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記得這樣一個建築(教堂or城堡),三面環水,上面部分細且高,頂部立著天使雕像
是lds的某個聖殿嗎?lds聖殿頂會細高的尖,尖上站立著一個金色的天使摩羅乃;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美洲的某座聖殿左右兩側及後方環水,正前方是一個聖殿廣場。
『貳』 文森特佩雷斯怎麼樣
中他仍然令人心動,盡管後半部分是恐怖分子造型。而年輕時候的他,美得如希臘雕塑,那種古典憂郁的氣質真是迷死人。他的美沒有攻擊性,帶點陰柔,與法國幾大頂級美女配戲可謂互相輝映。有趣的是,影片中
『叄』 歐洲有哪些非常值得一去的城堡
多圖長文預警!在下是一枚刷了歐洲20個國家的旅行指南編輯,謝@藺佳邀,剛提出來的時候就關注了這個問題,結果拖了兩個多月才慢慢寫得差不多=。=,其他答主的答案已經很精彩,不過還是捨不得自己寫了一半的草稿。部分圖片版權來自蟬游記用戶,已標注,侵刪歉,轉載請聯系我本人。城堡去哪看:哪裡有城堡看呢?有貴族的地方!有王朝的地方!那些早早就共和了的國家是沒啥城堡可以看了。就廣大人民群眾對城堡的想像來說,如果是以城堡為主題的歐洲旅行,最推薦四塊地方:1)德國巴伐利亞:那座城堡太有名2)法國盧瓦爾河谷地區:遍布300多座城堡的後花園3)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地區:蒼涼的軍事古堡聚集地4)巴爾干半島:神秘感與鬼魅氣息以下是歐洲一些比較有名和有特色的城堡:【德國】巴伐利亞山間的新天鵝堡大概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城堡,沒有之一。打開一個圖片搜索引擎輸入「城堡」,出來的一大半都是新天鵝堡。影視作品中的無數城堡都能找到新天鵝堡的影子,最有名的要數迪士尼LOGO和睡美人城堡。它的特別之處有兩個:1.由舞台美術設計師(而非建築師)設計,2.不作軍事防禦,而是為了實現一個國王童話般的夢想。新天鵝堡的建造者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傳說這位過於理想主義的國王和他的表姑茜茜公主有過一段朦朧的感情,還與作曲家瓦格納有一段「基情」。總之國王自己是終身未娶,一身孤寂。新天鵝堡便是他逃避現實,以畢生之力構建的童話世界。可嘆的是,建造這座華麗的城堡掏空了巴伐利亞的國庫,路德維希被宣布精神失常,趕下王位,他在一個夜晚神秘地溺死在湖裡,年僅40歲,聽起來充滿了陰謀論的意味。新天鵝堡的360個房間僅僅完成了14個,當年國王試圖遁世的夢想之城,最終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也是有點感慨。(布拉格實果子)新天鵝堡外面的山谷上有一座索橋,我們看到的標准照都是在那裡拍出來的(布拉格實果子)新天鵝堡外面的山谷上有一座索橋,我們看到的標准照都是在那裡拍出來的延伸閱讀,天鵝堡專題,大量圖片與完整版路德維希的故事:旖旎山間天鵝堡高天鵝堡就是常說的舊天鵝堡,與新天鵝堡隔山相望,是座小巧樸素的黃色城堡。卻是童話國王的真正行宮,新天鵝堡的靈感之源。路德維希二世在這里居住了很久,裡面浪漫主義的裝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性格。天鵝堡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基於高天鵝堡最初的主人——天鵝騎士的傳說。(最愛提拉米蘇味道)(最愛提拉米蘇味道)論名氣,德國西北部的萊茵河谷比不上後文的法國盧瓦爾河谷。但論浪漫程度卻是不相上下。萊茵河最美的一段遍布著40棟中古世紀的城堡,在法蘭克福周邊只要多安排一天,坐火車北上去科布倫茨,搭乘6個小時的萊茵河遊船回來,便能將萊茵河谷精華一網打盡。沿著萊茵河自駕也是很美的體驗。此外,德國到捷克有一條著名的城堡主題自駕路,就叫「城堡之路」(Burgenstra?e),東西走向,約1000公里,沿途大約有70座城堡、城堡遺跡、王宮和宮殿。(王小君er)(王小君er)【法國】據說要領略純粹法國風情,去巴黎+盧瓦爾河谷便夠。盧瓦爾河中部一帶擁有法國最為恬靜安逸的風景,遍布著300多座城堡,大都建於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下圖是盧瓦爾河谷的「城堡之王」香波堡,外形比較陽剛,貴族生活氣息很濃郁。內部最特別的要數達芬奇設計的雙重旋轉樓梯,讓國王弗朗索瓦的王後和情婦們上下樓梯可以彼此錯開永不相遇,非常精妙。(晨曦微露V)(晨曦微露V)名氣第二大的是舍農索城堡,因為建築師和歷代主人都是女人,因此被稱為女人堡,比較精緻陰柔。與香波堡稱為一王一後。(renetsai)(renetsai)下圖是昂布瓦斯城堡,達芬奇在此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光,並長眠於此,從城堡里可以看見蜿蜒的盧瓦爾河。除此之外,盧瓦爾河谷比較有名的還有舍韋尼城堡,是《丁丁歷險記》中阿道克船長家的原型。除了看城堡聽八卦,盧瓦爾河谷的田園風光也是非常浪漫,這里還是法國極好的白葡萄酒產區,很適合度假。(圖源網路)延伸閱讀,盧瓦爾河谷城堡專題:(圖源網路)延伸閱讀,盧瓦爾河谷城堡專題:法國最美後花園法國諾曼底地區的聖米歇爾山大概是歐洲最有意境的城堡,小山頂上是座修道院,周圍是片片淺灘,海風凄厲。海的潮汐說來就來,傍晚時分周圍會被全部淹沒,城堡瞬間成為一座孤島,如朝聖一般的風景。(amore)(amore)【蘇格蘭】英國的城堡歷史更悠久,外觀也樸素得多,因為它們大多是實實在在的軍事要塞,偶爾有做行宮的也是外表低調內部華麗。蘇格蘭最有名的是愛丁堡城堡,6世紀便存在,裡面很大又有點陰森,有鬧鬼的傳言。我個人更喜歡蘇格蘭中部的斯特靈城堡,遊客更少,往外可以看蘇格蘭的平原風景,非常美。(Shamsi)(Shamsi)下圖是蘇格蘭高地的愛蓮·朵娜城堡,位於大不列顛島的邊緣,三面環水。周邊的風景很漂亮,關於蘇格蘭的畫冊明信片什麼的很喜歡在這里取景。高地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是尼斯湖邊的厄克特城堡,遊玩尼斯湖必經的地方,僅剩一堆殘骸,城堡下方是傳說中尼斯湖水怪出沒的地方。(甘之如飴_安之若素)(甘之如飴_安之若素)蘇格蘭斯凱島(又稱天空島)的鄧韋根城堡,直面大海,蘇格蘭最古老的有人居住的城堡,麥克勞德家族在此已經有800多年的居住史。