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天津靜海大邱庄哪有傢具店
老夏竹南100米香河傢具
B. 大邱庄鎮的歷史沿革
一、歷史上的大邱庄
1、「邱」氏建村
大邱庄建村於明朝永樂二年即公元1404年。當時,明朝為開發中國北部的閑置土地,頒布了移民法規,一些移民便來到這片荒無人煙的土地,搭起了窩棚,開始了近似「刀耕火種」的落後生活,因當時這里移民以「邱」氏居多,便起名邱家莊,後改名大邱庄。
隨著人口的繁衍和遷入,到解放前夕全村有200多戶,1600多人,主要有張、劉、李、馬、禹五大姓。
2、破爛村莊
解放前的大邱庄村破爛、零散。村莊不大,東一塊、西一片,道路坑窪不平,房屋是清一色的土坯房無磚無瓦。村內較富人家有些傢具擺設,窮人屋裡是清一色的「四清」(即4個牆旮旯)和「四土」(即土牆、土地、土坑、土檯子)。
3、貧瘠土地
大邱庄一帶的耕地是退海之地,濱鄰渤海,土地鹽鹼,地勢低窪,幾百年來鹽鹼和瀝澇便成了大邱庄人不能逾越的兩道障礙,為克服兩種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大邱庄人進行了很多嘗試,其中效果較明顯的應屬「檯子地」,所謂「檯子地」就是在土地上挖溝築田,田築高了,溝挖深了,即可防澇又可排鹼。但是由於舊社會土地都掌握在私人手裡,各自為政,「檯子地」建的高低不平,橫七、豎八,糧食畝產很低,就是好地塊,在好年景畝產也不過150斤,一般年景不過百斤。
4、生活十難
歷史上的大邱庄窮人有十難:一是吃糧難,二是吃油難,三是吃水難,四是吃菜難,五是住房難,六是穿衣難,七是上學難,八是治病難,九是照明難。十是說媳婦難。
二、歷史沿革
大邱庄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建村,因多為「邱」姓移民,故起名邱家莊,後改稱大邱庄。原屬蔡公庄鄉(今蔡公庄鎮)。
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鎮。建鎮之初,下轄萬全、堯舜、津美、津海4街。
1996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0.5萬人,轄堯舜街、萬全街、津美街、津海街4個行政村。
2003年9月25日,將蔡公庄鎮的大屯、滿井子、王虎庄3村劃歸大邱庄鎮。
2006年1月1日,將西翟庄鎮的龐莊子村劃歸大邱庄鎮。
2011年6月23日(2010年縣政府決定),將團泊鎮的丁房子、邢家堼、東房子、五美城、三間房、劉房子、胡連庄7村,蔡公庄鎮的官坑、太平2村,大豐堆鎮的崔莊子、李八庄、岳莊子、白公坨4村,西翟庄鎮的東尚碼頭、西尚碼頭、前尚碼頭、北尚碼頭、巨莊子5村(共18個村)劃歸大邱庄鎮。
原【胡連庄公社】1958年屬團泊窪公社,1963年建胡連庄公社,1983年改胡連庄鄉。1996年,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胡連庄、五美城、劉家房子、三間房、東房子、邢家、西家房子、薛家房子、孟家鋪子9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胡連庄鄉,並入團泊鎮。2011年,胡連庄、五美城、劉家房子、三間房、東房子、邢家堼、丁房子7村劃歸大邱庄鎮,薛家房子、孟家鋪子2村仍屬團泊鎮。
C. 80年代的天津大邱庄,為何人從出生到死亡費用全包,還不收水電費
在中國古代時期,其實就已經出現了集體主義思想的萌芽,比如說孔子就曾在《論語》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不應擔心財富的多少,而要擔心財富是否分配平均;不要擔心人口的多少,而去擔心境外是否安定;只有財富平均,才無所謂貧窮或富有;只有人民和睦相處,人口少也不重要,邊境安定,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與此同時,這里的各種生活用品幾乎都是靠發的,水電全部免費用,甚至在當地結了婚,都能夠免費獲得一間大瓦房,還有一整套的傢具。上了年紀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取一筆退休金,村子裡的學校也多了起來,孩子們都可以方便地上學讀書。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當地人的心性也發生了轉變,從最開始的朴實本分,到後來的蠻橫自大,他們以為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村莊給他們兜底,但違背了法律,是要受到嚴懲的。
1993年,村莊的村委書記禹作敏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他的一眾黨羽全部都被判了刑,這一所謂的天下第一庄也就從此衰落。從這件事就能看出,制定一個目標,就要穩扎穩打向前進發,如果急於求成,那麼將會從中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