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術上有哪些主義
1、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現代主義美術流派眾多,如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等等。
2、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美術產生於大革命失敗以後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越來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識分子感到苦悶,他們反對權威、傳統和古典模式,從而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他們提倡注重藝術家的主觀性和自我表現,以民族奮斗的歷史事件和壯美的自然為素材,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麗的想像,誇張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現激烈奔放的感情。總之,他們重感情輕理性,重色彩輕素描,不滿現實,追求幻想。
3、樣式主義
義大利16世紀中後期的美術流派,代表著盛期文藝復興漸趨衰落後出現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傾向。樣式主義時期的藝術並未形成統一的風格,藝術家們各自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如誇張變形的手法,強調細節的修飾,突出個性的表現,反對理性、典雅、優美的原則,強調想像等等。總之,我們把這一時期出現的不同與盛期文藝復興理性優美原則的藝術,都歸為樣式主義。
B. 超現實主義簡介、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簡介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現代西方文藝流派。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盛行於歐洲,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其影響最為深遠。
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徹底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及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認為,現實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許多本能和慾望受到壓抑,能夠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實和本來面目的是現實之外那絕對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現實的世界,這就是人的深層心理或夢境。
打破理性與意識的樊籬,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將文藝創作視為純個人的自發心理過程,這些都是其基本特點。
二、代表人
1、安德烈·布勒東
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年),法國詩人和評論家,超現實主義創始人之一。他和其他超現實主義者追求自由想像,擺脫傳統美學的束縛,將夢幻和沖動引入日常生活,以創造一種新的現實。
安德烈·布勒東出生在法國的丹什布雷市(Tinchebray)。就讀於巴黎大學醫學院,其間接觸到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的概念對布勒東的作品有重要的影響。
2、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法語: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譯阿爾圖爾·蘭波、韓波、林包德,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3、路易·阿拉貢
法國詩人、作家、政治活動家。年輕時學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陸軍醫院服役。1920年棄醫從文,成為超現實主義派作家。
1930年訪蘇歸來後成為共產黨人,在文學創作上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成為共產黨文藝周刊《法蘭西文藝報》的主編。
著有詩歌《斷腸集》、《法蘭西的曉角》,長篇小說《現實世界》(4卷)、《共產黨人》(6卷)、《受難周》等。作品中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
4、保爾·艾呂雅
保爾·艾呂雅(1895——1952年),法國當代傑出詩人。一生寫詩和戰斗,參加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反法西斯斗爭。
出版詩集數十種,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豐採的眼睛》、《詩與真》、《鳳凰》、《為了在這里生活》、《獸與人,人與獸》、《當前的生活》、《天然的流水》、《和平詠》等。
三、代表作
1、《記憶的永恆》
《記憶的永恆》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於1931年創作的布面油畫,現藏於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記憶的永恆》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繪了一個死寂般寧靜的曠野。平靜如鏡的海、一馬平川的沙灘、荒涼的海岸,以及一個不可能在這個環境中出現的方形台座、一塊板、一棵樹。
面面突出表現了像軟餅似的三塊鍾表和一塊沒有變形的紅色鍾表,上面爬滿了黑色螞蟻,方台上一塊軟表上還歇著一隻蒼蠅。
2、《內戰的預兆》
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作於1936年的油畫作品,是畫家的代表作之一。畫家運用細膩的筆法畫出了被肢解的人體,用人體貫連構成框架式的結構充滿畫面,用藍天白雲作背景,表明這一罪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
畫家以此象徵戰爭的恐怖和血腥,就像一場血肉橫飛、屍骨四迸、令人毛骨悚然的惡夢。
3、《娜嘉》
安德烈·布勒東創作的小伙,全書撲朔迷離,充滿偶然、隨機、巧合和夢境,作者的主觀思想交叉出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過程中,圖像與文字交相輝映,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名篇,極大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與藝術流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超現實主義
C. 超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人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探究此派別的理論根據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致力於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註:不能與超級現實主義混為一談,超級現實主義又稱照相主義,是七十年代美國最為流行的一種資產階級美術流派,和超現實主義不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主要有盧梭(H.T.Rousseau)、米羅(joan miro)、達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 達利相較與米羅,他採用相反的表現手法。達利認為藝術家要將潛意識的形象精確第紀錄下來,所以他採用「具象」,精確地復制非正常邏輯思維產生的幻象,把毫不相乾的事物全部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充滿戲劇效果,帶給人視覺與新心靈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恆的記憶》、《內戰的預感》等。 詳見http://ke..com/view/39616.htm