(孫一凡要很努力)這個作者的圖片簡直美哭QAQ(孫一凡要很努力)這個作者的圖片簡直美哭QAQ【英格蘭】溫莎城堡是倫敦周邊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倫敦過去不到一小時。世界最大、最古老的仍有人居住的城堡。裡面住的是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有相當多的時間在城堡里,當然王室居住的區域遊客是看不到的。和白金漢宮一樣,也有高帽子衛兵的換崗儀式可以看。(TINTIN-貓先生)此圖在另一個答案里也引用過……(TINTIN-貓先生)此圖在另一個答案里也引用過……阿尼克城堡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堡,但是現在已經紅到不行。這是《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原型!哈利和馬爾福他們的第一堂飛行課就是在城堡外的草坪拍攝的。這個城堡到現在依舊有人居住,只有主人不在家的時候,城堡才會對遊客開放。(skyone)(skyone)因為貴族多,英格蘭的城堡太多,只不過有名的就那麼幾個,說起來英格蘭的霍華德城堡,因為前段時間周傑倫在此大婚,知名度一下子起來了,遊客猛增啊。【瑞士】最有名的是萊芒湖(又稱日內瓦湖)畔的西庸城堡,城堡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只有棧橋與陸地相連,遠望如同漂浮在湖面,難攻易守,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城堡裡面有座監獄,詩人拜倫曾寫過一首《西庸的囚徒》講的就是這里。(-wesaint-)(-wesaint-)【匈牙利】布達佩城堡山上的漁人堡,就建在多瑙河畔,可以看到大片河景。這里曾是漁民賣魚的地方,因此得名漁人堡。體型小巧,建築精緻,看多了粗獷的大城堡,這座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氣氛浪漫,這里也是布達佩斯的「初吻之地」。(派派Cecilia)(派派Cecilia)【奧地利】薩爾茨堡城堡,或稱要塞,薩爾茨堡最重要的景點,是座城堡群,裡面有宮殿和墓地什麼的。這是薩爾茨堡的最高點,坐纜車上去,在城堡的觀景台可以看到整個老城,大片青色的屋頂非常漂亮。沿著小路慢慢走下去一路俯瞰都是好風景。(最後有貼圖)(Oo喬伊斯o愈行愈遠oO)(Oo喬伊斯o愈行愈遠oO)【捷克】布拉格城堡,與薩爾茨堡城堡異曲同工的城堡群。但是更大,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城堡。應該說,整座山都叫做城堡。這里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城堡」的樣子,裡面有座大教堂(慕夏畫的玻璃花窗超美!),幾個博物館,舊皇宮的遺跡,卡夫卡住過的黃金巷,諸如此類。城堡山同樣是俯瞰布拉格全城的好地方。(最後有貼圖)(Kunsir)(Kunsir)【義大利/梵蒂岡】聖天使堡,曾是古羅馬的邊界,為羅馬皇帝哈德良而建,最初是作為他的陵墓。有一座橋跨越台伯河通往城堡,橋上是十二尊天使雕像,表情非常傳神,配上藍天為景,有如神跡降臨。我個人沒有去過這里,但是好幾次被天使與藍天的照片美到。(tronghold)(tronghold)【西班牙】西班牙最有名的是塞戈維亞阿爾卡薩城堡,有稀有的藍色屋頂。我去西班牙的時候,因為時間問題沒去塞戈維亞,倒是在安達盧西亞待得久些,看了科爾多瓦的阿爾卡薩城堡與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都是城堡與宮殿合二為一的建築群。前者巨大而樸素的土色城牆配上沙地與棕櫚樹好像北非,後者繁復的雕飾與藍白綠的配色則像是進了阿拉伯世界。由於伊比利亞半島的主人幾經更換,建築大多帶有奇妙的異域風情。(蟈蟈向南飛)(蟈蟈向南飛)【葡萄牙】小鎮辛特拉的佩納宮,兼有摩爾式、哥特式與葡萄牙式的風格,圓頂和鮮艷的粉色與鵝黃色外牆是亮點。曾是葡萄牙國王的夏宮。同樣地,可以俯瞰被詩人拜倫稱為「人間伊甸園」的辛特拉小鎮。(派派Cecilia)(派派Cecilia)【巴爾干半島】羅馬尼亞的布朗城堡便是赫赫有名的吸血鬼城堡,德古拉伯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當然故事是假的,但是城堡的魔幻氣息依舊在那裡。(愛丁堡的好團員)(愛丁堡的好團員)羅馬尼亞的城堡也不少,以下是佩雷斯城堡,是一位國王的夏宮。(圖源網路)(圖源網路)羅馬尼亞胡內多瓦拉的Hunyad城堡(愛丁堡的好團員)來自他的吸血鬼之旅遊記:(愛丁堡的好團員)來自他的吸血鬼之旅遊記:探訪吸血鬼-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8日記除了吸血鬼的故鄉羅馬尼亞,巴爾干半島還有很多古老又別致的城堡,完全不同於西歐中歐的風情,是我個人非常想深度游的地方。下圖是斯洛維尼亞最古老的城堡——布萊德城堡,可以俯瞰整個布萊德湖。後者是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冰蝕湖,周圍湖光山色,說仙境有過之而不及。(kunsir)(kunsir)克羅埃西亞小城杜布羅夫尼克的古城堡,或者說城牆的一部分?是建於海上的要塞,美劇《權利的游戲》的取景地。俯瞰海灣與整片紅色的老城,會知道為什麼這里會被叫做「亞得里亞海的明珠」。(片兒川)(片兒川)【北歐與波羅的海】最有名的是芬蘭的圖爾庫城堡。北歐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城堡之一,曾經是王宮貴族們的行宮,外觀樸素內部華麗,感覺更像宮殿一些。(圖源網路)(圖源網路)立陶宛的特拉凱城堡,當地人最愛的郊遊地之一。粉紅色的城堡建於湖心,周圍浮島片片,十分安逸。立陶宛在12世紀曾陳霸一方,特拉凱城堡便是當時的立陶宛大公的行宮。(圖源網路)(圖源網路)——————————————————當我們去看城堡的時候,我們看的是什麼:當我們去看教堂的時候,看的是高聳的建築,別致的聖壇,絢麗的玻璃花窗,還有宗教帶來的安寧氣氛。當我們去看宮殿的時候,看的是精細的裝飾,華麗的傢具、壁紙和地毯,宮殿主人收藏的油畫和古董,或許還有一個美麗的庭園。