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怎麼解釋
譯: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我所有的努力都廢棄了;譬如填平窪地,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雖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進。」
出處:孔子與其弟子《論語·子罕》: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表示一切外部條件、環境和機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創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過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1)吾家居譬如擴展閱讀
《論語·子罕》部分名言
一、【原文】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出則事公卿」,是為國盡忠;「入則事父兄」,是為長輩盡孝。忠與孝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兩個道德規范。它是對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力行者。在這里,孔子說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幾點。
二、【原文】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贊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評析】 這里講的第一層意見是言行一致的問題。聽從那些符合禮法的話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規定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實質。第二層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順耳之言的是非真偽,則應加以仔細辨別。對於孔子所講的這兩點,我們今天還應借鑒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辦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未成一簣
B.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這段話所用的論證方法是
舉例論證
C. 理解劃線句子的含義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
(1)您的父親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負天下盛名? (2)這時候桂樹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淵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麼功德。
D.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成敗在於自己的選擇
E.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什麼意思
子曰:「譬如為復山,未成一簣(1),止,制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 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F. 《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下一句是什麼
子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篇》
子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篇》
G.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住也。怎麼翻譯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懶得作下去,這是回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答平地上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還是要自己堅持呵。
翻譯是在准確(信)、通順(達)、優美(雅)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
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其內容有語言、文字、圖形、符號和視頻翻譯。
H. 世說新語 泰山桂樹文中「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吾家君怎麼理解,我對於我的父親,就像生長在泰山
吾家君:我的父親。不是「我對於我的父親」。
這段話重在比喻義,意思應專該這樣理解:
客屬人問:你父親有啥本事讓這么多人誇他?
他回答的意思是:我父親對於學問,好比是泰山裡的一棵桂花樹,上承天露、下接地氣,只知道拚命吸取,並不管它多高、多深。所以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學識到底有多高深、多淵博。
I.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回下來的答;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
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道理論據
論據分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兩種。
事實論據是客觀事物的真實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因此是證明論點的最有說服力的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1具體事例、2概括事實、3統計數字、4親身經歷等等。
道理論據是指那些來源於實踐,並且已被長期實踐證明和檢驗過,斷定為正確的觀點。
道理論據包括1經典性的著作,2權威性的言論(如「名人名言」等),3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而上文是屬於名人名言,也就是說屬於道理論據
J.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