D. 室內設計「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起源,代表設計師和相關設計作品,和「超現實主義風格」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主要有盧梭(H.T.Rousseau)、米羅(joan miro)、達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 達利相較與米羅,他採用相反的表現手法。達利認為藝術家要將潛意識的形象精確第紀錄下來,所以他採用「具象」,精確地復制非正常邏輯思維產生的幻象,把毫不相乾的事物全部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充滿戲劇效果,帶給人視覺與新心靈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恆的記憶》、《內亂的預感》等。
E. 這幅畫是誰畫的 求簡介
這是西班牙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 胡安-米羅 的油畫作品《藍星》(Étoile Bleue)
《哈里昆的狂歡》
F. 請問達利米羅的繪畫風格有哪些異同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他藝術的卓越之處,並不在於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另一個卓越之處就是,米羅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使我們覺得比我們日常所見更為真實。 米羅是非常多產的,畫風始終如一而又多樣變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難。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畢加索及野獸派畫家的影響,作品或帶有極為精雅的色彩和線條的運動,或具有立體主義的作風。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難的一些方面,從《哈里昆的狂歡》的復雜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鳥一石子》這類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單純性。1928年,他訪問了荷蘭,受到荷蘭少有的幾個大師的影響。他製作了一系列的繪畫,題名為荷蘭的室內,那是從真實到幻想變形的實例。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級人物。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非常活躍,這對於他後來的生涯尤其重要;這個時期的一些軼事,無論真實與否,都是他以後許多持續不變的形象的基礎,他與父母及妻子加拉的關系對於他的藝術個性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達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像力的畫家。在把夢境的主觀世界變成客觀而令人激動的形象方面,他對超現實主義,對20世紀的藝術做出了嚴肅認真的貢獻。達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由兩件事情促使其畫風日臻成熟。一是他發現了弗洛伊德的關於性愛對於潛意識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結交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巴黎超現實主義者,這群藝術家和作家努力證明人的潛意識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為重大的現實"。
為從潛意識心靈中產生意象,達利開始用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誘發幻覺境界。達利發現這一方法後,畫風異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間所作的畫使他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在他所描繪的夢境中,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像並列、扭曲或者變形。達利對這些物像的描繪精細入微,幾乎達到毫發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將它們放在十分荒涼但陽光明媚的風景里,令人聯想到他的故鄉加泰羅尼亞地區。在這些謎語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記憶的永恆》
G. 米羅的畫,他的超現實主義主要表現了什麼風格和思想啊
米 羅 出生於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米羅,早期藝術受塞尚影響極深,在經歷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洗禮後,發展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本書收集了米羅早期作品,及「荷蘭室內」、「星座」等系列代表作,另附加造型獨特的雕塑 作品與其生平記事,足以解析米羅與眾不同的藝術。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追求作畫過程的無意識性,以致在畫面上出現純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終結果總是充滿幻覺的和具有生命形態的抽象畫面。因此,它又被稱為有機的超現實主義或絕對的超現實主義,這一傾向與達達主義者和某些未來主義者所從事的偶然機遇和無意識行為的試驗有關聯。
H. 急!!!國外的當代油畫家 誰的 哪些畫 具有超現實主義的傾向
國外的搞架上的已經不多了
I. 超現實主義
[編輯本段]簡介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探究此派別的理論根據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致力於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註:不能與超級現實主義混為一談,超級現實主義又稱照相主義,是七十年代美國最為流行的一種資產階級美術流派,和超現實主義不同。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精神革命」。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作為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態。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於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於受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為帝國主義御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產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內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編輯本段]歷史