當我們去看城堡的時候呢,看的是童話般的外觀,以及從城堡看外面的景象。城堡裡面一般是什麼樣子呢?額,以我個人去過的十來個城堡來說,大多是:非常無聊的復原場景,比較無聊的展覽,或者乾脆就是空的╮(╯▽╰)╭但是歐洲的城堡大多是依山傍水,有些軍事城堡占據全城最高點的黃金位置,往外可以俯瞰整片老城或者山野,非常漂亮,單憑這點,去城堡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哇。(TangHaHa_)新天鵝堡外的湖光山色(TangHaHa_)新天鵝堡外的湖光山色(片兒川)奧地利薩爾茨堡城堡,俯瞰老城的最佳地點(片兒川)奧地利薩爾茨堡城堡,俯瞰老城的最佳地點(Oo喬伊斯o愈行愈遠oO)捷克布拉格城堡,布拉格的大片紅屋頂(Oo喬伊斯o愈行愈遠oO)捷克布拉格城堡,布拉格的大片紅屋頂(野獣之瞳)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可以看到整片阿爾拜辛區(野獣之瞳)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可以看到整片阿爾拜辛區已寫完,感謝閱讀~最後給自己打個廣告:我的微博顯示全部
『肆』 著名建築師是誰
建築始於一個理念,建築大師們不僅僅探索了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他們還帶回了純粹的美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力。
本文列舉了21世紀在國際上最著名的42位建築師,他們塑造了我們這一代標志性的,令人難忘的建築。
01 | Álvaro Siza
© Fernando Guerra | FG+SG
阿爾瓦羅·若阿金·德·梅洛·西扎·維埃拉(生於1933年6月25日),葡萄牙建築師、建築教育家,國際上稱其為阿爾瓦羅·西扎。1955年畢業於波爾圖大學原美術學院建築專業。甚至在1954年結束學業之前,他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建築工程(馬托斯尼奧斯的四座房子),同年他在波爾圖開始了自己的私人執業。
1992年,他因為協調了里斯本Chiado地區的改造項目而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這個歷史悠久的商業區在1988年8月幾乎完全被大火摧毀。西扎認為,建築師沒有發明任何東西,他們只是改變現實——這種哲學讓他在199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時獲得了評審團的嘉獎。
1998年世博會葡萄牙國家館
▼
水上建築
▼
02 | Antoine Predock
© 2007 Vladimir Paperny
安托萬·普雷多克(1936年生於密蘇里州黎巴嫩)是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名建築師。他是Antoine Predock建築事務所的負責人,該工作室是他在1967年建立的。普雷多克曾就讀於新墨西哥大學,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
Predock最初在新墨西哥州Albuquerque的La Luz社區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後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納爾遜美術中心成為他第一個贏得全國設計大賽的作品。作為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普雷斯多克的作品包括建於1993年的龜溪住宅,它是沿著德克薩斯州的一條史前小徑為鳥類愛好者建造的;斯基德莫爾學院的唐教學博物館和藝術畫廊,以及聖地亞哥教士的新球場。2006年,他獲得了AIA金牌。2007年,Predock被Cooper-Hewitt國家設計博物館授予終身成就獎。
加拿大人權博物館
▼
Trinity河奧杜邦中心
▼
03 | Ben van Berkel
© UNStudio
Ben van Berkel(出生於1957年)是一位荷蘭建築師,也是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UNStudio的創始合夥人。他在阿姆斯特丹Rietveld學院學習建築學;後來在倫敦的建築協會,他在198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AA文憑。
Ben van Berkel曾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建築學校授課。在2001年成為法蘭克福Städelschule大學的概念設計教授之前,他是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2011年,本·范·貝克爾被任命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Kenzo Tange主席。他教學的核心是將虛擬和材料組織與工程建設相結合的建築作品的包容性方法。他最近最著名的建築包括劇院Agora,梅塞德斯-賓士Musuem和W.I.N.D. House。
Theatre de Stoep
▼
Agora劇院
▼
04 | Bernard Tschumi
©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Bernard Tschumi(1944年1月25日出生)是一位建築師和教育家,通常與解構主義聯系在一起。著名建築師Jean Tschumi的兒子,出生於法國和瑞士的家庭,他在紐約和巴黎工作和生活。他在巴黎和蘇黎世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學習,並於1969年獲得建築學學位。
New Acropolis Museum
▼
Alesia博物館
▼
05 | 大B哥
© Bjarke Ingels Group
