青春萬歲》。
劉心武,作家。代表作品《班主任》。
湛容,作家。代表作品《入到中年》。
除此之外,尚有馮驥才、鄧友梅、張賢亮、蔣子龍、高曉聲、流沙河、舒婷等作家與詩人寫過-一些頗有影響的作品。另外,台灣作家瓊瑤、詩人餘光中,香港作家金庸等人的作品在目前也非常流行。
Ⅸ 周而復的作品有哪些
有《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懷念集》,文藝評論《文學的探索》和《周而復選集》(第一卷)。
《上海的早晨》是現代作家周而復創作的長篇小說,共4部,第1部於1958年在《收獲》發表,並於1958年下半年出版。第2部部分章節於1961年前後,在文藝刊物發表和《北京晚報》連載,並於1961年冬出版單行本。
周而復的作品的經典語錄 :
中山公園的水池象是一面鏡子,圓圓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樹旁的幾盞路燈,那圓圓的燈光映在水裡,就象是一個小月亮似的,圍繞著池中的月亮。
一片一片臃腫的白雲緩緩地移過池面,彷彿是一群老婦,彎著背,一步一步吃力地從月亮前面走過,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卻透過雲片的空隙傾瀉下皎潔的光芒。一片白雲和一片白雲連起,如同一條寬大的不規則的帶子,給澄澄的天空分成兩半。白雲移過,逐漸消逝在遠方。
天空碧澄澄的,月亮顯得分外皎潔。
Ⅹ 周而復,葉聖陶,豐子愷,法布爾,周恩來,肖復興,巴金,蘇軾,陸游,李白,王維的簡介!急急急!!!!
周而復 周而復(1914~2004)
中國小說家。 原名周祖式。原籍安徽旌德,生於南京。學生時代即開始文學習作。193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夜行集》。1938年大學畢業後到延安。1944年冬去重慶,參加《群眾》(中國共產黨主辦的刊物)的編務工作。抗戰勝利後,作為《新華日報》和新華社特派員,到東北、華北、華中等地采訪。1946年去香港,從事文化界統一戰線工作,並編輯《北方文叢》, 翻印出版解放區的文學作品,同時任《小說》月刊編輯。其間,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曾產生廣泛影響。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聖陶。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中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
豐子愷先生簡介。
豐子愷(1898.11.9-1975.9.15)原名豐潤,名仁。浙江桐鄉石門鎮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後,曾任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中國畫院院長。
1823年-1915年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1823年出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聖萊昂的一戶農家。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周恩來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決肅清黨內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陝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肖復興(即蕭復興),當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滄縣,1947年生於河南信陽,在北京長大,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居北京。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fei,第四聲,取「蔽芾甘棠」)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漢族。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餘(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