達達派之後,法國產生了一個近代藝術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畫派——超現實派,此派從達達派發展而來,但事實上要對此兩流派的時代作明確區分,則相當困難。因其演變過程並沒有明確的在造型藝術上出現。不過,如果因此所把達達派精神與超現實派的本質視為同一,則是一大謬誤。達達派雖成為超現實派誕生的溫床,但超現實派多少還是承受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及象徵主義的遺產,另外還吸收了新的要素。現在我們談超現實主義發生之年代,都是根據宣言文字的發表時間作區分,無法在藝術作品上對產生年代作正確說明。
在理論上,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的發起者是兩位作家,布列頓和阿波利奈爾。超現實一詞是詩人阿波利奈爾首用的,原是哲學上的術語,最初稱為「超自然主義」,後來才用於繪畫上。1924年,布列頓發表了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28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超現實主義與繪畫》其思想的基礎是在求取人間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 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布列頓又說:「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認為矛盾的兩個狀態,將來是有辦法解決的,那便是夢與現實的統一。那可以說是絕對現實的一種,也可以說是超現實的一種。」從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現實主義是追求夢與現實的統一,並且是以人類為對象作為表現的范圍。布列頓在文章中要求人們注意那些可能與文學超現實主義有聯系的藝術家,其中有馬蒂斯、德蘭、勃拉克和畢加索。實際上這些畫家並不符合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所下的定義:純粹的心理自動。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畫家基里柯則可能是最早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基里柯從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畫很受阿波利奈爾的贊賞,阿波利奈爾在1918年寫的劇本《蒂里西亞的乳房》冠以「超現實主義戲劇」的副標題,最早使用了「超現實主義」這個術語,他對基里柯的看重顯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畫中那種超驗的精神與內心世界的表現。
給予超現實派最大的啟示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精神病心理學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下意識心理學的理論。從整體上說,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藝術運動,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還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超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思想領袖布列頓有過學醫的經歷,他在讀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後,立即領會到精神分析與達達派的無意識表白之間的關聯。精神分析注重對夢想、幻想和幻覺的分析,並把白日夢作為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方法加以誘導。依此而從事於下意識的夢幻的世界的研究,與自然主義相對立,不受理性支配而憑本能與想像,描繪超現實的題材,表現比現實世界更真實的,比現實世界的再現更具重大意義的,想像領域中的夢幻世界。
此派的畫家們可舉出阿爾普、米羅、艾倫斯待、達利、馬松、基里柯、克爾諾、坦基、馬格里特 、夏卡爾 等。他們以布列頓的「自動的活動、無意識的自動作用(Automatisme)和夢幻世界的采求」展開創作,部分也受哲學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響,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觀,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學,因此他們任意表現夢與想像,很多奇異的變形與線條令人無法了解。他們的創作活動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種時空交錯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間與時間的束縛。
但是,如果用布列頓的這種視覺形象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話,還只說明了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一種主要風格,即以達利、馬格利特、德爾沃為代表的風格。這種風格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為特徵,通過可以識別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它的來源是盧梭、夏加爾、思索爾、基里柯及19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它企圖運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義,創造一種不受意識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畫的過程實際上與寫實畫法沒什麼區別的理性過程,因此這種風格又被稱為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和古典的超現實主義。另一支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則是以米羅、馬宋等人為代表,他們追求作畫過程的無意識性,以致在畫面上出現純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終結果總是充滿幻覺的和具有生命形態的抽象畫面。因此,它又被稱為有機的超現實主義或絕對的超現實主義,這一傾向與達達主義者和某些未來主義者所從事的偶然機遇和無意識行為的試驗有關聯。
自布列頓於1924年發展宣言後,1925年6月在巴黎舉辦了首次超現實主義畫展,參加者包括畢加索、阿爾普和克利等人,他們顯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達達主義的拼貼中首次嘗試了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1926年超現實主義者組織了超現實主義畫廊,1936年和1947年他們先後在倫敦和巴黎舉辦了重要的展覽。曾一度風行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熱潮雖於30年代之後漸趨式微,但這一運動並末消失,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具有一定影響。因為二次大戰前很多此派畫家從巴黎到美國,所以超現實派繪畫從歐洲影響到新大陸。此外,其影響力擴及戲劇、舞台裝飾、攝影、電影、建築、雕刻等藝術領域。