大B哥出生於1974年10月2日,丹麥建築師,BIG建築事務所負責人。他以創新和雄心勃勃的設計方法而聞名,他的許多建築都打破了傳統的建築模式。他經常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社會學的概念融入到他的設計中,但也經常試圖在建築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之間取得平衡。
哲學的基礎是他的信念,為了應對今天的挑戰,建築可以進入一個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的領域。一個務實的烏托邦式建築,避開了呆板的盒子的僵化實用主義和數字形式主義的天真烏托邦思想。他試圖通過混合生活、休閑、工作、停車和購物等傳統元素來創造建築,這使他成為當今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
Beach and Howe
▼
West 57th Street
▼
06 | César Pelli
© Pelli Clarke Pelli Architects
César Pelli 於1926年10月12日出生於阿根廷,在圖庫曼大學獲得建築學文憑。他最初在Eero Saarinen的辦公室工作,為包括紐約肯尼迪機場TWA航站樓在內的幾座建築擔任項目設計師。1977年,Pelli成為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並成立了Cesar Pelli & Associates。
他的設計避免了形式主義的先入之見。他認為,建築應該是負責任的公民,建築的美學品質應該從每個項目的具體特點,如其位置、施工技術和目的等中成長。為了尋找對每個項目最合適的響應,他的設計涵蓋了廣泛的解決方案和材料。
1995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授予佩里金獎,以表彰他一生在建築領域的傑出成就。2004年,他因設計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雙子塔而獲得阿加汗建築獎。
雙子塔
▼
BOK中心
▼
07 |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 Martell XO Architect Edition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是法國建築師、城市規劃學家,1970年畢業於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並以其大膽的設計和藝術觸覺而聞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對環境和城市主義的敏感,這是他作品的基本原則。這也因此贏得了1994年的普利茲克獎。
Chateau Cheval Blanc Winer
▼
Cidade Das Artes
▼
08 | Daniel Libeskind
© Studio Libeskind
丹尼爾·里伯斯金生於1946年5月12日,是建築和城市設計領域的國際人物,以其喚起建築文化記憶的能力而聞名。通過對音樂、哲學、文學和詩歌的深刻投入,里伯斯金先生致力於創造一種共鳴的、獨特的、可持續的建築。
1989年,里伯斯金贏得了在柏林建造猶太博物館的國際競賽。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委託使他成為著名的建築師。
丹佛藝術博物館擴建部分
▼
Centre De Congrès À Mons
▼
09 | David Childs
© Greg Betz
David Magie Childs,美國建築師,Skidmore, Owings & Merrill建築事務所名譽主席。他最為人所知的是對紐約市新世貿中心一號大樓進行了有爭議的重新設計。
1971年,在與Nathaniel Owings和Daniel Patrick Moynihan就賓夕法尼亞大道的重建計劃進行合作後,他加入了SOM在華盛頓特區的工作室。
One World Trade Centre
▼
哈利法塔
▼
10 | Frank Gehry
© Gehry Partners, LLC
弗蘭克·歐文·蓋里,出生於加拿大的猶太建築師,現居美國洛杉磯。1962年,他在加州洛杉磯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隨後在2001年成立了蓋里合夥有限責任公司。他的公司依賴於數字項目的使用,這是一個復雜的三維計算機建模程序,最初是為航空航天工業創建的,用於徹底記錄設計,並使投標、製造和施工過程合理化。
在2010年世界建築調查中,他的作品被列為當代最重要的建築作品之一,《名利場》雜志將他評為「當代最重要的建築師」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
11 | 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 Gabriel Fraga de Cal
1970年至1975年,雅克·赫爾佐格在ETH學習建築。1983年,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客座導師。他也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巴塞爾聯邦理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
1978年,Jacques Herzog與Pierre de Meuron在巴塞爾成立了Herzog & de Meuron事務所。2001年他們一起獲得了普利茲克獎。
北京鳥巢
▼
佩雷斯藝術博物館
▼
12 | Jean Nouvel
© Ateliers Jean Nouvel
Jean Nouvel是一名法國建築師,曾就讀於巴黎美術學院。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獲得了許多著名的榮譽,包括阿加汗建築獎,2008年獲普利茲克獎。
White Walls
▼
One Central Park
▼
13| Jeanne Gang
© Studio Gang Architects
Jeanne Gang是Gang Architects工作室的創始人和負責人,該工作室位於芝加哥和紐約,是一家屢獲殊榮的建築和城市設計實踐機構。國際上公認她的創新使用材料和環境敏感的方法,珍妮探索設計在振興城市的作用。
通過從文化機構到高層混合用途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各種規模的項目,她參與了緊迫的當代問題及其對人類體驗的影響。珍妮創造了一些評論家認為是當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使她成為當今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包括Arcus社會正義領導中心,克拉克公園的WMS船屋,林肯公園動物園的自然木板路,以及Aqua Tower。
Aqua Tower
▼
Arcus Center for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
14| Joshua Prince-Ramus
© REX
Joshua Prince-Ramus出生於1969年8月11日,是REX的負責人,REX是一家國際知名的建築設計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其名字象徵著對建築的重新評估。
Yongs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
Vakko Headquarters and Power Media Center
▼
15| 楊經文
© T. R. Hamzah & Yeang
楊經文是馬來西亞建築師、生態學家和作家,以其標志性的生態建築和生態總體規劃而聞名。他是生態綠色設計和總體規劃的先行者,1971年開始在這一領域進行設計和研究。他被《衛報》評為「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
Spire Edge Tower
▼
16| Kengo Kuma
© Kengo Kuma & Associates
隈研吾1954年出生於日本橫濱。1979年從東京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他曾在日本世基株式會社和戶田公所工作過一段時間。1985年至1986年,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
1987年創辦「空間設計工作室」,1990年成立自己的辦公室「隈研吾事務所」。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和慶應義塾大學任教。2008年,隈研吾在慶應義塾大學獲得建築學博士學位。隈研吾目前是東京大學建築研究生院的教授,在他自己的實驗室隈研吾實驗室里進行著關於建築、城市和設計的各種研究項目。
星巴克咖啡廳
▼
ArtA文化藝術中心
▼
17| 馬岩松
© Edoardo Giancola
出生於北京的建築師馬岩松被認為是新一代建築師的重要聲音。作為MAD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和負責人,他領導著各種規模的設計。近年來,馬岩松的許多設計都遵循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即通過新的建築形式在社會、城市和環境之間創造新的平衡。
2010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RIBA獎學金的中國建築師。2012年,他的標志性項目夢露大廈被加拿大高層建築與城市居住委員會評為「美洲最佳高層建築」
夢露大廈
▼
北京朝陽公園廣場
▼
18| Massimiliano and Doriana Fuksas
© Studio Fuksas
Fuksas工作室由著名建築師Massimiliano和Doriana Fuksas領導,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國際建築事務所之一。在過去的40年裡,該公司通過一系列非常廣泛的項目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方法,從博物館到文化中心和音樂空間,從會議中心到辦公室,從室內設計到私人住宅和設計收藏品。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
MyZeil購物中心
▼
19| Moshe Safdie
© Safdie Architects
Moshe Safdie是一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理論家和作家。包括一個全面和人文設計理念,Safdie致力於建築類型學,支持和加強項目的規劃;地理、社會和文化因素決定了一個地方;這是對人類需求和願望的回應。
Artscience Museum and Marina Bay Sands
▼
Yad Vashem Holocaust Museum
▼
20| Norman Foster
© Foster + Partners
諾曼·福斯特(第21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出生於曼徹斯特。1961年從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後,他獲得亨利獎學金進入耶魯大學,在那裡他是喬納森愛德華茲學院的研究員,並獲得了建築學碩士學位。
1967年,他成立了福斯特律師事務所,現在被稱為福斯特+ Partners。該公司成立於倫敦,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實踐,而該公司的創始人是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在20多個國家設有項目辦事處。
30 St Mary Axe (The Gherkin)
▼
公園大道425號
▼
21| Peter Zumthor
© Atelier Peter Zumthor