超現實主義致力於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力求突破合乎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揉合,以展現一種絕對的或超然的真實情景。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其充滿幻想色彩和異國情調的奇特風格,對20世紀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和作品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主要有盧梭(H.T.Rousseau)、米羅(joan miro)、達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 達利相較與米羅,他採用相反的表現手法。達利認為藝術家要將潛意識的形象精確第紀錄下來,所以他採用「具象」,精確地復制非正常邏輯思維產生的幻象,把毫不相乾的事物全部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充滿戲劇效果,帶給人視覺與新心靈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恆的記憶》、《內戰的預感》等。
[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文學
超現實主義文學否定現實主義和傳統的小說,敵視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這一切,追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這思維記錄下來」。它強調潛意識和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倡導「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其代表作是勃勒東1928年發表的小說《娜佳》。20 年代末以後,運動內部發生分裂。1930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處於低潮,幾乎只剩下勃勒東一個人還在堅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美國時,他這種宣傳也沒有停止過。1946年勃勒東回法國後,繼續辦雜志,舉辦作品展覽會,發表廣播講話,又掀起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浪潮,影響波及歐美許多國家,但其聲勢已遠不及20年代。
超現實主義存在的時間較長,這個流派頗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現代派都受其理論影響並加以發展。
[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為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只見於影片的個別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
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為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製作者中間,並被不斷付諸實踐。 超現實主義電影公然反對敘事體。
通常認為,杜拉克的《貝殼和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r後者則是對性慾和愛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性慾和高潮,暴力和瀆神,以及怪異幽默,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用來與傳統電影形式抗衡的題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電影形式,來激發觀眾潛在心底最深處的沖動。布努艾爾曾宣稱《一條安達魯狗》是「向謀殺熱情地呼喚」。西方的電影研究家們一致認為,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布努埃爾轉而拍攝故事片後仍不時在他的作品中隱現•在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中,超現宴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瑪耶-德連和肯尼斯-安格爾•在故事片領域里,西方電影研究家傾向於把對變態心理、潛在的性沖動、無理性行為等的描寫歸結為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表現。因此,象希區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年)、《眩暈》 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變態者》(1962年)和《群鳥》 f1963年),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以及塞繆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證。
[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色彩
如果說現實主義處理色彩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力求發揮色彩的表意作用的話,那麼,超現實主義色彩處理則十分強調主觀色彩的運用,只求色彩的表意功能,不再考慮色彩處理的 真實性,超現實主義起源於西方現代派電影。被稱為西方現代派電影創始人的義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在他拍攝的影片《紅色沙漠》中,紅色、黃色和藍色是重要的表意色彩,他把工廠的廠房刷成紅色和黃色,把樹也刷成紅色。紅色和黃色在西方象徵著動盪和恐懼,這里的紅色和黃色構成的環境,暗喻現代工業文明正在摧毀著人類。煙囪冒出的黃色煙霧暗示有毒。女主人公朱莉亞娜居住的房間塗上藍色,暗示神精病患者---朱莉亞娜看到的世界是冷寞無情的,她無法和外界和家人溝通,她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崩潰。綠色是象徵生命的色彩,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綠色,暗示被現代工業污染的現代世界一切生命都受利危脅,甚至不能存活。這部影片的色彩處理是超理實主義的,色彩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實再現,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觀意願把色彩作為獨立的表意手段。
J. 米羅畫家的全名是什麼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和畢加索、達利齊名的20世紀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之一。
繪畫大師胡安·米羅又被翻譯為傑昂·米羅,若安·米羅。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米羅藝術的卓越之處,並不在於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另一個卓越之處就是,米羅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使我們覺得比我們日常所見更為真實。
米羅 -代表作品
《哈里昆的狂歡》、《加泰隆風景》、《靜物和舊鞋》、《女人》、《人物》、《犬吠月》、《人投鳥一石子》、《托兒所的裝飾畫》、《蒙特洛伊的鄉下風景》、《蒙特洛伊的教堂與村莊》、《詩人》、《太陽前的女人》。《哈里昆的狂歡》是第一幅超現實主義的圖畫:在一個奇特的空間逆轉感。室內舉行著狂熱的集會,只有人類是悲哀的,那人帶有頗為風雅的鬍子,叼著長桿的煙斗,憂傷地凝視著觀者。圍繞著他的是各種各樣的野獸、小動物、有機物,全都十分快活。沒有什麼特別的象徵意義,畫家充分地描繪了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