卒姆托1943年4月26日出生在巴塞爾,父親是一名傢具製造商。1958年,他師從木匠,1963年開始在家鄉的Kunstgewerbeschule學習。1966年,卒姆托作為交換生在紐約普拉特學院學習工業設計和建築。1968年,他成為格勞本登州古跡保護部門的一名自然保護主義建築師。這項歷史修復項目的工作讓他對建築和不同鄉村建築材料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Saint Benedict Chapel
▼
Kolumba Museum
▼
22| Rafael Moneo
© Rafael Moneo
Jose Rafael Moneo Valles,西班牙建築師,1937年5月9日生於西班牙圖德拉。1996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2003年獲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1961年,他在馬德里工業大學ETSAM學習,並獲得建築學學位。1963年,他獲得了羅馬西班牙學院為期兩年的獎學金,這對他後來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曾在世界各地教授建築學,從1985年到1990年,他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院長。
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
▼
Columbia University Northwest Corner Building
▼
23| Rafael Viñoly
© Rafael Vinoly Architects
Rafael Viñoly1944年出生於烏拉圭,20歲時成為Estudio de Arquitectura的創始合夥人,該工作室後來成為拉丁美洲最大的設計工作室之一。他早期著名的作品改變了阿根廷的景觀,而阿根廷正是這種做法的發源地。1978年,Rafael Viñoly搬到了美國。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短暫擔任客座講師之後,他於1979年定居紐約。
432 Park Avenue
▼
Carra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
▼
24| Rem Koolhass
© Flickr CC user Strelka Institute for Medi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庫哈斯,荷蘭建築師、建築理論家、城市學家,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建築與城市設計實踐教授。庫哈斯曾在倫敦的建築協會建築學院和紐約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學習。他是OMA的創始合夥人,也是總部位於荷蘭鹿特丹的AMO的研究型合作夥伴。
2000年,雷姆·庫哈斯獲得普利茲克獎。2008年,《時代》雜志將他列入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前100名。庫哈斯的事務所現在幾乎只以大型建築而聞名,比如中央電視台總部(2013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高層建築」)和西雅圖圖書館(被廣泛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西雅圖圖書館
▼
CCTV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
25| Renzo Piano
©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1937年,皮亞諾出生於義大利的一個建築商家庭。他受過教育,後來在米蘭理工大學任教。1964年,他從大學畢業,開始研究實驗性的輕型結構。他與理查德•羅傑斯成立了一家名為Piano & Rogers的建築公司,1971年至1977年,他們在那裡共事。正是在這里,他們設計了他們最著名的項目——巴黎蓬皮杜中心。
The Auditorium of the Park
▼
Kimbell Art Museum Expansion
▼
26| Richard Meier
© Richard Phibbs
理查德·邁耶在康奈爾大學接受建築教育,1963年在紐約成立了自己的辦公室。1984年,邁耶獲得了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
Neugebauer House
▼
The Getty Center
▼
27| Richard Rogers
© Andrew Zuckermann / RSHP
理查德·羅傑斯是200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1985年獲得RIBA金獎,1999年獲得托馬斯·傑斐遜紀念基金會獎章。他還榮獲2000年皇家建築獎、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和2007年Tau Sigma Delta金獎。1986年,理查德·羅傑斯被授予榮譽軍團勛章,1991年被授予爵士爵位,1996年成為終身貴族。
廣場的概念是羅傑斯的一個主要關注點。他明白城市是由人組成的,而不是建築,建築之間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認為城市是人們表演的舞台,而建築是構成表演的布景。
但羅傑哲學的關鍵是;「建築太復雜了,不是一個人能解決的。合作是我所有工作的核心。當不同學科,從社會學到數學,從工程學到哲學,共同創造解決方案時,我喜歡這種動態的流動。這種融合創造了一種為現代世界提供最佳服務的精神和最佳象徵的美學。沒有人比開明的客戶更清楚地了解一個項目……」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Bodegas Protos Winery
▼
28| Santiago Calatrava
© Santiago Calatrava
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西班牙新未來主義建築師,1951年7月28日出生在巴倫西亞。他在巴倫西亞理工大學學習建築,後來在ETH學習土木工程。1981年,他在蘇黎世建立了建築和工程事務所。
卡拉特拉瓦的早期職業生涯主要致力於橋梁和火車站,其設計將土木工程項目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進入高層設計始於一個創新的54層樓高的扭曲塔,稱為扭轉軀干(2005),位於瑞典馬爾默。從那時起,他將自己的風格定義為架起結構工程和建築之間的橋梁——從對人體和自然世界的大量研究中衍生出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風格。
Turning Torso
▼
Florida Polytechnic』s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ampus
▼
29| Sheila Sri Prakash
© Shipla Architects
希拉·斯里·普拉卡什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她畢業於安娜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並參加了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管理教育項目。
Samten IVR Prime Golf Villa
▼
Zique Luxury Unisex Salon & Spa
▼
30| Shigeru Ban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坂茂是一位日本建築師,以他在紙上的創新作品而聞名,尤其是用於快速有效地安置災民的回收紙板管。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無形的結構」。也就是說,他沒有公開表達他的結構元素,而是選擇將它們融入到設計中
2014年,坂茂被評為第37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普利茲克評委會贊揚坂茂在材料使用上的創新,以及他對全世界人道主義事業的奉獻精神,稱他是「一位敬業的教師,不僅是年輕一代的榜樣,也是激勵……」
Nine Bridges Country Club
▼
Cardboard Cathedral
▼
31| Steven Holl
© Mark Heithoff
史蒂文·霍爾1947年出生於華盛頓。他畢業於華盛頓大學,後來在羅馬攻讀建築學。1976年,他參加了倫敦的建築協會,並在紐約成立了史蒂文霍爾建築師事務所。Steven Holl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他將空間和光線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環境敏感性,並利用每個項目的獨特品質來創建一個概念驅動的設計。他擅長將新項目與具有特殊文化和歷史意義的背景無縫地結合起來。
南京思凡藝術博物館
▼
MIT Simmons Hall
▼
32| Ta Ando
© Ta Ando
安藤忠雄出生於1941年,是日本當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作品的特點包括大面積的朴實無華的建築混凝土牆,配以木質或石材地板和大窗戶。活躍的自然元素,如太陽,雨,風是一個獨特的包含到他的風格。
他獲得的許多獎項包括:1989年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199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200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2005年國際建築師聯合會金獎。安藤忠雄是美國建築師學會、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以及倫敦皇家藝術學會的榮譽會員。他曾擔任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
光之教堂
▼
Elizabeth Street
▼
33| Terry Farrell
© Farrells
Terry Farrell,英國建築師、城市設計師。他畢業於紐卡斯爾大學,並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城市規劃碩士學位。1980年,Terry Farrell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特里·法雷爾合夥公司。他的背景城市設計方案,以及豐富的後現代主義作品,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KK100
▼
北京南站
▼
34| Thom Mayne
© Princeton University Lecture Series
湯姆·梅恩(生於1944年1月19日),洛杉磯建築師。。1968年,他在南加州大學學習建築學,1978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學習建築學,主要研究社會議程和城市規劃。
梅恩、里維奧·桑蒂尼、詹姆斯·斯塔福德和邁克爾·布里克勒於1975年加入;他們能夠創造出一種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源於對創作作品的興趣,其意義可以通過吸收創作作品的文化來理解——他們的目標是開發出一種能夠避開傳統形式常規界限的建築。變形的工作具有層次性。視覺上,該公司的建築包括雕塑形式。近年來,這種視覺效果越來越多地通過計算機設計技術得以實現,計算機設計技術簡化了復雜形式的構建。這些成就使得梅恩在2005年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
Bill and Melinda Gates Hall – Cornell University
▼
深圳辦公大樓
▼
35| Thomas Heatherwick
© Jason Alden
Thomas Alexander Heatherwick, 英國設計鬼才,倫敦Heatherwick工作室創始人。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Heatherwick已成為英國最具天賦和想像力的設計師之一。他的創新設計方法為他贏得了「創意引擎」的美譽。
Learning Hub – for Nanyang Technical University
▼
Pier 55 Park
▼
36| Toyo Ito
© Toyo Ito & Associates
伊東豐雄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師,以創造概念建築而聞名。他是當代「模擬」城市概念的建築領軍人物,被稱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性和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2013年,伊東獲得了普利茲克獎。
Tower of Winds
▼
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
37| William Pedersen
© Kristine Larsen
William Pedersen是KPF的創始設計合夥人,他於1976年與A. Eugene Kohn和Sheldon Fox共同創立了KPF。William Pedersen特別關注的是他所謂的「現代城市的基本建築單元」——高層商業寫字樓的開發。
Petersen Automotive Museum
▼
Lotte World Tower
▼
38| Winy Maas
© MVRDV
Winy Maas是荷蘭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教授和城市學家。1993年,他與Jacob van Rijs和Nathalie de Vries一起創建了MVRDV。早期的作品,如荷蘭的電視中心Villa VPRO和老年沃茲科的住宅小區,為他帶來了國際聲譽,並確立了MVRDV在國際建築中的主導地位。
Maas在RHSTL Boskoop完成了他的學業,以「景觀設計師」的身份畢業,並於1990年從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獲得學位。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設計客座教授,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系建築與城市設計教授。
Peruri 88
▼
The Cloud
▼
39|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
妹島和世,日本知名女建築師,出生於日本茨城縣。現任橫濱國立大學Y-GSA教授 。 妹島和世的建築風格逐漸的受到世人注目,她與SANAA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多帶有重要的「穿透性」風格。大量的運用玻璃外牆等材質,讓建築感覺輕而且飄浮。亦有報導稱其為「穿透、流動」式的建築。西澤立衛,日本著名建築師,1966年生於東京都。1990年橫濱國立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畢業,2010年與妹島和世一起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
金澤21世紀美術館
▼
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學習中心
▼
40| 磯崎新
磯崎新,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師。設計過一系列的大型建築物,如築波市政中心、日本兵庫西脅市的圖形設計博物館,大都融合理性的現代主義結構、典雅的古典主義布局和裝飾、又兼有東方的細膩構件和裝飾特色,被認為是亞洲建築設計師的重要代表。2019年3月5日,日本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建築學者磯崎新成為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上海喜馬拉雅中心
▼
卡達國家會議中心
▼
41| Zaha Hadid
©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是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創始人,2004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2010年和2011年獲斯特林獎。哈迪德在貝魯特大學學習數學,1972年搬到倫敦,就讀於AA。她後來成為OMA的合作夥伴,並與OMA的雷姆·庫哈斯和伊利亞·曾赫利斯一起在AA任教。
扎哈的興趣在於建築、景觀和地質之間的嚴格結合,因為她的實踐將自然地形和人造系統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尖端技術的實驗。她對建築行業的傑出貢獻繼續得到世界上最受尊敬的機構的認可,包括《福布斯》「世界最具影響力女性」排行榜;2012年《時代》雜志評選的「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Heydar Aliyev Center
▼
Sleuk Rith Institute
▼
42| 貝聿銘
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於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日本美秀博物館
▼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